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精选11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1

新津县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探索城乡医药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做法:

一、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财政投入4300余万元,完成了全县11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和89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乡镇公立卫生院统一更新、配备包括救护车在内的医用设备,村卫生站实现了硬件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结合社区卫生试点工作,推进基层医院由单纯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康复、健教、计生、基本医疗“六位一体”服务转变,构建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二是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岗位聘用制”、“绩效考核制”,开展“县级名医”、“技术骨干”评选认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成体系、成梯队。按“县管院用”方式进行人才资源配置,有效实现了城乡医疗卫生人员双向合理流动。积极争取省、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县服务,对引进的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给予奖励、补助,对专业人才进修、晋级给予激励政策。

三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组建医院管理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统一进行资产、财务规范管理。组织县内外专家,筛选10类常 1

见病种,制定《临床诊疗指南》,规范诊疗行为,并利用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目前,全县医疗机构门诊均次费用同比下降35%。

二、切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

一是率先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率先于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针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实际需求,组织专家编制全县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遴选增补76种药物,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全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均次费用平均下降10%以上。

二是彻底改革药品配送管理体系。坚持“可选择、有竞争、能退出”的原则,将以往1家企业单独配送变为2家以上企业共同配送,实现药物配送价格在省限价基础上平均下降19%。运用网络技术实施药房零库存管理、收支分离、第三方结算等,再造药物供应流程,药品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到4.2%,药品库存周期缩减为15天,企业回款周期缩减为15天。

三是积极构建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出台《新津县基层医疗机构补偿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机构800余万元的年收支缺口进行综合补偿,彻底打破基层医疗机构长期“以药养医”的格局。

三、全面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由县医保局统一实施医保体系建设、管理,并在工业园区和12个乡镇专门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严格

审核确定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23家、定点零售药店有52家,统一服务规范,实现“就近看病、就地刷卡”;设置医保“应保尽保”专项目标,纳入乡镇、部门工作考核。目前,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31万人,参保率达99.41%,城乡困难群众全员参保。

二是创新结算方式。针对以往异地就医费用结算手续复杂、报销时间较长造成个人负担偏重的问题,对全额垫支县外住院费用的参保人员实行户籍所在地定点医疗机构代办结算,既保证医保基金安全运行,又使费用报销更加便捷。同时,积极探索将异地就医报销业务前移至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

三是优化服务流程。实行“零距离”服务,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7项日常业务,下移至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统一办理,时限从原2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为5个工作日。在花源镇共和村卫生站试行村级管理新机制,由当地公立卫生院代为结算村级医保费用,进一步方便群众。

四、努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是扎实开展全民体检工作。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开发7类健康体检包,对全县30万城乡居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将部分高龄人口体检标准提高到50元。同时,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卫生院建立“自助式健康检测室”,方便群众日常自我体检。

二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成都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C类服务包,并结合实际制定村级公共卫生服

务包。目前,全县儿童基础免疫、0至3岁儿童管理、孕产妇管理、慢病管理已实现全面普及。

三是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将全县划分为5个工作片区,分设5个卫生执法监督中队负责区内行政许可、卫生监督及行政处罚等工作,并在建制村配备卫生监督信息员,于全省率先实现集预防性监督、经常性监督、执法处罚工作“三位一体”卫生执法监督新模式。

四是落实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专门制定公共卫生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两级考核,委托第三方机构、专家组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并加大群众回访满意度在考核内容中的权重,考核结果与经费划拨挂钩,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是探索开展服务项目外包。县财政投入50余万元,专门购买一体化村卫生站为村民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将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项目外包,依托专业检测机构在医学检验方面的实力,新增12项检验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五、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制定《新津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分三期实施,实现信息化。一期投入300余万元,建立全县卫生数据中心和管理系统平台,完成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建设,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日常行政管理信息化,数据关联共享;二期投入330余万元,整合医院、保健机构、社区、社保信息资源,开发居民“健康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2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人数稳定在高位, 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提高筹资标准, 各级政府的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20元, 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提高补偿比例, 力争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左右, 较200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巩固门诊统筹工作, 认真总结经验和模式, 保持管理体制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严格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 加强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鼓励各地落实补偿政策, 积极探索村级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工作。会同有关部门, 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 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 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好本年度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抓好基层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作, 完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对各地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补偿政策和财务管理措施进行检查。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积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运行机制。研究提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指导意见, 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落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督导, 对各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改善提高。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落实绩效工资制度。

五是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着力加强医疗管理。要把落实《医改意见》与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起来, 突出关键内容;加强对试点城市调研督导, 加强培训, 提高能力。开展试点工作和效果的中期评估。根据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 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 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学习。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电子病历, 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 改善服务。

六是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等工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 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医疗救治, 倡导中西医并重, 努力提高治疗效果。强化健康教育和促进, 及时发现处置疫情, 引导社会舆论, 维护社会稳定。重点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工作。依法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尽快制订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省级、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探索建立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完善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强化队伍建设, 规范应急演练, 启动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确认和能力评估工作;全力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卫生保障工作。

七是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积极落实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完善配套规章制度, 做好综合协调和信息发布工作;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 做好组织协调, 查处重大事故, 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 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乳品安全标准, 制修订食品安全基础标准;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 完善网络, 建立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提高监测能力;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工作, 加快起草《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八是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 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扩大职业健康监护覆盖面, 强化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 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以尘肺病防治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放射防护工作, 开展核电站周围人群健康监测工作, 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管工作;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 完善评价和处置规范;进一步加大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 探索建立动态监测平台, 提高打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九是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政策倾斜, 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完善服务体系, 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 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 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探索建立和完善融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推进中医药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是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做好回顾总结, 实事求是地分析“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和不足, 为做好今后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对目前尚未完成的任务, 要特别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科学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充分利用各方智力资源, 发挥团队协作优势, 科学研判未来卫生工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改善健康和促进健康公平入手, 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卫生工作重点、策略和政策保障, 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尽力而为, 又要量力而行, 不能制定脱离实际的目标和指标;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和地方卫生发展规划中,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 在编制“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卫生规划中充分应用前期研究成果。

十一是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总体设计,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 对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尽快制定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 完善数据标准和通讯标准体系, 促进信息互认共享;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 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连点成面, 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体建设, 防止和减少“信息孤岛”的问题;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管, 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 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监管效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3

我省今年将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根据《安排》,2014年河南将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

同时,我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将扩大到所有省辖市,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并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4

