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推荐8篇)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1

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迅猛推进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聚集单位和人口越来越多,这一结果直接导致社会管理的重心和难点向城市转移。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其区位和功能的特点成为上联政府部门,下系社区群众的平台,成为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众多关系链中极重要的一环。因此加大投入加速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硬件配套,开发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收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对于做好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作用非常明显。

一、我市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18个,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老城区居民基础上建立的9个社区,辐员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人,设臵居民小组236个,如文昌宫、瓮亭、北坛等。因处于城区中心地段,驻社区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商店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众多,流动人口多,人员类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给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另一种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原来城郊结合部村组被征地拆迁,村民整体转居后建立社区,融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的9个社区,辐员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人口约5.7万人,设臵居民小组139个,如玉带、黄坝、马蹄、金鼓等。辖区人口多为原村民,整体素质相对不高,部分入住集中安臵居住区,部分居住原地或城市的其他社区,人口聚散不一。经历征地拆迁后,他们愿望较多, 要求过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社会管理也呈现复杂化。

各社区靠建、租、借等方式暂时解决了办公场所,设臵了办公室、会议室,解决了社区干部办公和会议需要。根据服务社区居民需要,设臵了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站、为老服务站、文体活动站等服务站室;加上市级部门职能延伸到基层的需要,配臵了医疗计生服务站、劳动保障站、流动党员管理站、警务室、信访调解室等各种功能室,开展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经过第八届居民委员会选举,各社区配备了专职居委干部4-6人,财政直发月工资主任1430元,委员1320元(均含年递增10%),1

财政配套社区年办公经费1万元。各社区也选举成立了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自治工作。社区也依托驻社区各种企事业、商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了共驻共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的凝聚性和居民归属感。

二、我市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

因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和工作重心向“三农”转移,加上我市征地拆迁和城市建设需要,行政职能部门工作延伸等众多原因历史性地存在,使我市各城市社区自治功能弱化,行政化倾向严重,存在着办公场地差、经费来源难、工作开展难,社区超负荷运行等问题,这与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急需加强之间反差越来越大。

(一)办公场地狭小或严重不足,影响社区整体功能发挥 省、市民政部门对新农村社区办公用房规划标准为,建筑和活动场所面积分别不低于3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而我市城市社区办公场所则处于很尴尬境地:18个城市社区中拥有明确产权办公用房7个,占总数39%,这其中处于拆迁区1个,还有2个的面积狭小远低于300平方米。其余11个社区靠借、临时占用来解决办公场所问题,如渔箭社区配合临邛工业园区建设两度搬迁,现借用临邛镇原东安办事处一间约40平方米办公室进行办公;再如考棚社区原位于大同街办公用房2004年被拆后,一直借用西仓粮站内一处30平方米房子办公;还比如东南社区几度搬迁后现“强行”占用文南安臵小区几间房子进行办公;三好社区虽被拆迁后安臵在洪川小区内,但一直未明确产权归属。社区活动阵地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发挥。

(二)部门下移社区工作较多,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弱化

城市社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主要功能是充分发动居民,通过发挥自治功能实施基层社会的管理,如环境综合整治、安全保卫等,并提供社会保障、就业、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服务等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多种服务。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将部门审批服务功能下移到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获得服务,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职能部门下移工作的同时,“人”、“财”却没有跟进,把社区当作下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下达各种工作目标任务,靠行政手段推进工作。据社区反映,现已承担各级政府部门审批审核项目达200多项。同时,各部门

为避免工作风险,将本是由自身完成的审核认定职责交给社区,办事对象到社区开证明盖章的材料种类烦多,数量众多,社区为了避免出错,入巷入户,多方求证,花费很多人力资源。同时,部门为迎接检查,通常将迎检点直接设在社区或社区的某个点位上,给社区安排很多迎检工作。甚至有些工作是部门通过发文直接安排社区完成交办工作。社区主要工作重心从服务居民转到了接受各个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验收方面,疲于应付,无精力开展服务,社区行政部门角色凸显,自治功能弱化, 同时社区还要完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以现有人财物条件社区已呈现超负荷状态。

