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生命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眼中的生命(精选12篇)

我眼中的生命 篇1

生命,往往只有一条,但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就是把钱看做比命还金贵:有个人,他就是钱看做比命还重要。他努力攒钱,家里是一个大富家。可是呢,他为了钱不浪费。就去租了个破茅屋,一日三餐只喝粥,粥里只有几粒米,根本喝不饱。他妻子劝他去买几担米给几个孩子吃点好的。他却嫌孩子太多,把其中一个最小的两个孩子卖给一个没有子嗣的大富豪。把自己的大女儿卖给了一个荒淫无耻,并且已经有了很多妾室的人。甚至把自己卖给了一个杀手,执行任务的时候差点把命给丢了。家里人都劝他别干那行,可他却一意孤行,最后死在一个江湖人士手上,临死前,还仅仅握着钱。

另一种人就是把命看做比钱还重要的: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妇女,家里有一个病重的丈夫,三个幼小的`孩子,全家都靠她养活。一天早上,妇女跑到诊所去找大夫,因为他丈夫又发病了,大夫给他打了两针,病情才稍微缓了下来。大夫却说他病情实在是越来越严重了,接着下一句还没说。妇女就跪了下去求大夫,说:“大夫,我求求您让我跟你学医吧,我跟你学医,以后就能帮丈夫治病,还能在必要时挽回一条生命呢,大夫,我求求您。”那大夫见她这么可怜,所以就答应了。半年之后,妇女学的比一般人快,医术有成。甚至超过了大夫,不管大病小病,妇女全能医好。几年后,妇女因疲劳过度重病在床,得的是绝症,不会传染。她临死前还帮了一个孩子挽回了生命。死前,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的生命往往只有一条,不能儿戏,我行医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无辜的生命,我用我的生命换取了他们的生命,值得”

我眼中的生命 篇2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 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 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 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 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也无法理解那些文字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力量。等到年纪稍长, 渐渐对鲁迅的生平有了了解, 也有幸读到鲁迅先生一些更为深刻的作品。从这时起, 我开始试着寻找那些文字背后的意义, 开始思考他这一生究竟在呐喊什么。

抱着这样的态度, 我翻开了那篇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狂人日记》。不得不承认, 对于我来说, 这的确是篇很难理解的文章, 狂人的疯言狂语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合逻辑, 甚至有些荒谬。于是借助一些文学鉴赏的书籍, 我才得以慢慢体味到其中的寓意。整篇看完, 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鲁迅先生是如此的尖刻, 也只有他, 会将那个时代的扭曲以及人性的丑陋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从来如此, 便对么?’‘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 你说便是你错!’”当时的人是麻木的, 而鲁迅憎恨这种麻木。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们宁愿忍气吞声的活着, 也不愿做一个异类。“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 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是痛苦的, 他反对封建传统, 而自己又深陷其中。在这种无奈的困境中, 他只有寄希望于孩子, 虽然希望似乎并不大, 但他还是毅然地将眼睛转向孩子。

读完这篇半个多世纪前的文章, 我的脑子里却浮现出当今社会的情景。年轻人总是能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 他们极力宣泄着自己的愤慨和不满, 然而满腹牢骚最终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是人们赐予他们一个头衔“愤青”。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 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单凭民众很难彻底改变社会的阴暗。然而,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 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正面的引导, 这样, 当代人的呐喊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声音, 它可以演变为一种力量,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阿Q正传》。鲁迅先生旨在通过这篇文章批判国人的劣根性, 从而引起大众的反思。而他在文章里所揭示的一条条人性的弱点, 至今仍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它们是:保守性, 虚伪性, 欺软怕硬, 盲目自大, 幸灾乐祸, 投机取巧, 麻木愚蠢, 卑鄙懦弱等等。谈及创作目的, 鲁迅说, “是要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 一下子推诿掉, 变成旁观者, 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 又像是写一切人, 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是我不禁在想, 每一个阅读阿Q的人, 都把自己当成看客, 一边看着文章里揭示的劣根性, 一边细数身边人的种种劣习, 然后点头称道, 夸赞鲁迅总结的多么深刻多么到位。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自己。苏格兰思想家Carlyle曾说:“Thepopulation of Englandistw e nty m illions, m os tlyfools.”每个英国人都对这句话津津乐道, 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例外。如同阿Q一样, 每个中国人都认为阿Q身上包含了除自己以外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的确很可笑, 即使是在当今时代, 这个笑话依然在延续。一条丑陋的新闻往往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人们对这样的负面新闻持有极大的兴趣并报以很高的关注度。一时间, 大众的焦点都集中在此。可笑的是, 人们一边在茶余饭后聊着这件事, 一边不断的批判:这简直是太荒谬了, 为什么这样的事要被关注?而媒体也在一边持续报道这些丑陋, 一边发稿斥责大众的负面关注度。近些年的“艳照门”事件和“小月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 其实每个人都是阿Q。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作品, 里边收录了他儿时的一些旧事。那些旧事, 有的十分美好, 有的却让他童年的天空变得凄暗。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另一个鲁迅。“不必说碧绿的菜洼,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 这是荒园, 人迹罕至, 所以不相宜, 只好来捕鸟。”毛泽东说过,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的确, 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硬朗的形象, 他不畏强权, 敢于批判丑陋, 与其他作家斗嘴皮子……然而, 在这篇文章中, 那些对于童年记忆的细致的描写, 反映了他刚硬外表下细腻的心思。我想, 当鲁迅先生叼着烟斗, 坐在窗前回忆童年的时候, 一定是他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刻。