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省医改办吴天宏副厅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固镇县委、县政府,着重就绩效考核、基本药物配送实施情况、主要做法做一汇报。

一、绩效考核工作

按照省市绩效考核的要求,我县重点从制定绩效考核的制度入手,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双考核、双挂钩”,即县卫生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考核,与其相关经费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务人员个人的综合绩效考核,与其工资等待遇挂钩。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了“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达到了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目标,即“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惠及老百姓”,从而建立健全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一)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随着基层医改的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水平提高,分配制度改革如何实施成为关键。在县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县医改办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召开院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改参与人员和职工代表座谈会,集思广益,汇集多方智慧,精心研究政策方案,本着强化绩效考核分配,完善激励机制的思路,先后制定出台了《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事 1

业单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固镇县2010年乡镇卫生院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预算管理办法》、《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若干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上述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绩效考核工作领导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本单位绩效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形成了我县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我县绩效考核奠定了基础。

2010年,我县按照《固镇县2010年乡镇卫生院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内部职工及所辖村卫生室2次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服务任务、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收入等指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直接与县财政部门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经费挂钩。

目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了绩效工资,整个过程运作有序、平稳,职工对绩效考核满意度在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通过绩效考核分配、加值班补助等,合理拉开了收入差距。

改革前乡镇卫生院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1585元,改革后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1654元,提高69元,增幅4%。

(二)绩效考核的主要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认识误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惠及老百姓。由于绩效考核分配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如何保证医改后多数职工待遇不低于医改前,如何做好绩效考核和分配缺乏经验。为使绩效考核有关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县卫生局深入基层,广泛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开展职工面对面政策宣传,及时答疑,讲透政策精神,消除认识误区。由于宣传到位,职工认识清楚,统一了思想,我县绩效考核工作有序推进,平稳运行。

2.细化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按照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我县制定了《固镇县2010年乡镇卫生院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将全县医疗卫生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核定了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细化了评价标准,设定了四项重点指标,即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服务任务、核定的医疗收入任务。并对四项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直接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有效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

3.严格考核组织,创新考核方法。为保障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考核组,从卫生部门抽取符合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库,考核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人员参加,考核结果上报县医改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并据此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为充分体现优绩优酬,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按照安徽省人社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事

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补充意见的通知》(皖人社„2010‟113号)精神,将绩效工资总额进行全浮动。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考核情况发放其绩效工资;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本单位工作人员(不含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按照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风险、社会效益等确定每个岗位分配系数,对贡献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社会效益好的岗位确定较高的分配系数,合理拉开分配系数的档次,打破平均主义;在专业技术岗位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的岗位系数在相应的基础上下浮一半;高、中、初级职称的人员、分院负责人、中层干部、兼职人员各在本岗位系数上加相应的系数;对本单位做出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另加一定的岗位系数,且每次人员均不固定。

4.加强指导,规范考核分配。为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我县出台了《固镇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指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平稳实施。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绩效考核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绩效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经院委会集体研究,职代会通过,报县卫生局审核审批,院内公开后实施。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向技术含量高、风险大、贡献突出的岗位倾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考核的原则。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绩效考核的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卫生应急、一体化管理、新农合管理等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二是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更加规范;三是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四是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五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基本药物配送

为加快推进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皖政字[2009]122号)文件的要求,我县于2009年12月24日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选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单位3家,并实行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物零差率销售。

2010年9月,国家基本药物由省药招办统一招标采购,补充药物由原3家配送企业继续配送,到2010年12月底,我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54%,惠及62万城乡居民,社会反响良好,群众交口称赞。据卫生部门统计,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基本取消了“以药养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改变了医生开“大处方”、开单提成、药物滥用等现象,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2010年1-12月,乡镇卫生院门诊累计447707人次、门诊均次费用36.8元;住院累计5003人次、住院均次费用969元。2009年1-12月,乡镇卫生院门诊累计429346人次、门诊均

次费用43.5元;住院累计18021人次、住院均次费用1246元。门诊病人有所上升,住院病人略有下降,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降幅分别为15.4%和23%。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农民来自药品零差率受益1159万元,得到了城乡居民的广泛拥护。同时,规范了药品的采购渠道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各位领导、同志们,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国家、省、市和有关部门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期望相比,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深化改革成果,努力把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化为惠及群众、构建和谐的具体行动。

大桥镇农村卫生改革汇报材料 篇5

近几十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关注农民群众健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实施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了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职工工资得到保障,房屋建设、设备配置基本到位,使我镇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大桥镇的农村卫生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卫生院院容院貌得到改善:

1、由之前漆黑的砖瓦房变为敞亮的门诊楼和病房楼,办公条件也得以改善,每个科室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空调。

2、职工工资有了保障。

3、设备配置有了改变,新引进了各种医疗设备。

4、院内所有地面都得到了硬化,并设立了停车位和停车棚。

5、就诊环境得到了改善,输液大厅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几十张座椅。候诊大厅安装了电视,为大家播放各种健康音像资料,以便群众及时获得各种健康知识。

6、服务模式有了改变,由之前的坐等病号变为现在的上门服务。

二、卫生室的改善:

1、科学规划,完成了各卫生室的设置,现在九个村卫生室均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诊察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业务用房面积都大于60平方米,各卫生室八小件都已配备齐全。

2、村卫生室人员均具备一定的资质,均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具备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医德良好,能够热心为群众服务。

3、受卫生院统一管理。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上级的要求,规范了全镇的村卫生室机构名称(统一规范名称为:xx村卫生室)、标识、标识牌。实行标识标牌、医疗文书、防保卡册、工作制度、收费票据“五统一”,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证、防保有卡册、疫情有报告、消毒有记录、药品购销与新农合补助有台账。

4、服务模式有了改变,由之前的坐等病号变为现在的上门服务。

5、服务人群有了改变,由之前的患病人群变为辖区所有人群。

6、乡村医生的工资由之前的自挣自吃到现在的统一发放。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6

工 作 汇 报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概况

长垣县地处豫鲁交界,东临黄河。全县国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辖10镇4乡4个办事处,600个行政村,83万人。是全省十个省直管试点县之一。

近年来,长垣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营立县、特色兴县”,确立了“建设一个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一个战略”(实施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提升“一个载体”(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名城”,跻身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

(二)县卫生事业概况

长垣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7个,其中民营医院1个(河南宏力医院),乡(镇)、办事处卫生院19个。现有人员36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13人,正高职称82人、副高职称80人、中级职称478人、初级职称1668人;博士1人、硕

