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写导游的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教学生写导游的(共8篇)

如何教学生写导游的 篇1

如何教学生写导游词教案 范例

1习作要求: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2.教师撰写范文《天坛导游词》,制作录像短片。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

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特别建议:

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和所收集的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性语言。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世界遗产”的详细资料,以备改写导游词时参考使用。在讲评课中,要让学生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这样,既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当之处,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何教学生写导游词教案 范例

2学习要求:写一份世界遗产导游词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了解,树立保护世界遗产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导游词的写法,难点是把握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的实用性语言。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庐山导游词》习作范文。

2、学生搜集关于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

3、挂图、导游证等。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初步感受“导游词”的特点。

1、猜谜激趣

师:一张嘴,两条腿,走遍山山和水水(猜一种职业)

万老师从小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当老师,一个当导游。当老师的愿望我已经实现了。今天我想在课堂上当一次导游,带你们去江西的名山—庐山旅游好吗?

2、模拟情境

老师挂好导游证当导游,学生当游客。出示庐山风景图如;五老峰、花茎、芦林湖、锦绣谷、三叠泉等景点导游边讲解边带领游客欣赏。

师:你们想当导游吗?正好雏鹰旅行社委托万老师对你们进行一次笔试,谁写出了一份较好的导游词,就可以入选当导游。所以这堂习作课我们来学习写导游词(板书:学写导游词)导游词就是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时的讲解词。

二、了解习作要求:

1、请大家打开课本104页,读一读本次习作要求,看看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生自由读习作要求,读完之后用笔画出重要信息。,3、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板书:我国的一处世界遗产)

三、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师:刚才我们到庐山一游,庐山的优美景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把《庐山导游词》也拿出来供大家欣赏。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这篇导游词,想一想:导游词该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学生自由读文,读后试着同桌间交流。

2、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写导游词一般在开头部分要先和游客打一下招呼,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作一下自我介绍。

是啊,这就是导游词的第一部分:叫前言(板书:前言)。这一部分内容简短亲切又引出下文。例如范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要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运用礼貌用语。大家用导游的语气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2)中间部分要写一写这处景点的美丽风光。这应该是导游词的主要部分。习作中先对庐山作了一个总体的介绍,这叫总述(板书:总述)也就是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具体介绍了三叠泉的美丽景色。这叫分述(板书:分述)也就是文中的第四自然段。

第一部分是导游词的正文,咱们可以介绍景点风光,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等。在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A、要选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如:老师《庐山导游词》重点讲解了三叠泉的秀丽风光。

B、还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写。像《颐和园》一文,作者就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值得注意的是,景点风光的美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景点背后的故事、传说却鲜为人知,这些内容可以为这些景点增加神秘感。像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庐山白鹿洞的由来等等,这样的导游词会更吸引游客。

(3)正文写完了,最后要什么呢?要和游客告别,要对游客表示祝愿。

这也是导游词的最后一部分:(板书:结尾)在游览结束时,要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祝愿。请大家读一下最后一段。

师:这只是导游词的一般格式,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一目了然,比如黄山就可以是《黄山导游词》。

四、构思交流,口头指导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课前,老师也要求大家搜集一些世界遗产的资料(出示部分世界遗产的挂图),本次习作,你可以写课文中的内容,可以选择资料中自己喜欢的一处,也可以写自己曾经去过的一处。

1、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你打算怎么写?

2、全班交流。

3、模拟当导游

每组派一位代表,分别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部分进行模拟讲解。

五、学生动笔写导游词

俗话说:祖国风光美如画,导游更想夸一夸。所以导游词的语言要口语化,我们要将课文或资料中的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感觉就像与游客面对面。特别是一些名胜后面还藏着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和动人传说呢,大家可以去了解并写下来,这样你的导游词会更生动。同学们,快拿起笔,写下你的经典导游词,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附:板书

前言

我国的一处世界遗产 总述

正文 分述(选特色、按顺序)

