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篇1

藏龙小学 邱宗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积累重点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周总理资料,在班级进行周总理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引出“难忘”。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图片。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新年,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

这样有趣的节日,同学们你们想去参加吗?(生:想!)师:是啊,不止你们想参加呢,全世界人民都想参加,那现在我们赶紧坐上时光机,一起去参加他们的泼水节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哪个词需要重读?(难忘的)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板书: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周总理来了,老师相机板书:周总理)

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

师: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配上文字:他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总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他的心血;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为了更好地参加这一年的泼水节,我们得收集好凤凰花,带上象脚鼓才行哟!相机出示生字、生词。

4、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凤凰 傣 恩 敲 撒 襟褂 咖啡 踩 端 蘸 寿(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齐读生字,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格外高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来。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1自然段,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

师:傣族人民为什么高兴啊?(PPT展示:“因为„„所以„„”)2)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要来了,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他的呢?

1)请同学们默读第2段,从中勾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指名汇报。

3)傣族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其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的心情)

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出示“凤凰花”图片)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爱的凤凰花铺成地毯来迎接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傣族人民还觉得场面不够热闹,他们又把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船桨声、水声、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形成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象。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瞧瞧,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这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喜庆的场面,谁愿意用你的声音、你的朗读来展现这场面的热闹?指名读。咱们全班一起来感受感受这喜庆的场面吧!齐读。)

体会人民深情的欢呼。

过渡:傣族人民一切准备就绪,敬爱的周总理终于来了。周总理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为了和傣族人民同庆泼水节,他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

a、(课件出示句子: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之情,找一找。(欢呼)

b、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很快,总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傣族的村寨,人们都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让这欢呼声再响亮一点!——“周总理来了!”

过渡:是啊,周总理来了!你看——周总理真的就站在傣家人身边。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课件:书本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周总理穿着、神态,并学会运用“笑容满面”造句。

为了与傣族人民融为一体,周总理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傣族的民族服装。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从“笑容满面”你感受到周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还见过谁笑容满面地干什么?(生练习说句子)。

2)老师引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周总理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傣家人,来到傣族儿女中间,他又从傣族人民手中接过(一只象皮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看到这样亲切、这样随和的总理,还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傣族人民心中充满了(幸福、快乐),让我们怀着幸福与快乐的感觉一起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生齐读)。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

1)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来表达他真诚的祝福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

2)指名汇报。(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周总理泼水这句话中哪些词是表现周总理泼水时的动作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指名汇报,再集体订正。(课件出示句子,并找出动词:端、拿、蘸、泼洒、祝福)。

5)师生共同表演读这句话。来,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咱们一起来做做动作读这句,分享分享泼水的快乐吧。

是啊,在傣族的传统里,水泼得越多,祝福也就越多,清清的水泼到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美丽的姑娘身上,周总理会祝福她—— 清清的水泼到可爱的孩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6)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傣族人民接受着这珍贵的祝福,一边尽情欢呼,一边泼水,深情祝福周总理,祝福他(健康长寿)。人们还会向总理祝福什么呢?(生想象汇报)7)指导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个泼水节里,总理祝福人民,人民祝福总理,这样的时刻,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读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来。(生齐读)

5、学习课文5、6、7自然段。

过渡:就让这清清的水,泼呀,洒呀!(课件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周总理就要离开了,但是这个泼水节已经永远留在了傣族人民的记忆中,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傣族人民都会忍不住感叹——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很多年过去了,每到凤凰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倍加想念周总理,想念1961年的泼水节。

到这里,我们读完了整篇课文,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说说1961年傣族人民的这个泼水节,你会用什么词?(学生说)是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幸福的,激动的„„这都是因为——周总理(板书:周恩来)

四、情感延伸,指导写字。

“敬”“祝”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五、小结拓展,了解文化。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说彝族有火把节,藏族有雪顿节„„蒙古族有那达慕节,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篇2

《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泼水节的时间, 第2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 第3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狂欢到深夜的快乐气氛。

【学情分析】

作为云南人, 学生对泼水节都有所认识, 有的学生还亲身体验过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因此, 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时, 我紧扣课题中“欢乐”一词,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主地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体验欢乐、品味欢乐, 让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体会、领悟到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生词卡、多媒体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字词, 激情导入

师:上节课, 我们初步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进一步了解欢乐的泼水节, 与傣族人民同乐。

(全班齐读课题)

师:进入课文之前, 老师要考考你们是否还记得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你们还认识吗?

(复习字词, 指名拼音认读词语, 全班齐读)

师 (过渡)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 词语掌握也很牢固, 让我们翻开书, 开始我们今天的泼水节之旅吧!

2.品读课文, 体验感悟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那这么盛大的节日开始前, 都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这一天, 人们提着桶、端着盆, 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 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 有的撒上花瓣。

(课件出示, 指名读句子)

师:这个句子中, 哪些词语体现了人们对泼水节热切期盼的心情?

生:“早早”、“早已”。

(指名回答, 板书:早早、早已)

师:除了准备的时间早以外, 泼水节的水与平时的水有什么不一样?

生:滴上香水、撒上花瓣。

(指名回答, 板书“香水、花瓣”, 指导朗读)

师:“早早”、“早已”要读出急切期盼的语气;“滴上香水”、“撒上花瓣”要读出欣喜、欢乐的语气。

师:我们和其他人一样, 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泼水节欢乐时刻的到来, 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吧! (生齐读)

师:终于, 开始泼水了!人们是怎样欢度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欢乐的泼水节》。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人们泼水的, 读一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 (朗读) :开始泼水了, 大家互相追赶, 你拿瓢往我的衣领里灌, 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 个个身上湿淋淋, 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指名读句子)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汇报, 教师随机点拨)

生:人们泼水的场面很愉快, 通过“追赶”、“灌”、“泼”可以看出。

(师板书:追赶、灌、泼)

生:参与泼水的人多, 有“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

生:参加泼水节的人们被泼得全身都湿透了, 但是大家不生气, 反而很开心。

师:这样过节, 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表达你的心情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指名范读, 教师相机指导:全句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多形式练读:指名读, 分组读, 男女生赛读, 全班齐读)

师:为什么全身湿透了, 却还能笑得这么开心呢?

(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谁身上泼的水多, 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怎么能不高兴呢!

(指名读句子)

师:泼水节是给予祝福的节日, 人们一定非常的开心, 你能读出这样的心情吗?

