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会议纪要(共8篇)
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定价与税收课题组(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Pricing and Taxation Task Force/CCICED)于2004年4月15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了“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税收课题组研讨会”。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合会秘书处的官员,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代表,Shell(中国)有限公司的代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代表,世界银行的代表,课题组中外专家、顾问及观察员,其它相关课题组的代表,以及媒体等总计4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别由课题组外方组长Jeremy Warford教授、课题组中方组长马中教授、课题组中方专家张世秋教授主持。
课题组中方组长马中教授致开幕词。
项目资助方的代表:国合会秘书处黎勇处长、英国国际开发部可持续发展项目官员孙学兵、壳牌(中国)公共事务部主任Nick WOOD先生分别致辞。
马中教授介绍会议目标、内容、安排,同时对课题组的成员组成、研究方向、已做的工作以及已经取得的进展做了总体介绍。
八位专家分别就具体的领域发表了专题演讲:
1、课题组中方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高培勇:《公共财政——在理想和现实中选择》
2、课题组外方专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局非成员国处处长Brendan Gillespie:《OECD国家的环境财政改革——Environmentally Harmful Subsidies》;
3、课题组中方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张世秋:《公共财政背景下的贫困与环境问题》;
4、课题组外方专家助手,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讲师王书肖:《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及其政策分析》;
5、课题组咨询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毛显强:《农村财政改革的环境和贫困意义》;
6、课题组中方组长,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马中:《中国环境财政政策研究》;
7、课题组顾问,原国家环保总局规划司副司长王耀先:《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改革的进展》;
8、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司处长陈新:《中国环境税研究》。与会人员就上述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课题组外方组长Jemery Warford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谈了他个人对报告的看法,表示很高兴看到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参加到课题组,认为整个进展是非常好的。
课题组中方组长马中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很有成效,今年还有一次研讨会,希望能取得更多进展,能达到资助机构的期望和努力。
这次会议讨论了课题组(ENRPT)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政策回顾、贫困研究和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课题组合作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会议还对下一阶段工作做了较明确的日程安排。
1 胎儿发育与疾病专题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格兰汉姆·詹金教授就胎儿生长受限和慢性胎儿缺氧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做了题为《胎儿和新生儿健康:胎儿生长受限的治疗和效果》的报告。其团队研究证明激活素A的水平在羊水中显著升高, 反映了胚胎内供氧和酸度的变化。在建立生长受限模型研究可能的治疗策略中发现, 在母体内注射消炎和抗氧药剂有希望发展成为将来的治疗方法, 尤其是注射抗氧剂Melatonin (脑白金) 。而制订的新生羔羊的运动和认知指数可以帮助研究局部大脑损伤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系, 同时可以衡量治疗措施是否有效地帮助新生儿恢复正常行为发育水准。
美国西北大学希达塔·坦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建立的第一个全脑性缺血、缺氧动物模型的纵向磁共振成像 (MRI) 研究发现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时大脑的随即反应是婴儿出生后发生抽搐的重要决定因子。这一结果暗示, 胎儿大脑的随即反应决定了最终导致运动缺陷的所有变化。这一预测能力使ADC (表观扩散系数) 成为缺血、缺氧所引发的脑损伤的重要生物标志。这些进展让我们能够测定脑瘫防治的疗效。
2 免疫与肿瘤专题
耶鲁大学的张亚玮副教授介绍了探索癌症可能起源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她在报告中提到:最新研究表明, 除了乳腺癌和精巢癌, 出生前的致癌物质暴露与前列腺癌和儿童期的癌症有关联。
圣朱迪儿童研究医院斯蒂芬·W·莫里斯在报告中指出:除了一些常见的已被证实由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 活力异常直接诱发的癌症以外, 一些间接联系也暗示标准长度、正常的ALK受体也能通过与它的配体Pleiotrophin (PTN) 和Midkine (MK) , 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形成正反馈而得到激活, 从而参与形成其他一些癌变-包括神经胶质瘤、乳腺癌和其他癌症, 其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 这为我们以它为治疗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 核因子-kappaB (nuclearfactor-kappaB, NF-κB) 可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保护细胞, 避免凋亡。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林勇教授新近的研究表明, NF-κB也能促进细胞凋亡。研究发现通过抑制NF-κB活化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以阻断NF-κB可抑制致癌物质诱发的细胞恶性转化。研究还表明, NF-κB活化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化疗耐药, 因而研究和开发阻断NF-κB的有效方法会有助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香港大学刘宇隆教授报道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子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认为在免疫缺陷诊治中, 高效的患者网络系统、准确地早期诊断以及给患者及其家庭最佳的治疗和管理都很重要。
