《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四)了解五言诗。

(五)听示范朗读。

(六)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

(七)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

(八)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

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

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

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

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

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九)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十)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十一)课后作业:

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

2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迢迢牵牛星课件

2.迢迢牵牛星教案

3.《迢迢牵牛星》教案

4.《迢迢牵牛星》原文阅读及赏析

5.迢迢牵牛星阅读附答案

6.迢迢牵牛星古诗(带拼音版)

7.《迢迢牵牛星》古诗赏析

8.迢迢牵牛星原文及鉴赏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2

无独有偶, 在叙写思情方面,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与《迢迢牵牛星》有异曲同工之妙。“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那些离家已久、保家卫国的戍边战士, 尽管思乡之苦已被飘飞的大雪冲淡了些许, 但是, 待到春回大地, 大雪融化, 牧马归来, 明月入怀, 羌笛四起之时, 这些离家已久的征夫们又怎能不重燃归意呢?而由于战事所迫, 戍边所需, 他们重新燃起的归意又在转瞬之间消遁无形, 徒留怅惘之情。这种让人燃起希望继而彻底绝望的思情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温庭筠在《望江南》中也极力渲染了这一情思, 诗中的女主人高高兴兴地忙着梳洗打扮, 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登楼眺望夫君归来, 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 从天际飘来的艘艘白帆, 又一一从她眼前飘过, 无一停留。女主人一次次燃起希望, 又一次次陷进绝望中。这种看似可以得到却永远无法得到的思情真是愁煞人也。

当然, 极力表现思情之苦的古典诗词不胜枚举。只是, 上述这种有望相见却彻底不得相见的情思与那遥遥无期暂难相见的情思是不同的。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丈夫已“相去万余里”, 并且“道路阻且长”。女子知道, 与丈夫会面是很难的, 所以即使不得相见, 思念得“衣带日已缓”, 但始终相信丈夫会回来的, 所以充满希望,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仍然鼓励自己多吃饭, 等待丈夫的回来。这种不得相见的思念虽痛苦, 但让人充满希望, 让人有盼头。正因为有盼头, 所以可以借助一些意象来寄托思情。如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想象“青鸟”可以带来所思之人的消息;又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想象“大雁”可以带来丈夫的信息;再如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虽无法知道所思之人, 但还想通过“彩笺”来获取对方的信息;还如冯延巳的“忆归期, 数归期, 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想象在梦境中与所思之人相见。这些意象在相见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寄托了所思之人的期望。所以, 这种遥遥无期的暂难相见的情思虽悲痛但仍给人期望, 这与前面那种燃起期望却彻底绝望的情思更轻, 更缓一些。

诸如《迢迢牵牛星》等诗词中的这种有望相见却彻底不得相见的情思也与经过漫长分别后终得相见的情思是不同的。这是因为, 经过漫长分别后终得相见的情思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大抵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绪。这其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相见时的惊喜;有“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久别重逢后的难以相信的悲喜交加之情;有“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喜悦之中含有胆怯。以上那些经过漫长分别后终于相见的情思虽有多种不同的情绪, 但总会让人有种苦尽甘来的味道, 这与《迢迢牵牛星》等诗词所表现的情思是截然不同的, 那种有望相见却不得相见的情思只能让人品尝到无边的伤痛与哀愁。因此, 如此不堪的伤痛与哀愁也只能用“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来表达了。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3

由于资料缺乏,《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至今不明,给我们准确地理解这组诗造成了_一定的困难。《古诗十九首》最早得名于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萧统在编《文选》时,把十九首流传已久,没有作者署名,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近似的五言抒情短诗编为一组,统名之“古诗一十九首”,并说:“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昭明已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与之同时的钟嵘在《诗品》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问题,虽然千百年来人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文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从诗歌所写内容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它们作于东汉末期,出自一群下层文人之手。所以,在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中,《古诗十九首》被当成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总体说来,《古诗十九首》抒写的主题不外两个:两地相思、人生失意。这两个主题在具体的作品里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两地相思,有时候是以思乡的形式来表现的,有时候是以思妇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生失意,有时候是通过对岁月不居的焦虑和无奈来表现的,有时候是通过及时行乐的形式来表现的。具体地说,表现两地相思主题的有《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表现人生失意主题的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

