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推荐9篇)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1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措施。

一、职业危害种类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职业危害主要包括六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土石方开挖与装卸、易飞扬材料搬运、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石材加工、建筑物拆除,均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尘肺病。

2.缺氧和一氧化碳的危害。在挖孔桩和建筑物地下室施工时由于作业空间相对密闭、狭窄、通风不畅,特别是在这种作业环境内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耗氧量极大,又因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从而造成施工人员缺氧窒息和有毒气体中毒。

3.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长期接触则会导致慢性中毒。

4.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5.生产性噪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建筑行业施工中使用的机械工具如圆盘锯、风镐、空压机、电锤、电钻、砼震捣器及一些动力机械都可以产生较强的噪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噪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6.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7.焊接弧光伤害。电弧焊的弧光含有能量很强的紫外线,照射眼睛后,会发生“急性电光性眼炎”,使眼睛受到伤害。身体皮肤如长期接受电弧焊照射的话也会出现皮肤发红、退皮等情况,重者会发生红肿、起小水泡退皮等“电光性(也叫日光性)皮炎”的症状。

一、防护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部有关人员和分包单位管理人员参加的职业危害防治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制,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

组织机构图

2.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职业病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3.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4.项目部应结合日常的安全检查,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5.劳务公司对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

(二)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施工现场搭设高度不低于1.8m的围挡做封闭式施工,进场道路硬化处理,主要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以减少扬尘。

2.施工现场材料堆放整齐(散材成堆,型材成垛),易飞扬物资采取覆盖措施。

3.在挖孔桩、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4.施工现场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混凝土搅拌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 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5.接触粉尘作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施工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作业人员正确佩带防尘口罩。6.从事防水、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密闭空间内进行防水、喷漆作业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如防护用具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必须立即撤离现场至通风处,并通知施工现场其他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该场所进行通风;若已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进行处理;慢性中毒症状比较不易被发现,劳务公司对从事此类作业的施工人员每年组织一次体检,发现职业病症状将立即通知本人并调离岗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7.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8.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时,施工人员要正确佩带防护耳罩,并减少噪声作业的时间。如因进行强噪音作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其他人员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报公司应急救援小组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该厂电焊作业点进行现场调查, 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有害因素进行检测。

1.2 方法

1.2.1 现场采样及检测

根据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布置监测点, 包括电焊烟尘、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紫外辐射及噪声。生产性粉尘和毒物采样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2], 在工作高峰期进行空气采样, 采样点选择工人呼吸带。电焊烟尘采用AKFC-92A型防爆型粉尘采样器采样, 采样时间15 min, 流量20.0 L/min;二氧化氮、臭氧采用QC-4型防爆型空气采样器采样至吸收液呈红色;GXH3011不分光红外线一氧化碳测定仪测量;噪声检测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定第8部分:噪声》 (GBZ/T 189.8-2007) , 测定点为人耳高度[3], 检测仪器为声级计;电焊弧光检测依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定第6部分:紫外辐射》 (GBZ/T 189.6-2007) , 采用UV-A、UV-B紫外照度计进行检测。

1.2.2 分析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依据《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Z/T 192.1-2007) ;二氧化氮测定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Z/T 160.29-2004) ;臭氧测定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测定氧化物丁子香酚分光光度法》 (GBZ/T 160.32-2004) ;一氧化碳测定依据《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GBZ/T 160.28-2004) [4]。

1.3 评价依据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5], 噪声测定8 h等效声级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2.2-2007) [6]。

2 结果

2.1 电焊作业化学性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主要的28个电焊作业点进行检测, 毒物、粉尘结果均未超标, 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合格率100%。见表1。

2.2 电焊作业噪声、紫外辐射检测结果

对28个作业场所噪声进行检测, 超标11个点, 超标率39.3%, 噪声测量在67.8~95.3 d B (A) 范围, 噪声最高值达95.3 d B (A) 。电焊弧光检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合格率100%。

