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第五课教案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第五课教案(推荐7篇)

美术第五课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蒙德里安(荷兰)《灰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

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课本中刊载的三幅“树”,正是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以树为题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中选出的。他其后又作了多幅带着该树“影子”的更加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画作,以至1913年的《线与色的构成》、1914年的《构成6号》等作品已是纯抽象的几何图形的作品了。如果将这些作品排列起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

《红树》创作于1908年,是蒙德里安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性新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从其笔法和用色来看,显然受到凡高的影响。

《灰树》创作于1912年,是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后受到立体主义影响,按照立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舍弃三维空间、追求平面性构成、注重构图的平衡、探索更加抽象化的表现。他将树的枝干形态概括为抽象化了的各种弧线交叉的构成,但仍保留树的形象及树形的完美。画面呈冷灰色调,由于其有力的线条和坚实的笔触,画面给人以张力强烈的艺术感受。

《开花的苹果树》创作于1912年,是画家继《灰树》之后探索将树更加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从形式上寻求最本质的构成之作。画面上的树则变成了是一些已经失去树枝形态的弧线,成为几近纯抽象的绘画。这只是画家在步入纯抽象绘画创作前的脑中仍存有树的影子的抽象表现的作品。可以说这件作品是蒙德里安创作转入直线直角构成的抽象作品的引线,此后便步入了纯抽象的直线构成的创作了,他找到了自己风格,开创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尼金斯基(油画,116.9厘米×89.5厘米,1950年,美国私人收藏)克兰(美国)

弗朗兹·克兰(1910—1962),原是专画人物和带有社会现实主义味道的城市风景画家,直至1950年之前,他仍在埋头研究伦勃朗和哥雅等人的传统绘画。1949年他开始将黑白素描运用于大型抽象构图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特色的抽象画,后来,很快又趋向极端。画法基本上与波洛克同出一辙,即下意识地进行作画,但画上出现类似我国书法样子的汉字偏旁或局部笔法,然后加以放大,将这些笔道粗实的书法式图形以黑白分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

作这种书写式抽象画时,克兰用的是印度墨汁,后改用广告色或油漆,用大刷子作画。1949年克兰画了一幅速写人像《尼金斯基》,翌年他按照这幅《尼金斯基》又画了一幅用黑色迅速构成的抽象画,黑色被“舞文弄墨”地创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效果极佳,使他大为欣慰。此后,他尽量加大画面,让抽象的黑色笔道飞舞得极其磅礴。

白上白(油画,1918年)马列维奇(俄国)

俄国画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1878—1935)是“十月革命”前夕俄国“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大约在1913年,他用铅笔在白色底上画一黑方块,排除了他早年掀起的俄国立体—未来主义风格。照他自己的话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作品36号(油画,1953年)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是美国抽象表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二战以后第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美国艺术家。他彻底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在材料、技法和思想上都有新的突破,为现代绘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波洛克出生于怀俄明州,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南加利福尼亚长大。他最初对雕塑有兴趣,但不久就把注意力转向绘画。17岁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跟随托马斯·本顿学习。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一些抽象的作品,仍采用传统的画笔作画。他这时的作品有力度,色彩浓重,形象带有一种暗示性。接着他首创了著名的滴洒绘画。波洛克先将大画布直接铺在地上或钉在墙上,将油漆和颜料以各种工具滴洒在画布上,滴洒的过程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手势,颜料随手的动作或身体的动作而自由滴洒在画布上。最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添加沙子、颜料或其他材料。

波洛克的这一创造为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突破了传统画笔、画布的观念,不用笔而采用其他任何工具,画面没有传统绘画的布局和构成,颜料布满了整个画面,给观众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次他选用了新的材料,用油漆、沙子或其他任何材料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表面出现新的肌理,产生了独特效果。画架、画框、画笔、油画颜料等传统工具材料均被他放弃,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在波洛克之后,美国现代艺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隐现3X(综合材料,1986年)斯特拉(美国)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迈尔登市,曾在马萨诸塞州安多富的菲里普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58年移居纽约,20世纪60年代成为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后绘画抽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并在欧美各地四处举办展览。起初,斯特拉放弃了三维空间形象,用各种方法来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后来他开始用各种形状的画布来作画,其中的形象变成了色条与色条的交叉和相汇,目的是创造一种“无关系”的绘画,这与当时的“初级结构”和“极少主义”艺术家十分接近。以后他又在这个基础上把材料扩展到金属和工业漆、金属漆等方面。其作品一般非常巨大。这里的《隐现3X》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6—4—94(油画,1994年)赵无极