强烈的孤独感是《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主要情绪,不论是感叹两地相思,还是抒写人生失意,这十九首诗歌的抒情主体都显得极度忧伤、孤独,使全部诗作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概括而言,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孤独无依、有家难归、知音难觅的苦闷、彷徨、寂寞之感,以及不尽的离愁与思念,构成了《古诗十九首》所抒写的生命悲剧的全部内容。

《涉江采芙蓉》和《迢迢牵牛星》都表现了两地相思的主题,抒发的感慨比较一致。《涉江采芙蓉》的结尾两句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人相爱却不能团聚,只能怀着无尽的忧伤,直到终老,这是多么令人心痛。《迢迢牵牛星》也是这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和织女虽然知道相爱的人就在“盈盈一水”的那一边,却只能遥望,满腹话语“不得语”。这种相爱的人因两地分隔,无由会面,音信难通,所引发的忧伤和苦恼,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悲剧色彩,与《古诗十九首》整体的悲剧色彩是一致的。

这种悲剧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东汉末年,上层统治者内部宦官争权、外戚夺利,轮流把持朝政,使得政局极度黑暗、动荡。社会上豪强势力的发展壮大,则使农村中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两重因素都对底层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令一些人流离失所,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另外,东汉王朝在选拔人才时袭用西汉的察举制度,也迫使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谋求仕进,纷纷离家出走,游学异乡。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阳,就成了这些人谋求功名必然要去的地方。但是在这里,他们目睹和了解到的,常常是察举背后的贿赂公行、裙带关系,大多数下层士子则仕进无门。这使得他们长期羁留他乡,饱尝了生活的艰难,怀着满腹的苦闷。两地相思与游子的落魄失意,其实是同一社会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反映了乱世人生的不幸。

从思想的角度来说,东汉末年,刘氏政权的命运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借其扶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长期以来居于一统地位的儒学经术开始崩溃,而被埋没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则日渐受到重视。王充在《论衡》中强调的“疾虚妄”的思想,引发人们对劝导其积极入世的正统儒学和循守礼法的谶纬经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同时也对神仙道术之类虚幻而不可求的东西,表示了蔑视。这种新的思潮起源于东汉末年,到建安时代进一步发展壮大,最后席卷了整个魏晋时代。仕途的失意、离乱生活的艰难,使《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对生命的实质作了最冷静、最清醒的思考。人生的不得意,使他们无奈地做了旁观者,不断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考问和反思,中间虽然夹杂着对个人穷困的不满与牢骚,但也自有其深刻之处。

虽然《涉江采芙蓉》和《迢迢牵牛星》的主题和感情色彩有近似性,但两首诗的写作方法却截然不同。

《涉江采芙蓉》全诗八句,每两句一转折。首两句由“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目见实景起笔,写出主人公被泽畔触目所及的花草吸引,情不自禁地涉江去采摘。接着两句突然一转,写其被采到手的芙蓉触动思绪,反问一句:“采之欲遗谁?”并随之作出补充解释,道出了原委:自己的心上人此刻正远在天涯。全诗的情绪由此发生了转折,从开首的喜悦一变而为消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采芳草赠心上人,原本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诗经·郑风·溱洧》即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毛传》说:“蕳,兰也。”郑玄《笺》云:“赠女以芍药,结恩情也。”所以这个转折的发生是有古老的习俗为背景支持的。只有这样,才显得自然而不牵强。下面两句紧承前两句,主人公引颈回望,但见长路漫漫,故乡遥不可及,心上的人乃在千里之外。全诗由此顿住,蓄势已满。最后两句点题,使蓄积已久的情感喷涌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迢迢牵牛星》全首十句,只有三次转折。该诗与前一首不同,如果说前一首诗由下意识的“采芙蓉”到有意识的“望旧乡”,还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话,这首诗则一开始就直接入题,写作上要主动得多。首两句由仰望星空开始,借古老的神话展开联想,通过牵牛、织女的故事,为全诗设置了一个抒情背景。接下来的四句为一转折,将想象的焦点集中在神话故事的女主人公织女的身上,紧扣“织”字进一步展开想象。“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是写其劳作之勤;“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其效率之低,而且伴随着伤心的表情。两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而然地引发人们的疑问:为什么她终日劳作却织不成章?什么事让她心神不宁,伤心如此呢?最后的四句为我们揭开了答案:“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原来让她终日以泪洗面的,乃是“同心而离居”的孤独感和两地分离的相思之愁。

