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精选12篇)
———读、研、点、练、悟的新课程模式
【单 位】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政乡王家庄龙海中学 【姓 名】 刘明
【摘要】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偏重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即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读、研、点、练、悟”。读:围绕教学目标,粗读、精读、品读,感知文本、感知教材。研: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研,互研相结合,研会文本。点: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精点巧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当堂训练,分层优化。悟:学生感悟提升,收获是什么,困惑有什么。
【关键词】
物理 新课程 读 研 点 练 悟
今年我很有幸被山西省平遥县教育局录用,被分配到本县龙海中学,成为一名真正的物理教师。近来正好赶上新课程改革培训,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引起了我对物理教学深深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状,分析弊端,结合形势,我对物理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拙见。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偏重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即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无法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二是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主动性,更缺乏创造性,也只能一味被动的接受。而老师呢,也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教授,没有任何挑战性,或者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表演,炼就了一张絮絮叨叨的“铁嘴”,枯燥乏味。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了沟通和了解,老师只是注意到自己怎么讲,讲什么,而根本不清楚学生的感受,更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学生一说就懂的可能会讲的很多,学生不懂的反而说的很简单。渐渐的,学生不懂的越积越多,由于听不懂而产生反感情绪。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了“电脑的硬盘”,只是一味储存而缺少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的“角色”就要改变了: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激励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课堂”的功能,反思下列新课堂的定位: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老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读、研、点、练、悟”:
一、读:围绕教学目标,粗读、精读、品读,感知文本、感知教材 首先,针对简单的知识要粗读。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些知识并不需要老师讲,通过学生读书就可以理解。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过去的学生要广的多。过去电脑只是听说,而现在好多家庭都有了电脑,没有的也可以在网吧上网。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信息的世界,是数字时代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初中阶段,有很多知识需要“囫囵吞枣”,因为在他们这个阶段知识的积累还很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浅薄。如果学生自己看,加以想象有些知识就会被“表象”的接受。老师讲解了,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深思,使学生“做无用功”。如初中二年级物理第一章中就是把看不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类比解释的,如果老师把声波从横波的角度深入解释学生就被搞糊涂了。其次,针对重点的知识要精读。这样的知识往往不容易理解,学生应仔细的阅读。读懂的课堂应加强,读不懂的标注,这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显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阅读有的放矢。第三,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我把它叫品读。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已动了一番脑筋,再看就记得扎实,知道自己的思路还有哪些没有疏通之处,还应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等等)。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课前预习”。当然差别就在于预习的方法,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其实,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精读,对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断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并能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听课效果。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
二、研: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研,互研相结合,研会文本 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在排座位的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多动脑筋了。班主任要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但还有主要以下两点:第一要把基础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为了互相促进。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学生之间商讨问题会畅所欲言,没有顾忌,可能会争的面红耳赤。但讨论中,学生可以暴露自身的问题,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读这一过程情况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改进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争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不平衡的,老师无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发现和解决的。第二要把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学生相间在其中,为了帮助差的学生。差生不是本来就差,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因素造成的。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使他们学到优秀学生的先进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还可以一对一的帮助,差生就会慢慢转优。
三、点: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精点巧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点区别于讲,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共识。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对光源的讨论。有同学会说月亮是光源,但有反对意见。老师现在就需要去点拨,但不能就事说事。应该从天体的大体分类着手,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恒星,如太阳。它上面在发生核反应。行星、卫星,如地球、月亮。它们跟地球一样,不发生核反应。这样即讲解了一些课外知识,又让学生理解了课内知识通过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反如果详细讲解回到常规的教学模式,那么读和研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也达不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后掌握的知识,是长期保存的,能灵活运用的。
四、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识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如何找寻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练习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有梯度,要有层次。练习题应由简到难,不可一下子把学生吓倒。如: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题中,老师应先作一点光源的像,再做一线光源的像。如果搞反了的话,学生将被你吓倒,觉得太难了,做练习的积极性受挫,便不会再去思考其他问题。第二,要注意当堂训练,而且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就能及时的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不当堂训练,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将不去复习,问题找不到,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第三,要分层优化,不能吃“大锅饭”,对优生要多给一些难题,多诱导他们去思考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含现代尖端科技的问题;对差生要立足书本,多引导他们巩固复习、把所学的书本内容灵活运用。
五、悟:学生感悟提升,收获是什么,困惑有什么 “课堂小结”对于一节完整的物理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但常规的“课堂小结”只是老师总结,只代表老师讲授课程的完整性,不容易对知识升华。如: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光沿直线传播这个知识点的小结,老师只能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这里重点是熟悉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老师也不能干巴巴的说一些事例,这样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把“老师的总结”变为“学生的感悟”,这样学生记忆会更深刻。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学到了什么”的方式进行总结。就上例,学生可以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升华到解释木匠看木头是否刨平;排队为什么要看前一个同学的后脑勺;小孔成像等。还有学习了噪声的产生与控制后,能升华成不光是小声说话是噪声,只要影响正常上课的声音都是噪声;生活中,夜间电视的声音要关小;噪声可以传递信息,如:铁路工人可以通过敲击铁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铁轨的螺栓是否松动等。所以,把传统的“课堂小结”改为“课堂小悟”更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升华。