(三)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发展明显放缓

在社区承载越来越多部门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工作经费却严重短缺。几个社区算了一笔账,一般城市社区配备3台为职能部门工作的电脑网费年支出2400元,报刊杂志费2300元,水电气费2400—3600元,电话费1200元,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部门组织活动工作经费约4000元,购买办公用品,资料、表册复印费,制作公示栏、宣传栏,宣传标语费用等,党员和居民代表会务费,过节慰问困难群众、党员和退休社区干部费,退休社区干部工资补差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种活动工具费、材料费,迎接各种检查支出工作经费,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和竞赛费等。如因工作人员不足,聘用2名兼职人员费用为9600元,有复印机还会增加支出约1万元。而财政为每个社区每年区配工作经费仅1万元,这与农村社区动辄几十万的村公经费反差较大。据调查,18个城市社区中,仅2个社区因有房屋、铺面出租收益补充工作经费,其它社区一种是靠透支以前积蓄开展工作,一种是靠驻社区单位自愿帮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还有一种是靠借钱维持现状。一方面社区没有创收平台,另一方面支出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下,社区已经谈不上发展,社区建设举步维坚。

三、促进城市社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就我市城市面临的众多实际困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应首先解决亟等解决的办公用房、工作经费、职能还原等基本问题。

1、加强城市社区办公用房配套,建好社区阵地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

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文件精神,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应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市老城市社区目前现状,可在社区辖区范围内调剂闲臵国资给社区,按社区功能规划改造后作为社区办公用房使用,此举还可有效地盘活国资;也可在老城区拆迁改造进行商业开发时,由规划部门为社区预留办公用地进行建造,或直接在商业开发项目中建造社区办公场所,其建造费用在土地出让金中扣减。对新城市社区,按集中居住区安臵人口数确定规模,在安臵区修建时统筹规划修建。

2、建立创收和扶持平台,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为我市城市社区建立“造血”功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我市财政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除增加办公经费外,要比照村公经费标准为城市社区匹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费;其次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将服务性项目按属地化原则,交由社区管理扶持社区创收,比如收费停车场和公厕;再次,各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办社区服务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放低创办社区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兴办非盈利和微利的便民服务网点,安臵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达到一定比例后,工商、税务等部门应提供一些减免税收政策,卫生、城管、规划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应为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驻社区单位要将后勤服务和福利供给工作交由社区来完成,促进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的形成,共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3、理顺社区体制,逐步推行“费随事转”

要还原城市社区自治职能,避免社区处于责任大,权利小、事务多、经费少的尴尬境地。建议首先以政府的名义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制”和“费随事转”的硬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工作准入制度,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确需移交工作给社区协助完成时,应按职责、工作量、时间长短实行“费随事转”。同时,在解决由谁“准入”的问题上,可由邛崃市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来负责,所有部门需要交由社区完成的工作,应先报请邛崃市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协调委员会与临邛镇协调衔接确认后,不属于社区工作范畴的,应按“费随事转”的原则,根据工作量大小,将工作经费拨付给社区,然后再由社区负责完成,确保社区管理规范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

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需要社会提高对城市社区的认识,共同呵护和推进我市城市社区的发展,铺垫好社会管理基础。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城市金融是一篇大文章 篇3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发展受到不小的约束。在对西南一些中小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解决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在思路上要创新,而“城市金融”就是解决之道。我们都知道,中小城市发展,经济要起飞,离开土地资源,目前还不大现实。虽然宪法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各地的土地都是“有主的”——有宪法规定之外的具体的“主”。任何土地,只要搞拆迁就需要成本,而且这种成本的上涨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地方都达到了1∶2,也就是说,每一平方米的房子,必须用2倍的面积来兑付。这样一来,基层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还没有到手,土地拆迁的成本却大涨,使得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不开发吧,相当于政府失职,干部过不了关;搞开发吧,现有市场行情之下,老百姓的要求政府现在的能力又没办法实现。目前,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多地方都是采用蛮干的方式,搞暴力拆迁,结果弄出很多涉及稳定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切,巧妙运用金融的力量应是城市管理者的现实考虑之一。金融一直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但在中国做的并不好。其实,拆迁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产权问题,但产权其实是可以活动的,利用金融关系就可以顺利实现产权的易手。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参与城市金融,要为城市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提供金融协助。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金融协助就是城市金融,城市金融这篇文章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金融协助上面。众所周知,搞经济就要有贷款,做项目要有贷款,而有贷款就会有抵押,这种情况下,产权交易就是可能的,这远比硬拆和强拆要好太多了。以金融资源参与产权交易,这就是发展城市金融的重要内容。