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几句描写看似平淡, 然而我认为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的内心非常的强大。他一生光明磊落, 无所畏惧, 所以他的笑是最真实的笑, 是明朗的笑, 是发自内心的笑。

我眼中的生命 篇3

第四节酸性体质对体能的影响

上一节仅从酶的角度来论证,那只是主要方面,因为造成代谢病的病因还有很多环节。就酸性体质来说,其危害是多方面、多环节的综合影响。以糖尿病为例,酸性体质首先危害的是胰岛的β—细胞,促使其衰亡凋零,不再正常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它也遵循蛋白质的构象与带电情况受pH值变化所左右的规律,加上胰岛素受体也是蛋白质,其在酸性体液中也要有同样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岂能不发生“胰岛素抵抗”?激素也与受体分子间进行诱导,酸性体质中引起蛋白质带电与构象的变化,也就不能行使进出细胞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代谢病有一个共同特点:没力气、无精打采、懒言少语、哈欠连天……这些表现除其他原因外,还与酸性体质中ATP的放能水平低有关系,其放能曲线(如图)随pH值的变化而放出的能量也不同。

由图中我们明显看出,横坐标上的pH在弱碱性7.35~7.45的情况下,比pH 6在纵坐标上的ATP放能量要高出显著一个数量,这是人体免疫力最强、战斗力最旺盛的状态。而随着人体的酸性体质的发展,癌症细胞增长到10~11时即癌症宣告形成。这是值得深思的,说明酸性体质的体能永远处于劣势。

如前所述,蛋白质体存在于人体的方方面面,行使着多种多样的生命功能,所以说蛋白质体存在的形式就是生命。而蛋白质体存在的形式如何,是受酸碱性pH的支配的,这是规律。若能保持弱碱性体质,则蛋白质存在的是正常形式;如果偏离了弱碱性,像酸性体质,则体内的蛋白质体分子则引起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存在形式,导致整个或局部代谢的“乱套”。以上我们侧重用酶的催化活力变化引起的后果做了讨论,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百病之源,尤其更直接的是代谢病。这是迄今为止未见报道的。

第七章:代谢综合征病因的探讨——酸性体质学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日益提高,这样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的同时,代谢病却悄然而至,并且在初期是不显出什么症状的。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一旦出了症状,则已是不治之症了,其对现代人所造成的如此大的威胁,是要人们百倍警惕的。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mdrome Ms)是1999年WHO提出的工作定义,也可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它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引发的多种代谢病态,其中突出的是:超重、肥胖、高血压、糖、脂调节异常等并被称为死亡四重奏(deadly quartet)。而这些异常病态实际上都成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聚(clustering),直指人体要害器官,造成致命威胁。

不难看出,在这些综合因素中WHO提出胰岛素抵抗是核心问题。因为胰岛素抵抗也就是削弱了或降低了胰岛素的作用,这样糖、脂代谢则缓慢,造成其在体内的堆积,使血糖、血脂增高,血黏度加大,要维持正常生理的需要就必须增加血压,这样高血压病也就形成了。同时糖、脂的堆积也就随之而来成为超重、肥胖。所以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元凶。

一、为什么会发生胰岛素抵抗

首先肯定胰岛素本身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分子结构。另一方面,细胞上胰岛素的受体也是蛋白质分子结构。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由β—细胞分泌之后随血流到靶细胞上与胰岛素受体进行非共价链的结合,将生理信息传递给受体,再经受体经过级联放大传递而产生其生理效应——降低血糖。注意:级联放大的过程都有酶的参加,这就是著名的第二信息学说,诺贝尔奖水平的世界科学成果。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三点:胰岛素是蛋白质,胰岛素受体也是蛋白质,在细胞中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系列的酶催化而成的(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已如上述)。而这三方面的蛋白质都要受到体内酸碱度的调控而发生不同的结构改变、带电不同、解离聚合的分子量大小的变化(已如前述)。正常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弱碱性的情况,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构型也都是正常状态,分子间的作用关系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都通过正常的诱导契合作用而行使其正常的应用的生理功能。但是当人体内的环境由弱碱性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进入酸性并形成酸性体质时,显而易见地蛋白质的结构、构型、带电情况、解离聚合也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分子就乱套了,不能再正常地进行诱导契合(indeced-fit theory)作用了。胰岛素分子结构,胰岛素受体的结构,一系列酶蛋白的结构,都失去了应有的生理功能(或减弱了其生理功能),这就是胰岛素抵抵的最起码的原因。同时胰岛β—细胞也因体质变酸而发生蛋白质的结构改变,使β—细胞凋亡、衰退,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降低或丧失。

是酸性体质引起了这些病症。而人体既然生活着就必然产酸,而且随年龄增加而积累,故年老易得2型糖尿病,这与日本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日本证明:pH每偏酸0.1个单位,人的胰岛素活力丧失30%!可见酸性体质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关系。

二、胰岛素失去正常功能的后果

胰岛素抵抗就是指胰岛素作用削弱,不再发挥其应有的生理功能。其主要功能及其丧失功能的后果如下:

