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方法(共8篇)

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1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二、突出主体“四环节”(自读课文)

(一)动手动脑“反向对应”

教师先参阅各种有关书籍,把文章翻译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这种对应翻译,一方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想像和变通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培养创新“质疑求异”

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对文章里面的个别翻译存在一些疑问,教师则应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同学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教师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三)归纳总结“择善而从”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同初中阶段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生应该学会归纳总结。在这一部分里,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归纳的不完整性,学生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做了的就应当给予鼓励。另一方面,教师作了一定的提示以后,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学习积累,选择一部分字、词、结构、文章特点等知识来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做的工作,只是收集、整理、鉴定。最后的结论还得由学生完成后。

(四)课堂互动“自主作业”

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以外,学生之间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来学习,因为分了小组以后,学生互动学习就具备了很有利的条件。在一堂文言文课的最后环节,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甚至争论,可以全班做同一道题,也可以各小组承包不同的题。后一种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它更具可比性、竞赛性和趣味性。教师只负责引导、指点,利用课余时间抽查一部分小组即可。

先把他迷住再说

——我教《〈论语〉十则》 张国生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只是沉醉于王安石的诗句用它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到这个时候,学生能不喜欢学文言文吗?

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打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十字诀”: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迷住学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说了,无非是逐一朗读、正音、翻译、答问、背诵,不像上面那样新奇生动,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学生迷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和知识点的落实。那么本课要抓哪些知识点的落实呢?我认为应有: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7)熟读、背诵、默写,等等。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我的“启发”是:(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甚至不是一部书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则,供各位同人去创造: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感性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

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音,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三找。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找”的过程也就是“动脑筋”的过程。“找”即学生“听”后找出需掌握的知词及重点并提出疑问。这可称为“精读”。让学生“找”,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比老师开门见山点出来效果更好。仍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们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出本文生字,他在黑板上写出“日失(y)丽、朝(zho)服、窥(ku)、孰(sh)、谏(jio)、谤(bng)、期(j)年”等词。另一学生补充指出,“朝”在本文有两个读音,在“朝服”中念(zh

o),在“皆朝于齐”中念(cho)。然后,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让他们各抒已见,最后逐渐统一认识,列出“服、美、私”这向个词有活用现象。又有同学指出本文“于”用法各异,有对“对、向”义,有“比”义,还有“在”义。我们又鼓励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孰视之”中“孰”,不知作何解释。在“找”这一过程可以引导竞争意识,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同学受到教师表扬后学习兴趣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讲。老师讲解同学在“找”中出现的疑点,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些书本下面注释有的,要提醒学生作记号;没有的则要督促他们做笔记。这一环节,可进行个别提问,也可集体提问,还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例如上面提及的“孰视之”中“孰”作何解,可以提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一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生立刻回忆起此处“孰”是通假字,通“熟”、仔细,这样,“孰视之”中的“孰”也就迎丸而解了。

五读。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后,应让学生分段分节朗读,这有助于课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读”时,应遵循古人“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2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论,古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今有各类学校为阅读特意安排的时间———早上,并冠以响亮的名字:早读。由此可见,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受重视度,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显得突出。文言文具有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和古奥难懂的特点,因此阅读就成为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阅读呢?

一、引导认识阅读重要性,增强主动阅读自觉性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文而言的,它是汉文化中的“文物”,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石,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文化的起点。

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第三、四段,它们骈散结合,言简意赅,把洞庭湖一阴一晴、一暗一亮的不同景色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巧妙地衬托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可谓独到,别具特色。学生们主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语调去读,把老师的要求变成了主动的行为。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把握诵读教学根本

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谓好之者指的就是兴趣而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朗读接力以及情境表演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效而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读得畅快兴奋,课堂效果很好。

文言文的阅读是有要求、有方法的。诵读就是一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采用的方法。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眼到、脑到、口到、耳到,形成了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

