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培训心得体会(推荐9篇)
前不久笔者在硕士研究生复试上,听了达州职业学院一位思政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上在分组讨论的环节,该老师就某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组里先后讲了五次,课后评议时就这一教学行为不同的复试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复试老师们的争论情况:
一派老师认为,同一个问题有五个组的学生不懂,说明这个问题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对着大家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
另一派老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则。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思考探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是不可能一致的,这样即使是共性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发现得早、有的学生发现得迟的现象。如果当第一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无疑是剥夺了其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而如果等到最后一组提出问题时老师再去解决,对第一组、第二组的学生来说就可能因为时间过去已久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第二,由于不同组的学生知识构成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样他们需要老师讲解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情况下,有的组老师刚讲两三句话,学生就“哦”的一声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而有的组老师讲了两分钟却仍有学生表情凝重,目光游移。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面对着大家讲,那么是多讲一些还是少讲一些?讲多了对某些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讲少了对某些学生来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只有分开讲这一矛盾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不是浪费这一部分学生时间,就是浪费影响那一部分发展。第三,分别讲解有助于在双向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同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由同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基础不好,有的是因为阅读困难,还有的是因为思
维障碍等等,分别讲解有利于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做无用功。面对集体讲解则不可能面面俱到,会使教学失去针对性。第四,分别讲解有问有答有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分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可能会更辛苦一些,但只要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过讨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本节课评议时大家讨论的话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问题,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去我们都强调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并不够深刻。今天我们认识到,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然后再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讲什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讲什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事先确定的,它的目的在于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讲什么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要求我们教什么,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学生发言的权利,不能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讲,某堂课因为某某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这里,这些教师对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们以为教案上预设的东西讲完了就叫完成教学任务,否则就不是。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叫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全部讲完了,但仍学生的问题没解决,则教师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算完成了。因为教学的任务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解决,学生发展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
二是何时讲?许多教师都知道应该讲在学生不懂时,但我们只考虑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是讲在学生不懂时,那么是讲在全体学生不懂时还是应该讲在部分学生不懂时?是讲在多数学生不懂时还是只要有学生不懂时就讲?是讲在优生不懂时还是讲在差生不懂时?是讲在一有学生发现问题时还是讲在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什么时候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感觉来决定。换一句话说就是,早发现的问题早解决,迟发现的问题迟解决,真正做到愤时启,悱时发。要做到这一点,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解决,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教师只讲关键点,只讲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谁来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后谁来解决?当然是教师。但是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谁来解决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具备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整理信息研究问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应当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尤其是在讨论课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基础好的学生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学,使差生的水平得到提高,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是如何讲?传统的方法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立即根据自己的判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缺少互动,教师只知道学生中存在什么问题,却不知道学生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因而解决起来往往缺乏针对性。所以要解决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是引着学生直奔结论而去,而是应该奔着学生产生问题的源头而去,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
根据这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时间,创设学生暴露问题的条件。那么怎样创设这个条件呢?还是合作!否则一个教师解决不了几十个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协助,这样才能确保讲得具体,讲得实在,讲得具有针对性。
