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文章结构(精选7篇)
《琵琶行》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文章结构/《琵琶行》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 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写作特点/《琵琶行》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4、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
诗歌的小序中已简要概括三线:感情线———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曲罢悯然,忧郁伤感,精神上的同乡;生平线———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转徙于江湖间;都来自京城,少年得志,现实零落,现实中的同乡,相似的经历;音乐线———铮铮然有京都声,音乐上的同乡,有共同的心境。这三条线在正文中的起伏变化总体一致。
诗歌中的“感情线”是三线的核心,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跟生平线和音乐线跌宕不同,感情线是一以贯之的,低沉压抑,难以排解。诗人方面“浔阳江头夜送客”,被贬九江,跟好友道别,孤独飘零;“谪居卧病浔阳城”,疾病缠生,闷闷不乐;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想听音乐消遣都是奢望。此时诗人遇到身世相同的琵琶女,听到朝暮思念的京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这声喟叹是情感得不到排解的出口,这时琵琶女不仅是作者的慰藉且是一根稻草。琵琶女方面情感相似,在湓浦口孤独的弹奏着只有自己能读懂的故事,没有人倾听她的思绪,在意她的喜怒哀乐,就连她最亲的人也“重利轻别离”,留下她“江口守空船”,所以在接受诗人邀约弹奏时迟疑,是长时间没人理解的戒备。在压抑难熬的岁月里这样的相遇才惺惺相惜,难能可贵。感情经历的相同为下文叙述音乐上的知音、生平上的倾诉奠定基础。
“音乐线”是联系“感情线”和“生平线”的纽带,同时也是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诗歌中的音乐响起过三次,第一次音乐响起相遇;第二次相知;第三次相慰。详写部分是第二次音乐,这段音乐不管对琵琶女还是诗人而言,都有各自目的———诗人想要找寻京都的味道;琵琶女想听者读懂她的故事,“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用大量比喻描写这段音乐的跌宕起伏、“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时急时慢,象征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间关莺语花底滑”节奏变得轻柔舒缓,象征以前的岁月的从容美好;“幽咽泉流冰下难”节奏变得低沉,象征生活的压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声调降低,节奏停顿,象征内心的孤苦无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突然急促,象征内心的情绪宣泄。整个音乐线的起伏是:平缓舒快———低沉压抑——冷涩沉默———高昂激越。所有的感情、故事都呈现在音乐的弹奏中,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完全读懂,令她欣喜的是诗人完全读懂了,遇到知音,谈及下文更深程度的个人经历才不突兀。一面之缘的两人能完全放下戒备袒露自己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生平线”是三线的基础,因为相似的生平经历,才能读懂彼此的感情,在音乐上听懂彼此的表达。琵琶女的生平详写,诗人的略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联系起来,诗人是想借琵琶女的自述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得意与失意的转换,内心失衡与寻找平衡的艰难。曾经他们才华横溢,春风得意。现在他们一样没人理解,处境凄凉。激起彼此共鸣的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有着至高精神追求的两个人,在意的不是荒凉的处境,而是没人理解、倾听的郁郁寡欢。“生平线”的起伏是:得意明朗———挫折失意———抑郁难排,跟音乐线的不同是没有“高昂激越”,但他们的相遇就是感情的迸发,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般。高昂过后的沉寂正是他们内心得到慰藉的回味。
超越身份的相互尊重与关怀是让三线结合的重要因素。在诗人眼里琵琶女并不是简单的艺人,他对琵琶女的理解超越她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孤独无依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在琵琶女眼里诗人并不是从京城来到九江的落马的高官,而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安慰的同道中人。这首诗的可贵在于以平等尊重视角看待彼此,让音乐的演奏没有任何杂质,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ã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â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B)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呕哑(ōu yā)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嘲哳(zhāo zhā)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4)年长色衰(姿色)(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6)使快弹数曲(畅快)(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小结:
1、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2)紧凑的结构艺术(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2)遂命酒(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形——动 看重、轻视)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为何打湿司马青衫
姓名:叶胜勇
班级:11级中文1班
学号:20110201012
3唐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而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但我更关注的却是白乐天。在我看来,白居易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杜甫。因为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数量不比杜甫少,在关心现实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感上也不比杜甫差。我想如果杜甫和白居易的创作年代调换一下,或许“诗圣”的称号就是白居易的了。也许有人会说我偏爱白居易的诗,仔细想来也确实有那么一点。因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很多方面是学习杜甫的,也有可能没有杜甫的诗在前就不会有白居易的诗在后了。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最负盛名的佳作。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唐宣宗曾写诗称赞说:“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此时的白居易是被贬至九江郡做司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白居易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处。试问谁能坦然待之?谁能心中无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歌的开头就告诉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瑟瑟”二字也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秋瑟萧索的感觉。主客对饮在船上,因为“无管弦”所以饮得“不成欢”。这给琵琶女的出场打了一个伏笔,正是因为这样才要后来琵琶女的出场来助兴。当时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雾,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没了。忽然,不知从哪传来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哀婉。在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环境又符合心境。说它切合环境是因为在江上毫无视线的时候,传来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觉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在诗的开头有“无管弦”、“不成欢”,现在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诗人的心境吗?同时,这一“忽”字又是“循声暗问”的铺垫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因为还有一个是“茫茫”。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记归去,客人忘记自己还要起行。