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1

样本

镇政府、街道办与村(居)委会食品安全责任书样本 如下:

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村(居)委会要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

(二)以粮、肉、蔬菜、水果、酒类、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为责任重点品种,以各生产企业、大型商场(市场)、学校(厂矿)集体食堂、餐馆为责任区域,以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责任重点环节,禁止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腐败变质、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三)加强对辖区内企业和个体业主的管理,不得纵容、庇护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卫生质量标准食品的行为。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有影响或危及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要及时告知相关职能部门对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场所,追根溯源,一查到底。

(四)要督促各食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召回、封存报告、依法销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和建立大宗食品安全购销档案等制度。

(五)村(居)委会应配合执法部门到本辖区内的企业查处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不得在查处案件前先通报案情。

(六)保护食品安全执法人员人身安全,为执法人员办案提供条件。不得消极对待食品安全检查,不为当事人说情,不干扰办案,不搞地方或部门保护。

(七)协助镇政府做好食品安全的宣传,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市食安会办公室存档一份,签订双方各执一份。

英德市人民政府责任单位:村(居)委会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耦合关系

一、引言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可持续安全。目前,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突出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假冒、伪劣等食品流入到市场,非法获利,危害公众的生命安全,以往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重制度,轻管理,一些企业为非法获利投机专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给人民的健康、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造成国家经济重大损失,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信任危机等问题。

党和国家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管理真空地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有待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认证,把遵守政府食品制度、法规作为企业自身发展重点,加强食品质量监控、监督。如何在食品安全方面,实现政府制度、法规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耦合, 通过市场监管机制,形成政府制度、法规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良性耦合效应,必将能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促进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归属于企业内部的自身职能,没有有效地与社会环境相融合,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食品安全方面不惜以公众利益为代价,威胁公众的健康、生命安全。政府制度、规制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缺位和管理盲点等缺陷。因此,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的社会管理者的政府, 要从制度、法规等法制的角度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规范企业的行为, 使其能按照社会利益和公众食品安全需求,自觉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与企业联动,形成共同的责任,形成联动效应(耦合效应)增进合力是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必然性。

(二)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关系理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推进政府绩效,政府制度、法规的建设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依据与必要的保障,在政府规制下的企业自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政府的激励、支持与企业耦合联动共同推进企业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的治理需要企业相对自治与政府制度、法规的耦合效应。以政府促导型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实现食品的安全治理,正是基于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关系,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的法制化,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发挥政府在制度、法规的实施以及政府主体推进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模式与经验分析

(一)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模式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依靠内部调节,还要靠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则。政府通过规章制度对食品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进行强制规定,不断调节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食品安全的共同目标,政府与企业社会责任间存在耦合关系。为了解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自身带来的内耗以及劳动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颈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和经验借鉴中国的食品安全方面在政府与企业耦合效应的行为上,将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藕合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授权型自我规制、共同规制及回应型规制藕合模式。

授权型自我规制模式的优点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可不断地调整规则以适应企业。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内生性。克服了政府制度的缺位亦或规制成本过高的缺点,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一种可选择模式;共同规制模式的优点是政府、企业及社会都参与其中发挥共同的合力,在保障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保障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回应型规制模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与企业合作。

(二)政府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耦合的经验分析

食品产业承担着为我国逾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近20年来,作为我国第一大制造业的食品产业,始终保持着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2万亿元,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和消费大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食品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营养健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和不满情绪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际声誉的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已将保障“食品安全” 列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2009年2月份出台的 《食品安全法》,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的市场监管机制, 逐步完善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管运行机制,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对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制度的出台还依靠政府与企业耦合联动效应,逐步理顺政府食品监管体系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经营的社会价值取向,通过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将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公益责任放在首要位置,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政府与企业要深刻反思三聚氰胺、毒胶囊等假冒伪劣食品的深刻教训,通过政府制度与企业共同参与,建立完善的企业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慈善责任等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引领企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四、结语

