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精选13篇)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1

为做好我片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等有关文件精神,在卫生局、公安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各部门、街道(镇)残联的共同努力,我院对辖区内47位精神病人进行了建卡,随访、评估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精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是及时调整和完善了精防工作的组织网络; 2.是强化层级管理;

3.是抓培训,提高精防工作人员工作水平; 4.是采取优惠措施,保障精神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5.是深入基层,做好重性精神病人摸底排查、登记建卡工作; 6.是定期督导,确保精神病人随访的及时性、真实性、有效性; 7.是广泛宣传,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率。

下季度,我院精防工作将围绕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对住家精神病人(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的监控力度和管理力度,确保精神病人无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及时有效做好各项工作。

奚滩分院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2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

精神卫生问题一直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患者出现有一定的幻觉, 行为紊乱, 妄想以及思维障碍等精神精神疾病, 使得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的疾病。重性精神病患者有可能会对社区存在有一定的危害性, 加上疾病的特殊性, 需要社区给予患者家庭一定程度的协助。因此本文针对辖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干预进行讨论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管辖社区中15岁以上的居民有8426人, 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40人, 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化管理40人。患者年龄最小为26岁, 年龄最大为79岁。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 其中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随访跟踪, 发现病情异常时给予指导或转诊, 平时给予服药及健康指导及社会能力方面指导。具体的社区干预措施如下。

1.2.1 入户调查了解家庭背景

对社区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入户调查, 为其建立相关的健康档案。一方面能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为社区民警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处理事件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另外为患者建立档案资料, 能够使得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能够与受过专业培训或具有相关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接触机会增加, 给予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照顾以及发病时处理等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1.2.2 定期随访

为了掌握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 如病情是否有出现变化, 是否有坚持服药等, 社区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对于本小区重性精神病患者, 一般会进行每月一次的上门随访, 以及定期的电话随访等, 及时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还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帮助患者服用药物。这两部分对于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帮助, 合理的护理和家庭干预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服药依从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社区医师在进行随访中, 还可以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饮食, 生活等知道。还需要询问患者家属最近在照顾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 如日常生活照顾, 服药, 患者情绪波动处理等, 是否有出现任何困难以及问题, 并且根据患者家庭情况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在随访过程中, 除了询问患者病情外, 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重性精神病患者对于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会带来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常常会造成患者家属出现各种紧张, 焦虑, 疲劳等负面不积极的情绪。社区医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给与患者家属在物质上, 精神上等一定的帮助。1.2.3分类干预对病情不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 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专科医院。两周内随访。对病情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消失, 无其他异常, 则每月随访1次。

1.2.4 义诊、咨询、宣传防治知识

在社区中进行大型的精神病防治知识的义诊, 咨询等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对精神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也同时有助于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减少患者周边可能的危险因素。由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情绪相对较容易出现波动, 当收到外界的刺激时, 有可能出现情绪崩溃, 发生一系列较难控制的突发事件, 对患者本身以及辖区居民等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还可以提高小区居民对于精神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能够使得小区居民及早发现疾病, 并且积极开展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开展社区干预前后,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相关发病情况, 患者的生存质量, 情感情绪波动以及日常生活等项目的评分, 采用COOP/WONCA的评价量表[3],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治疗进行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取得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7.0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本文的置信水平为0.01, 即认为当两数据对比P<0.01时, 认为两数据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社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开展社区干预前后的COOP/WONCA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 具体的临床数据如附表。