相比较而言,《涉江采芙蓉》在写法上是由实入虚,从眼前景向心中情逐渐过渡;《迢迢牵牛星》则是由虚入实,从神话故事向人间感情逐渐过渡。清人方东树评《迢迢牵牛星》时说:“此诗佳丽,只陈别思,旨意明白。妙在收处四语,不著论议,而咏叹深致,托意高妙。”

《古诗十九首》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其艺术成就向来为人们所称道。陆时雍《古诗镜》说:“《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谢榛《四溟诗话》也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它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其实就在于用极为浅近的语言,表达了最为普遍的人类感情。著名学者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仿出来的。《古诗十九首》的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完全可以印证启功先生所说的“长出来”的判断。

《涉江采芙蓉》和《迢迢牵牛星》可以让中学生初步领略《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教师引导得好,完全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提高文化素养。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4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DDD《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的比较教学

绵阳南山中学语文组:范美艳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词的声韵美、情韵美、理韵美。

2、 在反复诵读中,完成背诵。

重点:声韵美、背诵

难点:情韵美、理韵美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

辅助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请看黑板,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之美

DDD《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的比较教学

之所以进行比较性学习,是因为它们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故事。

1、 请问是什么故事?

(请一学生回答,说出梗概即可: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常年织造云锦。她私自下凡,并与牛郎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在人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天帝派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神牛的帮助下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泪眼相望。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到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今天,我们将再次来解读这个千年传奇。

通过比较阅读,要能够体会出两首诗词在声韵美、情韵美、理韵美方面的异同并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二、以读品声韵之美:

1、初读:生读--正音--生读

擢(zhuó)杼(zhǜ)间(jiàn):距离

师读:《迢迢牵牛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鹊桥仙》(平淡无奇)

2、 大家听了我刚才的朗读,觉得那种更好?为什么?(请两个学生回答)

师总结:要想感受诗歌的声韵之美,在诵读时就应该做到:

A:“以情驭声”:有感情的朗读

B:“抑扬顿挫”:这点是通过我们语速的快慢急缓,语调的高亢低沉,以及分明的节奏来体现的。(请听诵读,播放《鹊桥仙》)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呢?

C:“押韵”:诗歌的押韵,就是合乎规格的相同或相似的声音,在作品中有规律的反复,它给作品的声音组合,造成了流畅回环,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便与记忆。

D:“大量运用叠词”:使诗歌具有了浑厚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

3、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三、以读悟情韵之美:

我们讲到“以情驭声”就是要有感情地诵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以情驭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 请轻声诵读,仔细体会何处该委婉?何处又该激昂?为什么?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明确:

A:两首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B: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反应出来的?