政府如何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 篇3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对于食品行业而言,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殊性质,例如劣质食品导致的疾病,食品的效用,食品的有效期限等特征,决定了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决定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

1、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涉及面广且影响深远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广,而且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会带来食品行业的公关危机和整个食品相关行业的行业危机,甚至会给和谐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食品行业中社会责任的缺失,通常会带来比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更为严重的社会影响。企业虽然可能增加一时的利润,但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带来政治危机。

2、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应以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为首要责任

消费者是食品企业产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因素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一个食品企业的利润和企业价值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因而,食品企业必须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保障消费者安全的前提基础上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社会价值最大化。例如,中国的乳品企业,虽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中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却在提供合格产品这一基本问题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不仅危害了消费者利益,同时使数十年营造的企业形象一夕崩塌。

3、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食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履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延伸的,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这一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是创造社会财富,并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谐一致,例如关注劳动卫生,提高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开发绿色食品等。食品企业应该在遵循企业共有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应的突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点,随着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扩大其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二、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造假冒伪劣产品

当前,我国存在有部分食品加工企业,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按照食品加工工艺和食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急功近利,或者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低价格、低质量的原料进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更有无良商家,为了经济利益,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加工食品,对整个食品行业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食品行业整体缺乏安全感。

2、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

食品加工业与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食品企业在生产、加工及流通中,很容易与土壤、水体、及空气产生接触,被污染的水、土壤及空气也很容易导致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根据调查显示,在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中,源头污染是一个重要原因,农药残留、添加剂的滥用、渗入土壤之中的有害物质等,都从源头上给我国的水产品、粮食、经济作物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除源头污染外,微生物污染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的食品卫生危害中,食物中毒是最主要的,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3、流通秩序混乱

我国现有食品经营企业约300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而在一些食品批发市场上,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以及安全检测,使得不法商贩有机可乘。除此之外,在食品流通市场上,也存在有部分不法企业,为求经济利益蓄意贩卖过期或者变质食品或者是伪造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1、食品企业经营理念落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食品相关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没有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融入其中,在我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使命的获取经济利益,企业唯一的责任就是对股东负责,这种传统的经营理念导致了许多食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从而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

此外,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的建设上,根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我国1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受访企业中,80%的企业没有社会责任相关部门,16%的企业没有设置环境管理部门,37%的企业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门。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专门的一项工作来认真对待。

2、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加之受限于经验和技术,导致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及时地制定和完善。此外,在现有的法律执行现状中,也常常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等现象,这样导致企业因为不履行社会责任,甚至因为违法而受到的惩罚也不足以对企业产生约束作用。在很多实际情况中,许多违法企业只是退还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并没有承担其他的一些责任,违法所得大大高于其损失,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励了食品行业的不法经营者。

3、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

受政治、经济及政策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多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地区发展,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有所松懈,政府监管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许多政府相关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不够,导致其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严格的要求,从而也谈不上严格的监督。提升食品相关行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不仅需要企业经营者的自觉努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与有效监管,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可以使食品企业在一个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推行的环境中认识到积极推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4、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不强

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保证。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之前,我国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维权意识和维权理念并不强烈,并没有有效的将自身消费安全与公共消费安全合理结合在一起。但是,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这一现状目前已有很好的改善,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食品行业相关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并开始积极的借助于法律武器和社会舆论来监督和引导企业的行为。

四、政府在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在落实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规则的制定者、行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又是企业行为的监管者,在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中,政府部门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化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要晚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企业社会环境和固有的一些传统企业文化导致了政府需要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推进的作用。

首先,可以从地方政府部门入手,对地方政府的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和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尽快的使相关企业了解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帮助其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其次,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体制,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可以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推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氛围。

2、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

强化社会责任,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仅靠企业家的社会良知是远不够的,而需要政府依靠基于权威之上的法律制度安排,并为企业提供一些具体化的,明示化的行为规范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一个规范化的,有理可循的管理体系之中。

在我国《公司法》第5条中有如下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在法律层面开始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所作为。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成功方法,除了以《公司法》为核心外,还可以在补充《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前提下,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规范体系,更好地监督食品行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3、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体系化

