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文范文(推荐8篇)
教学过程:
导入:语文其实就是一门说与写的课程。我们每天都不能离开说与写。在学校,学习的功课很多,(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但是在这么多功课中,只有语文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学科。无数事实证明: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那么在语文素养中,作文能力则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在考试中,作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几乎是一半的分值,可以说,把作文写好了语文考试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作文的写作。
一、今天我们来评讲一下我们这两次作文,一篇是《美好的回忆》、一篇是《我的老师》。
总体来说,这两次作文写作普遍存在着问题。大概有一下几种情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一下。
1、审题不清。(我们这两次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从总体来看,命题作文有其设计、表达方面的规律,同学们只要认真遵循这种规律就不会造成离题的尴尬处境了。这一次我们的考试作文《美好的回忆》有很多同学直接写成了《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离题了。
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回忆写的都是回忆,选材其实非常好选,看起来非常容易写,但是我们要注意,题目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美好的”,所以选材和写作时一定要紧扣“美好”这个词来写。
2、合理分段。(要避免小学时的“三段论”即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但也要避免随意分段,段与段之间要能表现事情发展的过程)
3、语句不通顺或者表意不清楚。(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同学的作文,所以我们同学以后写完作文后要自己把作文读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通顺、读懂,假如自己能读通顺、读懂了,那应该就不会出现语句不通顺或者表意不清楚的现象了。)
4、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有很多同学把英语的中的标点和语文中的混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句号、逗号)的用法也要注意,不要一段话中除了最后用句号,其余的全用逗号。)
5、书写要工整。(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带有阅卷老师主观色彩最重的一项,整洁美观的书写在无形中能够让阅卷老师有好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分数,所以写作时要格外的注意书写。
6、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嫌疑。
同学们,我们这两次的作文都是记叙文,《我的老师》是强调写人,《美好的回忆》是强调写与人有关的事。那么要怎样写才能够把你笔下的人物写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生动的描写——让你的人物丰满亮丽(点出课题)
同学们思考一下有哪些主要人物描写方法了?然后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句子,指出它们的描写手法。
一、学生阅读,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注:“拍”写出妻的安详,动作轻;“哼”写出妻的随意。)动作
2.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与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心理
4.(夏四奶奶)惨白的脸上,现出写羞愧的颜色(鲁迅《药》)。神态
5.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外貌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同学描写人物全部都是一张脸,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带着一副眼镜,仅仅这样几笔外貌描写,没有神态,没有心理,使得人物变得呆板无趣,毫无个性可言。
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我们必须抓住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格外与众不
同。
以上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使上述句子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实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手法使自己做作文中的人物活龙活现。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添加法。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二.运用添加法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1.老师说:“你又做错了!”(指做错了题目)我无地自容。(“你”指学生)这组句子写了二个人物,但我们读完后,对这二个人物有何印象?没有任何印象!
请同学们添加老师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2.检查同学们的习作,请两三个同学朗读自己的大作后,教师评价。然后欣赏老师的文段:
瘦瘦的杨老师就像一株红高粱站在我的面前,左手抓着试卷,右手在我面前用力的点了几下,双目圆睁,盯了我约二分钟,然后一字一句的说:“怎么又做错了,你?唉„„”杨老师长长的一声“唉”就像一块长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使我喘不过气起来。我偷偷瞥一眼杨老师手中的试卷,!最后一到二十分的题上面,一把烧红的铁火钳烙的我面红耳赤,我无地自容!我还以为自己这次考满分了!“唉,”又是一次滑铁卢!我何时才会迎来诺曼底登陆?我不敢正视杨老师的眼睛一手接过试卷,转身像老鼠一样的溜了。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下水作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我要读书》
