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论文(推荐12篇)
一、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1.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推动社会进人信息化时代的同时,带给长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从思想观念的影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在涌人,且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也就更为直接的进人长学生视野,极具伪装性,新鲜性、另类性、域外性的东西会让长学生们感到新鲜,良惹不辨的受到其影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将一些享乐至上的现念及生活方式传输给大学生,使得一些大学生迷恋其中,不惜以身一试,有的上网成瘾到包宿上网,将本应该用于学习的精力浪费到虚拟世界的神游中,将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绪或情感转移到虚构的人物或对象上,内驱力或愿望力求获得释皎。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将这些大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与学生社团隔离开来,与所有的能够给与自己正面影响的可能隔离起来,在深受不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2.学习环境中学习精神涣散的相互影响
进人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大学又是一个人的学校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接壤期,作为大学生理应珍惜这段打造自己真才实学本领的学习时间,扎扎实实的习得专业知识。但是,校园大学生中的学习风气日下,投机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上课睡觉,有的逃课,有的考试打小抄,有的热衷于到社会做稚职,有的忙着交友或谈恋爱,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到了大三,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心理压力日重,浮躁情绪突出,觉得学习好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的想法导致精力分散,整天忧心于怎样找到收人丰厚的工作,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试图为自己谋求到就业机会。萃萃学子浪得虚名,在大学毕业之时,一些大学生本应习得的专业知识十成中竟然占不到一半,难怪就业时有些单位宁可用高职生不愿意用大学生。
3.休闲文化中的“时髦”和“猎奇”成分的浸染
追求时尚本当无可厚非,但时尚应该是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时尚。但一些大学生追求新奇,强调个性标榜,甚至于做到令国人感觉是美丑不分的程度。有的在公共场所中喧哗和随意乱丢杂物,偷得在自己的课桌和教师里宿舍中随便涂鸦,有的吸烟、喝酒,有的在个人的形象打扮上过渡标榜自己的新潮,很多同学表示可以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或买一条带窟窿眼的牛仔裤,一些女生乐于浓妆艳抹或着过度暴露的衣服,有的还会做指甲。这些学生只是在表面追求与众不同,但本质却没有什么内涵,经常产生焦虑或迷茫的情绪。如此等等,其表现都是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儒雅形象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不同的,将大学生的身份混同于“社会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应“扬弃”,保留其适合于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部分,去除其已经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的部分。可从满足五个基点的层面去着眼:一是以接受主体的成长需要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无疑是大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真是教育必须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塑性的。二是以内容的与时俱进为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网络道德、公共道德、民族传统文明,追寻人生崇高价值的内容。三是以途径的拓宽寻求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为显性途径、以文化建设为隐性途径、以网络交流为互助途径、以咨询辅导为解疑途径,实现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的对接,互助途径与自助途径的.藕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的手段、优化教育效果。四是以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浓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要用心设计和打造,既重视利用课堂教育,一时一事的谈话教育、典型示范教育,要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更多的环境因素利用起来,是的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感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五是以时间的延展为贯通。即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能贯通于大学生人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终身道德学习和改造成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要立足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即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更好的实现管理取向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职能表现为,在学校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管理。无论是任何学校,对教育对象的管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是教育得以进行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赋予的责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能的需求,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践行国家意志的需要,形成统一的民族理想和统一民族思想和行动的需要。更好的实现规范取向的职能。规范既是现时空的,也是未来时空的。当下遵守规范是为未来打基础,在未来遵守规范才是规范取向的目的。在学校教育现实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在内心深处把社会规范视为必须悟守的“绝对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服务的必然要求,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是大学生明确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规范。
三、结语
一、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 主流文化也即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规定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文化, 而非主流文化自然是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的。目前在我国高校中, 非主流文化在部分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反作用力是在削弱主流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效果, 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于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反作用可以归结为:
1. 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在推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 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从思想观念上的影响看, 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在涌入, 且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 也就更为直接的进入大学生视野, 极具伪装性, 新鲜性、另类性、域外性的东西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新鲜, 良莠不辨的受到其影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将一些享乐至上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传输给大学生, 使得一些大学生迷恋其中, 不惜以身一试, 有的上网成瘾到包宿上网, 将本应该用于学习的精力浪费到虚拟世界的神游中, 将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绪或情感转移到虚构的人物或对象上, 内驱力或愿望力求获得释放。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将这些大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 与学生社团隔离开来, 与所有的能够给与自己正面影响的可能隔离起来, 在深受不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影响的同时, 也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2. 学习环境中学习精神涣散的相互影响
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 实属来之不易, 大学又是一个人的学校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接壤期, 作为大学生理应珍惜这段打造自己真才实学本领的学习时间, 扎扎实实的习得专业知识。但是, 校园大学生中的学习风气日下, 投机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上课睡觉, 有的逃课, 有的考试打小抄, 有的热衷于到社会做兼职, 有的忙着交友或谈恋爱, 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到了大三,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心理压力日重, 浮躁情绪突出, 觉得学习好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的想法导致精力分散, 整天忧心于怎样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 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试图为自己谋求到就业机会。莘莘学子浪得虚名, 在大学毕业之时, 一些大学生本应习得的专业知识十成中竟然占不到一半, 难怪就业时有些单位宁可用高职生不愿意用大学生。
3. 休闲文化中的“时髦”和“猎奇”成分的浸染
