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的感悟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新课改的感悟(共9篇)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1

——结合小学实习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就是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到了写作阶段,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独老师尊重了学生,但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三、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这个案例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2

一、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觉得没滋味。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元素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讲Excel2000的《制作工作表》这节课时,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讲授什么是表格、怎样建立表格、表格标题怎样居中等,尤其是针对标题居中的问题,教师是强调又强调,利用机器左一遍演示右一遍演示,可学生还是课上会操作、课下又忘了。这样反反复复,真可谓是教师煞费苦心、学生不以为然。走进新课改之后,讲到这部分知识时,细细思量一番后,笔者给这节课包装了一下,换了个标题,叫做《我的课表我来做》。学生对课程表历历在目,非常感兴趣,心想:“使用Excel2000怎样做我的小课表呢?”结果,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上机迅速制作出了这张表格,并且还饶有兴致地给他(她)的小课表打扮了一下,例如给字变颜色、改变字体、字号等。邻座同学互相评价一下,看看谁的课程表合理、漂亮,尤其是发现了一个重点问题———课程表标题未居中,直奔本节课的难点。这时教师再稍作阐述,学生立刻印象加深,而且能长时间保留在记忆深处。

通过这样给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解决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将学生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将被动变成主动。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就会自己体验、自己探索、辨析思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教材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材有些乱,虽然内容直观、图文并茂,但太过简单,根本不适合教学。笔者想,那一定是他没有深刻领悟到新课程理念的缘故。这实际是在给我们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在教学中,笔者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高一、高二的新教材差不多都是几幅简单的图案再配上几句话,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更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但笔者觉得,还是结合课本形象直观、简单易懂的图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相信课堂效率会更上一个台阶。

例如,讲授“分类汇总”时,笔者没有急着把分类汇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笔者说:“出个小题,怎样迅速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有的同学反应很快,不假思索地说:“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笔者说:“说得好。那么怎么计算全班男、女生的平均年龄呢?”这时举起了很多小手,看得出来同学们的兴趣被笔者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先按男、女生分成两组后,再分别计算平均年龄即可。”我肯定地点点头,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棒。那么把分组和计算平均年龄放在一起使用一个命令即可完成,这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题———分类汇总。”可见,把握住教材核心内容,有效地将孩子们的兴趣迁移到课本知识点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再加以适当点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上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三、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转变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进行角色转变。新课程下,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满堂灌”,而要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信息技术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教师除了讲课外,绝大部分时间在学生中间指导操作。这不仅是指导操作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感觉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友谊。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信息技术课与新课改同行。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 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对新课改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3

l、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人学习状态。

3、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篇4

新课改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教师刚从师范毕业进入职业生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是新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为新教师成长提一些借鉴性的建议,以使新教师更好地把握专业成长的方向.

作 者:敖雯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新教师   专业发展   要求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5

一、教师层面教学模式滞后

1.教师教学模式转变仍需艰难探索。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历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到底应该怎样转变,我们却很困惑。虽然自新课改以来,大大小小的培训不断,但教师普遍认为培训的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专家讲座或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很多人集中培训一两天,没有交流与思考,没有具体的案例支撑,过于形式化,对于教师应对新课程没有实际的作用。

2.普通的农村教师的教学模式难改变。由于条件所限,农村中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很少,我们对于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新模式的认识仅限于一些专家或一线教师的理论总结或案例介绍,没有机会深入优秀课堂亲身体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新模式的运作,从而导致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论渗透都很到位,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欠缺。

3.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胜任的角色需改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备、教、改、导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传统的“黑脸”老师向“社区开放型”转变,传统教师只是记忆陈旧的框架结构,信息封闭,依赖经验,科研意识淡薄。新课改后必须与学生接轨,变为学生给老师提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具有课本知识的精练,还要有课本知识以外的时事知识,充分备课。

二、学生层面学习方法、观念滞后

1.学生生源限制方法、观念的转变。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较欠缺,获取历史资料的途径仅限于教材内容,再加上平日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而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师唱独角戏的境地也很难转变。而当下高考仍然考查学生的做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按这样的课改方式长此以往家长与学生都有不同的担忧!