根据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 干预前患者的COOP/WONCA评分明显要低于干预后, 说明在进行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另外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面, 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社区干预是指在社区范围内, 开展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征及症状表现为针尖样瞳孔、肌颤、大蒜样气味等;酒精中毒则有明显酒精气味[7,8]。低血糖昏迷者多发生于应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过量或体弱者。糖尿病昏迷者应询问家属患者在昏迷前的用药和饮食情况, 不可盲目应用葡萄糖和胰岛素, 若没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易发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两种患者需进行常规血糖检测。肺性脑病患者多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肝昏迷患者多有肝病史, 具有面色、皮肤、门脉高压等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中, 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因, 若病因未明, 应结合实验室、CT、X线、心电图等检查。在临床检查的同时, 应同步进行抢救, 包括保持呼吸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纠正水电及酸碱失衡, 维持循环功能, 待明确诊断后, 对患者分类紧急抢救, 给予颅内降压、洗胃、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等综合处理, 解除昏迷病因及症状, 于此同时给予心电监护, 对心脏和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对症抢救治疗。抢救成功后转入ICU及相关专科病室进一步观察治疗。由表1、2不难得出, 提示早期诊断, 并及时给予有效抢救, 对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昏迷是急诊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病, 及早快速诊断, 结合相关检查, 及时正确治疗, 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朱国奎, 缪金生, 孙大治,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负担研究[J].四川精神医师, 2006, 19 (1) :18-20.

[2]曾洋刚, 聂兵, 程小平.治疗依从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1, 40 (14) :1320-1321.

[3]顾媛.临床判断的新工具-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44-48.

[4]马忠义, 张培文, 陈锋.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4) :3320-3321.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0-01

重性精神病是指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且社会活动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因为病例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2004年9月,精神卫生作为唯一的非传染病项目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行列[1]。目的是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或尽可能减轻精神障碍残疾程度,提高精神残疾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或恢复劳动能力,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社区中心依据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管理规定,对辖区38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的社区家庭随访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其中72例患者随访干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家庭干预失败原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为以后的此类患者家庭随访干预提供帮助。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家庭随访干预失败的72例患者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12岁-73岁,危险评估:0级2人,1级9人,2级29人,3级27人,4级5人。

1.2 方法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要求,将我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等6类患者分成不稳定患者,基本稳定患者和稳定患者进行分类干预,采取电话预约上门访视的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并对患者和家属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支持照顾。

2 结 果

通过对社区干预失败的72名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精神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伤害性,导致很多人对精神病患者避之不及,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缺乏宣传导致失访占29.17%,家属对患者疾病失去信心,拒绝接受访视占23.61%,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沟通不到位占22.22%,患者病情加重出走或家属带患者去专科医院就诊占13.89%,患者自己拒绝1例占1.39%,其它原因占9.72%1。

3 原因分析

3.1 患者自身原因 ①患者认为自己没病,偏执狂妄,或者不与人交流导致干预失败。②患者病情间断发作,突然加重离家出走,或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去上一级机构或外省就诊导致干预中断。

3.2 家属原因 因为重性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给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家属心理压力过重,又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来自社会的心理支持。对疾病的预后不乐观,产生悲观与绝望的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实施。

3.3 社区随访人员因素 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各类人才相对缺乏,而精神卫生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科目,所从事的相关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区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全面地为患者及家庭做出详尽的风险评估,不能合理地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康复干预计划,或者干预不能持续,只是短期行为,而使干预失败。②随访人员不能巧妙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不能体会患者家属的心情,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得到信任与认可,导致干预失败。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因 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神卫生科设施简陋,缺乏应有的康复训练器材及设备。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科室,导致简单的随访干预无法满足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3.5 社会歧视与偏见 精神病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患病时因缺乏自知力,很少考虑病愈后的问题,而当病情处恢复阶段时,就可能会遇到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同时家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多方的调查结果证实这一结果[2]。社会的关怀及宣传力度不够,使大众缺乏对这一类患者及家属境况正确的认识,缺乏同情心导致干预失败。

4 建 议

4.1 请求多部门协作,提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庭的照顾,尽量减少患者疾病的发展加重,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协助其参与社区活动,减轻患者及家庭负担,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干预,使患者回归社会。

4.2 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社区干预活动 ①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取得其信任。建议尝试成立社区精神病患者联谊会,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定期为患者及家属讲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让不同的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家庭护理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的心得体会,让他们获得家庭之间的互助。②根据患者各自疾病的特点及需求,随访人员向家属传授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病态行为时的应对技巧,提高家属照料患者的能力。并和家属一起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共同促进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

4.3 加强重性精神病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随访人员的业务素养与康复训练技能。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社区随访人员必须具备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时,随访人员要有疾病发生和转归的预见性,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家属的经济状况及心理需求,使得干预计划真正切实可行。

