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说课稿(精选10篇)
我说的是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中的一堂诗歌欣赏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六单元课文以诗歌为题,进行诗歌综合性学习。本单元把诗歌分成几类,各类诗歌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本单元不单在于学习几首诗歌,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细”的特点展开描写。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读、背这首诗
2、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欣赏作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品味诗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所以在设计时,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此外,我采用了“诵读法”、“合作欣赏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
古典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课堂伊始,在古筝悠远的乐声中,借助多媒体的国画背景,以教师饱含诗情的讲述,将同学们带入诗歌欣赏的特定气氛。
(二)走近杜甫。教师质疑:你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杜甫有那些了解呢? 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材料。”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诗圣杜甫。
(三)诵读欣赏,感受真情。
这部分我分三步走: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注意下列读音: 潜、径、润、重;
2、多种形式诵读《春夜喜雨》;
3、小组合作谈理解。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主乎情”每一篇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情感而写就的。基于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我没有带领学生作深入的讲解分析,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合作地学习,把课堂时间教给学生。
(四)互动评析、品味古诗。
《春夜喜雨》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对其精妙之处,素来为人津津乐道。我引导学生用“总评——听觉——视觉——想象”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那场雨、这首诗进行品评,请学生静下心来有滋有味地品读,启发学生通过品读、分析、体味其中自以为精妙的语句,以感悟、鉴赏、品味作者热爱生活、忧国忧民的情感,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能领悟到哪个境界,决不强求一致,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推荐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达到感兴趣、能理解、促积累、重吸收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诗、理解诗而设计的。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感情,入境有感情朗诵。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那你们喜欢春天的雨吗?为什么?那这节课我们跟随杜甫一起走进春天,去享受春雨的滋润吧!板书课题。
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春夜喜雨(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春雨的美好,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春雨图。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雨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语
出示图片,师:这是什么季节? 生:春季。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其实春雨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去感受那场春雨吧!
二、解题
春夜喜雨的意思就是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里很高兴。齐读课题两遍。
三、指导诵读
1.配乐朗诵古诗。
2、教师领读。
3、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4、由学生当小老师领着读,教师评价。
四、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齐读古诗前两句,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春天的一个雨夜。)
2、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3、齐读古诗后两句。联想: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4、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美。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唱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读古诗,还要学习唱古诗。播放音乐,学生跟唱。
五、学生画春雨图。
六、拓展阅读,欣赏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一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注释二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拓展阅读:《春夜喜雨》赏析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拉开心理距离,引发探索动力
情境创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而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自然万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春雨。出示研读材料一:彩色“春雨图”———画面投影展示: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行人、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说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树立探究目标
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概括诗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手法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①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比较,探寻律诗形式特征
研读材料二:
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拿这首诗与《春夜喜雨》作比较阅读,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在学生自读领悟的基础上,交流研究结果,从而归纳出律诗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诗,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等。关于律诗与绝句的关系、律诗平仄、对仗等知识,教师可作引导、点拨和补充。
(四)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分项讨论:一组同学主要研讨诗歌语言运用及意境创造,二组同学主要研讨杜甫生平思想、诗歌构思、诗歌抒发的情感。然后由各小组推荐3-4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及时将这些问题板示出来:
1.“潜”能否改为“洒”或“落”?“润”、“细”有什么表达效果?
2.“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所用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诗人扣住春雨的什么特征加以描绘?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纯写景文字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用意?
5.诗人为什么不写雨中的房屋、水雾、黄柳和青草?
6.诗人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眼见实景吗?