追求时尚本当无可厚非, 但时尚应该是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时尚。但一些大学生追求新奇, 强调个性标榜, 甚至于做到令国人感觉是美丑不分的程度。有的在公共场所中喧哗和随意乱丢杂物, 偷得在自己的课桌和教师里宿舍中随便涂鸦, 有的吸烟、喝酒, 有的在个人的形象打扮上过渡标榜自己的新潮, 很多同学表示可以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或买一条带窟窿眼的牛仔裤, 一些女生乐于浓妆艳抹或着过度暴露的衣服, 有的还会做指甲。这些学生只是在表面追求与众不同, 但本质却没有什么内涵, 经常产生焦虑或迷茫的情绪。如此等等, 其表现都是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儒雅形象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不同的, 将大学生的身份混同于“社会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应“扬弃”, 保留其适合于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部分, 去除其已经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的部分。可从满足五个基点的层面去着眼:一是以接受主体的成长需要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无疑是大学生,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真是教育必须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 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塑性的。二是以内容的与时俱进为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 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网络道德、公共道德、民族传统文明, 追寻人生崇高价值的内容。三是以途径的拓宽寻求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为显性途径、以文化建设为隐性途径、以网络交流为互助途径、以咨询辅导为解疑途径, 实现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的对接, 互助途径与自助途径的耦合, 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的手段、优化教育效果。四是以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浓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要用心设计和打造, 既重视利用课堂教育, 一时一事的谈话教育、典型示范教育, 要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将更多的环境因素利用起来, 是的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感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五是以时间的延展为贯通。即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甚至于能贯通于大学生人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将终身道德学习和改造成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要立足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即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
更好的实现管理取向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职能表现为, 在学校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管理。无论是任何学校, 对教育对象的管理, 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 一方面是教育得以进行的条件, 一方面是社会赋予的责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能的需求, 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践行国家意志的需要, 形成统一的民族理想和统一民族思想和行动的需要。
更好的实现规范取向的职能。规范既是现时空的, 也是未来时空的。当下遵守规范是为未来打基础, 在未来遵守规范才是规范取向的目的。在学校教育现实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 在内心深处把社会规范视为必须恪守的“绝对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职能, 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服务的必然要求,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要是大学生明确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规范。
更好的实现发展取向的职能。以发展为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 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它既超越了管理职能的取向, 又超越了以规范为取向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 为了对象的发展, 为了社会的发展, 也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有服务、导向、指导、灌输和教化等职能。只是, 这些职能都是围绕着发展而展开的, 是为了发展而服务的。发展职能不仅在现在的层面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最高境界, 在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同样也是最高的境界。因为, 在这个世界中, 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艳丽.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4) .
[2]黄蓉生.质量与保障:坚守高等教育生命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
[3]孙旭, 曲政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 2013 (09) .
[4]邓成超.推荐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2 (07) .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教育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8-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界学者全面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所受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个性化、独立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了避免诱发大学生产生信念危机,就需要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就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整化,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科学、恰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及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逐渐渗透和扩张,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下,大学生的思想出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等特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改变。为了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适应文化开放的新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就要科学准确的把握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理想,最终达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重新审视并且不断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首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完成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丰富教育理念;必须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必须将固有的主体教育与如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必须将先进性、未来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必须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2]。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度重视并且勇于适应这个以创新为主旋律的发展时代,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把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满足他们的物质、精神、发展需要,关注其价值追求;还要把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原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便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加强信念教育、心理教育和自身意识教育,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机制。
1.灌输理论要创新
虽然灌输理论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较简单较单一,但是不能减弱灌输的主导地位。因此就需要对灌输理论方法进行创新,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逐渐转换。理论灌输时应努力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避免生搬硬套马列主义词句,避免“满堂灌”、“单向式”,避免照本说教。如根据灌输对象年龄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简单生动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
在灌输内容上要克服断章取义和片面说教等,重视科学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的进行理论灌输。提倡符合大学生要求的鲜活内容,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大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呼声,不断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始终坚持“渗透”思路