与硬拆和强拆相比,将金融抵押物变现或收归国有,虽然同样是将土地收归了国有,但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给了民营经济以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政府也尽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责任。在操作上,政府应妥善利用好现有的贷款担保机构,鼓励企业利用担保贷款,鼓励居民利用优惠贷款来开创自己的产业。如果居民的企业做大了,政府收到了税,也一样增加了财政收入,效果与土地经济是一样的,都可以富民强市。如果居民的产业失败,那么抵押物,也就是房产和土地将收归国有,同时政府可以利用保障房等安置其居住。慢慢地,土地就开始储备起来了,这为政府集中开发创造了条件,降低了开发总成本。

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很多的中小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往往整条街地搞集中开发,动辄就需要十数亿的搬迁成本。先不说搬迁和建设效果如何,那是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仅仅城市面貌变化的可能性而言,如此巨大的成本就会使得城市建设的梦想要泡汤。因此,要发展城市金融,通过积累的方式实现土地储备,这是一条市场化的路子,也是一条公平发展的路子。尤其重要的是,它给了民营经济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

可能有人会问:搞城市金融与政府融资平台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实其中的区别是巨大的,虽然都是政府涉足金融领域,但我们所提倡的城市金融,主要是利用担保以及金融集团等方式,为民营经济和城市居民提供金融协助,市场的参与角色是多元的、普遍的。而政府融资平台只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是政府一家想做某些项目,因此用融资平台来搞贷款。因此,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城市金融搞得好,不但金融业发展了,金融业的基础扎实了,而且整个城市经济也跟着繁荣起来了,这不是表面的文章,而是一篇攸关未来发展的大文章!

信息化建设调研文章 篇4

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五大工程建设”,结合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员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工程》要求,我科结合工作实际,近日就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组织一次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重点围绕市县乡三级应用WIS系统使用情况来组织调研,调研采取现场查看县区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组织干部座谈、发放调查表格、提出调查问题等形式,了解我市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设备投入、网络配置、人员使用(专业情况、培训情况)、系统应用(数据采集、更新情况)等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目前人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按照省人口计生委《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建设方案》和《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从调研情况看,全市以“两网一库三平台”(两网即:内网、外网;一库即:育龄妇女数据信息库;三级平台即:省、市、县三级综合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

一是积极购置了平台建设的硬件设备。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吉林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规划意见》的要求,2004年年底,市政府为我委投入14万元购置了《吉林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规划意见》中要求的信息化平台硬件设备,其中包括数据服务器一台,应用、WEB、通讯服务器各一台,以及与之配套的防火墙、交换机、UBS等设备。2005年,在我们的积极协调下所辖县区人口计生局也都按照《吉林省人口计生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规划意见》的要求,共计投入58万元,购置了信息化平台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为了节约开资,我们又积极协调市政府信息管理中心,将市县两级人口计生网络平台并入政府信息高速通道,基本实现了三级网络平台互相联通。据调研汇总,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投入136万元,对市县乡三级人口计生系统计算机进行了更新,目前,我市计划生育系统的计算机都能适应工作的需要。07、08两年各县区进一步完善平台设备和使用设备的空间条件。东辽、东

丰、龙山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专用机房,东辽县率先投入资金,实现了县乡两级光纤传输。

二是按照四平现场会议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2007年7月全市投入近50万元购买了长春易申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软件。之后,全市利用近半年的时间,组织各县区对软件进行培训、开展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入户调查、登记、录入工作,龙山区新兴街在数据录入更新中不仅领导重视,还有自己一些独到的做法,对指导全市特别是对城区数据录入更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们为保证人口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更好的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突出抓好四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城区人口信息采集难问题。一是发通告,普遍登记。事先用通告的方式告知社区居民,确定时间段,等待工作人员的入户登记。登记过程中,社区还准备了印有计划生育内容的围裙等宣传品送给居民,受到了居民的欢迎。二是对入户家中没人的,他们采取单独贴通知的方式告知居民及时进行补登,补登采取住户主动到社区补登或电话补登。三是印制住户计划生育信息情况反馈卡片,针对一些去过多次见不到人的住户,由社区工作人员将计生反馈卡片贴到这些住户家中,让住户按照内容填写完整后,投放到楼梯口处设立的人口计生信息反馈箱,由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统一取出、整理。四是对不经常回家的、外出打工的、节假日回家的、还有租房户等没有登记上来的住户。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周日或节假日期间,进行必访的方式查登。通过这些办法,大大提高了人口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为更好服务于育龄群众奠定了基础。市人口计生委于08年的4月在龙山区新兴街召开了全市城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议,此次会议为解决城区人口数据录入更新难找到突破口。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市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已全面结束。

