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共8篇)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1

课程类别:选修课(专业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执行学时:24学时

一、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一)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研究的内容为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及以上内容在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分析与识别。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

(二)基本要求、从进行机械故障诊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2)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3)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4)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5)红外检测技术。(6)润滑油样分析。、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实验课是达到本课程教学要求和使学生经受工程技术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开设实验应不少于6学时,重点为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振动信号的测试与分析,典型故障信号的分析与故障判断。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

讲课学时的分配:

概述 1 学时 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3 学时 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2学时 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学时 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红外检测技术 2学时 润滑油样分析 2 学时 实验 6学时 总讲课学时 22学时 考试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的重点、先进性、实用性和特点

本课程属专业课,与前设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衔接紧密,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及状态判断中。

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机械故障诊断基础》课程从理论、方法到应用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求本课程的讲授要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结合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使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

三、授课大纲

概述

课程的内容、方法。诊断信息的来源、获取,典型故障示例,学习方法。

第一章 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1、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时域与频域的转换。

3、时、频域信号中蕴涵的信息分析。第二章 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1、故障诊断的绝对判断标准

2、故障诊断的相对判断标准

3、故障诊断的类比判断标准

4、几种判断标准的选用及判断实例。

第三章 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1、转轴组件的振动机理

2、转轴组件的振动原因识别

3、现场平衡技术

第四章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2、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

3、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及故障判别 第五章

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齿轮及齿轮箱的失效形式与原因

2、齿轮及齿轮箱的振动机理

3、齿轮及齿轮箱的故障诊断 第六章

红外检测技术振动测试

1、基本原理

2、应用之一—温度监测

3、应用之二—无损探测 第七章 润滑油样分析

1、油样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2、铁谱分析与光谱分析

四、教学实验

1、学时数:6学时,开出3个实验。2、内容

针对下列内容开设教学实验:

(1)振动信号测试与处理: 构筑振动信号测试系统并测试,对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轴承振动信号测试与故障分析。多组典型故障轴承,测试其运转过程的振动信号并分析比较。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2

1 实践方法

制定技能训练, 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教学中, 按照预定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技能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训练要求, 经过示范—练习—掌握三个连续阶段, 每次技能训练前通过幻灯或视屏形式在示教室作简短的廛解和示范, 明确操作重点难点,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相互练习, 并作好检查记录, 同时安排带教教师和授课教师实施一对一辅导, 在指导教学过程中, 教师来回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在训练中的错误动作, 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及时归纳总结经验。了解学生本项操作的熟练程度, 使每一次技能训练都达到操作程序和标准的目的, 让学生在演示中初步掌握操作技能的基本功, 为今后的临床实习, 乃至职业医生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2 考核措施

将操作考核的项目及评分标准事先告诉学生, 给一定时间练习, 考试时每位学生在几组试题中抽题, 然后进行当场操作考核, 不达标的同学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考试结束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 这样为生学生操作技能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 考核内容

按照诊断学教学大纲, 考核内容分为基础知识考察和实践操作考察两大部分。通过随机抽取试题后, 在进行操作考核同时, 考官根据操作项目针对性提出问题, 其中主要涉及操作临床意义、鉴别方式、注意事项等。

4 建议

4.1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今后的职业考试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改进考核, 评分方法, 把技术操作提到了重要位置上,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手把手教会学生各种操作体检方法,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学生单纯依赖老师讲的被动局面, 让学生自己动脑和分析,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加强了师生互动使教学环节更加有趣、生动

通过学生的各项操作训练, 学生在实验室以一名医生的身份进行技术操作, 面对实际临床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反应和处理, 增强了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体验到了医生角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高了学生对诊断学实验的兴趣和自信心, 使实验课变得活泼、生动。

4.3 增强了感性认识

诊断学基础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是通往临床的桥梁, 是医学生掌握诊疗技术的必经之路, 学生操作技术的提高, 加快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衔接, 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4.4 总结经验和收集反馈建议

实验室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如增加多媒体设备。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空洞、封闭、置学生于被动状态, 学生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 而多媒体课件集动画、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 将抽象, 枯燥的理论形象化, 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使教学更加直观、深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诊断学作为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充分体现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特点, 是联系各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学科。为适应近年来的执业医生技能考核,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技能操作和达标考核都尤为重要。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理论,技能操作,达标考核

参考文献

[1]巫相宏.加强床边教学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2) :104-105.

[2]信中, 刘宁, 杨金奎.浅谈如何提高临床诊断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3) :615-617.