这套新课程模式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拙见,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受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我们都应当本着这样的思想:1.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当一名好教师确实不容易,但我毅然为了我的理想坚持不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从两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第一,从知识上,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当然初中阶段,专业知识要求相对低,但我也要努力简化知识,向老教师学习,让学习听起来通俗易懂。第二,从教学理念上,成熟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要通过不懈努力用自己的一生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师职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邵尚志 科学普及出版社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韩立福 首都师范出版社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常学勤 团结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彭前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好学生,好学法》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张维忠
科学普及出版社 《物理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刘钊圳 中学物理教与学物理教育学报
《关于物理知识的教育形态》张量 内蒙古出版社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训练。
一、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践感受, 促进学生立足于生活
将生活中的感受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 使他们从学习中能由衷地产生对祖国, 对家乡的热爱, 也使得课堂教学能得到更好的升华。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一《地球自转产生偏转力》时, 以往教材以上海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沙滩偏转为范例。由于我校位于长江上游, 有河流流经,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以本地河流来讲解更能够说明问题。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本市河流为例, 来讲解我市河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组讨论, 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也引导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家乡的实情更加关注.
二、利用乡土地理时空上的近距离性,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时, 以全球性或者全国性的事例和材料居多, 但从学生角度而言, 全球性或者全国性的事例过于遥远, 而家乡的事物对学生而言是耳濡目染, 有着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地理问题, 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 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 让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表象, 学以致用, 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一《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中, 我以家乡河流为引导, 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气象局, 水文局等相关部门去调查访问, 索取降水量, 河流水量等资料, 调查水资源污染情况, 然后在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引导出水资源在南方和北方的分布, 学生最终分析得出结论水资源南多北少.而且污染性缺水越趋严重.
三、淡化乡土地理知识点, 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读识图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知识只是作为现有教材的知识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背景资料补充介绍, 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结合书本知识, 把教材中的重点运用到生活中来, 通过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以整合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人口观, 资源观, 环境观, 形成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判断地理表象的思维。
例如在中图版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堂教学中, 我通过展示我市交通地图, 组织学生在图中标注出学校和家庭的位置, 要求学生设计一副能满足自己出行, 上学的略图, 结合这副图, 分析我市交通线路在建设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布局的, 结合本地实情对我市未来交通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四、重视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要及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应采取认同和表扬, 鼓励等方式,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问题应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 以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总之, 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突出, 借助乡土教材, 实现其与国家教材的有机对接, 由此及彼,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可以增加国家教材的可读性,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中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开放性原则,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使学生注重学以致用, 关注社会与生活, 从生活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要求学生关心我国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 增强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乡土地理教育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我从四个方面对乡土地理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起的作用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改革;校训;研究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笔者也光荣地成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深入,笔者身历其境,一路走来,对新课程的了解日益加深。作为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普通一员,也深知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却又感到了新课改行进中的许多困惑,对于自身教学工作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不顺利,自己沿用的仍是多年旧时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似乎水土不服,在教学中很难展开。
花费个把月,再次好好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学习了许多优秀历史教育专家、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技巧。学习中感到自己失误在于还未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所改变的还只是一些表面文章,其实若要真正进行历史教学改革,还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要做、要完善、要跟进。
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颁布,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作为教师却觉得课不够用了,作为一名初三历史教师,本来三节课都有点紧张,现在变成两节课就更紧张了,怎么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告知我们要改变旧时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第一节课就批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学生成功不是那么困难,学习更不是件苦差事,只要你想学好,就会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和乐趣。那课课练等作业也完全可以不必做,真正抓紧抓实每一节课的45分钟,一学年其实真正只需各位同学花费3~5天的时间就行了。我们的历史课堂也完全可以像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精彩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学生能真正预习好课文,每节课也不再是简单地总结了事,而是生动地提出下节课有关内容的小故事、小问题,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旧时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们很辛苦,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全是老师们在拼命地讲、拼命地灌,汗流浃背后,看到学生的仍不令人满意的成绩,只能苦叹一声:讲了这么多,这么详细,怎么就没听明白、没听进呢?怎么办?新课程改革力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不该只是课本搬运工、传声筒,简单地复制粘贴给学生,却又不懂得保存。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中,教师要做好合作者、指导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课改,作为一名老师似乎該做的都做了,可看看学生的成绩仍不够理想,同其他下苦功、时间多点、作业多点的老师相比,似乎还落后不少。沉思良久,不得要领,难道真是水土不服,还是什么的呢?