香港大学涂文伟教授就通过对婴幼儿T细胞抗病毒免疫的研究发现, 接种流感疫苗的婴幼儿有发育成熟的CD8 T细胞的反应, 但时间则相比成人较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婴幼儿受损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反应可能与树突状细胞 (DC) 未成熟有关,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 今后可通过研究DC和CD4 T细胞活化的分子途径, 使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疫苗和佐剂设计更趋合理。
3 神经发育与疾病专题
纽约大学戈登·菲谢尔教授在《大脑皮层中间神经元的发育机制》的报告中指出:遗传程序和环境信号相互结合共同决定神经元的内在生理特性及其整合成为神经传递线路。
加州大学唐娜·M·菲丽洛教授通过对在1997~2002年间在Kaiser Permanente出生的36个围生期动脉缺血卒中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观察中发现, 异常结果主要是脑瘫 (58%) 、癫痫 (39%) 、语言能力发展延迟 (25%) 和行为异常 (25%) 。同时, 研究表明新生儿卒中会影响思维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但复发的可能很小, 少于1%。它的预后因子包括受损区域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发病的原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元保护法在缺血性新生儿卒中防治的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华顺教授研究发现, 在新皮层神经上皮的生发区, Gs表达与皮层神经元发生相一致。若在新皮层前体细胞中敲除Gs将导致不对称性细胞分裂转化成对称性细胞分裂, 同时会导致numb基底侧面定位缺失, 但不影响numb在顶尖侧面的定位。因此, 大脑顶尖前体细胞的不对称性细胞分裂受控于基底侧面的numb, 后者在大脑顶尖前体细胞的基底侧面的定位则是由Gs控制。
北京大学的李凌松教授研究发现, 含有Pax6缺陷的杂合子患者和小鼠都呈现出胰岛素加工缺陷和葡萄糖代谢异常, 并可以与荷尔蒙前体转化酶1 (PC1) 的启动子结合, 直接提高它的表达;同时Pax6突变还可引起PC1缺乏, 进一步导致胰岛素调节缺陷和葡萄糖代谢异常。这一系列发现为葡萄糖代谢调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Pax6机制, 并展示了一个Pax6在调节胰岛素原处理和细胞成熟中的新功能。
哈佛大学肯尼斯·R·简教授研究发现, Wnt/Catenin通路是多潜能和双潜能isl+前体细胞的高效增殖更新系统, 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从小鼠和人类胚胎干细胞或组织中分离和克隆这些处于中间发育状态的细胞。通过分子水平的分析, 发现不同的调节通路相互组合, 驱使他们的形成和成熟, 而一些特定的信号则促使它们作出不同的发育决定, 分化成为不同的心脏细胞。目前, 已纯化了一种既稳定又能自我更新的isl加前体, 它可以被诱导发育成能跳动的心肌细胞薄膜或具有全部功能的心肌组织。同时利用建立的模型系统, 筛选了可以促使心血管前体细胞进入特定分化命运的分泌因子或化学分子, 并利用胚胎干细胞中所分离的前体细胞, 测定了它们的治疗效果。
4 灾后妇幼卫生重建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毛萌教授就此次抗震救灾中的经验总结做了详细的介绍。医院在灾区妇幼卫生重建需求评估基础上迅速启动妇幼卫生重建的各项工作, 不断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 推进灾区妇幼卫生重建。为灾区妇女儿童提供日常医疗保健服务和心理咨询;建立与灾区连接通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援助支持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牵头建立地震灾区妇女儿童医学数据库, 研究灾难后妇女儿童疾病及亚健康状态下的各种科学问题, 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泰国孔敬大学斯瑞雯·佩若库教授介绍了在印度洋海啸中的救灾经验及其发现的问题。在儿童的社会心理问题方面, 调查发现这些儿童从照料人员那里得到极少的心理支持, 部分原因是照料人员缺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能。西储大学克伦·欧尼丝在报告中讲到, 救援机构和人员往往因对儿童的需要缺乏认识和训练, 没有考虑到受灾儿童的特殊需求。在受灾情况下, 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注意儿童和青少年是否出现心理损伤的症状, 并做出及时必要的干预, 必须明确告诉看护者儿童特殊的心理健康风险以及帮助他们的方法。国际儿科协会执行主席简·G·夏勒介绍其在世界各国为儿童医生和其他儿童卫生工作人员开设灾难管理培训班取得的成效。同时希望各国家在灾难来临时具备儿童健康保护的领导能力, 建立一个应急救灾网络, 从而解决灾难中受害儿童和新生儿相关的重大问题。
在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来自挪威的代表就北欧戏剧现状以及鲁维德的戏剧做了专题报告。享有“挪威当代女易卜生”赞誉的挪威女作家西西莉·鲁维德,从自己的戏剧作品《奥地利》的创作灵感切入,阐述了她本人对戏剧的感受和理解。在她的阐释中,“疯狂”一词多次被提及。“戏剧是疯狂的,生活是疯狂的”,她说,“(《奥地利》)就是我在多次尝试使戏剧更加疯狂之后的作品。……我的创作从来都是来自于我的生活,我的环境。”对于鲁维德来说,艺术创作来自其对熟悉生活的感悟,创作就是对生活的诗意记录。安提兹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卡巴莱剧作研究到新型戏剧文本——作为剧场工作者的剧作家》的精彩演讲。演讲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第一,戏剧创作的新意识:现代主义运动;第二,戏剧艺术工程:剧作家课程的追随者;第三,剧作家在社区中担任剧场工作者:芬恩·尹柯。安提兹教授对当代北欧戏剧发展的潮流做了简要阐述。奥斯陆大学拉森博士对西西莉·鲁维德数十年的创作经历做了介绍和阐析。来自国内的代表围绕北欧经典戏剧家及其作品,挪威当代剧作家福瑟、鲁维德等做了发言和研讨。上海戏剧学院曹路生教授就福瑟戏剧《有人将至》中所体现的人性做了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对易卜生与契柯夫戏剧中人的行动与戏剧动作做了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孙建教授做了题为《梦想与现实——以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为例》的发言,阐释了梦想与现实交织这一斯特林堡戏剧的重要特征。上海戏剧学院刘明厚教授在题为《论易卜生的戏剧技巧》的发言中,对易卜生“在广袤的时空之中穷尽诗意的想象”的创作技巧进行了分析。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对北欧戏剧做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上,来自天津师范大学政治行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影视艺术学院的同学们对《奥地利》做了舞台朗读表演。同学们的表演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不仅对很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话题做了深入探讨,而且将挪威当代女剧作家西西莉·鲁维德介绍给中国学者。鲁维德是迄今为止被介绍进入中国的第一位挪威当代女剧作家,也是继福瑟之后又一位被介绍到中国的挪威当代剧作家。