(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范读。师相机指导:全句读出高兴、幸福的语气。多形式练读:指名读, 分组读, 男女生赛读, 全班齐读)

生 (齐读第二自然段) :勤劳的傣族人民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祝福, 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泼水节的活动结束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师 (朗读)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 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 人们唱着歌, 跳着舞, 赛起了龙舟, 放起了烟火, 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理解句子, 师指导朗读)

师:泼水节还有哪些活动?持续的时间长吗?

生: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

师:这样丰富又欢乐的活动就要结束了, 你的心情如何?你能用朗读表达你的心情吗?

生 (齐读) :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结束这欢乐的泼水节活动吧!

3. 总结全文, 熟读成诵

生 (齐读) :夜深了, 傣族人民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当中, 让我们带着欢乐的心情, 跟着傣族人民, 再次回味一下我们今天的泼水节之旅。

师:可以不看书完成下面这个填空吗?

这一天, 人们 () 着桶, () 着盆, () 来到了 () 。大街的两旁 () 准备好了清水, 清水里有的 () , 有的 () 。开始泼水了, 大家 () , 你拿瓢往我衣领里 () , 我端盆向你身子上 ()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 个个身上 () , 人人脸上 () 。清水是 () 的象征, 谁身上泼的水多, 就意味着谁得到的 () 多, 怎么能不高兴呢?

4. 教学生字“吉、祥、如、幸”

师:这些生字, 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用组词的形式说)

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自由反馈, 师相机指导识字方法)

5. 指导“吉、祥、幸”的书写

吉:上半部分是上横长、下横短的“士”;

祥:左半边是“礻” (示字旁) , 而不是“衤” (衣字旁) ;

幸:可以分解为“土”和“羊”, “土”的下横比较长, 也可以理解为把“辛”的最上一点换为“十”。

难忘的泼水节 篇3

该批评处理这些学生吗?但他们没有大过错。我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既不影响环境,又能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乐趣呢?

我叫来这几个孩子,和他们闲聊起来:“泼水是不是很好玩呢?”他们狠命地点了点头。“但地面上水太多了,走在上面,容易造成许多麻烦,怎么办?”他们见我没有埋怨的意思,于是敞开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我们可以到操场上去。”

“但操场上没有水呀!”

“我们可以提几桶水放在一起。”

“如果全班同学一起玩就不够了。怎样才能‘众乐乐’呢?”我问道。

“干脆挖一个水池好了。”一个学生稚气地说道。其他人都笑了。

“不要笑,这个创意不错。不如做一个水池。”我提议。

“做水池?如何做呢?”

“扯一些塑胶薄膜,做成水池状,灌满水,如何?到时全班就可以一起玩了。”听了我的话,大家一阵欢呼。

“有什么意义吗?”

“有呀!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将幸福之水洒向同学们,收获的将是快乐。”

我又问道:“能不能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方案呢?”

“可以!”体育委员刘军自告奋勇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很快,校园泼水节的方案便有了底稿:一是每个学生了解泼水节的由来、过程及意义;二是为自己定下恰当的目标,完成后可得到一个先进的泼水工具——中号小脸盆;三是课间不能再继续泼水;四是利用沙袋围成四边形,用较为厚实的塑料膜铺成水池状,盛满水,晒上大半天,以升高水温。

方案交到我手中,我反复斟酌着每一项措施,询问其中的细节,并加以补充。“咦?没有规定活动时间。你们觉得什么时间合适呢?”“老师,你定吧。”“不,还是由你们班委来讨论一下吧。”我决定充分放权给孩子们。

这次,贪玩的孩子们思考得都很深入:平常上课期间不行,不仅本班学生不安心,还影响其他班级同学;选择一个好的天气,最好阳光明媚;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临近放假时举办,可以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除了泼水还能不能添加一些更好玩的活动呢?”我在一旁启发着询问道。于是他们又对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整。讨论后的结果是: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骑气艇比赛;如两个小组进行对抗赛,相互叫阵;事先准备一些小鱼、小虾、泥鳅,来一次捉鱼比赛……方案经过多次讨论,逐渐成型,接下来是上报学校审批。

终于,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孩子们盼望、酝酿已久的泼水节开始了。阳光毫无遮挡地洒在操场上,天地间一片明亮。偌大的一个人工水池中,前一天灌入的水,清澈透明。集合完毕的同学站在四周,身上装备了各种“武器”,有拿水盆的,还有带水枪的。一切准备就绪。

第一个环节,骑气艇比赛。不知哪位同学从家里找来四个汽车内胎,充足了气。体育委员一声令下,呐喊声响彻操场。各小组比赛人员奋力抢先,激起的水浪差点冲垮了“堤岸”……随着哨声一响,比赛结束。胜利的一方热情地相互拥抱,宛如打了一场胜仗。

第二环节,捉鱼比赛。一些细小的虾,身体的颜色与水差不多,抓捕难度很大,许多同学为争抢一只虾,滚倒在水中。还有一些泥鳅相当滑,根本捉不起来,有聪明的同学便直接用小盆去舀……所有孩子的智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最后个一环节,全员参与,相互接受对方的“洗礼”,泼水开始!漫天中都是扬起的水光,呼喊声和欢笑声。一部分同学为避免受到大部分攻击,还结成了团队——瞧,平常让他们小组合作,相互学习,可远没有今天结合得紧密。活动结束,根据活动方案安排,孩子们把水引流到花池中,让学校的苗木得到灌溉。

从活动的缘起到组织筹备,一切都由孩子们主导,他们的合作意识、探讨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得以展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这次泼水节的收获真是不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二中学北校区)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篇4

随笔

篇二: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11 难忘的泼水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2分钟)1.导入新课

云南有个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每年清明节前后,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板书)

师介绍: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锣,打着鼓,唱着歌,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

泼水节每年都过,可是1961年的泼水节却令傣族人民世代难忘。(板书: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两遍。2.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3个学习目标,(出示:1.认识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目标已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标出自然段。

划:划出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记:把文中的好词好句作好记号。

测:完成自学检测。

(2)五分钟后进行全班识字比赛,评选“识字星星组”。2.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纠正学生课堂常规。3.自学检测

①写出下面生字的读音。

()()()()()()

凤 凰 恩 敲 襟 褂

()()()()()()

咖 啡 踩端 蘸 寿

②多音字组词

(二)后教-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词语。

(1)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不会读的,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2)哪些字最难记?(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2.小组汇报易读错的字。句式:我们组提醒大家容易读出的字是:。3.全班交流好的识字方法。句式:我们组认为字用 方法更容易记住。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风——凤