胰岛素是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新陈代谢使血糖维持于正常水平的关键激素。胰岛素缺乏时,引起严重的代谢障碍,血糖由于不能顺利进入细胞而贮存作用丧失,只能堆积于血液中,并由尿大量排出,形成糖尿病。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首要的功能是促进葡萄糖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因为胰岛素可加速细胞上葡萄糖载体运转的速度。进入细胞后可以加强葡萄糖的磷酸化和氧化,加强糖的合成并抑制分解。这一切都是为促进糖由血液中吸收贮存于细胞,总的效果是使血糖下降。反之,如若失去或降低了胰岛素功能,则会使血糖堆积于血液中而形成高血糖,并由尿排出,糖尿病就来了。

我眼中的生命 篇4

乡下的田野很辽阔,无边无际。我很奇怪:为什么庄稼地要分很多块儿?爸爸说,庄稼地分块儿是为了区分哪家是自己的田,哪家是别人的田。

在乡下山林里,有我最喜欢的小溪,发出哗啦啦动听的流水声。浅浅的溪水很清澈,露出水里的大石头。想到小溪对岸去,就可以直接踏石而过。

乡下的平房依山而建,吃饭的时候,可以把桌椅搬出来,在小院里吃。把天空当作屋顶,把大地当作地毯,真爽啊!而城市住的都是高楼大厦,想在外面吃饭,搬桌子太费劲儿,空气也不太好。

……我们要感谢农民,没有他们,城市人就吃不饱穿不暖,吃不到可口的水果,也吃不到有营养的蔬菜……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离不开农民的劳动。

我眼中的我作文550字 篇5

我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家庭,年方十二,最近遇到的大事是:我上初中了。

我喜欢黑色。黑色迷离的美让我陶醉,神秘的黑色对于我来说很崇高。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稍欠完美,但又有点独特。

我没有高雅迷人的嗓音,我的声音像男孩子一样粗粗的。虽然少了些温婉的感觉,却多了些让人折服的浑厚。我可以很勇敢地说出我的想法、见解,不带一丝犹豫。上天是公平的,拥有悦人嗓音的人不一定会大胆地站在演讲台上,而我却可以骄傲地站在演讲台上畅所欲言。我不完美的嗓音有着完美的际遇。

我没有成熟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见解是越快越好而不是越准越好。所以我往往会很不成熟地以最快的速度作出离成功很近,但又很危险的决定。虽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需要付出代价,但这却使更多的同学接受我,因为我的勇敢是友情的路标。

我不会写与我性格不符的中规中矩的正楷字,这使我写出的`钢笔字有点滑稽,但是正因为我只能很潦草地写连笔字才会有人羡慕我独特的字体。只有像王羲之一样拥有“吾体吾书”的人,他的书法才会活在别人的欣赏中。

我会有一点小小的骄傲,可是我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停改变我的状态。上了初中之后,我的骄傲像剪掉的头发一般不再漂亮。可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仍会在心中自信地骄傲──骄傲于我是一个叫郑崴的女孩儿。

我眼中的我作文450字 篇6

我眼中的我作文450字

咳咳,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孙陈静,不对,应该说我的主人叫孙陈静,今天我可要好好的介绍一下我这个奇怪的小主人。要说她的相貌嘛,就三个字——大众化。和同龄女生一样:尖尖的脸蛋,大大的眼睛,一个小鼻子。唯一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大概就是那一头乌黑的短发了。现在来说说她的特点。

“哎,孙陈静,抄一下作业。”“不行!”你看,她总是这样,那么“小气”。我曾多次给她提过建议:你就“帮助”一下别人嘛,干嘛那么小气啊?反正你偷偷的把作业本给他们,老师也不知道呀!可是她总是毫不犹豫的回绝:不行!真不知道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听说最近她同学都给她取外号叫“小气鬼”呢,哼,真是活该!早听我的建议不就不会这样了么,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用“丢三落四[注: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这个词语来形容她了可真是太时候不过了,这不,“妈,我刷牙的杯子去哪里了呀!”刷牙的`杯子不是在你昨天做科学实验的时候被拿去当“白耗子”了吗?真不愧于“马大哈”这个外号了。不过这个称号还真不是瞎说的,记得她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大考,她竟然把事先准备好考试用的备用工具给忘在家里,最后还是她的妈妈及时发现,在考试前送到了学校,当然这个粗心的女孩为此也被好好地上了一堂“课”。

我眼中的《云南三村》 篇7

费孝通于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城的一户小绅士家庭。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于吴文藻先生。1933年费孝通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生,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后来到英国师从于马林诺斯基。1938年秋,费孝通获得博士学位,在离英回国时在轮船上听到广州沦陷的消息,决定到吴文藻主持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工作,刚刚回国的费孝通先生只在昆明休息了两周就深入到昆明城郊的禄丰县进行调查研究,用费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有责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科学地去认识中国社会。”因为心系祖国农村发展,在对禄丰县进行调查之后,他又在张之毅和张宗颖的帮助下完成了对易门县和玉溪县的调查。

《云南三村》是费孝通先生在人类学研究生涯中的点睛之作,是田野研究的一个范本。其中包括费孝通和张之毅于抗战时期(1938—1942年)在云南内地农村调查的三本报告:《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和商业》。全书以“社区研究”和“类型比较”的方法为主,研究了云南农村的经济变迁,得出“中国已开始要工业化”的结论,敏锐地揭示出内地农村的变化趋势。