二、会议时间:xxx年7月2日下午3点
三、主持人:李xx书记
四、参加人:全体党员
五、主要议题及意见
学习国家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情况
李xx指出,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要超前考虑,健全和完善总支、支部机构设置,不能停留在现阶段;在干部管理方面,要加大干部的选拔及业务、职能、职责的培训力度。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执行、完善“三重一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要把学习“七一”讲话、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先争优和学习杨善洲精神活动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等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李xx强调,深入学习“七一”讲话是我院当前的政治任务,我们要通过学习“七一”讲话,回顾党的90年历史、历程,坚定跟党走的信心;进一步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考验,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实际,推进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领导干部要带头,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既是一次把握党革命、建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形成促进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思想武器。
李xx要求,针对当前医院的新形势、新任务,各支部要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人心凝聚到医院的建设发展上来,促进医院的工作有新起色。要做好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医院当前的情况,克服厌战情绪、抵触情绪,保持良好的战斗精神、状态。要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立足长远,共同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提高医疗质量。
李xx院长强调,院党总支要以建党九十周年、党的十
八大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不断加强党建工作;认真总结党建工作经验和转化理论成果,提高党建科研理论水平,促使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公关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研讨会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形式,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讨会会议纪要,仅供参考。
研讨会会议纪要一:
个人域名专家研讨会会议纪要
20xx年4月1日下午,CNNIC邀请贸促会仲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二中院、北京市高院、最高人民法院、海淀法院、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和国家商标局的专家领导就开放个人域名方案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开放个人域名注册的现存障碍:
1,个人建网站政策上的障碍,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
2,对注册人身份真实性实施审查的困难;
3,同姓同名之间的冲突难以解决。
第一个问题,专家认为关键是界定“互联网出版”的定义。根据互联网出版的规定,它与个人注册域名应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规定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企业等法人机构的约束,而不涉及到自然人。
个人注册域名的大部分情形并不是要涉及互联网出版。即便涉及,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与开放个人域名的注册应该不冲突,也不矛盾。
第二个问题,专家认为:对于个人域名注册的身份确认问题,可以参考目前的域名注册程序,只要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如身份证号)即可,事前不必确认其真实性。可以是事后审核,事后审核如果发现有违反域名管理办法的,可以予以删除;或者一旦发生争议,再来确认其身份的真实与否,如果不真实,可以依职权予以删除。
因为实际上在注册协议中就要求注册人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如果不完整、或者域名信息有误,就予以删除。
第三个问题,讨论的结果是:首先应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可以开一个单独的二级域,如(per、me等);也可以是在“百家姓”下注,还可以允许直接在CN下注册。各种选择之间应实行区别对待,收取不同的费用。
然后出现争议以后就以争议解决程序解决。
第二部分的问题涉及到避免与减少相关“问题”的措施
1,域名注册是否应该有数量上的限制?
专家认为:关于限不限制注册数量应该考虑跟国际接轨。因为域名的注册是没有国界和限制的,如果我们自己限制太多,那么用户可能都到.COM等别的地方去注册了。这样其实是限制了自身的发展。CN域名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看到别的域名对个人的注册数量有所限制。即使是曾经限制的日本,也已经放开。
其实,既然域名是付费服务,有价格机制起作用,应该相信理性的个人的判断力和尊重选择的权利,不必限制。
2,是否允许域名交易?
专家的意见认为,既然管理办法没有禁止交易,目前实际上域名也可以交易,那就没有必要限制个人域名的交易。
对于域名交易是否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担心,专家认为,这其中没有必然联系。个人域名的买卖并不必然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且,即便关于个人域名出现争议,从操作性的角度讲,需要诉诸诉讼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不用限制。
3,建立完善的依“职权”屏蔽及注销域名的机制。
如果发现个人利用个人域名传播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应当建立完善的屏蔽及注销域名的机制。专家认为,注册服务机构应当保留这个权利,但关键是看程序条件,即应及时通知所有人,并给予其申诉的权利。还有就是时间的规定。
专家建议:如果注册商与用户间在注册时有约定,则依约定;没有预定或约定不明的,则设立一个时间上下限。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公告机制和暂停解析机制使所有人知道其域名的情况。
第三部分的问题是关于注册机制设计方面的问题。
1,设立单独的个人域,是否实行区别的价格?如果实行区别的价格,是否应限制企业到个人域下注册?