[3]杨陵华, 杜先智, 张翼.诊断学教学体会与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7) :49-50.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 多站式考核 临床技能 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94-02

《诊断学基础》是一门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是各类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生进入临床后能否独立地从事工作。因此,教学一定要遵循既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又要为提高临床诊断疾病能力奠定基础。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又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由Harden 等于1975 年提出的一种以客观方式评估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办法,即在模拟临床场景及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模型、“标准化病人”,甚至病人,根据程式化的临床技能标准,完成一系列临床操作,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1],是一种能全面反映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方法。OSCE作为国际医学考试通行的方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应用较为普遍,逐步成为医学教育的国际惯例,是近年来备受医学界推崇的客观、实用、能全面反映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诊断学基础》课程学业成绩的方式主要是检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对学生技能水平较少顾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就业需求。近几年来,我们将多站式考核引入《诊断学基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临床综合能力,缩短了学生从认知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诊断学基础》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借鉴我国优秀医学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教学改革和办学实际及强技能、强素质的培养要求,建立《诊断学基础》基本技能的多站式考核系统。

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化验结果判读、心电图诊断分析、X-线判读)、病例书写等,对于每一站的考核,依据相关的临床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每一考生需考5个考站,共100分钟考完。第一站:模拟诊疗站(SP站),主要应用SP(standerd pantient)病人进行模拟诊疗,采集病史。病史采集(问诊)采用口试。包括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第二站:检体诊断站,主要是体格检查,检查对象为模拟病人。考生应以熟练、规范的手法进行体格检查并回答主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本站主要考核考生动手能力。第三站:基本技能操作站,主要进行基本技能操作,包括胸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考生在教学模拟人上进行操作,本站主要考核考生操作规范性。第四站:实验诊断检查站,主要是辅助检查结果判读,考生在电脑软件中随机抽考,每个考生须在心电图、实验室检查、X-线的测试项目中分别抽取其中1项(共3项)进行考核。考生对抽考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判读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第五站:病例分析站、临床思维建立、诊断站,主要是病历书写,要求考生根据问诊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完整病历,由主考教师根据评分表进行评分。

总评成绩为100分,其中考核成绩占90分,职业态度占10分,职业态度主要考核考生能否在病史采集(问诊)、体格检查等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关心和体贴病人。考生在考核前15分钟到考站外等候并进行抽签,根据抽签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考核内容,各站同时开考,考生穿插进行。

二、对于《诊断学基础》教学的启发与促进

1.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病例式、启发式、直观式、探究式、项目导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师角色进一步转换,将临床知识在演示中进行穿插,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临床检查,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监督者,逐步形成“教师指导与自主训练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训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训练手段相结合、临床技能与国际化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理论知识精通,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还应该是临床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

2.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准备进行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的学习过程中,提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训练,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延伸学生学习、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不再是观摩者,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亲自动手实训操作,亲自进行检查,判断检查结果,给出临床诊断,这就给学生们提出新的挑战,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查阅资料,主动进行多次练习,从而将课本知识进一步应用转化吸收,为早日进入临床打下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我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3.考核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往往依靠最后几周的冲刺也能取得好的成绩,考试过后又全部还给了老师,进入临床什么也不会操作,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在多站式考核中,将临床检查常用技巧技术融为一体,每一站的考核成绩都将计入最终成绩,而且我们采用多次考核方式,考核成绩不理想者,可以申请再次参加考核,每人给三次考核机会,以考促学,这大大加强了学生们的练习时间,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们更加重视临床实践,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基础。

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了自主学习、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注重发展等教育教学理念,将理论与临床实训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练、做四合一的教学过程,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诊断学基础》课程注重临床思维、强化临床技能、职业素养训练,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特点。

三、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诊断学基础》实践教学是医学生获取临床操作技能的关键,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增强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通过多站式考试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基础。但是,我们任然面临很多的问题:(1)多站式考核应以小组进行,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来说师资力量略微不足,应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2)为了同学们能够加强练习,实验室要求长期开放,而实验室的设备相对昂贵,需要实验员的高度配合;(3)同学们临床知识缺乏,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足,解决问题相对简单化,可以将多站式考核方式进一步延伸入毕业生的毕业考核中,以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我们目前来说,将多站式考核引入实验班的教学,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进各专业,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赤子,陈翔,王小同等.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多站式综合性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84-85.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4

2009级临床医学 班学生:施俊华 学号:200912781 摘要:诊断学(diagnostics)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临床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工作的基本基础和技能。因此我们要把诊断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起来,在这里称为“渗透式”学习法。

