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析(精选10篇)
大家知道,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多,上册教材一共有7个单元,分别是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编码),其中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和多边形的面积这4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这4部分内容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
今天,我主要是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这4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一些建议。
一、小数乘、除法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小数四则计算在实际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知识容量大,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它们是本册教学的难点内容,其中小数除法是“最难啃的骨头”。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册教材不出现文字概况形式的小数乘、除法意义和计算法则,但不意味着意义和计算法则不需要概况,相反,更是要求必须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比较多样算法的同时突出小数乘、除法笔算算法的算理,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小数乘、除法笔算算法的一般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整数乘、除法,其中整数乘法分散在三年级至四年级上册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整数除法也分散在三年级至四年级上册学习,三年级上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下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系统的整数乘、除法教学在四年级上册就已经完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虽然进行整数四则运算的整理,但对学生来说,四年级下册单单这一单元对整数乘、除法的复习巩固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一学期半年的时间,学生对整数乘、除法回生遗忘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五年级学习小数乘、除法困难重重,学生成绩滑坡严重。
教学建议:
(1)要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本册本单元教材的内容,更要研究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一册哪一单元。五年级老师要这样做,四年级的老师也要这样做,每一个年级的老师都要这样做。
(2)要整单元的进行备课思考和有序安排。比如小数除法这单元,例1-例4是小数除以整数,例5-例6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这6道例题是这单元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不好,本单元后面的内容自然很难学习。所以我们在把握整单元授课时间的时候,要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这部分基础计算的算理和法则,教学后面的内容时再把速度加快。
小数乘法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 例1 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 例3 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 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 例6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8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除法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小数除以整数 例1 小数除以整数
例2 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
例3 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
例4 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5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6 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求商的近似数 例7 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循环小数 例8、例9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并用规律来计算
解决问题 例11 用连除(双归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2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
(3)要做好小数乘、除法笔算过程的说理和小数除法试商的技能训练。小数乘、除法的笔算过程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小,所以在教学和练习评讲中,建议在笔算过程进行说理训练,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清晰地明白笔算的步骤及过程。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关键是要掌握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位数,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如47.04÷56,可以让除法变得简单。
(4)要重视后进生的作业面批,保证后进生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少学生在学完这两单元后,对数学就失去兴趣,只能考20分以下,这样的学生恐怕连做三分之一作业的能力也不具备,上课听不懂,后面的学习就麻烦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教授这两单元的时候,教师要抓紧抓严,重点关注后进生的上课听讲、作业情况,多进行小测验,及时进行作业、小测验面批和指导,让后进生能掌握最基础的计算,保证他们有自己做一半以上作业的能力,要保证这部分的学生还“活着”,不至于完全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简易方程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册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从算术到代数是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数学方法上(学习用代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次突破。所以这一单元的内容相对抽象,学习难度不小,但作用却很大,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提高他们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简易方程单元的内容安排
标题 例题安排
第1节 用字母表示数 例1 用字母表示数
例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第2节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等式基本性质一
等式基本性质二
解方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x+b=c
例2 ax=b
例3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ax-b=c及其应用
例2 ax+ab=c及其应用
例3 ax+bx=c及其应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简易方程单元最大的变化和引起争议的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了简易方程的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但在教辅资料和部分试卷中,未知数是除数、减数的方程还是出现,实际上也应该出现,因为回避这种方程本身就不合理。
教学建议:
(1)要提前做好数量关系的整理积累铺垫。学习简易方程单元,掌握数量关系是关键。在上小数乘、除法这两单元时,教师就要适时对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常见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关系变式练习,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积累,为学习简易方程这一单元做好有效铺垫。