如何教学生写导游的 篇2

一、点题法

这样的开头往往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可以避免写作者漫无目的地漫谈。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开头就紧扣题目直截了当点明与题目有关的人、事、物,这种方法简洁明快,读者读了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符合读者的心理,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并且节省了文章的篇幅。朱自清的《绿》一文的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这样的开头入题快捷,直接点题“绿”,旗帜鲜明,不绕弯子,作者易构思,读者喜阅读。这种写法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之法。

二、写人法

这种开头言简意赅,直接点出文章的主人公,能使写作者在下文的写作中主次分明。例如,涂元季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的开头:“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钱学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也就是说想了解一个人,就要留心观察他做事过程中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抓住了他的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钱学森。作者抓住了钱老的特点,寥寥数语,却恰如其分地使钱学森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作文《宽容》这样开头:“一位理发师正在给周恩来总理刮脸,由于周总理咳嗽了一声,理发师不小心将他的脸刮破了,这时理发师紧张不已,以为周总理会大发雷霆。想不到,周总理却很抱歉地说:‘这不关你的事,要是在咳嗽之前给你打个招呼,你就不会刮破我的脸了。’这样一句暖人的安慰,我们可以从周总理身上看到可贵的品质———宽容。”这样由名人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叙事法

叙事开头,直接引入故事情节中去,能避免写作者思路混乱的弊病。例如,日本小说家星新一《保修》一文的开头:“某日,一个提着小皮包的青年,走访了著名画家m先生的住所。”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进入故事的详细情节中去。

四、状物法

这种开头,多用于散文,托物言志,事物的本性与人生之道合二为一,有助于写作者明确写作的主题。例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开头:“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坟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了托尔斯泰墓的不同凡响,高度歌颂了托尔斯泰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贵品质,读后令人肃然起敬。

五、绘景法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景物的描绘,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思。因而这种开头能使作者更好地把握写作的情感。例如,朱自清《春》一文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本文的开头极其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极力渲染了由于春终于来临时的无限喜悦的情绪,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六、引情法

这种开头未见其文,先入其情,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能使写作者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写出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给人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红乡鞋白布里》的开头:“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罩着如诗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着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源于一双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将读者引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接着顺承一笔,导入对曾祖母,以及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泪水和欢笑的回忆,读者也情牵心动。

七、设问法

这种开头方法能够吸引读者,能给读者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一文的开头:“我想,自己如果做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做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法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本文步步为设,极力吊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读者“胃口大增”。

八、名言警句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学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例如,《青睐光亮,唯取明镜》的开头:“古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镜虽方寸之物,却功效无比。”文章开篇引用唐太宗名言,增强了开端的气势,给人以高远之感。《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的开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作者引用席慕蓉的名言、诗句,起到开启、统领全篇的作用,既切题,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味和哲理性,发人深省。

九、精辟设喻法

开头设喻,可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感兴趣。例如,《马说》的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的开头:“她像幽谷里的一朵百合,洁白无瑕。发散出淡淡的幽香,却孤独寂寞;她像勇敢的海燕,在自由的天空翱翔,在汹涌的浪尖起舞;她像李清照那样多愁善感,见凋花伤春,见落叶悲秋。她就是中国奇女子三毛。她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三毛,形象地写出了三毛的个性特点,使读者倍感亲切。

如何教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篇3

一、训练学生认真审好题

审题的作用在于切题,从而杜绝偏题、离题或者跑题。绝大多数作文评卷老师都把文章是否切题作为评价文章成功与否的第一要务,足见审好题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审好题呢?首先是读懂作文题目。所谓懂,就是基本理解出题者的本意,不偏题、不离题、不跑题,有的放矢。其次要审好副题,即确认作文题目是全命题还是半命题,或者是在给出材料的基础上自拟题目,都要心中有数。

二、训练学生的“文字包装”

字体工整优雅、卷面整洁会对作文拿高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个道理务必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练字。学生既能从漂亮工整的字体中“获大利”,又能从练字中陶冶身心,一举两得。