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让全中国的人都认识了这位来自山区面临辍学的孩子,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心声与愿望,在寻求他人的帮助,这种对求学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同龄人未曾深刻经历过的。通过这双大眼睛,不仅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也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2.请同学们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专心、忧郁、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看到这双大眼睛就让人思绪万千。"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
这是一双充满求知欲望的大眼睛!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加上一些修辞主要来描绘一下这个小女孩的眼神和心理活动。
例句:
①.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②.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简单评价学生习作
五.总结和作业
1.小结:如果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能够细致的观察、抓住特征、合理想象、运用方法、适当扩展,这样我们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会丰满亮丽。
一、在比较中学会积累素材、提炼主题。
“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所以写作首先要解决选用什么样的素材问题。获取素材的途径有两条:直接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从艺术作品中思辨而得。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往往浮在表面,大多处在肤浅、芜杂状态,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素材。通过对范文素材的比较分析,学生在理解别人看法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触角就会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相同的、相似的、 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材料和思想很有可能不断的浮现,能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甚至熟视无睹的生活点滴给“挤”出来。
首先,是挑选典型的范文,我选择这样两类:同一话题,情感主题相似,故事材料新颖;同一话题,材料相同,观察角度不同,情感体验独特。
第一种类型,例如,以“亲情” 为话题,同是体现父爱,有不同的选材: (一) 在一个傍晚,当小朋友们把胆小的我独自留在悬崖上的时候, 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这次经历让我受益终生。 (七年级课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小时候我跟父亲去洗澡,父亲把我抱在腿上轻轻给我搓澡;过年时父亲带我去镇上置办年货,用省吃俭用的钱给我买小人书和小花鼓;我把课本撕了几页叠“方宝” (一种游戏) 被不识字的父亲打,晚上他却默默的帮我压平粘好。 (《高中生优秀作文》) 对这2篇范文,我要求学生在选材上进行比较评析。如,可以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第一篇);可以写生活中琐琐碎碎的镜头 (第二篇);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表 现人物的 多个方面 (第二篇);这种比较评析的过程,可以触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不断联想到新的材料产生新的想法。
第二种类型,例如以“我的老师”为题,有两位学生写了同一件事:物理课,一位同学课上睡着了, 当时正好讲到了有关声的知识,物理老师叫醒了他,说:“虽然我嗓门大,但一定不是噪音,这位同学在我优美的乐音中被催眠了。”一位同学侧重表现物理老师的幽默,表达喜欢这位老师的情感。另一位同学恰好就是那位上课睡觉的同学,他赞扬了物理老师巧妙地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为角度不同, 提炼的主题、叙事的详略、语言的选择自然不同,两篇看似相同的文章各有千秋。
二、在比较中学习技巧、互评修改。
叶圣陶曾说:“‘改’与 ‘作’ 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将同一话题的几篇不同层次的文章发给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中考作文的统一标准,评出一、二、三、四几个档次, 并写出评语。2、在全班内交流结果, 由组长发言。3、对于一等作文,找出其亮点,有针对性的练习仿写;对于其他档次的作文,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换写。 (这一环节不要求当堂完成) 4、交流仿写、换写的内容,推选出最好的。5、把原文和仿写、换写后的文章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比照参考。这种模式,融阅读、赏析、修改、写作于一炉,提升联想和想象的质量,效果较好。
三、作文教学中使用比较法的特点。
1、培养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用比较法学习写作,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产生尝试写作的愿望。同时他们还可以从对比前后所写文章的差异中,切实感受到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写作信心。
2、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较法的应用,以阅读比较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宗旨,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为一炉。学生带着评析的心态、写作的目的去阅读,最能发现文本的妙处。