4.4 加大多精神科的投入,取得政策与社会的支持,引进或培养心理咨询师相关专业人才,适当添加相应的精神康复器材,减轻患者病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技能,早日回归社会。

4.5 加大健康教育宣传 ①对家属提供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随访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要告知疾病的预后,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依据个体化康复计划,多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家属护理患者康复的能力。对早期患者多给与心理及社会支持,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疾病的恢复树立信心,提高干预效果。②社会宣传消除公众歧视。消除歧视是精神病患者促进康复回归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患者疾病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建立家庭和社会的适宜的心理支持环境,有利患者客服自卑,恢复自信。多进行公众宣传,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扶持帮助。消除社会歧视,创造良好的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回归社会的环境,也是社区干预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50.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4

为落实确保我镇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工作计划。

一、项目目标

(一)全镇约21428人口,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全部资料建档立卡,建立重点病人监控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在册病人数达到200人以上,规范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达65%以上。

(二)加强村级管理,实行分级随访,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及功能状况,并要求随访患者数量不低于登记总数65%,由培训的管理员对每名患者进行每季度1次,共四次随访。

(三)对开展重性精神病管理的要求,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到95%,显好率60%,社会参与率50%,肇事率下降到0.5%以下。

二、组织领导

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计划方案制定,工作的组织开展。

组长:xxx]

成员: XXX XXX

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数据资料质量管理。

负责人:XXXX

成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日常管理随访工作。

组长XXXXXXX

成员:XXXX等全镇20名乡村医生。

成立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理组:

组长:XXX

成员:XXXX 所有乡村医生

三、项目范围和内容

1、重点培训重性精神病人管理人员,镇对村级的培训工作。培

训当地乡村医务人员管理社区危险行为病人的知识技术,提高评估病人行为危险性的水平,规范重性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随访重点病人的能力。

2、人员筛查: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收集患者的信息,并做好初步筛查工作。

3、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对其症状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除需要原承担治疗责任的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疾病档案信息外,还应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立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

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4、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有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自上级医院。

5、及时发现和报告失访患者,死亡患者情况,填写失访(死亡)登记表,按填写上报。

中心卫生院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5

1、对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报告、访视管理。

2、每天关注平台,2周内审核《重性精神疾病报告卡》和《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

3、新发病人、新迁入病人和出院病人2周内访视并建档管理。

4、按照患者病情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的分类干预要求对在档患者进行访视管理,对病人做到四清楚。

5、按要求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补助药品发放工作。

6、掌握辖区有肇事肇祸倾向重点病人数,辖区发生肇事滋事肇祸事件及时处置、上报。

7、每半年对辖区内在档病人家属及监护人集中开展家庭护理和管理教育一次。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6

社区专业精神病防治工作的人员严重短缺,且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其业务水平和学历背景也参差不齐。因此,建议社区卫生机构加强对精神专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改善现有专业队伍结构,加强精神病防治工作网络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基层第一线人员的培训工作。督促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此外以晋升、提升薪酬等方式引入专业性强的精神卫生人才,并以社工、志愿者等补充精神卫生队伍[8,9]。

2.2建立部门联合救助机制,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要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救助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精神病患者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专门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投入,给予精神病患者在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使他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医院、残联、爱心团体、民政、公安以及媒体网络等互相合作[10,11],做好本病宣传、转诊、接收、帮扶等工作,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12],创造一个有利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减轻病情复发和加重,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

2.3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康复的专业研究

社区重性精神病康复管理部门,应侧重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13]。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的就业率低至15%~30%[14]。由于社区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康复地点,因此社区应积极协助临床症状比较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就业,以此强化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促进其早期康复。

2.4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的支持系统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7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患者,攻击行为识别,对策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区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混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竞争加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精神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重性精神病患者是导致自伤自杀致残肇事肇祸的危险因素。社区医师和患者家庭了解和掌握精神患者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康复措施、攻击行为以及对攻击行为的防范等都是很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社区精神病110例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社区重性精神患者管理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收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 发现重性精神患者56例, 其中男30例, 占53.6%, 女26例, 占46.4%。

1.2 方法

对于已在精神病专科确诊并得到治疗, 急性期症状已经被控制, 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直接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对每个重性精神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其中危险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 喊叫, 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 局限在家里, 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 不分场合, 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医药咨讯, 2011, 3 (5) :178-179.