《迢迢牵牛星》(请一学生读:以情驭声,以声传情)

教师总结:

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即:

①:伤感、哀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思念丈夫而“泣涕零如雨”,无心工作以致“终日不成章”。据说王母答应织女,她织完一匹步,就可以见牛郎,但在布快要织成时,王母就会让布断掉,于是织女永远都在织一匹无法完成的布,永远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解脱。类似的故事还有吴刚砍桂树,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心等。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痛苦只有眼泪知道。)

②:伤感、无奈: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清清的,浅浅的,相隔应该不似很远。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不远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言语,千种柔情,无以表述:万般牵挂,不能转达。就如同曹丕在他的《燕歌行》中所言“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他们被限于河梁,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都说距离产生美,可对于牛郎和织女,这一水间的距离产生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奈。这不仅让人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鹊桥仙》(请一学生读:以情驭声,以声传情)

七夕相会,聚首之后是别离:

①:哀怨、急切: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恨离别的太久,急于相见)

②:惊喜、伤感:金风雨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万般柔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长流不断,难舍难分。用一生的时光去等候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著去守望这一刻的团圆,所以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晏几道说的“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但这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黯然消魂之别就在眼前。一个“忍”字又怎么能道尽离愁呢?)

③:伤感、乐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两情长久,这种“金风雨露一相逢”的日子,就可以千年万载地过下去,多么浪漫啊,因而“便胜却人间无数”,比起人间来不知要好多少倍?《迢》诗中写距离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在这里,秦观却宕开一笔,伤感中更多的是乐观,因为他认为正是距离成就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2、 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情韵美。

四、以读思理韵之美:

1、两首诗词均在演绎牛郎织女的千古爱情,均写到了横在他们面前那一水间的距离,但距离到底产生什么?(请学生回答,探讨诗歌的理韵美)

我们可以换种问法:如果现在让你们对牛郎织女说句话,你们会怎么说呢?(请学生谈)

2、作业:赏读顾城的《远和近》,并结合本堂课的内容,以“距离”为话题写一段两百字左右的文字。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五、声讯时代,重拾传统经典

浪漫人生,演绎万世情缘

迢迢牵牛星教案 篇5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捕捉叠字入手,体会韵律美。

2.了解叠字的表达效果,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品味意境美。

3.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真情美。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这幅图所描绘的是关于谁的感情故事?

a)牛郎织女;

b)曹植《九咏》:东汉以后,牛郎和织女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传说中的“情人”,由此,“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就逐渐深入人心了。

追问:那么,古代民间还流传着哪些感情故事呢?

c)“梁山伯和祝英台”、“孟姜女”和“白蛇传”,这几个就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感情故事;

2.简单介绍《迢迢牵牛星》的来源和体裁。

明确:《迢迢牵牛星》出自东汉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是一首五言古诗。

二、研读诗歌

(一)体会韵律美

1.提问:我们一齐试着朗读一下这首诗歌,记得读准读音、注意停顿,迢迢牵牛星——预备——起。

点评:嗯,大家都注意到了每句二三字之间的停顿,十分不错!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追问:那么,还需要异常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呢?

b)如“皎皎”、“纤纤”、“札札”、“间”、“脉脉”等;

2.提问:接下来,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最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很多运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字(捕捉叠字,分析韵律的特点,进而体会表达效果)。

追问:在朗读过程中,你能明显感受到这些叠字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用:使得诗作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绵长——韵律美。

追问:比如说,说说理由!

a)迢迢(预设:星空的距离漫长遥远,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皎皎(预设:星空的光线皎洁明亮,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

b)纤纤(预设:手的形态十分纤细,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札札(预设:织布机的声音嘈杂不规律,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

c)盈盈(预设:银河水的清澈透亮,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脉脉(预设:凝望的神情幽深绵长,读起来需要读的时候要注意…);

3.配乐朗读,体会韵律美。

提问:要不我们配上音乐再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注意叠字的轻重长短哦,好好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迢迢牵牛星——预备——起。

4.提问:从叠字入手,我们不禁想象到了娇柔完美、白皙修长、富有美感的织女形象。那么,我们还能从哪些细节描述中感受到织女的形象呢?