三、深入挖掘学生学习源泉,积极创设学生阅读环境

一是读课下注释,有效使用工具书。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利用现有的工具书,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学会自己疏通文句,学生获得的是“发现”的乐趣,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会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提问题,可以与同类文章对照提问题,还可以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再从相反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提问,以加深学生印象。

三是让学生制作知识积累卡片,反复复习阅读。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知识积累卡片。这解决的是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记得快、忘得快、知识多而易混杂的特点。这些卡片学生随身携带,同学之间随时互相交流,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巩固了课堂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四、阅读过程学生重在参与,阅读评价教师侧重鼓励

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古诗文的朗读活动,如结合现代文的学习吟诵与之有关的诗文,分门别类编辑古诗,古诗文朗读争霸赛等。教师的阅读评价要对学生多鼓励,并适当有一些奖励,要让那些愿意花工夫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尝到甜头,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向模范学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04-01

初中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好教好文言文。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加强诵读重视积累

诵读方法,应该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语文教学精华。但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是注意了,但不重视;或流以形式,缺乏指导。

文言文贵在读。每次教文言文之前自己总要朗读二到三遍, 对学生来说,不通过诵读能读懂读通是难以达到的。根据不同的课型,可分别采用“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

1、范读

范读,不但能在较短时间里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2、品读

品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

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种教学美,就能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创造力。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自读主动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嗦,能让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叶圣陶语),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 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 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

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三、调动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我们要带领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要体味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怀;要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卓然特立;学习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

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论文 篇4

一、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大都秉承一种较为艰难苦涩的教学风格,此次,趁着新课堂改革的大风,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月”的阴晴圆缺进行一个话题的引导,如,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询问学生“同学们,平常在夜晚有观察过月亮的形态吗?今天你们能跟我说下常见的月亮的形态有哪几种吗?让我们在上课前进行讨论。”随后,在与学生进行讨论过后,当然讨论的时间不能占教学时间过久,随后就应将话题转进学习的主题“在古代时也有两个与同学们同龄的小伙伴对着天上的太阳争论起来,一个说像圆脸盆那么大,一个又说太阳有时凉有时热,还把古代圣贤孔子招来争论,我们快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趣味课堂的导入大致可以利用这一种形式进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己所要学习的主题,更加具有煽动性的课堂才是真正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做到打造趣味课堂,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效果

现在中国的大小城市的中小学教学场所大多已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在进行较为艰难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不是单纯靠说就能提高,而是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历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更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在进行《对弈》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利用电子白板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将有关“对弈”主题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进行观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一些生涩的字词代表着什么动作和什么意图。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就学习中出现的重难点进行详解和分析,利用电子白板等工具深刻、明白向学生讲述文言文中的故事甚至及其相关背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理解全文。小学语文出现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大多是较为简单的,与中学所教学的文言文内容相比,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做好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信心和准备,使自身的文言文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更上一层楼。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代文学的阅读

任何一门语言学好的前提无外乎要多进行输入,因此,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方便的输入方式,阅读,自然而然被许多大师及名人推崇。在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例如,在课外阅读时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领导学生一起就某本译文详细且语言生动的古代文学启蒙读物进行学习,如《史记》中的“齐太公世家”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齐太公吕尚的“齐太公”称号的来源进行学习,《史记》原文中对于其称号的来源讲述的相对较为简短,且易于现代学生进行理解,如“吕尚盖尝穷困矣,年老,以渔钓奸周西伯,周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豼,所获霸王之辅’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之语大说,曰‘自我太公尝曰当有圣人以适周,周以兴,子是真邪乎?吾太公望子久矣。’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篇幅的古代文学,平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予以重视,与学生在新的教材或课外材料进行学习,都能对学生在学习古代文言文中提供莫大的帮助。