想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根本转变,就要积极广泛的开展隐形教育,使先进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主题活动等环节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给其灌输我国的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文化。比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址、军事革命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者文化展览馆德育基地等,加强环境的熏陶作用;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升国旗、国歌教育,鼓励大学生阅读我国主流的文学作品,创造大学生优秀成长的外部环境;广泛地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前沿学科的专家学者等给高校大学生做讲座报告,使广大的高校大学生受到文化教育;还可以运用实际典型示范、心理咨询辅导等多种手段,从多角度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使学校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学生之间等方面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增进理解,深化认识。通过沟通,做到明辨是非、团结统一、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定期请家长代表到学校与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寄去学生的成绩单,建立向家长定期告知学生成绩制度;学生辅导员可以尝试与学生吃住在一起,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沟通;建立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学生接待日制度。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环境及事物的变化发展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局面相结合,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和途径,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贯方针,努力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秀成果,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强国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参考文献:
[1]彭晓玲.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12)
[2]冯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7)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高校图书馆应该配合教育模式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观念先进化、学生管理过程信息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1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
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决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的任务,而是整个高等院校的任务,需要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所有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的重任,老师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者管理育人,后勤工作者服务育人,相互结合,形成立体化工程。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图书馆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为领导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思想教育的参考书,使他们能从书本上找到要深入社会才能得到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从思想工作手段来看,既要有课堂传授方法,又要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法;既要有党团活动,又要有社会实践的方法;既要有环境熏陶的方法,又要有现代科技的方法;既要有典型示范的方法,又要崇尚自我教育的方法。总之要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过程中,图书馆的工作是起到一定后勤保障的作用。我认为图书馆应该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几个问题:
1.1一定要进行校风建设。
校风是长期形成的,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校风,充满正气,学术气氛浓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生活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作用。恶劣的校风,充满不正之风,学生身在其中,深受污染,并会使一切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毫无作用甚至是充满讽刺意味。学校要重视校风建设,学校每一位参加系统化教育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校风建设有关,要意识到教育者的哪怕一次不公正的、卑劣的作为所带来的坏影响可能要抵消100次党课学习带来的正面教育作用。所以一定要下功夫培育好的校风,弘扬正气。
1.2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如何,直接决定着工作成效。如果他们有高尚的人格形象,会成倍的放大工作成效;反之,则只会引起学生对教育的说理产生怀疑,乃至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识水平,也直接影响工作成效的高低,有学识有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依赖,高等院校应下绝心配备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1.3要引入监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多样之后,不仅要有良好的校风、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各方面共同努力,还必须要有民主监督机制。只有校务公开、系务公开、班务公开,给予学生监督教育者的权力,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学生的监督权力,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管理工作一清二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2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先进化
目前世界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者再用陈旧的观念去对学生进行说教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学生,才能有很好的成效。 2.1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形势,有的放矢。
在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现象的出现,从而个人主义价值观很可能影响一大批人,首先,市场经济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其次,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面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认真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分析市场经济的实质和对学生思想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影响,不要简单否定学生的求利思想,要在引导学生诚信求利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教育中结合实际不断强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确立“国家利益至上”、“在集体中求发展”、“诚信受益”和“在创业中求发展”的正确观念。
2.2思想政治教育要目标明确,增强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现实紧密结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高等院校各个时期的实际工作中,要避免“高、大、全”,尽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有明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紧紧围绕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目标与内容。同时,应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把教育目标细化,把总目标逐层分解为具体的子目标,并尽可能地将各个子目标与实际事务相结合,通过一件具体的小事教育学生,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
2.3思想政治教育要探索新的形式,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影响到效果,应该采用一些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高等院校应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丰富网上的教育资源,提高吸引力。还可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诵征文、党课、摄影等活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3 学生管理过程信息化
目前,信息社会正在全球逐步形成,信息已成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信息系统管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身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一定不能程式化、表面化,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将学生平时的真实表现记录下来,建立学生个人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学生和评价学生的依据,通过这种信息化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准确、公正。要认识到信息管理要以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为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确保师生共同发挥作用来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力争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工作机制上有所创新.
作 者:薛玉琴 XUE Yu-qin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列部,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年,卷(期):200514(2)分类号:G651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摘 要】本文对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高校应考虑从微电影的内容、传播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微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校 微电影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33-03
微电影,我们可以看作新媒体时代和微时代结合下出现的一个电影新概念,它以其短小完整的情节、短时的创作周期以及微小的创作成本,加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迅速地发展和影响着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微电影是这个时代流行的产物,是时尚和新潮的代表,受到广大喜爱新事物、追求时髦的大学生的追捧与喜爱。微电影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和特别的审美体验,以及关于爱情、关于青春、关于友情等流行主题,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为大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感受生活的一扇大门,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与修养提升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一、微电影在大学校园流行和兴起
