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共11篇)
14、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5、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6、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7、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8、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9、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即:1 m3=1000 dm3,1dm3 =1000 cm3
20、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2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2、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3、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 )。
1升=1 dm3,1毫升=1 cm3
相邻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即:1 升=1000 毫升,或1l =1000 ml
24、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量长、宽、高。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
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表面积:物体表面所有面积的总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
用字母表示:s=(ab+bh+a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6a2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用公式表示:v=abh=sh
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一、做好梳理,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课的主要特点, 复习课一定要有知识梳理这一环节。通过知识梳理做到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1.注意预习。复习, 顾名思义, 相关的知识之前学生已零散地学习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应该让学生明确要复习什么, 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整理。如:复习“数的运算”之前, 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6页上的1~3题: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说明每种运算的意义。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四则运算中, 如果有0或1参与运算, 有哪些特殊情况?
2.梳理要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知识是分块的, 学习时是零散学习, 复习时就要把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网络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表格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还可以用集合图, 如:
3.知识梳理要做必要的笔记。教材上的知识梳理部分更多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的。如:教材第73页例5:小数点移动, 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第81页例1:你会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吗?教材第92页例1: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现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而不改变现状?……复习时要回答这些问题, 但问题不是仅仅回答而已, 还要记得、会用。由此, 有些问题回答后要做必要的笔记。
4.梳理, 有时不是一气呵成。复习, 内容多, 像教材第72页“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6个梳理点。教材整体是按“知识梳理——做一做——练习”安排的, 知识梳理不可能一次完成。复习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完了再来练习, 要把每一小节的知识点分为若干节课来完成。如:“数的认识”应分为“数的认识 (一) ”和“数的认识 (二) ”来进行梳理。
二、抓计算, 重视问题解决
计算和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计算, 有的填空题、选择题也要计算后才会填、才会选。抓计算, 具体抓哪些?抓口算, 抓估算, 抓四则混合运算, 抓解方程, 抓公式的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班的弱项, 要重视。怎么重视?要抓题中的等量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如, 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
书店第一季度的营业额为15万元, 第二季度的营业额为16.5万元。第二季度的营业额比第一季度增长了百分之几?
等量关系是:增长的÷标准量。
教材第80页练习十五第9题:
一个旅游景点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96万人, 上半年接待游客是全年的3/7。第三季度接待游客数是上半年的3/4, 第三季度接待游客多少人?
等量关系是:全年的×3/7=上半年的, 上半年的×3/4=第三季度的。
问题解决, 要用线段图来帮助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第83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小明家住在电影院的正西650 m, 小冬家住在电影院的正东700 m。周末两人约好去看下午3时放映的电影。两人下午2:45同时从家里出发去电影院。小明每分钟步行70 m, 小冬每分钟步行65 m。2:55两人能在电影院相遇吗?如果小明先到电影院后不停留继续向东走, 从出发到两人相遇用了多长时间?相遇地点距离电影院有多远?
这道题, 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具体经验, 如,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积累解答比较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经验, 即: (1) 从分率入手, 确定以谁为标准。 (2) 分析谁多、谁少, 确定第一级运算。 (3) 找出等量关系式。 (4) 把等量关系式转化成算式并解答。 (5) 检验, 写出答语。
三、练习巩固, 形成技能
只有知识梳理, 没有练习巩固, 犹如空中楼阁。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定要练习, 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来形成技能。练习一定要体现先练后讲, 促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练, 不要用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练习。
1.有的练习要注意提升。人教版的总复习, 有的知识点在回顾与整理部分没有涉及, 这样, 做了题以后要注意提升。如: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2题:下表是有关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的近似数据。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
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4题:
填空, 使每横行的各数相等。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2. 要适当增加练习量。从教材上知识的梳理来看, 有的知识点的复习就没有涉及, 所以教师要增加相应的练习题。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要形成解题技能, 不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是不可能的, 而教材上每一部分只有一个练习, 每一个知识点只有一道题的练习, 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增加练习量, 复习的后期要进行一定量的套题训练, 通过练习发现知识缺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3.反对机械重复。要练习, 但笔者反对题海战术。练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不要会的知识点重复练, 不会的知识点始终没有练;练习, 不要就练习而练习, 要做到触类旁通, 做到练一题会一类。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6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 米6.84.75.84.74.64.13.2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研究的问题: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需要的器材:石块、烧杯、弹簧测力计。