开展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探索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即时结算。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2011年底在全县全面实现新农合IC卡管理。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全县19个乡(镇)、办事处卫生院全部使用了基本药物目录,落实了零差率销售和网上采购;对药品价格进行了二次议价,使药品价格普遍降了10个百分点;按一品一规重新修订了基本药物目录;并实行了转配送。前6个月运行情况: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各乡(镇)、办事处卫生院业务收入降低5.9%;药品收入下降12%;门诊人次上升7.2%,出院人数减少10%,次均住院费用上升5.2%,次均住院药品费用下降6.04%,次均门诊费用下降12.60%,次均门诊药品费用下降13.03%,日均住院费上升3.32%,住院床日减少8.49%。减少群众药品负担200余万元。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顺利。按照《长垣县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暂行)文件要求。对乡(镇)、办事处卫生院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落实政府投入,建立了长效稳定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调整基层服务收费;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建立体现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从8月1日起,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执行《2011年河南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目录》,并通过河南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向中标企业采购中标药品。供货中标企业按照药品供给程序和配送协议合同约定,按时、保质、保量送货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是对乡(镇、办事处)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在岗人数、实际职工数进行了核定,按照上级政策对符合标准的人员允许提前退休,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财政优先保证。对非在编未聘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补办企业养老保险,并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超编人员财政不予补助,所需经费由单位调整内部分配结构、增加医疗净收入等解决。三是联合财政部门对前几年卫生院全年总收入、总支出以及药品收入和药品支出以及人员经费做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分别对各项收入与支出做了对比和汇总,争取财政支持。四是实行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依照《长垣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依照《长垣县卫生局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分配指导意见(试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7

1 纳米材料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纳米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产品纷纷问世。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产品主要有:含银组合产品(如含纳米晶体银抗菌创伤敷料ACTICOAT)、纳米银涂层导管;纳米涂层支架(如XIENCE nanoTM Everolimus Eluting Coronary Stent System);纳米骨填充材料(如人工合成磷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等);牙修复材料(如3M ESPE Filtek纳米粘结II胶粘剂)。一些进口纳米材料医疗器械产品已经进入国内市场,如我国药监总局已经批准了4个进口纳米骨填充材料产品(如:纳米复合树脂NANOSIT, 通用纳米陶瓷修复材料(复合树脂)Ceram X等)。随着纳米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纳米技术医疗器械进入国内市场。

我国在2004年左右开始有相关纳米材料医疗器械产品上市,主要包括纳米银抗菌产品等;2006年,产品上市达到高峰,其中含纳米银的抗菌系列产品约56%,其他有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充填材料等。目前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动,2007年至今只有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充填材料作为纳米材料医疗器械被批准,含纳米银医疗器械均未被批准注册。

2 国内外纳米材料医疗器械监管情况

美国FDA医疗器械和辐射健康中心(FDA 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在2010年9月发布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for public workshopmedical devices and nano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considerations。该公告针对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提出要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表征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内容。如1对纳米技术产品的表征,包括尺寸、尺寸分布、形貌、纯度、组成、表面成分(活性)、表面电荷、表面积、聚集/分散状态、降解等。在考虑表征的内容时也要考虑采取多种方法对同一属性进行表征;2要充分认识到当制造过程和质控发生小变化时,成品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在评价和质控中,建议增加对照材料(包括阴性和阳性对照);4考虑对内毒素的检测;5对于生物相容性评价,要考虑医疗器械中纳米材料的释放、降解、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6比较体外试验中采用试剂盒与采用标准细胞毒性,遗传毒性方法之间的差异;7充分考虑和分析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否仍然适用于对纳米材料的评价。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2005年就成立了医疗器械新兴技术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New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Medical Devices, N&ET Working Group),将其作为监管决策的技术支撑。在该工作组的标准化工作支持下,2006年欧洲医疗器械法规规定“将组合有或含有纳米级颗粒、成分或部件的医疗器械(被包裹或结合在一种不能释放到病人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中的除外)都作为III类医疗器械监管”。CEN已经开始探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ISO 10993)系列标准是否适用于纳米技术产品的评价工作,并且提供了需要研发及修订标准的清单;起草了法规性指导文件,解释所考虑到的风险特征,提供可能的风险控制解决方法,协助确定适当的管理途径;在市场后期管理采取必要的行动,起草纳米技术产品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以及特殊的除外准则[9]。

澳大利亚已经考虑到纳米材料医疗器械在医学领域应用中的特殊性。如产品质量控制,表征和生物相容性等之间的相关性,纳米材料的释放、降解、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生产制造商、科研院所、检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一起对纳米材料的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判断,以确保纳米技术相关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我国药监部门2004年首次对纳米材料医疗器械进行了分类界定,划归为II类医疗器械,由省级药监部门审批(国食药监械[2004]53号)。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量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结果提示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暴露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于2006年我国药监部门将含纳米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由II类划归为III类医疗器械,加强了安全监管(国食药监械 [2006] 146号)。在2006年之后大量的曾经按照II类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证的产品开始按照III类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重新注册。同时,也有新的产品提出注册审评申请。于2012年,为了明确该类产品注册审评要求,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药监部门发布通知文件,要求该类产品注册审评资料应补充纳米材料的表征、质量控制、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验证资料。对于已经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申请重新注册的纳米银类产品,申请人应当在2014年8月31日前按照补充资料通知的要求一次性补齐(食药监办械[2012] 105号)。

目前近50余个曾获得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到期限的含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产品正在申请换证,进行III类医疗器械的重新注册。同时,新的含纳米材料产品将不断涌现,如正在进行注册检验的纳米银涂层导管、亲水纤维含银烧伤功能性敷料等。由于缺乏纳米材料医疗器械的检测与评价标准,对这类纳米技术产品的科学监管是监管部门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3 国内外相关标准化工作现状

纳米技术标准的主要研究机构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29),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我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美国癌症研究院纳米技术表征实验室(NCL)也建立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方法。截止2014年3月,各个机构的纳米相关标准研发进展情况汇总如下。