三、训练学生不同旁人的思维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的就是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作文要获得高分,不要说“语要惊人”,思维和思路比别人高一等,至少要不落俗套。如果人云亦云,就不可能给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在切题的基础上别具一格呢?没有什么捷径,归根到底需要长期的积累。特别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以及成语的积累和灵活运用。要求学生多读名家名篇,只有多读,才可能“其义自见”,才可能“下笔如有神”,才可能考试获高分。

四、训练学生提炼作文的三个“显眼点”

作文评卷是一项有时效限制的枯燥工作,评卷老师不可能反复斟酌考生的每一篇作文。考生就要投其所好,把握好作文的三个“显眼点”:一是题目;二是开头;三是结尾。好的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能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文章的开头,亦即古人说的“凤头”,总体要“小巧,亮丽,夺目,入题迅速,先声夺人”,如同凤凰的头冠一样引人注目。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文章的结尾既要收题简练迅速,又要让读者意犹未尽。

五、训练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

首先要养成凡事皆观察的习惯。其次要养成有目的地观察的习惯。有目的地观察,就会经过大脑深层的思考,往往沉淀下来,存留在记忆中的某个“文件夹”,作文用到时就会被灵感触醒,进而行文如流。再次要善于通过各种媒体快速获取素材。现在的媒体五花八门,尤其得到青少年的青睐。教师要紧紧跟上媒体时代的步伐,根据“有理、有度、可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快速地收集有用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常见的积累素材的活动。如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一句话新闻活动,学生轮流进行;每周每人背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由学生轮流每天写一则“我喜爱的一句名言”;利用班会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故事讲演赛;节假日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等。这些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六、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

考场作文写作的速度尤为重要。我们提倡不但要写好文,更要快速写好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强调限时写作。两个小时的语文考试,留给作文的时间通常是50~60分钟,平时作文训练就要求在这个时限内完成作文,决不允许超时,甚至是写隔夜作文。只有平时多这样训练,学生才能确立写作的时间观念,上了考场不慌忙。

七、训练学生的写作心态

训练学生坚决克服四个方面的心理弱点:依赖,畏惧,随意,封闭。针对这四个常见的写作心理障碍,第一训练学生不依赖教师,不依赖范文,不依赖固有的思维定式;第二训练学生不畏惧写作,特别是词汇积累少、经常文不达意的学生,教师要“扶、帮、带”,不能动辄嘲讽;第三训练学生杜绝随意写作,不能信马由缰写到哪就算哪,不能跟着感觉走,要带着目标去写;第四训练学生写开放式作文,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性格孤僻、家庭境遇不如意的学生,更加要引导他们远离封闭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训练,暗示学生考场作文亦不过如此,平时训练过了,上了考场正常发挥就行。这样,学生反而心态轻松,容易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

教学生写时代文章 篇4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往往是老师指导老生常谈,学生写来千篇一律;同一个错误,纠正一百次,还有一百零一次。如何走出这个作文教学的低谷呢?笔者经过多年摸索,逐渐积累了一些体会,今拿出来与读者一起共勉。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由于受传统教育及教材的影响,学生写作一提笔就是好人好事,总是赞扬别人,鞭笞自己;所有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好象除了这些“典型”的好人好事,就再也找不到可写的了。这样的作文学生写来没劲,教师改来更没劲,永远也出不了好作文。

“文章合为时而作”,我们现代中学生不写时代写什么呢?古代尚且“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今天,我们生长在信息社会,难道还没有内容可写吗?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身边的世界。文学家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的优秀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施耐庵没听到那许许多多流传民间的水浒小故事,他就刻画不出那一百单八将的生动形象;如果生活中没有英勇顽强的斗士,吴承恩也想象不出孙悟空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所以我们要写出有时代气息的好作文,就必须先学会观察生活。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而不是始终在那几篇如出一辙的短文上涂涂抹抹。

有个成语叫“走马观花”,这不叫观察,而且下马观花也不一定是“观察”,只有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特殊的东西,那才叫观察。老师要教会学生看到那些大家都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观察油菜花,只看到油菜花的颜色、形状、气味还不够,还要看到菜花上晶莹的露珠、勤劳的蜜蜂,还要看到栽种这大片美丽的农民,看到农民的勤劳、艰辛和痛苦,看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看到农业的前景。只有这样“看”,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五彩缤纷的。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观察生活绝不仅仅是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书、看报、看电视、听传闻等等都属于观察生活的范筹,在这么宽广的生活领域里观察,我们还愁什么呢?可看的、可写的不是俯拾即是吗?

