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了解积累本课生字词。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板书课题)

2、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描写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出示卡片,学生回答)

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问题研究:

1、诗的第一、二节连用了六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诗歌1、2节以六个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思考。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作者遐想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研讨:分别找出第3-6节的要点: A、第3节: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 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B、第4节: 要点:裹藏生命信息

(通过对化石里包含的“生命信息”DNA的分析,得知当年古生物的情况,将其外形复原。)C、第5节

要点: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D、第6节:

要点:雕刻家、魔法师

(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龙的灭绝→气候、彗星撞地球;

黔西南州也曾大量发掘出恐龙化石——贵州龙,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远古的生命信息。)

5、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再读诗歌,读出对奇妙化石的赞叹。

四、小结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作业

1、请大家课后去发现黔西南州有哪些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去保护和研究它们?

2、课后练笔:A、假如我是化石„„B、假如我是恐龙„„ 板书设计:

化石吟(赞颂)

科学诗

(1-2节)问句引发想象 否定造物主

裹藏生命信息

(3-6节)主体具体抒写遐思内容 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雕刻家、魔法师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 篇2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味美。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查字典,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骸( )骨 驱壳( ) 裹( )藏 长眠( )葱( )茏

猛犸(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奇幻: 远古: 骸骨:

乌有: 潜行: 葱茏: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四遍,要公正、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并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二学习指导研讨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齐读,要用感情地朗读。

3.读后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2)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4)学生再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 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5) 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节诗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什么作用

三.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2~5节,回答下列问题:

1.(1)选文开头的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2)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3)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中的密码应怎样理解

2.检查读一读,写一些内容。

3.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小记:

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七年级语文课文化石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具多媒体

时间安排

图片导入(2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精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小结

在本诗的教学中,巧妙借助吟诵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

备注

教 案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一组化石图片。提问:它们是什么?什么是化石?看到后你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吟”的意思,本文中的“吟”指什么?

2.读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听课文范读

4.除了赞美之外,诗歌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板书:好奇 赞美

5.生读诗歌,点评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1.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请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证明生物进化

保存生命信息 魔法师

记录生命档案 雕刻家

重现远古世界

2.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可以感受出来?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3.浮想联翩: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疑问的,你们能猜一猜吗?你看到这些化石时,能像诗人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4.逝去万载的世界会重现吗?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5.妙语连珠:你心目中的远古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6.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块化石,请生动地讲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好在哪里?(生男问女答读诗)

9.齐读全诗

四、小结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听到了。这有什么秘诀吗?(想象)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

第 1 页 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第 2 页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第 3 页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记录了生命潜行的轨迹展现了神秘的远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学的力量人类的伟大

七、教学后记:

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

第 4 页 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难点)【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人称“鬼才”。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所作之词,语言清丽,手法委婉含蓄,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写轻松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多悲叹身世。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朝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诗集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在四川梓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又惊又喜,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

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年,词人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登临造口时,联想起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悲愤中写下了这首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的作品。

2.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悟诗意。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3.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悟诗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3)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4.诵读《滁州西涧》,领悟诗意。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句从听觉角度描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情怀。

(2)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5.诵读《约客》,领悟诗意。

(1)前两句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绝妙佳句,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主人的焦急、失落、无奈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诵读《如梦令》,领悟诗意。(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2)“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花朵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瘦”表明春天渐渐消逝,“绿肥”象征盛夏即将来临。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雨后花叶的神采。7.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领悟诗意。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抗敌军民和西北故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用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2)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说说今天人们引用它用来比喻什么?

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目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暗喻自己坚定的报国志向。现今引用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战胜的。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对应第3~7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21《化石吟》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情境,感受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多角度解读课文,注意“责任”的维度。)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时,“我”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这样做,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这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谁?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要忽视默默无言的“妻子”的形象。)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 “责任感”“孝敬老人”等。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找出你认为很有意蕴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2)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的意蕴往往体现在“情”和“理”两方面。本文也不例外。

举例:“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分析: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2)语言的对称美。

举例:“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观看微课“对称句的品味与应用”。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上述讨论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来关注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播放课文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晒晒我的“全家福”;给家人设计一张生日卡片并写上温馨的祝福语。2.家庭幸福的秘诀──“爱与责任”。可参考文本素材“散步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散步同步检测”。2.真诚行动。

上一篇:浅议高考素描头像教学常见问题下一篇:销售行业个人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