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 229)已经颁布的纳米技术相关标准有37项[10],正在研制的标准有20项[11]。ISO/TC 229发布的标准涵盖内容目前主要包括碳纳米管(包括单壁和多壁),磷酸钙,氧化钛,金属颗粒等纳米材料的表征(占多数)、纳米技术相关术语、定义以及风险评估等。ISO/TC 229正在研制的标准涵盖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技术相关术语和定义,纳米颗粒在细胞水平效应,纳米颗粒的职业暴露,样品准备,剂量考虑,毒理筛选方法,纳米材料分散与聚集对毒理学的影响等。从TC229标准研发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初期主要侧重纳米材料表征的测量方法标准及术语和定义、风险管理等基础标准制定;在近几年来开始增加了纳米效应的细胞水平评价和生物效应、毒理学评价的标准研发。其中,有助于纳米材料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相关标准有ISO/29701-2010:纳米材料体外内毒素试验-鲎试剂试验,本标准描述了应用鲎试验评价纳米材料的内毒素污染情况,为基于细胞的体外生物学试验系统做准备;本试验适用于能够被水性介质(例如:水,血清或反应介质)分散或浸提的纳米材料,使纳米材料与这种介质在37 oC培养适当的时间。该项国际标准已被非等同转化为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行业标准,标准名称为《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细菌内毒素试验》预计2015年发布。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极易吸附内毒素等外源物质,因此医用纳米材料要求必须做内毒素检测试验。TC 229正在研制的标准如ISO/AWI-19006:采用荧光探针DCFH-DA评价纳米颗粒的氧化应激作用,可以更好的理解基于细胞水平的纳米颗粒毒性机理中的氧化应激作用;ISO/AWI-19007:采用改良后的MTS方法评价纳米颗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来探索更适宜的细胞活性评价方法。

国际标准化组织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十七工作组(ISO/TC 194/WG17)是专门负责医疗器械中涉及纳米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化工作的,目前还没有发布或正在实施的纳米相关标准。其中WG17纳米材料工作组目前正在研发的标准有“ISO/TS 10993-2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评价指南”。该项标准草案全面地考虑了医疗器械领域纳米材料以及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对如何去评价这些风险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原位机械作用形成的磨屑和纳米材料的释放;纳米材料的毒代动力学评价;作为医疗器械组成部分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学评价;风险评价;评价结果的表示等。其中纳米材料表征的对象主要是组成医疗器械的纳米材料与从器械中释放出来的纳米材料,包括物理学描述、化学组成以及内在特性(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反应);纳米材料的释放中要考虑降解产物,磨损(考虑纳米材料是包含在器械中,还是纳米涂层等);在生物学评价方面,要考虑蛋白的动态吸附、毒代动力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给入途径、尺寸大小、表面属性、动物种类等)等。

3.2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E56工作组已经颁布的纳米技术相关标准有12项[12]。

重点在于对纳米粒子的表征如尺寸大小及分布,电泳率及颗粒分散,术语等。另外也有部分评价方法:如溶血试验、克隆形成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目前建议提案有6个,包括含纳米银纺织物中纳米颗粒的检测与表征;用于电子显微镜观察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样品制备;以及纳米技术在环境、健康、安全中的指导原则等。

3.3 美国癌症研究院纳米技术表征实验室

美国癌症 研究院纳 米技术表 征实验室(Nanotechnology Characterization Laboratory, Frederick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Cancer Research)公示的纳米材料评价方法操作规程有41项[13]。除了少数表征的操作规程,如:尺寸、形貌、金属含量等之外,主要是生物学评价方法,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测、溶血试验、微生物污染、支原体污染、血小板聚集、活性氧(ROS)检测、白细胞增殖、凋亡等检测方法。其中在纳米颗粒的生物学评价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部分操作规范已被ASTM采纳(如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等)。

3.4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

我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总共发布了43项纳米技术相关标准[14]。其中偏重各种纳米材料(包括镍粉、氧化锌、二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铝、碳纳米管等)理化性能的检测,在生物学评价方面的技术内容还很缺乏。

3.5 纳米材料类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和标准化研究工作进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暂作为纳米材料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承担该技术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纳米材料类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自2010年开始,目前已经报批的行业标准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 细菌内毒素试验”;正在研发中的行业标准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纳米材料溶血试验”。

在纳米材料类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目前已经完成的项目有:纳米银生物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纳米银透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引起脑神经毒性的机理研究、纳米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研究。随着纳米银毒理学研究的进展,大量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在各种动物模型和细胞中发现了纳米银的许多相同的以及不同的毒性特征和分子机制[15,16,17,18,19,20,21,22,23,24]。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的毒性强度不仅与剂量有关,还与粒径的大小、形状、聚集状态、颗粒表面的化学修饰及电荷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因此,纳米材料及含纳米材料产品的表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含纳米银和银离子类医疗器械监管的需要,中检院2012年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的形式批准了“含银敷料中银存在形式和体外释放特征的表征方法研究”(2012X2)课题。该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含银敷料中银存在形式的表征和体外释放特征的表征方法两部分。研究的目标是:1确认含银产品(敷料类)中是否含有纳米银或纳米级银晶体,鉴别和界定其产品属于纳米银医疗器械还是银离子医疗器械;2建立含银敷料类产品中银的体外释放特征的标准化释放实验和表征方法。目的:1明确有无纳米银颗粒的释放和脱落,为分类监管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数据;2了解银离子的释放特征,为风险分析、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安全剂量的设定及临床使用适应症的合理性判断提供依据。在含银敷料中银存在形式的表征方法中,主要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能谱分析仪表征样品中纳米银的形貌、粒径分布,定性检测样品中银的存在;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样品中银的价态,鉴别是单质银(Ag0)还是化合态银(Ag+),进而判断有无纳米银颗粒的存在;采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银晶体结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MS、ICP-OES)或原子吸收(AAS)定量分析样品中银的含量;同时,通过采用纳米级滤膜过滤截流的方法,分离纳米银颗粒,测定总银的释放量和银离子释放量,从而可以判断银颗粒释放和脱落的百分比。在对多家含银敷料的研究中发现有些使用银离子(化合物银)作为原材料制备的含银敷料中都能检测到纳米银颗粒,而且在往复支架法(美国药典中的透皮贴剂药物释放试验方法)的释放试验中证实有不同程度的纳米银颗粒物释放和脱落。这些实验方法为科学地对含纳米材料复合产品的表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该类产品的风险分析和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已经提出在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8)旗下申请成立纳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相关工作正在审理中。今后拟开展的工作包括:提出纳米医疗器械领域术语和定义、分类、风险管理、纳米材料医疗器械复合产品中纳米材料表征、安全性评价和试验相关的标准制修订及研究项目的规划;不断完善相关标准的制定。