二、内容概要

《云南三村》是关于人类学的研究,首先,该书以“微型社会”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的三个村,即禄村、易村及玉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次,费孝通先生利用类型比较法选择了中国农村的几种“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从以农业为主的禄村(禄丰县)到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易村(易门县)再到玉村(玉溪县)的农业和商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费孝通先生和张之毅先生是将这三个村作为三个类型进行研究和比较的。

禄村是一个受现代工商业影响较浅的内地农村的典型,农民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靠自给自足,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田,都市的兴起并不会减少禄村农民的收入,人口越是集中,禄村卖出的农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所以禄村的土地权不会外流,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禄村的劳动力流向有改变的趋势,从而会影响到禄村经济的发展。

易村是一个手工业相对发展的农村,村民的收入不仅靠农田,而且有手工业的辅助,主要有织蔑器和纸坊。在手工业的工作时间上工作者可以自由支配,可根据农闲和农忙自行支配时间,手工业发展对易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富农赚了钱,由于受到投资的限制而买穷人的土地,因此在易村土地权相对集中。

由于玉村交通较为便利,村民则主要依靠经营菜地弥补农田的不足。随着玉溪经济的发展,玉村的商业也得以发展,而商业资金大多流向了土地。土地向城市集中,使得土地所有权进城而土地经营权留在农村,所以玉村在农业经营上就日益佃农化。

三、心得体会

《云南三村》是关于人类学研究的一部著作。该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微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的三个村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和比较,力图从中国内地几个农村的调查研究开始,由点及面,进而了解整个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在艰苦的研究条件下费孝通先生观察总结了农作日历、劳力估计和物价变化的表格,一目了然,进而使我们对云南三个村的发展变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云南三村》中从禄村到易村,再从易村到玉村,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比较典型的农村类型:纯农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业和商业相结合。禄村是一个受现代工商业影响比较小的内地农村,整个农村的主要以经济来源为农田的收入,相比之下易村的手工业较为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农田和手工业来维持,而玉村由于交通方便,因而商业较为发达,农民主要经营菜地为生。整本书始终以人和地为主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经济问题上,关心农民的需要,希望最终能改善农民的生活。

费孝通先生从《六上瑶山》到《江村经济》再到《云南三村》,都是对中国边缘地区和农村的研究,中间贯穿着一条理论线索,而《云南三村》在这条线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六上瑶山》是费先生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江村经济》是费先生将江村视作一个社区并对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一个研究,“社区研究”理论正在形成,《云南三村》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提出了类型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禄村、易村和玉村的比较和研究来证明在《江村经济》中关于土地制度的见解,“社区研究”和“类型比较”的理论得到完善。无论是从江村到禄村,从禄村到易村,还是从易村到玉村,费孝通先生始终从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费孝通先生的这种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固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不是千变万化,各具一格。于是我产生了是否可以分门别类地抓出若干种类型或模式的想法。”费先生结合马林诺斯基先生的功能论,继承和发展了吴文藻先生的“社区研究”,力图从个别走向整体,最后能够了解整个中国农村的整体结构,“社区研究”对我们今后在人类学领域进行研究作出了理论性的指导。在《云南三村》中作者曾敏锐地发现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被研究的农村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这就为我们今后对农村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费先生的理想是“志在富民”,同时这也应当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理想。

总之,《云南三村》对整个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田野研究的范例,贯彻了“社区研究”方法,给我们年轻一代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何斯民.《云南三村》——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点睛之笔[J].学术探索, 2006, (03) .

[2]张亚娟.人类学取向的研究范本——读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J].百色学院学报, 2009, (02) .

我眼中的你 篇8

然而一切都已过去,一切不再重来。一切都只是昨日那个遥远而亲切的梦,醒来如同昙花的悲哀。

两年了!两年中我固守着那个流浪的传说,在夜的无眠中任心儿漂泊。不是孤独时才想起你,只因你早被种在灵魂最深的角落。再也找不到海了,我这个丢了家和方向的孩子。在有风有雨的路上,看到双飞的蝴蝶,舞姿是我的寂寞。猛的回过头来,耳边仍旧是当年那支被调皮的你改过的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永远不老’……”

现在,今天,你的生日。我伏在灯下,为你写诗。你说过这是你最想要的礼物,爱人的心才有最珍贵的价值,虽然此刻我早已不再是你的爱人,虽然此刻这只是张寄不出的稿纸。

二十一岁,不再在花丛中找五瓣的丁香许愿,不再痴迷言情小说的浪漫和缠绵;二十一岁,学会掩饰自己的孤单牵挂起父母,学会为明天的向往努力而摆脱昨日的羁绊;二十一岁,有了另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雨的冷夜,为你撑起一把温暖的伞;二十一岁,你的爱情定义在他的心上,把解释幸福的权利让给他一半;二十一岁,你飞成自由的蝶,不再是我怀中的茧。你二十一岁的今天,你的美丽,不再属于我。而我仍在为你的美丽遥遥的祝愿。其实,这祝愿又何时何地有过停止?即使在我们分手的那个雨季长长的秋天,我忍痛拒绝你的最后一吻,装饰出微笑说“再见”;即使在我千里迢迢赶去看你,只是看你一眼,在车站守一夜的孤单,想你一定已好梦连连;即使在那个所有人都快乐的平安夜晚,我的生命在出租车和死神的缝隙中艰难的穿过,倘我有不测,你可会怀恋?