四、师生一同讨论,共筑沟通桥梁

在遇到教学难题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题,都可以通过师生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得以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难题都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同交流进行解决。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如何搭建沟通的桥梁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正面、积极思考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搭建师生沟通桥梁的有效方法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大可通过自身体验进行尝试。这个方式提倡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同一篇课外文言文,随之抽取某一节课进行阅读后的体验分享,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掌握多种角度进行解读古代文言文常识和古代文化知识,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不足的地方,从而有利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及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林阳之.谈小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52)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篇5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激发兴趣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几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提高他们的兴趣。

《勾践灭吴》,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介绍相关背景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介绍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让学生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项脊轩志》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会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

三、指导学生诵读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学习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方法。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诵读尽量要出声,通过声音增强记忆。语音不一定要十分准确,但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读出隽永的韵味。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古代,亲临现场,面见古人,与古代圣贤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四、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吸取养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感受他不贪富贵,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品《赤壁赋》,感悟苏轼“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旷达。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礼仪、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

五、加强课外阅读

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古代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作强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教师要给予解答。

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6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结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前言: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把课文中的一些比较特殊和常见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自己去查阅资料,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的等,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们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仲永这个人,“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通过老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去读,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仅仅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课下老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只有多朗读、多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内容,老师在开课时期就应该做好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分小组或是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把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老师说、学生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的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4]。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和字典等的工具书,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去翻译全文,不需要全懂,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们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例如一些特殊字、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学会翻译课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老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刍议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7

一、精巧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

因为, 任何美育的完成, 都是由于受教育者自身被美的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进而自主产生对美的渴求和向往。而兴趣的产生是开始接受教育的前提, 只有产生了兴趣, 受教育者才能发挥其接受知识的积极性, 进而激发其创造性。如果这样, 美育也就达到了它理想的效果, 让受教育者在美的熏陶下, 性情得以陶冶, 心灵得以净化, 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再次, 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得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基本分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个部分。例如, 范文系统方面, 范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 范文也就是语文教学的例子, 一篇优秀的范文是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的典范的体现者, 是语法、修辞、逻辑以及各种表达方式完美结合的整体。教师如何处理范文, 对学生接受信息的最终效果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 其影响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及情感的交流中完成的。有着较好的性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 第一颗火星”。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上新课前, 如果能够通过某种精心设计, 运用巧妙的导入技巧, 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 就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导入的技巧包括: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以成语名句引出课

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 能更好地、深入地挖掘及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 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和认知环境, 让受教育者能在语文课堂中接受知识时如沐春风, 心灵之田也能得到最佳的灌溉。有了美育的渗透, 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能更积极互动, 碰撞出彼此思想和精神上美的火花, 享受着智慧美和情感美, 达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性。因此, 语文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不仅能让学习者自由地徜徉在语文学习的乐园里, 真正认识到语文之灵异无尽, 语文之妙趣无穷, 语文之诗意无穷, 而且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牛宾国】

文;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用插图或图画引出课文等。比如, 教学《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 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教《扁鹊见蔡桓公》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 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 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这样,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从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范读吟诵,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读得熟, 则不待其说, 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 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 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 兴趣是从吟中产生, 语感是从吟中积累, 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 倾听教师吟读, 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情感体验。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同现今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 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 “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披”,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说”应读成“悦”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范读不仅要注意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 而且要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 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文后注释默读,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方面教师验收读的效果, 一方面评价读的成效, 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 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 且能理解大意。

三、授人以渔, 教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 教会方法, 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 对号入座, 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 甚至教师让学生把译文抄下来, 逼迫学生去背, 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 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 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初中文言文教材, 文言知识很丰富, 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等, 有些知识容易掌握, 有些知识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然后把它们分类, 从中认识其规律性, 才能掌握。例如,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言文的翻译, 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 规范语

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 借助工具书, 联系语言环境, 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 还有不懂的地方, 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 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 引导学生增补、调配, 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 首先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