三是加强对人口计生系统干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各县区针对目前基层统计队伍人员更新快,没有专业人员、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一现象。重点抓了乡镇街及社区计划生育干部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06年至2008年,全市共组织社区以上计划生育干部计算机知识培训11次,培训846人次。据统计,目前我市乡以上计算机操作人员5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4人,占50%,专科学历10人,占19.6%。

四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县两级计划生育门户网站,2007年8月,市人口计生委建立了门户网站,随后,东丰、东辽、龙山也先后人口计生局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目前市县两级门户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及时发布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计划生育信息,为群众提供需要公开的计划生育服务内容。起到了沟通群众的喉舌和纽带作用。

二、我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人口信息化建设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专业人员问题,目前看,全市计划生育系统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仅有2人,占3.9%。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直接影响了网络管理、维护和网站内容的更新,同时,也缺乏对基层人口信息化业务的指导与培训。

二是数据采集、更新难,尽管我们去年在龙山区新兴街召开了数据采集更新的一个现场会,使数据采集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受城区居住人口情况复杂,数据采集和更新仍然是人口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三是各县区人口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重点在软件的应用和网络的使用上,多数县区人口和信息化仅仅停留在上报报表上,其他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数据资源还未能充分利用。关于软件应用,建议省人口计生委能否统一购置使用,解决各市之间各自为战现象。

四是目前使用的育龄妇女信息资源库基本上为计生部门服务,能提供的信息资料有限,大量的各类业务信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对出生死亡、婚姻、计生手术等信息均采用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手工抄取,再和基层收集的信息核对的方式。区、县之间,街、乡之间目前还未能实现信息互访,人户分离人员的婚育情况不易掌握,存在“户籍地管不到,流入地无法管”的问题。同时,由于市区棚户区改造,造成大量居民搬迁,育龄妇女数据库录入更新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五是基层计生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干部只能做简单的文字处理和统计报表,网络知识缺乏,排除故障的能力差,现有资源利用率低,对统计口径、上报程序、计算机操作以及育

龄妇女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等业务知识掌握不及时,造成统计信息不准确。部分计划生育干部对软件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并提出修改意见,只是被动地接受工作。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可行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计生部门与公安、民政、卫生和统计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利用政府网络平台,建立以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与公安、卫生、民政、统计等有关部门数据库互联互通,实现育龄妇女管理与服务系统同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的整合。或者建立个人信息磁卡(类似社保卡),在公安、卫生、民政、统计等联网的微机上均能变更、识读到个人信息,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综合决策、综合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不断拓展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功能。以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强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和计划生育工作电子政务化建设,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B超“三查”技术服务、药具管理等工作采用信息化管理,形成育龄妇女信息、流动人口信息、药具管理资源共享,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决策、管理、宣传、服务等各项工作信息化的应用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育龄妇女基础信息核查核对工作。建立与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定期沟通核对人口信息制度,切实保证人口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

三是完善市、县区与区、街道、社区之间的网络系统。把现有的三级网络覆盖到社区(村)级,建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互通、资源共享的架构合理、维护简便、运行成本低廉、信息传送通畅、安全措施完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逐步取消社区(村)级育龄妇女信息手工填写卡片式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取代基层人工报表、卡、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八是切实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担负着全员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信息发布、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维护、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指导,解决基层全员人口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出现技术问题的重任,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因此,县区至少要有一名大专以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乡级至少有1名合格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乡镇信息人员工作岗位变动,要得到县区人口计生局同意。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面的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凡是未取得市级以上计算机培训证书的人员不能上岗。建议省人口计生委应定期组织对市、县两级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五是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市、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要在已建立局域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局域网优势,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进程,尽快实现无纸

化办公,将文稿起草、审核、审签、会签、签发、发文及归档等,全面实行网络化运行,尽快实现市、县两级文电、信息、督查、会务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