(2)要做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的提炼。本单元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尽量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明确那些量已知,哪个量未知,主动思考用哪种方法解决,从而感受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
三、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分析和教学建议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年级上册,三角形四年级下册),理解了周长、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周长是三年级上册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下册学习),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很多学生对周长、面积知识遗忘)
本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每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经历各种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自主探索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体验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建议:
(1)要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内化各图形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这对学习本单元及以后的空间图形知识有很大帮助。
(2)要采用多种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还有的内容很大也采用转化的方法(六年级的圆的面积、圆柱和圆柱的体积等)。本单元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要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3)要做好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训练和记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让学生牢固记忆,并且要做好各条公式的变式练习(公式中有三个量,已知两个量,怎样求另外一个量;公式中有四个量,已知三个量,怎样求另外一个量)比如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变式训练就很有必要。
四、其他建议
1、做好整学期、整学年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准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集中注意力、及时改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
3、加强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讲力度。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为下学期、下学年做好各种铺垫。
五、困惑
1、是否只能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
2、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该以哪种方法为主?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0.8== =20∶()=12 )=()%
2.某同学计算一个数除以 时误看成了乘以 ,计算出的结算是,这道题正确的结果应是()。
3.如果a和b互为倒数,那么 =()。
4.小时=()秒35千克=( )吨
5.一面国旗长495厘米,宽330厘米,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将一根长80厘米的电线截去 米,还剩()米;如果再用去它剩下的 ,则剩下()米。
7.师徒二人合作5天完成一项工作,徒弟单独做要8天,师傅单独做要()天完成。
8.一间教室的周长是24米,长与宽的比为7∶5,这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9.据统计,中国现有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22%。而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那么美国现有人口大约()亿。(得数保留整数)
10.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是它的对称轴,它有( )条对称轴。
1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现有含盐5%的盐水400克,如果再加30克盐,则盐占盐水的( )。
二、明辨是非(6分)
2.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1∶25。()
3.把3千克种子平均分给4户农民,每户平均分得75%千克。( )
4.一种商品,先降价10%,过几个月后又提价10%,这时现价相当于最初定价的99%。( )
5.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
6.将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2倍。( )
三、择优录取(9分)
1.一条公路,已修的比没修的少 ,这时修了这条路的( )。
A. B. C.
2.一堆钢材重24吨,甲车单独运需8小时,乙车单独运需6小时,两车同时运需多少小时运完?正确算式是()
3.在三角形ABC中,AD∶DC=2∶3,AE=EB。甲、乙两个图形面积的的比是()。
A.2∶3 B.1∶4 C.1∶6
4.2006年,某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清华大学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650分,比上年降低了15分,降低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5.有一个皮带传动装置,大轮半径是0.75米,小轮半径是0.25米。大轮转一周,小轮转( )周。
A.3 B.3.14C.30
6.两只小蚂蚁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寻找可口的食物。甲蚂蚁沿外圆路线走,乙蚂蚁沿内圆路线走,那么它们()。
A.甲先到 B.乙先到 C.同时到达
四、学当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解方程。(4分)
x- x =2018-150%x=7.5
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2分)
五、想想算算显才干(4分)
如右图所示,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环形(阴影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六、生活中的数学我喜欢(30分)
1.我国首都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名列第一,比位居第二的多伦多得票数的还多6票。多伦多共得了多少票?
2.小玲在银行存入1000元,定期三年,年利率是2.52%。到期时她共可取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
3.一种新型合金材料,钢与锌的比是19∶2,为了使这种材料的品质更优,现加入8千克锌重新治炼,共得新合金176千克。原材料中铜和锌各有多少千克?
4.某市街心花园有一正方形空地。边长是45米,为了美化公园,在这块正方形空地中间建一个喷水池,四个角建4个完全相同的“L”型花坛。
(1)花坛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喷水池及四个花坛共占这块空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保留一位小数)
5.小明家距学校2200米,他骑的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圈,他上学大约需要几分钟?
6.学校食堂有一个长方体油桶,装了半桶食用油,把桶里的油倒出40%后,桶内还有油24升。已知油桶的高是 米,求油桶的底面积。
七、试试潜力有多大(8分)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文成县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约5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约为42万千瓦,居温州第一位,浙江省第五位,现已开发78.5%。其中飞云江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就达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5亿千瓦时。
(1)珊溪水利工程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约占文成县可开发水能资源的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文成县水能资源可开发的但未开发的约为多少万千瓦?