2010年11月,由中国电影集团与优酷网共同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老男孩》上线,在优酷网上创造了令人震惊的8000万次播放量。这部汇集了最鲜活的青春奋斗力量的微电影,掀起了全民对青春的怀旧,也成为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
微电影发展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可以说,青春与热血,一直是微电影乐于创作的主题,从微电影开始席卷网络之初,大学生就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度,为广大学生熟知和喜爱,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团体也开始进行自己的微电影创作。通过随机抽取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熟悉并愿意进行微电影创作占多数(忽略拍摄条件限制)(见图1)。
二、将微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电影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喜爱。进入大学,大学生被自由的空气所包围,摆脱了原来中学时代繁重的课业压力,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去吸取新鲜的信息与知识,释放出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个时候,微电影进入他们的视线,获得了他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微电影符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条件。所谓载体,在《辞海》给出的定义是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某种载体作为中介来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播载体和网络载体等。这些载体虽然有各自的特征,但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承载思想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并且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微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表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举办比赛征集相关主题的微电影作品,操作微电影的创作。比如团中央主办的“2014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就以“向上?向善”为主题征集微电影,鼓励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通过参与编剧、拍摄、制作优秀的微电影,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赛得到了许多在校学生的欢迎,青年微电影爱好者纷纷拿起摄影机,记录积极向上的青春故事,短短的2个月征集时间里就收到参赛微电影2000多部,剧本120多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二是能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主客体可以通过该载体发生互动。微电影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的传播更能迅速渗入大学生内心,大学生的观后感也可以通过点评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主客体的互动。由此可见,微电影具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条件。
微电影能满足同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载体中文化载体和网络载体的特点,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下,微电影更具有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载体的潜力。
(三)微电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微电影可以说是影视片的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1.微电影的娱乐性。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娱乐与教育的关系,他们意识到有效高质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本性,现在的教育,已?开始逐渐摆脱“传道、授业、解惑”的呆板面孔和政治教化的单一内容,娱乐与教育相互寻找越来越多的融合和合作方式。比如现在大学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到现代远程教育方式的实施,再到大众媒体各类科教节目的出现,无不渗透着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具体的实践,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微电影主要依靠网络发布与传播,可以说点击率为王,点击量就是微电影的票房,是衡量一部微电影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大学生微电影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微电影能获得大学生喜爱并点击观看的正是它的“娱乐性”,它是大学生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因为年轻人活泼好动,崇尚自由轻松,所以好的微电影主题即使是比较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也会想方设法用诙谐幽默、比较轻松的手法去表达,可以让大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发人深省,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育人效果。
2.微电影的可参与性。具体如下:
(1)微电影的特点让其有了可参与性。微电影有微时长、微成本和微制作周期“三微一体”特点。2011年福建农林大学学生许少凯导演的惊悚微电影《LOST/落跑惊魂》,讲述的是一名名为小宝的年轻人驾车逃逸后遭遇灵异事件,上线没多久,点击率就已超过26万。这部微电影是由14名在校大学生共同创造完成,全长8分41秒,拍摄这部微电影的设备仅仅是一台单反相机,他们用一台单反相机拍出了让许多观众惊叹的效果,并且成本仅200元,包括的烟雾效果、假发、工作人员盒饭等费用。正是有了微电影“三微一体”的特点,大学生才敢于尝试拍摄和制作微电影,圆了许多大学生日思夜想的导演梦。
(2)许多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的成功举办。继微博、微信之后,微电影横空出世吸引了大众眼球,也成为“微时代”下最重要的表现元素。近几年,为了鼓励微电影的健康有序发展,各有关单位纷纷组织微电影大赛,其中许多是针对大学生群体举办的。不仅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青春影像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这样国家级权威的官方比赛,也有不少省市主办的赛事,如广西2014年举办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原创大赛等省级比赛,同时不乏“中山大学原创DV大赛”等校?比赛。还有许多企业单位看中微电影的广告传播效果而跃跃欲试,如广西柳州柳工颐华城投资创作的本土微电影《女神试用期》。
三、积极利用微电影新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不断创新微电影创作,丰富微电影的内容。充分运用微电影“微言大义”的特质,善于选择好的故事,丰富微电影内容。微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擅长和最有效的就是其“微言大义”“潜移默化”的特质,一部好的微电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如春风细雨一般,洗涤观看者的心灵,传递真善美,最后有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影,不仅仅只是简短的故事情节的表达,还应该是一个有深意、有目的的故事,使大学生在观看完之后有所体会和领悟。在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要注意这个题材是否有矛盾的冲击点,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观看心理和兴趣。大学生因为生活阅历还比较少,对于故事和题材的选择往往会比较平庸和局限,往往喜欢以“爱情”为题材创作微电影,但其实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只要大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往往一件平凡小事就能够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共鸣。2015年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剧情入围奖作《钢琴课》就是通过一张简单的钢琴课招生简章,引出父女之间对于学钢琴一事的矛盾。《钢琴课》中的取景都非常简单和普通,通过对钢琴教室和家等场景的描绘,以及父亲内心独白的描写,凸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最后父女间的矛盾得以化解,大家相互理解。2015年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获得剧情单元最佳摄影奖的《绿皮火车》,创作者把关注点聚焦在现在大家十分关注的“留守儿童”现象,通过展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内容,呼唤大家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搭建家庭团圆的桥梁,可谓是意义深长的佳作。
(二)利用和创建丰富的微电影传播平台,扩大微电影教育的覆盖面。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微电影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只有让优秀的微电影被广大大学生看到,才能更好地发挥微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微电影的传播,扩大微电影的传播面和教育面。
首先,利用网络来进行微电影的传播,搭建官网平台,加强校园网站、思政网站、党建网站的建设,在网站上开设专门的微电影栏目,设置评论和交流的区域,并鼓励和联系一些校园知名人士,如知名教授、知名校友等在交流区与大学生及时互动与交流。
其次,充分利用深受学生欢迎的各类交流媒体,如微博、微信进行微电影的传播。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微博和微信账号,也拥有了一定的受众,一定要注重多媒体的整合和传播,在微博和微信上,向大学生推送主流微电影的内容,利用学生间的互动,实现“病毒式”传播。
再次,利用校园内一切的播放平台,如校内的电子大屏幕、学生食堂里的电视媒介等播放微电影。微电影“三微一体”的特点,非常适合让大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观赏微电影。
最后,开设一些以微电影为主题的选修课程。网络上的微电影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微电影的制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创作一些暴力、色情的微电影作品,开设选修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微电影的鉴赏和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帮助大学生摒除此类微电影的不良影响,加强自律,正确认识微电影中的利与弊。
(三)构建微电影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影,必须有坚实年轻的大学生创作团队,大学生是校园微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需要建立能够培育微电影创作人才的模式。