六是建立并开通远程办公、视频培训、信息交流系统。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建设远程视频培训信息系统,开通和搭建市、县、乡三级人口计生部门宣传、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可视立体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建立全市网络音频、视频信息系统,逐步开通远程办公、远程视频培训、信息交流系统,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5

调 研 报 告

为全面提升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把濮阳市城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功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城市面貌靓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确定的议题,今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市政协主席范修芳,副主席路留瑞、孙永振、王际元、张怀玺、王璀英,秘书长邵培西的带领下,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研究室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特邀专家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对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调研。期间,听取了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汇报;深入华龙区、中原油田、市高新区、市工业园区和濮阳县调研,实地查看了市中心商务区、部分城中村、经济适用住房、市政基础设施等约30多处重点城建项目;多次召开有政协委员、部门负责同志、城建工作者、城市研究会成员、专家学者、房地产开发商等参加的座谈会,分析现状,剖析问题,研讨对策。为开阔视野,借鉴经验,调研组还分别到我省洛阳市、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广东省惠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海南省三亚市,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我们的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把濮阳市建设成为豫鲁冀三省交界处中心城市的总目标,以制定和实施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不断拉大城市框架,逐步完善功能,打造亮点,提升品位,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巩固和发展了我市“七城二奖”创建成果。

(一)城市规划取得新成果。一是认真编制各项规划。完成了濮阳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商业网点、中小学校布局、住房建设、园林绿地系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综合交通、公交、城中村改造等专项规划及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谋划了新区总体方案规划,为各项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二是重视规划管理。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市规划局的职能作用,建立了规划委员会、规划联席审查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三级会审、规划公示、规划效能监察等制度,实施阳光规划、效率规划,提高规划决策和项目设计水平。三是加强规划监督。开展“濮阳市总体规划成就展”等系列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的城市规划意识。坚持“五线”管制和强制性内容,对已规划而未建设的设施用地和空间预留,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进行有效地保护。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5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城市第二水源、黄河路东延、京开大道北入市口拓宽改造等20多个重点城建项目,落实了马颊河综合整治、40余条背街小巷改造等30余件为民办的实事。新修和拓宽城市道路40余条80多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20万平方米。对20多条城市道路、濮鹤高速引路、濮水公园等绿化进行了完善提升,新增省级园林达标路6条、省级园林单位(小区)10个。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4.22亿元,竣工房屋面积326.01万平方米,市城区住宅面积达到114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52平方米;创建全国、省级物业管理示范(优秀)小区57个。今年利用工商银行5.32亿元贷款建设的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源给水及供水、供热、燃气改扩建工程等全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三)城市管理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巩固了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创建成果。市政、绿化、环卫、路灯、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运营稳定良好,确保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濮阳市建市20多年来,尽管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10多年,我市处在大创建的环境之中,先后获得了“七城二奖”的成果,而对大城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没有形成大建设的高潮,致使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与周边市尤其是先进市相比,出现缓慢趋势,差距逐步拉大;与实施名城带动战略、提升我市创建成果水平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规划先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实施规划的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市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仅为30%,许多项目的审批“规划跟着项目走”。二是规划之间衔接协调不够。由于体制不顺,各方面之间缺乏沟通协调,规划与建设统筹考虑不足。如市城区西部是工业企业集中的市高新区,东部是濮东产业集聚区,北部是马庄桥工业园区,南部是濮阳县城和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周围规划建设的均是产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工业围城”既加大了市城区的环境压力,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三是规划实施监管不严。一些违章建筑、烂尾楼和建筑垃圾影响了城市面貌。一些单位和建筑商少批多建,私自加层,侵占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直接危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建筑缺少个性,城市特色不突出。建筑物的形态、色彩、功能、文化内涵单调,建市初期形成的“火柴盒”式建筑较多,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不突出,缺乏城市独有风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建筑物缺乏个性化设计和外装修,没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层次和品味。

(三)城市绿化总量少,分布不合理。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数量少,且布局不够合理,绿色庄园、濮上园绿地相对集中,但城市居民可达性差,而市中心区尤其是居民小区公共绿地明显不足。有的单位和开发商擅自侵占规划绿地,存在着楼房盖的多、绿地留的少、小区绿化少、立体绿化更少的问题。新老马颊河、濮水河两岸部分地段商品房过度开发,沿河公共绿地面积狭小,影响了城市水系建设。