一、在比较中学会积累素材、提炼主题。
“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所以写作首先要解决选用什么样的素材问题。获取素材的途径有两条:直接从实际生活中提取;从艺术作品中思辨而得。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往往浮在表面,大多处在肤浅、芜杂状态,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素材。通过对范文素材的比较分析,学生在理解别人看法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触角就会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相同的、相似的、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材料和思想很有可能不断的浮现,能够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视的,甚至熟视无睹的生活点滴给“挤”出来。
首先,是挑选典型的范文,我选择这样两类:同一话题,情感主题相似,故事材料新颖;同一话题,材料相同,观察角度不同,情感体验独特。
第一种类型,例如,以“亲情”为话题,同是体现父爱,有不同的选材:(一)在一个傍晚,当小朋友们把胆小的我独自留在悬崖上的时候,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这次经历让我受益终生。(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二)小时候我跟父亲去洗澡,父亲把我抱在腿上轻轻给我搓澡;过年时父亲带我去镇上置办年货,用省吃俭用的钱给我买小人书和小花鼓;我把课本撕了几页叠“方宝”(一种游戏)被不识字的父亲打,晚上他却默默的帮我压平粘好。(《高中生优秀作文》)对这2篇范文,我要求学生在选材上进行比较评析。如,可以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第一篇);可以写生活中琐琐碎碎的镜头(第二篇);可以通过不同的故事表现人物的多个方面(第二篇);这种比较评析的过程,可以触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不断联想到新的材料产生新的想法。
第二种类型,例如以“我的老师”为题,有两位学生写了同一件事:物理课,一位同学课上睡着了,当时正好讲到了有关声的知识,物理老师叫醒了他,说:“虽然我嗓门大,但一定不是噪音,这位同学在我优美的乐音中被催眠了。”一位同学侧重表现物理老师的幽默,表达喜欢这位老师的情感。另一位同学恰好就是那位上课睡觉的同学,他赞扬了物理老师巧妙地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因为角度不同,提炼的主题、叙事的详略、语言的选择自然不同,两篇看似相同的文章各有千秋。
二、在比较中学习技巧、互评修改。
叶圣陶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将同一话题的几篇不同层次的文章发给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中考作文的统一标准,评出一、二、三、四几个档次,并写出评语。2、在全班内交流结果,由组长发言。3、对于一等作文,找出其亮点,有针对性的练习仿写;对于其他档次的作文,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换写。(这一环节不要求当堂完成)4、交流仿写、换写的内容,推选出最好的。5、把原文和仿写、换写后的文章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比照参考。这种模式,融阅读、赏析、修改、写作于一炉,提升联想和想象的质量,效果较好。
三、作文教学中使用比较法的特点。
1、培养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用比较法学习写作,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产生尝试写作的愿望。同时他们还可以从对比前后所写文章的差异中,切实感受到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写作信心。
2、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较法的应用,以阅读比较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宗旨,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为一炉。学生带着评析的心态、写作的目的去阅读,最能发现文本的妙处。
著名作家陈丹燕说:“写作其实是一种寻找合适的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方法,和选择穿什么衣服有很多相似。”比较法应用在作文教学中,就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
大庆市第五十中学:张振华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枯燥无味,因此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恰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1
我深知,做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课改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教材。因为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教学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最近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纪念》,当说到小猴、小熊纷纷在小亭中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它们这是乱写乱画,这是不对的”。我还没说话,另一个同学就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小刚用铅笔画桌子,你过来看看…”话音还没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小刚,你不爱护桌子”“小刚,桌子是学校的,不应该乱画““你看,这墙上有一道印,肯定是你画的”看同学们的情景,跟开会一样,你看看我的桌子,我批评你两句,我看看小刚,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说话。