微电影人才的培育需要重视实践性,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根据行业规律和学科特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高校微电影人才的培育要区别于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也要注意避免过于业余松散,它是一个教学互长的动态培育过程。传统的影视课程集文学、艺术与技术为一体,课堂内喜欢提供大量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赏,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创作。但是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和制作规律和传统视频制作有所不同,且微电影是学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独立制作出来的,在传统影视课程中需要加大微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品鉴的比例,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微电影的传播和创作规律,或者在课程的设置中,单独开设微电影欣赏和创作课程,并开展实践教学。
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团队来完成。在这个团队中,剧本、摄影、演员、服装道具等创作型人才都要有,要建立稳定热情、有创造力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可以在高校原有的电视台内建立“微电影工作室”,也可以建立微电影社团等团队,不需要局限在影视专业的学生,而是在全体学生内寻找热爱创作微电影的学生组建创作团队。
(四)将微电影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对传统载体的有利补充,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依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将微电影载体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有效整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化和一体化。
微电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该如何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其可取之处,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作,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毛艳,王可佳.微电影与电视观察报告[J].媒体时代,2013(8)
【作者简介】周 华(1978―),男,广东南海人,教育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研究;刘 丽(1979―),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宣传、信息传播学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目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并大力推行。这一教育模式下, 学生能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经营情况,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操作技能, 进而获得适应企业环境并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抽象, 不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高职院校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尽快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这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宽泛、复杂的教育环境, 更容易受到各种良莠不齐思想的影响, 从而削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面对新情况,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首先,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机融合, 努力拓宽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行会、企业、工厂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 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时空限制。在工学结合模式中, 以工厂、企业和实训基地为载体的实践性教学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次, 以人为本科学引导, 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工厂的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调动学生自己的参与主动性和主体性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理解, 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自觉的执行能力、约束能力、管理能力, 不断培养、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未来的社会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因此, 实现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 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 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看, 如果个人缺乏过硬的职业素养, 就很难取得工作业绩上的突破, 更谈不上大展宏图;从企业角度来看, 只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 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 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 提高成本效率, 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 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而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正在于它是立足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特点, 面向的是各种现实的行业和企业需求。所以, 重视、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意义所在。
其次, 深化企业文化教育, 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生产力,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能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职业性, 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 不是靠一门或几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 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具有浓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养成的。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性, 努力根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力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院校管理各方面各层面, 进而形成面积广泛层次多样的立体的教育主体。这个主体格局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管理及行政管理的教职工、辅导员, 全都纳入一个系统, 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广度与深度, 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同时, 与院校进行合作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工厂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
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要使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并持之以恒, 既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又要适应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认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实现教育机制的创新。
首先, 必须建立有力统一的、校企协调的、科学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空间非常扩散, 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管理, 学院党委、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要统一协调, 发挥主心骨作用。要在党委、企业方面统一领导下, 建立和完善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的决策科学、信息灵敏、反馈及时、统一协调的领导与协调机构, 以解决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合高职工学结合教育特点的、能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懂知识、会技能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培育具备“双师”能力和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其次, 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 发挥制度建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弹性学时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和政工人员从事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专兼职思想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积极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与属地管理的地方政府、社区及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制度, 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真正构建符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特点的教育机制, 使制度建设成为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总之,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充分挖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有效利用、拓展教育新平台, 积极探索教育新渠道, 努力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对接。
参考文献
[1]魏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探析[J].青春岁月, 2011, 9.
[2]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5) .
[3]秦国宾, 蒙芳.浅谈“工学结和”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向[J].科教导刊, 2011, 10.
[4]欧阳剑波.“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4.