7.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为什么能使诗人倾情如注、用墨如泼?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在板示的同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第一类:遣词用语造句。包括1、2两个问题。第二类:突出特征,塑造形象。包括3、4、5三个问题。第三类:构思流程。即第6个问题。第四类:情感灵魂。即第7个问题。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精读、讨论、解答,分类别逐步解决,并着重处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研讨情况如下:第一,作者抓住“春”雨“夜”雨去写,突出了雨有意润物、无意声张讨好的特点,是和风细雨,而非疾风暴雨。第二,全诗抓住春雨的特质,以“好”字统摄全篇:运用拟人,说雨通人意,解万物之渴;将“野径云”的“俱黑”与“江船火”的“独明”进行对比,既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又说明天阴雨长,满足自然万物的需求;而“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更是“好”雨恩泽的赏赐。第三,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像”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抒发了诗人对雨泽万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第四,一场普通春雨,诗人为何倾情如注、深喜至此?这就要看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泊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当秋风破屋秋雨漏床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疾苦,而是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倘能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场恩泽万物的春雨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他能不欣喜、能不如醉如痴吗!可以说诗人杜甫就是春雨精神的化身!
说明: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教师集中精力,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条理清楚;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例如:①体悟“潜”“细”等字眼的表达作用时,引导学生联想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春雨的情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较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表现的夏天“雨点”,“雨道”、“雨瀑”的情景的不同。②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请你对春雨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缕春雨,谈谈你的愿望和想法。有的同学对春雨说,那风刀霜剑的冬天,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是历史涅磐的圣火,你是绿色生命的天使;有的同学对春雨说,我不会辜负你甘霖的哺育,几年后我会长成一片绿云,长出永恒的你。有的说假如我是一缕春雨,我会亲吻那焦渴的土地,让真诚和爱长出和平与富足??③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事?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边防战士、人民警察,清洁工人、邮递员、人民教师,想到了同学友谊、亲人关爱、文化哺育等。
(五)内容整合,进行形象体认
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花满城”四幅画面整合为一,将诗歌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由眼前景到想像景的表现过程,按照以下层次进行形象再创和口头描述:
1.粗线勾勒:春雨、田野、小径、茅屋、江船、渔火。
2.上彩着墨、变静为动:灰色的云,黑褐的天,亮亮的渔火,细细的斜斜的春雨轻盈地飘进江水、田野、村落,水流潺潺、轻枝摇曳、细雨沙沙。
3.换景特写:天亮了,太阳笑眯眯的,一夜间大地披了盛装,青青的草色,鹅黄的叶芽。最惹人眼的是亭台楼阁边那片片彩云般的树木,花儿五色缤纷,打着朵儿的,绽开笑容的,还挂着晶莹的耳坠,闪闪发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闭目、凝神、运思、微笑、激动??融入了意境,经受再创诗意的熏陶感染。
实施这一环节时,教师启发学生探究诗歌运行思路,整合形象内容,充分展开想像;同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六)拓展深化,进行思维创新
教师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然后开展口头作文比赛。学生的口头作文,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人们刮树皮,吃草根,不少的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殍”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七)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
研究作业布置:课外研读唐朝李约诗《观祈雨》的语言运用、意境创造、情感观点,并与本篇课文《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附诗: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萧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豪宅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说明:设计这一作业,是为了实现诗歌赏析能力的迁移。李约也是唐代诗人,与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首诗无论在语言锤炼、意境创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与《春夜喜雨》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利于迁移和提高赏析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
本案例要探讨的是课堂自读课文该如何教,用什么方法来教。
关于如何教。一是要发挥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课堂自读课文的两种错误的倾向——“满堂灌”,“满堂放”,都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诱导下,学生才能做到更有成效的自读、自悟、自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挖掘教材潜在因素,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散文诗《记忆》,具有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诗一样鲜活的意象,蕴含深刻哲理,充满激情,很容易受到感染,获得激励,诱发创作欲望,激发创新思维。在诵读时,注意指导品味,于鉴赏意象时,另塑一组意象;引导学生领悟记忆的真谛时,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听说读写,模彷与创新,灵活穿插其中,学生很快就能步入文学鉴赏的殿堂。
春雨静悄悄地在风的陪伴下造访了正值黑夜的小城。她们小心翼翼,生怕吵醒了梦乡中的人们,春风忙着唤醒那些美丽的生灵,而春雨正滋润着那些苏醒的生灵,轻轻地,悄悄地。
田野小径上的天空一片昏暗,一切都那么朦胧,唯有江中的一支小舟中亮着微弱的烛光,一闪,一闪。
江水被雨顽皮的雨点打得波光泛起,岸上的泥土也都已湿润,到处散发着春的气息,泥土中有了不少落叶花瓣,再抬头,观望整座小城,万紫千红,美景醉人。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一个夜色温和的晚上,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杜甫坐在屋子的窗前,默默地欣赏着这场及时雨。心里想着:这真是一场及时的好雨啊!这场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让它们茁壮成长。就如我们的老师一般,用一滴滴汗水将我们培育。
入夜,乌云密布,遮住了整片天空。乡间的小路,一片宁静,一片黑暗。只有江面上,还有一艘渔船亮着灯火,这点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星,发出一点点亮光,若隐若现。细雨坠入江中,荡起了一圈圈涟漪,荡漾开去。不一会儿,又继续陷入平静。有了春雨,夜景是多么迷人,多么让人陶醉啊!