最后给谁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对着所有同学讲?或者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不要讲给所有同学听?这个矛盾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答案只能是肯定的,这一定会使许多同学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们来说无谓的问题上。而如果是小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和学两方面的情况作出具体安排。对多数学生有意义的就对着多数学生讲,对少数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就对着少数学生讲,其他同学可安排讨论自己的问题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使得惑者解其惑,需者得其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讨论结束时,所有听课老师一致对授课老师上述课堂处理方法表示感谢,因为正是他的这一大胆也是辛苦的重复劳动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不仅让我们去思考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且使我们深化了对以生为本的认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贯彻新课标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复试结束后,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学习思考了“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为: 1.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十二五”期间, 浙江省共遴选了1600名优秀中小学 (幼儿园) 骨干教师与校 (园) 长, 分期分批参加了“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以下简称“双名工程”) 。笔者有幸成为了浙江省“双名工程”之“浙派高中政治名师班” (以下简称“名师班”) 的二十个学员之一, 开始了为期两年 (2013 年8 月—2015 年11 月) 的学习。
很多人也许会这样想:培训班嘛, 不过是安排几个讲座, 听几个报告, 也就过去了。但我们“名师班”的培训却是严谨、有序、规范的, 它有理论研修、实践浸润、学术提升、思想凝练、成果展示、示范辐射等学习方式。两年来开展的一系列涵盖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系统且全面的培养培训, 不仅拓展了我们的教育视野, 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提升了我们的理论修为;而且, 我们彼此之间在两年的培训中加深了感情, 为跨区域、跨校际的教学研讨、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名师班”为核心的学科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升了浙江省政治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 并扩大了在全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回想这两年中七个阶段的培训活动, 刚好经历了两个四季轮回, 笔者愿意把其中的几个不同季节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景宁的“春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天总充满着勃勃生机, “名师班”在第一个春天里为学员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进中国畲乡——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走进春色满园的景宁中学。
为期一周的培训, 学校安排了六堂观摩和展示课、两次评课、两个特级教师讲座、一次学员交流。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名师班”班主任姜根华老师亲自为学员上观摩课:《政治权利与义务》;学员郑友民的展示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员骆柏林的展示课:《寻根溯源——复习从生活入手》。
承办单位景宁中学也派出三位青年老师展示了别样的课堂风采。毛荣芬的展示课:《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雷敏的展示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魏丽亚的展示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将“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与“双名工程”结合起来, 既能让浙派名师、专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艺术送到景宁, 让景宁县的政治教师共享全省优秀教育资源, 同时也满足了浙派名师培养中的实践需求。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名师班”培训模式改革的一次尝试。
景宁中学活动后, “名师班”的综合实践活动两年里分别在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浙江省桐乡高级中学、浙江省长兴中学开展。
实践证明, 这种培训活动实效性强。通过这次活动, 我们能够聆听鲜活的课堂案例, 就案例及时进行交流和思考, 聆听专家的诠释,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承办学校也可以在家门口观摩省内外学科顶尖名家的课堂, 亦可以借此机会让本校的青年教师获得名家的指点, 提升教学能力。因此, 活动的开展是双赢的。
笔者当时也写下《春的思考》 (片段) :“阳春三月, 春暖花开,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 我们迎来了浙派名师班的送教活动, 机会是难得的, 平台是高端的, 学习是实实在在的, 成效是看得见的……这次的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窗, 相信我们都会有所收获, 像春天一样, 生长出新的思考。”
第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 六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政治课, 让学员们深刻领悟到教师所要具备的一些能力。
一是教师要能够“梳理”知识。雷敏的课能够精确、严密、顺畅地把《经济生活》第九课、第十课的知识精密地梳理在黑板上, 提纲挈领, 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
二是教师要能够“重组”知识。姜根华教授一堂《政治权利与义务》课上得如此有文化, 如此有深度, 如此具有教育意义, 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
【贵州的“夏天”】
夏天是炎热的, 但也是热情似火的, 这样的季节适合按下躁动的心, 安静读点书, 或者安排一次远游。
2015年的夏天, 我们和五位山西省政治特级教师一起访问了贵州的两所学校:贵州省贵阳市兴农中学和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学员们不仅带去了浙江的政治课堂, 还走进了贵州的政治课堂, 浙、晋、黔三省政治老师在听课评课中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贵州的第一站是贵州省贵阳市兴农中学。这是一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学校, 举目之处, 文化寄语到处都是, 墙壁上、标语上、楼道里, 一句句, 一段段, 都那么让人感触, 都那么发人深省。参观完校园, 学员们进入课堂, 聆听了一节高三复习课《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课后, 与兴农中学政治教研组进行了实而有效的评课活动, 大家积极踊跃发言, 思维互相碰撞。学员陆国良:“上课好比旅游, 为了欣赏到好的风景, 有时会经历路途的坎坷。这启发我们上课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感受体验要关注。”学员邢方方言道:“高三老师要善于与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作斗争, 找准一堂课的关键节点安排教学内容。”评课活动后, 学员杨志敏为兴农中学的老师们做了高考复习的专题讲座《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有效课型的探讨》, 他把自己多年对复习课型的研究成果与贵阳的老师一起分享, 并与大家做了互动交流。
贵州的第二站是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学员们聆听了即将参加贵州省优质课评比的龙正东老师的说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龙老师课型设计新颖, 理念新, 运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素材贴近生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再一一解决, 不失为一堂传统课堂的好课。听完龙老师的说课后, 名师班的学员们敞开心扉, 毫不保留地为龙老师课堂的完善出谋划策。学员杨志敏:理念新, 但没贯穿到底, 逻辑思路需要调整;材料好, 但有点杂, 建议精简和归类;内容推进过程值得思考。学员王国芳:课件字体颜色需要调整;逻辑层次的展开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
听完龙老师的说课, 学员们还参观了该校的校本课程展览室, 校本课程开发种类丰富, 地方特色浓郁,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沿着将军的路”“竹编技艺”“三穗麻鸭的养殖技术”等课程。