赵无极(1920—)江苏南通人,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和著名油画家吴大羽。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赵无极赴法留学,一直在巴黎从事美术研究和创作。赵无极艺术视野开阔,善于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且不断超越自我。

20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抽象艺术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转折期。面对当时西方抽象艺术的滚滚洪流,赵无极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他最终在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的水墨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形成他抒情、诗化和充满神秘感的抽象艺术,这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独树一帜,并很快就为西方主流艺术所接受,赵无极因而成为第一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界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艺术成就的取得无疑与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教导密切相关,但赵无极能自出机杼、随机应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与他开阔的眼界是分不开的。赵无极的作品气势开张、意蕴深远,其形色舒卷腾挪、变化自如,极尽抑扬顿挫之韵律感。但这幅作品是他晚年所作,已从他以往的激动、变化、冲突转向了平静、和缓、沉思,真实地反映了他目前的心境。赵无极曾多次回国讲学、考察,1985年还应邀专程回到母校——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绘画讲习班,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红窗(油画,1964年)瓦萨雷利(匈牙利)

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早年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穆希利艺术学院,20世纪30年代移居巴黎,参加“抽象—创造画会”,40年代开始从事视觉理论研究和创作。他创作的“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至60年代造成较大的影响。他通常在平面上配置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经过精心的色彩处理和巧妙的安排,造成一种经过电子仪器或机械作用后的画面效果,显示出技巧的精致和技术美感,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点。

(二)名词解释 构成

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R.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他艺术的表述。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

(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20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塔特林最早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直到大约1922年,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

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适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20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象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20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抽象艺术” 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他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于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

至上主义

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影像,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

几何抽象 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20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瑕,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这种绘画的主要人物是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莱茵哈特、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等。

造型画布

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即将画布绷在隐藏的支架上作有形的或三维形状的表现,以使画面产生新的张力。尽管这一形式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一直都有表现,但20世纪这种新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1)采用各种形状的画布造型;(2)画面主题为各种几何形的抽象组合;(3)画面常采用各种材料向三维空间发展;(4)边线交界明确。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三、教学建议

(一)抽象艺术一般较难理解,可以结合音乐等姊妹艺术一起来加强对抽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具体体会“冷抽象”和“热抽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术第五课教案 篇2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美术第五课教案 篇3

通过欣赏普通眼镜和新颖眼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指出不同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新颖眼镜独特夸张的形状与色彩。在欣赏的基础上师生合力制作一副新颖的眼镜,探究新颖眼镜的制作步骤。梳理小结制作步骤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自由展示自评,学生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上课下来可取之处:

一、导入学生较喜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做了准备。

二、能够利用图片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新颖的眼镜,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大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三、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了制作新颖眼镜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的制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一定的创造与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的快乐。

不足之处:

一、教师没有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探究新颖眼镜的形状多样美、色彩多样美,老师总怕学生不会包办多了,学生说自己的发现较少,只是让个别说一些而已。

二、直观演示不够详细。

三、作品展示时间短,学生没有充分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别人作品优秀之处。

四、拓展不充分,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如何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创作素材。

五、整节课还没有很好顾及到集体还出现边沿人。

再教设计:

一、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探究新颖眼镜的形状多样美、色彩多样美。

二、制作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彩纸。

第五课复习教案 篇4

备课人:林玉红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对第五课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1、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肯德基——美国 郁金香——荷兰 埃菲尔铁塔——法国 长城——中国 和服——日本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 燕窝——泰国 金字塔——埃及 泰姬陵-——印度 通心粉——意大利 探戈——阿根廷 足球——巴西

2、对待文化差异有哪些态度?

3、面对不同的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4、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别,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交流,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5、如何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P60

6、如何做一名有好往来的使者?

第五课 跳动的小丑教案 篇5

跳动的小丑

上课教师:李剑梅

2010-10-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动引导动画的运动轨迹特点;

2、了解引导层和引导线的概念、作用、特点及引导层的图标;

3、掌握引导线的绘制方法;

4、掌握引导线动画的制作要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足球、篮球的视频和运动补间动画作对比,引导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轨迹,与前几次课有什么不同; 在动作补间动画的基础上,完成运动引导动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世间万物运动千变万化;

发现和审视曲线运动的美;

只要去探索,就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教学重点:引导层的作用和创建方法;

引导线绘制的方法和要点;

引导层动画制作的方法和要点。

教学难点:在引导层中设置运动路径;

如何捕捉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准备: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的预测与对策

学生创建引导线动画时可能会出现物体没有沿着设定的引导线运动,而是走了直线。这时教师要提示如何使元件吸附到引导线上。教学方法:师导生探 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我带着大家行走在flash江湖中已有数日,先后经历了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动画补间动画,今天我们来到了第四关,运动引导动画。大家先看一个合成视频——球的飞跃。大家看它在做什么运动?