人的一生有过一次刻骨的真爱就已足够,即使最终的缘分仍是分手,即使走过的路再无法回头。或许任何一个年龄对爱情的解释都无法真正具体和贴切,可是你不会知道,你的爱给了一个傻男孩对生活多虔诚的热情,对生命多真挚的感动。感谢你在脆弱的岁月里教会我坚强。如果泪水的咸和思念的甜可以叫爱情,如果流星的刹那可以叫做永恒,相信你,一定,一定,一定可以听得见遥远的我此刻祝福你的心声……

那么,现在,今天,你的生日。默道声“快乐”之后,就让二十一支烛光在我心中淡淡温暖为你亮起,就让这思念轻轻地温柔地随风送去,就像美丽的最初才刚刚开始,就像我们才刚刚相遇。以后的日子就算我们最熟悉的那片白桦林忘记,就算那金色的海滩忘记,就算那往来的信笺忘记,就算那厚厚的日记本忘记。曾经有个比世间所有的梦都更美的童话,童话里曾经有我,曾经有你……

宁愿相信,今世的分离,只为来世相聚。

阿弥乱弹琴

青春的乐章在流逝

音符在舞动

在我们心灵的角落里

我眼中的廉洁 篇9

定海小学五

(一)班许嫣蓓

如果说廉洁是一朵花,却没有牡丹的华丽,没有丹桂的馨香,宛如一朵莲花纤尘不染;如果说廉洁是一曲歌,却没有悠扬的旋律,没有打动人心的辞章,只是一串鼓点铿锵有力;如果说廉洁是一首诗,却没有流光溢彩的辞藻,没有回肠荡气的感染力,恰似一座丰碑质朴无华。

廉洁就像一棵青松在人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他化身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清廉刚正的海瑞,无私奉献的孔繁森„„他们公正廉洁,不畏强权,为民请命,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他们在史书中,在故事里,在歌声中传唱„„其实他们就在我的身旁。我有个同学的爸爸在政法部门工作,手中也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有请他吃饭的,也有送礼的。可他爸爸总是一一拒绝。有一次,他爸爸的一个朋友来请他吃饭。原来,那个人驾车违反交通规则所以驾照被扣留了,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回去。于是就想求我同学的爸爸帮忙。可他却毫不留情地回绝了,并严肃地说:“如果你请我吃饭,我就帮了你的忙,这不就成了交易了吗?再说,违反交通法规不好好接受处罚,对你今后开车没好处。”朋友惭愧地低下了头。他爸爸常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做一个好的公仆就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处做起。

是啊,千里长堤,毁于蝼蚁。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你看,不正之风也在校园这片净土上滋长。就说开学初的班干部竞选吧,有的同学四处拉选票,班上有些同学禁不住小恩小惠、甜言蜜语,在“糖衣炮弹”下纷纷缴械投降了。长此以往,此风日盛,这不就成了小蛀虫的培养基地了吗?《论语》说得好“吾一日三省吾身”,启示我们应当经常回头看看以前走过的路,脚印是否歪,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更稳,更好。

我眼中的父母 篇10

初三四班孙静雨

在我眼中,爸爸妈妈称得上是开明了,他们的确了解我理解我,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对我影响最大。

如爸爸特别爱好文学,常常和我谈论起文学诗词来,有时甚至是长篇大论,他现在还能把曾经学过的古文倒背如流,听得我目瞪口呆。尽管妈妈说这样用脑易得老年痴呆,不过我确实佩服爸爸的文学功底,在无形中就产生了也要像爸爸那样具有出色文学素养的信念。受爸爸的兴趣影响,我特别爱看书,特别喜爱古典文学。

再者父母决不是只把自己的思想概念强加给我,他们强调:我在适应父母的同时,父母也要适应子女这一代。我的父母并不单单把我当做小孩子,有时要作为交流的伙伴。比如:我爱看书,尤其是古典名著,这与妈妈志趣相投。买来的许多新书我看了,妈妈也喜欢看,茶余饭后我和妈妈不自觉的谈得上来,把各自的想法见解进行交流探讨……即获取了知识,相互之间不经意把内在的东西自然又表达了出来,不知不觉地把妈妈当成自己学习上的伙伴了。而且学校的学习和家中学习是多么的不同,在家中更为轻松惬意。

爸爸妈妈并不向我灌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教科书,”的书呆子思想,他们谈起工作上或人际关系方面的事对我并不避讳,我在一旁听着,渐渐也了解社会上人情世故,使我在为人处事上既要遵纪守法也要尽量不失人情味。

我的爸爸妈妈还鼓励发展我的爱好兴趣,我今天想学街舞,明天看日本动漫迷上了空手道,我要报那种特长班就报上,他们从不反对。值得我欣慰是:父母非常信任我的自制力,并不怎么限制我玩电脑的时间,让我快乐享受着网络的便利资源。更重要的是不一味追求我学业上的完美,田径比赛、排练舞蹈有时赶巧与考试凑到一起时,自己觉得压力太大,也想过放弃特长,专心学习。但爸爸妈妈更是焦心,他们理解我鼓励我宽慰我,日夜陪伴着我,实在叫我找不出放弃的理由。我在兴趣爱好上的坚持不仅锻炼我的意志,更使我的学习生活不再单调,同时收获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成绩,这些大大地都得益于他们的支持鼓励。总之父母了解我的心意,相信我的能力,真的很开明。