一、成绩分析
本次检测考试五一班共参考39人,其中90分段3人,80分段19人,70分段6人,60分段7人,50分段2人,40分段0分,40分段以下3人,平均分为74.41分,合格率为87.18,优秀率为53.85。五二班共参考37人,其中90分段6人,80分段10人,70分段6人,60分段9人,50分段3人,40分段1分,40分段以下2人,平均分为71.73分,合格率为83.78,优秀率为51.35。从统计的这些指标看,成绩是很不理想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
1、考试前没有认真复习,学生对有些知识已经淡忘;
2、一些中下学生平时抓的不牢,以致与他们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所以这个成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
二、答题分析
1、计算、填空失分很大,主要是学生的粗心大意、题意理解不到位。
2、判断、选择学生均能得分,失分少。
3、应用题部分很灵活、很典型,不应该错的有些学生也错了很多,说明学生答题不仔细。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措施
(一)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欠佳。
1、学困生不会听讲,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能认真听讲,个别学生爱开小差,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学生作业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经常有抄错题现象,应付作业的现象严重,作业做完后不能认真检查,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质量不高,几乎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
3、学生没有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积极动脑,思维滞后,不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遇到难题,常常持观望态度,等着老师把答案告诉他。
(二)五二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二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习惯差,长期不按时交阅作业,学习疲沓,书写潦草,学习中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全班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不浓,学习中缺乏竞争意识,而班级中学困生多,也是平均分不高的主要原因。
五一班拔尖学生少,课堂气氛沉闷,学习不够灵活,整体成绩偏低。
(三)教学中存在问题
1、对教材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教学存在着只看表面,不挖深的现象。
2、缺乏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平时只是一味的严格要求,很少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缺乏亲和力,对教师学生多得是惧怕,很少主动与教师谈心,使得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
3、布置作业缺乏新意,只是反反复复做书上的题目,学生做的厌倦了,只好应付老师。
针对两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后期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将利用课前几分钟,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当中,给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多与学生谈心,使他们亲近教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我的数学课。
(二)抓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1、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2、认真对待课内外作业,书写干净整齐,做完后认真检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能独立完成作业,不会的请教他人。
(三)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每天的新授内容要认真钻研备课,把握目标,确定重难点,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2、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对后进生耐心细致,多提问他们简单问题,不厌其烦,抓住闪光点,鼓励表扬,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抓好单元过关。
1、争取每单元进行一次过关测试,让学生人人过关。在测试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在单元测试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奋斗目标
一、基本情况
本单元测试内容为生活中的负数,从卷面整体来看出题范围全面,难易程度适中,试题分为精采补白、明辨是非、比较大小、按要求做题、解决问题几部分内容。
参考人数 71人,优秀人数
23人,优秀率 32 % 及格人数 16人,及格率
%。二试题分析
1、在精彩补白中,学生失分率3%,个别学生对第四小题中记作时忘记了写负号,但是学生明白其题意,还有个别学生马虎,做题不认真。致使错误的原因。
2、在明辨是非中,失分较多的是第一小题 同学们在这道题中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题意,没有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生如果在判断这道题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就能判断出来。其它几个小题正确率100%。
3、在比较大小这题中,出题较简单,可以说没有难题,但失分率5%,其原因是学生做题马虎,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平时应对这方面的加强训练。
4、在解决问题这题中,第一题中的第二小题失分率为10%,错误的原因有的是从高到低排列的,有的同学没有用大天或小于号表示出来。直接写出了温度数。其原因是不认真读题,粗心大意。其次是第三小题求平均数。一共是24组数字,看上去很简单,但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差,有3人失分,失分的学生都是学困生。原因是平时对这方面的训练少,以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提高措施:
1、平时对解决问题应该加强训练,对应用题卡上的习题一课一练,进行指导,小组之间相互监督检查。
王琛芳
本次期末测试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段标准,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册各单元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检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根据检测情况,我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五年级共有261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平均分是77分;及格率为85%,优秀率为60.7%。
测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概念、计算、应用三方面考查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试题做到了不偏、不难、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逐题分析: 第一大题:正确填空。
此题共有10个小题,考察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且具有典型性,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第1题:填积有几位小数,和商的近似数。大部分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失分较多。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训练比较到位,正确率比较高;第3、4、题考查学生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有一小部分对进率不熟而错。比较大小做的较好。第5小题考查学生进一法,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理解了题意。第6小题考查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出错少。第7题考查的是植树问题,学生理解了题意,出错少。第8题是有关租车内容,学生不理解题意有部分同学出错,第九小题考查学生梯形的面积的灵活运用,平时训练多,出错少,第10小题考查学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老师平时训练少,出错多。
第二大题:准确判断。
此题包括5个小题,前3个小题和第五5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表现不错,这4个小题做得较好,而第4个小题,这个题如果学生不去认真观察,不去动脑想,就很容易出错。
第三大题:合理选择: 1、2、3、5、做的较好,第四小题出错率高,学生没有将上楼问题转化为植树问题。
第四大题:仔细计算:
直接写出得数正确率较高,达90%左右。而有的同学在计算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不认真。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检验的能力。解方程此题出错不多,大部分同学对基本计算都掌握了,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有马虎、不认真现象,如小数除法的计算。通过统计,我发现计算领域还做得不够,它是我们解决其它问题的法宝。
第五大题:动手操作: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平面图形面积的掌握情况。以及平面图形面积间的关系。有40%的同学没有画完整。做题不认真,审题不细心。
第六大题、解决问题:
此题共有5个小题。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应用能力,如:第1小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只有答案而没有过程很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此题出错现象的原因审题不认真,也有的缺乏一定思考能力。学生的计算过程不完整,导致失分。第2小题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做这样的题总会出点小毛病,对平均数还是有疑惑。第3小题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部分同学设不对,但得数正确。第4小题正确率非常高,也有少部分学生涂色没涂对,把白色涂成其它色。第5小题是面积问题,学生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失分较多。求高时没有乘2导致全部失分。
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成绩:
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多数试卷卷面整洁,书写认真、端正,及格率优秀率有了提高。计算能力有了提高。从卷面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重视学生的“双基”训练。.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穿在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其中的概念、公式教学,不仅教会这些基础知识的本身,而且让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得出过程,重视知识本质的理解,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书写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存在问题: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填空、应用题,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体验不深,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解决问题上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漏做题等低级错误。、做题马虎、审题不认真,基础知识的落实有待于加强。、四、今后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把数学基础知识夯实,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2、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关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举一反三,从不同角度加强训练。运算的准确是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平时就要多下功夫,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水平;运算的准确要依靠运算方法的合理与简捷,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只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
3、要重视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抓关键词读懂题。
4、利用教材的同时,又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丰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强化学生计算能力;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灵活运用。
一、生活知识匮乏, 关键信息抓不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明确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匮乏, 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 不能抓准关键信息, 许多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例1:电子秤显示0.725kg, 单价是25元/kg, 张师傅实付多少元?
正确解法:0.725×25=18.125≈18.13 (元)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46位学生将结果写成了18.125, 占总人数的64.7%, 只有11位学生正确写成18.13, 占总人数的15.5%, 另有14位学生完全算错。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保留两位小数, 题目中“实付”两字也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中虽然强调过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即“四舍五入”的方法, 但是日常的练习题中多已明确告知学生需要保留的位数, 不需学生自己判断, 而此题保留位数是隐含的信息, 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识缺乏, 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偏弱, 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实付”这一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二、思考不深入, 数学思维周密性不够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实质上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它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且主观意识较强, 所以, 在数学思维上会出现思考不够深入, 思维不够周密的问题。
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 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38人发生错误, 占总人数的53.5%。发生错误的学生大多认为面积有两种可能性, 即为80平方厘米或者120平方厘米, 原因在于认为题目中的高没有说明具体对应的底, 那么两条边都可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但是, 若以12厘米这条边为底, 高为10厘米, 斜边为8厘米, 这样就不可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上图中左边的所谓平行四边形是不存在的。因此,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只能选择8厘米这条边, 面积为8×10=80平方厘米。这一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仍然不足, 虽然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但没有进一步去推敲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一定存在。
三、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题干之间的联系,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 找到“中间量”, 通过等量代换或转化的形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显然, 从习题的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数学转化与代换的能力仍显不足。
上图中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三角形DOC的面积比三角形AOE的面积小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正确解法:三角形ACD的面积为10×10÷2=50 (平方厘米) , 根据等底等高的性质,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 三角形DOC是公共部分, 所以三角形DOE和AOC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8=58 (平方厘米) 。
错例分析:该题两个班错误的共有16人, 占总人数的22.5%。大多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找到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这一隐含信息, 所以不会做。此题考查学生等积变形和面积转化的思想, 其实在平时练习中也有过类似的题目, 因此, 学生对于图形面积之间多几与少几的转化方法并不陌生, 只是这题需要先利用等积变换知道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DE的面积, 再通过转化和代换来求出阴影面积, 比平时的练习多了一步等积变形, 特别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中的转化与代换能力。
四、审题不清, 易上干扰信息的当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题目内容, 弄清已经知道什么, 要求 (求证) 什么。所以审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 并且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 特别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 也容易受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例4:一瓶可乐售价2.50元, M老师买了K瓶, 付了50元, 可以找回 () 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 下面的数中, K可能是 () 。
选项: (1) 任何数 (2) 15 (3) 25
正确解法:找回 (50-2.5K) 元, K的范围是0<K≤20, 并且取整数, 所以只能选择 (2) 。
错例分析:这题两个班中错误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4.0%。集中错误发生在学生将M老师当成M个老师去计算了, 即 (50-2.5KM) 元, 属于审题不够清晰, 不能分辨信息的有效性。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因为该知识点上新课时已经接触过类似题型, 变化的只是M老师这一干扰项;而K的可能性范围在课堂上的类似题型中也有过辨析, 而本题中考查学生不仅要知道范围, 还得知道这个数只能是整数, 其实是考虑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因此, 看学生错误的高发点, 作为教师也需反思,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开阔审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审题步骤和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104-1