(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一是路网体系不健全,交通不够快捷。城区断头路、错位路较多,主要干道——文化路、大庆路、长庆路、文明路、昆吾路、石化路等至今没有打通。部分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街巷路面破损较严重。大部分交通要道和十字路口没有立交桥,致使人流、车流高峰期交通出现阻塞,交通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像京开道与汤台铁路交插口,每天都有车辆在此大量拥堵,已成为历年政协重点提案呼吁和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市城区内停车场少,车辆乱停乱放,大大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二是商业网点分散,专业市场建设滞后。商业网点规划设计不合理,布局分散,市城区主次干道临街门店较多,且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乱摆摊点、随意叫卖现象突出。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公交车仅400多台,大多老化,更新困难,车容车貌不佳,没有停车场,且多头管理。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电信等地下管线配套不到位,覆盖率低,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濮阳县老城组团,由于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供水、供气、供热覆盖率低,是全省最后一个通自来水的县城。四是城市建设综合配套不到位。我市房地产开发建房多,综合配套少,多数住宅小区没有按规定建设学校、幼儿园等配套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五是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落后,科技中心、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五)城市排污和垃圾问题比较突出,环境卫生状况不乐观。排污方面,西部工业污水处理厂至今没有建成,濮阳县排污管道与市城区管道不衔接,许多污雨水管道铺设不到位,排污管网不配套、不健全,污雨水混排,对濮水河、马颊河造成严重污染。环境卫生方面,至今市城区道路尚未纳入环卫专业队伍清扫的面积还有149.7万平方米,占应总清扫面积的16.7%;部分城中村、夜市、市场无人清扫保洁,脏乱差问题严重;乱倒建筑、生活垃圾问题突出。公益环卫基础设施太少,尤其是部分主要街道、住宅小区、商业区未将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纳入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建设使用,公厕、垃圾中转站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市民、游客入厕难,垃圾收集和清运难。

(六)城市建设环境差,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不够快。个别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不高,重点项目规划选址、土地审批、环境保护等手续环节多,时间长。市城区周边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差,强装强卸、刁难阻挠施工、弄虚作假、无理索要赔偿等现象屡禁不止。

(七)管理体制不顺,长效机制不完善。由于城建部门、县区、油田、街道、社区之间的条块关系、责任关系、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城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市容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区、街道、社区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充分履行城市管理的职责,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管理的制约机制。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尚未落实到位,名城创建与复检等大型活动期间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环境有所改善,活动过后环境卫生质量明显下降。市容市貌常常是一治好一点,一松就反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还有待改进。

三、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加快中小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家即将实行省管县的管理体制,濮阳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三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发展随之处于强力推进时期。濮阳市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城市土地规划正在修编之中,我市城市空间面临新的调整。濮阳市的城市性质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生态园林特色突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豫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市。市政协调研组认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濮阳总体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化规划、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实现“南进北拓、向东延伸”的规划思路和扩容提质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支撑,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努力实现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加强濮阳市城市建设,要注重把握五条基本原则,即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强化规划引领的原则、注重实现产城互动的原则、注重凸显城市特色的原则、注重品牌带动城建的原则,加快濮阳城市化进程。为此建议:

(一)强化意识,坚定不移的实施名城带动战略。城市是人类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构成的统一体。实现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突破,是推动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濮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市上下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品牌城市、特色城市意识,确立精心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科学规划与管理城市的全新理念,坚持“打造精品、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不仅要有大创建,更要有大城建,努力打造城市的标志和亮点,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要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城市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应把实施名城带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强化意识,强化措施,强力推进。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把城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推动我市城市建设。建议近期重点对市城区违章建筑、烂尾楼和建筑垃圾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创造良好环境,为实施我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新濮阳扫平障碍。