在苦苦思索之时,校长带领各位教师学习新校训:有责任谁都了不起,能用心就会有奇迹,工作中要讲责任,教学中要讲用心。联系新校训,事后想想新课改不是有什么水土不服问题的,而是作为一场改革,刚开始总有一些困难的,此外课改也不可能短时间就能见效果的。现在作为责任更应该要做好,新课改的教育专家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道出了一些理念,还有好多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去做。面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师于漪老师那句教师责任重大“左肩担负着学生的现在,右肩担负着祖国的未来”。汗颜的我们该一如既往地担负起教师职责,不能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更不能半途而废。
经过对新课程理念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笔者深知还欠缺很多。特别在应用层面上还有很多细致细微的工作要去做,更深知这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运作才行的。本学期开学虽才几个星期,却获得了许多的意外惊喜:上课学生问题多了,下课也乐意到办公室问问题了,作业的完成率特别优秀率比上一届有了提高,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和鼓励。更记得在上学期9.10教师节,拿着学生的贺卡礼物,特别是那些:亲爱的历史老师,您虽才教了我们几节课,但我们很喜欢上您的课,相信我们会相处得很好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不会令您失望的。读着这些温暖的文字,真的感觉自己很幸福很快乐,也鞭策着自己更加努力担负起、担得起责任,更加用心学习和研究。
经过对新课程理念内涵更深层次的学习、再学习,笔者懂得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每位教师都该要重组课堂教学。在继承原有一些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要让新课程改革的每一份理念融入整个班级、融入每一分钟教学环节、融入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中去。更懂得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应只是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去,该反映到作为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整个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去。有困难时,回头看看教师节这么多优秀可爱学生的祝福,自己更感觉到了一份责任。正如校门口挂起的横幅: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需楷模。笔者认为这是教师与学校发展的软件,自己将把这份软件和新课程改革的硬件充分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优势。同可爱的学生们共同努力,创造教学教育奇迹。
最后就是作文了,说实话,我的作文写的很烂,一点都不好,语文老师是这样评价我写的作文的`,你写的作文内容挺好,为什么得不到校讯通推荐,就是你的文章,重复太多,太罗嗦了,还有就是,你前面用的词后面还用,太没有新鲜感,也太罗嗦,文章能删去的要删去。我想也是,自己掌握的词汇量那么少,为了是文章更长能不重复吗?
在新的学期中,我会让妈妈多买一些有益的书,我会在课间多看书,多练笔,我还会在新学期中让写作文成为我的喜好。
这样才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摘要:文章先介绍本班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和班级的手机管理思路,再谈自己管理的心得体会:首先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本班的手机管理制度,并且班主任要弹性管理;其次是要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最后是各位科任老师要尺度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样三方面共同努力,尽量把手机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 手机管理 学生 家长 科任老师
我校虽然地处农村乡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经遍布了我校的各个角落,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一边走路一边玩着手机。这是一种新的潮流,新的时尚,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使用手机确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毋庸置疑的是大部分学生的手机也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和学习。调查显示我班的50个学生全部都有手机,并且大概有一半的学生晚上都要玩手机到深夜,第二天上课时又萎靡不振甚至打瞌睡;还有我在班级空间里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他们的空间也有更新,这就说明上课时他们也在玩手机;有个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说买手机之后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还有个学生在自己的答题卡上写了“该死的手机”的字样,说明该生已经意识到手机影响了他的学习„„这一系列的事实警醒了我:学生的手机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和学习,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管理。
我根据学校的手机管理制度也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对学生的手机按以下思路进行引导管理:首先尽量劝说学生不要带手机到校,如果要打电话可以用我的手机;如果要带手机到校,上课期间一律把手机放到手机柜里(我校每间教室里都配备了一个手机柜,方便学生给手机充电,同时也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把手机放到手机柜里,方便老师管理),不能玩手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要服从科任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包括责令把手机放到手机柜里、批评教育、暂收手机带为保管等等),如果不服从管理就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分;考试时候绝对不允许带手机进考场作弊,一经发现就要给予记过以上的处分;午休晚睡时不允许在宿舍里大声打电话或者放电影影响其他舍友的正常休息;并且睡觉铃声响过半小时之内一定要关机睡觉。
在近一年的手机管理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尽量让学生理解接受班级手机管理制度,并且班主任要弹性管理。手机管理的制度要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要让学生参与拟定手机管理制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此制度是为了让他们休息得更好,学习得更好,而不仅仅是用来约束他们。要得到学生的理解,才能有效的管理。当然手机管理不能一味的采用“堵”的办法,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老师要认识到手机确实方便了高中生和家长、朋友的联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所以不能搞“不准带手机到校或到教室”的一刀切式的管理,而是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留心自己平时的生活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认识到上课时、午休晚睡时玩手机确实会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然后也让学生试着自己约束自己,看看能不能真的控制自己合理的使用手机,这样试了之后很多学生都说受不住手机的诱惑,本来只想看一会儿,但是看着看着时间就过了好久。班主任趁机劝学生不要带手机到校,需要打电话时可以借老师的手机使用。确实经过多次的引导教育以及主题班会等方式的思想灌输,我班有两个男生自己都说有手机只会玩,还不如不带手机,没手机就没法玩了,就能安心休息、学习。他两也就真没带手机到校,只是后来其中一个病了,是胃炎经常拉肚子,为了方便家长了解他的病情,又把手机带到了学校,我也觉得他当时真的需要手机也赞同他带手机来。而大部分学生是没听班主任劝导,还是带手机到校,班主任要乐于接受这一事实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学校也给学生在教室里配了手机充电柜,作为班主任只能要求学生在上课期间把手机放到手机柜里,方便科任老师检查督促。
当然有了制度也要弹性管理,学校举行考试前是要求班主任把学生的手机暂时收起来统一替学生管理的,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用手机作弊。但是有一次考试前我班的一个女生告诉我,她不想交手机了因为她的家人有事要来找她,我当时很犹豫,但是站在学生角度想想觉得如果她没带手机家人就不方便找她,于是我就同意她不交手机,但是嘱咐她绝对不要把手机带入考场作弊,她也承诺决不作弊,事后证明她很诚信,并且此后她很关心班级,读书也比以前更努力。