a)“擢”、“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细节描述);

b)织女的形象:辛勤劳织、思念过深、忧伤太重的织女形象。

(二)品味意境美

5.提问:回到这些叠字,除了在形式上能产生一种韵律美,它们还能起到什么表达效果呢?作用:细腻传神地描绘种种情态,让人引发想象——意境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真情美,跳至“理解真情美”环节)

6.提问:你来读读最终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我的语言加以想象描绘出来。预设: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凝眸深情地远视牛郎,却不能与他对话。

(三)理解真情美

7.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感情杯具,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恨别愁。

追问:厉害了,你已经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啰!我呢,想再补充一段关于这首诗歌的背景资料。

资料: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我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软弱无力,只得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所以,社会**不堪、战火连年,许多男子被征去当兵打仗,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杯具随处可见……

追问:看完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你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更深的理解?

预设: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8.配乐朗读,体会韵律美、品味意境美、理解真情美。

提问:最终,让我们一齐再配着动人的音乐,娓娓地诵出那份深情吧!

三、布置作业(1分钟)

1.录制一段配乐朗诵。

迢迢牵牛星阅读答案 篇6

《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其中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第十首,看看下面的迢迢牵牛星阅读答案吧!

迢迢牵牛星阅读答案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古诗十九首》)

(1)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他(她)怎样的一种情感? (3分)

(2) 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从中任选两种,并举例加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主人公是织女;《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关键词:思念、哀怨、渴望)

古诗《迢迢牵牛星》原文翻译鉴赏 篇7

迢迢牵牛星

原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注释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3.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4.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6.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7.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

8.杼(zhù):织机的梭子

9.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10.零:落。

11.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12.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3.脉脉(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14.素:白皙。

15.涕:眼泪。

16.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

蕴含的相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拓展 情态价值观: 教学的重点:

1.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2.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教学的难点:

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教学的课时:一课时 教学的过程:

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

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用朗朗书声走入这首诗歌的学习。

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3.学生齐读。

三.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古诗十九首》多为抒情诗,《迢迢牵牛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2.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感叹词来抒发你的读后感情,你愿意用哪个字呢?

哎!

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这种感叹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可以传递出你读出的这份情感?

伤感、哀怨。

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迢迢牵牛星,齐)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相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同样写女子的愁情。是那句啊?“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今天这个词语仍然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写出了水之物貌,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见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

表相思。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我们常用千山万水来表达距离相隔之遥远,可那距离的足够遥远,有时即使心中惦念,也能化作浪漫与嘱托,就像李白的闻王昌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时也足以让思念豁达,就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可是,当距离仅为“一水”相隔时,人们心中的期望就会被无形中加大,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明明能够彼此相望,却无法执手时,这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涯的苦楚就让人纠结无奈、愁肠百结,万般不甘。

“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为了阻隔两情的象征。这样的写法,后世也有借鉴。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里“那湾浅浅的海峡”,写出的就是这份遥望与无助。

3.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古典诗词中,叠字的运动相当普遍。

迢迢,是星空的距离; 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 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样的形容,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含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四.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1.《诗经》中的305篇里有204篇见用叠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虽然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把客观景物描摹刻画得“情貌无遗”,形神毕现。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叠字达13首之多,如《青青河畔草》全诗10句,开头六句连用叠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五.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五言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泣涕如雨相思

脉脉不语迢迢牵牛

流水迢迢的经典语录 篇9

1、半亩红莲映碧波,一堂白月摇清风。

2、闭门向山路,幽和转晴光。道由春风尽,春与南溪长。

3、冰水不相伤,春逐流溪香。

4、春上花开隐陌桑,寄语林丘待东风。

5、春上花开逐溪远,南风知意到关山。

6、从此你我,宦海江湖,天涯海角,上天入地,黄泉碧落,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生生世世,两两相忘。

7、飞花舞剑向啸,如化云龙冲九霄。

8、离离之草,悠悠我心。唧唧之声,知子恒殊!