关键词:诊断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渗透式 1 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诊断学是桥梁

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临床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工作的基本基础和技能,基础医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诊断学、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习中必须注重诊断学、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我们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以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为例,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外科学都讲,在生物化学课中,我们自觉地联系临床,使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如此广泛的联系,并且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临床各种疾病有如此重要作用,学习后也就不轻视它了。到外科学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时,临床教师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内容重温一遍,学生就能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认识这个问题,达到基础与临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目的,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诊断学是其中的媒介,学好诊断学才能更好的得出病例。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3、学好诊断学很重要: 3.1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3.2、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3.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3.4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作用: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的重要基础。4 我们要面临新的挑战

要做到诊断学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我们要重视阅读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用Box的形式或专题介绍基础医学与临床的联系。除教科书外,许多医学和生物学期刊及专著中,甚至在“Science” “Nature”,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有兴趣的实验研究,因此我们要不断运用这些知识充实自己,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医学中去。在研究医学科研方面,我们负有更重要的责任。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5

②自理能力缺陷( 部 分的或全部的):与活动无耐力或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③躯体移动障碍: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来源:考试大

④疼痛:与可加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有关(如咳嗽、用力排便等);来源:考试大

⑤呕吐:与体位、头颈部活动、饮食等有关;

⑥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及自主运动减少有关;

⑦ 功能障碍性悲哀:与神经功能受损有关;来源:考试大

⑧自我形象紊乱:与手术剃光头发有关;

诊断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篇6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营养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O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 绪论……………………………………………………………………………………………… 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疽……………………………………………………………………………………… 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检验系)、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一、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但它的内容以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位置都更偏向为一门临床课,重点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超声诊断。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二、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检体诊断60学时,心电图检查15学时,超声波检查6学时。实验诊断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临床见习45学时,电教9学时。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互相实践,应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2、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熟悉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并了解血液、尿液、粪便三项常用临床检验操作方法。

4、熟悉心电图各波形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形及各波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超声波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6、初步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教学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五、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常 见 症 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症状学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觉。重点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启示学生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发热、疼痛、呼吸困难、咳嗽与咯血、心悸、紫绀、水肿、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

一、发热(自学)

(一)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二)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二、疼痛(自学)

(一)在分析疼痛时应注意:

1、疼痛的位置与传播;

2、疼痛的特点与程度;

3、疼痛延续时间、频度或间期;

4、诱发、加重或减轻的原因;

5、伴随症状与体征。

(二)临床常见几种疼痛的特点:

1、头痛

2、胸痛

3、腹痛

4、腰痛

5、关节肌肉痛

重点了解疼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特点。

三、呼吸困难

重点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1·

(一)肺源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二)心源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咳嗽、咳痰、咯血

(一)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二)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三)咯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五、紫绀:

(一)定义;

(二)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

六、水肿

(一)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心源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七、心悸:常见的病因和发生机理。

八、腹泻

(一)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二)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九、消化道出血

(一)呕血:

1、呕血常见的病因;

2、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3、消化性溃疡出血与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鉴别。

(二)便血: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鲜血便;

2、柏油样便。

十、黄疸

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呼吸困难、心悸、紫绀、水肿、[咯血,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自学]。

结合临床实习及典型病例示教,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2· 讨论和分析。教材中的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问诊是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因此讲授时,要求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庭史。

(五)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障碍性疾病。

《教学时数》,习3学时。

《教学方法》教师在见习课堂中讲授:问诊内容、方法、病历书写格式及方法,并将举例说明如何问诊,写病历。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二、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望诊、触诊、叩诊的检查方法。

·3·

二、性别、年龄及疾病的关系。

三、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四、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特殊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五、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瘢、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以及临床意义。

六、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七、头颈部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三、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示教1,实习5)。《教学方法》

一、通过示教进行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二、通过临床实习,检查病人,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胸廓、肺部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二、通过临床实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4·

二、胸廓:正常及病态胸廓。

三、肺部检查。

(一)望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三)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叩诊法及临床意义。

(四)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性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支气管性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

3、啰音:啰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传导: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胸腔积液等。《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

4、实习6,电教2)《教学方法》

一、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二、在临床实习中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三、通过实习达到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

心血管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5·

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四、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五、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望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6·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水冲脉及奇脉。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五)血管杂音及射枪音。

(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4,实习6,电教2)。《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心音及心脏杂音,以电子模拟人实习为主。