②熟字加、减偏旁:凰恩敲襟褂咖啡踩寿

③动作演示识记:敲 蘸 踩

5.检查字词认读情况:不带音节的。

四、合作探究

那一年,周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还是来到了那么遥远那么炎热的云南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怎能不让人开心,怎能不让人兴奋了?让我们也加入这行列,看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学习指导:

1.朗读比赛。把课文准确、熟练地读给大家听,并完成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和 在一起 的故事。

(2)说说泼水节是时候举行,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原因是。

(3)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找出段落读一读。

(4)仔细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段落在写这部分内容? 2.5分钟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交流

刚才,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学习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课文好。但是在读课文前先回答老师的问题。

(1)合作探究问题1(2)合作探究问题2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齐读。

(3)合作探究问题3(4)合作探究问题4

五、当堂训练

1.巧手练写字。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完成课后“我会写”,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当堂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pō shuǐ ji? jìng ài bǎi shù zhī fang huángyì nián yí dù()()()()()(2)用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

羊木因白鱼心

()()()

七、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个泼水节为什么让人难忘呢?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来看看哪些小组做得特别好,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出色?

八、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 难忘

难忘的泼水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意。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1课《难忘的泼水节》。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感受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意。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自主学习:

明白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信同学们带着目标学习,一定会干劲更足。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哪些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和同学交流讨论。

1.傣族人民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吧。

2.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试着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几句话吧。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读书、交流讨论

教师借助课件相机点拨

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问题1 人们怎么赶的?

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呀,快走吧,??”

西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他们会怎样应答,怎样的心情聚拢来?只有这四个村吗?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问题2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问题3 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指导学生练习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几句话吧。

想一想,说一说,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二)课堂小结

假如周总理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

(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用时5分钟;2.小组两两互查;3.小组提出出错点,班级纠错。)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 2.照样子,写词语

例:一串串 ____ ________ ____ 3.辨字组词

恩()敲()特()咖()啡()

寿()龙()凤()凰()4.按课文内容填空

多么____哇,1961年的____!

多么____啊,1961年的____!

六、总结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来看看哪些小组做得特别好,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出色?

七、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地上(撒满花瓣)人们欢迎周总理江面(一条条龙船)天空(一串串花炮)幸福 难忘

人们(欢呼)

周总理泼水

【教学反思】 篇三:《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小学课堂网

教材:《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课文紧扣“难忘”记叙了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体现周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设计理念:本组课文以歌颂家乡,歌颂祖国为主题。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诵读感悟的方法,阅读时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在理解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美好情境,获得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2个字,其中“凤凰”要求会认、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阅读课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4.观察插图,分清主次,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1961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由于课文所述内容年代较远,学生又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2)限于生活阅历,学生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须作简要介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扣题设问——直奔主要内容 1.板书课题,读课题。2.问题导入:(1)难忘的泼水节指的是哪一年的泼水节?(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难忘的?(两个问题涉及全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轻重、停顿和速度,进入意境。4.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字词。5.学生就字、词质疑(如凤凰花、泼水节、象脚鼓、龙船、祝福等。)6.教学第3自然段——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课文第3自然段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欢乐、热烈的场面。教学时用“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和其他词语的表现力。注意带点的字、词。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7.议一议,读一读。8.以问促读。

(1)“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赶来”说明人们急切地想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四面八方”说明各地、各方面的人都来了。)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2)地上撒满了花瓣,江面是一条条龙船,天空中是一串串花炮,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撒满”说明花瓣很多。“撒满的凤凰花瓣像鲜红的地毯”表达了傣 族人民热烈欢迎贵宾的情感。“一条条”、“一串串”说明龙船、花炮很多,是一个十分壮观、特别喜庆的场面。“欢呼”说明人们很兴奋、很激动。)

(3)“周总理来了!”句中的感叹号表现了人们的一种什么心情?试加体会并读一读。

(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欢迎周恩来总理的到来!请同学们齐读第3自然段。看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教学从第3自然段切入,并抓表现动作的词语理解整个句段,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烘托气氛,学生很快入境入情,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感悟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第4自然段——借助插图感受人物和情景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所有人物栩栩如生,似乎洋溢欢声笑语。借助插图,既便于讲述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感受热烈的气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1.图文对照阅读。

师: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投影放大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画。)谁来看图说说“今天”周总理的打扮。(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

哦,周总理今天穿着傣族服装,和傣族人民打扮得一个样,显得多么亲切呀!谁再看图,说说总理脸上的表情。(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师:周总理为能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而感到高兴呢!课文里用笑容满面来表现总理高兴的心情,请你也笑容满面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你能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吗?(学生练说)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本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图画表现的情景,因此应指导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加深感受。)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训练朗读

1.指名学生分别读本自然段中的三句话,并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2.教学多音字“盛”。

教师引读第2、3句,引导学生体会泼水的热烈场面。

3.默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4.结合第2句进行说话训练,体会周总理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

抓住描写周总理泼水的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回答:

(1)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2)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3)周总理把水泼到小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4)练习句式,用“一边„„一边„„”“一手„„一手„„”说话。

5.练读第3句。告诉学生,傣族人民祝愿周总理健康长寿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应读慢一些。(屏幕出示:a.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b.当我知道大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

谁愿意来试一次朗读?(指名读——集体评议——教师随机点拨——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以句式练习的形式说周总理在泼水时对人们的祝福,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 的祝福,然后进行表演。这一训练不但激发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体会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早已融为一体,民族团结的美好情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引导思考,以帮助学生深刻

理解周总理是个怎样的人,这位伟大的国家领导是多么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爱戴啊!又一次再现了周总理能入乡随俗,与傣族人民相互祝福,心连心的动人场景。)

四、教学第6~8自然段——升华感情 1.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那么开心”。他们为什么这样开心呢?(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他们亲如一家人,他们心心相连,所以感到“那么开心”。)

2.正因为这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过得又“那么开心”,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次泼水节是“幸福”的,“令人难忘”的。3.这最后的3个自然段,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号?(4个。)这几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情感?(紧扣“开心”“幸福”“难忘”体会。)4.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5.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喜欢过春节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生自由谈理由)是的,

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傣族人民也有着与春节一样热烈而又温馨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兴奋不已。

2、配乐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老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六、七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独特的魅力。

3、观赏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后,你最想说什么?(生谈感想)

4、(课件出示课文7、8自然段)是啊,傣族人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许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生读)

5、示题质疑: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板书: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吧。(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周总理来了,老师相机板书:周总理)