第二、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并且大部分家长是希望学生带手机到学校的,因为这样方便他们之间联系,所以手机问题要争取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由家长做思想工作、由家长在经济方面控制才容易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学校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玩手机影响到教学的学生是要暂收手机然后请家长到校来领取的。我班一个女生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父母来到学校开始态度不是很好,觉得手机是她家的私有物品,老师没权干涉更没权没收,要求老师归还手机,还说自己家里很忙。当时我内心真的是比较生气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后来忍住了怒气,把电脑抬出来,打开我们的班级QQ空间,让他们自己看,他们自己看到女儿深夜一点多还在空间发图片,还看到上课期间她空间有更新。然后我再说叫他们到校的目的就是配合老师一起教育他们的孩子合理的使用手机,而不仅仅是把手机领回去。家长老师要共同努力,反复告诫孩子不要因为玩手机影响了自己的休息和学习,更不应该上课玩手机影响本班的教学活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流沟通,家长也对手机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清楚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孩子的休息和学习,并且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说以后会在手机话费方面适当控制,也希望老师严格督促学生,如果她还在课堂上玩手机,家长就不会再让她带手机到学校了。
最后、各位科任老师要尺度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手机管理最忌讳的是有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也置之不理,如果班上有个这样的老师,那么其他老师想要严格管理学生、让学生不在课堂上玩手机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班主任还得和各个科任老师多交流,说明本班的手机管理制度,这样各个科任老师才能按同样的尺度去严格管理,不会形成无意间相互拆台的局面。
总之我觉得对于农村高中生来说手机管理首先就是要学生理解并接受本班的手机管理制度,然后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再结合各位科任老师的力量。从而形成学生自己不想多玩手机、家长不愿多给学生付话费、各位科任老师严格管理的良好局面,才能尽量把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高中生手机管理策略之我见 刘 康 重庆德育网
2、学生在校用手机如何管理才合适? 老班家园
3、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害处及对手机管理的探讨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这所学校具体的生活场景,了解其运作机制,认识其人际关系、规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1]因此,要提高教育的质量,还要从“课堂教育层面”跳到“学校组织层面”;学校管理也应植根于本校的土壤,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的管理活动,既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把学校作为一般政策、规则等的应用场地。基于以上背景,校本管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
校本管理(school based management),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非常有影响。[2]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而制定的,所以学校的成员(包括校理事会、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他们运用资源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解决面临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3]给学校以管理的自主权,针对学校实际进行管理工作,突出学校的自治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办学的权力归还给学校,其授权内容包括人事权、财务权、教学管理权等。相对于校本管理来说,校长负责制只不过更强调将权责集中到校长手中,以使责、权统一。[4]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为目标,也表明学校办学自主权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我们透过深层不难看到,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它们正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层次得到深化,将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和学校管理文化的改革,从而引导广大教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信念再到教育行为的转变。因此,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依托点在于校本管理。
二、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校本管理既是办学思想的物化,也是办学目标的体现。相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校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校本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资源建设、校本制度建设和校本文化建设。具体地说,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教研是中介,校本课程建设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因此,校本管理对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来说是前提和保障。当然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的开展,也会极大地推动校本管理的进行。
(一)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校本管理的依托
新课程改革的实现形式是“一标多本”,学校承担一定的课程管理与开发任务是国家对学校的要求,无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最终都将通过学校来实施,形成事实上的学校课程。同时,国家还给予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限,让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依靠自身的条件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一种本土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校本课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显著亮点。
所谓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可以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所以它更多的是教师、学生、环境等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有机整合,是体现学校本体的教育平台,赋予了学校和教师新的使命和角色,从而导致学校的管理模式要转变,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也要转换。
当然,校本课程建设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门课程的开发,更不能演化为一本本教材的编写。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校本资源的开发。新课程崭新的理念、鲜明的目标、多层的结构、生成的内容等等都要以校本资源为基础,没有了资源就没有了学校,离开了校本资源的建设,我们不但达不到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要求,也使学校的存在失去了价值。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开发,要让学校的每一片绿地、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营造处处体现育人意境的环境课程。二是课堂建设,无论课程或是学科都是大概念,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校本课堂建设。因为学校的要求不同,参与的学生、教师不同,所以发生的教学过程肯定不同。课堂建设是校本建设的主阵地。三是校本教材建设,这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提炼出的最能使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中不断生成。
总之,没有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就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更难以在学校中将开发的课程加以贯彻、落实。