3 讨论

电焊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 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电焊烟尘及电焊弧光未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但依然是电焊作业场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噪声也是电焊作业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该厂已安装有轴流通风机, 屋顶离心机等职业病防护设施。机械制造企业厂房不便采用隔声、消声、吸声等防噪措施, 主要依靠个体防护用品防护工人的听力。检测结果显示, 噪声超标最高达95.3 d B (A) , 耳塞噪声降低数 (NRR) 29 d B, 采用噪声降低评估法计算出的实际降低噪声为 (29-7) /2=11 d B, 耳罩的SNR为30 d B, 实际噪声降低值为18 d B。因此, 根据噪声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正确指导工人佩戴耳塞和耳罩, 可使作业人员接受的噪声强度降低在85 d B (A) 以下。应加强对电焊作业工人耳塞和耳罩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高度重视在职业活动中电焊烟尘与噪声的联合接触对作业工人造成的健康危害[7]。焊工职业病注意降低作业环境中化学毒物的浓度, 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教育, 工作时坚持用防护面罩、眼罩、眼镜、手套、防尘口罩等劳动用品, 每年定期监测,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璇, 王小舫, 胡泊.焊接烟尘净化组在焊接作业环境中污染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2, 11 (6) :463-4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定第8部分噪声[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60-2004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3

【关键词】电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防护

有毒气体、有害烟尘、高频电磁场、弧光辐射、噪音、震动、高温、氮氧化物、氟化氢、氧化锰、放射性元素、镍、铅、铬、铝、锰以及铁等等都是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因素。相比于粉尘,电焊气溶胶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分散度,由于电焊作业的焊接方式以及焊条的不同,电焊气溶胶的生物活性以及组成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对电焊工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检测方法,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促进电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

锰中毒是电焊作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锰会造成人体内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失衡的现象;气焊和电焊的紫外线以及弧光长时间照射人的眼睛会损害角膜上皮,使患者出现视线模糊、怕光以及眼痛等症状;电焊作业的相关人员大部分情况都处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状态下,很容易吸入由于电弧焊接时产生的烟尘或者金属氧化物颗粒,在此工作环境中的电焊工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肺功能损伤的问题;电焊作业中的铅、铝以及锰等金属会促使电焊工出现神经行为、神经心理以及神经生理异常的现象,破坏神经系统功能。

电焊作业过程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会对神经系统、皮肤、眼睛、生殖系统、抗体、体内酶、人体免疫球蛋白、内脏以及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等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

1.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采集样品检测作业岗位的电焊烟尘,按《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测定氮氧化物浓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音》检测噪音强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检测电焊弧光强度。

2.超细粒子检测。将仪器放置在焊接工人的蹲点位置,把焊接点与二氧化碳保护焊一米、两米、三米的位置作为采样点。把连续三天不同距离不同岗位的电焊作业进行分别采样。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三天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均值作为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3.检测粉尘浓度可以采用粉尘检测仪,检测粒子浓度可以采用冷凝粒子计数器,对于滤膜重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取样前后重量的测量。

在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检测位置和点数的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使检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电焊职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电焊行业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加强电焊作业环境局部、全面通风等等以及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1.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

相关研究证明电焊作业现场的风速与气体保护焊颗粒浓度具有负相关关系,颗粒数量的浓度会伴随着现场风速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风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颗粒间的碰撞机率,从而促使颗粒聚集减少颗粒的数量。电焊作业环境中的烟尘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可以在侧墙、屋顶等地方安置烟尘捕集机、增加局部或者全面通风等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提高风的流通速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焊作业环境中颗粒的数量浓度。

电焊行业用人单位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噪、减噪的措施,降低噪音的分贝,治理电焊作业完成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

2.个体防护措施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电焊作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員配发的个体防护设施并不是很理想,耳塞、耳罩的发放率是81.7%,口罩的发放率是63.5%,眼罩、手套以及工作服的发放率则基本都超过90%。为了更好地防护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电焊作业的企业要加强对个体防护措施的重视和研发,提高对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例如:防尘口罩要安装具有防护超细粒子以及化学毒物的过滤棉,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无纺布,它无法过滤超细粒子以及亚微米级粒子,不过聚丙烯驻极体材料在防尘口罩中的安装能够很好地提高口罩对超细粒子、亚微米级粒子的过滤效果。

四、小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焊工艺在建筑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用。电焊技术是采用加热或加压,使金属连接面熔化或成为塑性状态而使之达到永久牢固连接的过程。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加工工艺,电焊在车辆制造、建筑、化工设备、桥梁、机械制造、锅炉以及造船等行业或者领域都有所涉及。当前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问题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到电焊工的生活健康。相关的企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杨树新.电焊作业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J]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11期.

