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篇1

经过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后,加深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与政策认识,使之到达一个全新台阶、新高度,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为我们今后应对世界的分析本事奠定基础.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中,我了解它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八字方针。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影响着我们发展的道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认真学习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从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本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我的发展目标,结合自我的优势,定位自我的方向及发展地位;树立个人目标,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努力奋斗,一步步努力完成,不断提高个人本事,打造出“四有”的优秀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进取结合自身,我们应当抓住新的战略机遇。仅有国家的昌盛,才有个人的好发展。同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如何做到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中国的发展、异常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十分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仅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最有创造性的群体,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把握住自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终,我想说,学校开《形势与政策》课十分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增强职责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本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我的发展目标,结合自我的优势,定位自我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本事,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构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梦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把握住自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十分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职责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我学习了形势与政策,经过这次魏教授的讲解,我对当今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必须的了解。作为一名青年人,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十分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忙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忙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本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我的发展目标,结合自我的优势,定位自我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本事,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青年人;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构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大梦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忙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此刻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景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够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所以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

“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我认为对的事。

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在看国内外的时事我会看的更深刻,更透彻。这也是我们青年人必备的本事。在以前,每当我看到中国在美国面前总是低声下气时,我就会觉得很生气,很不解,而此刻,我明白了不能以一时之气而做出错事。在没本事与之抗衡的时候不应太张狂,随着中国一步步的发展,此刻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以前了,在国际上说话更强硬了,能够说出自我的看法了。

综上所述,学这门课程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推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我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本事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本事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忙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一样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本事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篇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是“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定位是“理论”。《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事报道、德育、理论兼有, 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课程定位不明。

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色,明确其课程定位,非常重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理解、运用、执行政策,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媒体信息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必须迎接挑战,明确定位。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1.《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挑战。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呢?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及时、连贯、准确地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获取咨讯的渠道十分便捷。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增加对时事新闻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所以,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和条件,更加凸显了该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在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专题式报道的信息环境中,其角度、立场、说服力是高低不一的,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强有力地冲击。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不能变成是对信息和新闻的简单整合和重复。这需要教师提高对相关专题资料的整理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掌握教学工作的主调,不能盲目。这需要国加强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培训。

2.《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通过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可以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对于个人,可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新闻相关的信息相比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在内容上相关联但内容的完整度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期教学文件依据是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每学期要点内容都是对党的工作、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形势等领域的情况综合。这与教学同时期的时事新闻是相关联的,但在内容的完整度方面是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事件的过去,更要整体把握住现在的最新情况,要求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对事件的了解是共同的,但是认同度不同。了解事件,把握住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础和前提。与专题类和深度的时事新闻信息相比较,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是相同点,也是教学工作中师生在认识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同,导致掌握信息的数量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不同专题的认同度是不相同的。

第三,立场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立场,而各类时事新闻信息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信息则更多地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这导致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动性及判断其走向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认识,强化认同地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通常不存在立场,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立场形成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立场。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教育微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将承担未来社会的特定角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个性多样的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要具备“具体个人”的意识。“具体个人”是指,在校学生对未来的与专业相关的“自己”的都怀有一致期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医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如下:

1.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和命运,感受个人成长。《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虽然不断更新,强调时效性,但都是涉及和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史、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更应凸显个体的生活、经验的真实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本身的内涵”[1]。以对人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统一体”[1]的需要的关切,凸显人文色彩,使得课程的基础更加厚实。

2.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疾患更加严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更加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缺乏坚韧的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在和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护理人员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传递理性、积极的能量、树立勇气、活力的形象。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影响到工作对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目标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明确其课程目标排序。

(一)情感价值目标

确立情感价值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感情;第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科学分析形势,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使具体工作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二)能力目标

确立能力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方面。全面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第二,认同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第三,认知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培养模块,即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活动精神;第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宣讲教育;第三,世界形势。中国外交关系及周边形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仅仅强化工作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是不利于其发展进步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应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其实效性有三个方面:时效性、理论性、针对性。

(一)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时效性。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问题都汇集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渠道,关注自身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带动力量。

(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强调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更强调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现实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答,就无法给人带来寻求改变的力量,指明个人、社会和国家一致的方向,就是解答思想困惑的根源。所以,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核心。

(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如果无法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针对性是重要特色。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力的增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方面,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贴合学生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环境方面, 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时效性。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融合程度高,所以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研究水平,又要有课堂的传授表达能力。因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去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总结和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因此,该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该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师资又紧缺,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与能力增强,搭建一个规范的平台,用这一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聚起来,消除“兼职”“临时工”心理,从而逐步建设一支持久稳定、坚定不移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反过来推进该课的课程建设。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4

姓名:占峰松 班级:自动化一班 学号:20112519 转眼间,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已经陪我们走过三年的时光,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让我们能够客观的对当前的形势和政策进行分析,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了解国内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我们只有了解了形势与政策,并经过客观的分析后,才能更好的定位自己的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成长计划,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一名适应社会潮流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形势与政策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成为只会读书的机器。我们要抛掉陈旧的观念,与当今社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有激情有活力有思想的新时代青年。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大体分析 国内形势