实验的步骤:①取一块石块,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②将石块沉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弹簧称测出石块在水中的重力。
实验结果:石块在水中的重力比在空气中的小,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作用。
2.(1)把两个质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体积相等的水槽中,在甲槽中的马铃薯是沉的,在已槽中的马铃薯是浮的,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猜想:甲槽和乙槽的液体不一样:甲槽的可能是清水,乙槽的可能是盐水或别的液体。
(2)有办法让乙槽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我的办法是:加入足够多的清水。
3.把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有这样的数据:
大小不同塑料块受到的水的浮力记录表(1)计算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并填写在表格中
(2)从上面的实验数据中,我知道了: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4.推测把塑料块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4分)
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
5.有两个外观一样的水杯,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想出3种办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第一种方法:放入马铃薯,观察基在液体中的沉浮。上浮的是浓盐水,另一杯是清水。
第二种方法:各取相同体积的液体,放在天平上称,质量大的是浓盐水,质量小的是清水。
第三种方法:各取两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液滴变干后,在铁片上有白色物质的是浓盐水,另一种是清水。
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简记为:轻大浮)
3.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物。
4.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5.据说,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身要下沉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身要上浮些,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因为海水的浓度大于河水,轮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会比河水中的大一些,
所以船身在海水中要上浮些,在河水中会下沉些。
>>>下一页更多精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9、把一根绳子分成4段,每段占这根绳子的 。( )
10、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14分)
1、 和 比较( )
A、分数单位相同 B、意义相同 C、大小相同
2、右图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
A、 B、 C、
3、有10个玻璃珠,其中一个略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 )次才能保证找到它。
A、2 B、3 C、4
4、小刚和小明做同样的作业,小刚用了 小时,小明用了 小时,做得快的是( )
A、小刚 B、小明 C、一样快
5、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 ,两段绳子相比较(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一样长
6、把60升水倒入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水的高度是( )分米
A、2 B、2.4 C、12
7、把10克糖放在9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 )
A、 B、 C、
8、在 、 、 这三个分数中,分数单位最小的一个是( )
A、 B、 C、
9、旋转和平移都只是改变了图形的( )
A、形状 B、大小 C、位置
10、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9 B、18 C、27
11、一根绳子连续对折三次,每段是全长的( )
A、 B、 C、
12、为了清楚地反映遂宁和成都两地每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A、单式折线 B、复式折线 C、复式条形
13、下列分数中( )是最简分数
A、 B、 C、
14、一个数,它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
A、6 B、12 C、144
四、看清要求,细心计算。(30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每小题1分)
0.15= ≈( )(保留两位小数) 6=
( )- =
2、口算(6分,每小题1分)
10÷2.5= 2.4×0.5= -0.25=
1- 2-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9分,每小题3分)
4、解方程(9分,每小题3分)
五、看清要求,仔细作图(4分,每小题各2分)
1、以给出的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三角形OAB的对称图形。
2、画出三角形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六、活用知识,解决问题(20分,每小题各4分)
1、爸爸买回一个西瓜重 千克,女儿吃了这个西瓜的 ,妈妈吃了这个西瓜的 ,还剩下几分之几?
2、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dm2,长3m,这些木料一共是多少方?
3、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dm,宽6dm,高4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4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
4、一本故事书共10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20页,两天一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
5、小红和妈妈今年的年龄之和是41岁,3年前妈妈比小红大25岁,妈妈和小红今年各多少岁?
五年级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认真读题,仔细填空(22分,1~14题每空0.5分,15题每空1分)
1、 36 2、气球总数 7 5
3、 13 4、 1方
5、12 27 15 0.75 6、 3 60
7、 或1 8、 或0.625
9、带 三又八分之一 10、
11、13 12 众 12、7和13
13、 1
14、m2或平方米 m或米 cm3或立方厘米 L或升
15、56 30 126 90
二、仔细推敲,认真诊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反复比较,谨慎选择(每小题1分,共14分)
1、C 2、C 3、B 4、A 5、B 6、B 7、B
8、A 9、C 10、C 11、C 12、B 13、A 14、B
四、看清要求,细心计算(共30分)
1、填数(每小题1分): 0.36 18 5 1
2、口算(每小题1分):4 1.2 0 1 或
3、脱式计算(每小题3分):未简算并结果正确只得1分
= (2分) = =
= (1分) =1- (2分) =1+ (2分)
= 简算 (1分) =1 简算 (1分)
4、解方程(每小题3分):
解: (2分) 解: (2分) 解: (2分)
(1分) (1分) (1分)
未写“解”不扣分。
五、看清要求,仔细作图(4分,每小题各2分)
六、活用知识,解决问题(20分,每小题各4分)
总要求:1、每题的单位和答语不另给分,单位和答语有一处或几处错只扣0.5分:2、思路正确得80﹪的分(含第一步计算错,第二步思路对);3、综合算式结果错扣1分。4.分步计算,每步得数0.5分。
1、1-( )=
2、0.24×3×500=360m2=360方
3、4×4×4-8×6(4-2.8)=6.4dm3=6.4升
4、①20÷100= ②
5、妈妈:(41+25)÷2=33(岁)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
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感悟、认识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高年级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用数学、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几何美、数学美,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与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图形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风车,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图形展示,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2.图形欣赏,感悟图形拼组的神奇与美妙(课件演示),并说出“七巧板”中自己认识的图形。