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 不分场合, 针对财物或人, 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 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3~5级属病情不稳定, 1~2级属病情基本稳定, 0级属病情稳定。

2 结果

2006年4月至2013年7月间, 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随访观察和治疗, 病情不稳定11例 (其中自杀2例, 纵火2例, 3级7例) , 占19.6%, 病情基本稳定39例, 占69.6%, 病情稳定者, 6例, 占10.7%。

3 重性精神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常见症状

3.1 妄想是患者坚信不移但毫无根据的荒谬想法。

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主要有2个, 1个是关系妄想—精神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 邻居无意的关门声和咳嗽都是对他含沙射影;另一个是被害妄想—认为单位同事、邻居家人, 甚至国家机关勾结在一起迫害他。两种妄想又常常结合在一起, 给患者造成一种风声鹤唳、充满敌意的环境。患者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 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 走投无路, 于是反戈一击, 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的对象。

3.2 幻听是实际不存在的声音, 但患者往往听得很清楚, 与真实声音无异, 因此深信不疑。

有时患者听到某某在骂他, 虽然某某不在场, 患者也相信自己受到其侮辱而怀恨在心。命令性幻听是一个相当危险的症状, 当声音命令患者去伤害他人时, 患者就很难抗拒, 由于声音产生的突然, 这种声音通常难以预料。

3.3 夸大型自杀是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担心自己死后亲人受苦, 就在自杀前先将亲人杀死, 然后再自杀, 受害者多是患者的直系亲属。

少数情况下是患者多次自杀没成功, 希望通过杀人犯罪后, 由司法机关宣判自己死刑。这时, 受害者可能是与患者不相关的陌生人。

4 如何避免精神患者出现攻击行为

4.1 善于观察

(1) 患者的妄想通常是逐渐形成的, 可有目的的与患者交谈, 提前了解患者的妄想内容。但是当患者不愿吐露时, 就不必坚持询问, 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收集信息。 (2) 对患者非言语流露的信息也要注意。患者侧耳倾时, 往往说明他有幻听;当他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 表明患者此刻情绪激动, 可能有幻听支配下的意外事件发生。 (3) 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若抑郁的患者情绪突然好转, 或症状已经改善的患者情绪突然低沉, 往往提示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4.2 尊重与理解

(1) 与精神病患者交往时, 要尊重、理解患者、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 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2) 尽量满足精神患者的合理要求。当其要求实在无理或难以满足时, 则要心平气和地解释清楚, 不要哄骗, 否则将会使精神患者产生不信任。 (3) 不要对精神患者流露出恐惧或厌烦的表情, 以防激怒精神患者。 (4) 对有幻觉妄想的精神患者不要与之争论, 企图说服他们, 这样做不但毫无意义, 甚至会被牵入其妄想中。 (5) 在于精神患者的日常接触中, 既不能只看到他们病态的一面, 就过于迁就处处顺从, 以至于精神患者恃病无恐, 为所欲为;也不能只看到他们正常的一面, 认为患者是“装病”、“故意捣乱”, 而跟他们赌气, 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5 防范对策

自我保护: (1) 与有妄想的精神患者接触时, 不要随便碰触他们的身体, 以防被误认为是有意的伤害行为。 (2) 对有关系妄想的精神患者, 不要在他面前与其他的人低声耳语, 以免引起患者的猜疑。 (3) 与有攻击倾向的精神患者单独接触时, 应站在他的侧面。 (4) 对声称实施暴力者, 一定要冷静, 先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稳定精神患者的情绪, 同时设法求援。 (5) 对已经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患者, 可用宽布带暂时实行保护性约束, 并尽快注射具有强镇静作用的药物[1]。