(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以规划统揽和指导城市建设,使城市建设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第一,科学编制城市规划。面对新一轮城市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完善各项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完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从注重确定开发项目转向优化整合空间布局,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塑造优美景观,创建宜居环境,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科学确定容积率指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配套完善各种公用设施,尽快使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规划及实施中,应确立规划不完善,决不开工;规划不深入,决不讨论;规划不超前,决不实施的规划理念。同时,注意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注意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规范保证。第二,深入实施阳光规划。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民主、公开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规划方案评审,及时公布规划方案,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城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听证,确保公众参与。第三,严格执行规划。强化市城建监察支队的规划执法职能,加强规划监管。在规划审批上,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加强规划审批管理。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坚决制止违规、乱建、乱改造现象,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强力提升,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从过去的“园林城市”建设向今后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转变。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城区公园建设,同时,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和小游园。搞好规划,分解任务,逐步实施。绿地建设要与濮阳特有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突出“龙文化”和春秋卫文化主调,建设一批具有濮阳文化特色的公园、广场、游园和城市雕塑,用绿色展示人文情怀,用文化丰富绿色内涵,提升绿地品质,促进我市城市绿地建设由量的积累向品质提高转变。进一步抓好城区新老马颊河、濮水河绿色走廊建设,改善城市水体环境,打造濮阳生态建设新亮点。

(四)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一是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立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方便市民消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濮阳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优先、业态先进、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市场体系。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变市城区商业网点分散的局面。加快市中心商务区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建设一些小市场,方便市民生活。新建小区一定要减少临街门市,规范经营。二是畅通道路交通体系。精心打造几条城市精品道路,同时,逐步消灭市城区“断头”路,改造可以改变的错位路,形成交通环线,努力消除城区交通拥堵节点。尽快打通长庆路南段、大庆路南段、五一路中段、文化路北段、文明路北段和南段等路段,整修胜利路东段;在城区主要交通要道、主干道与高速公路和铁路交汇处修建道路立交桥或环岛,尽快修建京开大道与铁路交叉处的立交桥。认真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搞好公交线路、场站建设,更新公交车辆,整治车容车貌,提高服务水平,使之成为濮阳亮丽的流动风景线。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治污政策,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城市综合治污水平。建议加快西部工业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度,沿化工一路向北至北环路往东铺设工业污水主干管;尽快建设油田基地沿文化路、马颊河东岸两条污水主干管。盘活濮阳县垃圾发电项目,尽快发挥发电和垃圾处理双重效益。

(五)强劲推动,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编制我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出台改造政策,大力推进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尽快编制城中村改造详细规划,出台《濮阳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主体、规范管理,简化相应手续,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六)创新体制,为城市建设提供投融资保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个人参与”的原则,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四个转变”:即在城市资产定位上,由公共财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在城市建设定位上,由公益事业行为向资本经营行为转变;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由出资人身份向经营者身份转变;在投入思维定位上,由“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向“有多少事就筹多少钱”转变。一是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推行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招标,通过城建项目招商引资、政府项目代建制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学习河北省的经验,制定我市投融资具体政策和措施,对现有城市资源、资产进行有效整合,成立濮阳市城建投资公司(或集团),在市政府的监管下,负责城市建设的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以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三是积极盘活土地资源。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拍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供应新机制,依法收回闲臵土地,优化土地资源,增加土地收入,合理调整土地收入分配,并按国家规定将土地收入全部用于城市土地的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引入市场机制经营城市资源。对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可经营资源,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源配臵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五是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公共交通、供热、供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新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6

我县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将近一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半年考评,我办对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综合建站前后农技站的变化

综合建站前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职责不清、队伍不稳、知识老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四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五是农业基站分设,力量单薄;六是农业几员编制未到人,大多农业几员换动频繁,真正从事农技人员岗位的大多乡镇就2—3人。村级推广网络也名存实亡。

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09年7月全县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突出抓好基层站建设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全县11个乡镇由原来分散设置的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果业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统一合并组建了11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条件相对较好的四个基层综合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统一配备了农技触摸屏、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沙发等办公设施。每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编7-9人,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农技、植保、沼气、水产、农机、果业、动物防检等岗位,各岗位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做到分

1工明确,分块负责,责任到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壮大了服务队伍,强化了服务措施。综合建站后,各基站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员力量也加强了,特别是在应对春耕冬种、春防秋防等季节性工作的时候,原来只有1-3名农技员、动物防疫员,现在可以调动全站所有同志一起参加,力量更强,效率更高。二是稳定了农技人员队伍。‚人稳、心齐、事业兴‛。综合建站后,全县11个基层站现有在岗86名农技人员全部收编到各主管理局,站所经费与人员工资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农技人员岗位明确,责任到人,有效地激发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半年工作经过‚三方‛测评,满意率达98%,实现了当地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农民群众,农技人员四方满意的目标。三是提升了服务水平。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农技推广理念由原来的‚服务政府、自上而下‛逐步向现在的‚服务农户、自下而上‛发生转变,把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科技兴农水平作为推广工作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来。上半年受低温阴雨寡照的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我省早稻产量普遍减产,据初步统计每亩减少35公斤,而我县每亩却只减少了5公斤。到目前为止,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11个基层综合站共指导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71个,其中今年新增14个,上半年已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为群众上门服务8000余次,接待咨询服务80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万余份,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重点抓好了绿色有机水稻示范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高产创