【德清的“秋天”】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名师班”的培训故事继续在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演绎。
在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的培训是“主题式综合实践培训”, 学员带着预设的主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存在及现实困境”进行备课、上课、评课, 然后就这一主题做微报告发言。高中名师班学员陆国民、邢方方用“主题式教学”分别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课。
学员张建庆的微报告是这样发言的:
“我个人认为, 邢方方老师的课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存在及现实困境的一次生动的诠释……
“邢老师的展示课, 整堂课可以说是‘立意高远、大气从容、流畅清晰、生动活泼’, 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教师的素养和追求, 使听者获益匪浅。我真正地感受到在邢老师小小的身体里隐藏了一个大大的宇宙, 在她小小的心灵中溢满了大大的幸福。所以, 她能爆发出如此灿烂的光和热, 能把一堂枯燥的政治课演绎成一堂励志的、洋溢幸福快乐的课堂。
……
“邢老师的这一堂课匠心独具, 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教学突破口) ——‘幸福在哪里?’这个问题的出现, 很自然地续上了‘幸福就在劳动里, 幸福就在我们的事业里’这样的思考, 从而不仅自然地引出了‘劳动与就业’的教学内容, 而且将这一课的教学上升到‘追求人生幸福, 实现幸福人生’这样一个极其现实的、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主题上, 从而使得这一堂课的教学有了不一般的境界。邢老师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轴, 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两翼, 以‘劳动 (就业) 创造幸福’为立意, 以‘ (寻找) 幸福’为主题, 以‘劳动是一种幸福—择业是幸福之本—维权保障幸福’为线索, 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 以师生对话为基本方式, 环环相扣, 层层展开, 使人不觉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山西的“冬天”】
冬天是白色的、纯情的, 又是蕴藏能量的季节。“名师班”的冬天故事, 是由初中和高中两个名师班联手演绎的。
本期名师培训, 高中政治班和初中政治班培训时间基本一致, 常规培训中, 两个名师班上课的地点、内容有所不同。为了让初中、高中老师更好地“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培训方准备了一次初中和高中互相学习的培训活动。
2014年的冬季, 应山西省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的邀请, 初中、高中两个“名师班”远赴山西省太原市和运城市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晋浙中学政治名师联合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是浙江的老师安排高中、初中各两堂课, 山西的老师安排高中、初中各两堂课, 课后初高中互相评课。上课地点分别是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学和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三所学校, 其间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多达300余人。
这次活动不仅是跨越高中和初中课堂的交流, 更彰显了南北两种风格课堂教学之间的碰撞, 可谓是一场政治学科的教学盛宴, 让人至今想来依旧回味无穷。
学员张松玲这样说道:“同课异构的课堂, 南北教师风格迥异:南方人的细腻和北方人的朴实, 北方老师的疏阔和南方老师的灵气, 尽在课中。这场风味独特的文化盛宴, 异地课堂教学的碰撞, 有的是相互砥砺和激荡, 有的是相互补充和促进。课堂构思之新颖, 课堂形式之翻新, 课程资源之丰富, 留下的是沉思、启迪和回味。晋浙教学, 时而厚重, 时而婉约, 时而悲怆, 时而诙谐, 各成一体, 各具特色。”
初中“名师班”的班长邓权忠老师这样写道:“我们初中、高中政治名师班移师山西太原和运城, 参加‘晋浙中学政治名师联合教研活动’。这是我们培训班第一次走出浙江省, 这次南北两地名师同台展示, 可谓精彩纷呈, 收获多多。”
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 高中班的陆国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模拟投资、自由辩论等, 在课堂上经历了一次“理财”体验,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有所获……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 我们浙派名师高中班邢方方老师以充满江南柔情的教学风格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幸福在哪里?》, 邢老师最后还现场为大家演唱了《幸福在哪里》这首经典老歌, 很好地诠释了这节课的主题。
体会一:要注重阅读指导,提升理解能力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考试题目答案的依据。高中政治教材中又选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有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从中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所在,全面地让学生加以理解,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
如高一政治第一课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体会二:要重视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共同目标是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如在高中的《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大,很多问题学生都会自主分析,老师可以列举身边的经济现象,如“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对话,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许多知识在学生合作对话、相互交流中完成,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
体会三:要联系时事热点,强化政治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为时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时事热点,列举现实事例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让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社会热点透视”“实话实说”等节目,对当今社会热点、现实困惑,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 年12 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咨询老师,最后形成下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供哪些启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盘活了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透视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
体会四:关注习题讲评,把握解题实效
教师课堂教学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习题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在习题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从而理会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例(2008全国文综卷I38)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XXX中学 XXX
XXXX年X月X至X日,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视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分析,从高考反观政治教学,高中政治教师怎样驾驭教材和提高教学能力,以及示范课。
一、认真研读新教材,发挥好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的作用。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变化不小。最主要的是教材编写理念的变化。新教材凸显观点,关注过程,采用内容活动化的新的呈现方式,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老教材那样直接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和解决,注重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真正的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载体。