[2]袁伟明,宾平凡,邢鸣鸾,张美辨,邹华,刘鸿,栾俞清.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年04期.

[3]孙金艳.电焊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卫生防护对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5期.

作者简介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4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编号:BZH-ZD-020-A 目的

本公司生产车间、仓库等作业场所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为保证操作人员了解作业场所内的职业危害因素,防止操作人员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受到人身伤害,特制订本制度。2 职责

2.1主要负责人负责联系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生产车间、仓库采样检测。2.2安全办公室负责职业危害检测的结果的定期公示。2.3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检测结果超标的风险评估。

2.4各班组长负责本班组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穿戴的督促、管理。2.5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不按规定戴劳动防护用品处罚的执行。2.6人事部负责建立职业危害因素档案并进行管理。3 规定内容

3.1生产车间及仓库内由于会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有一定的职业危害。3.2对于职业危害场所每年委托有资质的机构(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一次,检测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内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等。

3.3主要负责人负责联系检测机构,在检测报告有效期前一个月通知检测单位(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生产车间、仓库采样检测。3.4将检测结果公示在公告栏内,并张贴的作业场所。

3.5如果检测结果超标应由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进整改结果,整改完后应再次检测,直至检测结果达标。3.6建立职业危害检测档案。

3.7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职业危害可能造成的火灾、爆炸、中毒及人员伤亡的作业场所应重视。

3.8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应严格遵守作业规程进行作业,部门主管应监督操作

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戴口罩,戴手套等,对于不遵守作业规程的人员及未按要求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人员按本奖惩制度执行。3.9 接触职业危险因素的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体检。3.10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的内容包括:

(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结果(应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进行)

(2)职业危害因素申报表

(3)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申报回执(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的体检报告 4 记录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5

赵敏 杨帆(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山西太原030053)

山西省作为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等优势。煤炭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了山西的支柱行业,然而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面临着职业危害的威胁。职业性危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是指与职业生命有关的、并对职业人群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环境危害因素,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等方面的有害因素[1]。山西多数煤矿为井下开采,而井下作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严重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杨智仲对太原某煤矿常见慢性病的流行病调查,发现井下工人患病率明显高于非井下工人[2]。因此,对井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可以预防井下作业人员职业相关疾病。

1物理因素 1.1噪声和振动

煤矿井下的噪声主要来自于掘进、采煤与运输等过程,使用煤电钻、凿岩机作业的工人不仅受噪声危害,同时也受振动的危害。噪声可损伤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造成心里紧张恐惧以及遮蔽报警信号,是工伤死亡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4]。

对山西省(朔州、吕梁、长治等地)2006-2008年间112个煤矿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昼间超标率19.6%,夜间超标率为25.9%[5]。在井下作业中,不同工种的接触噪声和振动程度不同,受到的损失也不相同。在一项对煤电钻工、凿岩工以及对照组的检查中,前两者在听力、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损害较为严重,而且振动加强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6]。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组织作业人员,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耳塞,可以尽量降低职业危害。

1.2不良气象条件

井下的主要不良的气象条件包括高气湿和气温差。

井下湿式作业,指通过湿式凿岩,湿式采煤,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等措施有效的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高气湿主要由水分蒸发释放水蒸气所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同时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季节温度变化明显。在夏秋季节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下,井下采煤和掘进劳动负荷大,体温升高,而一旦工作停止,工人机体进入安静状态,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增加。春冬季环境阴冷潮湿,井下工人劳动前后温差明显。

郭玺对95~97年临汾乡镇和国营煤矿的井下作气象调查中,气温19~22.3℃,气湿99%~97.25%[3]。在井下高气湿和较大温差环境下,皮下组织薄弱的关节部位易受冷损失,可能诱发慢性骨关节疾病,而目前山西省对不良气象诱发慢性疾病的报道不是很多。可能是:前期对不良气象条件引起职业危害的研究很少,而后期作业人员的意识增加以及政府和煤矿对职业病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提高而后期作业人员的意识增加以及政府和煤矿对职业病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提高,改善了井下的气象条件。