3.揭示课题并板书: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一)教学例2,初步感悟(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
个人任意拼组图形。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拼组图形(每人一袋材料)。
2.学生独立拼摆,教师及时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拼组的图形,并说说自己拼出什么图形。
4.小结:通过刚才的拼组活动,让我们体会到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教学例1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观察与发现。
出示长方形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对边”的意义。
(2)动手折一折,探索长方形对边的关系、正方形四边的关系。
让学生参照课本的方法动手折一折,并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重点了解学生发现长方形对边的关系、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
(4)电脑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5)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实践活动,再次感悟图形之间的关系。
(1)做风车。
①出示实物“风车”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的风叶是什么图形剪折成的。
③向学生介绍每组所提供的材料。
④小组合作做风车。
参阅课本27页做风车的步骤图,在轻松的音乐中做风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作指导。)
⑤展示风车,并引导学生说说做风车的方法。
⑥动态展示风车,让学生观察动态的风车是什么图形。
⑦师生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剪一剪。
①启发学生将一个○对折、对折后剪一剪,看可以剪出一个怎样的图形。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③师生小结:圆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
三、趣味拼图,激励创新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样的图形。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拼,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
四、畅谈收获,延伸课外
年级:三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节课复习位置与方向单元的相关知识。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对位置与方向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优化。使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在之前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巩固和辨析,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总复习之前,学生已经对位置与方向单元中的知识有了零散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结构化的梳理。本节课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把回顾、比较、沟通、整理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建构稳固的知识结构;巩固练习注重结合具体情境,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复习并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注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回顾位置与方向单元所学内容,能够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了解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方向,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
2.培养自主整理、合作交流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问题解决能力。(难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江南》这首古诗里藏着和数学有关的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
(二)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内容。
任务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打开书看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并整理在学习单上。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任务。
2.呈现资源,了解整理情况。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1)问题:她们是怎么整理的?整理出了哪些内容?
学生介绍自己的整理成果,简单回顾单元知识点。
(2)问题:听了同学的分享,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由评价。
(三)回顾知识,建构关联
1.生活中认方向。
2.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地图上认方向: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5.把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标在方位示意图上。
(四)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任务布置:请你结合自己熟悉的地方,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方向的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吧。
学生自主活动。
1.实景图中认方向。
我卧室的窗户在东面,钢琴靠着东墙,床头靠着北墙,写字台靠着南墙,台灯在卧室的东北角。
(1)质疑:你是怎么知道卧室的这些物品都在哪个方向的?
(2)解释是怎么确定方向的。
(3)介绍卧室物品的摆放位置。
(4)问题:听了同学的分享,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自由评价。
2.平面图中认方向。
(1)学生介绍数学书第109页的社区示意图中建筑的位置方向。
(2)质疑:学校在小清家的东南方向,你是怎么想的?
借助方向标解释想法,引出方向标的重要作用。
(3)健身园和加油站在小清家的什么方向?
(4)小清家在加油站和健身园的什么方向?
借助方向标解释想法,突出找准观测点的重要性。
(5)小结方法:确定观测点,借助方向标找准方向。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商定游玩路线。
(2)提出问题:要去看圜丘,应该怎么走?
(3)联系实际,识读平面图,确定行走路线。
(4)小结方法:找准观测点,确定方向标。
(5)从祈年殿出来,去斋宫,应该怎么走?
(五)总结概括,畅谈收获
1.改进调整,内化知识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的复习,同学们再来看看自己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请你把它补充在单元整理的内容上。
展示学生资源
2.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六)自我评价
这学期学习要结束了,我们来给自己做个评价吧,给自己的表现画上小红花。
(七)布置作业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5页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16题。
学习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了解数学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复习行程问题,周长,面积,统计,乘除法等知识,会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自主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丸子的“智慧游乐场”游玩。当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就用学过我们的数学知识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活动要求 :每遇到一个问题,先想一想怎么解决,再想一想用到什么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
自学下面内容后再交流。
交流合作
(一)问题一: 汽车在学校等待出发。
1、我们上午 8 时坐车从学校出发,汽车每分钟走 900 米, 8 时 30 分就能到游乐场门口了。学校到游乐场有多远呢?
