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精选8篇)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篇1

6月7日下午,高校长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主题为《不期而遇的精彩》的二级培训,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期间在高校长的引领下我们还共同观看了由吴林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的视频,使我感受到了来自课堂中那不期而遇的精彩。

一、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识字教学,而且识字教学充分体现了中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吴老师识字教学特别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既有对汉字轻声读音的指导,又有对汉字的词语扩充,还有对字形书写时的指导。此外,教师特别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即联系文中语句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效果很好。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所出示的所有词语都是教师经过认真筛选和精心编排的,这也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的用心。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含蓄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如反复诵读,齐读,引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形式多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逐步领悟文章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化。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文章揭示的生命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之中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例如“震撼、求生、挣扎、冒出、沉稳”等词语,重点理解、重点体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由句到文,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涵。还从课文事例入手,以读代讲,理解了飞蛾与小瓜秧的不屈精神,然后出示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与事迹,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读懂了课文,情感也逐步达到了高潮。最后再强化引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拓展延伸,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重点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

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教学最后,课外资料的拓展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篇2

一、主体参与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各方面的因素,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进他们的主见,使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发展.

二、分层优化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如指导预习和复习、适当提问、分层次完成作业、同行帮助、教师辅导等,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只有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他们所需的服务的观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以良好的期望,就能提高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成片开发”

数学概念、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解题等,常常是可以“成片开发”的.我在教学中,以单元结构教学法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整体推进.注重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揭示其本质属性,让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考虑一题多解,让问题由点构成线;引导学生一题多变,让问题由线构成面;引导学生一题多用,让问题由面构成体.这样,学生就可以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数学问题.

四、过程教学

现代数学教学有一条原则叫“过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挖掘解题的思维价值.其特征是“自主性+思维性”.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师生共同探索了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比较法、求商比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函数法、增量法、定比分点法、斜率法1、斜率法2和三角法等12种证法.学生在探究后几种证法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全班学生先是惊愕,继而笑声四起,他们明白了问题巧解的奥妙与真谛.

五、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因为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只有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的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一名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学得法是不行的,学生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也要得法.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学大多研究教,很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

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从1987年起,坚持每年为高中(或初中)起始年级开设“学习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法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我还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进行学习指导渗透,让“学习指导”像无声细雨时时滋润学生的心田.这里仅就数学学习指导的全过程渗透问题作简要论述.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制订计划之中.让学生明确制订数学学习计划的好处,要求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并具体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前预习之中.要求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堂学习之中.渗透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渗透训练数学能力的方法,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具体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后复习之中.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教给学生学习课后复习的方法,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之中.指导学生科学完成作业的方法,在批改作业中指导学生学习,在讲评作业中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学习总结之中.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对自己考试的成败进行总结.

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外学习之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如何参加数学竞赛,如果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等.

六、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又一条原则.我在教学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地思维”.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机会,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

摘要: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应该融入到生命化的光环之中.只有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生活化的课堂文化,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从主体参与、分层优化、成片开发、过程教学等方面谈谈自己实现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体会生命生长的课堂 篇3

关键词: 思维 文化 学法指导

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一节热闹活跃的课,还是一节设计精妙的课?抑或是观察教师的素养有多高?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邓老师的课堂。听着听着,我仿佛从一个旁观者慢慢地融入这节课堂,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在邓老师的课堂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让学生从生长到生发。

一、问题引领,追寻进阶攀登

在日常观课中,许多教师会设计许多问题开展教学。但是貌似是环环相扣的追问,实际上是教师的步步为营,使学生的回答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文本被嚼得支离破碎。但是,邓老师的这节课以大问题为引领,贯穿整节课始终。从上课伊始的“What do you know about Australia?”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到“How will they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What are interesting things in Australia?”,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再到后来的任务驱动“Can you make an Ad about Australia?”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迈向习得语言,再到运用语言之梯,这个过程,学生从扎根到刨坑再到攀岩,学习就此发生。