4 展望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8

陈竺同志在总结各地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握《意见》明确的关键政策,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稳妥推进。一是多管齐下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以减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和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建立综合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医院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并将医保资金作为县级医院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建立县级医院运行发展新机制。同步推进管理、监管、运行等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策的合力作用。三是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统筹改革、发展与管理任务,切实提升县级医院的技术、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能力。四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统筹发展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服务格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技术合作和管理支持的力度,探索建立托管、医疗集团等相对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人才流动,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陈竺同志强调,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卫生行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配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改革的推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卫生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篇9

单位工作的汇报材料

为了加快推进永坪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全乡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卫生水平,巩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礼政发【2012】11》号文件精神和《永坪乡创建卫生乡、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工作的实施方案》,现将我乡半年来卫生创建工作做以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委、县政府相关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强化基础,建立机制,优化环境”的要求,采取乡、村两级联动的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创建卫生乡、卫生村、卫生单位工作,改善全乡环境卫生水平,巩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目标任务。围绕创建卫生乡镇总体目标,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标准,实现创建目标。坚持“乡为龙头、村为关键、户为基础”的创建形式,遵循“先净化后美化、先公路沿线后边远乡村、先适用后美观、先地面后地上、先卫生后文明、先治理后管理”的“六先六后”工作步骤,达到“四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六有”标准(村有场、组有池、户有箱、人有厕、畜有圈、鸡有棚)。

二、营造氛围,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在全乡中、小学举办了专门健康教育公开课教学活动,使得中小学生的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0%,做到了教学讲座有课时、有备课笔记、有宣传阵地、有考评和总结。

2、充分利用了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创建卫生乡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步骤。广泛开展了科普宣传、卫生知识宣传、除害防病宣传,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创建意识和环卫意识。

3、积极开展“万千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各村组、乡直各单位利用本单位的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宣传。职工和居民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5%以上,永坪农贸市场及商贸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知识合格率达9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以上。卫生院、村级卫生服务站等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使其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4、食品药品从业人员上岗教育合格率达100%,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达100%,参考率达80%以上。

5、积极开展了控烟活动。广泛开展控制吸烟的宣传教育,公共场所有醒目的禁烟标志及无烟草广告。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村组、各单位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了对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了对卫生村、卫生单位创建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创建工作纳入到乡村建设的规划与管理之中。乡上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卫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全乡卫生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卫生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卫生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卫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王三虎(党委书记)副组长:赵国强(政府乡长)组 员: 马继军(人大主席)

王东旭(党委副书记)王映霞(纪检书记)李文玺(政府副乡长)陈 蓉(政府副乡长)苏萍萍(政府副乡长)王兴业(武装部长)冉继忠(学区校长)赵宏斌(林业站长)马尚军(卫生院长)王子颖(派出所所长)赵国爱(工商所所长)张 荣(土管所所长)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党政综合办公室,苏萍萍兼办公室主任,黄贵荣、杨小娟、鲍峰丰、冉伟、刘红丽、康春蕾负责具体的工作和事务。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村组、各乡直单位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本村、本单位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宣传发动工作,号召群众、职工积极参加卫生创建活动,通过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宣传标语、广播等形式,宣传当前环境卫生的现状和危害,宣传创卫的做法和好处,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卫生意识,提高了健康水平。

(三)突出重点,强化村容村貌的环境卫生管理 根据省、市、县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调整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提高起点,加快配套建设进度,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使之成为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风采的新型乡镇。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道路建设方面,完善了乡村结合部道路硬化,修复坑洼地段,确保了乡村地段道路平坦、畅通。完成了永坪至苏河,苏河至年家,年家至新建,永坪至马沟,永坪至周家,寺台至上寺段的村组道路硬化。乡内主干道绿化率达80%以上,做好了主要交通公路沿线的绿化带养护工作,做到了公路及两侧,特别是行道树内无乱堆乱放、无垃圾、干净整洁。

2、加强了寺台、九图、平泉、永坪村卫生创建工作,着力搞好了绿化和公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禽畜管理、“四害”防控等卫生保洁队伍,垃圾及时清扫和清运。

3、加强了永坪农贸市场及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全乡干部突击整治、环卫工人按规定日期清扫、动员村民参与、实行门前“三包”等方式清除垃圾和乱堆乱放,并巩固成果。

4、完善了全乡11村卫生室建设,垃圾收集房、垃圾池、垃圾筒、果壳箱等环卫设施。做到杜绝垃圾乱堆、乱放现象。

5、开展全乡周五大扫除活动,卫生村、卫生单位评选活动及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在攻坚克难、破解顽疾上求突破。各村组、各单位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统筹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创建合力。

6、健全了公益性岗位、环卫、绿化、消杀队伍。抓好常年灭鼠、灭蝇、灭蟑、灭蚊除四害工作。

7、加强环境保洁工作,不定时进行卫生整治,全面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做到马路条条干净,居民区整洁,交通行使安全,农贸市场达标,公共场所有序,河道整治畅通无漂浮物。

8、加强经营设摊管理。协调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监督所对全乡商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及个体摊位进行督促指导,不定时检查从业人员各类卫生证件是否齐全,有无超范围经营及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并对店前店后环境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集镇环境卫生。

9、严格乡区规范管理。协调工商行政管理所对永坪街道内出现的店外店、摊外摊要全面整治,对乱搭乱建、乱牵乱挂、乱堆放的要坚决清除。

10、加强环卫管理。做到了乡内道路每天保洁,路面无果皮,烟蒂和杂物,居民实行垃圾袋装收集。垃圾箱做到逢集后第二日清扫。乡上与各单位、居民区、各经营业主要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树立环卫整洁靠大家,美化环境为大家的意识。

12、加强乡村结合部及居民住宅区的管理。组织力量,经常督查,防止影响乡容村貌的死角出现,彻底改善结合部环境面貌。

四、加强软件资料建设

1、建立创建工作班子。乡上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各单位、各村组都健全创建了工作小组、爱卫领导小组、健教领导小组、除四害领导小组。做到全乡上下网络健全,有文字有依据。

2、各村组、各单位完善软件建设,建好台帐,明确职责,有活动计划,有会议记录,有活动记录,有资金投入记录等。

3、软件资料归档入卷,规范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五、时间安排

5月低至6月初,主抓基础工作。召开创建推进大会,完善工作计划,明确落实任务。6月—7月:狠抓宣传教育,实施创建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加大整治“六乱”现象力度,建、修、补道路,改造各类设施。以除害、防病工作为重点,开展“除四害”工作。