1.3其他

山西省作为煤炭能源省份,煤矿从业人员达100万之多,而且已有资料表明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氡的含量过高[7]。在煤炭开采中,放射性核素检测和防护也呈现一定的重要意义。在井下作业中,顶板等造成职业伤害的现象多见。然而,2004年山西省政府强制推行煤矿企业员工的工伤保险,维护了广大煤矿工人的合法权益[8]。

2化学元素 2.1粉尘

山西省作为重要的能源工业省份,6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煤炭行业的粉尘是主要的接触职业有害因素[9]。井下开采的主要工序是掘进和采煤。岩石掘进工作面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多数在30%~50%,主要是煤矽混合尘;而采煤工作面粉尘主

要是煤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多数在5%以下[10]。在煤矿生产中,井下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煤尘、煤矽尘表现为煤工尘肺,即煤肺和煤矽肺。从1983年至2009年,晋城煤业集团确诊煤工尘肺患者1527例,采煤、开拓和掘进工的患者分布最多(82.18%);死亡病例中占前三位的工种依次为采煤(31.51%)、掘进(24.76%)、开拓(19.94%)[11]。而一项研究调查发现,主要从事掘进的工人病死率最高,其次为采煤,混合工种[12]。

一些研究认为,呼吸道的煤尘经黏膜纤毛迁移到咽部,然后经吞咽进入胃内,在胃酸作用下,生成致癌物作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从而导致胃癌发生。吴春涛,刘铁楠等对此假说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井下工作年限和粉尘暴露强度是胃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3]。还有报道认为,粉尘引起井下工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明显的大于地面工人。但是,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工作面采取防尘和降尘的措施;同时从业人员可佩戴防尘护具以及加强通风等,对改善接尘工人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预防效果。

2.2有害毒物

在煤矿的井下开采过程中,还会伴随着生产性毒物,包括三硝基甲苯,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硫化氢等。在仅有一项山西省2005年新发职业病调查中,煤炭行业中急性毒病例数与死亡数均为0%[9]。

3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1不良体位

人类工效学,是以人为中心要素,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良好匹配,使人能够有效、安全、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煤矿工人长期处于不良的工作体位,肌肉关节受损处于过度的紧张状态而造成损伤。临汾市某矿区井下工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患病率较对照组高,主要与长期的不合理工作体位有关[14]。合理的组织安排工作,采用优化的设备等可以有效的预防。

3.2其他

煤矿井下作业工人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工作组织和制度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在采煤和掘进作业中,过度的追求利益等情况,均可能增加职业事故的发生。

4小结

在山西,煤炭能源结构决定了以粉尘、噪声为主的职业危害因素等。大量的煤炭从业人员受到职业病以及相关疾病的威胁。对此,虽然煤矿企业均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但一些慢性病的职业危害因素报道不是很多。同时,由于井下作业环境一定的复杂性,各危害因素对煤炭工人职业相关疾病的危害程度不同,对此的研究还不是很透

彻。因此,对井下职业危害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煤炭职业相关疾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6

关键词:海洋石油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毒物

海上石油设施是建造在海洋中用于石油生产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钢结构装置,可分为固定式的海上平台及浮式储油装置。海上石油设施尽管通风条件好,但生产空间相对狭小,生产装置布置相对紧凑,依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或产生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本次评价油田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珠,新建两个井口平台。笔者于2012年3月对本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范围及内容

本次评价范围为油田新建平台的生产工艺及其相关配套的公用工程和生产辅助设施等。评价内容为油田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声、化学有害物质、物理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对平台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生产工艺布局、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2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等进行评价[1,2,3,4,5,6]。

1.3 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方法、定量检测、检验法、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生产制度