二、严要求,勤总结,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提高能力、展现自我的大舞台。授课专家对到底什么样的政治课是一堂好的高标准的政治课进行了如下总结:充满思想,让思想政治课“深刻”起来;充满观点和规范,让思想政治课“鲜明”起来;充满智慧,让思想政治课“聪明”起来;充满尊重与关怀,让思想政治课“人文”起来、“亲近”起来;充满文化,让思想政治课“美”起来。他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有理论上的深刻性;要注重观点教育和品德教育;要把教育的过程看成既是获取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展现智慧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多给学生点人文关怀,多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多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想一想学生关心什么、需要得到什么。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在教学实践中用这些要求来要求自己,坚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的基本教学思路,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学生的发展。
自参加2013年高中教师政治学科主题教学远程培训班以来,我感觉这段时期是紧张而又充实的,每次听专家讲课时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作为高中教师,通过网上学习交流,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强了上好政治课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我要感谢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我从他们的讲座中全面系统地学习了
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明确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和以往教学的不同,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课程理念、教材的设计思路、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必修模块内容整合的共同要求、教材的突出特点等。了解中学教学和高校选拔的关系,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等具体内涵。
2.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模块教学研究
“模块”教学就是本次高中课改中的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模式。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操作运行与模块的设置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模块,本次高中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理念难以体现,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3.明确了高中新课程政治高考试题命制趋势研究
明确了命题策略的介绍,考试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命题是为了实现评价目的而制作评价工具的过程。评价工具好坏,直接影响评价结果,进而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制作评价工具至关重要。
还有从教学观摩和课例研读材料中我学习了优秀教师的讲课技巧,上好政治课的策略和方法;从大家的讨论中我获得了更多的见解。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缩短和填补了理论指导和现实教学中的差距和矛盾。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来谈谈体会:
一、细析新课标,备好基本功,走近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知道如何备课,读懂教材。在这一阶段的培训中,我在专家的引领下,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追求,教材内容解析和课例分析等内容进行学习。从学习课标、了解教材体系、通
读整册教材到细读每节教学内容;从明确教学目标、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其内容蕴含着哪些思想方法、学生在哪些地方可能遇到困难、可能会犯怎样的错误都一一进行了解读。还要研究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阅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和难点后就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来突破。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铺垫,什么时候给予慷慨演说,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周密布置。这时候老师就是一个导演,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部戏的成败。以前我常常都只是在上课前看看本节课所教内容、翻翻教参,从未感悟过教材竟有这样的深度。通过培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在真正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才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实现教材的普遍性与学生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让教学更有效。
二、充分利用教学生成,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课本,把课本知识用最通俗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来讲授,善于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我们身边。能够联系生活,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利用各种有意无意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材的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深刻。
三、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培训后,我们要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我们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心情一定很舒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愉悦,又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思品课堂。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和自己的认识体会,我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我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
一、首先听取了楚州区政治教研员杨宝发的《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提高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专题分三大部分,十六个细节,详细的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活动建议,通过细节的分析处理,给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干什么,需要做什么。
二、听取了洪泽县实验中学政治教师骆殿兵的《贴近生活 关注生长》专题讲座。此专题从中考命题特点分析、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命题的基本观点、命题的原则、命题特点给我们的思考等五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三、听取了淮阴区教研员王武忠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德”在何方》的专题讲座。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强化德育功能的对策,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的确有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启发。
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识