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在我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小学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体育教育产生影响。
一、“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小学体育教育来说,体育新课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思想发生转变
在我国,小学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传统的教学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思想普遍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被动性,同时没有从小学生健康的角度看待体育教学活动。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开展,作为一项基础性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小学体育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并且在体育新课标中得以规范,进一步形成指导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想,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思想相比,这种新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侧重健康教育,同时将传统的被动式体育教育转变为主动式体育教育。另外,在体育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创新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在我国,小学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先讲解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基础知识, 然后进行示范,最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运动方式进行模仿,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各种单项动作。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动作,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体育教师过于重视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帮助学生培养体育能力,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训练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采用模仿式练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练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小学生培养体育精神。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对课外活动进行充分利用,帮助小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通过组织进社区活动,让小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排练体育节目,然后在社区活动中进行展示,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小学生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激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利用“体育新课标”提升小学体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丰富“体育新课标”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1)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通过创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2)按照“体育新课标”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将主体地位真正归还给学生。体育教师通过设置体育游戏,将教学内容融入体育游戏中,在游戏中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另外,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考核、评价,确保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按照“体育新课标”要求,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对此,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领会体育新课标精神,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指导,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利用引导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论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才能使其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实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与“体育新课标”要求的“健康第一”相一致。对此,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通过丰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小学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3当代交往的时代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
3.1当代交往的时代特征
3.2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
3.2.1当代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3.2.2当代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当代交往背景下的医学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4.1.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4.1.2.确立开放发展的的教育观念
4.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4.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保证人们交往的正确方向
4.2.2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进人们的交往水平
4.2.3培养教育双方的竞争意识、诚信意识,促进人们交往的顺利进行
4.2.4注重交往伦理教育,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人们交往的最优成效
4.2.5建构现代社会语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意向和交往技能,提升人们的交往能力
4.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4.3.1灌输与交往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4.3.2利用高科技,开展网络教育的方法
4.3.3优化信息,讲求实效的方法
4.3.4心灵沟通,思想互感的方法
4.3.5媒介传播,舆论导向的方法
4.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
开放创新意味着合作、学习、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完整的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各创新主体之间在功能、定位上的紧密联系和良好互动[6]。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互补集成的基础和契机,一旦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将显著增强双方乃至整个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益。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开放,融入世界教育科技竞争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特别是适应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调整创新战略和运行机制,把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优质创新资源作为教育科技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以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为基础的联动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优化自身及整个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配置、环境建设及能力匹配。
2.2集成创新战略
(1)创新资源的集成共享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学术组织改革,建立更多以创新人才组合为基础的学科/学术团队或创新群体等学术组织,实现人才资源的集成和合作创新,建立以宽广学科结构和学科范畴为基础的学科集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适应现代科学研究集成化、规模化的要求。除了自身资源的集成之外,研究型大学还应特别注意集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质资源,包括高技术企业、国际的优质教育科技资源。研究型大学必须认识到,工业发达国家以及在我国工业化的现阶段,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大学。
(2)多元化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建立自身“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机制,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研究开发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研究链条相对完备的优势,加强自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多元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建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集成,充分利用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资源,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使教育教学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使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更深地介入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从科技创新中受益。
2.3创新人才战略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一是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有几个共同特征:既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流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流的毕业生;既突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科学研究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必须防止出现重科技、轻教育的现象,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保持和增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最为优良的创新人才上的优势和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人才的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创新人才的影响。必须以人才工作为核心,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创新人才制度和人才组织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创新文化战略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自媒体时代高职生的思维特征
自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自媒体软件不断上市,影响着当前许多人思维、情感、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生活新鲜感。人们利用自媒体宣传正能量,间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自媒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给人们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负能量,为高职生的成长开辟了新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自媒体作为当前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新载体,其应用及为广泛与频繁,高职生使用自媒体的频率同样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高职生开展社交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他们在自媒体操作方式、功能、新颖度等的不断创新中日渐对这种工具产生依赖心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以及信息量的无限性使原本自控能力较弱的高职生摆脱了传统课堂和经验教育的局限,更早地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独断。他们在自媒体中掌握了话语权,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性使他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个人主见与想法,对外毫无遮拦地表现自我。但高职生这个群体终是心智模式并不成熟的特殊群体,再加上90后学生的特殊性,对事物的判断不全,局限性较大,其较强的个性、易冲动的情绪、自我把持不严等,时常使得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走向极端。