海上石油设施工作制度为两班制,每天每班工作时间为12 h,24 h连续生产,20~28 d为1个周期。操作人员采取巡视作业,年工作日为165 d/人。

2.2 工艺流程

海上石油设施主要工艺系统由钻完井及修井系统,油气的开采、处理系统,油气储存及外输系统,辅助及公用系统组成。

2.2.1 油气的开采、处理、储存及外输系统

工艺流程见图1。

2.2.2 钻完井系统工艺

钻完井工艺流程见图2。

修井工艺:先用海水压井,然后起出原有生产管串,再下新的生产管串。

酸化作业:酸化作业主要是泵入含H+的酸液到地层改善地层物性。

辅助设施/系统:钻井平台辅助设施/系统主要包括绞车、泥浆泵、发电机和空气压缩机、柴油发电机、化学药剂系统。

钻井系统的化学药剂系统加入破乳剂、防垢剂、防冻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酸、盐酸等化学药剂。破乳剂、防垢剂、防冻剂具体参数见表1。

2.3 辅助及公用系统

主要辅助及公用系统有化学药剂系统,放空系统,开闭式排放系统,供电系统,计量系统,公用风/仪表风系统,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安全及救生系统,水处理系统(海水系统、淡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维修,化验室。

为确保平台生产中原油、污水的正常处理,减缓设备和管线的腐蚀,保证生产设备的工作效率,在原油集输及水处理系统需注入化学药剂。

2.4 生产工艺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海上石油设施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有毒物质、粉尘和物理因素。

钻修井/完井系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1)有毒物质:破乳剂,防垢剂,防冻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乙酸,盐酸,油气中的挥发物(硫化氢、硫醇、硫醚、烃类和少量的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油基泥浆,水基泥浆,柴油。(2)粉尘:重晶石、膨润土、石灰石。(3)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等。

油气的开采、处理系统、储存及外输系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1)有毒物质:油气中的挥发物(硫化氢、硫醇、硫醚、烃类和少量的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2)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等。化学药剂、水系统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1)有毒物质:主要是甲醇、二甲苯、异丙醇、乙二醇、丙烯酰胺、环氧氯丙烷、氢氧化钠、硫化氢、烃类、芳香烃类。(2)物理因素:噪声等。

海上石油设施在检修/维修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电焊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二氧化氮为主)、锰及其化合物、臭氧、紫外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此外,工人进行打磨操作时,接触到砂轮磨尘,操作车床、钻床等机械加工设备时接触稳态噪声。海上石油设施在刷漆、补漆的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溶剂汽油、醇类、酯类等有毒物质。

供电系统主要存在烃类、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六氟化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计量系统:含密闭放射源的流量计及测试分离器可能产生电离辐射。

化验室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油气中的挥发物(硫化氢、硫醇、硫醚、烃类和少量的芳香烃、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化学试剂(硫酸、盐酸、石油醚、煤油、无水乙醇、四氯化碳等)。

通讯系统可能产生微波辐射。

2.5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由于在海上石油设施上作业,生产制度特殊,工人每天工作12 h,连续工作1 m,加之平台作业的危险性,故工人长期处在精神紧张或疲劳状态,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2.6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海上石油设施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操作工巡检露天设备时可能受到噪声及高温危害。

2.7 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

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结果分析,确定海上石油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关键控制点见表1。

2.8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周期

根据《深海石油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办法》要求,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1次。建议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每年至少检测1次,未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3~6月测定1次。高温条件测定,每年最热月6月15日-9月15日。

3 讨论

3.1 评价

本油田总体评价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及行业要求,经检测,油田作业现场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性噪声及高温都控制在较低水平。

3.2 建议

在平台上配备必要的仪器(如:噪声监测器、粉尘测试器、放射测量仪等等),随时监测各种危害因素,虽然平台上有医生兼管,但医生与职业健康卫生从专业上来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最好是设置专(兼)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卫生的管理、监护、应急、处置等工作,更好地保证平台人员的身体不受有害因素的影响和损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GBZ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抄作业危害 篇7

2光抄别人的自己还是不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考试这到题还是不会也没有用

4这样欺骗了老师、欺骗了家长、欺骗了自己

5他会失去思考,一遇到难题就想抄别人的6这样对未来学习不利

7考试还是不会这些题

8抄作业最起码,抄的人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永远跟着别人的步伐走。9一般抄作业的人都是学习不是很好的人,久之他的学习会越来越差。

10这也是他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很不利。

11抄作业也容易造就他作弊的习惯,影响深远。

煤矿违章作业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篇8

“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座谈了解及大量事实证明,“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主要表现是:

1、盲目性“三违”。少数职工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技术钻业务和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三违”。相当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主保安意识差,对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了章还根本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造成无知性“三违”。

3、习惯性“三违”。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区队干部,不能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进尺、产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尝到“甜头”的情况下,实施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三违”。有些区队管理人员,重生产安排轻隐患整改,重制度制定轻现场落实,执行力服从力差,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一拖再拖。甚至有的管理人员明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职工的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三违”。有的职工在作业中不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工序性“三违”。通过对发生“三违”的主体分析,40周岁以下占绝大多数,由于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影响,严重“三违”逐年减少,一般“三违”却相对增加,作业工序、环节多的单位“三违”现象相对严重,采掘、机、运、通单位是“三违”的多发单位,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资历深厚者,“三违”行为越少。

“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思想是导致“三违”的主要根源。由于职工个体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思想素质等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呈多样性,通过座谈了解、综合分析,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有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自如,偶尔违章也不会出事,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去违章作业。

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人员、职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置之度外,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痹思想油然而生,“三违”现象屡见不鲜。

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场所、形式单一,很多管理人员和职工干惯了、看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规,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形成习惯性“三违”。

4、马虎心理。少数职工在工作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公事,糊里糊涂出现“三违”。

5、蛮干心理。有些职工,特别是班组,摆不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一心只想多超产,多拿台阶奖,不顾作业场所有没有安全隐患,就是发现了隐患也不处理,野蛮操作。甚至有的职工为了早下班,早上井,进班就干,简化作业程序,盲目蛮干,从而导致“三违”增多。

6、取巧心理。有的职工为了达到早上井早下班的目的,投机取巧,铤而走险,置规章制度于不顾,我行我素,冒险违章违纪,爬飞车、坐皮带、坐矿车,没有充分考虑其违章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7、轻视心理。一些新进矿的工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文化技术素质低,没有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三违”的危害性,作业中糊里糊涂违章,糊里糊涂出事。

8、厌倦心理。部分职工因长年累月地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生产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9、唯心心理。极少数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和来自偏远山区农村的职工,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想法,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导致违章作业现象。

造成职工“三违”心理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其客观因素主要是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往往形成认识问题不全面、不充分、不理性,反映在安全生产上就是摆不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常会产生“上班就是挣钱”、“挣钱就是养家糊口”的单纯认识。煤矿生产受多种自然灾害威胁,生产战线长、作业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长期超负荷的简单劳动,很容易让职工的生理心理产生疲倦,滋长麻痹和取巧心理,常常为图一时的省事省力,就心存侥幸,违章作业。

同时,管理不科学也是诱发职工“三违”的重要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抓管理不讲究方式方法,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对职工高压强管,缺乏民主公正,严重挫伤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积极性。管理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在现场要求职工按章作业,而自己却违章违纪,给职工的安全观念造成错误引导;工作任务布置不合理,不考虑作业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安全形势,造成职工身心疲惫,忽视安全,违章蛮干;工作有布置,不检查不落实,制度形同虚设、考核奖惩不兑现,造成职工信任度下降。

在客观因素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工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一方面职工过多接受外部信息分散精力,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另一方面,与其它行业相比,职工收人普遍偏低,造成心理失落、安全思想不稳定;其次,职工家庭和亲属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及生老病死等也会使职工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调,出现违章违纪。

强化安全生产,控制“三违”的建议。人是组织管理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是企业安全管理最难以把握的问题所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只要人的工作做好了,“三违”就杜绝了,安全工作也就搞好了。许多“三无”区队、班组,月度、年度实现无“三违”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行为发生,是控制“三违”、杜绝事故的主要工作方法。

1、培育职工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有些职工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被动地接受管理,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管理,将自己游离于企业发展之外。基于这种现象,必须通过深人扎实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把实现自我价值构筑在企业发展的平台之上,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端正工作态度,用正确的心态支配自己的行为,履行工作职责,实践安全生产,忠诚企业,真诚工作,形成企业与个人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2、要实现正规循环作业。对于这个问题,决策层要严格要求,操作层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合理的工作量,要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不搞突击生产,不搞疲劳战术,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要严禁搞献休加奖加分做法,更要清查处理“超工作量加倍计奖计酬”的土政策,确保职工正常合理的休息,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去。在施工地点远、战线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情况下,应考虑“四六制”作业、班中给职工送餐送水、强化劳动保障保护,使职工感到企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自觉筑牢狠反“三违”的思想防线。