在我国,对企业的一个主要评价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经济指标,而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对企业的评价则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单纯的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不利于我国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化发展。因而,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是政府部门当前的一项重要职责。只有将企业承担社会的具体情况纳入企业考核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除了对违反规范的企业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引导食品企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4、形成食品安全责任追溯的机制化

不同于其他的一些行业,食品行业有着其特殊的一个特质,即可追溯性,食品的可追溯性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饲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均建立有食品溯源机制和食品召回机制,并且这也是其政府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我国,食品行业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食品责任追溯体系,在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会因为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而难以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因而,建立一个机制化的追溯体系,也是我国政府在促进食品行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可以做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五、总结

食品行业作为一个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性生产行业,其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管理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和民生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已经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对各级政府部门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和政府的形象。从政府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规范措施、积极的补救措施和完善的激励监督体系,是鼓励食品行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春宇:政府如何有效监管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J].企业研究,2010(16).

[2] 李明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约束体系构建思路[J].商业时代,2008(14).

[3] 李志、刘运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J].法学研究,2005(4).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4

正当我县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全经济社会发展之际,州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考评组的各位领导不辞辛劳莅临我县检查考评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州政府和各位领导对全消防安全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值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和县防

火安全委员会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我县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的情况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2004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年初以来,我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防火安全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云南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为目标,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切实加大消防监督和执法力度,有效地预防和抑制了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截止12月,我县共发生各类火灾事故4起,伤1人、无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300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火灾起数下降

15、死亡人数下降100、受伤人数下降100、直接经济损失下降99.9。

(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一是进一步健全了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主任,县公安局、县安监局、县公安消防大队主要领导为副主任,15个县级部门和5个企业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县消防安全工作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督促落实;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消防群防群治活动;组织、指导、协调全县消防安全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消防问题,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等。今年以来,共召开防火安全委员会议研究消防安全工作2次。各乡镇场及县级有关部门也建立健全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成立了由行政领导挂帅的防火安全工作机构,做到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切实加强了对消防工作的领导。二是县人民政府于年初召开了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把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一并进行安排部署。每逢重大节庆日及时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对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三是制定了《全县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消防工作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一是对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2004政府消防安全责任书》内容和要求,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场和县级有关部门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对消防安全责任进行了细化分解和落实。二是各乡镇场和县级有关部门按照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入开展全县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积极安排部署消防安全工作,并根据职责和分工与所属各单位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督促检查,使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得到了层层落实。三是认真落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共确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3家,并按照消防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落实各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档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紧急疏散预案。共在县三中、宏强酒店等单位开展疏散演练6次。

(三)各项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一是按照中央和省州有关要求,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领导组,制定相应专项整治方案,并分阶段认真组织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文物古建筑、广播电视系统等11个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安全”活动。二是各乡镇场、县级有关部门按照专项整治方案,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对本地区和本行业认真进行检查治理,及时发现和整改了一批火灾隐患。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在专项治理活动中,县公安局、县公安消防大队、县安监局等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抽调工作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医院、学校、幼儿园、车站等场所对各单位的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及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对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确保了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全县共组织检查组15个,出动检查人员150余人次,检查单位206家,发现火灾隐患169条,整改火灾隐患169条。四是在重大节庆日前夕,深入开展以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物品等为重点的消防全大检查活动,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督促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了安全度过节庆日。

(四)消防投入力度加大。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消防工作正常开展。在每年年初都将消防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做到业务经费按时足额划拨。二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城的消防专业规划,县城区应建消火栓56个,原有消火栓34个(含市政、小区、物

业)、欠帐率为39.3,2004年共补建消火栓6个、消火栓欠帐率降为28.6。三是各乡镇积极将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目前,多数乡镇已建成市政供水管道,安装了市政消火栓,极大地改善了乡镇消防供水不足的难题。

(五)城市消防规划和城市社区消防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加强城市消防规划工作。从2000年起,我县就成立了由政府