二、双线合一,唤醒文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讲解关于澳大利亚介绍这一段时,邓老师以“interesting”为经,通过看图片、赏动画的方式,感受澳洲的趣味性;又以“情感体验”为纬,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澳洲动物的可爱、足球的精彩及悉尼的美丽,唤醒、丰富并升华不同的文化体验,有效地开阔国际视野。

三、开放思维,生成新的想法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现在课堂中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恰恰是带着你的鼻子走,名为循循善诱,实则引君入瓮;名为开启心智,实为和盘托出;名为循序渐进,实为越俎代庖。但是,在邓老师的课上,你会发现,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放。在为学生呈现袋鼠的照片后,她与学生这样对话:

T: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interesting?

S1:They have long legs and they can jump.

S:They are special,they have pouch.

(教师及时板书pouch)T:They can put babies in it.

这种思维的开放不仅仅来自于教师问题的设计,还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邓老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及时地给予评价并回收利用学生的资源,还能将个别学生生成的资源(pouch)变成全体学生可以共享的资源,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这或许就是师生“共享、共有、公在”的课堂吧。这节课的开放,还来自于教师舍得让学生在思考中“浪费”时间。思维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思考充分、想得明白。当教师试图让学生对比两个关于澳洲的不同广告找到不同时,学生陷入沉默中,邓老师并没有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思维的迸发。正是有了邓老师的舍得等待,才有了学生的精彩生成。

四、学法指导,“学会”转向“会学”

英语课堂,其目标开放灵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讲究“学法指导”,学生常常会在一节课下来觉得如“盲人摸象”,似懂非懂。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学法指导尤为显得重要。有些教师也常常会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但往往贴标签式地一带而过。然而,邓老师在整节课中,分别在听和读做了有效地指导。尤其是对听力的指导让我叹为观止:在给出“How will they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任务后,她指导学生要学会“catch the key words”,并且有效地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如何找到关键信息,接着她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听。这种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从学会走向会学。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这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写了残疾女作家杏林子生活中看到的和所做的事。她写了三段有关的生命的例子,意味深长,让人记忆犹新。比如说:求生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种子,还有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些细节都是生活中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但却在杏林子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深有体会。“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是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句话包含着一股生命的力量,只要细细观察,就可以知道人的生命的确是很短暂的。但只要把短暂的生命用上无限的价值,生活就会为你而光彩。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生命对谁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不好好珍惜,一定会有所收获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失去了,浪费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等你老了以后才想到要学习,还没看几天人就去世了,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生命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5

课文中,即使那只飞蛾已经知道,逃不过人类的掌心,可它还是极力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只活了几天,但它依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努力生活。它们短暂的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不懈奋斗啊!

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有一次,天气非常闷热,我忍不住去买一根冰棍吃。在回家的路上,火球似是太阳让冰棍立刻脱去了“外衣”,“吧嗒——”一声,低头一看,一大块冰棍掉在了地上,化成了水。冰棍那甜甜的滋味立刻吸引来了许多只蚂蚁,它们成群地向冰棍进攻,成百上千只,无遮无拦,根本没发现我这个“头号敌人”。不知是因为被太阳热的还是蚂蚁无视我,我生气地跑到公共洗手池盛了一捧水,向它们倒去,它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水灾吓到了,立刻放下手中的食物,但每一只蚂蚁都奋力挣扎着,而那些没被水淹到的蚂蚁并没有不顾一切地逃命去,相反,它们跑去救它们的同伴。蚂蚁们在死亡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使我震撼,看着这一幕,我忍不住为刚才的行为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生命是一个过程,有轰轰烈烈,有平淡如水,有艰难困苦……生活中不会日日艳阳高照,痛苦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就有快乐。拥有阳光之心,就有快乐之源。只要笑着面对,用我们的每一颗爱心去直面那人生的愁苦,用明媚的笑脸化解阴霾的心情,我们的生活就充满阳光和希望!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篇6