总之大部分精神患者是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的, 没有严重的攻击性, 大家不必谈之色变, 畏之如虎。但是, 的确有少数重性精神患者有肇事肇祸危害社会治安行为。加强业务学习, 了解每社区每个重性精神患者的特性, 每次随访积极主动与精神患者交流沟通, 及时心理、家庭康复指导,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防范精神患者的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发生或发生降低到最低, 不但可以保护无辜的人们, 也可以保护患者本人。

参考文献

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 篇8

为了做好我镇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结合《米易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信息上报相关部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随访,对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积极参加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随访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指导家属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丙谷镇中心卫生院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 篇9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11-13 发表评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根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机构与职责

1.1.1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国家级精神卫生领导与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主要职责有: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拟订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解决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各项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协调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各部门精神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1.1.2卫生行政部门 1.1.2.1卫生部

负责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建设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2)加强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逐步扩展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范围,开展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组织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师资培训。(4)组织开展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督导、绩效考核、评价。(5)建立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1.1.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

(1)制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设立省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承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3)组织开展地市级、县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4)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5)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1.1.2.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1)制订本区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2)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安排、组建由区域内的地市级及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下同)与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诊疗、双向转诊、社区/乡镇管理和康复工作。

(3)设立地市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以下简称地市级精防机构),承担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4)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

(5)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6)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1.1.2.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主要职责:(1)制订本区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2)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促进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和网络。(3)设立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以下简称县级精防机构),承担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4)组织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

(5)负责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质量控制,开展工作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6)维持区域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1.1.3 医疗机构

1.1.3.1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为:(1)地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承担: A.门诊诊疗和急诊住院治疗服务。

B.对初诊严重患者、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城建城管监察等部门转送的急诊患者、司法部门送诊患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急诊患者等提供诊疗服务。

C.根据知情同意(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原则,向辖区内县级精防机构提供出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

D.按所在地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建立至少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治疗组,对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疑似患者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定期派员到社区(乡镇)检查社区/乡镇管理患者状况和处理社区管理的疑难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患者个案管理。

E.组建应急医疗处置组,承担所在地市的患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设立应急医疗处置专用电话。F.派出专业人员协助精防机构工作。

根据情况,疑难病症患者的诊疗可以由省级及以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2)县级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主要承担: A.门诊诊疗、患者应急状况处置和患者慢性住院治疗服务。

B.对初诊普通患者、由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慢性患者等提供诊疗服务。

C.根据知情同意(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原则,向辖区内县级精防机构提供出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

D.按所在地市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建立至少由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参加的社区管理治疗组,对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区域内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疑似患者进行诊断或诊断复核;定期派员到社区(乡镇)检查社区/乡镇管理患者状况和处理社区管理的疑难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开展患者个案管理。

E.派出专业人员协助精防机构工作。

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县,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以患者急诊住院治疗服务为主。1.1.3.2基层医疗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A.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B.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C.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D.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E.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相关工作,指导监护人落实对患者的护理、康复措施。(3)乡镇卫生院主要职责:

A.协助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村医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B.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级精防机构;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C.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D.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4)村卫生室主要职责:

A.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

B.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C.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D.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1.1.3.3其他医疗机构

对就诊者中疑似重性精神疾病、但未经精神科执业医师确诊者,转诊到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确诊,或联络会诊。

向就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确诊的、病情严重的患者。

1.1.4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1.4.1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提出的“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要求,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简称“精防机构”)。

地市级及以上精防机构应设在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专科医院中;无精神专科医院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管理责任,并应同时委托一所政府举办的设精神科的综合医院承担技术责任。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在政府举办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立县级精防机构。

(1)国家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卫生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全国性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起草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专项经费监督检查。

B.指导下级精防机构工作;开展技术督导和质量评估;定期调查、统计、分析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工作报表。

C.承担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省级师资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D.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宣传。E.承担卫生部交办的任务。(2)省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专项经费监督检查。

B.指导地市级、县级精防机构工作;定期调查、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工作报表。

C.承担地市级、县级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D.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宣传。E.承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3)地市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起草相关工作要求、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B.对辖区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患者应急医疗处置提供支持。