在国内方面,这么多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政治治理的方法逐渐科学起来,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果仍然存在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从前段时间的热点事件,比如中菲黄岩岛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并且最近频频出现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恐怖暴力袭击社会事件,比如近期发生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乌鲁木齐爆炸案,导致人民安全保障降低,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足,我们也要发现我国在政治发展上所做出的成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年龄层也在逐渐变广。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交流方式也开始不断涌现,如微博等,各个政府机构为了能够更好更方便的与民众交流,以及加快政务透明化,公开化,都逐渐的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安排了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这些新兴的方式,得到了广大青年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国外形势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呈现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世界局势仍有动荡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从中获得不可估量的好处。当然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对其造成威胁,从而对我们采取阻遏措施,给我们的经济贸易等方面设置壁垒,中国威胁论也因此而出。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国际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而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敌对势力实施西化以及分化的战略图谋并未改变。国际上对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国家政策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闭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改革也吹起了号角,党的十八大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党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了解我国在未来十年的政策新走向,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加快法治建设,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调整政府,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最主要的就是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而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所以我国在未来必定会完善关于行政审批方面的法律体系。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具体法律法规,明确行政审批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行政审批部门的腐败现象,让政府在公民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作用

大学是我们思想构架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形势与政策对于我们构建价值观,形成客观正确的思想态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让我们了解了最新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还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和信念的 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极大的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着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 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 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学习收获与改良建议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篇5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形势与政策心得 篇6

大家不可否认,中国正在以超过其他国家预想的速度发展着,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在迅速提升。中国现在正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在国际事务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祖国已经为我们展示出了她英伟的身姿,作为新生栋梁的我们也应该在这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有着自己的忧患意识,也要知道国家和国际的政策对我们祖国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校也是为了我们学生做出了很多必要的教育要求,听取形势与政策讲座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必修课里,我一共上了六节课。每一节课都是紧扣着中国现在的形势和国际上对中国的有何形势威胁为中心话题的讨论。每一节课都十分精彩,本人受益匪浅,也意识到了祖国需要我们为她的复兴而贡献己力。下面就是我对每一节课所得的心得。

一、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

在这节课上,我们主要讲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崛起。我们知道,一切国家实力的体现都是以一个国家的经济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好坏都是以国家经济实力来衡量。由此,我们便可知道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经济提升的发掘路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经历过发展的迷茫区,也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稳定的发展路程。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部分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纪元。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商品陆续供应入中国,中国与国际的经济交易实现了共赢。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不仅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提升,而且国际上也认同中国在国际经济上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现在国际形势并不理想,例如,经历了08年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加上现在世界形势的动荡不安,在这么多不定因素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真的值得我们称赞。但我们也知道了许多国家正对中国怀着十分警戒的心理。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则需要新生代的我们出谋献策了。

二、特朗普现象与中美关系

中美建交以来,两个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除了经济,还有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交流。这些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但在建交之前,中美关系并不理想,美国时刻提防着中国会超越美国,取代她在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现在这样的警戒也是存在着的。现在的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凸显了一个现象,叫做特朗普现象。何为特朗普现象?特朗普现象集中反映了民众的三种价值取向,凸显了美国主流价值的迷失:一是“反建制派”,二是推崇“本土主义”,三是“反智主义”。而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包括民众对传统政治的不满,经济现实不满,中产阶级的数量持续减少,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美国白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走向感到担忧。拥有这样的现象的美国是危险的,而现在的中美关系被特朗普推崇得只重视两国间的经济,只要能为美国提供经济效益,美国真的是来者不拒。这也难怪,因为特朗普本身就是商人,难免以商人的思想来管理国家。但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的利益还是大过矛盾的,谁也不想放弃现在中美的合作格局。

三、全面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诚信,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永远也别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众所周知,谈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有诚信,如果你没有诚信,那你就不能取得他人的信赖,你的产品再好,也会被人摈弃。而诚信做人,是每个人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的。因此,可以知道诚信对于我们生活是如何的重要。不仅如此,诚信做人,对于整个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诚信社会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度量标准。中国不仅仅要在经济上取得飞跃的进步,也要在素质上跟得上发展。没有素质,没有诚信的国家,经济再发达,也会被其他国家瞧不起,所以建造诚信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四、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记载,尽管外国不承认中国有五千年历史那么长久的记录,但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知道五千年历史是存在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是如此精妙,如此的博鳌。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溢于言表的自信,因为她从我们一出生就影响着我们,我们成长为一个健康,高尚的人需要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化现在逐渐步入世界教坛,越来越多人沉迷于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中。中国政府也致力于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让很多人意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每当你听到外国人在说中文时,你是否会有一点小激动,为中国文化而自豪,我想是的。孔子学院就是政府策划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果,现在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称赞,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不可能不对中国文化怀有自信。我们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由先人不断对生活,对自然的探索就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中国文化怀有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想法。