8至9月上旬:按照国家级标准进行自查、自检,整改达标。听取各单位整改意见,进行修补残缺扫尾,迎接国家卫生乡镇市级考核。

9月下旬:进行验收准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迎接国家卫生乡镇省级考核。

10月份:开展总结、表彰、授牌和资料归档工作。11月至12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巩固创建成果。

六、统筹兼顾,靠实责任。

1、领导重视,摆上位子。乡上已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单位主要领导任组员的领导小组。各村、乡直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抓创建工作,落实责任。

2、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卫生院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流行,开展除害灭病和健康教育的技术指导;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所制订和健全从业人员体检、培训、换证、贴花等制度,做到“三证”齐全(营业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并开展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培训,确保三证率100%,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土管所加强土地的合理规划、建设与管理,严格住房审批手续,坚决杜绝违章乱建的发生;工商所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特别对饮食服务行业、永坪农贸市场以及永坪面粉加工厂监督检查和管理,抓好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与管理,确保食品安全;要规范经营者的交易行为,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占道经营、以街代市、沿街叫卖行为,确保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市场清洁、秩序良好;派出所加强对全乡社会治安秩序的安全管理和整治,抓好对生活、文化娱乐噪声监督与管理,加大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厅)的整治力度,取缔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机部门加强对全乡的农用车辆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无证行驶、酒后驾驶、乱停乱放等行为;学区加大校园周边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注重食堂卫生和食物安全监管,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卫生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卫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各村、各单位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各村、各单位扎实开展卫生创建工作;各村支部、村委会负责督促落实个体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和全民除“四害”工作。抓好卫生先进村、先进单位的检查、评比、命名、复查和推荐申报工作。

3、全面发动,形成氛围。在全乡范围内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抓好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层层发动,使爱清洁、讲卫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4、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按照国家卫生乡镇的验收标准,把任务逐级落实到单位、部门,落实到个人,鼓劲加压,确保卫生创建目标全面顺利完成。

学校卫生工作汇报材料 篇10

尊敬的卫局长、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代表xx小学向大家汇报我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感到万分荣幸,也非常感谢上级领导带给我这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5月24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决定在全县开展“清洁家园,宜居温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27日,县教育局印发了《温县学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展开了有序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下面,我将我校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向大家做以简单的介绍。

我校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思想,二行为,三习惯。

我们深知:“思想决定行为”。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卫生意识,使其从思想上重视卫生工作,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清洁家园,宜居温县”活动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县教育局安排部署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精神实质。在做好教师思想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抓了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健康课向学生们传授健康知识,并利用标语、板报、班会,充分向学生渗透卫生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卫生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努力,师生们的卫生意识有了极大提高,为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行为养成习惯”。在做好全体师生思想工作的同时,我们着力进行了学生行为引导。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卫生专干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引导和带领全体师生搞好卫生工作。同时,我们建立了卫生工作制度,明确了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月一次大扫除的工作要求。为了使卫生工作更加细化,更加彻底,我们又明确了“小扫大扫大扫除”的打扫时段、范围以及卫生标准,引导师生们熟记于心,落实行动。我们细致制定了卫生打扫范围,即使是同一个区域,“小扫、大扫、大扫除”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功能室,“小扫”的范围是:门、窗的外表面、门上面窗的外面棱、窗外面的玻璃、钢筋、墙壁上面的瓷片。“大扫”的范围是:地面、器材摆放、墙壁(内外)、电源开关、电棒、电扇、内外墙壁、器材柜内外、上面、窗户内外的窗棱(开窗擦拭)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把全校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制定了相应的卫生工作程序。例如教室,我们制定了七字口诀,“上、洒、扫、下、倒、摆、擦”;厕所,制定了六字要诀“接、刷、扫、拖、擦、摆”。

为了明确责任,不留死角,我们把学校各个区域责任到班,责任到人,明确分工,例如:教室由各班负责,少年宫由各辅导教师负责,功能室由各管理员负责。

为了保证卫生工作常态化,我们严格实行卫生工作评比制度,每天,卫生专干、学生干部定时检查两次,不定时检查一次。各区域卫生情况,如实记录评比,并且每天公布检查情况。卫生专干做好反馈工作,针对每天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各班级、各室的责任人,督促其限时整改。另外,校长每天不定时检查各区域卫生情况,并及时通报。卫生评比工作,我们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月一小结,一学期一总结,每学期评出两个卫生先进班级,学校对该班级及班主任进行奖励。

我们知道:“习惯成就未来”。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建立了卫生值班制度

一、教师值班,以教学楼为界限,全校分为前后两个区域,每天由两个值班教师分别负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随意丢弃,同时能主动拾捡;

二、学生值班,校园分为六个区域,六个年级分别安排两名干部,利用课间时间挂牌值班。值班干部的职责是:①纠正行为②耐心引导③卫生保持。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基本养成良好习惯,整个校园清洁无比。

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的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改掉了顺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养成了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校园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室里窗明几净,少年宫焕然一新,功能室一尘不染,厕所里干干净净,校园里花更红,叶更绿,分外美丽。学生们课余时间在两个小花园里读书、学习,快乐成长。他们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深受美的熏陶,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了很好的环境保障。学校的变化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他们纷纷夸奖学校更绿了、更净了、更美了。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交流材料 篇11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印度的医疗服务体系,总结了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借鉴国外的经验,从医疗服务体系的层级结构和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构成出发,对构建我国现代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医疗服务体系社区首诊双向转诊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5-0102-06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模式介绍

1、英国

英国是政府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1948年起,英国就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由基本护理机构、地区医院和中央医疗服务机构组成,分别对应初级和二、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基本护理机构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主要由开业医生(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这部分的费用约占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总预算的75%:地区医院通常是一个地区的医疗中心,主要提供综合和专科医疗服务;中央医疗服务机构负责紧急救治和疑难病症诊治并承担科研任务。英国医院有严格的转诊制度,居民需要在初级医疗机构登记,接受一名指定的全科医生。除急诊外,一旦生病需要首先找全科医生诊治,全科医生在确实无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才开具转诊单,将患者转向二级或三级医疗服务机构。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通过遍布全国的全科医生和公立医院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从医疗机构的性质看,全科医生所开的诊所是私人机构,政府通过合同的形式采购其所提供的全部医疗服务,以合同管理取代事实上的身份管理。全科医生在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后,可以根据就诊人数和医疗工作量向政府申请发放津贴。二、三级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则是公立医疗机构,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