2011年3月10 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青海省社科联、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承办的《“1+1心联行动”西宁市、玉树州心理骨干教师生命教育培训班》在西宁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三天的培训,我们在来自宝岛台湾纪洁芳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分别学习了生命教育内涵、生命教育教学法、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等相关课程。纪老师舒缓而悠扬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关于生命教育的感人事例。与此同时给我们展示了关于“生”和“死”的鲜活影片资料。可以说纪老师的团队为我们三天的学习准备了营养丰富、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生命教育大餐。谈起“生”和“死”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是在纪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的喜悦和生命意义的深远。

目前各个学校都开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老师,作为这支队伍的一员面对众多的学生,我曾经无数次找寻过打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起点和突破口。但是自从参加了这次关于生命教育课程,从纪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让心理课在我们的学生的生活中丰富起来,在我们学生的生命中绚丽多姿起来。这是我这次参加培训过程中反思最多的一个问题。纪老师有一句话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把各自角色的意义扮演好”。的确,把握好现在,过去只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记忆,未来只是我们编制的梦想,只有现在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把握住的,只有脚踏实地实践才能编制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梦想。所有现实的走过就是不断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从一定层面上,我们在教育学生提高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自我人格的塑造,但是如果学生不去珍惜距离自身最近的事物,不去爱护为我们完成现实目标的事物,那我们何谈心理的完善,心得体会《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认识自我之前,请一定不要忘记,学习珍惜和爱护距离我们自身最近的生命。我们的学生要从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了解生命之重,请爱惜、珍惜自己的生命。孔夫子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也指出了我们立足现实,完成自己使命的根本。毛发和皮肤都要珍惜呵护有加,原因是他们来自于我们父母的恩赐,那更何况我们的生命。懂得了这一层道理,我们自然会明白怎么去面对现实,怎样让我们的生命长河去滋润使命,陪伴我们去完成最终的目标。所以关爱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课的第一课。根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是我国公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自杀更是中国15—34岁年龄段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这组数据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去珍惜,认为存在的意义一文不值,那么何谈健康,何谈发展。不要去追忆,不要去梦想,活在当前最重要。

承受生命意义之重,活在当下,我们用实际力量去赢得挑战。完成自己的生命课题,通过生命意义的答辩,从珍惜生命开始。

从纪老师的课程核心内容得知除了“爱自己的生命之外,还要爱别人,爱大自然。这是多符合我们现代人生存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法则。这一点定要让我们的学生从“了解—感知—实践”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现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是“4+2+1”,而这个1就是我们的学生,这个1在家里是关注的焦点,是备受宠爱的对象,是家里的核心,但是往往这个1内心生态系统很脆弱,如果遇到一点外来因素,不适合他的环境,那么就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他们更要学会的是悦纳他人,更需要学会的是换位思考,要知道这个世界中有他、有别人才能助你走上成功的彼岸。所以更要去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体验。要有一种善待他人的气度,更要修炼一种悲天悯人的大境界。这其实是最基础的做人态度,这个人做好了,你的世界也就好了。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篇7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 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 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 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近两年来我担任了市级的青年规划课题的研究, 在围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在活动课中深有体会, 同时也受益匪浅。

一、学生的生命观、生命意识需要引导和规划

当代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 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 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 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 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 长期下去, 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有一次上课之余我和八年五班的一位学生聊天, 其实我是要对他进行一点教育和引导, 当时他正在用手机在桌子底下看小说, 我并没有责怪他, “在看啥呢?”他看老师并没有责怪和训斥的意思, 就说“网络小说, 老师我给你传过去”我拿过来看看, 虽然不低级, 也真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其实孩子也是百无聊赖的样子, 我说“初中毕业也有啥打算吗?“我爸说让我上三中, 要不学开勾机”“你自己呢, 想干啥?喜欢啥?”他摇摇头一脸茫然的说“不知道”那满脸的茫然和无所谓太不应该写在一个初中生的脸上了, 他们可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呀!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多么的重要。为此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来献爱心”活动, 因为所教班级较多, 就叫学生们写出来择优展示, 有的同学在说到自己去为一位孤儿献爱心活动时泣不成声;同学们说到了许多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好事, 这一切在感动自己, 感动他人的同时, 也是对他们自己的一次引导和教育。