就在他们想说话的时候,曲声却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请琵琶女出来见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欢”使得主客都想借这曲再饮。但是琵琶女不是随便能出来的,经过“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出来了。诗歌开头写了那么长琵琶女才出场,这不也是“千呼万唤”吗?那究竟这琵琶女为什么不愿出来,出来之后还要“半遮面”呢?是因为真的是容颜不再羞于见人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刚读完这一段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但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不禁会想琵琶女究竟有多高深的技艺,多深沉的情感才能做到像这样每拨弄一下琴弦都能流露一份情思呢?琵琶曲声调幽咽,一声声都包含着琵琶女深沉的感情,就好像在诉说着平生那些不得意的事。对于“不得意”这三个字,我不犹的起了疑问这是琵琶女的遭遇还是作者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仕途不得意之感呢?琵琶女继续弹奏就好像要把她那平日无处诉说的事一下子倾吐出来。在短暂的时间里,琵琶女已经演奏了《霓裳》曲,接着又来一首《绿幺》。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这一部分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琵琶曲,给了我们无限的听觉和视觉冲击。看着“嘈嘈”、“切切”等表现声音的词就好像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听着一样。而“如急雨”、“如私语”等词又给了我们以想象。整个过程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而到最后,曲已终但是人却没有散反而是沉浸在乐曲中。那收手的声音就像玉帛撕裂的声音一样,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对于裂帛也有一个典故,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杰的妃子褒姒因为不喜欢笑,杰就想尽一切办法为搏伊人一笑。偶然间,听到裂帛声褒姒就笑了。因此杰每天就叫人撕布帛给褒姒听。本来这声音应属于亡国之音,可是用在这里无疑给我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敛起面部的表情开始述说自己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聪明伶俐,十三岁就学成了琵琶,在当时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从“曲罢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写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中红极一时,琵琶女年纪小但技艺高超,弹奏一曲之后连老辈艺人都赞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数,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贵族子弟迷恋她的容貌和技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话费大把的钱财。那时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这样放纵自己,沉迷享乐。这样年复一年,但是时间却从不等人。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到这段结束是写此女时过境迁,飘零沦落。琵琶女年长色衰,风姿也不像当年,那些贵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顾。最终只好嫁给商人,只可惜连商人也不懂的欣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商人外出从不带上琵琶女,抛下她在空船上独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今日的孤独冷落,怎能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就算是晚上不梦“少年事”一天也不知道要想多少次,流几次泪。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感情浓厚,流下千古失落者的眼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还有就是“终岁不闻丝竹声”也与前面的“无管弦”相互照应。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作为知音的诗人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对琵琶女这一形象, 古今多有评价, 然大都偏重于其情感价值的论证, 对于其形象意义并未作进一步分析。诗人到底为什么要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呢?
不可否认, 作为“长安倡女”的琵琶女, 和白诗中的其他诸多值得同情的女性形象如“天上取样人间织, 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纺织女儿、“乱蓬为鬓布为巾, 晓踏寒山自负薪”的卖柴女、“颜色如花命如叶, 一闭上阳多少春的宫人”的宫女等一样有其不可替代的典型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琵琶女与白诗中其他女性相比, 还有着最明显的差异, 那就是她和诗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人生经历来看, 他们都经过了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过程。
年轻时的琵琶女技高貌美, 备受欢迎和推崇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现在的琵琶女是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 展转于江湖间。少年时的白居易聪慧能诗, 从青年时期直到三十六岁时都是一帆风顺 (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十九年中拔萃科,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授周至县尉, 元和三年拜佐拾遗, 后任翰林学士) ;但四十四岁因武元衡遇刺上书言事被贬以后, 他的景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从人生况味来看, 他们都深味了落魄时的凄凉、无奈与孤独。
琵琶女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是“去来江口守空船”;诗人是“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的经历激发了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受, 同病相怜的感受唤起了诗人的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个人与权力社会的联系来看, 他们都属于被放逐的对象。
在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 琵琶女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正如尼采所说,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 女人的幸福是他要。对琵琶女来说, 当人老珠黄、门前冷落、无人需要之时, 也就是她的幸福结束之日。因此, 归根结底, 琵琶女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她曾经很成功的担任了男人社会的玩物角色罢了;而现在所谓的不幸, 不过是她被这个男人社会无情地放逐罢了。
男人掌权, 他们不仅放逐女人, 也会把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对手以及挑战自己权威的僭越者象女人那样放逐。高高的神权是需要祭品的, 出于某种政治原因, “越职言事”的白居易由此看来, 白居易被放逐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相似本无甚奇怪处, 但如此惊人的相似却让人疑窦丛生。琵琶女真有其人吗?即便真有其人, 又能和诗人巧遇在被贬途中吗?即便真能相逢, 经历又会那样相似吗?即便经历相似, 两人又能在一船之上互诉情怀吗?当偶然接连出现时, 偶然也就不再是偶然了。
宋人洪迈认为诗人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 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容斋随笔》卷七)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由此, 笔者认为作者虚构情节, 塑造“琵琶女”形象主要目的就是借一个受人遗弃、饱受冷遇的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独寂寞、冷清凄凉。
首先, 从《琵琶行》创作的政治背景来看, 诗人很难大胆直抒其怀。
武元衡遇刺, 白居易上书言事却被当朝权贵诬为“越职言事”, 以致被流放江州。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不平则鸣, 有感必发,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因此, 白居易的满腹怨气就是《琵琶行》创作原动力!可是面对政治高压, 身在流放途中的诗人又岂敢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块垒?无奈之下, 诗人只好以丹青妙笔绘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琵琶女:借其口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借其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借其境遇来抒发潜藏自己心底的孤独与悲凉!