我眼中的赵涛 篇11

在那天之前我采访过很多明星,包括著名的导演贾樟柯。我不能说在等待采访赵涛(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时非常紧张,但很显然,我非常的兴奋。毕竟,她参演了贾樟柯导演的多部佳作,但那份略显神秘的对贾樟柯导演的坚定不移的执着更让我好奇。从很多方面来看,采访她比采访贾樟柯导演更具意义。好吧,我承认,我的确有那么一点儿紧张。

As I waited, I shuffled through my notes, re-reading the questions I had written a couple of days before when I first learned that she would be available. My questions included such basic ones as "How did you meet Jia?" "What is it like to work with him?" and "How are you preparing for your upcoming film?" But I also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he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lms she had starred in. For instance, I wanted her to clear up my confusion regarding the final lines of her film The World. In that movie, one character asks another if they are dead. Her character answers, "No,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I wanted her to elaborate on this answer. Also, I was hoping she could give me insight into her craft and tell me how she makes decisions when acting.

在等待时,我大概地浏览了下笔记,复习那些在几天前得知她会接受我的采访时写下的问题。我的问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比如:“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遇见贾樟柯导演并开始合作的?”、“和他工作有什么感受?”以及“你如何准备你的下一部电影?”但是我最想知道的是她如何理解自己所参演过的电影。比如,我希望她能够解除我在电影《世界》里最后那段台词的疑惑。在那部电影里,一个演员问另一个人他们是不是快死了,另一个人回答说:“不,我们刚刚开始。”我希望她能够解释一下这个回答。而且,我也希望她能够阐述下演绎技巧以及在表演时如何做选择。

I had read over my questions well. And I was testing my tape recorder for the umpteenth time when 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door. It was her, though not as I knew her. In the movies, Zhao is often dressed down. Still, she looks every bit the star. In person, she is so much more approachable. Even though she has a slim, well-disciplined body and a beautiful face, she is not so different from several other beautiful women that I had passed while walking to the hotel.

我又重新仔细看了下我的问题,反复检查了录音机直到敲门声响起。尽管素昧平生,但我知道是她来了。在电影里,她总是艳光四射、星光熠熠。私下里,她看起来要平易近人得多。尽管她有着苗条玲珑的身段和美丽的脸庞,却和我在去饭店路上看见的那些漂亮女人是如此不同。

I think that my surprise must have shown through, because Zhao's publicist, also our translator for the interview, asked me if Zhao looks the same in person as she does in the movies. I had to admit that, no, she didn't look the same. However, I didn't explain myself. I was a little worried about offending her. I have heard that actresses could be sensitive. I was even concerned that she would call off the interview if I said the wrong thing.

我想可能是我的表情过于惊讶,赵涛的经纪人,也是我们采访的翻译问我赵涛看起来是不是和电影上一样。我说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没有说明原因。我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点冒犯她了。我听说演员都有点敏感。我甚至担心如果我说错了什么她会不会取消采访。

What a relief it was to find out that Zhao wasn't as delicate as I had thought. She was comfortable and amiable, answering questions that I asked her with grace and charm. She told me how she met Jia, saying that the director searched for six months for an actress to appear in Platform. In his search, he visited the university she was teaching at. He saw her and then knew that he had stumbled upon something special; Zhao has been in every one of his feature films since.

当我发现赵涛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脆弱敏感时我松了一口气。她表现得很轻松愉快,平易近人,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始终面带微笑。她告诉我她和贾樟柯导演认识的时候,贾樟柯已经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找寻出演电影《站台》的女演员。其间来到了她执教的大学,贾樟柯导演初见她时就很惊讶,感觉赵涛身上有些特别的东西。此后,赵涛几乎出演了贾樟柯导演的所有电影。

After a few minutes of talking with the actress, I began to see more and more of what Jia must have seen when he first met her. Zhao is expressive but demure, she listens well, and her speech is fluent. That is, when most people talk, they do so with frequent stops and stutters, inappropriate pauses and inflexions, and word choices that they reconsider and then correct. When Zhao speaks, however, she does none of these things. Though she was never trained as an actress, she has a natural gift that gives her grace. She was also amazingly patient with my list of questions, which was, on paper, as long as my arm.

在谈话进行了几分钟后,我开始感受到贾樟柯导演在初次遇见赵涛时所发现的那种特质了。赵涛表情丰富而端庄,她很仔细地聆听别人说话,并且表达清晰。大多数人说话时通常会滔滔不绝没有间歇,然后又不适当地停顿和转换语调,不断纠正修改他们想要表述的话。但赵涛说话时却完全没有这些情况。尽管她没有受过专业的演员培训,但她有一种天生的才能和优雅的气质。并且她极有耐心地回答我那一长串的问题,要知道写提问的那张纸几乎和我胳膊差不多长。

I asked her about Jia, what it is like to work with him. She said that they have a strong friendship and that she is enormously grateful to him. For Jia introduced her not just to a world of cinema that she hadn't known, but he also taught her there was so much more to the world than she could've ever imagined. Before she met Jia, she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is a happy place where good people do good things. Jia, she said, taught her the darkness of life.