《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师: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
生:(齐答)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生:学过他的《绝句》。
师:你能背背这首诗吗?
生:(大声而流利地背诵《绝句》)
师:背得真流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
(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
生:它属于律诗。
师:几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出示杜甫的简介)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杜甫的简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朗读,并根据注释自学)
(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高声朗读)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错了,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生:(认真看注释)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
生:(齐答)应该读“zhònɡ”。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
生: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出示杜牧的《清明》)
师: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因雨而悲。
(出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非常思念亲人。
师:你知道他思念谁吗?
生:思念他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读过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是啊,诗人思念妻子,却不能回家,他因雨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何因雨而喜呢?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是的,他喜!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生:不能!
师:他更喜!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生:(全班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配乐朗读)
师:来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生:(全班配乐齐读)
师:有进步!给自己一点掌声吧!
(生热烈鼓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其意,知其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其字,悟其境。
(出示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生:好。
(板书: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生:它好像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师: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生:它知时节。
(板书:知时节)
师: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把雨拟人化,变无知为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
生:当春乃发生。
师:“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
生:到了春天,雨就下起来了。
师: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个字?
生:知。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
生:(齐答)是好雨。
师: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呀。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
生:(流利地朗读,但喜悦之情表达得不够充分)
师:我觉得还不够喜,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一起朗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一、二两句)
(出示三、四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潜”应该读第二声,他读成了第三声。
师:你听得非常认真!(面对刚才朗读的学生)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朗读三、四两句)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屏幕,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春”和“雨”,这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哪个字?
生:夜。
师:它不但点了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春雨的“好”。想一想,春雨“好”在哪里?
生:它好在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生:它悄悄地润物。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生:我从“潜”字体会到的。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是在夜晚下的,别人并不知道。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描写春雨如何润物的吗?
生:细。
师:这个“细”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非常小。
师:正因为春雨非常小,所以它是轻轻地、柔柔地润物。一个“潜”字,一个“细”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可见,这两个字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而来。我们知道,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但有没有例外?
生:(有点犹豫地)有吧。
师:什么时候?
生:(无人举手作答)
师:大家想一想,今年春天倒春寒的时候,是和风细雨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好大的风,好冷!
师:伴随狂风而来的雨自然下得非常凶猛。如果伴随冷风而来呢,雨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雪。
师:这样的雨能润物吗?
生:不能。
师:它不但不能润物,反而会损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才是真正的润物好雨。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1)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知时节的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师:谢谢你!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
师:太好啦!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带给人们丰收。
师:这样的春雨,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2)
生:谢谢你,春雨,是你让我茁壮成长。
生:春雨,你真好!
生:春雨,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有欣喜,更有感激。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体现“潜”和“细”的特点。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三、四两句)
师:读出了味道!我们一起朗读三、四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生:(男生齐读)
师:这两句写的什么情景?
生: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师:谁能描写一下?
生:由于下雨,天上满是乌云,小路上一片漆黑,只看得见江上渔船里的烛光。
师: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
生:没有。
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生:视觉。
师:对,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野径云俱黑。
师:此时真的是一片漆黑吗?