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特别高兴)你是从哪些段知道的?请读出来。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

2)、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来,傣族人民又会怎样欢迎他呢?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勾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2)、指名汇报。

3)、(课件依次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文字及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感悟第3自然段。

a、体会“四面八方”和“赶来”。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傣族人民从遥远的小山坡赶来了,从山间的平地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参加泼水节的人们从首都北京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人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了,来参加泼水节狂欢。指名读这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内心的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再全班齐读这句话。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⑶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欢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7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欢乐的泼水节》, 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紧扣“欢乐”, 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旨在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2.教材的教学重点

教学描写泼水的欢乐场面, 体会泼水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教学难点:懂得泼水的象征意义。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生字, 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培养学生边读边思, 边读边想, 体检感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 情感体验, 学生热情加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三、说学情

1.说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年龄小, 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同时因为民族差异, 学生对泼水节缺少了解, 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朗读、表演等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解除学习的疲劳。

2.说学习方法和技巧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3.说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自主性, 创造性, 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学习中积淀语感, 增强体验, 同时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说教法

主要是以创设情境, 体验情感, 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使儿童在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生活的美。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

(1) 一系列欢度泼水节图片出示

设问:人们正在干什么?引出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这样做是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 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 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

(2) 精读第二自然段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看一位教师是不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就要看他愿不愿意让学生自读体会, 入境悟情。

想到本校的研究课题, 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整合, 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至于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于是有了以下的新的设计:

2.准备泼水部分

重点理解“早早”, 这一词反映了人们欢乐、急切、盼望的心情。通过在情境中采访学生:“你是什么时候到的?还没到泼水时间为什么来这么早?”学生在情境中很自然说出自己一大清早就来了, 天还没亮就来了……因为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 很难得, 不想错过……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读懂了“早早”一词。

(1) 开始泼水部分

重点理解“笑开了花”。”

播放了视频, 让学生更深一层地进入情境中去, 受到录像中人们泼水的感染, 激发孩子想说想学的欲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你欢乐的心情”, 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互相追赶”“灌”“泼”这几个词语, 正是体现了《课标》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2) 水的象征意义

充分利用视频的画面:“看, 图上这些傣族人民泼得多开心呀, 你希望成为图上的谁?为什么?”无论孩子想成为泼水人, 还是成为被泼的人, 都会说出自己的祝福, 以及得到的幸福, 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 理解了清水的独特含义, 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机提问:“你想给人们送出什么祝福?”既得到了语言训练, 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要想自己快乐, 首先让别人快乐”的含义。

(3)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时, 引导学生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 (端、泼、拿、灌) ,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做出相应的动作, 互相泼水, 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 有泼的, 有灌的, 有撒的, 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 学生们还在尽情送出自己的祝福, 孩子们还在尽情地笑着, 闹着,

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将感情推向高潮, 进一步体会刚才所学的动作, 又达到课间放松的目的, 再一次在语言训练中感受课本用词的准确。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泼水活动结束了, 我们是不是也该结束今天的旅行了呢?为什么?课件出示赛起舟, 燃放焰火的画面,

学生体会傣族人民尽情沐浴在泼水节的欢乐气氛中。联系实际想学生过年, 除了春节晚会, 还有包饺子, 放鞭炮, 串亲戚……感受沉浸在快乐之中的感情。

4.总结升华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 然后老师随机出示图片, 一起欣赏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

5.习生字, 体验学习汉字的欢乐

本课有十个生字, 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三个生字。 (屏幕出示:幸、肯、离)

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坚持“字不义离词, 词不离句”的原则, 联系语言环境, 在读中感悟。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模仿 溯源 比较 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8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让学生喜识字、乐写字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识字、写字。

一、模仿,理解字

师:每年4月,傣族人民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欢乐的泼水节》。(老师书写课题,故意漏写“泼”字。)

生1:老师漏写了一个字。

师:是的,有谁会写这个字?

生2: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个“发”字。

师:根据偏旁部首,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生3:跟水有关。

师:“泼”的动作是怎样的?(生模仿“泼”的动作)

在教学中,对一些意思难以说清的字,不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模仿着去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字的意思,加深对字的记忆。在本段中,教师没有抽象地对学生讲解“泼”的意思,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模仿“泼”的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调动生活经验,生成对“泼”字的理解。

二、溯源,记牢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吉祥”的“祥”字。(出示“祥”字的生字卡片)“祥”在以前是这样写的。(出示“祥”字的甲骨文)古时候,人们将羊放在用来祭祀的器皿中,用来祭拜天神,以祈求天神的保佑,渐渐地,就演变成现在的“祥”字。

(教师将“祥”的甲骨文、篆字、楷体字逐一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看“祥”字的演变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对汉字的溯源,让学生了解汉字逐渐演变的过程,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字理让学生认识“祥”字,了解“祥”字,知道这里的“礻”字旁和天神有关,将羊放在器皿中祭拜上天,是古代人祈求吉祥的方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一定能牢牢记住“礻”+“羊”=“祥”。

三、比较,写好字

师:最后,让我们将“吉祥”“如意”端正、美观地写下来。

师:(出示“吉”字)“吉”字上面是个“士”字头,下面是个“口”,写“口”时怎样写才端正、美观?

生1:“吉”下面的“口”要写扁一点,上面的“士”位置要紧凑一点。

师:(出示“如”字)“如”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一个“口”字。(师范写,故意将右边的“口”写得扁扁的。)

生2:老师,“如”右边的“口”写得太扁了。

师:你们不是说要把“口”写扁一点才好看吗?

生3:如果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口”要写扁一点;如果是左右结构的字,“口”就不能写太扁,要留点位置给另外一个部分。

“吉”和“如”两个字都有共同的部分“口”,但在书写时,两个“口”的形态却不一样,教师在第一次教学时引导学生将“口”写得扁些才美观,而第二次则故意将“如”的“口”写得扁些,以此来调动学生对字形的主动观察、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结构的汉字即使部件一样,在组合时也有不同的规律,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掌握写汉字的本领。

四、迁移,会用字

(师出示“互相”,生读词语。)

师:下课时,同学们你追过来,我追过去,这就叫——

生1:“互相追赶”。

师:好朋友之间,你有困难我帮你,我有困难你帮我,这叫——

生2:“互相帮助”。

师:还有什么可以用“互相”?