C.指导县级精防机构工作;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工作报表。

D.承担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E.承担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4)县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A.协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B.组织诊断或者复核诊断基层医疗机构筛查上报的疑似患者。

C.登记录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将患者纳入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对象,通知患者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开展管理。

D.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制定社区/乡镇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工作效果评估;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患者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工作报表。

E.承担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F.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1.1.4.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职责是:

A.承担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工作。

B.参与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C.参与本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与维护。1.2人员及保障条件 1.2.1人员

1.2.1.1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根据所在地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工作要求和承担的任务,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精神科执业医师、精神科专业护士专职或者兼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从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人员稳定。从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每月应当有一定比例时间参加临床诊疗工作,以保持其临床诊疗能力和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1.2.1.2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精防机构应根据工作量,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精神科执业医师、精神科专业护士以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专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精防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人员稳定,提高工作能力。1.2.1.3基层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根据本辖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确定适当人数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职或者兼职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乡镇)防治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和考核。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采取措施,保持从事精神疾病社区(乡镇)防治医师或者护士(以下简称“精防医师”、“精防护士”)人员稳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1.2.1.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其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中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量,确定适当数量、业务能力强的相应专业人员专职工作。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工作能力,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采取措施,保持人员稳定,提高工作能力。1.2.2保障条件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10

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镇对各乡镇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督导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我镇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目前我镇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与重性精神病人实际管理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充分认识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特别是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的筛查、治疗、随访、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联系,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认真筛查,及时通报

会同公安、社区等部门,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筛查、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工作,重点做好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的危险性风险评估,完善重性精神病人信息数据库。要及时将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病人信息通报给同级综治、公安部门,建立部门间定期信息交换制度。

三、落实措施,消除隐患

要严格执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加强高风险和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建立健全患者监控、预警、救治、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县医院和乡镇卫生

院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县医院及时将门诊或住院患者信息下转至乡镇,我院定期随访患者,督促病人服药,监测病情变化。认真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重性精神病人的随访管理措施,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和农村地区中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病报告和治疗管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科学合理确定“强制治疗患者”的出院标准,同时做好出院后随访监测,预防和减少出院后的危险行为。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持续提高其专业水平;进一步加强村医生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常识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看护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看护人遵照医嘱督促患者服药的意识,提高看护人对医务人员随访或治疗工作的配合程度。

五、完成市卫生局和精神病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完成2015我院231人的患者筛查和录入工作,对辖区内管理的所有精神病患者,要定期随访,并将信息及时录入微机。做好危险行为病人的应急处置、随访技术指导、门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专项化验、复诊、紧急住院治疗和病人家属的护理教育。收集整理好各项资料。

重性精神病患者工作小结 篇11

发布时间:2010-10-15 信息来源: 疾病预防控制处

(2010年10月14日)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西安召开全省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会议精神,各地交流并互相学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项目及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等精神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经验,动员和部署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探讨建立比较完善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全面加强我省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刚才,各市都做了很好的介绍,值得互相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重性精神疾病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几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疾病的总称。5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重视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1958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疾病防治现场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工作原则,确定由卫生、民政和公安部门分别承担精神病人治疗、“三无”精神病人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工作。80年代后,残联加入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承担了精神残疾者康复工作。多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改善患者治疗状况、加强患者管理、减少重性精神疾病社会危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新世纪以来,总体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各种形式的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疾病转型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快、工作竞争强、生活压力大;不同阶层利益格局变化、社会矛盾较多,由此造成精神卫生问题正日渐突出,精神疾病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精神活动严重受损,认知障碍严重,不能控制自身行为,发病时有一定社会危害性。重性精神疾病需要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一般情况下疗程长、疾病易反复,如果得不到治疗,因病致残率较高,对于患者、家庭是沉重负担,甚至对于社会产生危害。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引发的恶性案件,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出现一定程度的群众心理恐慌,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重性精神疾病不仅是医学专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对于建立基本公共保健制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卫生部2007年在疾控局专门成立了精神卫生处,负责管理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近几年,我省接到的省人大和省政协代表关于精神卫生的提案、议案都在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做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做好精神卫生工作,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二、我省精神卫生工作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2001年,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明确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确定为新时期精神卫生工作原则。国务院通过并批准了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卫生等部门颁布《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等重要文件。我省根据国家有关工作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和管理。我省不断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以政府为主导,卫生、民政、公安、发改委、财政、劳动保障、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省卫生厅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先后下发《关于加强我省精神卫生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和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实施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的通知》等文件,认真安排部署防治和治疗管理、灾后心理援助等项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认真开展中央公共卫生重性精神疾病项目。根据中央公共卫生项目的要求,省卫生厅安排部署开展3项重性精神疾病有关防治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在雁塔和临渭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在雁塔、临渭、宝塔和金台4个区实施,农村癫痫防治项目在临渭、岐山和彬县3区(县)实施。各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三是逐步推开基本公共卫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后,我省按照卫生部统一要求,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纳入到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之一,服务经费从目前落实的年人均2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经费中列支。省卫生厅印发了《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指导方案(试行)》,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等4个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就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提出要求。