生:观看

这里的球在做什么线运动? 生: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这就是运动引导动画和其他几种动画最大的区别。学习目标(1分钟):

一、出示学习目标(预设1分钟)学会添加运动引导层 绘制引导线 捕捉运动端点

二、出示自学要求(1分钟):

(一)阅读19页引导路径和图层的创建这两部分,做一个让小丑直线行走的动画补间动画。

自学要求:

(二)阅读P20_21,探索添加运动引导线。让小丑按照你想要的轨迹跳起来。

三、学生自学并练习(15分钟)

大家先按照自学要求1做一个让小丑直线运动的动画。提示:就是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完成一个动画补间动画。学生进行操作。

生:老师,舞台大小多少?动画多少帧? 舞台大小550*400像素,30帧就可以了。如有问题应进行讲解。

完成让小丑直线运动了吗?完成的同学举手,完成的同学帮一帮旁边的同学。

生:举手。

现在都完成了让小丑直线运动了吧,那么接下来就该让小丑自由的跳动了。我们在原来动画的基础上要添加一个引导层,大家注意引导层一定要在小丑图层的上面。一定要点击引导层的第一帧再来画引导线,可以用铅笔工具也可以用线条工具和选择工具。现在开始操作吧。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并边看边练,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很多同学,把很多图片放在同一个图层,还有同学引导线层中的引导线移动了位置,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提醒一下学生。)

很多同学做的小丑没有按照原定的曲线运动,还是直线行走?为什么呢? 大家来看,最关键点是要捕捉端点。大家看屏幕。画好了引导线后,一定要回到小丑图层也就是被引导层去捕捉。用鼠标拖住图片或者元件的中心点,现在是一个小圆,当捕捉到引导线的端点时,就变成了大圆,大家看,小圆变大圆了。捕捉成功。

大家现在完善一下作品。

好了,大家都完成作品了吧,我也做了一个引导动画,咱们全班挑战我。看看能否做出这样的效果。

播放作品。给学生发素材。

四、布置任务

教师先演示主题作品的效果,给出几个主题任务。

分别是:小丑反向翻着跟头跳;飞机飞跃山脉;船在水里游走;小孩绕圈追逐;运动员投篮。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任务。

五、学生拓展练习。(15分钟)

学生任意选择上述五种任务之一,接受任务后可以几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研究上述动画的制作步骤,完成后提交作品。

在学生制作作品时教师及时巡视,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对学生进行集体讲解。

七、作品展示及归纳(10分钟)

对于提交的作品教师要先让学生对其点评,然后教师在做总结性点评。学生总结运动引导动画的制作要点。

这是咱们同学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大家来说一下?今天大家挑战成功了吗?

生:挑战成功。既然成功了,那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及你收获了什么呢?

生:

要在场景中制作动画,不要在图形元件中绘制动画; 引导层要建立在被引导层之上;

在绘制引导线时要先选中引导线图层的第1帧; 在1到30帧内不要移动引导线;引导线要始终是一条;

捕捉运动端点回到被引导层,然后当元件由小圆变成黑粗圆圈时松手,这样才能捕捉到引导线的运动端点。

反思:本课整体以“师导生探”教学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学习,并以挑战的方式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基本完成任务,但是在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结合自己的体会及教研员的评课有以下反思。

在教学环节上,由于自己紧张,没有完全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安排课程。这主要体现在没有让学生提前预热一下,复习一下以前的知识。我在导入时提到了几种动画形式,这几种形式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说,进而也就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再可以让学生说一下动画补间动画的要点,这样可以为下一步打下基础。没有按照预先的设计,让学生先完成小丑直线行走的动画补间动画,而是直接让学生自学去完成动画补间动画。所以课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学生进入状态比较慢,停留在看有哪些图片的状态下。我不得不让学生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下动画补间动画。学生做到运动引导动画后又出现了一点问题,这些问题我都预设到了,但我没有提前说出来,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然后再帮他们解决,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一些,但是这样也多占用了一些时间。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些预设的解答就会更好一些。

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在不是大部分都完成跳动的小丑这一任务时,我就让完成的学生进行拓展,时间上拓展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基础任务的时间,所以时间的把握上以后还要加强把握。