二、自媒体时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分析
1.自媒体时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自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自自媒体产生之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座谈、个人谈心等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但在自媒体时代,尤其是随着微博、博客、手机、网络论坛、虚拟社区、E- mail、QQ、微信、飞信等,各种新型传播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产品市场的拓展而被广泛应用。通过自媒体发布信息既方便、快捷,其内容也更具个性化,教者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相结合,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能直观、深入地接受,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媒体,高职生随时随地都可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获取知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也使得其教育效果比传统教育时代更加明显。
1.2 自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真实
自媒体时代,高职生和其他普通高校学生一样,能够为之利用的交流工具增多,在与人交往时无需透露个人姓名、性别、年龄、相貌等,这些关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完全可以在交流中抹去。自媒体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人的心理防备能力,迫使人的认识方式发生改变,通过自媒体老师与学生均可真实、自在地进行实质性交流,并且可毫无顾虑,能够主动、毫无畏惧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物的认识或就某一特定问题发表见解,让师生之间更为清楚地了解双方的真实意图与真实想法。老师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与之直接交流,或通过微博、博客等自媒体进行间接交流,及时准确地了解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生活问题,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1.3 自媒体提高了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
自媒体时代,高职生在学习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变化大,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当强,其方式多样化,习惯于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从而使自我学习模式向个性化、开放式、自主型、交互式多种方向发展。自媒体拉近了整个世界的距离,更接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高职生在这种媒体环境下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更为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通过自媒体他们能了解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也从而得到全面提高。
2.自媒体时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2.1 信息开放加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阻
自媒体环境下,高职生随时能够接触到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开阔了视野,但在某一程度上却向传统的价值观念发出了挑战,并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自媒体本身对信息并不具有任何筛选功能,无论对错否、主观或者客观,所有的信息一经传播到网上,人们就能够毫无高遮掩地浏览到,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利于高职生成长的内容,特别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涌入使得高职生莫名奇妙地产生困惑,并冲击着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的价值取向难度增加。有些高职生的政治敏感度低,辨别能力差,还无法客观地看待一些特定事物,复杂的网絡环境冲击和管理法规的不健全形成的阻碍使得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易遭受各种社会不良问题、不良舆论的错误引向,使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受阻。
2.2虚拟性导致信任危机
自媒体具有极强的虚拟性,高职生无需使用真实身份就能发表一些虚假言论,导致出现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但回归现实生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一样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他们甚至因此而产生排他性格,从而对别人的不信任,时常质疑他人的言语、行动的真实意图与真实性,处处“与人为敌”,无疑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外,频繁使用自媒体,高职生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根本不敢提及或者不敢发表的言论,而一到虚拟世界中他们却能够真实地、坦率地、大胆地、尽情地表达,这势必减少高职生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敌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距离越拉越远。
2.3 网络不良内容促使新“愤青”出炉
nlc202309020815
通过等网络工具发帖、手机短信来进行政治表达是当前自媒体时代国人极为普遍的一种获得发言权的手段,当今社会,民众揭露各种社会现象和反映热点问题的方式和渠道猛然增多,多数人习惯利用网络论坛、QQ群、微信、微博等各色平台发表自己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种种不满,或者对政府的质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一有不顺,或者遇到、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到网上发牢骚,宣泄情绪。对于情绪控制力差、政治敏感度不高、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来说,其情绪和心理波动更易受到这些“反”言论的影响,成为自媒体时代与时代接轨的典型“愤青”,进而造成很多事件的影响扩大化。
三、自媒体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1、尊重个性,革新观念
自媒體时代,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传统时代要复杂和艰难,这项工作必然要求教育者从自身思想上改变观念,改变纯理论灌输的授课模式,避免“说教式”或“板书式”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及时调整教育者与被倾诉者的角色,革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效激发高职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自媒体,建立QQ 群、微信群、微博等,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大讨论,以循循善诱为主,避免处罚、增加鼓励,以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主,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构建“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他们深明大义的性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政治敏感度。
2、改善环境,加强管理
第一步要求教育者能够正视自媒体,并能从客观上明了自媒体为教育事业所带来的方便以及自媒体的现实作用,并积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通过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引领高职生树立正确观念。第二步要求建立完善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加强不良的言论、信息传播的管控,减少不良言论对高职生的思想侵蚀,对那些恶意发布不良信息的个人和相关网站绝不姑息,并要坚持严厉打击,努力建设和谐健康的自媒体网络环境。第三步要求适应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程度深的特点,只有努力适应环境才有不被环境所存在的缺点所羁拌。通过自媒体了解高职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还要了解其思想所存在的难解之结,能解决的则帮助解决,能答复的则给予正确答复。
3、开展活动,帮扶成长
作为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和层次,因此,应多组织一些当代高职生愿意且热衷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能够从现实中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从而了解自我。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安全可靠的公益活动,通过活动来了解人性,了解人情事故。同时正确指导、支持学院各种社团的建设,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通过社团的建设形成一种集体力量来教育高职生。
4 、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加强理论性教育,更要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各种教育方式一应俱全,教育者可根据具体实际选择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以一种高职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如可利用自媒体交流工具就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开展一些网络分享,这种分享可为师生之间的,也可是学生之间的。利用自媒体教学时要适时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资源,让高职生在接受教育时能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涵义,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颐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红梅,女,1968年出生,湖南湘潭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实现“五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
对各个高校而言, 医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就是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医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落实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要多去了解国外一些针对医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并对其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充分借鉴与学习, 同时, 还应结合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发展形势, 以及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国家, 对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模式进行系统性总结, 分析与研究其中的优势与缺陷, 并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学生的特征, 从而获得有利于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模式, 总的来说, 在我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应实现“五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 “五统一”具体是指“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以及“推进统一”, 各个高校应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领导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过程当中, 并构建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促成“全员参与”与“全心服务”的教育格局, 高校通过“全力协作”与“全程教育”的教育模式, 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校院与党政工团的共同参与和管理, 构建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行体制和工作体制, 总而言之, 为了使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落到实处, 务必从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着手。
二、端正教育指导思想, 实现“两手抓, 两手硬”的模式