建基地、靖安白茶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基地、靖安白茶苗木良繁基地、商品蔬菜基地、椪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娃娃鱼等水产养殖基地、生态珍禽养殖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3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植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果业200户,水稻、蔬菜、茶叶、沼气500户,水产200户,农机100户,分布全县各个村组。全县已形成了以椪柑为主的果业、靖安白茶、绿色有机农业、特种养殖业等多项特色产业和基地,有效地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建站后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

1、基层综合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完全到位。除仁首、水口、高湖、香田四个条件较好的基层站进行了改造外,其余7个站还没有单独的服务大厅,站内人员工作场所相对分散。

2、站内人员大多不能专职专用。目前,站长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宝峰、高湖3个站。农技人员全部专职专用的只有中源站。还有个别基层站长,兼了其它部门实职(如:党政办主任/综治办主任/计生办主任等)。普遍存在基层站人员或多或少的兼任有其它工作,有的还身兼数职。事实证明,基层站人员专职专用的,站里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

3、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综合建站后,全体农技人员虽然在2009年参加了省厅组织的业务培训,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基层站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农业专业毕业,有的是新手,靠一两次培训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已开展了近一年,成效显著。按照该项工作要做到‚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置‛,实实在在服务好群众,造福一方百姓。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基层站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有效平台来打造,关心支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尤其是在目前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解决好集中办公用房及交通工具、保障农技人员的本职工作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干部比较充足的乡镇,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兼职。干部确实缺乏的乡镇,农技人员也尽可能少兼职,但站长必须做到专职专用。

2、创新农技人员培训机制。实行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跟班实践相结合,在熟练掌握本岗位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学习熟悉其他业务知识,以提升广大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3、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和整合资源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11个站都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和现代化工作手段。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7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中撰文“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文章指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 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 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陈雷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强化源头防控治理;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 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 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能力, 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等6 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主题。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城市建设调研文章 篇8

2014年是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二期工程建设的第三年,在省、市、业务部门指导和县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初组织人员开始下乡对2014年10万亩治理地块再次逐一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合格的地块进行更换。为确保补播质量,保证出苗率和保苗率,4月份,他们在七道岭乡召开了补播现场会,并把18个项目区乡镇所需84.336吨牧草种子,全部下拨到位,每个项目地块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每天出动人力1200余人次,经过近20天奋战,朝阳县草原沙化治理3万亩牧草补播任务全部完成,并在北沟门乡召开了围栏现场会,会后各项目区乡镇均进入定点工作,目前已完成定点工作乡镇12个,预计9月末保质保量完成围栏工作。

在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方面,对鼠害发生严重的乡镇就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内容等做了统一安排布署,及时开展调查工作。根据调查记录情况预测鼠害发生面积。出动技术人员15名。投入劳力1500人次,防治器械530套,车辆265台次,印发关于生物肉毒素水剂使用说明书、安全使用注意事项的资料10000份,4月初至5月末他们对七道岭、东大屯、二十家子、胜利等23个乡镇人工开展鼠害防治工作,

在草地监测工作方面,他们把工程监测样地设置在8个沙化治理乡镇的14个地块。在对草地沙化治理工程成效监测小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及对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一期工程监测样地拍摄成效对比的基础上,开展样地调查,并进行数据的汇总、复核工作;采集样方样地影像资料。

在草场改良工作中,在县21个乡镇认真挑选了草场改良的地块,预计改良草场3万亩,品种为紫花苜蓿、沙打旺、荆条、锦鸡、胡枝子等,目前已完成改良面积3万亩。

在饲料作物种植方面,种植饲料玉米(富友1号、富友9号、农大108、中原单32)共34万亩,分布在全县28个乡镇。

在草畜结合户的发展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种草养畜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养畜户认识到了草畜结合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该县已新发展草畜结合户2920户。

上一篇:机组检修汇报下一篇: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