1. 新内涵。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教学中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 导致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繁琐、困难的现状,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 新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 新导向。
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理念有如下特征:时代性,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 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 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 新课堂。
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 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将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 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 应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树立生本意识。那么, 我们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教好每一节政治课, 向课堂要效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1. 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 把相对抽象的政治知识简单化, 这样学生就会改变对原先的政治课理论性太强而不能参与其中, 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的弊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密切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同于初中的课程, 其理论性是非常强的, 而且非常抽象, 这对于学科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 难度不小。所以, 在这样的学情下, 我们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 顺利地实现由知识的已知向未知的转化。
经济学部分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一些专业的经济学名称和一些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词汇, 如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这些内容相似度很高, 应用频率也很高, 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学生相对迷惑性较大的地方。如何才能使学生清晰地把这些问题划分好呢?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联系学生的现状, 首先布置课下作业, 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例如, 鼓励学生亲自去买菜, 坚持一段时间, 从中总结菜价的变化状况, 这是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后, 再开始这部分知识的讲解, 教学效率大大大提升。
3. 鼓励质疑, 巧设思维情境
疑问是思索的开始, 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 才会激发他们的思维, 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置, 巧妙提问, 通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高中政治教材中, 对于理论概念都有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同时又有事例的说明。因此, 在学生看来, 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所以, 教师需要巧妙设问,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经过一定的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 在讲“价值”概念时, 我设疑如下:“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那么, 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 对吗?”问题一提出, 如投石击水, 学生意见纷呈, 或说正确, 或说错误。我提问持肯定态度的同学:“既然价值就是劳动本身, 那么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有价值, 是商品, 对吗?”这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多数学生作了否定的回答, 我便顺理成章归纳指出:“农民自产自食的粮食虽然耗费了人的劳动, 但它没有用于交换, 因而不是商品, 没有价值。”接着, 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劳动产品也可以出卖, 也有价格, 这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矛盾?为什么?”这又引起学生们的热烈争论, 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这样经过层层设疑, 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从释疑到无疑的过程中精确掌握了概念。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从而调动了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将被列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 成为人们谋求发展和创新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 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 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教会学生注意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握各章节的主干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教育是科学, 它不仅属于现在, 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 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素质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
首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研究性课程是近年来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即研究型教师。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教師不仅要注重教的艺术,更注重学的方法。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首先,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再次,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安排,我们作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骨干高中政治教师参加了为期三年三次集中的省级培训,培训单位是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三年的培训学习,我们非常感谢四川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非常感谢四川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非常感谢四川师范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3年来,政治学院的领导和指导老师为我们精心设计与安排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比较全面的覆盖了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课程主要有:教育改革与素质构建,教师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压力与情绪管理,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探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中学教师如何做科研与写作,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两位老师的示范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思考,政治课教师教学的专业化特征分析,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等等。另外,每次集中学习都安排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指导老师之间的讨论和探讨,效果很好。同时,安排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学员为我们展示优秀示范课,打开大家的思维和视野。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除了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外,还从新课程改革已经先行一步的福建等地请来客座专家学者。总之,政治学院领导和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我们享受了一顿丰富的培训大餐。