生:不是。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船上的烛光。
师:这一点光象征着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绵绵不断,能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所以,诗人用“俱黑”对“独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这幅画面美吗?
生: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能!
师: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语速稍快)
师:谁能比他
读得更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音、语速处理比较恰当)
师: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美,谢谢你!
(出示七、八两句)
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两句吧。
生:(全班齐读)
师:“晓”是什么意思?
生:早晨。
师:到早晨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这两句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
生:想象之景。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生:花团锦簇。
生:万紫千红。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生: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这两句没有写雨,却写花的美丽,是不是诗人离题了?
生:没有离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没有春雨的滋润,花儿不会那么美丽。这是春雨的`功劳。
师:对!这两句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好。由于雨的滋润,花儿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同学们,这两句诗中,你认为作者哪两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我觉得“红”和“重”用得特别贴切。
师:为什么?
生:“红”写出了花的颜色;“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有道理。不过,这里的“红”不是指颜色,而是代指“花”。大家想一想,这个“重”字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湿”字。
师:请听清要求,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生:和第四句中的“细”字相照应。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生:“湿”字。
师:它写出了什么?
生:它写出了花朵带雨时的样子。
师: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
生:一定更有精神了!
师:山上的树木呢?
生:一定都长高了!
师: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生:肯定更美了!
师:同学们,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好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
生:(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生:(全班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不着痕迹,所以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出示四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四首描写春天的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春天的雨水悄悄地来临了,降临人间,滋润万物。
春雨的价值就在于它赋予了万物生机,让它们有了生的希望,给它们带来了无穷的变化。春雨的滋润,让小草有了生机,使它更加葱绿;春雨的滋润,让花儿有了生机,使它更加美好;春雨的滋润,让麦苗有了生机,使它生长得更美好,以待秋天结下层层的穗子;春雨的滋润,让果树有了生机,使它更加挺拔健康,待得秋实累累,压得枝头弯腰。
杜甫对于春雨有着特殊的情感。而沐浴过春雨、延伸至极目之处覆盖大地的嫩绿小草,哪怕最细小的一株,都在尽情展示着柔而不燥的活力。闲适的青山绿水,也在告知细小草儿的生命的意义,伟大的意义。就连一株小草都有它生命的意义,人类又岂能落后?
生命本无意义,但是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
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生前是好是坏,而是在于他能给家庭、国家,乃至社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自我的实现,通俗的讲就是事业的归宿,对社会贡应有之力。这是我们所渴望的。为了这个理想,许许多多的人不顾艰辛困难,奋勇前进,不惜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甚至于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只要有这个理想的支撑,生命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直不竭!
人,就是应该具备一种精神,一种敢于斗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具备一种永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生命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
一切的酸、甜、苦、辣,一切的艰难痛苦,一切的风风雨雨,一切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来讲,从来就不是痛苦和失败,而是失败中的成功,是快乐的享受。不错,我们应该把一切艰辛和失败的痛苦当作一种享受,独一无二的享受!我们的生命将上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就没有所谓的苦和痛,得失和成败。这也许就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心境吧!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睡不着觉,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中央散步,突然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毛毛细雨,这场春雨来的可真及时呀!我躲在一见小茅屋里,看着窗外那在风中飞舞的春雨丝,它好像在叫着:春天的竹子快点发芽,春天的绿草快点成长,春天的红花长得更加鲜艳。风跟随着与,慢慢地来了,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夜晚。春雨沙沙——沙沙沙地下着,轻轻地将它的甘露洒在花朵上、草地上、竹子上……好像怕吵醒它们似的。 这时,坐在茅草屋中的我,正在独享这份天上送给我的礼物。忽然,一个雷电过去,天与地仿佛连在了一起,四周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突然,我看见了江面上有一点火花,哦,原来那是渔夫还在打渔呀! 清晨我望着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心想:天亮以后,在锦官城里一定更加美丽吧。 如果生活真的像诗中所说的那么好就行了,小鸟就会有一个安宁的家,大自然的景色会更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