9、柳下桃溪,小楼连苑,流水绕孤村,云淡青天碧。

10、你不要气,人生一世,生老病死,是正常的。怕只怕,不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苦,又为何而死。

11、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而让自己不快活。

12、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生生世世,两两相忘。

13、青衫寒,鬓微霜,流水年华春去渺,朱阁悲声余寂寥。词墨尽,弦曲终,簪花画眉鲛泪抛。问一声,负心郎,今日天涯当日桥,你拾我丝帕为哪遭?!

14、人世伤,姻缘错,你执着英雄梦,我望断故园路。今日持杯赠君饮,他朝再见如陌路。长恨这功名利禄,白无数红颜鬓发,添多少寂寞香冢,今生误!

15、任他如花美眷,看他满堂富贵,凭他翻云覆雨,却终抵不过那一身,那一日,那一g黄土!

16、日落西山兮月东升,长发浩荡兮月如钩;梧桐引风兮月半明,乌云遮天兮月半阴;玉殿琼楼兮天月圆,清波起荡兮地月缺;明月皎皎兮照我影,对孤影叹兮起清愁;明月圆圆兮映我心,随白云飘兮去难归;明月弯弯兮照万里,千万人泣兮思故乡。

17、日耀长空,铁骑如风;三军用命,士气如虹;骏马萧萧,飒沓如龙;与子同袍,生死相从;山移岳动,气贯苍穹;守土护疆,唯我长风!

18、踏陇闻香打马归,歌一阙,酒一杯。山中来路,燕子伴双飞。乘风而行夜未央,箫声慢,音尘绝。 雨打残红醒复醉,前尘事,尽遗却。回首但看,何处离人泪?别时方恨聚时短,谁与共,千山月。

19、望月落,玉迦花开,碧梧飞絮。笑煞春风几度,关山二月天,似山海长驻,叹意气雄豪,皆隐重雾。

20、霞飞潮生掩金乌,望断天涯叹岁旬。

21、潇水瑟瑟转眼过,五弦难尽万古愁。

22、也曾想,你似青泥莲花,我如寒潭碧月,月照清莲,芳华永伴。却不料,韶华盛极,百花开残,年少还须老,人事更无常。

千里迢迢成语意思及谜语 篇10

马致远;重复召之 …… 打一成语

二、千里迢迢成语解析

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三、千里迢迢成语造句

1.唐玄奘到天竺取经,千里迢迢,不是一般人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的。

2.为了生活,他千里迢迢来到南方打工。

3.我在北方,你在南方,千里迢迢,我们何日才能见面。

4.他千里迢迢从家乡来到了学校。

5.为了开眼界,长知识,他千里迢迢南下广州。

6.冲绳岛北部人民把甘蔗装上船,千里迢迢,远涉重洋,运往东京。

7.红军战士们秉着艰苦卓绝的精神,千里迢迢远赴延安,不怕万水千山,一路上风雨无阻,遇见敌人勇猛无敌,冲锋陷阵,最后终于以坚贞不屈的精神赢得到达了延安。

8.但是我们千里迢迢赶过来是希望巴洛医生能亲自处理。

9.他最终千里迢迢回到英国,虽然在此之前不久他进行了一次失败的逃亡,未成功横跨大西洋抵达葡萄牙安哥拉,只得返回。

10.林州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开凿出的土石千里迢迢运到山外,尽避困难重重,但他们百折不挠,最终挖通了红旗渠。

11.想到二千年前,那三个天文学家千里迢迢跟随著他们认为是显示基督降生的星。

12.我是家族中第一个拿到学位的人,亲戚们千里迢迢地从中美洲来到美国庆贺。

13.很多海外游客,千里迢迢慕名到来观赏姻缘石,他们在参拜之余,又可俯瞰山下景色。

14.他为了寻找失散的妈妈,不惜千里迢迢到处询访。

15.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为了一个女孩子千里迢迢来到欧洲。

16.她千里迢迢刚从非洲搬来这儿。

17.林州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开凿出的土石千里迢迢运到山外,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百折不挠,最终挖通了红旗渠。

18.一马当先:一个青年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挥汗如雨,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一马当先替他提包,谁知包过重,那男人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

19.我们千里迢迢飞过来就是为了再多打会儿篮球?