三年的培训一晃之间就过去了,回想起来收获多于辛苦,成功大于付出。平时我们这些老师大多忙于工作和生活,难得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反思,更难得有机会聆听到专家学者的讲课。所以我们全班骨干老师学的都非常认真和专心,每个人都记录了大量的听课笔记,都写了不少读书心得体会。我作为来自凉山州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的一名学员,也和大家一起刻苦学习,珍惜着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所有集中培训期间,从未缺课,认真参加所有活动,并保质保量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结束,我有以下诸方面的收获。
一、聆听指导老师——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课和报告,再次丰富了我的中学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理论先于行动,观念决定实践。培训教师,首先必须培训先进的理念。好几年前(20xx年10月——20xx年9月)我曾经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那次培训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使我思考问题常常站在了较高的角度。这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又使我感觉回到了从前。那些专家、那些教授、那些大师,从他们口里面讲出来的最新课改理念、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最精彩的论断,最新颖的课程展示,来自新课程改革地区名师的实践经验教训,常常使我激动,常常使我感慨,常常使我浮想联翩。我大段大段的记录,大口大口的吸收。我这个来自偏远地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深深陶醉在培训收获里面。
二、这次培训使我学到了许多新课程改革的东西。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从20xx年开始的。四川省的新课程改革是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的,时间是20xx年。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四川省决定从20xx年秋季开始。我们这次培训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政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准备了相当部分的新课程改革专题讲座与报告。如谢吉新老师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卢志老师作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李方建教授作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探究》,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作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理论依据》,福建福州中学特级教师陈杰生作的《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福建省教育研究所刘文川教授作的《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等等。这些专家学者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报告和讲座,让我们集中享受了一场高品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盛宴,使我们领悟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使命等,大大开阔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视野,加深了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我们今后投身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三、这次培训政治学院的领导还专门安排了四川省教育发达地区的三位特级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新课程的教法。仁寿一中的唐树林老师上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成都树德中学的吴金全老师上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郭开全老师上了《商品的价值量》。三位老师都是用新课程改革的方法上了旧教材,课本为载体,师生互动,课题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是生成而不是预设和灌输。行家里手的这三节课让我们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教学经验,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四、来自新课程改革地区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传授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次培训政治学院领导还邀请到了新课程改革先行地区福建省的专家学者为我们传经送宝。福建省教育研究所刘文川教授作的《关于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积极解决这些困难与矛盾的思考。福建福州中学特级教师陈杰生作的《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建议》,从课程改革的概况、福建省课改现状、高中课改的深层次矛盾、教学建议、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新课程教学模式的衡量标准、师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新课改复习备考建议等8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其实践经验之谈,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大大受益,对许多问题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五、我们这次参加省级高中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都是来自全省各地、各校的精英和骨干,大家同行坐在一起听课、交流、探讨,不可避免的要碰撞出许多的思想火花与心得。每次集中培训四川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都安排了学员分小组进行座谈,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探讨教学问题,切磋教学技艺,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培训方式。大家坐在一起把平时工作中的困惑、矛盾、感想都拿到培训会上来交流,求得答案,求得,在互动中进步,在探讨中前进。我在整个培训期间写出的好几篇教育心得的博客,其灵感就来自于小组讨论和听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
六、我把培训中的收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拓展了我的教育研究空间,先后参加了我们凉山州教育系统的一系列教育科研活动,取得了不少成绩。
培训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愿我们在培训中结下的同学情、师生谊永存!但愿我们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理念、观点、经验、技艺能为我们的.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遗憾的是,这样的培训时间太少了,机会太少了,特别是集中学习的时间安排少了,外出教育参观考察安排也不够满意。同时,我多么希望教育部门能够把这样的培训普及开去,惠及每一个老师,并把这样的培训常态化,让我和我的同伴们都能够隔三岔五的来接受这样的培训啊。
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220xx年11月9日-11日,我参加了在常州举行的《20xx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骨干教师培训》,为期3天的培训中,我听到了许多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思考,对工作、对学生独特的感悟。10号上午在常州二中的课堂观摩与学习让我对教师课堂教学与改革有了更深的感悟。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也感受颇深。下面是我的两点感悟:
(一)继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打造精品课堂
在高中教学第一线工作近10年的我,在工作中始终尽职尽责,热爱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自认自己是一个称职、优秀的教师。但在常州二中听完这两节课后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尤其在以下两点: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从张珩老师的课堂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女教师的亲和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爱好和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2、创新设计教学案,注重课堂生成。戴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尤其是教学案的精心编制、时政新闻的创新引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自己的课堂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二)加强教科研学习,做学者型教师
这次培训我听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他们对于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如何推进新课改,如何做好教科研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深深吸引了我,我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理论支撑的教师不是一名优秀教师”。我也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教科研方面的巨大不足。作为一个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320xx年9月21日至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通港闸区委党校举行的江苏省高中的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班。此次培训不仅安排了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还组织我们到两所重点中学现场观摩了课堂教学,并参与了小组讨论。整个培训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悟、收获与启发。
给我们开设讲座的既有高校教授,也有中学一线教师,还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专家。他们的讲座看上去高大上,其实都特别接地气。如南通中学周建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江国河教授和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的陈晓凤老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素养等层面。而南京大学姜迎春教授、南通大学刘明教授和成云雷教授,则是紧扣“教师素养”这一话题,从师德师风、专业成长、人格凝练、专业嗅觉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都将鲜活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精湛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或旁敲侧击,或正面直击,使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深有感触。
在南通中学和南通大学附属中学观摩了两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领略了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惊叹于他们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所谓的名校名师,其实背后付出的辛劳更多是我们很多人所看不到的,他们的成长和成功其实也经过了学习、模仿、内化、创新等阶段,也经过了从想法、理念到实践的过程。而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知难而进的创新意识。
整个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通中学周建明教授的《高中的政治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以情境性教学为例》专题讲座。他主要讲了高中的政治情境性教学的基本操作要领、教学原则和高中的政治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等三个问题,并结合一节全国政治优质课的优缺点分析了高中的政治课堂的四个注意点。
目前,我校正在推行“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并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作为这一省级课题的核心组成员,我另外还承担了泰州市第九期教研课题《“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的政治教学策略研究》。两个课题都是直面课堂教学改革,都是结合我校的校情、生情和教情而作出的探索和研究。周教授的很多观点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1.关于“少教多学”。“少教”不是不讲,而是精讲;“多学”不是全学,而是会学。周教授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课堂容量也是有限的,要想实现“少教多学”中的“多学”目标,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就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半径,以“三贴近”为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学会自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习效率。
2.关于合作探究。维果茨基曾说,“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人的内部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这告诉我们,小组合作和综合探究在“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中相当重要,通过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够在探讨、激辩甚至争论中获得知识与体验。对此,周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学生参与和进行评价矫正”的方式,展开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热情。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要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在学习热情、研究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有正面的肯定,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同事,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批评的意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3.关于“浅入深出”。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我校生源特点,降低教学起点,通过逐步的深入探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周教授在讲座中,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尤为重视,认为高中的政治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的确,“教书”与“育人”不是纯粹孤立的两个环节,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的。不光是在高中的政治政治课堂上要渗透生命教育,在其他课程中都应如此。毕竟,教育不是培养学习的机器,而是培养人。生命教育对于培养一个拥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健康的体魄和精神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学目标的拓展和升华。
【高中政治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跟进培训心得体会11-26
高中政治课本05-31
高中政治面试07-04
高中政治哲理10-06
高中政治教学11-10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政治常识)11-25
高中政治经济学06-12
高中政治教师简历06-18
2019高中政治试题07-12
高中政治高考分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