(二)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校本管理的协调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教研对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提出从本意上讲是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三级”教研体系长期存在的教育科研与教研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确立“教育科研天生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理念。强调校本教研就意味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要以学校为中心、为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者。另外,校本教研在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校本教研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于校本研究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靠校本教研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从校本教研的实施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仍在于实行校本管理。没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局限在校内部分教师身上,研究的范围、水平,投入的精力、人力、财力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没有校本管理,校本教研就很难成为大家共同协作的活动,也就不能满足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在校本管理协调下的校本教研,能够真正源于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也源于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等的深刻洞察。其教研内容能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要求,从改革传统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提出教师培训与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教研内容。并能从学校实际出发,谋求在素质教育领域中通过改革实践,形成学校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建设起一支能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在校本管理协调下的校本教研能够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的时间、费用以及培训的针对性等问题,它能在同一时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和学校的办学条件,调动学校的各种有利因素,采用相对集中、分散自主讨论交流和自主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较为科学经济地解决好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相互间的关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撑
由于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这种研究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忠实地执行、被动地实施课程,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而以前的这种职业生活方式使得教师这个职业变成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做的行当,从而使教师职业缺乏专业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能动地生成课程,并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职业行为方式既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科学,又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与其说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型职业,还不如说教师职业是一种理念型职业。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个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5]因此,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校本师资队伍,应该按照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方法上加以落实,并通过三条基本途径来加以实施。一要依靠培训,着重解决观念层面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要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深入人心,并使其能够内化成教师的教育言行。这种以校为主的培训应该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培训、紧密联系实际的培训,以身说法的培训。二要依靠“教科研”,着重解决怎样做好的问题。教师们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学习、讨论交流、反思改进,往往采用课题研究的任务型方式来促进教师发展。三是有效实践,着重解决实效性问题。学校为主的培训和教科研将学习与教科研赋予了理性的色彩,但本质还是加强学习,改进实践。校本管理为每一名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肥沃土壤,所以有目的、高质量的校本管理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不容置疑,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改革的校长是实施校本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其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又是与外界的沟通者。同样,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此外,家长、学生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区代表,也必须从建议者的角色向决策和参与者转变,能够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而,切实提高所有参与者的工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校本管理来说迫在眉睫。鉴于校本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期盼早日全面实施校本管理,以利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瞿葆奎、张济正等.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8
[2]刘宝存.校本管理: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13。
[3]毛亚庆.论西方校本管理的管理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1、34。
[4]黄威.校本管理:理念与策略[Z],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4~6
1.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式教学法.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开始使用于教育之中.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2.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例子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1)明确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每一环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它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或者是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加以引导以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推理、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是有明确的目的.
(2)深刻的启示: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在于运用案例去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固有的化学知识或概念.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一个有效果的案例可以启示学生在课本外解决与之类似、甚至是不同的问题.
(3)多样的结果:案例教学的答案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刻意去寻找一个惟一的答案.对同一案例,学生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可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忽视正常教学期间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民主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的积极性,而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通过设置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生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会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也会达到应有的发挥.主要优势表现在:
1.有利于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还要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这样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案例教学刚好契合了新课改的这点要求.
2.有利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的讲授或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辩论和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化学学习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验、阅读科普知识等得到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维加工,这本身也就是素质提升的表现.