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负责消防规划的具体制定工作。在对全县消防水源、市镇消火栓数目、消防供电、消防通信、消防站建设以及火灾特点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与州规划设计处签订了《城市消防规划委托书》,目前已完成详细规划设计、评审和公告。二是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我县符合城市消防社区建设要求的只有启明镇新田社区。按照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通知》要求,镇政府和县公安局、县公安消防大队等部门相互配合,精心组织,于2004年9月全部完成了消防进社区活动。组建了一支20人的社区义务消防队;建立健全了消防社区各项规章制度,领导组职责和义务消防队职责;在社区人员集中场所、主要街道设置消防宣传栏、消防漫画墙8块;与社区重点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32份,与居民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371份。初步形成了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工作格局。

(六)全民消防意识不断提高。一是加强对群众性消防组织的领导与建设,切实开展消防灭火演练。启明镇人民政府在辖区内组建了义务消防队84支,鸡足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加强驻山寺庙及游人香火的管理,并在县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义务消防队开展灭火演练。二是加强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云南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火场自救与逃生》等消防安全知识和播报消防安全信息,让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真实了解消防安全状况。共在电视台播出消防新闻4条,播出消防专题节目期

14、播放公益广告15条,受教育群众达216710多人次。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中,结合各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受训人员达400多人次。在“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日期间,采取举办展览、制作宣传牌、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受教育群众达51460多人次。县公安消防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邀请二小师生和部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人员到消防大队参观消防车辆和装备器材、火灾案例图片展览,讲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向参观人员发放火灾逃生自救挂图和消防宣传读物600余份。通过扎实有效的消防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社会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

二、存在不足和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县的消防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防安全责任制在个别地方和单位还未完全得到落实。二是虽经大量的宣传教育,仍有少数单位和群众防火意识不强,消防安全知识了解不多,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仍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消防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依然紧缺。发展消防事业,改善消防安全环境,促进消防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一是继续把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县政府任期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加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切实抓好城市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抓紧城市消防规划的制定工作,争取城市消防规划尽快出台实施。二是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对于遗留的公共消防设施“欠帐”,制定具体的建设计划逐项解决。

(三)加强消防战术训练,提高灭火救援能力。一是定期组织开展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处置火灾事故的协调配合能力。二是按照“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从难从严”的训练要求,改进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作战训练工作的各项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实战能力。三是加强对义务消防队伍的灭火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使用操作各类消防装备的应用性训练,强化在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模拟训练。

(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传媒覆盖面广、收看(视)、收听率高的特点,在电视台安排专门的时间、固定的专题栏目,搞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特别是抓住社会和群众关注的消防热点问题,对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重特大火灾案例、违法违章行为及时曝光,达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对消防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以及热心消防、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加大宣传力度,从正面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大力营造消防工作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二是抓好消防站对社会的开放工作和学校消防教育制度的落实。三是加大对各行业的消防安全培训力度。好范文版权所有

(五)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治理。一是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发生。二是深入开展以宾馆、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公众聚集场所和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场所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特别是对容易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公众聚集场所,盯住不放,一查到底。三是加大责任单位的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力度,对于确实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坚决责令其停产停业进行整改。

(六)坚持群防群治原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力量。大力发展地方、民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立健全以县公安消防大队为主体、多种形式消防力量为补充的社会化消防救灾体系。

各位领导,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将此次州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考评组到我县检查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查找差距,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社会环境,为推动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5

(第74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已经2001年11月12日省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 程安东

2001年11月30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有效地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肃追究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参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划定的职责,设区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下列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重大火灾事故;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四)重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五)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重大安全事故;

(六)煤矿和其他矿山重大安全事故;

(七)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八)有组织的群众集体活动和公众聚集场所重大安全事故;

(九)其他重大安全事故。

设区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重大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重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行政措施,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对本行政区域或者职责范围内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迅速和妥善处理负责。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安全生产情况,制定、落实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对策,每半年向上级政府专题报告一次安全工作情况。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的安全责任、防范措施,进行严格检查。