2、汇报交流。
(1) 汽车走了多长时间?
(2)算出汽车走了多远?900×( )=27000(米) 27000米=( )千米
答:学校到游乐场有( )千米。
(3)这道题我们运用了什么知识呢?
路程=( )×( )
点拨:已知时间,路程和时间3个中的两个量就能求第三个量,这类问题我们称为行程问题。
(二)问题二: 智慧游乐场售票处。
1、出示:2位老师和我们全班24名同学一起游玩,怎样买票更省钱?需要多少钱?
门票:(成人每人18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12元。 )
2、汇报交流。
方案一:分开买: 2×( )+24×( )
=
= (元)
方案二:买团体票
( + )×12 ( )×12+( )×12
= ×12 = +
= (元) = (元)
( )元<( )元
答:买( )票省钱,需要( )元。
点拨:团体票每张的价格都比成人票和学生票便宜,所以更省钱。
你知道这道题主要运用了什么知识?
运用了( )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问题三:
1、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接下去准备坐船游湖,我们师生共有26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我们师生玩1小时共需要多少钱?
价目表: 游船: 每船40元1小时 。限坐4人
2、汇报交流:
26÷( )=( )(条)……2(人)
( )+1=( )(条) 为什么要多租一条船?
这道题运用了什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了( )法解决问题。
(四)问题四: 智慧游乐场餐厅。
出示: 主食:海鲜面,扬州炒饭,咖喱鸡饭
饮料:橙汁,椰奶,汽水
1、题目:每位同学可选一份主食和一份饮料,共有哪些选择?
2、题目: 怎么统计我们的选择?。
小组统计。 画出统计图或统计表。
(五)问题五:
从 8 时 30 分开始,同学们在游乐场里游玩了 5 小时后,就坐车回学校。应通知家长几时几分到学校接孩子?
(1)我会算:
(2)我会判断: 5小时( ) 30分钟( ) 8时30分( )
13时30分( ) 14时( ) 14时以后( )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 、练习二十五第13题。
2 、练习二十五第14题.
3、练习二十五第15题
4、练习二十五第16题.
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学会了什么?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5、读数时应注意什么?读出下面各数:36000、24050000、500900000、40.57、4.057、0.4057、15000300比较40.57、4.057、0.4057的大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8”在()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 6378.14千米赤道长 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0平方千米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4、把453.647分别精确到十位、个位、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各是多少?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0.720.3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7、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怎么写?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又该怎么写?34820、408000、7136300、19800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2、7.85353……写作(),0.346346……写作()。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
4、25.4÷100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商是()。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2、根据35、4、60、24、105、7、56、12这些数:(1)写出整除关系的除式,并分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这些数中,60的因数有哪几个?7的倍数有哪几个?(3)这些数中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
3、怎样判别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一定是合数吗?质数是不是都是奇数?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18=2×3×3、2×3×7=42、120=2×2×5×6、150=2×3×5×5×1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16的倍数有()。
2、20的约数有(),32的约数有(),20和32的公约数有(),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4、把下面的数填在图内。6、8、9、10、12、15、18、20、21、25、30、32、35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7、判断题:
(1) 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 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 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 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 2、3、5都是质因数。
(6) 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 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 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xkb1.com
1、先填空,在回答:4/5=1÷×、4/5=÷;7/9=1÷×、7/9=÷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20=48/()=()/5=()/15=36/()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7、下面的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2/3、3/4、4/5、5/7、3/10、7/12、11/16、9/20、12/25、6/15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每段的长度是()/()米,3段占全长的()﹪。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每天生产()吨。
3、3里面有()个1/3,2/3里面有()1/12,1里面有11个2/(),100个1/7是()。
4、7/15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化成小数是(),化百分数是()。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 基本单位 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 1米 1千米=()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面积 1平方米 1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 1立方米
1升 1立方米=()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升=()毫升
质量 1千克 1吨=()千克
1千克=()克
时间 1秒 1日=()时
1时=()分
1分=()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分米3.2分米=()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2700平方米=()公顷
(2)4.8升=()毫升1.6千克=()克7.3米=()分米=()厘米
(3)4.2公顷=()平方米0.8平方千米=()公顷
1.05立方米=()立方分米1.45吨=()千克
(4)210秒=()分1/6日=()时1时20分=()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A1980年BC21
(2)25厘米×()=1米A1/2B4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A10厘米B100厘米C10000厘米
(4)将1立方米的大立方体锯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然后将它们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总长度是()。A1千米B10千米C100千米
3、判断题:xkb1.com
(1) 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复习题10-1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复习资料总结09-1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07-1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07-22
2024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01-1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半期总结05-26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复习计划12-20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人教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