生3:同桌俩人,你读书给我听,我读书给你听,这叫“互相读书”。

师:你们看,“互”字的笔画多像缠在一起的好朋友啊。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互相”这个生词时,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迁移发散,活学活用,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只要我们能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识字、写字教学也会变得精彩、趣味十足。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篇9

1、利用媒体,拉进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原本,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适合运用媒体营造情境的文本,媒体使用恰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变换形式,提供学生多次朗读的机会。

朱作仁教授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予学生。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 篇10

在本课识字教学中,我以集中识字为主。在识记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方法识记生字,给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识字本能得到发挥,得到创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因此,这个环节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例:撒,用手把东西散开;凤里面是又,不要和风搞错;凰,皇帝在风中;襟,衣字旁加禁;褂和街很相近等。

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训练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和意义 篇11

关键词:傣族泼水节;由来;意义

节日是人们一同分享喜悦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团聚,我们欢笑,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着内心的幸福。那说到节日在我们的印象中最先浮现出来的恐怕是国庆、中秋、春节这些全国人民一起庆祝的日子,但不要忽视的是还有一些小众的节日对部分少数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赛马会等,它们如同传统节日一般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来自云贵高原的傣族人民自己的特色节日——泼水节。

一、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浴佛节”,在傣语中叫做“桑勘比迈”也就是汉语中新年的意思。泼水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最为流行的来自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火魔统治着傣族人民生活着的地区,他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致使一年四季没有风雨庄稼颗粒无收,人民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情况被火魔抢走的七个姑娘再也无法忍受决定除掉这个恶魔,于是她们佯装高兴陪火魔饮酒趁他喝醉之后取下一根火魔的头发将火魔勒死。没想到的是火魔的头颅掉在地上滚到哪里哪里就会燃起大火,眼看着大火即将蔓延到附近的村庄这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轮换着用水冲洗污浊直至火魔的头颅化为了灰烬。为了纪念这七个姑娘的英勇表现,傣族人民每逢这一天便相互泼水表达自己对身边人的祝福。

每年农历清明前后在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庆祝这一传动节日,在为期三到四天的庆祝活动中,每天都有着其不同的意义。庆祝的第一天在傣语中叫做“宛多尚罕”即为汉语中送旧的意思,说起来倒是和我们的除夕有一点点的相似,他们在这一天会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转而打扫房屋清理灶台,同时为盛大的庆祝活动进行物资准备。第二天叫做“空日”很奇怪的是对于傣族人民来说这一天不属于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人们在这一天会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他们不再考虑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给劳累了一年的自己留出一片净土用来反思用来享受。第三天的“元旦”就要开始进入泼水节的正式环节了,人们穿上民族的传统服饰挑上清水走上街头用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送给亲人、朋友甚至路人最真挚的祝福。人们翩翩起舞,敲锣打鼓声响彻云霄,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傣族人的熱情。

二、傣族泼水节的意义

不要以为在这个盛大的节日中只有泼水这一个简单的活动,泼水节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体制下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美妙。“丢包”就是泼水节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在傣族文化中“包”是爱情的象征,在这个节日里,未婚的青年会男女各排成一排,女生将自己用花布精心制作的香包投掷给心仪的小伙子,小伙子再投掷给姑娘用以进行情感的传递,漫天的香包飞来飞去。爱情不是浓烈的玫瑰花,一个亲手缝制的香包能替代更加贵重的礼物,朴素的傣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最唯美的爱情观。

还记得杨丽萍那支博得了无数掌声的孔雀舞吗?孔雀是傣族人最为神圣的鸟类,同时也有着幸福吉祥的寓意,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他们用肢体模仿孔雀的动作,一颦一簇间将优雅和自然带入了这个浮躁的生活。也许没有孔雀舞那么出名,但象脚舞同样是庆祝泼水节的一种舞蹈。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七八岁的小朋友在这一天他们都会穿上盛装来到村里的空旷地带参加集体舞蹈,无论是象脚舞的稳重热情还是孔雀舞的动感和唯美,幸福与爱融合上节日的祝愿,欢快的傣族人正享受着自己家乡的美好,这样的日子即使连续狂欢三天三夜也不会觉得疲惫。赛龙舟和放孔明灯也是泼水节会涉及到的活动之一,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同样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但是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惊喜。

既然是泼水节那重头戏自然要放在这个”水”上了,不要随随便便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就对着别人泼水,这样显得太轻率了。最遵守传统的傣族人会在井里取出清水然后放入鲜花或者一些带有香味的物品,并将水带往附近的寺庙祈福,之后用树枝将水中的花瓣枝叶取出将水轻轻撒向长辈以示尊重,最后将剩下的水想要祝福的人身上表达最真挚的祝愿。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的人会开着小货车装着水沿街泼洒,有的孩子则会用喷水枪嬉闹。

很多人会想国家有这么多缺水的地方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方式浪费水资源呢?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我们在节日喜欢放烟花一样,泼水节作为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它存在的意义不亚于汉族人民的春节,忙绿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回家团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友谊在泼水节上都会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无私的祝福将自己村子间的关系调理的更加融洽。不仅如此,泼水节还如同一个纽带连接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他是这个民族的代号和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支柱,一个并不庞大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傣族是一个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始终相信水是圣洁的化身,神与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他们相信人是有前世今生有轮回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给别人祝福自己的来生才能获得神灵的庇护,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他们才能时刻保持着一颗不被世俗污染的纯净心灵。

参考文献:

[1]刘祖鑫. 金沙江河谷傣族泼水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2]杨筑慧. 旅游业发展中的节日符号操弄——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难忘的一课》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夜的工作》, 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这一课生字的情况。

(听写:咨询浏览劳苦俭朴)

点评:听写、订正的这4个词, 难写、难认, 又是常用词。教师检查同学们学习这些词语的情况, 很有针对性, 有利于落实词语教学。

师: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一课, 我们不禁被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俭朴所感动。这节课, 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

(师板书:难忘的一课, 生齐读课题。)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 打开书, 用“开火车”的方法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人物的语言自成一段的情况, 请前一个同学连读下来。

(生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 我发现同学们对生字的读音掌握得很好, 不知道对新词的理解怎么样。

点评:先肯定学生对生字的语音掌握得很好, 继而引导学生对新词进行理解。古人云:“由字词到句必有渐。”这个“渐”就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出示词卡:闽南语生齐读。闽, 是福建。闽南语是福建南部的语言。在海峡两岸交往密切的时候, 闽南语就传到台湾并推广使用了。出示词卡:国语什么是国语?)