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长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给予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因未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影响应急抢险、救助工作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第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普查、登记、分类、建档,并逐一评估,提出治理方案,落实措施进行治理;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责令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因没有落实治理措施或者措施不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存在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管辖或者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的,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查处。

未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或者未采取紧急措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警告或者记过的行政处分。

第十条 负责行政审批的行政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批准发放生产、经营、使用等证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主要责任的行政审批工作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批准的,对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发现或者接到举报不予查封、取缔,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对依法取得行政审批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应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条件,必须撤销原批准。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其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凡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对校长及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开除公职以下(含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对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大型群众集体活动时,必须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预案并报公安部门备案,落实安全措施,明确领导责任,保障群众安全。

对组织不当,措施不力,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活动组织者和政府相关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对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对设区市人民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县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 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迅速组织救助,有关部门应当服从指挥、调度,参加或者配合救助,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在组织救助过程中,组织不力,行政迟缓,致使事故扩大或者不服从指挥、调度、不配合救助的,给予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处理实行分级负责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并由调查组提出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的,经调查组提出并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依照本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其他法律责任的意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调查报告提交之日起30日内,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必要时,省人民政府可以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阻碍、干涉对重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对该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有关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报告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报下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不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到报告或者举报的有关人员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事故隐患进行查处,或者对举报的不履行、不按照规定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 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6

关于印发《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的通 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防范责任。有效控制交通违法行为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条侧》等 1

法律、法规,制定本责任制。

第二条 全省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均须遵守本责任制。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发展要求,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建立健全以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召集人的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工作制度,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确定管理目标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本责任制所称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以下简称安全责任制)是指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下,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必须做好交通安全工作,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出版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

二、职 责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制定防范交通事故工作对策,对道路交通事故控制指标实行目标管理。

市州、县市区、乡镇政府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防范交通事故工作对策和道路交通事故控制指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是全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工作的行政主管机关。

公安部门负责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交通安全宣传等工作。定期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团、特点,排查事故多发路段隐患,制定落实预防事故措施,向政府报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建议。依法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治理交通秩序乱、事故多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路段。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的扰行情况。

第七条 省军区司令部和省武警总队警备司令部是驻湘都队和驻湘武警部队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工作的主管机关,按照军车军管、军车军查的原则,负责监督检查全省各军事单位和武誓部队交通道路安全责任制的执行情况。

第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单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和工作措施,参与交通安全专项检查和对事故多发地区、多发点段的整治以及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验收等工作;指导、协调重大或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牵头组织调查重大、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并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

第九条 公路部门负责所辖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按照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技术标准、规定、规范,进行公路、桥粱监测评定,按公路设计要求完善公路标志、标线及配套的安全服务设施,保障公路完好。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负责把好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

第十条 宣传部门负责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指导、协调新闻出版单位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交通安全知识,报道交通安全信息,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舆论监督。

第十一条 建设部门负责城市道路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保持路面完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根据省、市相关部门提出的防范重特太交通事故的意见,会同公安部门设置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及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道路、桥梁,对事故多发点段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对城市公共客运行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机动车生产、经营企业和交通运输单位或个人的注册登记;依法查处非法生产(拼、组装)、销售的车辆,以及擅自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活动的行为,依法对二手车交易行业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商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进行资格认定,把好市场准入关,切实加强对报

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和二手车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机动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对机动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查处誓法生产(拼、组装)车辆。对机动车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省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设置规划、资格管理及日常监督管理,规范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检验行为,依法查处无证检验、伪造数据等违法行为。负责全省承压汽车罐车罐体定期检验和监督管理。负责全省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强制检定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农机部门负责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的道路行驶牌证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和驾驶人考核发证等工作。配合公安部门开展农业机械道路交通安全检查、调查处理农机道路交通事故。

第十六条 教育部门负责在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的安全管理。严格接规定使用校车,配合公安部门制止使用报废车、农用车等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学生。

第十七条 监察部门负责依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实施监察;参加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提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对事故调查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救治机构做好交通事故伤员的抢救工作。建立抢救交通事故伤员“绿