3.有利于深刻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我学这么多高深的化学问题有什么用呢?但是通过案例来实施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新课改后,化学被划分成了几大模块,有的模块与生活的相关度就很高.如“化学与生活”等.应该说,根据现在新课改后的趋势,化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与生活、甚至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补铁的食物,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补铁剂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缺铁的人表现的生理症状等图片,并展示补铁的药品里面标明要跟维生素C搭配,效果会更好等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对生物医学知识有了清楚的把握,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新课标案例教学的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更加重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探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用生活中的情景恰当地,准确地设置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化学概念的了解,而且教师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分析能力、敏捷的反应思维,宽阔的教学视野.将案例教学融入到新课程化学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可以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享受和体会问题探究的过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知识,可以将化学知识原理在生活中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周连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廖兰.精心选用案例提升德育效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3]周青,马文仓,杨辉祥.案例教学在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实践.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3, 20(2).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是学生学好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认识与认知上的冲突。例如:引入大气压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高重物、吸盘挂重物等实验,并且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有亲生体验,这就为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探究、建立概念
心理学家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撇开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情,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过程。丰富的直观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是从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引入压强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小桌子正压和反压在海绵上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在小桌子上加上一个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压强的概念。同时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提出物体是否一定要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才发生运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斜面与小车的实验,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后,可以得到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三、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且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或学生来补充实例,在丰富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得出了动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跳蹦蹦床、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注意比较、强化概念
学生在学习了物理课程以前,在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看法,要破除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看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用新的物理情境多次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加以交流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进行压力与重力、压力与压强等概念的对比训练等。
五、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例如:对冰棒周围冒“白气”的解释,可以加深对“液化”的理解;对在下午用电高峰期,灯泡的亮度为什么变暗的解释,可以加深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此外,课外要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概念得以巩固和深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去跟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容易掌握得更牢固和透彻。
参考文献:
[1]沈昌健.浅谈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学.《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年10期
[2]朱莉平.初中物理概念规律课是这样“动手做”起来的.《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年12期
设备的心得体会
10月8-日11月8日,我要在本校参加州教育局组织的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第四期网络课程培训学习,通过2个模块的学习,我对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怎样做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从理论上知道了多媒体教学的特征;知道了什么叫做教学媒体,以及为什么要用这些媒体,运用多媒体的依据及使用原则;理解了教学设计的过程,以及我们所用的授导型教学与探究型教学的区别于联系;学习了课件制作的方法及技巧,提升了多媒体应用的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内容新颖,且理论性强。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各种教学设计的过程及理论依据,我们原来的学习是老师讲学生做,这次的培训中,两个个模块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步骤供学员实践,其中有反思;有讨论;有分享„总之,所有内容以交流为重要手段,使我们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共同的提高。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叶澜,知道了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把她的理论与当前我们所用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比对,找出了我们教学中的不足,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此外,我们还知道了“显性教材”和“隐性教材”,知道除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足社会。
二、老师特别下功夫。
本次为我们培训的老师都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高手,他们把这本书中纯理论的知识用丰富多样的课件给我们展示出来,有讲解有演示,有感想有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把自己作品拿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共同探讨、体验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总之,枯燥的内容在他们的精心准备下,成了一次次感受美的旅程。
三、学习内容对老师触动很大。在这次的培训中,第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是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他(她)们让我对现代化的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知识对教学认识的浅薄;第二个是老师们所讲的的1、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2、新技术在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主要应用。
3、教育领域中新技术应用趋势。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媒体的强大功能,我们生活在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学会全球交流。变化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必须改变教育学生的方式。
四、老师对培训的态度特别认真、谦虚。他们做了培新前和培训后两个调查问卷,让老师说出自己希望学到什么对培训的期望及对这次培训的看法:我们达到了什么目标,还能如何改进我们的培训使之更适合我们的日程工作。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好的教学设计对深化课堂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我们的培训形式,我感觉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改进:
一、分学科进行培训
如果能组织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进行培训,我们就有了共同话题,就可以把共同的一节课的设计进行分享交流,使多媒体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及专业性,更快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多加一些软件的学习
当我们看老师作品的时候,只感觉到了他们课件的美,可有很多东西却不知道如何做出来的。如果老师能够以某一作品为例,一步一步带我们做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某些软件的强大用途,我们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中 李春红
教学是一份不断感悟的工作,在感悟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感悟中成长。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的收获远远大于收入。在这一时间里,经过对个别学生进行接触和教育,我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同时也有了一点成就感,那是因为我长期跟进的两名语文后进生情况最终有了很大的好转。我特意把对这两名学生进行的工作记录如下:
第一个故事---学生赖沙是我们班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曾经把她叫到办公室写作业,要求她一个晚上把诗歌鉴赏的作业补过来。可是交上来的练习答案都是答非所问。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得静下心来,细心地分析作业上的错误原因。反复地研究后,我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了,她对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不清晰。
于是我打算和她家人沟通,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我想对症下药,改变辅导策略,帮助她提高语文成绩。我找了诗歌鉴赏的材料,针对她的学习情况开始了定时间地点和专题的辅导。《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诗词鉴赏主观题模式及答题方法》《古诗鉴赏技巧策略》等材料分阶段辅导,细心讲解。
古诗鉴赏题多为主观问答题模式,学生往往丢分很严重,原因之一是不明白各种问题模式和它的答题方法。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我对她加以例析。如: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和方法: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还有的模式: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不同型等,都从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步骤和方法等分面细心帮助辅导。
又如怎样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我着重帮助学生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说以下三点: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分析积极修辞手法;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评析“题眼”;评析“诗眼”;体会导常词语的蕴含。
一段时间下来,她对诗歌鉴赏题不存惧怕心理了,答题规范了。几次的阶段考试后,成绩有了进步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了更大的提高。
感想:对一些后进的学生,有时候真的需要“耐心等待”,在细心的辅导,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会提高成绩的。当你对他表示出一种赞赏和关心时,他就会倍加珍惜。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别人赞赏和关心的。
在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中,我一开始也发现她有了一种不习惯的感觉,但她慢慢地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学习的关心,她就会更加珍惜了。另外,我也不对她说教。每次跟她聊天,我都有意地不断地找出她学习上的优点对她进行表扬。也许“学生都是要‘哄’的”这句话真的没错,我发现学会“哄”学生,工作就轻松多了。
其实,做老师真的是一门学问。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老师的工作就是育人,因此他必须时刻与学生进行接触与交流。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做老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活”。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经常遇到问题,但经过努力,我们也一定会获得问题解决后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价的,这种成长也是无价的。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时刻对学生保持着一种爱心,对工作保持着一种热情,那么再大的问题都能解决,我们一定会成长得很快的。
第二个故事---学生梁琴是班上语文写作能力不好的一个学生。这是我对这个学生的一个初始印象和初步分析。跟这个学生接触多了,我渐渐发现,这个学生很喜欢文艺表演,为了自己的这个爱好,她经常耽误到学习。我是班主任。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该学生的成绩,激发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帮助她解开心结。
第二天,我跟该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切的交谈。这一次交谈,我主要目的是让该学生知道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的关系。例举许多的科学家,他们不仅爱好广泛,而且科研成就卓著。这样让其明白怎样处理好爱好和学习的关系。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理想的,只要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理由,他就会自觉努力。可为了让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是需要你不断去提醒的。
过了几天,我又找这个学生进行谈心。这以后的日子,我发现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善,作文的完成也比往常要好。而接下来辅导的写作专题,她都很能配合做练习,作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感想: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都只会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的总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使学生摆脱自己的缺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问题发生的原因,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生的心理,我们更是很少考虑到的。即使考虑到了,也觉得很难处理。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在发现问题时保持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交流,找出问题的源头,将其解决了,那么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中国课程标准”。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的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刺激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性化学习和学习基于网络咨询两种模式,倡导的是新标准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较低的部分,鼓励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之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服务器,每组及其项目的图显示,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互相激励,评价变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化、个人兴趣、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的学习,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电脑,每个人所得的收获也会有所不同,以避免老师“教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创建开放和动态语言教室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学习资源。
开放活跃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融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网络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它及时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这是语言学习的资源财富。如教学生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感兴趣。我让学生在互联网搜索上“动物的尾巴”网站,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搜索和交流,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当学生的浓厚兴趣时,我抓住时间,让学生喜欢的偶像系列故事。学生选择认真搜索内容,在计算机工作站的故事,需要数据,他们即复选框在网上了。因此,许多学生编成的奇妙而有趣的故事。下课后学生的兴趣很浓,比如进化的动物,“神奇的耳朵”等等已经成为他们的调查内容,他们的学习兴趣广泛,所以得到很多课外的知识。
2、进行全面的学习,增强语言知识的实践机会。
开放和活跃的课堂应该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活动,加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使他们从各方面获得语言知识,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像一些孩子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可以听到记住故事录音带,背景音乐。孩子几个人一组参观景点,拍摄将访问过程中,收集和传说故事、景点的相关知识,以适当的音乐、叙事、动画,制成电视片段,开始与大家分享。在学校开了一个主题课后学习网站和邮件,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应用程序扩展的范围。他们将拥有优秀的项目,学习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老师和同学,在BBS或推荐一篇文章,交流和讨论的问题等,设计海报,口号,阅读沙龙,父母推荐阅读活动。在这些精彩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为孩子提供了全面的舞台,展示他们的能力。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放和动态类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影响很大,特别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新标准要求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但也有独特作用。在语言实践活动“小报”为例。活动要求学生对预防和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小报。许多学生借助网络,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文件下载,如各种各样的网络工具,收集大量的文章、诗歌、新闻、图片,并丰富自己的小报。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作者和编辑,都是设计师和艺术家。虽然工作量大,但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使用互联网信息意识和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广泛的收集、分析、处理和转换的各种信息容量大大进步。
三、在学习语文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评价机制的创新也反映在“中国课程标准”的完整和综合性,从认识知识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估几个方面,能够看出学生语文素养。利用诸如论坛、邮件等方式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對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评价,即做到一对一的个别化评价,并能兼顾孩子的自尊和感情,让孩子乐于接受它。