五、全球治理和中国方案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做出的抉择也对世界有着很明显的影响。例如,作为一个开放、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秋提出以来,实现了从理论创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推进务实合作的新阶段。这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这一倡议体现出包容互鉴、兼济天下的东方智慧,顺应了沿线国家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蕴含着一个东方大国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携手前行之路——为区域合作共赢提供新思路,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政策。在保护世界坏境中,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不仅仅是这些,中国还提出了亚投行的建设,为造福了亚洲基础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需要中国方案,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中国方案最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六、赶考路上全面从严治党

作为形势与政策的最后一课,这次讨论的是我国决策党要做到的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需要负责的责任很多,她要带着我们13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步入辛福生活,这是个沉重的任务,但党依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而前进着。但党的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有部分政府官员并没有认真的为着这个目标而奋斗,他们一己私利,为的是满足自己的贪欲之心而做事。习近平主席深知从严治党的重要性,所以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向人民做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庄严承诺,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推出系列特稿,全面深入回答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赶考”路上的重大课题。[一]全面从严治党新思想[二]八项规定改变中国[三]沉甸甸的反腐成绩单[四]深化党内教育[五]树立理想信念标杆[六]强化党内监督[七]完善党内制度建设[八]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赶考”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自我警醒的忧患意识,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赶考”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才始终不敢懈怠,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勤勉务实,不懈奋斗,并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党执政六十多年来,虽然也面临过种种考验和风险,也出现过不少失误,但毕竟依靠自身力量和人民力量战胜了这些风险,经受住了多种考验,纠正了严重错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谱写了党的历史新篇章。所以,党的廉洁治理还需要多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理想。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验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教学实际, 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网络、电视、报纸、形势与政策课, 而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主要受媒体宣传、网络观点、同学交流、老师意见和领导人讲话等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模式, 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 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 更无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因此, 陈旧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达到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体验式教学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 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形势与政策》课程体验式教学应重视的方面。

一讨论:增进互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 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 理论讲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何况是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 重视讨论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时事点评、开研讨会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既能体现专题内容, 又富有争议性或对抗性的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开辩论赛或者沙龙活动, 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二开放:开阔眼界

如今是信息时代, 每个人获取资讯的平台非常多, 国内外形势也呈现多元化, 很多学生甚至比任课老师还要懂国内外形势, 他们关心的问题可能更值得关注。而如果我们仅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限定于给定的主题, 显然是较局限的教学思想, 也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趣。因此, 我们要顺应多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教学思想, 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开放教学主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是开放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 教师要努力让课程实现开放化, 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形势主题, 确保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实践:获得体验

胡剑认为,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 加上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 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 因此, 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 在《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 可以从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来获得体验。具体操作如下:一是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二是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 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以寒暑假为契机,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 开展相应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形势, 返校后以“形势与政策话实践”的形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分享:收获启发

《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游戏或活动, 如果停留于个人的体验, 是无法让人有所成长的, 唯有经过同学之间的分享、相互借鉴, 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在成长。但是, 如果分享也流于形式, 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授课主题提前分组, 每个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分享。同时要注意,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 他们的认识也多元化, 有些是正确的, 有些可能是偏激的, 这就要求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能在学生的分享中给予恰当的引导, 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让其他同学也能从大家的分享中学会思考, 收获启发。

学生通过分享获得启发后, 即加大深度与层次的内化过程, 教师此时应通过有效的总结策略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与观点得到进一步升华, 理解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 该环节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总结强化, 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自主成长。

总之, 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 需要教师充分创设好问题情境, 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开放、实践, 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通过分享、总结和评价, 最后收获启发和提升思想。

参考文献

[1]胡剑.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初探[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41

[2]胡剑.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 :135~137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具有独特特点,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能够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然而,目前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教师未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特点,改进方法,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呢?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一)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环境中,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接收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思潮的冲击。为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开设一门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形势与政策》。针对性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二)时效性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无论是国际政治形势还是国内政治形势都一直在变化发展,每一个国家都在根据本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势态来适时调整发展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我国的政治与经济动态来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应与现实发展相接轨,贴近现实生活,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又一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或动态性。

(三)互动性

高校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性强、思想活跃等特点,因而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这一极具时效性、动态性、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积极与高校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充分让他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尤其要对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高校学生解决疑惑,引导他们正确观察与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还具有互动性特点。

(四)灵活性

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存在可变性、突发性、不可预料性,因此《形势与政策》这一最直接反映国家政治发展动态的课程也就具有了灵活性特点。这也就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课本教材,应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时事政治进行灵活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高校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使其及时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五)知识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国内的历史问题、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现实问题,以及国际社会局势的变化等。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就具有了明显的知识性。高校学生学习这一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本国的社会发展变化,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拓了视野,这也是知识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特魅力。

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的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

要想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引导高校学生时刻关注时事政治,树立他们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等,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与思维习惯;其次,要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国际与国内形势,对我党的政策、方针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二)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切实需求

教师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切实需求,灵活拓展教学内容,如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性与政策性的教学选题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通过深入、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需要精准且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切实需求。

(三)革新教学手段,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吸引力

革新教学手段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将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令原本枯燥、严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化、趣味化、实践化,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高等院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因此,我们要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从课程特点出发,不断探索、研究,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尹然平.宋欢.左浪.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臧小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4).

3.宋海洋.试论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途径[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4.刘贵芹.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3).

上一篇:专项资金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