生:国, 是中国。国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

师:噢, 这是你的理解。那么, 闽南语是不是祖国的语言? (生不答, 但若有所悟。) 同学们, “国语”是旧时所指的普通话。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预习时布置的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生: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不久, 台湾光复以后的一所乡村小学。

师: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 她在说时间时是怎么表达的?

生: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不久, 台湾“光复”以后。

师:好, 大家听清了吗?请来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

生:台湾省高雄市郊外的一所乡村小学。

师:对。读书就得仔细, 表达就得准确。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时间时就注意到书中有两处表示时间的说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光复”不久。那么, 这两个说法是一回事吗?

(生困惑)

师:原来, 台湾在清朝末年就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得以“光复”。这两个说法的确表示一个时间。再来说说“光复”是什么意思。

点评:学生困惑, 不足为奇!教师的责任正在于引导学生释疑解惑。

生:就是收回领土。

师:对, 就是收复的意思。就在“光复”不久高雄的一所乡村小学里, 作者经历了哪两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我与台湾师生一起上了一节语文课。第二件事是我与师生一起参观了小礼堂。

师:两件事分别在课文哪一部分?

生:1~13自然段是第一件事;14~16自然段是第二件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第一件事从哪儿开始?

生:从第二自然段开始。

生:从第三自然段开始。

师:请这位同学把课文第一、二段来读读。 (生读) 同学们看一看, 这两段写到了作者与台湾师生上语文课了吗? (生齐:没有)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三段第一句话。 (生读) 那么第一件事从哪儿开始?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大家读读写第一件事的部分, 看看台湾师生是怎样学习祖国文字的。拿出笔来画一画。注意可以画词、画词组, 也可以画句子。

(生边读边画)

师: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了解到台湾师生是怎样学习祖国文字的?

生: (读第二自然段) 我走近……

师:这个同学找到了这个自然段。有没有同学从自然段中找出了句子?

生:我找的句子是“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出示幻灯, 出示句子。)

点评:“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龙衮九章但擎一领”是一种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重点句子, 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师:谁能从句子中找到重点词语?

生:我从句中找到了“一笔一画 (huá) ”这个词。

师:注意“画 (huà) ”的读音。 (生齐读) “一笔一画”这个词告诉你什么?

生:告诉我们这位教师教得很认真。

师:嗯, 教得认真才会写得———

生: (齐答) 一笔一画。

生:“一笔一画”还告诉我们老师写得很吃力。

师:对, 老师写得很认真, 也很吃力。继续往下看, 你还知道他们怎么学习?

生:接着, 他先用闽南语, 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 一遍一遍地读。

(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这个句子中找到了“一遍一遍”。

师:这“一遍一遍”又告诉你什么?

生:告诉我老师教得很认真。

生:告诉我们, 老师很热爱祖国语言, 他一遍又一遍地读了好多遍。

师:再看这个句子, 你还注意到了哪个词语?

生:先用……又用。

师:他“先用闽南语, 又用国语”是怎么回事?

生:他的国语说得不太熟练。

师:是的, 老师是用“不太熟练”的国语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是我们知道的第二点。再认真读书———

生:我们还找到了“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 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 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 (幻灯出示这个句子) 同学们, 我们一读书就了解了这么几个情况:老师写汉字写得很认真, 也很吃力;他用不太熟练的国语读了一遍又一遍, 而且师生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这儿又有个问题了:老师的汉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吃力, 国语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熟练?

生:因为台湾“光复”不久, 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生:老师说:“我们的国语讲得不好, 是初学的。你知道, 在日本统治时代, 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 讲国语是不准许的。”因为他以前不是学国语的, 所以现在说得不熟练, 写得很吃力。

师:这个问题都与当时的背景有关系:台湾“光复”以前被日本人统治, 日本统治者在台湾岛上推行了五十年的奴化教育, 他们迫使台湾人民忘掉自己祖国的语言, 继而忘掉自己的祖国。他们以为这样做, 就可以使台湾人做日本的奴、做日本的民。同学们, 奴化教育在台湾至少影响了三代人, 像文中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就是在奴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真的忘掉了自己的祖国了吗?

点评:如果说台湾小学生写字一笔一画, 写得很吃力, 一遍一遍地读, 读得不熟练, 并非完全不正常的话, 那么为什么老师的汉字写得那么吃力, 国语说得那么不熟练呢?这就不合常理了。教师在这里联系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岛上推行了五十年的奴化教育, 妄图迫使台湾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就是在奴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这里教师既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又相机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值得称道。

生: (齐) 没有!

(出示幻灯, 再现三个句子, 生有感情地读。)

师:虽然吃力, 可是他写得那么认真, 是因为他在写着———

生: (齐)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板书: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点评:当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被激发起来之后, 教师适时提问:“像文中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 真的忘掉了自己的祖国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齐答和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感情的波涛。而“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9个铿锵有力的字从学生的口里读出时, 教师同时板书, 使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坎上。

师:老师的国语虽然说得“不太熟练”, 可是他说了———

生: (齐) 一遍又一遍。

师:在他的影响下, 孩子们也显得那么———

生:严肃认真。

师:而又那么———

生:富有感情。

师:好像———

生: (齐) 每个字, 每个音, 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师: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写、在读、在学这样一个句子——— (指板书)

生: (齐)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情谊。同学们, 课文中用“真挚”来形容这种感情。 (出示词卡:真挚)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生:我认为“真挚”就是真诚而恳切。

生:我觉得“真挚”就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师:大家的理解是对的。台湾师生当时就是带着这种真诚、恳切的、发自内心的感情来学的。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自由读这一部分, 认真体会。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把课文中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词、句都敏锐地抓住了, 体会着读出了感情。通过学习第一件事, 我们可以体会到台湾师生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在学习?

生:台湾师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意。

师:好!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件事, 体会课文里的思想感情。

点评:顺着学生感情的推进, 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第一件事的学习, 概括出台湾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课文的第二件事, 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生齐读“参观礼堂”一部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认真听了台湾老师的介绍?他是怎么说的?

(生口述课文内容)

生: (读)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师贴字条: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伟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伟大的人。

师:对呀, 伟大的人, 了不起的人。中国的伟人, 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

生: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

师:伟人就是民族英雄。伟人往往代表民族精神。那么, (指字条) “日本的伟人”你认为代表什么?

生:日本的民族精神。

师: (在“原来”词下点着重号) 这个句子现在谁弄懂了?

