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
要很好的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总的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的要求,另一种形式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要求。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我们自身的和谐一致。
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就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否则时时刻刻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呢?
首先要主动接触这个社会环境。把自己关在大学校园里面闷头读书,对外面的社会不闻不问,是永远也不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勇敢的走出“象牙塔”,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其次,要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大学新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要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在调和社会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的方案。
面对丰富的数字化校园资源, 大学生入校后, 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学方法, 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 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并利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一、入学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教育为新生利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 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他们获得课本以外知识、获得动态信息的重要场所。高校数字化资源应用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数字化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 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能否正确地认识数字化校园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能够熟悉并正确使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 了解与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校园知识和技能, 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 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4年学习的质量, 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生入学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教育通过介绍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概况, 让同学们在入学时对数字化校园资源与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可以为其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 新生入学报到时就会领到一张校园卡, 校园卡是数字化校园中网络信息传输的最基础的介质, 它具有有身份认证和消费功能, “校园一卡通”是以非接触式射频卡为信息载体的适用于校园消费和管理的网络系统。“校园一卡通”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生活, 真正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我校校园卡使用的是Mifare One非接触式IC卡。 (又称Mifare One射频卡) 。在卡中心的日常工作中, 我们发现有的读了一年的大学生当他使用的卡片有问题时, 还以为是卡片无磁性了, 要工作人员给卡片加磁, 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手中的卡片是张什么卡。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也只是一知半解, 甚至不知道使用手中的校园一卡通卡片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来使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资源, 不难想知他们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利用会是多么的浅薄。
入学教育内容还包括教会学生使用各种校园一卡通的自助设备、上网查询及语音电话查询的方法和技巧, 并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安全知识;入学教育时注重实验环节教学, 尽量让学生上机实验, 同时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 做到边用边学。通过这样的教育之后, 学生将可以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数字化校园资源, 不断吸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新信息。
二、引导新生向自觉、自主学习型大学生转变
从中学到大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学里所进行的是一种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鼓励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 主动研究。他强调受教育者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 更强调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而不仅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然而, 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 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完全陌生的、并且在一段时间里比较难以习惯和适应的学习方式, 通过入学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教育, 能够帮助新生很快象老生那样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及时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数字化校园资源, 得以迅速适应高校特定的学习环境。
一个大学生, 要想成为一个牢固掌握专业技能, 同时又有广博的知识, 仅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这个第二课堂, 网络教学平台如网络课堂、网络课件、网上答疑;上网检索图书馆文献资料、在电子书籍的茫茫书海中勤奋耕耘, 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数字化校园资源都是在网上应用, 而数字化校园资源作为网络教育它的教育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 也更具有灵活性、主动性优势,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与创造精神。但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 在网络教育的产生是必然的, 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从中受益时, 而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网络时空里, 网络游戏、娱乐、聊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喜爱, 有的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新生上网只是为了娱乐放松。尽管给每个新生都发了我们自编的《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指南》, 但他们领到书后快速扫描一眼后即束之高阁。要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 自觉、自主学习, 除了入学时的教育, 教师还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依据学习心理理论, 学生要想成功有效地学习, 需要满足四种基本心理需求:
1. 归属。
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接触、联系、建立友谊, 并且乐意知道别人在关心自己, 人的大多数行为是在寻求关爱和归属。
2. 自主。
每个人都愿意知道自己能够不受约束地活动和思考、有选择的自由。自主使人们能做出负责的选择。
3. 权力。
每个人都想让人承认自己所说的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值得注意的。当一个人获得知识时, 就能够做更多的事, 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富有个性的人。
4. 兴趣。
每个人都想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人们会为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所困惑或震惊、会为令人惊奇的事物打开心扉。
网络游戏恰恰就具备了这些特质, 我们在设计数字化校园资源网络教育课程的时候就考虑到把枯燥的文字转变成声音、图象、视频, 甚至于编成故事。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践, 动态交互式地寻找练习答案,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答案的设计;并在每一步添加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给予积分奖励和扣分惩罚等活动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欲望, 萌发求学的兴趣和成功的自信。
丰富的数字化校园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的优势使得同学们在入学教育时对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有了初步了解,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为他们向自觉、自主学习型大学生转变做好了基础准备。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边应用边学习
与传统的校园学习环境相比现代数字化校园网上学习资源丰富多彩, 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繁多, 只能讲重点和难点。如何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或是引导学生“学”, 实际上, 数字化校园资源的应用是“学”会的, 而不是“教”会的, 抓住了“学”, 也就抓住了关键所在, 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另外,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从山区入学的新生甚至对网络知识几乎不知, 教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研究和消化网络、计算机知识、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用到数字化校园资源, 边应用边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我们在校园一卡通网站上有“服务指南”“答问精华”等栏目, 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校园资源。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的, 也是群体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人格发展的良好途径, 在需要进行大量应用实践时, 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同学可以组成小组进行专题讨论, 宿舍中即兴自由交谈, 通过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并利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 使之更好地为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应采取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期。通过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课程的学习, 同学们感慨地说:“通过该课程的教师引导学习, 了解并掌握了如何使用校园网络资源, 对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 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入学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数字化校园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 在这虚拟的教育环境中, 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纬度, 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 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能力, 才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摘要:在当今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因势利导,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尽快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好数字化校园资源, 积极开展网络教育。
关键词:大学新生,数字化校园,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熊伟, 王振旗.应用网络教学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J].教学探索, 2008, 6
[2]蒋必彪, 江一山.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6
[3]马小芳.浅谈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08, 3
【如何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推荐阅读:
如何适应新环境教案10-20
十五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01-15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06-18
如何快速适应初中生活06-21
如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07-07
如何适应高中阶段学习01-21
学生和家长如何适应初中生活07-18
留学生如何适应海外生活11-18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