专家认为:企业到个人域下注册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它其实对企业的声誉、形象都没有什么帮助,企业用户应该不会为了较小的注册费用的差距就大量到个人域下注册。如果企业自己选择到个人域下注,不必对它有什么限制;
专家同时认为,设置个人域是可行的,但是个人域具体叫什么,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适合大众的愿望,应该作深入调查。对CN下直接注册和单独的个人域应该实行区别对待。2,个人是否允许“COM.CN”、“ORG.CN”及“NET.CN” 下注册,还是比较严格地限定在单独的个人域和“百家姓”下注?
专家认为,事实上不管是国际惯例还是国内的实践,所谓的二级域的类别属性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建议,并不是在操作中严格限制除规定外的其他主体注册。因此,COM.CN“、”ORG.CN“及”NET.CN“下可以向个人开放。
3,关于注册人信息的查询。
关于whois查询的问题,专家认为确实应该慎重对待,深入研究。在目前法制不健全、诚信度不高和社会环境还需改善的背景下,公开个人信息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麻烦,也极易引起争议。因此,建议还是采取从紧的方案。因为个人域名与企业域名最大的差别是企业是非常希望公开自己的信息的,有披露信息的内在积极性。但是个人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保密的问题,可能并不愿意披露。
专家最后较一致的结论是,在公共查询中,应该选择”缺省公开“,如果用户选择不公开,就不公开。那么在出现争议等需要知晓域名注册人的信息情形下,应该通过救济手段获得查询信息。也就是在域名持有人和公众之间有一个缓冲的机制。刘志江提出,是否可以在域名信息里显示注册商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争议的话,可以先找到注册商,再从注册商找到注册人。
最后是讨论的总结:
1)个人是否只能用”姓名“注册域名? 否
2)个人是否只能用自己的姓名注册域名? 否
3)一人能注册多少个域名? 不限
4)未成年人能否注册自己的域名? 不限,提供号码即可。
5)是否为公众人物做预留,或者给予一个合理的优先注册期?如果是,如何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公众人物? 要对公众人物作一个界定。目前的预留主要是国家领导人,不存在优先注册的问题。
研讨会会议纪要二:
课题研讨会
参会人员:本校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聂友明
主题:课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目的: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通过本节课探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着力点,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会议内容:
1、课题精神的进一步学习,进一步细化分工,传达上级课题主管部门对我课题组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2、主持人对主讲课人民版八(上)第四课第三框《不为追星所累》进行自我分析:
(1)、通过说课,介绍课堂教学组织和设计理念(突出人文教育思想)
(2)、反思教学:可取之处(略)。存在的问题:准备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精炼,突发事件处理不灵活;人文教育思想渗透程度不够(表现在学生活动面不够,知识和思想的自然生成落实不够,渗透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3、课题组成员活动
(1)、评主讲课(建议:主要从本节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实施组织上进行评课分析);
(2)、探讨课题研究策略
(3)、会议小结
4、课题研究近期工作思路和方案
(1)、下大周听思想品德课教师陈祥杰、新教师向郦、余强、段晓辉的讲课。(要求:授课教师要有电子和纸质的教学预案、说课稿、专题发言)。
(2)、课题组组织评课,要有活动记载,资料汇编档案
5、课题组陈述课题研究存在的困惑和困难,讨论解决方案
6、教务处指导意见
7、课题组相关负责人搞好本次研讨会的资料整理汇编。
xx年x月x日
研讨会会议纪要三:
”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讨论会"专题讨论会会议纪要
5月16日下午,我局召开机关作风暨效能建设专题学习讨论会。会议组织学习《南充市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20xx年市政府部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要、点》、《20xx年南充市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以上干部、三区分局局长等参加了学习讨论。
会上,参会人员展开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讨论,认真查摆在工作作风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家学习主动,踊跃发言,对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充分,并结合实际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整改方向。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加强干部作风与效能建设,关系党的形象,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并深刻体会到应该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努力树立我局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克常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全局干部的提出以下五点要求:一是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规范个人言行,提升工作效能;二是要严守工作纪律,杜绝松懈懒散,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三是要讲心比心,服务为民,各科室尤其是窗口单位办事要方便快捷,克服工作态度简单的问题;四是踏实做事,诚恳做人,要加强作风修养,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发展上。五是要讲团结,顾大局,营造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评估的框架、内容、方法以及评估指标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就以下几点达成一致意见:
首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评估工作非常必要。孔灵芝副局长指出,自从xxxx年行动启动以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已在绝大多数启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吃动两平衡”、“合理膳食”、“千步活动量”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这个时候,开展相应的评估工作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行动本身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总结经验、促进工作。