一般而言, 高校在学术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 而精神文明的建设则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二者在建设过程中, 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且缺一不可。高校的学术探讨作为立学之本, 不仅是对教育成果的充分展示, 更通过“物质”的形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 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给高校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导向, 并提供了智力与精神动力方面的支持, 同时, 还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高校为了协调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务必端正教育的指导思想, 落实“两手抓, 两手硬”的教育模式, 首先应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与考核标准, 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研究进行有机融合, 营造出一种实用、高效以及新鲜的教学空间, 以便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实际, 使政治思想教育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另一方面, 则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就目前而言, 各个高校应摒弃以往的“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 其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应同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紧密联系, 包括学生的社会阅历、年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背景等, 并坚持全新的教育导向, 即“思想政治成熟、人格素质完善”, 最终实现“育好人”的教学成果。另外, 高校的教育方式也应打破传统以及常规的模式, 将原本的“灌输型”与“填鸭式”逐渐转变为“民主型”与“主动式”, 使医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以及方法来分析与探讨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三管齐下”的模式
为了提升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实现“三管齐下”的管理模式, 即加强辅导员、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工作, 以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基础。具体工作如下:
( 一) 辅导员
一般来说。每个班级的领导者与监管者都是辅导员, 因此, 辅导员务必增强自身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充分融入到学生当中, 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还可以通过组织文体活动、交流会以及谈心会的方式, 增进辅导员与学生之前的了解, 同时还应多开展一些素质拓展训练, 以加强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使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得以充实, 并增进友谊。另外, 高校务必制定出公正的激励与奖励措施, 以充分调动每个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 二) 高校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首先应以身作则, 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此, 教师务必加强自身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学识学风方面的建设; 其次, 教师应加强教学育人的工作, 由于医学生同教师的接触较多, 在频繁的联系过程中, 交往程度也会逐步加深, 而教师除了对医学生有直面教导与直接影响的作用外, 常常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教师的“主角意识”能够帮助其培养品质优、质量高的医学生。因此, 教师可通过治学态度、职业素养以及业务素质来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最后, 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 可能面临学术研讨与教学的双重压力, 高校应针对此种情况, 建立健全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以表彰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与付出。
( 三) 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相较于辅导员与教师, 更容易与同学进行沟通与了解, 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 而这根纽带的牢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 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个纽带的连接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四、拓宽教育渠道, 构建实践平台与网络平台
( 一) 加强社会实践
大部分医学生毕业之后都要投入到社会建设与服务过程中, 为了使其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 高校应培养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 不断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以增强社会环境的考验能力。因此, 高校可利用寒假或暑假的时间,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志愿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 让大部分医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与社会当中, 并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以减少社会的实际差距, 从而弥补专业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 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使他们更主动、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进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人生导向。
( 二) 加强网络教育
为了加强高校的网络教育, 首要任务就是对网络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的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 创造网络教育的条件与环境
高校应加强网络建设, 创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这一网络平台不仅需要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 还应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其中, 将正规的社会准则、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主流的思想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 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进而传授给学生, 并同课堂教育形成互补与巩固的关系。
2.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将党的重大决策与方针、学校的重要部署以及时事主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导向, 并将医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切入点, 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 应充分体现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以及思想性, 以实现引导、娱乐以及服务等综合化的教育功能。
五、创新思想教育载体, 落实就业与心理的“两导”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紧密结合。对医学生而言, 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为毕业之后将要步入社会, 最终服务社会, 这也是医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考的”, 高校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循序渐进, 漫长且长期的过程。因此,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时, 应多站在医学生的角度思考, 并落实就业与心理的“两导”模式。
第一, 高校应开设专题讲座, 为学生普及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活动, 并成立正规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或教育中心, 配备专业的心理人员,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心理状况, 并对心中有疑虑的学生进行及时引导与疏通, 使其尽早走出心理阴霾。
第二, 高校应构建心理健康的档案, 档案群体包括新生、单亲生、毕业生、贫困生以及心理差异生等, 组成各个不同的单位, 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征, 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果进行巩固与扩大, 一方面,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另一方面, 则使其掌握有效的心理保健方法。
第三, 高校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并针对毕业生开展创业与就业的培训活动, 以及各式各样的就业形势报告大会, 让医学生逐步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缓解精神压力与后顾之忧, 用最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就业挑战。
六、结语
总而言之, 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所需,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模式, 即将目标化管理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通过人性化服务, 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 时刻把握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实际需求与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主要的教育导向, 并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思想最为重要指导, 以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为发展宗旨, 以弹性化、多样化以及创新化的实践活动为前提, 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自我及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 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乃至冲击着大学校园,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政治教育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冲击、新压力、新挑战。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如何有效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适合医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 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卉, 梅武轩, 白育庭等.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06) :670-672.
[2]刘鸿宇, 孙玉凤, 苏源等.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政策实施问题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01) :54-56.
[3]黄星, 左延莉, 潘小炎等.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06) :456-457+462.
[4]李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05) :366-368.
[5]李照勇, 李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11 (19) :601+831.
[6]钟小芳, 李晓文, 缪海君.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讨[J].新余学院学报, 2013 (04) :110-111.
[7]刘民, 陈联娇, 汪行舟.探索定向医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以赣南医学院为例[C].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 2011.
[8]李强.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12) :937-93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05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文10-26
医学院学生教学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12-09
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06-15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07-17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模式启示论文11-2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汇报09-20
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教育常识作文10-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汇报09-18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的参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