3、促进现场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安全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投资和设备的购置都要实行终身制。不管什么时候出现问题,都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为矿井安全生产奠定良好基础。要建立健全垂直式指挥系统,提高执行力、服从力,形成矿长、分管矿长、各分管专业和单位领导负责制,共同遵循服从指挥的原则、逐级指挥的原则、一个上级的原则、上级对下级不能越级指挥但必须越级检查的原则、复命制的原则、紧急情况下上级有权越级进行总体指挥的原则,以充分发挥集体和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凡因违章发生的罚款,由事故责任者承担,并交纳现金,严禁区队集体支付,让违章者拿着现金交罚款,感到心痛,花钱买教训,教训自然深刻。干部下井应统筹安排,执行“三三制”,早、中、夜班各占三分之一,消除井下安全管理和检查的盲区,消除产生“三违”的土壤。

4、高度重视安全投入和装备问题。无论企业多么困难,资金如何紧张,都要保证安全的投入和治灾防灾的经费。同时,要加强加大安全培训的投入。安全培训工作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回报最持久的特殊投资。要通过加大安全培训的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增加培训装备,配强硬件软件,努力构建强有力的安全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塑造本质安全人。

5、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是人们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的准则。要实现安全生产,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需要对职工进行全方位不间断教育。要做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培训育人、典型育人、宣传育人,使广大职工深刻理解和知道“安全是大事,安全是大家的事,更是自己的事”,筑起心中的安全防线。职工是安全的主体,对职工的关怀就是对安全的高度重视。要把井下职工视为最可爱的人,在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待遇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基层区队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克服简单粗暴,动不动就骂人等恶习,稳定一线职工队伍。

治理“三违”的措施。查处“三违”、处理“三违”的目的是消除“三违”,为此,需要多措并举,集教育、处罚、帮助于一体,综合治理,方能取得明显实效。通过调查座谈,其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追查分析:由矿安监处组织,相关部门领导、“三违”人员及单位负责人、发现“三违”人员参加,共同分析产生“三违”的各种原因,找出主要根源。

2、现身说法:“三违”人员在本单位安全活动时,结合自身“三违”事实,谈认识、谈体会,吸取教训,保证不再违章。均由各基层单位党政主管负责落实。

3、停班学习:停班学习的形式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般“三违”集中学习一周,严重“三违”集中学习一个月,集中学习由教培部门负责。

4、帮教提高:科级以上的领导、支部书记、工会女工协管对“三违”人员进行谈话,帮助“三违”人员提高思想认识。

5、行政处罚:按照企业文件规定的相关条款,对“三违”责任制进行处罚或处分。

6、张榜公示:通过公示栏、局域网等形式公布“三违”人员名单、内容及处罚结果等内容,让大家进一步接受教训。

7、媒体曝光:由企业宣传部门组织,通过企业內部新闻媒体对 l“三违”人员的追查、分析、处理进行爆光。

8、亲属签字:“三违”人员在停班学习期间,通过反思,写出安全保证书,家属或亲人在安全保证书上签名。由单位支部书记负责。

9、建档立卡:对各类“三违”人员有安监部门负责建立追查、处理档案,记录清楚。

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 篇9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是增强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的一致性表达、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应用以及促进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构筑数据共享的基础[1,2], 为了保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系统, 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3,4,5,6], 需要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及其分类和属性进行规范和统一, 制订《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由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叉, 因此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信息的分类是标准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数据元分类

2.1 数据元分类方法

数据元分类是为了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数据归并在一起, 并通过设定的编码进行唯一标识, 以支持在领域层面对数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描述、关联分析和应用设计, 促进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的系统性规划、规范化管理和一致性表达, 进而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换和广泛共享。数据元分类方法目前主要有面分类法和线分类法[7]。