第二,评估工作与行动干预工作要相匹配,评估工作要紧扣行动所开展的活动内容,评估指标也要紧紧围绕干预的重点内容,突出政策、规划、环境、机构支持、服务,以及对社会的综合影响,整个评估工作要分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
第三,根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总体方案以及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工作重点,将指标体系分为核心指标体系和扩展指标体系。前者要简洁、重点突出,能够评估第一阶段“健康一二一”的过程和效果;后者便于对年度主题活动或地区特色行动的重点评估。
第四,关于调查方式,首先鼓励各个地区根据国家行动办提供的工作指南开展统一的、科学的评估工作;其次国家行动办根据行动进展情况实施抽查、典型调查、专项调查,重点分析行动开展过程中的典型地区、焦点问题,从而总结经验和教训;再次,不同的评估内容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比如机构调查采用报表形式,人群调查采用电话或拦截调查;最后,过程指标的收集可融入日常工作,按年度收集,效果评估则可借助第三方调查或与既往监测工作相结合,每3年进行一次。
第五,评估要充分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和结果,比如行为危险因素、控烟和营养等方面的监测资料。
第六,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要及时向各个已经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省、市、县提供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和工作指南,由各省参考,并根据自身行动开展的内容、进度以及资源自行开展相应的评估工作。国家行动办可选择2-3个省进行重点、深层次评估。
1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现状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 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将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 (多发于脊椎、髋部) , 给患者造成巨大危害。因此,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 至少需1年以上的治疗才能降低骨折风险。而临床治疗中,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帮助临床快速监测骨质疏松疗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发现治疗不应答患者的优势日益显现。
2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2.1 监测骨质疏松症疗效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细胞, 前者形成新骨, 后者吸收旧骨。这种骨质的新陈代谢称为“骨转换”。通过检测血、尿标本中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 可间接反映骨骼代谢的状况。骨密度检测一般在起始治疗后1~3年出现较显著的变化, 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起始治疗后数日至3月就可快速反映治疗疗效。同时,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还可早期发现对于治疗无应答的患者, 成为骨质疏松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2.2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需频繁服药、服用方法复杂、担心胃肠不良反应、缺乏正向疗效反馈及患者教育等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 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仅为50%, 由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骨密度大幅下降, 骨折风险增加及高额治疗费用。国内调查表明, 约87%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服药时间不足3月。《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指出, 骨转换标志物可在药物治疗后1-6个月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测量其变化情况有利于预测疗效, 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3 指南推荐:P1NP和β-CTX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 (IOF) 推荐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 (P1NP) 和血清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β-CTX) 是敏感性较好的2个指标, 这项推荐也被纳入《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骨基质中90%有机成分为骨胶原, Ⅰ型胶原占97%以上。P1NP为最敏感的骨形成标志物之一, 对合成和抗重吸收治疗的疗效监测有效。合成治疗中, 患者在特立帕肽 (teriparatide) 治疗开始3月后, 总P1NP比基础值增加>40%表示治疗成功。β-CTX为较灵敏的骨吸收标志物, 可作为监测骨吸收的指标。抗重吸收治疗中, 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在开始治疗3月后β-CTX比基础值降低超过35%~55%表示治疗成功。有效治疗患者的β-CTX将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浓度;停止治疗患者的β-CTX会立刻升高;疗效差或未治疗患者的β-CTX维持在基础浓度。
通过P1NP与β-CTX联合监控, 将3月后的水平值与开始治疗时设立的墓础值对比, 可更早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 有效增强患者依从性。对于疗效显著的患者, 继续维持目前的治疗方案, 每6~12月监测1次。对于P1NP与β-CTX无明显变化的患者, 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由于骨转换标志物受昼夜节律、节食等因素影响, 每次标本采集应清晨空腹, 在同一时间和情况下进行。
地点:中国书法院展览馆
主持人:肖文飞(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博士)
肖文飞(主持人):董玮2005年来书法院学习,今年刚好是第七年,俗话说“七年之痒”,意思是婚姻的头七年很关键,是磨合期,磨合好了做长久夫妻;磨合不好,散伙。董玮在北京这七年,也可以算是磨合期,虽然过程比较艰难,但他却很好地坚持了下来,在北京扎下了根,前途很值得期待。