教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还得思考生活。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既是创造,就离不开思考。很多学生作文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与其说他没有观察,不如说他没有思考。就拿前边提到的油菜花来说吧,如果老师布置了这个题目,他

们都会看到油菜花的颜色、形状、气味,大部分学生还会看到蜜蜂。如果到此为止,文章就会找不到写的,几句话就完了,这就没有思考。要看到农民、看到“三农”问题,就只有经过思考、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经常性地引导学先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多角度多层次要地思考,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与众不同的特点及蕴涵的精神内核。

笔者这样对学生反复训练,发现学生眼界开阔了,思路清晰了。有一个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个美国教授用瓶子代替井,三个比瓶口略小的拴线的小球代替人。他往“井”里慢慢倒水,要“井”里的“人”在水满以前逃出来。这个教授周游列国,在各地中学生中找三人来拉小球做实验,只有北京的三个中学生做成功了。因为这三个中学生中有一个在教授开始倒水时就喊:“你一他二我三,快!”他们迅速逃出了这口“井”。有一个学生读了这则材料后,从这个故事中不仅看到了那个喊口令学生的机智,还想到了他的牺牲精神(因为他在最后),还想到了这个学生之所以有这机智、组织能力和牺牲精神,是与他所爱的教育分不开的,从而想到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开发学生智力,怎样注重安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等,写出了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写不出这种好作品的。老师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要教会学生写作,只教会观察和思考还不够,还要教他积累生活。薄松龄写《聊斋志异》,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翻查史料、考查史实的成果。要学会写作,特别是要学会命题写作,就更离不开积累。如果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大事、有积极意义的事,都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痕迹,那他写作时脑中就是一片空白,就感到无物可写。要积累生活就要随时把看到的新鲜东西,想到的独特感受记下来,一旦有空就翻看、思考,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语文老师教学生写歌词 篇5

上周五下午三点,重庆市育才中学的语文公开课上,30岁男老师贺薛毅当着高一(3)班同学写歌词,而且还变身民谣歌手,把语文课“唱”出来。

看《我是歌手》获灵感

上上周五前,贺薛毅正看《我是歌手》,想起班上不少学生都喜欢看这个节目,就想到能不能把让大家都喜欢的元素注入到语文课里。

贺薛毅给班上音乐最好的同学邹渲哲打了个电话,得到支持和鼓励。挂电话后,贺薛毅就开始琢磨怎么把语文课“唱”出来。

语文老师变身民谣歌手

这堂课的高潮部分当属贺薛毅献上自己第一支单曲的时刻,贺老师穿着休闲装,举着话筒,歌声回荡在礼堂。吉他高手邹渲哲抱着吉他弹奏。

班上的不少女生听了非常感动,甚至流下了眼泪。女生唐婷婷说,曲子中不少场景都是班上曾经发生过的,听曲子的时候回想起了那些场景,很感动。

贺薛毅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们考虑将单曲录制下来刻成光碟留作纪念,也作为自己“内部发行”的一张单曲。

歌词创造三步法

第一步,分析经典校园民谣歌词。歌词用了什么创作手法,描摹意象、瞬间定格、叙事等,分析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二步骤,找出校园内的美好事物。比如撒着阳光的窗帘、梵高的星空、承载梦想的纸飞机等。

我教学生写日记 篇6

一、激发兴趣, 说日记。

儿童对写话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爱写、会写。一年级的小朋友, 刚刚入学还没有写作能力, 但可以激发写的欲望和兴趣。我们可以采用“说日记”这一形式。新学期开学了, 总要让学生自我介绍, 为了让学生敢说, 我先示范:“我叫×××, 是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 任教语文、数学。”然后让学生逐一介绍, 锻炼胆量。在此后的一个星期内, 让学生利用晨会课介绍自己的家庭、爱好、性格等等。再过一个星期, 让学生每天说一句话,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然后告诉学生, 这就是日记, 像大哥哥、大姐姐写日记一样。学生很兴奋。