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是“一言堂”的堂主,这时的我,应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于是我亲切地问:“小刚,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错了,我再也不画桌子了。”“老师,有一次我发现我桌子上有谁用铅笔画了一道线,我用橡皮把它擦掉了,我可以帮小刚擦掉。”我们的班长起来发言了,三月是学雷锋月,我马上肯定了她想帮助别人的想法。“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小刺猬,种些花草,不应该破坏公物。”文静的课代表说出了我们下面想学的内容,我想说的话。我马上因势利导:“小刺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环保比较多一些,所以我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不摘花,不踩草,多种花,多植树,不随地扔垃圾…关于爱护、环保的“演讲”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同学们热情高涨,课下有的同学竟然抓住了几个踩草坪的小朋友,有的同学跑到院子里去捡垃圾,有的同学在教室喧哗,马上有同学指责他是噪音污染。一堂不是按我设计上的课,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第一,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引导;第二,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了;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同学们互相监督,我们班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2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数学教师教育叙事。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都离不开数学。
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3
音乐的美是可以直抵心灵的美,是不能以说教方式来传播的,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所以,面对目前音乐教育的尴尬现状,作为音乐教师,我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音乐的美,如何能让他们喜爱音乐课?我想,首先还得从兴趣入手,要想学生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兴趣,必须想办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新意,充满激情。所以这学期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尝试着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注重结合其他学科,运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们这学期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中,有一节音乐欣赏《保卫黄河》,整好跟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黄河颂》主题相同,为了能让同学们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我特意把这节欣赏课放到跟他们语文课同步的时段来上,当欣赏这首乐曲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来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让他们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音乐课堂来,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然后在让学生们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聆听并哼唱旋律,此外,又补充了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内容,选择了《黄河大合唱》的一些经典乐章,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品的相关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使用班班通,播放精美的教学光盘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2.让音乐课堂尽可能的动起来
在一些欢快的歌曲教学中,要是以“动”为主。结合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学跳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自己编配一些动作,从而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比如在学《青春舞曲》时,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激情飞跃的维族舞蹈,更是教给大家跳了一小段自编的舞蹈片段,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就连平时特皮的淘气包也被感染了,在大环境的带动下,竟然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起来。
3.注重课程纵向联系,把预习提前融入到教学中来。
音乐课程的预习不能是孤立放手给学生的,那样也不切实际,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预设的把未来一节课的内容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但是这不能是机械的植入,而是有机的结合,比如我在教第一单元第一课《游击队歌》的时,在学生演唱时为了增加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在歌曲的第二乐段中融入了二声部轮唱的训练,这样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为下节课的三部轮唱《保卫黄河》做了预习和铺垫。
——以《刀马旦》为例
2034631 赖丢