色通道”工作机制。医疗单位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医疗人员赶赴现场,抢救伤员。红十字会应组织广大交通参与者学习、掌握交通意外急救知识。

第十九条 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企业负责按照养护规范加强养护巡查,定期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技术状况进行监测,对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的,或者发现出现路基、路面、桥涵、附属安全设施受损以及其他危及公路安全运行状况的.应当及时设置标志,组织抢修,采取措施排除险情。

三、责任主体

第二十条 全省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加强本行业、本单位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定交通安全工作目标措施、方案并加以落实。保险公司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对参保机动车驾驶人员及广大交通参与者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第二十一条 全省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负责制定本单位的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单位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本单位安全责任制的组织实施,对安全责任责任制任制逐级实行目标管理。各单位确定一名负责人主管交通安全工作,并根据需要指定一个部门(人员较少的单位可确定一名交通安全员)具体负责。单位履行安全责任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宣传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每半年组织所属工

作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一次;

(二)制定交通安全目标和交通安全工作方案,建立培训和考核评比制度;

(三)建立和落实所属机动车的使用、保养、维修、检查制度、保持车辆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四)建立所属人员的机动车及其驾驶人登记制度;

(五)接受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时改正。

第二十二条 学校除遵守本规定十六条、二十一条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教育内容。定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专题教育;

(二)中、小学校将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将学校自备或者租用接送学生的机动车纳入本单位安全责任制管理,并严禁租用非营运车辆旅游或出行。

四、责任追究

第二十三条 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各系统应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实行道路交通安全年度考核评比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力导致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法处理,并在新闻媒体予以通报。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应建立实施内部交通安全责任制的具体考核指标,落实奖惩措施。

第二十五条 各市州辖区一年内发生3起死亡5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或发生工起一次死亡lO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的,市州政府分管副市州长应向省政府说明情况。

食品安全与政府责任 篇7

关键词:校车安全,政府责任,财政学

一、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近年来, 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引起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5年2月10日黑龙江4岁女童被黑校车强行拖行十几米致毁容, 幼儿园赔偿65万;2015年1月31日广西浦北一“黑校车”8座塞进23个孩子; 2014年12月18日保康县一7岁小学生下车时遭拖行身亡;2014年12月5日蓬莱校车与货车相撞致11名幼儿死亡, 经查系严重超员;2014年7月10日,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乐旺幼儿园一校车在送幼儿回家途中坠入水库, 造成11名乘客全部遇难, 包括8名幼儿、2名随车教师、1名司机; 2013年4月12日, 江苏省苏州市一校车在常州翻车致5人重伤;2013年2月20日, 江西省进贤县幼儿园校车与油罐车剐蹭侧翻, 10余幼儿受伤。可以看出, 几乎每一年都有多起关于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此, 国家逐渐将规范校车安全发展纳入法制轨道。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校车安全条例 (草案) 》并于2012年4月5日实行《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但该《条例》的发布并没有效遏制校车事故的频发, 而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责任缺失。

二、校车事故频发原因主要是政府责任的缺失

《条例》规定, 校车是指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 专门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特殊车辆。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安全性高, 因为校车主要接送的是处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时期的未成年人, 其中大多数是小学生;其次是公益性, 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校车需求成为一种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最后是成本较高, 由于校车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论是在校车的人员投入还是校车质量、运营、监督管理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 校车的属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足以保障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一) 校车安全立法的缺失

事故频发使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 都高度重视校车安全问题, 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文件, 但是校车安全问题依然时有发生, 这是因为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里并没有明确政府的保障责任, 而是仅仅指明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比如说, 政府职能部门只是去查学校是否有不合格校车, 如果有就依法取缔, 但是取缔完就不再追究。更为重要的是, 取缔之后如何规范。如果明确政府的主体保障责任, 出了问题直接追究政府的责任, 校车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 财政投入不足