我问赵涛和贾樟柯导演在一起工作感觉怎么样。她说他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而且她很尊敬他。贾樟柯导演不仅仅将她带入了(对她来说)一个完全陌生的电影世界,而且还带她领略了这个世界所无法想像的另一部分。她说在遇见贾樟柯导演以前她一直认为世界是充满欢乐的,每个善良的人在做着有益的事,是他让她认识了这个世界的阴暗面。

I asked her if 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s good for her.

我问她对于这个世界的新认识是好事还是坏事。

She laughed.

她微笑不语。

But then she considered it. After a few moments of deep thought, she said that a person must be willing to face the truth of the world, whatever the truth entailed. A person is a fool if he goes through life misguided. And the truth is that darkness exists in all people. All people are capable of doing dark acts and of feeling sadness. This sadness is not natural for her, but she is now able to understand it better.

她思索着我的话,沉思一会后说,无论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是如何不堪,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一直被误导的人是愚蠢的,而黑暗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犯错或感觉悲伤。悲伤对自己来说并非天生,但现在她能够更好的理解它。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s she said to me is that on the set of Still Life, Jia encouraged some of this sadness out of her. The character she was playing was supposed to be melancholy. So Jia told everyone else on the set not to talk to her, ever. As a result, Zhao felt alienated and depressed. It was hard for her, yet Jia's little trick helped her give her best performance to date.

她告诉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拍《三峡好人》的时候贾樟柯导演将她的那份悲哀给激发出了。她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很忧郁,因此贾樟柯峰导演告诉现场的所有人都不许和她说话,结果她觉得非常孤独和沮丧。这对她来说很难,尽管贾樟柯导演的小计谋的确激发出了她迄今为止最好的表演。

This was my interview with the great actress. She didn't answer some of my questions, patently refusing to give me hints about the mysteries behind her films. When I asked her about The World's ending, she said that I must figure out the ending for myself. "This is what every viewer should do", she said. She also refus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er personal life, questions that I shouldn't have asked in the first place but only did because Valentine's Day was coming up and I wanted to hear her view about love. So, Zhao remains a mystery, even after speaking with me for about an hour. The only thing I can be sure of is that she is an exceptional individual. And even though she repeatedly states that she is so fortunate to work with Jia, I think that Jia may be luckier for the chance to work with her.

这就是我采访这位出色女演员的全部过程。有些问题她没有回答我,很明确地拒绝了我关于电影背后的那些神秘关系的暗示。当我问到电影《世界》的结局时,她说我应该自己去领会,“这是每个观众都必须去做的”她说。她也拒绝回答一些私人问题。因为情人节快到了我想了解下她的爱情观,所以在一开始就问了一些私人问题。而赵涛在我和她交谈了一个小时后仍然保持神秘。我唯一确定的是她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尽管她一再强调自己很幸运遇见了贾樟柯导演,但我认为,说不定贾樟柯导演还在暗自庆幸遇见她了呢。

Links

1.作者简介:

Erick Peterson

居住在上海的美国作家,他毕业于中央华盛顿大学哲学系。他热衷电影,尤其钟爱西方的“黑色电影”,但同时又为张艺谋和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倾倒。他喜欢阅读、旅行,也喜欢和电影圈中的好友畅谈电影、生活和人生。

2.贾樟柯简介: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奖;

2004年,贾樟柯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5年,贾樟柯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

2006年,《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获国际经济组织“青年领袖”称号;

2007年,因《三峡好人》获得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东》(2006, 70分钟, 记录片)

《三峡好人》(2006, 105分钟, 故事片)

3.赵涛简介:

赵涛出生于山西省会太原,从小学习中国古典舞蹈,1996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毕业后在太原师范学院担任舞蹈教师。2000年出演贾樟柯电影《站台》,完成表演处女秀。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推出后好评如潮,她的表演也颇受各国影评的肯定。而后,接连出演了贾樟柯的后两部作品《任逍遥》和《世界》,几乎成了贾樟柯的御用女演员。但赵涛本人相当低调,对踏入演艺界持保守态度。

主要作品:

《站台》

《任逍遥》

《世界》

获奖情况:

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提名;

我眼中的“和美”语文 篇12

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 “和美”语文应运而生, 绝非偶然。浙江湖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光山色给这原本秀丽的江南城市平添了恬静、闲适、淡定的雅趣。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中的盛新凤, 铸就了她温婉而又执着的性格。在近二十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 盛新凤老师细心揣摩, 反复琢磨, 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和美”语文终于破茧而出, 并以其清新、恬淡、优雅的教学风格, 获得了小语界的认同和肯定。

如前所述, 一种教学风格的出现, 绝不是偶然的现象。风格既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也是教师心灵的映照, 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素养、专业素养、心理素养、审美素养的综合体现。风格即人, 文如其人, 课亦如人。