四是积极配合公安等部门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工作。根据中央和省综治办、公安等有关部门印发的全国以及我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行动方案的要求,省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全省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的通知》,各级卫生部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排查任务,科学规范地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筛查、诊断与危险性评估,多渠道发现线索,全面筛查病人。

五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宣传教育等精神卫生工作。我省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网上开办“精神卫生”、“健康园地”专栏,通过电话、网络及临床咨询方式,加强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生理卫生知识。同时,我省充分利用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全省有关单位开展义诊、咨询、科普讲座,举办展览、印发宣传单,进行电视专题节目宣传等项活动,宣传有关精神卫生知识,以促进公众对精神健康的关注,营造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社会环境。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与其他医疗卫生工作相比,具有特殊性,即具有医疗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双重属性。做好重性精神病防控工作,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大量困难,一是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不健全,多数市、县还没有明确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和管理机构(即“精防机构”);二是防治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缺乏可以随访、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专业人员;三是现有专业机构硬件条件差,服务能力不足;四是精神疾病防治工作要求政府的高投入与目前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突出;五是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部门之间领导和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困难重重。以上困难和问题,大家在交流中也都谈到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努力解决当前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精神卫生工作涉及面宽、内容较多,我们要抓住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扎扎实实做好主要工作。根据卫生部9月初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和管理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完善精神卫生工作的相关保障政策,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管理率。

一是要建立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目前,国家在中央层面上已经建立了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我省也将在近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但是,一些市、县(区)基本没有建立类似工作机制。各市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部门虽然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工作内容,例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贫困扶助、精神残疾救助、社区治安管理等,但是由于缺乏政府领导与协调机制,多数地方部门间工作交流缺乏、信息沟通不畅,尤其在县(区)、街道和乡镇,条块分割明显,多方资源和力量分散,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做工作,争取本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尽快建立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加强工作相互配合和支持,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统筹资源,各司其职,共同做好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在社区、乡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上,要紧密依靠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组织落实有关工作,要细化社区和乡村医务人员、管片民警、民政干事和社区助残员等人员工作职责,要建立起各类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协调、沟通机制。

需要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卫生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各级卫生部门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抓好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疾病治疗率,帮助患者恢复社会生活能力,降低疾病负担;另一手要抓好患者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维持治疗和康复,帮助患者适应和回归社会,减少因病危害社会的风险。落实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和管理措施,体现国家对患者就医权益保护和社会关怀。

二是要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和管理。目前,我国建有1000多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全国2/3的地市、90%的县(区)尚未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精神卫生机构80个,其中精神专科医院20个,有精神科门诊服务的综合医院17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严重缺乏。同时,大多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没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制度性连接,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各设区市、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精防机构,精防机构设在政府部门举办的精神专科医院,无精神专科医院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管理职责,同时委托一所政府举办的设精神科的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的技术指导等职责。各地要在遵照该要求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刻认识新时期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定位、性质、职责和任务,强化精防机构的责任,落实本地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本次会议,我们也通知各市指定的精防机构负责人来参加会议,各市、县、区一定要逐步健全防治网络,明确本地的精防机构及其职责。