1958年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采用直播的方式第一次向国人展示了电视的魅力。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在经过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如今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菜饼子”一样平常而必须。电视作为一个梦幻的窗口建构着现代人的生活图景,电视剧作为电视节目中最为普遍、占据播映时间最长的节目形态,无疑是大众白日梦的主要缔造者,它通过一集集、一部部风格各异,但内核如一的故事编织着一个虚幻的世界,在制造欲望与实现欲望之间,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候在电视机旁,消磨着闲暇的时光,停滞下恼人的现实。这里无意采取批判的视角,也无意评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想从叙事学的角度探寻电视剧的叙述方式,即“谁在讲述”、以及它是怎样讲述故事的,以图解释电视剧的魅力何在。
历史犹如一条涓涓流淌的话语之流,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口口相传到铅字记载,及至当代电子的虚拟记忆、视听图像的保存,可以说历史就是以不同方式记载下来的话语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故事,代代相传的讲述者不断融入主观的思想情感不间断地改变着历史的本真。如果说历史是追求真实的故事,电视剧则是追求虚幻的故事。“电视剧在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及讲故事的艺术。”①叙事学当中的故事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演绎,“是从具体的叙事文本中抽象独立出来的一系列事件,它是事件的形式系列,是一个虚构的现实中的时间轴线,是情节发展必须遵循的组织原则。”②这里的故事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是某一类型的概化,爱情故事当中的故事就是这一层含义上的故事。故事作为叙事作品的原生状态,是先于作品而存在的,是叙事作品的符号层次,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正如写文章之时先有构思、框架而后润饰表达一样。
“叙事是我们说话的方式之一,是我们思考的几大范畴之一„„是我们拒绝让暂存性变成无意义的产品,是我们对在这个世界上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意义的顽固坚持。我们仍置于一个‘叙事情节的时代’”。③讲述的原动力在于均衡的打破,在失衡与恢复平衡的不断建构中讲述成为可能。电视剧就是用多种方式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受众结构以及电视剧内容的最大普① 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与性别》,河南大学研究生博士论文,未出版。
② 周靖波:《电视虚构叙事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03页。
及化特性,电视剧所具有的影响力已超过小说、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故事载体”。①
叙事行为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时代背景便有不同的叙事策略,它附和着不同的大众接受心理和接受敏感点。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文明的洗礼之后,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复合的状态,物质性的同质产出与现代人的独立人格交融碰撞,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界限日益模糊,已不存在绝对的知识垄断。大众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娱乐与消遣的本能欲望不断得到释放,尤其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竞争激烈、社会分化严重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更愿意在电视剧虚构的世界中放松、麻痹自我。电视连续剧《渴望》当年创高达97%的收视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可为大众文化的冲击力佐证。一言以蔽之,这都是商业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其符号所展示的能指同时就是所指,适合最广大的人群理解力,因而成为最主要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在我们这个重时效、重利润的时代,对电视剧的制作大多也采取商业性的策略。世俗性与娱乐性是商业话语的共性,重感官、轻思想,重产出、轻创造。人物的类型化与叙事的模式化是其通用的法则。
作为大众文化,作为最为普适与有力的传播媒介,电视无疑是制造社会神话的最有力与最自然的形式,它已然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中以声影图像不露痕迹地将现实社会中的尖锐矛盾简约成可理解的二元对立形态——善恶分明,并通过剧中矛盾的解决来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提供一种同样虚幻的所谓出路。“从普洛普开始的叙事学研究发现:故事的数量虽然在理论上是无限多的,任何一串事件都能连成一个故事,各不相同,相去甚远,但仍能从中发现几个固定的格局。”②“在大量的剧作中,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构成元素,其背景人物和情节大多相似或雷同;其修辞手法和叙事语言陈迹斑斑”。③人们在已知的期待中观赏完一部又一部大同小异的电视剧。故事总以大团圆的形式结局,无论是实体的完满还是精神的回归,留给观众的都是一个完结。它不像电影那样通常都能留有想象的空间与接续的可能。有人说,情景喜剧就可以无限延长,好多肥皂剧甚至可以上演十几年,但那并不是一个完整故事的演绎,只是众人生活的集合,是没有结局的表演。而连续剧的续拍毕竟是少数,在一周又一周的观看当中,人们不希望得到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结局。观赏期待的落差会使人们不再坚守冗长的观看。从某种意义上讲,观众并不厌烦所熟悉的神话模式,只是希望换个讲法而已。“电视剧讲述故事并非依靠冲突和张力让观众受到冲击,而是以人物的性格魅力、心理特征、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故事的整体逻辑吸引观众。可以说,中国电视剧具有“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和主流意识”① 尹鸿:《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载于《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② 潘若简:《电视剧的叙事神话》,载于《电影艺术》1995年第2期。