学生年级不同, 知识水平不同, 要求也不尽相同, 具体做法也不强求一致。或在讲完一课后, 或在讲完一个单元后, 或在一个学段后, 要求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 有目的有重点地列成提纲, 让学生按提纲要求, 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在一起, 从中找出规律、特点, 使其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自主参与, 培养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 建立起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 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相应点拨, 从而在“读读议议”中, 撞击出学生阅读心得的火花。其基本形式如下:

1. 通览全文, 初步感知:

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边读边想边记, 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 互动感悟:

把阅读所得, 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 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提高, 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 要能通过复读, 印证别人的见解, 完善自己的认识, 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 局部突破:

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 针对学生异议或重点、难点, 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抓住时机, 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 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4. 鉴赏创造:

文言文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 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 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 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以培养审美鉴赏的能力。

“教师给块蓝天, 学生就能飞翔”。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断总结规律, 能举一反三, 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育实践与研究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走出“串讲”的误区, 要从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教会方法、提高能力等方面入手, 逐步使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8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激趣 温故知新 诵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怎样实现这一基本的课程目标?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四种文言文教学方法,现简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法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文言文是太古板、太无趣了。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我设计出如下的教学思路:①、以“东床快婿”的典故引入,紧紧抓住学生听课的心理;②、简介王羲之任“右军”,并为老妪题扇的轶事,加深学生对王羲之的印象;③、简介王羲之辞官,作《兰亭集序》的缘由,导入本课的学习;④、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一段,按与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活动内容、当时的天气以及与会人员的感受”这条线,鼓励他们强化记忆。

在教《滕王阁序》时,上课之初我讲述了“一字千金”的故事,让学生心动,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用“一个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秦军”的史实鼓励学生愉悦地研讨内容。经常这样做,学生感到学习文言文是快乐的、有趣的、能有很多收获的。

二、死中有活法

文言文教学,字词句是重点。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等概念。

“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很多。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字,“旦日不可不蚤日来谢项王”中的“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中的“莫”字,“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乡”字等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避讳字”自然是为了不触犯某些人、事而更改文字所出现的一种用字现象,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便用了一个避讳字“人”。作者有意将“民”写成“人”,避了李世民之讳。

词的教学应落实到实词、虚词上来,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

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翻译了事,不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知己不知彼的唯我现象。

三、温故知新法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写和记叙形式,其知识结构体系是连贯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将新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旧有知识相结合,使其知识结构纵向有延伸,横向有拓展。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课中的“秦王惊,自引而起”与《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说的都是同一个文化常识,即古人跪席而坐。即使在同一篇课文中,也可以温故而知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字,在课文中就有五种不同的意义。有“秦贪,负其强”的“依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辜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的“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的“使……承担”和“廉颇闻之,肉袒负荆”的“背着”,讲课的时候,把这些一词多义概括出来,使学生对这些词有较全面的理解,方便记忆,比较迁移,效果会更好。

通过“温故知新”,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有兴趣。

四、诵读教学法

诵读就是培养语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强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思,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如在教学《六国论》时,第一个教学阶段结束以后,让学生思考,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回答“弊在赂秦”,紧接着我又问,作者对六国统治者以贿赂秦国的方式求得平安是什么态度,学生回答“反对”;我又問作者是什么感情,学生回答“痛惜”、“愤怒”。接下来,我让学生重点找出文章中集中体现这种“痛惜、愤怒”的感情的语段。在第二段中学生找到了这几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这几句。在朗读中学生发现了语句中的对比手法,我就让他们在这些运用对比的“词眼”中读出“痛惜”的感情。此外,这个环节中,具体到这一课,重点朗读的当然是第四段文字。这段文字中,一上来一个“呜呼”,中间一个“悲夫”,感情浓烈,我采用找优秀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自由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其中道理。最后,针对全文,指导学生探寻诵读的规律,我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在具体的诵读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好?”学生回答:“针对这篇文章,文中的陈述句应该读出痛惜之情,议论句应该读出一种激愤,疑问句应该读出对历史的一种探寻。”事实证明,诵读教学法的采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我想变成一棵树的作文300字下一篇:最具创意的汽车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