2.学生生源良莠不齐。在城市的中学,有少部分同学来自城市,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教师布置的任务城市中的学生能够抢答,但农村的可以说几乎都是瞠目结舌,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苦于普通话等的限制,也很难大方的表达出来,这是农村教育资源所限,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善,但高中学习生涯仅仅三年,要锻炼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3.教育资源不均衡,衔接不够造成学习滞后。虽说新课改已全面推进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对教育较为落后的城市中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小学、幼儿园、初中教育中渗透的新课改理念还不够彻底,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还不够。但初中课程内容少,完全能够实现新课改的合作形式,直到实现预期目标。但升到高中之后课程内容加大,要实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更是难上加难,在加上初中并没有完全完成新课程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更加滞后。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6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断呈现,课堂教学出现一派勃勃生机。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在我们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的同时,仔细回头一审视,我们也渐渐地发现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即我们有的教师不知不觉间偏离了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误区。

一、舍本求末——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现象分析: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理念要求教师尽力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博爱。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来,我们很多教师就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而且这种现象在前期还相当普及。课例:

《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课。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服装、帽子、纤绳等道具。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53630︱,该环节设计不错。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这些道具来表现纤夫拖着沉重货船时的情景,并上台表演亮相。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用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作了总结。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学生只关注体验的仅仅是活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反思:

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有机地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美的过程。而上例中课堂上热闹的景象,只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愉悦性,却忽视了音乐的本性,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也就是淡化了以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音乐课被异化为其他课程,失去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二、画蛇添足——为综合而综合,只重共性,忽视个性。

现象分析:

新课程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这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使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数学、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

课例:

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是,这位老师就从历史的角度开始了提问: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止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结果怎样?有何历史性意义?学生一一作了回答,不全者,老师作了补充。然后,老师又从地理角度介绍了长征行进路线,途经省市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一番讨论后,终于点到了作品,然而又觉得还要补充关于文学诗歌的内容(歌词是文学诗作),朗诵一遍后,又提了几个问题,探讨原诗句这样写的目的。大半节课过去了,课堂上才传来等候已久的歌声。由于时间有限,作品较长,这节课,学生只完整听了一遍,而没分段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反思:

课例中,教师也花了不少心思,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将其他内容与音乐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偏离了艺术综合的宗旨。在这里,是为综合而综合,全局性改变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为赶时髦加入综合,偏离音乐性去探讨、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简直是“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画蛇添足。其实,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其他学科共性更重要。因此在注重综合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共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运用多种艺术的关联,把艺术和生活、文化、科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把音乐、美术、舞蹈等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各类艺术共通的特质有所体验和认识。但是在其中,我们更不能忽视个性。实践证明,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共性更重要,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强调的音乐课的魂——音乐性。三、牵强附会——滥用多媒体课件,取代教师主导地位。

想象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欣赏的音乐内涵。

课例:

《桑塔露琪亚》一课。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时,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顿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聆听完毕后,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船歌的节拍、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演唱的风格等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一概不知,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的内容(那不勒斯海港美丽的风光、贡多拉船等)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尽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娱乐性,但是在同时它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准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但是在该环节中,视觉为主,从而削弱了听觉。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的现象,我认为不仅浪费了我们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在其中,由于多媒体的喧宾夺主,弱化了我们的音乐教学。

反思: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配搭;适时展示,恰到好处。体现其合理性、实用性。当课件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现状不符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情况,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切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

四、生搬硬套——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忽视实效。现象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几乎在所有的公开课中广泛使用,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少了该环节,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目前教学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例:

《绿色家园》的自主合作交流课,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词内容,应该说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然环境与生态发展的关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的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如果组织恰当,目标明确,确实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学生没有明确合作的目的,并且分组规则不明确,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小组内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意义的讨论、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学习水平。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其中也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合作,不管规则和职责是否明确,生搬硬套尝试着用。这样的合作只能是无本之花、空中楼阁。反思:

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乐于合作的情景,以景激情,并在合作中让学生明确规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五、浅尝辄止——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弱化音乐知识与技能。

现象分析:

新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于是有些教师一改过去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化的倾向,强调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刻意淡化丢弃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基本上不涉及音乐知识,连最基本的节奏、识谱等内容也丢弃。其实,这是教师在实践中对理念理解上造成的误解而产生的一些偏差。课例:

《可爱的动物》公开课。教师制作了课件,展现了一副描绘大森林的图画,以激发学生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顺着这个线索往下想:大森林里会有什么动物呢?然后出示7张动物图片,让学生分组上台分别扮演森林中的7种动物。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不亦乐乎。整堂课下来,音乐还未作分析,只是反复播放。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做具体分析,哪段音乐适合哪个动物。只是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反复的问学生用什么动作、队型较为恰当。最后,学生也无法体会各段音乐是怎样表现动物形象的。

反思:

课例中,教师把音乐创编的新理念带进了课堂,却丢弃了“双基”。其实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强调审美并不是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而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方式,淡化双基学习过程。我觉得在上例中,可以先逐段听音乐,让学生分析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并让学生明确适合表现哪种动物,将7种动物与音乐一一对号入座,再分组讨论创编。这样学生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作品的感受、体验、表现上,也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有机渗透在不同教学领域中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轻松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反过来知识又为审美服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音乐美、表现美、创造美。从中提高音乐素质。

对新课程的感悟与思考 篇7

首先是课堂教学存在的“潜”问题

我们的老师习惯于“讲”, 而不习惯于“导”;习惯于“演”, 而不习惯于“听”, 习惯于“问”, 而不习惯于“启”。我们的课堂存在的“潜”问题实在是“罪孽深重”, 我们的老师非常需要一次“涅槃”。

1、来自课堂教学存在的“潜”问题:

之一:教师观念尚待转变。之二:传统模式有待突破。之三: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之四:构课艺术缺乏思考。之五:问题设计有待整合。之六:课堂时间不够精确。之七:学生活动随意性大。之八:合作探究问题不精。之九:教师贪讲学生被动。之十:重果轻程缺乏推论。之十一:知识勾联牵强附会。之十二:学生评价千篇一律。之十三:课堂用语不够规范。之十四:媒体辅助替代板书。之十五:资料太多不作取舍。之十六:文本研究不够深入。之十七:驾驭课堂不够灵活。之十八:学科特点不够凸显。之十九:知识错误时有出现。之二十:学生思考缺少空间。

2、探究课堂教学品质的“新”对策:

(从理论上讲) “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多方面的功能, 促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 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 (模块教学) “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 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课实现目标。” (选修课)

(从实际操作上讲) 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些关系:

一是编者意图和教者领悟之间的关系。二是目标的确立和生成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师备课与学生所需之间的关系。四是教学内容和教法选择之间的关系。五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延伸之间的关系。六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七是教材的取舍和补充之间的关系。八是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之间的关系。九是必修课和必选课、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十是学科教学与考试命题之间的关系。

针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虑及上述“十大关系”, 依据新课程标准, 笔了者提出了必修模块教学的相关建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 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其次是课堂教学侧重的“新”努力

1、目标的确立。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和技能 (基础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目标) 。三维目标之中, 第二个目标是关键,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最有力的武器。我们要根据模块教学的不同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形式从知识内容“召唤”出来, 转知识为智能, 化智能为品质。毕竟, 知识的掌握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而过程, 是必须靠参与体验来实现的。我们尝试着让教学变成一个体验的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们还要尝试让教学变成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学生与作者对话, 与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对话, 与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话等等, 营造多元的灵活的课堂氛围, 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教育, 达到润物无声的化境。