教学片段:
1.出示例13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续问:要求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应怎样列式?
板书:300÷45
一起计算,教师板书竖式:
接问: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结果是循环小数)
2.指横式追问:横式上应该怎么写?
如果有争议,就请双方把理由说一下,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交流:(1)这一题不能保留两位小数,也不能保留一位小数等,而要取整数商。教师随即擦去竖式中除到小数部分的商和余数。(板书:取整数商)(2)因为买7个足球要315元,超过300元了,所以买不到7个,只能买6个。
板书检验方法:45×7=315(元) 45×6=270(元)
3.把解答板书完整。
【解读】 有的学生受之前学习过的内容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保留两位小数,有的学生还怀疑是否题目中漏写了条件,但也有较好的学生知道要联系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因此,在这里很有必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思考】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计算并用“四舍五入”求商的近似值的思路,只有3名学生只除到个位就根据实际情况得到商的近似值。在教学时,我有意先选取除到小数点后3~4位,并且用“四舍五入”法保留1位、2位小数的做法到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很快能指出错误,在个别学生的指正下,基本全班学生能认识到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取整数商,并且再根据剩下的余数不够再买1个,要直接舍去得到最终的答案。
在这时,我直接在黑板这样的板书上指着商6.666说:“这时,我们就不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近似值,而是直接舍去小数部分,得到近似值为6。”
说完取商的近似值后,直接利用以上个别学生的发言板书检验的算式:45×7=315(元) 45×6=270(元)。
此时,我认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及知识经验,已经完全能够理解这样的实际问题,觉得已将“去尾法”讲解清楚,殊不知,这样的处理过于粗糙,既没有讲清楚“去尾”的真正意义,又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的安排用意。
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仅在本节课,早在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类似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教材是从易到难,从浅至深,慢慢铺陈出“去尾法”和“进一法”。到了五年级上学期,又接触到了这样的实际问题,我心想可能是由于学生在那时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只是初步接触,完全理解这些问题还有困难,本节课让学生再次学习这些问题,效果会好得多。
课后我做了一定的反思研究,仔细观察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书本练习十三第14题),出现了两种解答过程:
(1)13.6÷4=3(次)……1.6(吨)
13.6÷4≈4(次)
答:至少需要4次才能运完。
(2)13.6÷4=3.4(次)
13.6÷4≈4(次)
答:至少需要4次才能运完。
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第一种解法在不学这节课前学生也能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们二、三年级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易于学生的理解,而第二种方法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方法之一。两种方法在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比例大概为3∶1,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大纲,并没有出现第一种方法,但是在学生的反馈中出现得却很多。
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实用学生在二、三年级的知识储备就已经可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可为什么又在五年级出现呢?五年级出现这样的第二种方法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我想,这里面一定有编排者的特殊用意,教材中还有着我们所没能发掘的知识。
河口小学 汪国春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题型多样,但难度不大。对知识的覆盖面较广主要考察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包含“填空、选择、判断、计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六种题型,分别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考试情况
本次考试 应考:6人 实考:6人 总分:459分平均成绩:76.5分 及格人数:5人 及格率:83.33% 优秀人数:2人 优秀率:33.33%
三、答卷情况及分析
通过本次测试成绩对本班学生答卷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判断线段、米和厘米的进率、看刻度尺、用米和厘米估计事物、几个量的大小比较、填大小号、带有长度单位的计算。着重考察学生对一定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概念的认识程度。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
失分比较多的是:
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的画∨,不是的画×)较多学生都将不是的没有画×。
画线段,进一步了解10厘米以内个数的长度概念,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学生基本上都画对了,也注明了是几厘米。【蒋青霞、王运没有注明长度,孙祥文画成了5厘米】
“画一条比——短3厘米的线段。”这题错的比较多了,蒋青霞、王运画成了3厘米。
看来平时我们练习时学生不太理解,强调的不够,这些以后需要改进。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样的知识还要多加的练习。
四、对以后教学的思考
这份试卷体现了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及知识网的考察,同时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各类体型中注意了由易到难。试卷的容量、难度比较适度,起到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用,特别是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 倍数与找倍数 2、5、3倍数的特征
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 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 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
(一)--
2、5的倍数的特征”中 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 理解2、5倍数的特征
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
(二)--3 的倍数的特征”中 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 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
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 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并在活动在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 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
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 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 认识自然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
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能找出 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
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 收集有用的信息
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 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
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 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
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 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
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
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 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并能运用这一知识
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等 在第一学段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中
他们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 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