20.一想着这次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浩渺,朦胧的,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那夜幕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只剩下无尽纺思念。

21.但如果只是为了操纵价格,那何必千里迢迢来达沃斯?

22.我从爱尔兰千里迢迢赶来。

23.你千里迢迢从波斯赶来,就是为了土地和水?

24.如果你们想见见面或闲聊闲聊,却又各在东西,千里迢迢,这时就可用netmeeting来进行沟通。

25.这个年轻人在福建省的一家工厂里失业了,千里迢迢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某亲戚家的商店工作。

26.一个小伙子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汗流浃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马当先替他拎包,谁知包太重,那汉子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

27.一些新的铁路工人对工作是如此地渴求,他们千里迢迢从首都蒙罗维亚赶来这里工作。

28.千里迢迢从美国回来。婚纱,婚礼,蜜月三个星期内全部搞定。

29.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30.上格龙者,千里迢迢,万里行程,跌宕起伏,宛若江河流动,千里结穴,前迎后送,左右加护,此龙结地,必出王侯将相,不可小视。

31.他决心用自己如椽之笔记下这千石罕闻的奇冤,于是千里迢迢派人寄信给石介的妻儿,主动要求为好友撰写墓志铭。

32.这些军人,抛妻别子,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来打小日本,死了多少人。

33.混蛋,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受到这种刁难?

34.当你们为了找寻上帝而前来印心,当你们无视旅途辛劳和家庭工作国家的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当你们来这里打坐一整个礼拜,渴望在这全心投入的期间能见到上帝,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可贵了!

35.师父进一步解释说,世界那么多人,但多少人听懂师父讲什么,更别说要吃素持戒修行或千里迢迢来这里。

36.我觉得自己象是个异乡绝域漂泊多年的人,如今光着脚板,涉水跋山,千里迢迢地归来了。

37.参加这次品尝会的不仅是东京周边地区的同修,还有专程从大阪名古屋静网岩手新泻山形等地的同修前来赴会,真可谓千里迢迢!

38.冒辟疆殚思极虑,制成这么一件奇怪的暗器,放在此处不知多少个年头了,专等他前来上当;而他却千里迢迢,偏偏来上了这一当!“好你个冒辟疆,”。

39.康有为走出闱场的时候有些茫然,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客栈的,他本是广东南海人,却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参加乡试,只因对自己的文章极有自信。

小鸟和牵牛花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鸟和牵牛花》的故事,了解牵牛花、凤仙花及小草等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学习牵牛花等关爱他人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认识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教学重点:

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教学难点:

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感悟人物的品质。教学准备: 字、词卡等。教学流程: 初读感知

1.组织学生读准、读通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组织学生扫除阅读中的一些字、词障碍。听读、自读、交流初读所知。参与游戏,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精读感悟 1.指导朗读,感受人物心情。2.启发学生悟出人物的品质。自由选读,交流感受。

思考、讨论,谈牵牛花陪小鸟的原因。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

思考并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愿意做课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总结

《丁丁和牵牛花》教学设计 篇12

《丁丁和牵牛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以“愿望”为主题,通过丁丁实现了让奶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牵牛花美丽身影的故事,表现了丁丁热爱、体贴奶奶的一片淳朴而可贵的孝心,教育学生生活中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来实现愿望。