2、教学的构想。

依据课程标准, 针对文本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选择最佳教法, 突出学科目标, 系统知识梳理, 灵活能力训练, 精选例题解析, 探究规律策略, 渗透情感教育。

3、模块的整合。

教师要通读现有的模块教科书, 研究相关教辅资料, 大胆取舍、系统整合。如同一作家、同一时代、同一内容、同一风格、同一体例的模块教学内容,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现代诗歌教学, 古代诗文教学, 名著导读教学, 知识梳理教学等等。如陶渊明、苏轼、李白等一些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作家、作品, 《诗经》与《孔雀东南飞》的教学 (古体诗文的教学)

4、问题的设计。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积极地思考, 勇敢地参与。那么, “主”问题的设计就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含盖性。科学而艺术, 巧妙而严密。或循序渐进, 或异军突起, 或是非选择, 或整散结合, 或难易相配, 或自主设问, 或共性设问, 或连环扣问、或单线质问、或启发导问, 或激趣巧问。如:思想内容概括, 艺术手法总结, 语言分析评价, 词语含义解答, 文句理解分析, 文学常识识记, 名句填空默写, 句子仿写补写, 材料分析作用, 结构顺序排列等内容。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这样问: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象”的选择来进行描绘的?并且在具体的“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他怎样的情感倾向呢?哪些详写了, 哪些略写了, 为什么?其他的语段起什么作用?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可以这样问:刘和珍是何许人, 值得鲁迅先生为她作记念文章?“记念”有何深意在里面?文中记了刘和珍几件事?反映出她是怎样性格的人?鲁迅先生给予她怎样的评价?

5、教法的选择。

我们的五个模块教学的四个板块是“阅读鉴赏”, “表达交流”, “知识梳理”, “名著导读”, 我们就要结合内容研究教法, 每一个版块都要突出一个“点”, 还要兼及其他, 毕竟, 内容决定方式方法:如阅读教学法就要突出“读”, 在“读”上狠下功夫。如单读、齐读, 局部读、整体读;默读、朗读;粗读, 精读;涵咏、吟诵, 当然还有自读、听读、跟读、仿读、范读等, 只有“读”进去, 再“跳”出来, 才会使作者情和读者情“两情相悦”。还如问题教学法就是用问题牵引, 梳理知识、关注情感、鼓励参与、恰当评价等。那么, 问什么, 怎么问, 问题由谁来提出, 这些都是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灵活取舍的。再如对话教学法必须明确对话中心、分解对话要点、体现对话层次、实现表达交流等。还如情境教学法就是创设情境、铺垫蓄势、运用教具、智力游戏、音乐伴奏、画面领起等, 让学生“入境”, 然后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当然, 常规教学法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讲述新知、讲练结合、布置作业等。当然, 还有传统的诵读法等等。最终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文无定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6、辅助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用之当用, 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 则喧宾夺主。浪费能源不说, 还对学生的眼睛不利, 更不能用媒体替代板书。我觉得, 不管你怎么使用, 都要为语文教学服务, 为你的教学内容服务。一节课不能贪多, 色彩搭配要合理, 字体大小要适度、规范, 与教学内容的勾联要紧凑。尽可能删去可用可不用的画面和文字资料。

7、评价的探究。

(学生评价) “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准”,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 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 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要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确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加强自我评价。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8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棉花姑娘》,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蜻蜓、猫头鹰、壁虎等多种动物的图片、资料,然后配乐介绍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充满声、像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目不暇接。课件展示用时30分钟,然后用了5分钟看动物(图片),说动物(名称、作用),最后又用5分钟让学生戴着头饰演动物。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没有好好认读、重点词句没有认真理解,课文没有读通读熟就到了下课时间。

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的“工具性”就蕴含了“双基”的教学与训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活动课,削弱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在新课改中还要不要进行“双基”教学与训练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仍然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知识与能力”蕴涵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这样认为,缺少了“双基”的语文教学,就是残缺的语文教学。

当然,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获取语文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人类优秀文化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从而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具体目标。

操作:

课改中如何落实“双基”教学与训练呢?