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需要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大家中不断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学生认为, 生命属于个人, 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 甚至不论善恶, 不分美丑, 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 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我和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恢宏磅礡的时代荡气回肠的往事———电影《建国大业》赏析会”并让全体学生认真的写了观后感, 评选了一二三等奖, 给与物质奖励。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又一次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人民的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们有更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从而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

三、体验式活动课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同身受, 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生命教育更应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教育这一神圣的宗旨。让生命教育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 多创造一些体验, 多赋予一些憧憬, 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 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 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 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让生命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我在教学中开展过这样一节活动课, 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 在几个人落水后, 经过河边的人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请你评析不同人的不同做法”这是一次生命的考验, 又是一次心里的考验, 在感人的表演与参与中, 学生们受益匪浅, 更加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指挥棒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正是朦胧期、转折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的形成期, 这时最需要指导、关爱、教育, 身为怀着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师, 应抱着“以生命传递生命”信念。我们常说, 要先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对于生命教育亦如是。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但究其关键, 是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 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 在不同阶段所设置的不同活动中游刃有余, 有条不紊的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所以在教学之余我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 再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实践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 自身素质提高了, 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 科研水平也在提高。

思想品德课是实现生命教育最好的载体, 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寓教于乐, 效果明显。在今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我会进一步实践和努力,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 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 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思品课,生命教育,活动课体会

参考文献

[1]金生.教育为什么缺少人文精神.

[2]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

[3]郭国勋.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

[4]李雁冰.论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

《生命 生命》听课体会 篇8

关键词:思品课 生命教育 活动课 体会

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缜密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因此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素质教育必然要成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旨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近两年来我担任了市级的青年规划课题的研究,在围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课中深有体会,同时也受益匪浅。

一、学生的生命观、生命意识需要引导和规划

当代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有一次上课之余我和八年五班的一位学生聊天,其实我是要对他进行一点教育和引导,当时他正在用手机在桌子底下看小说,我并没有责怪他,“在看啥呢?”他看老师并没有责怪和训斥的意思,就说“网络小说,老师我给你传过去”我拿过来看看,虽然不低级,也真是毫无价值和意义,其实孩子也是百无聊赖的样子,我说“初中毕业也有啥打算吗?“我爸说让我上三中,要不学开勾机”“你自己呢,想干啥?喜欢啥?”他摇摇头一脸茫然的说“不知道”那满脸的茫然和无所谓太不应该写在一个初中生的脸上了,他们可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呀!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多么的重要。为此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来献爱心”活动,因为所教班级较多,就叫学生们写出来择优展示,有的同学在说到自己去为一位孤儿献爱心活动时泣不成声;同学们说到了许多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好事,这一切在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同时,也是对他们自己的一次引导和教育。

二、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需要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大家中不断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我和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恢宏磅礡的时代荡气回肠的往事——电影《建国大业》赏析会”并让全体学生认真的写了观后感,评选了一二三等奖,给与物质奖励。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又一次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人民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有更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从而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

三、体验式活动课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同身受,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生命教育更应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教育这一神圣的宗旨。让生命教育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生命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我在教学中开展过这样一节活动课,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在几个人落水后,经过河边的人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请你评析不同人的不同做法”这是一次生命的考验,又是一次心里的考验,在感人的表演与参与中,学生们受益匪浅,更加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指挥棒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正是朦胧期、转折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的形成期,这时最需要指导、关爱、教育,身为怀着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师,应抱着“以生命传递生命”信念。我们常说,要先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对于生命教育亦如是。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究其关键,是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在不同阶段所设置的不同活动中游刃有余,有条不紊的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所以在教学之余我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再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实践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自身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也在提高。

思想品德课是实现生命教育最好的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寓教于乐,效果明显。在今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中我会进一步实践和努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金生.教育为什么缺少人文精神.

[2]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

[3]郭国勋.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

[4]李雁冰.论当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形象.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上一篇:seo总结下一篇: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