生:“原来”指光复以前。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光复”以前, 小礼堂里画的是日本的伟人, 这是在宣扬日本的民族精神。

师:是这样的。“光复”以前, 日本统治者妄图宣扬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民族精神, 就失去了生存力, 任人宰割。同学们, 日本统治者的企图达到了没有?

生: (齐) 没有!

点评:教师在这里说“光复”以前, 日本统治者妄图宣扬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虽然正确, 但很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 最好是让学生通过读书, 了解礼堂的变化, 自己去悟出日本鬼子的险恶用心。

师:谁能具体说说?

生:“光复”以后, 小礼堂里不再画日本的伟人了, 而是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师: (贴字条: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的伟人。) 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光复”以后, 我们不再需要日本的民族精神, 而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

师:就是说, 中华民族精神没有被毁灭掉。同学们看黑板——— (贴字条: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台湾教师当时说的是哪句话?

生:他说的是第二句。第二句多了一个“我们自己的”。

点评:重视词句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优点, 特别是注重联系而不孤立, 使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得到加强。

师:自由读黑板上的句子, 注意把这5个字重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请两个同学分别来读这两句话, 注意区别。

(两生分别读两个句子, 生二读得极有感情。)

师: (激动地) 他读得好不好?

生: (齐) 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 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有自己的伟人、自己的民族精神, 不需要什么日本的精神。

师:所以, 你在读的时候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高兴, 我觉得非常自豪。

师:说得真好!中国的伟人是———

生: (齐) 我们自己的!

点评:教师问得好, 学生回答得更好。“因为我觉得……我们有自己的伟人、自己的民族精神……”这是读得好的原因, 也是朗读之后收获的思想教育成果。因而另一学生回答“觉得非常自豪”真实而可信,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是学生通过读书、理解, 自己体验出的一种民族豪情。

师:请大家齐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我们可以看到, 在台湾岛上, 中华民族的精神没有被毁灭掉。这是一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生: (齐)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这是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意。 (板书:深厚的爱国情意) 这节课, 同学们通过两件事的学习, 具体体会了台湾师生深厚的爱国情意, 大家学习得很好, 下节课继续学习。

点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思想主线。教师反复强化, 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反复中得到了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生:第一件事是作者同台湾师生一起上语文课, 第二件事是作者与台湾师生参观小礼堂。

师:通过这两件事, 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们体会到台湾人民的爱国意识是不会被磨灭的。

师:也就是说台湾师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意。这两件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目睹这一切, 作者有什么感受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打开书, 请一个同学读课文3~6段, 也就是描写台湾师生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的段落。

(生读3~6段)

师:很好!这就是作者当时看到的情景。看到这些, 作者“我”有什么感受呢?

生: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点评:通过读, 读出了感情, 加深了理解。同时要求学生读作者的感受, 十分自然, 学生回答得也很得体。

师:这“动人的情景”是指什么?

生:是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

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

生:他们学习的祖国文字不是别的, 而是“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就这么一句简单的中国话, 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学的?

点评:此处不是对第一课时的简单重复而是深化。

生:老师和同学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 而又那么富有感情。

师:简简单单的一句中国话, 同学们竟学得这么严肃认真, 而又那么富有感情。这就是作者所看到的情景。他以为这幕情景非常———

生:动人。

师:可见, 此时的作者已经被深深地———

生:吸引住了。

生:此时的作者已经被台湾师生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打动。

师:打动, 也就是我们说的———

生:感动, 感染。

师:作者被这幕情景感动了, 感染了。之后, 他又怎么做, 又有了什么感受呢?同学们接着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读书)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作者怀着崇高的敬意, 从后门走进教室, 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 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 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作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呀?

生: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师:同学们, 作者这样一个成年人此时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国语, 可见他的确是被———

生:吸引住了, 感动了。

师:因此他在读的时候又怀着———

生:崇高的敬意。

点评:此处要求学生自由读书, 是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由此而引发了对动作细节的描写。学生对作者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的理解, 加深了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使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相通了。

师:作者的感情变化了没有?

生:我认为作者的感情变化了。因为一开始, 他看到了一幕动人的情景首先被深深地感动了, 然后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走进了教室。

点评:正因为学生和作者的感情相互贯通, 学生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就顺理成章了。

师:说得好!作者由感动地看到、怀着敬意地读, 感情的确在变化。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一段, 注意体会这种情感和感情的变化。

(生自由练读)

点评: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之后自由练读, 这既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充分展现, 又是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

师:谁来体会着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体会得不错, 谁再来试一试?

(生极有感情地朗读)

师:真好!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感情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体会一下。曹老师读作者的第一次感受, 同学们接着读下去。

(师引读, 生接读。)

点评:在全班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又让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先检查朗读训练的落实情况, 接着又教师引读, 学生接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

师:同学们, 通过回顾第一件事, 我们了解到作者看到了师生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地学习“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的动人情景后, 很受感动并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我们接着学习, 看作者参观了小礼堂后, 又有了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由学习, 注意联系这件事, 体会作者的感受。

(生默读自学)

点评:由于教师对学生理解第一件事进行了具体指导,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 理解课文、体验课文感情的方法。当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第二件事时,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了。当前, 我们的课堂教学太“统一”了, 能给学生多一点自由读书的时间, 独立思考的时间, 这多好啊!

师: (提示) 同学们, 体会得靠朗读。大声地读, 边读边体会。

(生边读边体会)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按照你们的学习过程, 先请一个同学读读“参观礼堂”的情景。

(生有感情地读书)

师:看来, 这个同学上节课学习得很好。她把台湾师生的爱国情意很有感情地表达了出来。现在我们想一想作者看到礼堂的布置, 听到了台湾教师的介绍后, 又有什么感受。

生:他感受到台湾师生有着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 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

点评:学生的思路是贯通的, 既然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再来理解作者看到礼堂的布置后有什么感受并不困难。

生:这时的作者非常激动。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日本统治时期都是画着日本的伟人, 现在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看到台湾师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者很激动。

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反问, 这是教学的机智。教师问“为什么激动”问得好!学生回答得也不错。正是因为因势利导, 所以“循路识斯真”。

师:看到这些, 听到介绍, 作者很受感动, 有很多的想法, 很多的感受要表达, 因此非常激动。作者那么激动, 他如何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呢?

点评:如果仅仅只要求学生理解课文, 了解作者的感受, 这并非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则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旨。

生:作者紧紧地握着台湾教师的手。

师:握手是一种表达方式。这就表达尽了吗?