在备学生这一方面,自己做的不够,学生由于去基地实习,以及十一长假,很久没有上课了,对于flash稍有生疏,这时如果我能够及时复习,及时分解任务,效果就应该更好了。讲课不应该非要据于形式,在学生需要教师讲解时,一定要给出必要的讲解,有些内容,不是学生短时间就能探索出来的。

语言表达方面,经过这次上课,我更加体会到语言的正确对于教师是多么的重要。在学生自学,我进行指导时,发现学生的引导线在动画过程中有移动的现象,为了告诫其他同学,我大声说:“有同学的动画没按照引导线移动,是因为他的引导线动了”。学生明白了,但是下课后教研员告诉我,作为教师用语要专业,要表达准确,我会想我自己说的那句话,确实有些可笑,说成“引导线移动”就比较好,在语言表达方面以后自己要注意多用专业用语,同时注意表达的规范,不仅要在知识上让学生得到升华,教师本身的语言也要提炼升华,这样学生也就耳濡目染的得到升华了。

第五课劳动最光荣教案 篇6

第五课劳动最光荣教案

一、教学内容:

1、聆听《劳动最光荣》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2、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3、通过图谱“走哦”的与实践,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让学生想象其欢快的音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劳动最光荣》

1、听故事:劳动最光荣。说说小动物们愉快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聆听《劳动最光荣》,把你的感受用线条表现在课本上。

3、复听,讨论:为什么小动物们爱劳动?为什么劳动最光荣?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们怎样劳动?

二、学唱歌词。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要求清晰的咬字吐字。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3)演唱时注意:

1)速度不太快,把稳节奏,结束要唱得有力。

2)统一歌曲中的延长。

(4)歌曲难点跨小节切分节奏,用以下几个方法解决:

①学生聆听教师范唱,然后模唱;

②跟随教师的琴声轻声演唱;

③在律动动作中进行演唱;

④看着老师的指挥动作背唱;

(5)指导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6)教师弹奏《劳动最光荣》,部分学生赋上角色头饰边唱过做表演

3、小结。《劳动最光荣》这首歌,赞扬了热爱劳动的好品质,批评了不爱劳动的坏毛病,我们要做爱劳动、爱学习的好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教案 篇7

企业的经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影响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因素,说明如何才能使公司不断壮大

2、分析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联合

3、掌握企业经营成功的措施,(二)能力目标

1、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在学习公司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培养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2、让学生认识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积极创业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3、增强学生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等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企业经营的含义、目的、地位

2、重点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措施

3、了解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联合

三、教学难点

企业成功经营的各个措施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黑板、工具书、多媒体

七、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

2、导入新课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首先我们掌声欢迎今天来我们四班听课的各位老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今天内容的学习,我们上节课主要学习了那两个内容? 生:企业和公司

师: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企业和公司两个方面的内容。我学习了企业的含义、地位、类型、社会责任、组织形式,在组织形式主要又学习了公司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中又重点学习了公司制。我们讲了公司制的表现、意义、优点。而又公司制的表现引出公司这个知识点,讲了公司的含义、法定形式、组织机构。这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师:我们既然了解了企业与公司含义、组织机构等,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企业经营”。我们前面讲过学习一个知识点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比如,我们在学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我们提出从哪几个方面学习?

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师:对,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从这三个方面了解“企业经营”,接下来我们一起预习这一小节的内容。生:(略)

师:好。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一节内容主要讲解了那些内容? 生: 生:

师:主要讲解了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以及企业经营的结果等等。我们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讲解。师:我们前面讲了企业的含义,企业的含义是什么解释的? 生:

师:能否根据企业的含义来推论出企业经营的概念 生:

师: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师:既然,我们讲到企业经营,同学知道世界500强企业,有哪些500强企业? 生:

师:这些企业强大、效益好,同样的,社会上同样存在一些企业已经倒闭了,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企业已经关门呢? 生:

师:对,我们知道三鹿集团,诺基亚手机已经退出了手机市场。师:那些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是因为他们经营好,那些被迫破产是因为企业本身经营不善,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经营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

师:企业经营直接影响企业的命运,那企业经营的结果有哪些? 生:

师:企业经营的结果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企业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联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这三种结果。同学们从书上总结出三种结果的含义以及意义。

生:企业兼并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的经济现象(以优并劣)