③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的基本构成艺术传统。”①电视剧是生活的艺术、细节的艺术。除此以外,综观经济社会环境下采用商业叙事策略的电视剧还具有以下几点共性。
一、二元对立的模式化叙事
国产电视剧每年以上百部的规模批量生产,每天各个电视台播放的剧集约有 6000部集,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一部二三十集的电视剧至多一年完成,经典剧目《红楼梦》的拍摄可谓历时最长、耗资巨大的作品,从前期准备到作品公映亦不过三年的时间。电视剧的“快餐文化”性质由此可见一斑。对于电视剧制作而言,创造性、违规性与高产出是相悖的,唯一行之有效的莫过于模式化的叙事策略——二元对立的叙事方法。非好即坏、因果报应、善恶泾渭分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二分法使观众很容易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主人公必是具有优良品质、有价值的人物,即使为了突出其性格的多元而显露其性格的某些弱点,但这只是对主体的一种修饰,使其显得更加可信、可爱,具有亲和力罢了。现实总是过于复杂,有着太多的不如意,人们希望建构一个公众认可的乌托邦,一个任何矛盾都能最终解决,人性单纯的世界。有些作品虽然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观看。结局的设置固然能够体现不同电视剧的独特性,但观众最为重视的不是电视剧的结局,而是事情演变的过程、演员的表演细节、冲突是如何出现而又如何化解的。TVB八十年代的经典情感大戏《刀马旦》群星云集,至今令人难忘。如果说剧情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只不过是一个情节较为复杂、线索较多的爱情故事,一个古老的神话,“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演绎。用一句话概括此故事那就是:军阀混战时期戏班女子与富家少爷的爱情故事。虽然女主人公沈菊仙(周慧敏 饰)最初是作为南方国民政府的情报人员出现的,男主人公乔浩光(陈锦鸿 饰)最后也变成了南方政府的特派人员,并且他们肩负着同样的寻宝任务,但这并不是两个人的生活内核,只是为增加剧作的看点而设置的一种辅助身份。两个人爱而不能结合的阻力来自于戏子与富家少爷身份之间的差异,这是古老的传统爱情悲剧的叙事套路。动荡的年代、困苦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铺陈。全剧的高潮部分都是围绕沈、乔二人的情感纠葛而展开的,多角恋爱的情节设计、多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大大弥补了线性叙事结构的单调性,但仍不外乎是一个失衡——平衡的冲突解决模式,仍然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性结构。
① 尹鸿:《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载于《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类型化不是贬义词,不是保守、沉闷的代名词,是一个中性的表达词汇。它来源于事物的普遍性属性,是共性的概化。世间万物纷繁复扰,但我们总能将其梳理归类。类型化有助于我们便易地理解事物。“类型是一系列公式的特殊网络,①它向期待着的顾客提供一种有保证的产品。”我们知道电视剧有爱情片、伦理片、动作片、历史片等种类,每一类型都对应着一种心理原型。历史剧表达了人的怀旧心理、寻根心理;爱情片对应着人类对永恒爱情的追求;动作片则是人类对力量的崇拜、对超越自身的渴望。“当某种神圣的原型被反复讲述,就会导致原型的类型化、故事化。”②故事的类型化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简约、易操作、易理解、易得到认同。现代模式不仅对电视剧整体进行类型分化,剧中人物的塑造同样是类型化的操作。这其中尤以女性的类型化描述为突出。可以说,女性形象在影视剧当中是很少缺席的,但在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女性的话语权是缺失的。剧作当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表达真实自我的舞台,只是一种以男性视角建构的女性形象,是社会化了的女性期待,而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它压抑、重塑女性形象,使两性的刻板印象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女性也参与了这种建构,她通过对影视剧当中女性美好形象的认同、渴慕,助长了女性形象的男性认同化。
活跃在荧幕上的女性就如同蔡明在小品《机器人趣话》中所表现的:请选择贤良淑德型、善解人意型、活泼好动型等等。简而言之,女性形象不外乎“美”型、“爱”型、“恶”型。青春偶像剧当以玉女型为主,情感大戏当以既美丽、温柔又坚忍、忠贞的“爱神”形象为主,当然邪恶的女性大多是辅助性角色,边缘电影当中的女性则在艺术的幌子下成了男性欲望的客体。影视剧中的女人要比现实中的女人更符合男性的潜意识想象。《刀马旦》中的沈菊仙是集美丽、聪慧、温柔、贤德、忠贞等所有东方女性优良品质于一身的形象。她是一名革命者有勇有谋,她对乔浩光至死不渝,面对姜小路的追求不动芳心,在得知乔浩光的死讯之后,仍对乔家之双亲尽儿媳之义。在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的民族大义,更具传统女性的三从四德。这是当代人对女性的一个梦幻,在剧中她就遭到二师姐尚菊笙的嫉妒,的确,尚菊笙美貌、聪慧而不乏爱心,只不过她更像一个真实的女人,有点任性、有点自私,她不像沈菊仙那样被神话了,无怪她嫉妒,就是现实中的女性也要茫然。这种美化其实是一种负担,一种对女性自我的压抑。它在不断制造女性神话的同时,将女性抛入了更加无望的深渊。女性所期望的关于自身形象的完满展现,是很难通过媒介真实表达的。女权主义学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认为性别特征不是由性别的生理特征先天决定的,社会化的塑造过程起着决① 张兵娟:《电视叙事与女性主义叙事批评》,载于《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同上