生:他还激动地重复着老师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同学们, 既然作者那么激动, 有那么多的话想说, 那么, 有没有别的话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生:我认为作者已经没有别的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生:我觉得他有别的话同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句话只是最简单的话, 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其他的话。

师:那你想一想, 还可能有什么话呢?

生:……

师:请你把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再来理解一下。

(生读书)

点评:让学生自由表达之后, 还是让学生回到课文, 通过读再来理解。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放与收、分与合上显然胸有成竹, 实在难得!

师:谈谈你现在的理解。

生:我还是认为作者此时还有别的话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这句只是最简单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反问句, 它的意思是作者已经没有别的话可以表达此时全部的感情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已经没有别的可说了。因为句中有个“全部”, 别的话是不能表达出作者全部的感情的。

点评:你看, 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已经激活了思维, 深化了阅读, 多好啊!可惜这样生动活泼的场面在一般的课堂上很少看见。

师:好!这个同学读得细、想得深, 抓住了“全部”这个关键词。同学们, 作者的感受多不多? (生:多) 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感情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但是, 这么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使作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感情表达出来, 还有什么别的话吗?

生: (齐) 没有了!

点评:讨论可以继续, 答案从何而来, 学生还是回到课文中, 从句中找到“全部”一词, 说明作者已经没有别的话可说了。从语言到思维经历了这般来来回回,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阅读理解的过程, 可见教师语文教学的功力!教师在这里及时表扬这位同学读得细, 想得深, 抓住了关键词。这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又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表扬。

师:现在我还请这个男生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先不要坐下, 你来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师: (高兴地) 对了!大家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同学们, 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

师:这句话虽然简单, 却表达了作者全部的感情。这全部的感情来源于作者——— (生:深厚的爱国情意) 作者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意。没有别的话更能表达这种情意啊!让我们也怀着这种感情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通过多种训练, 调动了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此时的读, 已经是美美地有滋有味地朗读了。

师:学到这儿, 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两件事, 表现了台湾师生深厚的爱国情意, 也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意。无论是感动、敬意, 还是激动, 都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意。课文学懂了吗?

生:学懂了!

师:预习的时候, 同学们一读课文就受到了感动。现在课文学完了, 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呢? (生:是) 现在, 拿出本子、笔, 每个同学都来写一写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自由写作, 师巡视、指导。)

点评:在课堂上学生动脑、动口又动笔, 面向全体学生,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语文活动。同学们写一写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情感澎湃, 有感而发, 时机恰切。

师:我们先写到这儿, 如果有的同学没有写完, 却还有想说的话, 等起来读的时候可以继续说下去。谁来读读自己写的?

生:学习了《难忘的一课》, 我的感受简直无法形容!是呀,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感情是用别的语言无法替代的。我从中真正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真正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激动之情。从这篇文章中, 我了解到民族精神是无论经历多长的年月都不会抹杀掉的, 它是一种永存的精神!要知道, 台湾的“光复”只是中国大统一的一个良好开端, 以后还会有更多中国的领土回归祖国!我相信, 在1997年7月1日, 香港一定能顺利回归祖国, 在不久的将来, 台湾也会真正回归!

点评:“文章不是无情物”, 通过阅读教学积蓄了情感, 又通过写作促进了思维活动, 组织了语言, 深化了认识。你听, 学生讲得多好啊!这为以后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作了充分的准备。

师:这位同学联系课文, 联系当前的形势, 瞻望祖国的未来, 写得很好!你来读读。

生:我被《难忘的一课》中作者以及台湾师生深厚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精神打动了。我想对所有的 (大陆的、海外的) 中国人说:“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我想, 这是普天下的中国人共同的心愿。

点评:话不在多, 而在于抓住要领。这位同学说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是普天下的中国人共同的心愿。”说得太好了!

师:由自己想到普天下的中国人同有一颗中国心, 好!你也想读吗?

生:学习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 我感到了台湾同胞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感情的炽热, 学习祖国语言愿望的强烈。我深深地感到, 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整个国家的支柱;一个民族的爱国情意是国家进行建设的基础。我想, 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 还是依偎在祖国怀抱里的中国人, 都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是十二亿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点评:在课堂上, 同学们谈感受,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使认识不断深化。你听, 这位学生说的“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整个国家的支柱”。课上到这里, 显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 而是学生读懂课文、激发感情之后新得出的认识。从这位学生具体生动的发言中, 完全可以证实。

师:写得好极了!刚才老师巡视了一圈, 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最后再请这位女同学来读。

生:学习了《难忘的一课》, 我深深地感动了, 同时,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我不禁对那位台湾教师和孩子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为他们虽然受过日本的奴化教育, 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而动情, 为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所震撼, 也为这些中华儿女的忠诚而自豪。不难看出, 本文的作者也是一位涌动着爱国热血的人, 他对台湾教师说的那句“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令我终生难忘。中国有着这样多的优秀儿女, 难道还能不强盛吗?预习时, 我只觉得课文感人, 而此时, 我心中的感觉几乎无法用言语表达, 学习《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 真是难忘的一课呀!

点评:对台湾师生的崇高敬意,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都因为作者涌动着爱国热血。课文感人, 而当这些都切实地转化在学生心中, 涌动在学生心中, 无法用言语表达时, 真是难忘的一课呀!

师:我发现每个同学都被打动了, 都觉得这堂课的确难忘, 为什么呢?因为文中的台湾师生, “我”都有一种真挚的爱国情意, 这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意。看来, 真情最感人, 也最永恒。所以这段经历作者终生不忘。学习了这篇课文, 希望大家都记住它, 要记住的不只是内容, 更要记住———

生: (齐)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师;课文学完了, 还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了!

师:两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圆满完成了。课下, 同学们把课后的生字新词抄抄写写, 还要按课本的预习提示预习25课。好, 今天的课上到这儿, 下课!

点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是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 也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学完了这篇课文, 本课的中心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

总评:小学阅读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言语实践活动课, 是读书指导课, 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本课教学体现了小学阅读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曹君老师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读懂书, 会读书, 学习读书的方法, 获得了读书的动力。

本课以“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一句贯穿全部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曹老师始终抓住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要活动, 使深化认识和激发感情交替穿插, 相互促进。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之后, 感情的波澜也掀起来了。然后教师顺着学生感情的推进, 巧妙点拨, 善加引导, 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可谓情理交融, 一叹三咏。随后, 无论是学生脱口而出的发言或是课堂上的练笔 (谈感受) 都表现了这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扎实, 在训练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教育都得到了落实。

上一篇:公司生日会邀请函范文下一篇: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