其次, 从失意文人的一般笔法来看, 以男女比喻君臣, 以女子被弃比喻臣子失宠是较为常见的。在《离骚》中, 屈原把自己比做帝王身边的一位美女,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受到朝廷群小排挤和攻击的愤懑;在《梁甫吟》中,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 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 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李白把皇帝身旁的奸佞臣子比做玉女“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君王宠幸奸臣的不满;在《太行路》中, 白居易借夫妻关系来讽喻君臣关系:“与君结发未五载, 岂期牛女为参商。…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不独人间夫与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讽刺了君臣关系的反复无常和有始无终。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 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 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 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在这样的文学传统影响下, 白居易的琵琶女形象更多的成分是一种自比。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但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学生自身已有的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描写艺术的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因此当作者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把对音乐和绘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文字去还原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正魅力,在此接受层次上进行艺术鉴赏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教学上,多数老师不过是把它们上成文学课罢了,对于如何真切地感受艺术魅力觉得无从下手。笔者力拙,但却想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去作一尝试,力争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感受艺术魅力上能有所收获。
阅读是打开文学艺术作品宝库的钥匙。学生要想体味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就要到文字上去找突破口;要想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必须从它的载体——文字入手;要想深刻体会文字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就必须在明白语义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升华,由文学形象还原为艺术形象,由艺术形象上升为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把阅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以《琵琶行》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自主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的问题,都要强调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设计,去理解。这样,阅读就成了课堂的主轴线,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形象,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才会达成,学生才会真正从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可能受用一生的东西。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大家知道,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学习这个单元的任务就是来尝试掌握这一本领的。而《琵琶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的,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琵琶行》,一起品味、感受音乐文学艺术的魅力。
2.检查预习
明白文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检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阅读全诗,结合学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课设计一个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学生设计的目标和问题,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从情感、音乐描写、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着手,老师此处可根据学生设计,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处理。教师备课要充分,所有的方面都要准备好。笔者执教过程选用两个目标:⑴阅读品味音乐描写的特点。⑵ 阅读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老师引导学生从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入手去品味琵琶曲之美。首先,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总体把握琵琶曲的特点。学生多数能体会到琵琶曲的美。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琵琶曲的美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很快就会发现作者运用的一些典型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席如此美妙的“听觉盛宴”。音乐本身是流动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旋律的变化等来塑造艺术形象,作者的文字描绘当然会捕捉到这些变化。而学生也要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利用朗读的轻重缓急来反映这些变化,就要再读文本,边读边体会。当学生掌握后,请学生朗读,老师趁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琵琶曲的变化,并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老师再适时范读,把整个阅读体味推向高潮。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通过阅读而再造的琵琶曲的艺术境界中,个个摇头晃脑,跃跃欲试。
由此老师总结过渡,进入第二个目标的学习。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琵琶曲表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再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会从乐曲中得到愉悦、激愤、哽咽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趁势点拨,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一首繁复的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总体情感基调是由喜转悲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第三段,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身世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和演奏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自然体会到了艺术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对于琵琶曲作者的体会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对于琵琶女的诉说作者的感受是“又闻此语重唧唧”。学生阅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由此联想琵琶曲的繁复多变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不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四段,深入品味艺术作品的魅力。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优秀,通过一起讨论交流,我们共同积累了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提升了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达成了同学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有了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能重返两千多年前俞伯牙所生活的地方,那么相信他将不再会感到知音难觅,相反他会说:高山流水,知音无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力为目标,以阅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最终形成了学生、作者、琵琶女、琵琶曲多方面的共鸣,真正体会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本节课还尝试了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设计探究问题的环节,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语文素养的积累,完全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对音乐的描写方法归纳时,应该更详细,让学生学习具体鉴赏的步骤和答题思路,对音乐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优美动人,老师应该捕捉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随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51100)
【《琵琶行》文章结构】推荐阅读:
《琵琶行》结构特色07-19
琵琶行 / 琵琶引原文及赏析06-25
《琵琶行》 设计12-28
《琵琶行》名句欣赏06-24
《琵琶行》知识欣赏07-02
琵琶行的 教案09-24
《琵琶行》的教案03-21
琵琶行读后感11-30
琵琶行的原文01-09
唐诗之《琵琶行·并序》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