定性意义。影视剧无疑在女性性别气质的建构中充当着隐匿的控制者。有人认为琼瑶建构的女性唯情世界是女性话语权的独立象征,我则认为不然,琼瑶剧当中的女性唯情,其隐含的意义就是依附于男性,因为爱情是两性间的情感。不仅没有体现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反而加剧了男性的中心地位,就像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一样,男性同样是天与地。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附和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儒家传统积淀,对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中国社会而言,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主旋律是意识形态的核心。电视传媒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扬道德伦理、弘扬主旋律方面义不容辞。一部广受认可的电视剧必是符合社会价值观念、附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如前所述,电视剧当中女性话语的缺失,充分说明电视剧是一种文化控制的媒介。剧作在迎合观众的同时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在隐而不露的内容设置上反复向人们灌输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电视话语不仅展示了其画面营造上的前沿姿态、令人难忘的话语遣词,同时其叙事话语的每一寸肌肤、每一道褶皱都隐匿着意识形态的诉求。”①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老套结局不断警示着人们脱离社会价值主流的后果。当然,电视剧是艺术,而非宣传机器,主流价值观念的表达是具化到作品中的“情”处。贯穿《刀马旦》剧中的便是一个“情”字。男女之间忠贞而纯洁的爱情,革命志士的爱国之情,京剧大师对国粹的热爱之情,患难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当然这其中也充斥着自私、贪婪、残暴等人性之丑恶面,这些都是戏剧冲突构成的必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人间之情的可贵,更加突出作品对主流价值观的回归与认同。
近几年一直热播的中国媳妇系列:《真爱一世情》、《哑巴新娘》、《我爱我夫我爱子》、《木棉花的春天》、《媳妇的眼泪》,可谓针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次巡礼,剧中对两性的基调仍是对女性的神构,这里不赘述。我们只考察其中对传统的维护,它所树立的光辉形象无不符合理想的价值观和社会正统。正如中国媳妇系列的宣言一样:“她,仰承上一代的礼教庭训;她,肩负传续下一代的重任;她,宽容淳厚、无怨无悔,似是千斤万担,难挑也得挑。回首来时路,纷扰尘沙星落„„媳妇啊„„媳妇„„你的名字叫坚强„„”每集的开头,一个浑厚低沉的声音不断向人们宣讲神谕,试想,人们怎么会不为之动容,女性甚至会产生一种悲壮的崇高感,去挑千斤万担。主流价值观念就在这样一点一滴之中,星落晨起之时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中,成为一种合理的现实存在。人们锻金造铁,努力为自己打造着“金箍”。
① 肖芃:《电视剧的叙事艺术与意识形态》,载于《求索》2006年第4期。
四、客观的叙事角度
叙事学研究当中,关于叙事角度亦即叙事者的理论探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在电影的表现当中叙事角度多种多样,故事外全知视角、故事内全知视角、内视角的采用不拘一格。但在电视剧当中,由于叙述时间较长,对于电视剧的欣赏也处在间断当中,不宜采用复杂、受限的视角叙述。大多采用故事外的全知视角,一种客观的叙事。“就叙事理论而言,真实作者是写作主体,是一个或多个具有真实身份的个人。叙事人从来就不是作者,无论人们知道与否,叙事人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并接受了的角色。”①叙事主体有“你”、“我”、“他”之不同。全知视角看似没有叙事者的存在,是一种未经选择的视角,是叙事行为天然地具有的视角。全知视角使得观众不必借助某人的有限视角来理解作品,这样不事雕琢的叙事中介使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自由、流畅。但这并不表示不存在叙述主体,其实存在一个“他者”视角。“在客观叙事中,叙事主体主要通过他在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再现完成叙述。”②“他”在剧中起主导作用,剧中的人物、思想、背景等都是以“他”为中心。全知视角的叙述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并无定则,随着剧情的演变而变化。《刀马旦》中沈菊仙就是叙述主体,自始至终沈菊仙作为一个主体传承转合引发了一系列的情节展开,剧中人物的出现都是应主体表现的需要。
全知视角不仅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广阔的社会画卷,还有助于将小人物的经历提升到史诗的高度。因为它超越了故事人物所处的时代,用一种后审的眼光,用当代对历史的解读来诠释当时人物作为的意义,这无疑就将当事人的微小事件赋予了很高的历史评价。全知视角不仅客观、自然、清晰,操作起来简便,更契合了电视剧的传播特性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当然,随着人们审美理念的发展变化,不知这种视角还能有多久的魅力。
电视机作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电视传媒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机制,电视文化作为客厅文化,可以说,“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剧无疑成为人们的乌托邦家园,分担着人类的思想重荷,它用光和影构筑着一个虚幻的天堂。我们无法逃离电视,只需清醒地对待电视文化、看待现实。梦幻里的狂欢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①周靖波:《电视虚构叙事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②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① 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如果是叙述一件事情, 要做到具体叙述, 首先就要把事情交代清楚。这就涉及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件事, 无论大小, 总有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束的过程。凡事都是人做的, 其中又有关于人的活动。所以, 就必须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 并以事件本身为核心, 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叙事所要掌握的要领, 是做到具体叙述的根本方法。