2、德国

德国是政府市场复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德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开业医生,主要负责一般门诊检查、咨询等;二是医院,负责各种形式的住院治疗;三是康复机构,负责经医院治疗后的康复;四是护理机构,负责老年以及残疾者的护理。在德国,医院服务和门诊服务是分离的,医院仅限于提供住院服务。在医疗卫生服务的递送体系方面,政府不鼓励病人直接去医院就诊,病人一般首先到开业医生的开业诊所就医,如果开业医生认为有必要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凭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转至医院进行住院手术,治疗完毕后,或者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者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

德国的开业医生属于私人开业,大部分是全科医生。德国的医院有三种形式:公立医院、非营利医院和私立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由政府直接投资举办并接受政府直接管理或由大学代管,非营利医院通常由教会和慈善机构管理,私立营利性医院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确定地点并对基本建设、设备等进行直接投资,然后委托给私人机构经营。以上三类医院分别占医院总数的37%、40%和23%。德国的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但是非营利性医院和私立营利性医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日益丰富,既有二级服务(指普通疾病的专科诊断和治疗),也有三级服务(指疑难重症的专科诊断和治疗)。德国政府负责投资建立或补贴各种性质的医院,然后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医院展开竞争。

3、美国

美国是市场主导型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美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分为两级:第一级由家庭医生组成,担负病人的初级治疗;第二级由各种形式的医院组成,承担病人的基本治疗和高级治疗。美国的医疗消费以个人为主,居民一旦患病,首先会找自己的家庭医生看病,再由家庭医生决定是否转到专科医生那里。美国十分重视和发展社区医疗,目前由社区投资兴办的中、小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占医院总数的80%,主要任务是为急性病和外转患者提供短期的住院治疗。

与经济制度一样,美国医疗体制也以高度市场化为主要特征。在美国,私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军,公立医疗机构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私立营利医疗机构则是必要的补充。从数量上看,私立医院占大多数,约占73%左右,而在私立医院中85%左右是非营利性医院,由教会或慈善机构举办。由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27%左右,绝大多数是以治疗急性病为主的综合医院,主要是为弥补市场不足,在农村、边远地区设立的社区医疗中心,此外也在一些大城市设有少数公立医院。美国三类医院的定位比较明确,功能相互补充,公立医疗机构注重服务于无保险者和穷人,为普通病人提供非营利基本医疗救治,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慈善或免费救治服务,在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支撑和兜底的职能;私立非营利医院以社区利益为宗旨,服务于主体市场,是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角;私立营利医院如同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鲶鱼”,除基本的营利性医疗救治服务外,主要提供各种高规格高质量的治疗服务以及特殊护理服务,以加大系统中的竞争,提高服务体系的效率。

4、新加坡

新加坡是公私功能互补型的医疗服务体系的代表。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公立和私立两个系统组成,医疗服务提供的分工比较明确,初级卫生保健主要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公立医院及联合诊所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方面,新加坡也实行严格的双向转诊制度,病人首先在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病人选择公办医院就诊必须由综合诊所转诊。

如前所述,新加坡的公立医疗服务系统由公立医院和联合诊所组成,私立医疗系统由私立医院和开业医师(私立诊所)组成。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国家公办医院、6家专科诊疗中心和16家综合诊所;私立医疗机构包括13家私立医院和1900多家私人诊所。私人诊所承担了80%的初级卫生保健,公立医院承担了80%的住院服务。

5、印度

印度是通过建立低水平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低收入者医疗服务需求的代表。印度政府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国医疗服务网络中有60%是公立医疗机构。其中初级医疗保健机构15万家,提供基础预防及普通门诊医疗服务;二级医疗机构7500家,提供简单的住院医疗服务;三级医疗机构120家,主要为富裕群体提供专家级的住院医疗服务。此外印度还有4.5万家私营医疗机构。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目标。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医疗中心的规划,根据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般有30张左右的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和x光检查设备等。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理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备较好、医护人员齐备

的地区医院。这套社区医疗架构设计照顾到了各层面的需求,特别是免费医疗减轻了许多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了社会公平。

在印度政府看来,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实施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会违背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破坏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印度政府直接举办了一些公立医院,这些公立医院运行经费90%以上由政府承担,为居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免费服务,从而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同时印度政府也允许私立医疗机构存在和发展,形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关系,为居民提供多种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的启示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印度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些国家的体制有各自的特点。虽然这些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出现了诸如效率低下,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要等情况,但是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上维系了社会公益性。综合各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可以给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1、医疗机构分级

通过国外医疗机构的分级及其功能定位可以看出,医疗服务常被划分为若干个层次,一般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各个层次的职能有明确的划分,医疗服务结构呈现金字塔状结构。初级医疗服务主要针对一些非急性的疾病提供一般的门诊,由全科医生执业;二级医疗服务则由医院提供,主要针对急诊、需要专科医生治疗的疾病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病;三级医疗服务则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疾病,提供非常专业化的特殊护理。一般而言,疑难重病的发病人数少,但是往往却需要高水平的设备和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治,而这些资源往往是稀缺的,或者成本很高,如果将其配置在低层次的医疗机构,势必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也不利于对病例的收集和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对医疗技术的要求较低,关键是能得到快速方便的诊治,因此可以由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级可以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和布局,通过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数量的控制可以分流引导医疗需求,即便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如英国也采取这样的措施以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2、严格的首诊和转诊制度

分级的医疗服务体系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来配套,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方面,各国普遍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行社区首诊制,赋予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社区的全科医生对本社区的患者较为熟悉,了解其病史和生活习惯,往往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且可以方便地随访患者,掌握其康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在强调社区首诊的同时,各级医院之间也建立相应的转诊制度,将社区不能解决的病人向上一级医院转诊,并且转诊往往是双向的,一旦明确了病因和治疗方案,则可以转到低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后续治疗。这样,作为初级医疗服务承担者的全科医生分流了大部分病人的初级治疗,减轻了二、三级医院的负担,使得高层次的医院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或教学当中,也避免了高级医院专科医生治小病的尴尬。美国虽然没有严格的首诊制度,但是其家庭医生制度也起到了社区首诊的作用。

3、强调政府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责任

据统计,大部分的疾病是不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只有10%的疾病需到现代化的大医院救治。基本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体系的门户和基础,一旦基本卫生服务能够产生效益,则可以减少居民患大病的风险,大大降低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因此,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往往有较高投入产出比。各国对以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卫生服务日益重视,各国普遍强调对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提供支持,例如英国提供在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占预算的绝大部分,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由于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没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政府就直接免费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虽然也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但是由于在这方面上的投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印度政府始终没有取消这一制度。