今天对董玮来说,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个展,来了这么多老师、朋友和同道,场面很热烈、也很成功,说明董玮从书法到为人两方面都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参加研讨会的老师,很多都和董玮打过多年的交道,对董玮的书法发展脉络也非常熟悉,下面把话题交给各位老师。
王镛(中国书法院院长):今天这个展览是董玮圆满完成硕士学位的一个汇报展,来了很多师友,包括董玮家乡的领导、乡亲,我也觉得非常高兴。跟董玮认识很多年了,记得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董玮还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董玮后来到中国书法院进修,结业后负责书法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这期间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工作上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认可,书法水平也一直在提高。董玮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他在不断地进取。我刚认识他的时候,董玮写得一笔很潇洒的二王、米芾风貌的书法,当时我觉得写得已经很精到了。来北京以后,董玮思路开阔了很多,不断地从帖到碑,从行书到篆隶,书法的路子越拓越宽。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出,董玮最近特别倾心于于右任,他的硕士论文写的也是有关于右任的,这说明从实践到理论他都是在特别用心和深入地去做,去研究,这对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年书法家来说,很值得肯定。从今后发展的前景来看,我非常看好董玮,他不仅特别勤奋,而且一直没有固步自封。愿今天的这个展览不仅是董玮的一次汇报总结,也是他新的起点。祝董玮在今后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李胜洪(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董玮写字有师承、很聪明,看得出来,他的作品总是在笔墨技术支撑下,努力从书法传统与现代审美之间寻找到一个易于切入的契合点。并且,他并非是墨守成规、因循不变,而是善于从古今法书中巧妙地选择、取法,来充实和建构自己的艺术语境,从而使其书法图式具有多元的审美特征,以及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个人艺术语言之美。董玮还很年轻,勤奋努力且志向远大,实属难能。
蔡大礼(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北京印社理事):以我之前对董玮作品的印象,他这次展出的作品确实变化很大,有了很多于右任的东西。于右任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书法大家,对我们来说,比较亲近和容易接受,是一条上手的捷径,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警惕把那种个人化的风格变为习气的可能,要透过他们,去追根溯源,找到更根本和持久的东西。比如透过于右任去看魏碑,看于右任是怎么从魏碑里继承和发展的。董玮应该是注意了这个方面,并且他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接下来是碑帖结合的问题。学碑极容易被碑经过“二次创作”和“自然之力”所造成的一些表象所迷惑,怎样抓住碑的真正精华,实现碑帖的有机融合,对学习者而言是一个考验。于右任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董玮有了这个借鉴,再辅之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沿着这个路子,应该有很大的空间。
另外,董玮的这个个展作品面貌多样,临古也很精彩。相信以他的基础和能力,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出色。
邵岩(中国汉字艺术中心主任、著名书法家):看了展览,对董玮作品的感觉很深刻。董玮在书法院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老师的学术观点、创作思想,应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可贵的是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一定的定力,知道取舍和方向。
我觉得他写于右任非常好,适合他的性格。他性格比较稳健,做事考虑比较周全,为人和善,不激不厉。于右任是学碑的,他的书法从汉魏特别是墓志中出来,笔画的转折部分很有特点,很值得学习。但从以后的发展考虑,董玮可以在个人风格上做一些强化,找到更能代表自己的强烈的个性化语言,而不是等到人书俱老,这是马上就能找到的。个人面貌的确立,我觉得可以从高度理性的建构和高度感性的书写这两个极端出发,然后往中间走,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比如说理性建构,横竖的写法,用什么样的转折,结构的疏密关系,用什么笔、什么墨等等,都可以从自身量身定做的角度做一些理性的、科学的考量,打造作品的特点。然后再做高度感性的书写,一次性书写,把所有的矛盾,理性的研究在瞬间统一起来,和谐起来,从而树立自己的风格。
未来书法的发展,从文化品位和格调上我们都无法和古人相比,我们能找到的空间,就是自己的风格面貌。就像音乐中最基础的七个音符能够组合成无数的乐曲一样,书法中“永”字的八个笔划,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只要书法不灭亡,这种变化,这种个性化空间就永远存在。另外,现在还一味地强调书法的文化性、诗词等文字内容是错误的,虽然我们还会依照诗词的文字内容来连贯性书写,但这些都只是媒介。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书法的形式感,强化书法的时代性与个人风格,是未来书法的发展方向。此外,根据材料和书写媒介等的改变,书法还可以做别的跨界的一种探索。
何应辉(中国书协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中国书法院研究员):难得来北京。小董的展览作为一个学习和探索的阶段是很成功的。民国以来的书家中我认为于右任是第一人,所以我觉得这个选择也挺好。董玮对于右任的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结字、章法等这些技法的方面都把握得比较到位了,唯一差一点的可能在精神气质上,于右任那种雄逸、博大的气象。但这又跟作者自己的精神特点、状态有关系,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后学在精神气质上也能很接近于右任,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可不可以从当中吸取一些营养,作为自己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接下来,我建议小董能不能顺着于右任这个线索往上追。于右任的行书主要是从北魏中来,那么我们能不能下一步直接在北魏里汲取更多的东西,北魏本身也是一个系统,里边的东西很丰富,摩崖、碑刻、造像,墓志??如果能在这个系统里更深地钻研,吸纳,肯定会找到更多更宽博的营养。比如于右任书法的气象,我觉得除了他本人的人格、经历等之外,更多的是受到北魏摩崖的影响,他在摩崖里面吸取了很多东西,虽然他也很重视墓志,但出来的气象是摩崖的气象。所以上溯上去,在北魏的系统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提炼和发挥,可能会出来更多更丰富的变化。