二、精心指导, 写日记。

说日记进行几个星期后, 等到汉语拼音写完了, 开始学习写字了, 那么教师就可以准备让孩子写日记了。由于刚起步, 必须要精心地指导, 才能顺利进行。

首先, 告诉孩子们日记的格式, 要求是第一行写“月日”、“星期”、“天气”。天气情况让孩子们画上相应的图案就行了, 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接着, 就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写什么都可以, 只要是你想说的, 真实的就行。我觉得“绘画日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因为现有生活中、动画片中的生动画面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而儿童书籍中画与字的配合也是常用的一种方式。所以, 学生是易于接受, 愿意创造的。而且学生是有差异的, 对于不太会写的孩子, 画肯定是乐意接受的。一篇日记, 先写上一句话, 是“我想说的”, 然后是“我的画”。当然, 教师的要求不能高, 不能急功近利, 要贵在自由。“自由”是由着学生写, 由着学生画。教师如果过多地限制, 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

三、家校激励, 坚持日记。

学生会写一句话日记了, 教师并不是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只是“序曲”而已。坚持写日记才有实效, 因为方法是次要的, 贵在坚持。这时, 教师的评价激励, 家长的帮助鼓励最关键。

孩子将自己的日记上交后, 教师再忙也必须当天批改完。孩子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 如果教师漠然处之, 这无疑就是一盆冷水, 会浇灭孩子的星星之火。教师要用我们的耐心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日记中的优点。写上激励性的评语, 贴上一朵小红花, 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激动很久。另外, 要开展日记交流活动。每星期设一节日记课, 这节课上, 读日记, 评日记, 有学生学到了些东西, 有学生找到了信心, 有时学生会激发更多的热情。

一年级写日记能坚持下去, 家长有一半功劳, 所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真正写日记了, 我要求日记后加一栏:“爸爸妈妈的话。”在每星期的日记课上, 我总是在表扬孩子的同时, 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该学生家长, 往往此时学生小脸红红的, 无比自豪, 回去肯定会告诉爸爸妈妈:“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要知道我们的家长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激励。

我是这样教学生写作文的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应当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作文无非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只要学生有话说,敢说话,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功的开始。

其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树立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因为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知难而进,不断进步。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因此当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之后,教师从激励的目的出发,对文章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孔之见,都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宣扬。如:恰如其分的比喻,比较自然的过渡,优美的詞句,较好的开头,恰当的结尾,别致的题目等,不但在批改时用红笔圈出,而且在评讲作文时有意当众宣讲,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己完全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然后将在教师指导下写成功的作文在全班宣读,或者张贴在教室的后黑板上,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自然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树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而且还会使他们恍然大悟:原来作文也不过如此,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二、立足教材,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

如在教学《往事依依》一文时, 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作者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主体部分回忆往事,最后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突出文章主题,中心明确。段落之间采用过渡句或者过渡段,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浑然一体。这是一篇典范的记叙文,我在讲完课之后,就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也写一篇《往事依依》,由于指导到位,学生们写得比较成功。

另外,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马上对目前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老师教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写作方法,学生品味和写作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写起来就会有章可循。

三、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框架意识

写文章,犹如筑高楼,确定主题,筹划设计,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驾驭语言等等,缺一不可。然而有些学生,头脑中没有全面的设计概念,写起文章来信马由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纯粹是堆积材料,不管堆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学生缺少全局驾驭的能力,头脑中没有框架意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框架搭建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去构思,列出作文框架即写作提纲,学生围绕提纲去写,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四、坚持训练,熟能生巧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的好教材,也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点传授之外,还应当挖掘教材中有关的写作技巧,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松鼠》一文时,在分析了文章作者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体态、吃相几个方面展现了松鼠“漂亮”的特点,以及从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计方面展现了松鼠“乖巧”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模仿这种形式口头述说自家养的小动物,比如鸭、鸡、狗、兔等的特点,也可以只述说一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们略加思索后,便纷纷踊跃举手参与述说,课后,我让他们把片断再加以补充,构成思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既让学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练习到了作文,“一举三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日积月累,坚持写作训练,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了写作技巧,就可以熟能生巧了。