三、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电教(如心音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的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

腹 部 检 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望诊:

1、腹部外形;

2、呼吸运动;

3、腹壁静脉曲张;

·7·

4、蠕动波;

5、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反跳痛、包块及肝、胆、脾、肾的触诊。

(三)叩诊:

1、肝啤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2、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四)听诊:

1、肠鸣音;

2、振水音;

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腹水、腹膜炎。《教学时数》11学时(课堂讲授

3、示教

1、实习5,电教2)《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教师示教检查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相互检查,练习检查手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配合电子模拟人实习。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以讲为主。

二、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三、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教学时数》与腹部检查同时进行。

·8· 《教学方法》由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学生相互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颅神经:十二对颅神经,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性损害和周围性损害的特点。

三、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二、简要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一)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二)深反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三)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1)跖反射(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2)霍夫曼(Hoffmann)征(3)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2、脑膜刺激征:(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3、拉塞格(Lasegue)征。

《教学时数》4学时(示教

1、实习2,电教1)《教学方法》

一、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介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9·

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练习检查方法。

四、示教病理反射、指导学生检查,结合临床分析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五、通过电教,了解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二、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熟悉症状、体征的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作出初步诊断。

二、病历编写。

(一)病历的重要性。

(二)病历编写中注意的事项。

(三)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教学时数》9学时(示教3,实习6)

《教学内容》在临床实习中,认真采集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按正规格式编写出2-3份完整的病历。教师修改后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全身体格检查录像。

心电图检查

·10·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形、正常值。

二、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教学内容》

一、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二、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四、扼要介绍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一)左/右心房、心室肥大。

(二)期前收缩(房性、室性)。

(三)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四)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I型/二度II型/高度/三度)。

(五)WPW预激综合症。

(六)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七)心肌梗死。(重点学习心肌梗死部位及时相的判断方法)《教学时数》15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9。)《教学方法》

一、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二、采取边讲解、边看心电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三、学生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超 声 波 检 查

《教学要求》

一、了解超声诊断的原理,B型、M型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范围和价值。

二、了解肝占位性病变、胆囊和肾脏常见疾患以及妊娠的典型图象。

三、了解心脏内部结构的声象图、瓣膜病、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典型图象。

·11· 《教学内容》

一、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基本诊断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的特点。

二、超声波的临床应用。

(一)肝胆疾患

(二)肾脏疾患

(三)妊娠声象图

(四)正常心脏声象图

(五)瓣膜病、心包疾患、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教学方法》

一、讲解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A、B、M、D各型超声检查法的特点。

二、讲解各系统常见疾病超声的图象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三、课堂讲解时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典型病例进行讲解,辅以典型病例录象示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

实验诊断的定义,诊断性实验的选择与评价,以临床思维方式应用实验诊断项目。

熟悉

: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及工作范围。了解 实验诊断学发展现状及未来。[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进展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自学内容]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时数] 讲课2学时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

·12· “血常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检测参数及正常范围。

了解: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红细胞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及有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常规检查:血小板数量及相关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全血细胞分析:自动血细胞分析的方法;常见检测参数、细胞直方图、细胞分布图及异常信息指示;全血细胞检测的分析及临床应用。[实验内容]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教学时数] 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 教师先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项目。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检练习。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作状态,高职院校,教学诊断,教学改进

高职院校作为现今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建设平台, 教育部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为培养高质量教育人才教学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于2015年颁布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际诊断和改进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强化对校本资源即学校人才培养状态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强化其结果作用的发挥, 为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 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 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是现今高职院校在创新建设人才教育培养系统中的必要工作, 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通知的必然要求。在基于教育部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建设的实际需求下, 高职院校在实际教育教学系统改进的过程中, 有必要以人才培养状态的数据整理分析为基础,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 提高改进工作中的针对性和创新改进措施的适用性, 以此整体上促进教育教学系统创新的合理性, 真正能够在人才培养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科学形成的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现今教育部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 每年要固定向上级教育部门进行年度工作的汇报, 基本上都是以年度报告为基础。年度报告的形成必然要以数据为基础, 而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工作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因此, 年度报告的形成能够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此部分数据的整理分析形成信度和效度比较高的年度报告, 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

(三)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现今在进行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过程中, 强化信息化技术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利用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建设的必要方向。而对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需要严格遵循现实的学校管理数据基础, 而纵览学校管理数据, 最为重要的则是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信息系统中, 以此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建设。所以,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然基础。

二、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 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措施分析