企业兼并意义:第一,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其实力。

第二,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第三,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师:对,企业兼并例如中国建行银行收购美国美亚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此次收购完成后,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十六位飙升至第九位。且建行也通过此次收购,获得发展香港业务所需的网点渠道、人员、系统、产品和客户,从而快速搭建起在香港的零售业务平台,增强为零售客户与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建行在香港业务也将依靠建行在中国大陆强大的网络与客户基础,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建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跨境服务。)

生:企业破产:含义: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破产意义: 第一,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二,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整。

师:是的,很全面。就企业破产的意义,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同学们,假设甲乙两个人生产椅子,甲一天利用木材生产四把椅子,市场价格是20元,每天工资50元;乙两天利用相同木材生产四把椅子,市场价格和工资相同。

甲:4×20-50=30 乙:4×20-100=-20 从上面我们知道,我们肯定解雇乙工人,将对乙的投入转向对甲的投入,相同的资源获得的利润更多。企业破产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生:企业联合含义: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大企业间叫“强强联合”

意义:第一,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第二,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利润的目的。师:以上就是我们了解的关于“企业经营”的第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了解第二方面。企业的目的是营利,那企业经营的目的是? 生:

师: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营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企业经营。我们知道企业经营利润等于企业收入与企业生产支出的差。而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为什么需要赚取很多的利润呢?利润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 生:企业利润是企业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

师:是的。接下来,我们将进入第三个方面的学习,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措施。第一因素是? 生:

师:第一个因素是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一个公司经营的航标,首要因素。

例: 大家有再用华为手机的吧,知不知道华为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华为企业从小做大做强,就是因为其战略定位准确。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我的手机市场竞争也大,于是华为企业则把目光投入印度,印度既是人口大国,而且软件开发实力强,这既利用了人口优势,有了市场,也利用了技术优势,从而华为企业做大做强了。如果华为仅仅将营销方向放在国内市场,面对国内和国外手机的竞争压力,想要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在如同学们,也经历的期中考试,对自己的成绩也有了了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就可以结合各门各科的成绩,为自己准确定位,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第二,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根本方法和关键因素。

师:同学最想买那种手机?不考虑现在我们的经济实力,自己最想买的是? 生:

师:对,我想大多数人都想买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好像苹果就像是身份象征一样,苹果手机不仅因为品牌效应,更多是因为他的技术开发,更新手机的各种功能,尤其是他的软件设计,形成了苹果手机的竞争优势。

第三,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一个企业经营不诚信,卖假东西,卖有毒食品,被消费者知道后,人们还会不会去买他生产的东西啊?大家能举例说明现实存在的不诚信现象?结合社会现实,举例说明 生。。

师:。比如说三鹿奶粉事件,吃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又发现使用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儿住院,最终三鹿集团商品被下架,面临破产。这就是不诚信经营的典型案例。前面所说的海尔砸冰箱事件,这位海尔企业树立了好的形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习了企业经营的含义、地位、原因、措施。

八、板书设计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是什么

1、企业经营的含义

2、企业经营的地位

3、企业经营的结果

一、为什么 营利

二、怎么办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根本方法和关键因素。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九、教学效果训练

1、四川等地的“地沟油”事件发生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递交议案、提案,希望加快立法,加强对地沟油流入餐饮环节的监督管理。漫画《生意淡了》对生产经营者的启示主要是()A.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B.要以社会效益为重以经济效益为轻 C.要保证自己的活动符合法律规范 D.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某民营企业开发出科技含量很高的环保型“果冻蜡”、“魔术蜡”等科技蜡烛,畅销欧美市场,每支获利近两美元,三支蜡烛抵得上一台大彩电的利润,仅蜡烛出口创汇两年间达2500多万美元。这一事例主要说明,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A.要靠树立品牌形象 B.要靠企业科技进步 C.要靠翻新产品花样 D.要靠产品适销对路

3、工信部在《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18年,将127家配方乳粉企业减少到50家,其中,培育3至5家大型企业集团,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80%。企业兼并是优胜劣汰的有效形式,说明()①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②企业兼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③企业兼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表现 ④扩大规模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人们也避免不了对我国汽车行业进行反思。当前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仍未摆脱“小(规模小)、散(区域分散)、弱(竞争力不强)”局面;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结构呈“金字塔形”,高端是进口毫华车,中端是大规模的合资品牌,大量的自主品牌处于中低端。同时,我国汽车方面的人才匮乏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结合材料,请为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①发挥国家控股的汽车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实力。

②依靠科技,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通过资金及技术参股等方式,激励员工大胆创新,培养优秀的汽车生产和设计人才。

十、教学反思

上一篇:仿写《时间》下一篇:小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