校车的经费保障决定了校车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前我国校车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就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校车购置需要资金、运行和维护更需要大量经费, 虽然《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了校车经费的来源, 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在我国当前校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长。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 造成学校在校车方面退而求其次, 通过购买二手车, 小面包车、拖拉机、三轮车甚至报废车来充当真正意义上的校车, 校车维护更是无从谈起。校车司机待遇低, 导致校车驾驶员素质层次不齐, 难以满足校车驾驶员素质的要求。国家有义务负担起保障其生命安全的责任, 因此, 急需中央和地方政府切实的财政支持。

(三) 行政监管不到位

当前我国未能形成协调统一的校车管理体制, 校车的监督和管理存在很多漏洞。虽然校车事故是由事发校车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 当发生校车安全事故时, 人们往往将事故的所有责任都归结于司机, 或是追究学校的监护责任, 其实, 以往对校车安全管理采取的是教育、工商、 交通、税务等部门间的合作机制, 管理方法是公安、交通、教育、安检等四部门共同负责监管。校车安全问题发生是由于交通、教育、公安、 安检等政府部门缺乏与学校沟通, 因而在校车的监管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事故发生后, 往往存在扯皮现象, 互相推卸责任。

三、对策建议

(一) 加强校车运营和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目前校车运营和管理中尚存在法律缺失现象, 因此, 立法是保证校车健康发展的前提。从校车的制造、上路、运营包括校车司机的选择, 都需要由国家的法律、规范来管理, 尤其是需要当地政府具体落实以及由学校统一调度和管理。

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校车的生产与运营。首先, 校车的类型与安全技术标准、校车的安全标志与装置、校车的营运管理、校车的通行规则。其次, 学校安全管理方面,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车及其驾驶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校车维护、保养工作。最后, 教育行政部门落实责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用车安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工作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 要严肃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将校车安全管理纳入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考核中。

(二) 增加中央财政投入

校车属于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非营利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 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政府应该是责任主体。所以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校车的财政投入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企业及社会公益捐助为辅的办法。校车成本如果单独由地方政府承担会造成地方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 影响财政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因为校车成本分为校车购置、校车运营等两个部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通过合理规划, 对校车成本进行分摊。 结合我国国情来说, 中央和地方分摊校车成本的方案可行:由中央政府负责校车购置成本, 这样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购置校车的财政压力, 也能保证校车的安全质量;由地方政府负责校车的运营成本, 这样既增加了地方财政的灵活性, 也保证了校车的正常运行。

(三) 努力构建新型校车运营模式

根据国外先进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可以实行发展多样化的校车运营模式来解决当前校车运营当中存在的问题。

模式一:政府购买企业运营型。该运营模式是政府与校车服务公司签订合同, 将服务范围内的校车服务外包给校车服务公司, 定期对校车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该模式有利于保证校车的服务质量, 形成校车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 保证学生的上学安全。

模式二:公交运营型。该模式政府与公交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利用公交公司已有的资源为儿童提供校车服务。这种校车运营模式既降低了校车服务的投入, 又可以依托正规化的企业管理推动校车的规范化。

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 发展的运营模式。政府的参与使得校车的运营方能够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及政府性的资金补贴, 保证了校车服务的公益性;市场的介入, 减轻了政府财政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可通过招投标或承包的方式, 利用企业已有的管理经验, 结合市场实现了校车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雷万鹏, 徐路.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11) :16-19.

[2]柳丝.盘点美英日校车管理经验美法律保障校车优先权[N].经济参考报, 2011-11-29.

[3]郑晓飞.校车安全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大学, 2012.

[4]吴琼, 杨少龙.中小学校车安全管理调查及对策研究[J].德育论丛, 2013 (9) :471-472.

[5]吴珍彩.我国中小学校车资金来源问题探讨[J].管理论坛, 2012 (5) :36-38.

[6]周宇.温家宝:一个月拿出条例校车资金财政出[N].京华时报, 2011-12-02.

[7]熊丙奇.建立校车制度可分步骤进行[N].青年时报, 2011-11-24.

[8]安晓敏, 邬志辉.美国中小学校车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4) :63.