(一)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管理和年度质量报告的形成与利用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首先可以强化年度质量报告的利用。在实际工作中, 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管理是形成年度质量报告的基础, 但是年度质量报告的形成反过来也可以为教学诊断和改建工作奠定基础, 这样既能够发挥科学的、专业的年度报告存在的作用, 又能够实现数据的双重利用, 减轻工作在人才培养教学诊断工作方面资料收集的压力。

(二) 建立周期性的具有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进行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进行, 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数据收集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强化周期性的、具有常态化的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制度的建立, 通过定期的、定时的周期数据的收集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所得的结果整体反馈到教学诊断和改进的工作中, 通过即时性强的、数据有效的工作制度为基础, 促进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创新有效进行。

(三) 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强化教学诊断专家队伍的建设

以人才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应强化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通过教学诊断专家队伍的建设, 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专业性、科学性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的基础上, 积极建立专家人才培养制度, 建立专家诊断库, 并且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诊断系统专家队伍的建设中。专家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基础上的教学诊断系统方面进行建设;另一方面从教育质量的完善方面进行建设。

综上所述,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是现今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工作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年度质量报告形成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这些必要性的要求下,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可以从强化利用年度质量报告、建立周期性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以及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工作的创新改进。

参考文献

[1]陈方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5 (1) :26-27.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诊断学》教学 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90-02

诊断学是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学科”,只有经过规范严谨的诊断学技能培训,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正确率。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医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自2010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开展案例教学模式,获得了丰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开始开展案例教学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2班62名学生(观察组),及2010年临床医学专业2班58名学生(对照组)。观察组:男38名、女24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1.04±5.89)岁。对照组:男35名、女23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77±6.03)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伍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案例教学方法

(1)明确案例教学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制定详细的、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估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

(2)精心选择案例。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且生动鲜活。或者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生动的情节。好的案例应该具有复杂性,并与现实紧密结合。案例的复杂性并不在于案例有多长,而在于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这样能够引起学员讨论的兴趣与热情,使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有实际意义。

(3)组织与动员学员。应事先把案例选择的想法与教学意图向学员说清楚,使学员认可所选择的案例并认可案例教学的形式。要事先召开学员支部的书记、学习委员、小组长会议,由他们组织学员积极进行课前的案例研讨,提高课前案例研讨、交流和课堂案例分析的质量。

(4)重新布置教室及座位。教室的布置和座位的排列是高级公务员培训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座位的不同排列,会对学员和教师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能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常见的“排排座”适合传统的报告式的课堂讲授;“梅花型座位”适合分小组讨论:座位无主次、无先后,大家机会均等,平等交流;“O形座位”适合双向交流:老师在圆心的位置,随时可以转向任何一位提问学员或提问任何一位正在发言或不发言的学员。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如表1,观察组的记忆题、理解题、分析题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3 讨论

《诊断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承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分析的综合能力,为学习临床医学各专科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奠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实验诊断学和检体诊断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技能的学科。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模式以大课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实验诊断学中复杂的形态学检查,学时短、内容多,学生在课后无法查阅和复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心电图教学理论抽象而复杂,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体现;而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要充分尊重病人的个人权利,“检体诊断”的见习学生多病人少,实践机会匮乏的弊病日趋突出。因此,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改革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案例教學法近年来成为诊断学教学学习的新模式[1]。案例教学法发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3],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我校自2011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面开展案例教学模式,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即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的记忆题、理解题、分析题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可见,针对《诊断学》教学全面开展案例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满意成绩,对诊断学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也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的几点优势:第一,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第二,教学过程不同。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除此之外,另有部分人容易混淆案例教学与所谓的“例子教学”,为了更加明确案例教学的概念及优势,我们也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区别:第一,例子教学是先有权威性的结论,然后用例子来证明它,而案例教学先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作出答案;第二,例子教学先有观点,再有材料,案例教学先有实践,然后选择针对性的理论来解决问题;第三,例子教学往往比较单纯,环境、背景相对比较“净化”,缺少实战气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设身处地,锻炼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实战能力;第四,例子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堂上观点加例子,全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要将笔记记下来,记住观点和材料即可,而案例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各个方面呈现出它的卓越之处,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不重对错、重在分析、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曹苏娟,李晓玲,李国亮,等.案例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365-366.

[2]Zhao Tie-niu,Wang Hong-wu,BU Huai-ell,et a1.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preventive medicine[J].China HigherMedical Education,2009,24(10):16-19.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古筝下一篇:营业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