曾翔(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办公室主任):董玮是一个对书法既坚持又用心的人。说其坚持,是因为2006年他毅然放弃了老家的官职,来到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尽职尽责,数年如一日,把书法院教学部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于书法艺术,董玮更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说其用心,是因为前几年,董玮通过完整记录一学年众多名家的授课内容整理出版了《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一书,为广大未能来书法院进修学习的同好提供了最直接和丰富的学习素材。通过这些事,我感觉到了他的用心。
2005年之前,董玮常以精致典雅的帖学面目示人,而近几年董玮的书法面貌日见雄强开张、朴茂恣肆,熔铸《开通褒斜道刻石》、《杨淮表记》、《石门铭》、《好大王碑》等名碑名迹于腕底,并与于右任行书相参合,率意旷达,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审美取向。而且,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董玮能够清醒地注意到帖学对碑学的影响,他在硕士论文《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中说:“于右任对北碑的师法,突破了前人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等对刀刻效果的简单模仿,又不同于曾熙、李瑞清、康有为等用颤栗、艰涩的笔法表现北碑的线质,用笔不计方圆,点画腴润充盈,劲健舒畅,书写轻松自如、生动自然而又不失北碑的雄强大气。这与于右任具有深厚的帖学功底、融入了帖的书写方法有关。” 可以看到他这种深入、全面的认识。
董玮其实选取了一条和于右任相似的书法之路,而立之年完成了由帖向碑的转型。碑帖结合的探索始于清代,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可开掘的余地非常大,相信董玮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一定能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刘正成(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我为什么把发言往后拖呢,因为我没有想好说什么。给作品提一点意见好说,最难的是给别人指路治病,而这又往往是作者最希望听到的。刚才发言里有两位给我印象很深,邵岩先生和何应辉先生。邵岩先生下的药呢,我认为是西药,何应辉先生下的药是中药。我认为这两副药都好,但要我向董玮建议吃哪个药好呢,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
邵岩先生认为作者当务之急是追求风格。对此,我有点不同的看法,风格其实是自己不太清楚的。朱自清写了一篇散文叫《背影》,当他看到背影他就知道是他的父亲,风格就像是背影,别人看得见,自己看不见。风格,严格意义上是评论家的语汇。风格是艺术家的生命,但你有什么风格,往往又不是自己去找到的,按王国维的说法是“蓦然回首”,不期而遇的。自己想办法找到的“风格”,也许只是一种花样。陈传席、杨飞云都说过“风格不是花样”这句话,意思是说作品要有个性,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不是耍小聪明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自我发泄不是艺术表现,表现必须有一套系统,就是一种完整的形式符号系统。邵岩认为,作品的文化内容已被古人做绝了,已经没有今人的空间了,我们的任务只在形式风格上找到新面目,包括从材料工具、表现样式等方面去寻找新办法。他的意见的实质就是打破书法既有的符号系统,去寻找新的符号系统。我常常说,书法必须创新,但有一个底线就是汉字。拿邵岩的创作来说,凡是有汉字的艺术作品,我就非赏赞赏;凡是离开汉字的作品,我就把它归入实验艺术。什么意思呢?就是还不能下结论是好还是不好的艺术探索。他的意见我觉得从董玮的创作角度来说,吸收一点也好,怎么样来变化,去寻找新的追求,用现代的各种形式语言作品去摸索它,丰富它。
何应辉先生这个中药呢,我认为也有道理,从于右任走到北魏。学于右任所“隐藏”的“出生地”,从源头来,然后把它化进自己的血脉。于右任写北魏碑志,用圆笔代替方笔,进而改造草书,故显得凝炼。学习借鉴前人这种改造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的符号语言系统里有所损益和变化不失为一个门径。因此,我觉得这副中药和这副西药可以一块参考,比如你到中医院去住院,他先给你打吊瓶,因为他觉得西药见效快可治急病。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底线,就是中医的病理学和中药学不能废掉,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不能把书法原有的这个符号系统完全破坏掉,可以做减法和加法,增加它的语言词汇,甚至语言形式,但不是一笔勾销,这个“西药”不是去完全取代“中药”,而是去维护这个原有符号系统的积累与发展。
我曾先后拜会了两位中、西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一位是十多年前拜访的饶宗颐先生,他给我说了一句话,就是“书法不是视觉艺术”。最近我到牛津大学拜会了艺术史系主任柯律格教授,他说什么呢?他说“书法不是抽象艺术”。这个结论既使我震惊,又使我兴奋!柯律格教授这个话是在什么情况说的呢?我请教他,我说中国艺术家为了“与国际接轨”,在西方展出的作品往往创作有点接近西方抽象主义的作品,迎合两方的审美习惯,我指的是称之为“现代书法”这样的作品,请问你如何评价?然后他回答我上述这句话的。他说:“书法当然有抽象性,也有视觉性,但书法不是抽象艺术,因为它有字,字就有意义,有意义的东西就不是抽象艺术。”这就是原原本本的西方顶级的理论家所说的话。他有几本书最近在中国出版,一本是《论明代的图象与视觉性》,一本是《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这两本书都在中国翻译成中文出版,一个是三联出版,一个是北大出版的。还有一本《中国艺术史》,也是马上要出中文版。
我这次也应邀拜会了伦敦最大的一个做水墨的画廓老板,因为他要约见我,告诉我想给我作一个三人展览,即两个现代派,一个传统的。见到他时,他说,“虽然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现代书法’这样表现线条节奏变化的作品,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们也希望逐步接受有较深文化内涵的传统作品。”他的画廊里有不少“现代书法”作品,最后他觉得还是喜欢沙孟海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东方的艺术,还是需要原原本本地让西方来了解,就像明清的官窑肯定比外销瓷值钱,虽然外销瓷有西洋口味。书法这个积累了几千年的艺术符号系统的经验与魅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有时候一个人的努力,很难去取代这个符号系统。最近《东方艺术·书法》发表了我一篇关于徐渭一个手卷作品的考释,徐渭的那件作品就用了“四体”,有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笔意,还有章草,这说明即使是徐渭这样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看重积累,从前辈经典中吸取营养,寻求自己的艺术方向。所以有时候艺术家自己不太清楚自己的状态,别人提提意见也是很好。