[9]丁芝华.美国校车驾驶员立法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09 (4) :74-75.

[10]瑜玲.法国: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N].南方都市报, 2011 (12) .

[11]TIS.Road Safety in School Transport-Final Report[R].Brussels:DG Energy and Transport, EC, 2004:40.

政府在推动就业方面的职能与责任 篇8

摘要:对当代中国而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到国家、政府、社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奋斗后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各项职能,努力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政府职能与我国就业的形势的介绍,浅谈我国政府在推动就业方面的职能与责任。

关键词:政府职能;民生;就业长期以来,严峻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失业率不断攀升、由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爆发的形势下,在国家不断进步,强调民生是党政工作的重心的背景下,就业就显得更为重要。就业保障就是生存保障。而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能够过的更好,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邦之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时期,应该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应主动改善就业结构,把改革发展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以就业发展促进经济,实现就业的量的稳定。

一、当前我国就业的形势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任务繁重;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不完善;高校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的难题;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状态,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引起的就业风险增加。

二、我国政府职能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我国政府的职能可以归结为“管理与服务”。从我国政府的职能与我国就业形势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职能与就业具有密切的关系。依据我国的国情,政府要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各项活动;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等。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就业规模,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正确发挥政府的职能,对推动就业有重要的意义。

三、政府推动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民生政府的形成

强化了民生职能的政府叫民生政府。政府通过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人民。保民生、顺民意,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就业对于人们来说十分重要。一方面,就业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稳定的就业,会使一个人在生存中不断成长,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为人民提供了就业的保障,可以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而政府也能成为真正的“民生政府”。

(二)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就业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状况也会有所改变。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解决了,经济也发展了。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创造就业机会不只是经济政策的副产品,而是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就业不仅是生存手段,还是融入社会的、给人们带来机会和希望的手段。就业能够平复那些无法就业而对社会不满、对生活充满失望的人的心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推动就业的方法与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都会面临十分沉重的就业压力。针对我国就业情况,对于改善就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与措施。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就业立法,为社会提供一个宏观有效的就业环境。主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建立就业“安全网”和推进“特群特政”。首先,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其次,要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度,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最后,实行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直接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网络。同时,政府还应该根据各项政策为社会提供一个有多渠道就业途径的环境,对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如“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实施,不仅刺激并推动了经济,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国家应多出台此类的政策。

(二)推行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宏观层面上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国家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从微观层面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就业更稳定,就业机会更均等,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劳动关系更和谐,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生活质量更高。对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量,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还要开展各类学习和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熟悉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三)统筹兼顾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的就业。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应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利用我国所具有的资源,加强宏观调控,从对劳动者的“管理”逐渐转变成对劳动者的服务。政府还应该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我国的小城镇是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场所,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是很重要的,同时,要稳妥、有序的向大中城市转移。

(四)通过就业推动创业。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对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岗位,以满足人们的就业,从而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以及退伍人员的相关政策要确实的落实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方向,特别要把握好“走多远”的问题,否则会产生更多的失业现象。对此,我国政府应发挥自己的职能,提倡人们进行合法、合理和长远的创业,进而推动就业。

(五)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持续政策

再就业,是资源的重新整合。合理的利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发挥宏观政策对再就业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第三,加速完善我国就业调查统计制度和工作系统,为就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重视建立对就业政策等政府公共政策的科学评估制度,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提高。第五,完善政府业绩考核标准,考核应强调工作质量和效率。第六,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人员管理监察系统。最后,完善小额信贷操作办法,进一步发挥其在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目前的就业是很复杂的,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所存在的就业问题在我国都能找到。所以,我国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也是巨大的,要合理的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职能,在发挥其作用的时候,要做到不越位(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要做“有限的政府”。)、不缺位(不能什么都不管)、不错位(政府不能既当规则的制定者,又当执行者)。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政府要强化民生职能,不断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的进步,最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所以,政府在促进我国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小梅.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策略选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上一篇:有关年度考核教师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学生五一劳动创造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