手把手教学生写作文 篇8

一、感知景物,明白特征

先教会学生去寻找,观察景物的特征,只有找到可写之景可写之物,然后找特征,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何为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不同的地方,既有外在的形象,也有内在的神韵。那么,景物的特征包括哪些因素?

展示“江南雨巷”的图片,学生找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江南的古镇,有灰墙黑瓦的民房,青石板街道,画面中的雨如丝如雾,女子身着旗袍,撑着油纸伞悠闲走在雨巷中,应该是春末夏初。

归纳:地域是江南古镇;时节是春末夏初;古镇的建筑特征(物种的差别);江南女子的柔美。这些就是构成景物本身特征,也就告诉我们写景首先要抓住对象。

怎样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特征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笔下的景物活灵活现,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

二、仔细观察,如实描摹

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景物,不能泛泛而谈。比如,说到春天就是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说到夏天就是烈日炎炎,蝉蛙齐鸣;说到秋天就是硕果累累或者秋风扫落叶;说到冬天就是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应该具体描绘,比如百花各自的姿态,也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形象。先品味例文《海滨仲夏夜》的段落: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让学生阅读并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些景物是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

归纳:描写角度是嗅觉、视觉、听觉。表地域特征的是海水、沙滩以及空气中飘荡的味道;表时间特征的是有星星的夜空;表“仲夏”这一季节特征的是沙滩上的余温。这些景物都真实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这就告诉学生如果能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用心去观察客观事物,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同时也要注意描绘景物的修饰语。

所以,我们学会景物描写的第一步是“用心观察,如实描摹”。老师先仿写一段给学生,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长环境更换地点、季节仿写一段。

示例:

乡村仲夏夜

夜风轻轻地吹拂着,空气中还残留着盛夏暴雨浸湿泥土后特有的泥浊味,月亮渐渐升高了。劳动了一天的农人们吃过晚饭,带上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学校的院坝上乘凉。他们沐着凉爽的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谈论上至国家政局,下至农人收成,广至山野鬼狐故事。爽朗的笑声夹着稻田里的蛙鸣,在夜空中久久地回荡。

三、巧用修辞,传神描绘

以上方法就是将客观景物特征真实地再现出来,若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即外在特征就得以真实再现。但这只是第一步,怎样才能将自然山水的内在神韵写出来呢?品例文: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归纳:《海滨仲夏夜》和《济南的冬天》相比,前一篇相对平实,老舍先生却把冬天写活了。它把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写成“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还有肌肤,还会害羞。这就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能将景物的神韵生动描绘出来。所以,我们要想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就必须“巧用修辞,传神绘形”。

学生明白修辞手法的妙用后,老师指导学生回忆春夏秋雨的特征,然后用修辞手法描绘出来。

示例:

秋雨则像一位庄重慈祥的老者,没有春雨的激情与活力,没有夏雨的张狂和冲动,眉宇间多了那份独特的成熟与稳重。

四、融情于景,提升境界

当然,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不同而不同,这就是境,即将真感情融入真景物。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心境不同或因文化差异或因时代背景不同,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姿态;就是在同一个人眼里,也可能因为时间段不同,心境不同而不同。品例文: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故都的秋》破院秋色。

两段文字同是写秋,却各不同,文段一生机勃勃,文段二悲凉沉郁。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毛泽东当时是一个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词中壮丽绚烂,富有生机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而郁达夫处在战乱连连的年代,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他笔下的秋是悲凉的。这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不能单纯描形摹态,还应该在景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只有用心去体悟萬物,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自然万物中,才能将山水写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电子专业自我鉴定下一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小书包》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