其次, 要写好事情的经过。事情再小, 再简单, 也有它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 内中必含层次。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事情并不大, 也不复杂。文章叙述小时候一次爬崖历险的经历, 写这件事对人生的影响, 表达感悟。先写天气的“闷热”, 游戏的单调, 这是爬崖的动因。交代自己体弱多病, 是造成怯懦胆小的原因, 为爬崖遇险伏笔。叙述小朋友的嘲笑、激将, 描写矛盾心理, 这是导致“我”冒险爬崖的关键。再具体的叙述爬崖遇险经过, 描写悬崖, 既点明遇险的地点, 也道出了险情。小朋友们的决然离去, 把“我”置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险境, 自然地引出孤独、恐惧的心理描写。最后, 叙述自己怎样在父亲的指引下, 一步步走下悬崖, 安然脱险。一件小事, 由于写出了内含的层次, 不仅具体, 而且生动, 摇曳多姿。
第三, 要写好细节。细节者, 细枝末节也, 即细小的情节。它包括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外貌细节、心理细节及景物细节。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描写爬崖遇险的心理活动, 听见自己“啜泣”就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 那是只有在极度恐惧、极度孤寂中才能产生的心理反应。由害怕而恐惧, 由恐惧而麻木, 由麻木而产生幻觉, 显得异常动人。
第四, 要写好心理活动或思想情感的变化。无论大事, 还是小事, 凡有所感知, 都必然投射到我们的心里, 引起我们思想情感的变化。或喜乐, 或悲愁, 或厌憎, 等等。没有情感思想, 叙事也就失去了意义。真实丰富的情感, 深刻隽远的思想, 正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五、要善于联想、想象。联想、想象, 能丰富文章内容, 使所叙之事更加地具体可感, 从而增强文章的情味。比如《散步》中由春天联想到冬天, 联想到许多老人的不幸, 既表达悲天悯人的情怀, 也表达对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庆幸、欣慰与作为人子对上苍的感激。
第六, 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多角度叙写。《散步》叙述一家三代四口在早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既平常又简单, 但内涵深沉, 韵味无穷, 与叙事的具体生动分不开, 与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叙写分不开。文章不仅写了早春田野美丽的景色, 还从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写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 与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最后, 还要适当地描写景物。《走一步, 再走一步》与《散步》这两篇文章中, 对景物的描写虽着墨不多, 但无不恰到好处, 都很好地提供了背景, 烘托了气氛, 而且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使文章增色不少。
解决了把一件事叙述具体的问题, 将几件事叙述具体就容易多了。一般说来, 写几件事以三件为宜, 有人将其总结为“一朵红花两片绿叶”。意即详写一件, 略写两件。详略的安排, 服从中心的需要。简言之, 即最能表达中心的那些典型的、特别的、新颖的事要详写, 既要写好主要的事件、场景, 也要写好那些次要的细枝末节, 给人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其余两件事, 可以按次略、略的原则处理。
至于说到写人或写景状物, 内容的具体仍然是第一位的, 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需要, 只是写作的方法不同罢了, 它们更注重描写。
叙事作文中常常出现不少景物描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叙事作文里写景往往会对全文起到交代背景、烘托心情、推升情节、揭示中心等作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以唯美、明亮、动情的文字触动、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继而产生共鸣,传达能量。
解密大叔:
孩子们,快睁大眼睛,来认识一下叙事作文里的几种“写景”形式吧!记住,只有牢记于心,才不会让任何“写景迷阵”从眼皮底下逃走!你准备好了吗?
“山门阵”
特点:最先出来“叫阵”的就是它了
作用:交代背景,表明环境
阵法示范:
夜深了,星稀月皎,人静露凉。
夜深了,跟往常一样,老师埋头灯下,将学生写的蚯蚓般的数字,一个一个端详,一笔一笔改正。
《夜访》节选
叙事作文往往少不了要写清事件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这便是叙事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这里写景就是起到了“交代时间(背景)”的作用,同时也衬托出老师工作的辛苦。
“隐形阵”
特点:分几处藏在作文中间
作用:侧面描写,烘托心情
阵法示范:步入赛场,看着摆在面前的稿纸,心里升腾起莫名的害怕……其他参赛选手已经纷纷埋头“苦”写,而我却还未理清凌乱的思绪。窗外,春日的雨果真害羞似的,滴滴答答个不停,每一滴都落在我心间最脆弱的地方,我的心更乱了,几乎到了崩毁的地步。
《至少我追求过》节选
通过刻画他人、描写环境等间接描写,往往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俗语讲“绿叶衬红花”,景物描写无疑就是那片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的“绿叶”。
“告别之阵”
特点:把文章最后要说的告诉了你
作用:揭示中心,延伸意境
阵法示范:八月,成功的“喜悦”眷顾了我,因为我顺利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青少年钢琴舞台赛初选,同时也获得了“钢琴十级证书”。
秒针追逐着分针、时针,超越了一圈又一圈。
《像秒针那样》节选
在文末运用景物描写,往往能够余音袅袅,“柔和地”留住读者的心灵,使之回味无穷,不忍弃之。同时,首尾呼应的景物描写,也能起到揭示中心、点明主题的作用。
“灵魂之阵”
特点:像是一根线把文章串了起来
作用:线索贯穿,联通全篇
阵法示范:那株默默的蟹爪兰,静静的,静静的……
终于挨到了晚上放学,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回了家……那诱人的粉变得晶莹,变得妩媚。无意间,我又瞥见了那株蟹爪兰,它仿佛在说……我凝住神,恍然大悟:蟹爪兰顽强地战胜了炎热和干燥……
如今……总会想起一旁静静伫(zhù)立的蟹爪兰。
《蟹爪兰给我的启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