作为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见证人之一,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接触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教过语文, 参与过多种教改试验, 也参与过多次“教学大纲”的审查修订, 包括参加对“课程标准”的审议, 参与过十多年全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审查, 也主编过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目睹了我国语文教学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多少年来, 在中、小学各个学科中, 语文教学争议最多, 非议也最多, 加之我们在思想上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 缺乏辩证法, 看问题, 非此即彼, 各执一端。文道之争, 争了几十年, 还是众说纷纭, 难以形成共识。在上世纪60年代, 哲学上“一分为二”的观点风靡一时, 这是斗争和对抗的需要。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提出了“合二而一”的观点, 认为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统一, 也可以融合, 立即遭到了大批判。周谷城先生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无差别境界论”, 认为各科矛盾处理得当, 在某种条件下, 可能呈现出“无差别境界”。这就是和谐社会的蓝图, 大同世界的理想。由于不合时宜, 自然也遭到了批判。其实, 语文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两极矛盾。例如文与道、主体与主导、讲与练、理解与运用、读与写、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等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融通的。不是强调“文”就一定得牺牲“道”, 或强调“道”就一定得牺牲“文”;强调“学生主体”, 就一定要削弱“教师主导”;强调学生“多练”, 就一定会忽视教师“精讲”等等。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问题, 有的解决得比较好, 有的至今仍困扰着我们。此次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 强调“综合”“联系”“整合”“统筹”, 试图引导老师们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和联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 盛新凤老师不可能亲历语文教学改革的艰难历程, 但以她特有的悟性和灵性, 她在教学实践中似乎感悟到了什么, 又在传统文化中似乎发现了什么,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她首创的“和美”语文和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息息相通, 和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不谋而合。一个善于思考、勇于进取的教师, 只要他具有教师的良知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必然会成为一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盛新凤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对“和美”语文,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和”,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和”即“适中”“适度”“适宜”, 是对立双方的联结、平衡、协调、均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所谓“适合”也是对“和”的一种表达, 是“和”的一种形态。语文教学中的“和”, 是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 是各种关系和联系的联结和交融。“和”是一种生命状态, 自然得体、优雅适中的“和美”教学是一重教学新境界。当然, “和”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可以说, “和”是变化中的统一, “不和”是统一中的变化。正是这种“和”与“不和”的交替冲突, 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的发展, 推动了教学过程。“和美”语文中的“美”, 是因“和”而“美”, 有“圆美之美”“圆融之美”“圆转之美”, 有“平和之美”“亲和之美”“中和之美”“融和之美”, 还有“文雅之美”“淡雅之美”“闲雅之美”“典雅之美”。语文教学在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落实的基础上, 当然要讲究美, 力求做到语言美、意境美、意蕴美、情致美。但是“美”从何而来?“和美”语文主张在“融通”上下功夫。无论是“两极融通”或“多极融通”, 都要给“融通”创造相宜的氛围, 提供“融通”的契机, 使师生双方都能充分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说, 盛新凤老师主张的“和”,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使原本对立的事物达到统一与和谐。“和”是一个过程, 是不断交融通达的过程, “和”也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运动状态, 始终处于互动与互构之中。《相似论》学者张光鉴先生说:“万事万物没有同就不能继承, 没有变异就不能发展, 这是宇宙万物铁定的自然规律。”互动即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吸引, 使教学中主体的自动变为群体的互动;互构即两个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呼应, 相互补充, 相互建构, 它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如何将“和美”语文变成语文教学的常态, 实现盛新凤老师所企求的“主客相生”“显隐结合”“言意相谐”“点线图合”“雅俗共赏”, 把语文课堂变成和谐、融通、审美的课堂呢?这需要在“转化”上下功夫。按照辩证法的观点, 矛盾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每次转化都会促成语文的“和美”。语文界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在2011年《语文教学通讯》七、八期上发表的《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一文中, 对盛新凤老师的语文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周先生提出的“化教为学”“化讲为练”“化析为读”“化解为议”, 这里的“化”就是转化, 就是融通。其目的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把融通、转化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语文的乐趣还给学生。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策略, 也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周先生以盛新凤老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为例, 认为该课以学生的“练”为主, 辅之以教师的“导”, 体现了“化讲为练”这样一种课堂模式的转型。教师在学生读通课文 (剧本) 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一个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练习设计。即按剧本的体裁特点, 让学生先来“导演说戏”, 学生当“导演”解读课文。再让学生“演员演戏”, 讨论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 并上讲台演读。接着再由学生“编剧续戏”, 让大家思考:德国鬼子走了以后, 心有余悸的一家人会说些什么?激起了学生还想过一把剧作家的瘾, 请学生任选一个角色续写台词, 在括号内写上“舞台说明” (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最后, 又在交流中展开了“观众评戏”。周先生认为“这样的化讲为练, 始终置学生于主动投入、积极参与的状态, 既避免了教师的单向过度讲析, 又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实践活动, 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如前所述, “和美”是一种教学现象, 一种教学状态。然而这种状态———融通、和谐、圆融、优雅等都是在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的, 是相对意义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在发展变化, 教学情境在发展变化, 学生的心理、教师的心态也在发展变化, 产生了已知和未知、认知和情感、具象和抽象、预设和生成等矛盾。此时, 旧的平衡被打破, 融通、和谐的状态被消解, 事物又处于不融通、不和谐的状态, 从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化解、转化, 使之逐渐融和的过程, 这就是“和美”语文的辩证法。

如盛老师所言:“教学中还应努力追求冲突之美, 不平衡之美。”当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发生认知、情感的冲突时, 学生认知上的起起伏伏, 情感上的跌跌宕宕, 使教学产生奇崛突兀之美, 这往往是教学中的“亮点”, 也可能是最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上一篇:一年级黑板报开学了下一篇:劳动合同法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