由于我所教的学生是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牵牛花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是不了解的,如何能让学生喜爱牵牛花,了解丁丁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故事中悟出那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这篇课文的最终设想。牵牛花不仅实现了丁丁的愿望,牵牛花也给奶奶带来了欢笑,正是小小的牵牛花,把祖孙两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在课文的开始,我直接以一段牵牛花的录像引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牵牛花的外形及特点;丁丁带给学生们的花种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亲手种花的愿望,为什么丁丁要送花种给同学们?为什么丁丁要种牵牛花?因为丁丁和牵牛花之间有一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用牵牛花作为问题引入,这一设计,既新奇又有趣,为的是捕捉孩子们好奇的心理特点,此时,阅读课文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成了孩子们解决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的途径了,这种阅读方式与以往的阅读有了根本的区别,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是家庭中的核心,一个孩子的身边围绕着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爱他、呵护他的人,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是大人们给予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的这些在他们看来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孩子们不懂得怎样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而丁丁作为同龄的孩子,作为学生们的好朋友,他的愿望就成了孩子们的教育点,结合这一教育点,丁丁送给同学们的花种则成了孩子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起点,你种的花摆在哪里,为什么?这一思维的发散,使学生摆脱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身边的人说出自己与丁丁不同的美好愿望,再结合课后题设计出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的人不同愿望(如环卫工人的愿望,失学儿童的愿望……)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参考了语文课本,又走进了相现实生活,学生的分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使人的情感在学习之后逐步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与人文性。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丁丁的美好愿望。

2、认读15个生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文中解疑、文中识词、词中识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牵牛花录象,图,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牵牛花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花吗?你在哪里见过?

指名请学生回答,它的名字叫牵牛花。板书:牵牛花

牵牛花是一种非常容易成活的一种植物,但在城市中很少见到,我们一起到郊外了解一下牵牛花吧。(放牵牛花录象)

问:看完了牵牛花,你想说些什么?用简单完整的话说一说。

(指名自由发言)

2、看来你们也很喜欢牵牛花,对吗?你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牵牛花,他不仅喜欢,还亲自种了一棵牵牛花,看,丁丁来了。

(出示丁丁图)板书:丁丁

今天丁丁还带来了一些花种准备送给你们,谁想要?

那你知道丁丁为什么送你们花种?为什么丁丁要种牵牛花?因为丁丁和牵牛花之间有一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

(读课题:丁丁和牵牛花)

二、据题质疑,读文解疑

1、打开书,自己读一读,看看丁丁和牵牛花之间到底有什么小秘密,不认识的字把它圈起来。用你的方法认一认。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2、老师也想读一遍课文,请你认真听,还有那些字你不认识,如果都认识了,你可以不出声音的跟老师一起读。

(范读课文)

3、两个人为一组,每人读两段,或一人一段都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

4、(课件出示)这篇课文有4段,你喜欢那一段就可以站起来读。

你知道丁丁有什么愿望吗?从书中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三、文中识词、词中认字

1、课文中藏了很多词语,我们一起把他找出来,好吗?小声读课文,找到的词大声读出来。

(课件演示逐段出课文,词语点击闪动变色)

2、(课文删去,只留词)离开课文,你还认识他们吗?

读词

3、这些淘气的词宝宝离开了电脑,争先恐后地跑到黑板上,你还认识他们吗?

(老师帖词,学生认读。识字用叶子表示,田格字用花表示)幼芽、盼望、晚上、一根、竿子、或者、绳子、往上、感谢、实现、愿望、阳台、不久、记着、吹着

学生读;小老师带读

有个字老师忘记怎么写了,一起看看怎么写。(课件演示“足”“跑”)

书空,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

4、打字头

5、学完课文,我们知道了牵牛花满足了丁丁的愿望,所以丁丁感谢牵牛花;同时丁丁也满足了牵牛花的愿望,通过他勤劳的双手让奶奶在屋内看到了鲜花,(将黑板上的叶和花用简笔画连成美丽的牵牛花)今天,丁丁要送给你们花种,你种出的植物准备摆在哪里?为什么?(指名发言,送种子)

四、结合生活、口语交际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我们一起看看这几个人的愿望吧。(课件:环卫工人的愿望;失学儿童的愿望……)听了他们的愿望,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分组讨论)

上一篇:四年级状物作文: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700字下一篇:智能机器人研究进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