1.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之路。首先,“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次,“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第三,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生是否学得生动有趣,是否学得积极主动,都关系着“双基”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因此,“双基教学与训练”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推进”之路。

比如,一个汉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以往的方法是:字音,教师教学生读;字形,教师分析,学生记;字义,教师讲解,学生听;书写,教师示范,学生练。这种单向传授的教法,学生学得被动,教学效果不佳。“课标”指导下的生字教学应该是:字音,学生可以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确;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系汉字结构规律和身边的具体事物来记;字义,让学生联系句子和词语谈认识,说体验,表情感,说见解,既练习了说话,又为写话打下了基础;书写,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书写实践,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此中,既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知识与能力目标是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同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语文课应当重点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完成这两项任务关键要以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为轴心,让学生感受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美妙神韵。

根据《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的诗文”,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写作时,要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上述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语文课应当重点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重点写威尼斯具有独特的美,小艇在威尼斯城又具有奇妙的作用。最后一段通过拟人手法写“静”,通过动态、声音衬托静,用奇妙的文笔描绘了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景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用哪些精彩的语句、采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威尼斯奇特的风光,即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的奇妙,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的知识,还有在语文情境和语文实践中生成的语感和美感。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城关小学

对新课改的感悟 篇9

高二语文备课组

成喜增

我校从2010年8月新学期开始了新课改,同时开始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在座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带了一轮,对新课改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案一体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这一届高二绝大多数任课老师去年8月才拿到新教材,开始新教改也不过一年多,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我仅谈谈我们备课组这一年来的一些做法、思考和困惑,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对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和实施过程。

1.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后练习等几个板块构成,它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及流程,使教师上课更加规范有序,使学生学习不再盲目。

2.学案编订时充发发挥学科组老师的集体智慧,先由组长分配任务,每位老师提前制作教学案,利用每次学科组会议对下一个学案进行讨论,最后定稿印制。每份学案应该是全体学科组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3.学案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但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顺利解决大部分问题,难点部分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讨论是要精心组织,设定目标,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集思广益,解决疑难问题。4.学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老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点拨帮助学生。

5.课后检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案上的问题设计要少而精,否则课堂时间会很紧张,老师质感进度,教学效果不佳。

6.课堂上要把学生做和讨论严格区分开,先做,有疑难问题再讨论,不然学生容易偷懒,产生依赖性。学案没科学完后老师应当收回检查,从中得到反馈的信息,以指导后面的教学。学生学案要装订保留以便于今后复习。7.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组老师逐渐形成了一个较有特色的“共同鉴赏,读写一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它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步骤如下: “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

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共同鉴赏,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借助教学案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的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较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们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们想到了《读者》《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美文》等杂志。教师尽量找一些这样的杂志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们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们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如《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论语》《红楼梦》等。本学期开始我询问了一下: 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力争读500篇文章,也就是每两天读一篇。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做到审题准确,不跑题脱题。写作思维也敏捷了,如果高中三年能坚持练习,相信学生能在高考中写出较理想的作文。

如果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应该算是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

三、在运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新课标出来后,教学方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谓教无定法,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怎样在创新的同时继承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法?怎样让教学及有序可循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2、怎样更好地完成教学案一体化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曾用过分组讨论法,也曾用过自主合作法,可是大多流于形式,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反而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味依赖他人的坏习惯。

3、以后选修课该怎样教?学生要读150万字的课外书,时间不够怎么办?要不读对高考又有怎样的影响?

4、考试怎么考?语文知识面太广知识量太广,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增加,考题答案随意性大,对教师独立思考的素养及对待参考答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更对目前语文年的考试内容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功利色彩,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美好的环境?

4、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这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在教学中有益有效的开展?

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课改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无论如何,新课改都将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都将促进教师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比现在精彩,为人师表的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激情和幸福感。我对这一点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上一篇:我的妈妈有绝招小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诗词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