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探索性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情境活动呈现:在“折纸”的操作活动中 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发芽实验”中 主要是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星期日的安排”中 则重点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在“看课外书时间”中 通过解决不同形式数的比较
引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 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 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㈡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本单元具体学习内容分为五个情境活动 在“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 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
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学生比较的活动
让他们体验到确定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是有多种比较的方法 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 除了继续巩固数格子的方法外
重点将向学生渗透如何将图形“化整为零”的策略思想 在“探索活动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情境活动中 通过提出解决公园草坪面积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 并能运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探索活动
(二)--三角形的面积”的情境活动中 为让学生能自主地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材除呈现了学生需要解决的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外 更重要地是提出了如何把三角形进行转化的要求
这也是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思路 同样
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
教材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 目的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探索活动之中 在“探索活动
(三)--梯形面积”的情境中 重点是利用学生前两个基本图形推导的经验 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样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活动之中 教材呈现了多种探索的方法 说明学生不同探索过程的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能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 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在第二单元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
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 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中
重点介绍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计算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在“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中 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
让学生形成解答组合图形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
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 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㈢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 在二年级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 在三年级时
他们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
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四年级时
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 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 进一步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大小的程度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两个情境活动:在 “摸球游戏”中 通过学生摸球的游戏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分数表示可以可能性的概念
并会用分数表述摸球活动中可能性的大小;在“设计活动方案”中 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 能根据指定的条件
独立地设计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游戏活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应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 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 设计相关的方案
㈣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领域的内容
并进一步加强课堂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结合 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在教材编写的结构上
继承了前四个年级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编排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特点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
都安排了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内容 以拓展学生的视察
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同时
又增强了专项综合应用的篇幅 每个专题均有若干个小专题组成
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综合应用知识的机会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集中性的专题综合应用内容:在“数学与交通”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 安排了“相遇”、“旅游费用”以及“看图找关系”三个小专题的内容 通过这些活动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在“尝试与猜测”的专题综合应用活动中 安排了“鸡兔同笼”与“点阵中的规律”的两个小专题 通过这两个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与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中能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在“数学与生活”的专题综合应用中
安排了“迎新年”、“密铺”与“铺地砖”三个小专题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分析与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
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并能认识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内容目标 本册教材在继承前面八册教材的编写特点的基础上 又研究了国内外大量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 汲取了各种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 同时
充分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力求形成以下几个编写特点:
1.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多种操作活动的安排 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全过程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通过“综合运用”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析】推荐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质量分析07-23
数学课本五年级上册10-11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卷06-03
五年级上册数学测试卷06-14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7-08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09-07
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2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09-20
五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卷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