各级精防机构要积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起草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下级工作进行指导;要开展人员培训,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完成工作报表;要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并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等。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在做好自身医疗工作的同时,要对本辖区的精神卫生工作主动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在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工作协作同时,要与综合医院精神科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指导它们开展工作并形成制度性转诊协作关系。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在内部科室设置上,要设立社区或基层防治科,专门组织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治疗和管理工作。另外,还要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互协作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开展患者的连续治疗和规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

三是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目前,全国及我省精神科执业医师缺乏,同时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诊断治疗能力有限,基层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病防治知识和能力更加缺乏,难以适应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各市务必要加大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特别是提高基层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合格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才能让群众认可、放心和满意,才能更好地开展精神卫生工作,才能承担起医改任务中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任务。各市要进一步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有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于培训基层人员要有积极性,基层工作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康复工作,许多慢性期患者就可以离开医院,减少长期占用病床,使医院可以接受更多需要紧急住院治疗的急性期患者,从而提高有限的精神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努力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和患者规范管理程度。

四是要完善重性精神病患者社会保障政策,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重性精神病患者失去劳动能力,治疗周期长、费用较多。各市要积极呼吁并加强协调,努力在当地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对精神病患者报销实行倾斜的政策,降低或取消门诊与住院治疗报销起付线,提高患者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的报销比例。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目前,卫生部正会同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新农合加强重性精神病医疗保障的专项门诊报销制度,并考虑提高新农合对重性精神疾病住院的保障水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本地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高报销比例,考虑采取对在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患者,采用与乡镇卫生院住院相同的支付比例;要加强与同级社保部门的沟通,推动居民医保出台加强重性精神病医疗保障的专项门诊报销制度,降低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例;将重性精神疾病的门诊医疗纳入职工医保门诊大病报销范围。要加强与民政部门协商,完善患者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幅度,并将低保边缘患者列为救助对象。五是要研究精神卫生防治和精神卫生机构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保证精神卫生工作稳步发展。长期以来,精神卫生领域发展滞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目前,省、市、县财政对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很少或几乎没有,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对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实行差额拨款,且没有从事公共卫生任务的人头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我们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明确这些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政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指导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工作经费,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列支,各地要做好这项工作经费测算并切实落在实处。

六是要统筹兼顾,做好“十二五”期间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将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工作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总体规划。目前,卫生部正在制定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2020年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我省也在提前着手准备,统筹考虑、布局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力度,统筹兼顾社会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卫生系统的专业技术优势,努力实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今年开始,我省已经在国家的资助下,对咸阳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宝鸡市精神卫生中心、宝鸡市康宁医院和榆林市第一医院5所精神专科医院和设精神科的综合性医院进行改建、扩建,不断加强我省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各市一定要紧紧围绕上述工作要求,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为重点,全面做好精神卫生工作。

最后强调的是,目前全国、全省范围内正进行重性精神病患者筛查和建立健康档案工作,这是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统一的全国行动。最近,国家下达了精神病人排查行动补助经费,将根据各地排查出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病人情况下拨各地。这项工作将为国家下一步制定重性精神病防治的各项政策,保障患者治疗权益,落实工作的人、财、物力保障提供第一手资料,各地务必抓紧、抓好,按照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公安等有关工作部门,按时完成任务。

重性精神病管理制度 篇12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配备接受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2、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3、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4、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5、熟悉辖区精神病人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做好建档、建卡工作。

2012年精神病工作小结 篇13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国农村卫生会议工作精神,认真做好我镇精神病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按照(巩固健全网络,解除关锁病人,巩固治疗效果,达到康复目标)

我镇实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以来的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我镇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精神病工作,把精神病工作当成一个重要工作,全镇上下形成了乡、村及组织网络 2指导规范 网络健全

建立了以精神病院为中心、卫生院为阵地、村级为骨干 3调查摸底 建档

2012年6月28日我院进行摸底,排查,最后又确诊10例

4开展培训,提高素质 5措施得力

效果明显

上一篇:业务员招聘面试问题及回答下一篇:面试指南_幼师面试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