面分类法是把给定的分类对象, 依据其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 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 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即按选定的若干属性 (或特征) , 将分类对象按每一属性 (或特征) 划分成一组独立的类目, 每一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使用时根据需要将有关“面”中的相应类目按“面”的指定排列顺序组配在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面分类法的分类原则是根据需要选择分类对象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对象的各个“面”;不同“面”内的条目间相互不交叉;对每个“面”都给出明确的定义。面分类法具有较大的弹性, 一个面内类目的改变, 不会影响其他的面;适应性强, 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类目, 同时也便于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 它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 按选定的属性作为划分基础, 按选定的若干属性 (或特征) 将分类对象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 每个层级又划分为若干类目, 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同一分支的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 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线分类法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类目的总的范围应与其上位类类目的范围相等;当某一个上位类的类目划分为若干个下位类的类目时, 应选择一个划分基础;同位类的类目之间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分类要依次进行, 不应有空层或加层。

2.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分类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分类采用面分类法和线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面分类方法设计不同的对象类目, 然后再利用线分类方法设计对象类目下面的数据元。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资源本身的内容属性出发, 采用“面”分类方法,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的特征, 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划分为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接触职业危害人员基本信息、职业危害工程防护设施、职业危害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危害警示标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管理八个对象类。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的分类与内部标识符的对应关系见表1。

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等事务处理分析的基础上, 从事务处理所需的数据元中抽提出为增强信息的有效交换和广泛共享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 结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分类, 采用“线”分类方法, 抽提出每个具体的对象类的属性, 即每个对象类下面的数据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数据元类的属性及属性的内部标识见表2。

3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数据元标准化设计

对表2中抽提出的基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层面上的基础数据元进行定义、描述、规范和确定取值范围等。主要通过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的中文名称、内部标识符、英文名称、中文全拼、定义、对象类、特性词、表示词、数据类型、数据格式、值域、同义名称、关系、计量单位、备注等15个属性进行描述, 参考相关的数据元规范及其数据元标准[8,9]来定义、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 数据元的内部标识符采用五位字符型数值的表示方法进行标识, 前两位为对象类的内部标识符, 后三位为具体对象类中各个属性的内部标识符, 使每个数据元有唯一的内部标识, 即得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数据元的分类方法, 并采用面分类方法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分为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接触职业危害人员基本信息、职业危害工程防护设施、职业危害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危害警示标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管理八个对象类;采用线分类方法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划分到不同的对象类下。并给出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

摘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是避免信息孤岛现象, 促进数据共享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相关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数据元的主要分类方法, 并采用面分类方法和线分类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分类, 通过面分类方法设计了合理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对象类, 通过线分类方法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元划分到不同的对象类下, 并阐述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信息数据标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数据元,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建武, 孙庆云, 李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标准化需求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0 (10) :145~150Chen Jian-wu, Sun Qing-yun, Li Jian.Demand Analysison Structure Standardization of Basic Data for WorkplaceOccupational Hazard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7, 10 (10) :145~150

[2]关磊, 刘骥, 吴宗之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基础数据标准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1) :59~62Guan Lei, Liu Ji, Wu Zong-zhi etc.The Thermogravityanalysis study o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 (1) :59~62

[3]廖海江.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元标准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 (1) :40~44Liao Hai-jiang.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sharingdata of work plac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metadatastandar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 (1) :40~44

[4]孙丽华.统一代码铲除信息“孤岛”——中国石化实现信息代码标准化[J].数字石油和化工, 2004, (6) :28~30Sun Li-hua.[J].Unicode and avoid information island-China petrochemical standardize information code[J].Digital Petroleum&Chemical, 2004, (6) :28~30

[5]金水高, 刘丽华, 王骏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元的标准化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6, 17 (1) :30~32Jin Shui-gao, Liu Li-hua, Wang Jun etc.Research on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metadata stand-ard[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J].2006, 17 (1) :30~32

[6]李戬, 孙庆云, 陈建武等.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应用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2) :118~123Li Jian, Sun Qing-yun, Chen Jian-wu etc.Review andProspect on the Appl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8, 18 (2) :118~123

[7]SDS/T2121-2004.数据分类与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S]SDS/T2121-2004.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data classifying and coding[S]

[8]DB11/Z 524-2008.奥运会食品安全数据元目录规范[S]DB11/Z 524-2008.Food safety for Beijing OlympicGames-Specification for data element directory[S]

上一篇:期货的投资方法下一篇:为党旗添彩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