举个例子来说,小A是一个勤奋的孩子,对于语言学习的热情很高。但是他有强烈的地区口音,平翘舌弄不好。所以阅读一直是他的薄弱环节。他不敢在课堂上举手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同意让他回家练习阅读,并把练习过程的磁带交我仔细评价和指导,包括正确的朗读规范。所以,这相当于有专门针对小A教学,方便他回家练习、纠正,既便于他回家反复练习、纠正,又避免了课堂集体评价指导让小A当众暴露缺点,自尊心受挫的弊病。
新课标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进行交流、协作的过程。作为教师, 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 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的困惑。给学生指点和帮助, 不能越俎代庖, 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 (思索) 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 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 “问题 (思索) 止于教授学者”却成为目前许多学校教育的常态。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思索。
二、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探讨和实践问题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强化“以人的发展为本”,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教学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 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 主动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 并在参与全过程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一) 在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任何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问题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主动探究、分析、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
比如, 在网络技术理论的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感觉很枯燥, 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学生往往“一知半解”, 某些老师可能也束手无策。我经过认真思考与深入探索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 效果明显好转。课前教学中, 以“问题”为线索, 将理论知识进行串联、分析, 对难以理解的问题, 学生要大胆质疑, 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研究讨论, 也可借助互联网来寻求答案, 以深入理解有关的知识与理论问题。
(二) 超越教材,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热情
新课标强调以“问题解决”出发点, 强调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理论积极运用到生产、生活与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中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 可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游戏等形式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归纳问题, 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教材上的定义相比较,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该课程通过学生课前思考、自主学习、交互游戏、知识讲解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对信息概念内涵、传播方式、特征进行理解, 从理性到感性再上升为理性。在课前, 我布置思考题:A.今天你获得了什么信息?B.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获得?C.对你产生了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回答与交流。学习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都带着强烈的好奇或疑惑, 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总结发言时,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结论与体会,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 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探索, 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三) 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新课标明确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探究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问题意识”薄弱的学生很难较高质量地进行自主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 这势必制约这种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开展一些有一定深度的有利于开展协作与探讨的问题, 让学生的探讨与研究问题能力能得到提高与完善。
小组协助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小组讨论、探究是新课程问题教学重要一环。这是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相对较高层次。往往由于题目思维容量的增加, 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共同协助合作、参考。它更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产生对未知领域的主动探索精神。
例如高中必修课中, 探讨信息资源管理一课的教学, 通过小学到初中等各阶段的学习生活, 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管理实践, 只是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经验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异质分组讨论, 同学们由于经历的不同, 各抒己见, 议论纷纷。通过合作、探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让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研究, 每个学生的想法、思路会有所不同, 教师引导他们讨论、交流、并适当地加以点评, 让他们的思想产生“碰撞”,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自信心。
三、使用问题教学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 很多教师为了便于控制课堂节奏, 节约时间, 多“灌输”一点, 提一些确认性或者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 回避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所造成的尴尬与不愉快。老师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维锻炼, 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其实, 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其所知而知其所不知, 教师提问的难度要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
还有,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难免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首先对于狭义问题, 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 教师最好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对于开放式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一样的答案, 否则也就失去了开放式问题的本质, 因为大家都无法说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时候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很果断地判断哪些肯定是错误的答案, 敏锐地发现哪些是有价值的答案, 有必要解决的问题, 让大家一起来继续深入地探讨, 或请教老师、同学、家长, 或借助一些资料、网络等来解决。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希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98页) 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 我会不遗余力地响应新课改, 把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 坚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学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林涛, 赵红.《新课标·新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与教的探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版.
[4]郭海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 (3) .
[5]杨雪峰.《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则须疑, 疑则生智。”也就是说, 不怀疑就不能得到真理。要善于发现问题, 要勇于质疑, 对问题创根究底, 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潜质。本文主要探讨了为什么要进行问题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有效开展问题教学, 以及开展问题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学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郭林涛, 赵红.《新课标.新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与教的探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版.
[4]郭海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 (.3) .
【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推荐阅读: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06-22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得与失09-12
在新的教育改革下05-27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25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9-13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09-09
沟通技巧课程教学改革11-06
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11-02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