现在学术界有一本很流行的书叫做《傅山的世界—中国十七世纪书法的嬗变》,这是一本艺术社会学著作,很有新意。但是,它说傅山在十七世纪开启了碑学书风,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相当大偏差的,我不同意。为什么呢?傅山写的就是颜真卿,颜真卿并不是后来康有为所说的北碑而是唐碑,康有为碑学的核心是要“卑唐”,从而否定晋唐经典成法的。这本书以其别开生面的人类学方法谈论傅山,在学术界和书法界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少硕士、博士写论文也牵强附会要提到这本书,就像当时这位作者批评“王小二书法”一样,给书法界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十七世纪的中国书法的嬗变当然首推导引者徐渭和主帅王铎,傅山只是王铎的追随者,是晚明六家的殿军。碑学书风的开拓者是阮元与包世臣,开派大师是邓石如,集大成者是康有为,这既是常识,也是事实。傅山没有写过北碑,他只是清初金石学术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十七世纪书风嬗变的旗手当然不是傅山。我与柯律格教授谈到中、晚明书法从创作、审美和社会流通等艺术生态发生的变化,这种对当代书法的影响才是真正巨大和根本性的。
所以有时候别人给你做一个结论或建议时,可以参考,把中药、西药参照着吃,但是本身的符号系统的修炼要把持住,不要人云亦云,否则我们临帖就没有意思了嘛,所以把这点意见提供给董玮供参考。
最后,我还是用王镛先生那句“我看好董玮”来结束发言。我要说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董玮的能力很强,写于右任像于右任,写《祭侄稿》是《祭侄稿》,而且能很好地转化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本身是学书法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然后,就可以思考用这种能力来塑造自己的符号系统,这样下去,我觉得董玮还有更好的前景可以实现。
肖文飞:刘老师刚才说的中药西药,非常透彻。刘老师还提到一点,书法是不是视觉艺术。我是这样认为的,书法它可能有视觉因素,但它不是一句视觉艺术就能概括得了的。我觉得书法的审美有三个层次,看你停留在哪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方面的,即视觉层面。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东西,觉得很舒服,在这点上我觉得中国人、外国人,受没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感受是差不多的。第二个层面,是书法的笔墨层面。我们会感受到书法线条带给我们的意象,这根线条很圆,那根线条很厚实。其实这种圆、厚实,跟物理上的概念完全两码事,摸上去平平的,怎么会圆呢?怎么会厚实呢?怎么会老辣呢?没有书写经验的西方人和中国人,是感受不到这些的,他们进入不了这个层面。第三个层面,书法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通过书法感受到其他的东西,比如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等等。我觉得达到这个层面,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书法的大美。现在很多人审美还停留在第一层面,像刘老师说的有些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是从视觉的角度,他进入不了第二个层面,更进入不了第三个层面。
齐剑楠(著名书画家):从我这来说,我大概写了四十年的字,从小时候就喜欢,但是这么些年也没弄清楚写字上升到书法是一个什么状态。前一段时间跟韩羽先生聊天,我就问他这个问题。他说:“写字就是一个天分。如果有这个天分,你怎么写怎么都成,你没这个天分,你再写,累死这辈子可能也不行。”我想我可能就属于这辈子累死的人,为什么写了四十多年字,始终就没有找到写字的感觉?后来我就分析琢磨这事。有时候你观察大自然的时候可能会对你有些启发:海龟从蛋壳里爬出来,它就知道奔大海去,它是会闻到大海的气息的;袋鼠从生出来就奔育儿袋,这也是它的本能。好的书家是一个本能使然。你写了这个写那个,你不是干这个事的人,不得法,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我还有一个比喻,就像我们进了一个剧院,尽管很多人都有票,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座位在哪,到处找,没有对号入座,就拼命地往里钻。明白人呢先看方位,看看大致的一个方向,再找到最快的路绕过去。
董玮的字,我觉得四十岁的人写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老到了。还有写字就像盖房子一样,最好能从种树开始,首先是选料,有没有这种精神,去种一棵千年不倒材质的木料,是很重要的。好的字一定要有好的线条,就像刚才说的建房子用材质一样,好的材料放在那儿,一百年都有人要,材质不好,弄一车皮也没用,没人要。董玮书法的线的质量,我觉得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我觉得这是现在搞书法的都不重视的,很多人只注重表面,所谓的花哨,都在那儿表演,谁都想上台,争先恐后,就相当于中国足球一样,中国如果十年不谈足球,谁都不让踢,肯定这球就有人踢好了,现在踢几脚就想进国家队,就给钱要贿赂教练,都这么干,中国文化会消亡。
冷柏青(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了解董玮是通过他的那本《痕迹》。我看那本书是一下子读完的,董玮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把老师讲课的精髓都记录了下来,写得非常好。从作品来看,董玮对书法的理解也是很深的,有自己一个比较明确的审美和方向。我觉得还是要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找到突破口,缺少什么,就补什么,然后逐步地展开和完善,找到自己理想的面貌。
肖文飞:各位老师冒着酷暑来参加展览和研讨会,体现了对董玮的青睐和厚爱,也为董玮书法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鞋穿的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最后还得董玮自己来做一个判断。
董玮(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展览作者):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朋友!对于目前的作品,我自己也不是太满意,觉得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到底怎么不好?如何改进提高?因“身在此山中”的缘故,自己并不是非常清楚。今天听了诸多老师的观点和建议,感觉非常受益,加深了我对书法的理解,也使我对今后如何努力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再次感谢各位老师,谢谢!
【研讨会会议纪要】推荐阅读:
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06-12
研讨会会议总结06-08
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09-17
国际研讨会会议通知06-05
合作项目研讨会议简报06-07
研讨教育与教学工作会议记录10-08
研讨会化学07-03
德育研讨会主题05-29
2024高考研讨会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