4、注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政府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并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各有利弊。各国试图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机制进行更有效的结合来降低卫生费用开支、满足民众的多层次需求、促成其模式的不断完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初级医疗服务大多由民营机构提供,二、三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组织形式则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即公立机构、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并存发展。由于初级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太多,而且分布广泛,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会出现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的现象。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个体医生开办初级医疗机构,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患者提供。对于高层次医疗机构来讲,私立医院的发展不但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疗卫生领域,在总体上保证社会有足够的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即使是营利性私立医院也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在公平地基础上增加效率。同时,国家也需要举办一些公立医院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5、强调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

强调团队合作与伙伴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公共服务领域普遍的趋势,卫生服务亦不例外。一些医院通过联合形成大规模的医院组织,可以凭借自身或其核心成员在行业内的服务规模、市场占有份额、与社会的广泛联系、良好的公众信誉和服务质量去影响、引导、整合和带动众多中小医疗机构,承担规模发展和市场协调者的角色等等。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都对成功地进行了医院集团化的改革。例如1999年,新加坡公立卫生保健系统重组成两大垂直整合网络,国家卫生保健集团和新加坡卫生服务集团。医院集团实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社区医院作用,通过各级卫生保健提供者更好的合作和协作,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降低了医疗费用。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

根据前面的思路,考察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也可以从体系的层次结构(医疗功能的分配)和水平结构(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比例)来分析。

1、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层次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形成了由国家和集体独办的、按行政辖区以块为主的、由上到下进行业务指导的城乡两个三级医疗预防网。城市三级医疗网的构成为:一级医疗机构由街道医院、诊所、门诊部、企业医疗机构组成;二级医疗机构由区级医院和相同规模的企业医疗机构组成;三级医疗机构由所在市的省、市综合医院、教学医院、专科医院组成。农村三级医疗网的构成为:一级医疗机构由村(大队)卫生所及相近的企业医疗机构组成;二级医疗机构由公社(区、乡)卫生院组成;三级医疗机构由区级医院、防治中心组成。城市医疗预防网和农村医疗预防网之间,按行政区划级

别层层对所属医疗机构实行业务指导。但是由于“文革”动乱的影响,到1976年,建国初建立起的城乡两个三级医疗网断裂。此后,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减少,医疗资源开始向城市大医院集中。

在城市,政府的医疗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在农村,很多地方的乡镇卫生院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设备落后,人员流失,就诊人数明显减少。以上情况导致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不足,不能担负起初级卫生服务的功能。同时,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师队伍难以完全胜任“守门人”的角色,这使得大多数病人无序流向医院,尤其是级别高的医院,城市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这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而各级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形成了各自独立、相互竞争的局面,造成了医疗行为的扭曲,损害了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效率。即使新农合等制度规定了实行转诊,也往往是上转(即由下级医疗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而下转(由上级医疗机构往下级医疗机构)的病人较少。由此可见,我国过去形成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虽然还在,但是却丧失了整体的功能组合。

2、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水平结构

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89578家,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2.4%,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了46.7%。共有医院19852家,非营利医院占79.4%,营利性医院占20.2%,从床位数量上看,非营利性医院是营利性医院床位数的20多倍。以上数据说明我国非营利医院在实力上占据优势,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初级医疗机构。在我国,公立非营利单位享受着政府的政策支持,集中了大部分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垄断性经营地位。由于我国的财政实力有限,政府无法对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相对应的支持,于是在政策上允许公立医院通过业务收入弥补运行成本,这导致了非营利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错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政府办的非营利医疗机构的经营又具有营利性质,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所得,存在利益最大化的趋向。

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设计是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希望建立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导的、高效运作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目前看,政策实施的结果是:营利性医疗机构无法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竞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仍然占据垄断地位;医疗费用仍然继续呈快速上涨的趋势;非营利医疗机构在运行中不能保证正确的经营方向以及实质上的非营利性质,使得分类管理的意义大打折扣。

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

1、医疗服务体系模式要符合中国国情

一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该国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以自由、独立、平等为主要价值观,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以及联邦制的国体决定了美国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体系,美国医疗机构的总体布局,一方面是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有限政府”的理念;在英国,“全民福利国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经济体制方面受凯恩斯主义影响,重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因此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逐步发展为政府主导模式;新加坡医疗制度改革一直较平稳,而且也取得良好成效,成为其他国家仿效对象,这与其社会和经济背景分不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是要符合基本国情,符合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

2、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及转诊制度

在城市,逐步把过去市、区、街道三级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的结构,再加上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逐步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要以办好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使之逐步能够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鉴于农村的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欠账太多,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政府要直接承担建设和维护乡镇卫生院的责任。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后,要建立相应的转诊制度,实现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制度,促进病人合理分流,形成小病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局面。

3、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作为最前沿的服务提供者,为病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医疗保健,将大多数病人的问题解决在社区。我国人口众多,医务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当前情况下实现人人都有指定的社区医生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加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密度,并且将私人开办的诊所纳入其中,尽量扩大初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覆盖人群。同时,应着手建立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培养全科医生队伍,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全科医生能够在社区长期服务,实现“守门人”的作用。长期看,要发挥全科医生在医疗转诊系统中作为医疗服务的购买方的作用,帮助需要看专科医生的病人有选择地联系会诊与转诊,合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

在医疗服务市场上保持一定数量的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可以引导私立医院的经营行为,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引导医疗技术发展,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等任务。因此,政府要根据财政状况,保留对部分公立医院的控制权,包括承担主要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功能的骨干医院、代表医疗技术发展水平的大型医院和外部性较强的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急救中心等医院。对于这些医院,政府要完全承担财政支持义务,使医院具备完全的非营利性。对于其他的公立医院,可由社会力量接管,一部分转化成私立非营利医院,另一部分转化成营利医院。对于私立医院,不论其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的,只要能提供合格的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就可以考虑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将其纳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对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营利医院也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和公平竞争关系。

5、探索实行医院集团化

医院经营的集团化、社会化等是国外医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常用途径。在我国一些地区也开始实行集团化经营。但是现在我国的医院集团化更多的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所以集团化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在构建现代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时,要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医院的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集团化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提供的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应该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因此,需要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转诊和社区首诊制度,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医院集团的发展。

上一篇:员工个人成长学习计划下一篇:不值班申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