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鸡妈妈和鸡宝宝小班教案(共6篇)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我发现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有趣的游戏思维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特定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并通过游戏“找蛋”、“还蛋”来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以游戏形式帮助幼儿感知“1”和“许多”。
2、愿意参加游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
2、活动场地布置许多树、草(草内有若干鸡蛋和一只鸭蛋)。
3、一幅《母鸡生蛋》图,鸭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蛋
1、老师和幼儿一起学习儿歌《母鸡生蛋》。
问:鸡宝宝你们听见了什么?
2、师:哎呀,我生了许多许多的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帮我找一找。
3、幼儿找蛋。
二、还蛋
1、引导每个幼儿找回1只鸡蛋,找到的鸡蛋放进箩筐。
2、师:你们找回了多少鸡蛋?(许多)。
3、问个别小鸡:你找回了几只鸡蛋?(1只)
4、鸡妈妈有许多孩子,1只小鸡找回1只鸡蛋,1只1只合起来是多少?(许多)
5、继续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有一只不同的蛋。
师:这只蛋和你们手里的蛋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它是不是(鸡)妈妈生的?会是谁生的?
6、鸭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会怎样?
7、请鸡宝宝把鸭蛋还给鸭妈妈。看看鸭窝里有没有鸡妈妈生的蛋?
三、玩蛋
1、玩蛋宝宝。(幼儿每人拿一只蛋,随意的在地上摆弄滚动)
2、师:请鸡宝宝把蛋放回篮子里,你给我一个,你也给我一个-----。现在我的篮子里有多少蛋?(许多蛋)。
四、画蛋
1、师:咯咯嗒,咯咯嗒,谁在生蛋呀?(出示《母鸡生蛋》图)原来是这只鸡妈妈要生蛋了,看看它生了几只蛋?
2、师:咯咯嗒,咯咯嗒,它又要生蛋了,我们一起把它生的蛋画下来。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画贴在墙上,请小朋友以后再来给鸡妈妈画蛋。
附:儿歌《母鸡生蛋》
老母鸡,真能干。
会捉虫,会生蛋。
数一数,几个蛋?
一二三,三个蛋。
老母鸡,把歌唱。
咯咯咯,咯咯咯。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游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2、感知 “1”和“许多”。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老师扮鸡妈妈,幼儿扮小鸡。
2、活动场地布置许多树、草(草内有若干鸡蛋和一只鸭蛋)。
3、一幅《母鸡生蛋》图,鸭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蛋
1、老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母鸡下蛋》。
问:鸡宝宝你们听见了什么?
2、师:哎呀,我生了好多好多的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帮我找一找。
幼儿找蛋。
二、还蛋
1、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有一只不同的蛋。
2、师:这一只蛋怎么不一样的?和你们手里的蛋有什么不同?“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颜色、大小)它不是妈妈生的?会是谁生的?
3、鸭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会怎样?
4、请鸡宝宝把鸭蛋还给鸭妈妈。看看鸭窝里有没有鸡妈妈生的蛋。
三、玩蛋
1、玩蛋宝宝。(幼儿随意的在地上摆弄滚动)
2、师:请鸡宝宝把蛋放到篮子里,你给我一个,你也给我一个-----。现在我的篮子里有多少蛋?(许多蛋)。
四、画蛋
1、师:咯咯嗒,咯咯嗒谁在生蛋呀?(出示《母鸡生蛋》图)原来是这只鸡妈妈要生蛋了,看看它生了几只蛋?
2、师:咯咯嗒,咯咯嗒它又要生蛋了,我们一起把它生的蛋画下来。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画贴在墙上,请小朋友以后再来给鸡妈妈画蛋。
教学反思:
整个过程的设计以“蛋”为主干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没能对不积极参与游戏的个别幼儿给予鼓励。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及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溶解性。
2.乐于在操作活动中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得到的结果。
3.有初步的环保概念,懂得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杯子(一杯清水内装一彩球,另一杯内有沙,沙内埋一玩具)
2.每组一份橘子粉、白糖、盐、咖啡,用杯子装好。(溶解实验使用)
3.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漏网、半玻璃杯清水、碗、一条毛巾。(验证水的流动性实验使用)
4.水污染视频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看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装水,一杯装沙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沙,我现在要将两个神奇的宝贝藏在它们里面,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老师藏了什么宝贝在里面
3、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水和沙里都有什么宝贝
4、师:为什么我们能很快的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宝贝,却不知道沙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水是透明的,能一眼看到)
二、游戏:水宝宝搬家
1、出示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盆和碗师:水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家搬到面前的小碗里,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水宝宝呢?(幼儿自主回答)
2、师: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几样好玩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介绍提供的`工具分别为:小篮子、漏网、塑料袋)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帮助水宝宝,大家动手之前请先卷起袖子,如果桌子上面有积水了,可以用边上的抹布来擦干净。
3、请个别幼儿上来实验并讲述自己试验的过程师:我们来请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帮水宝宝搬家的经历。(用的什么工具?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游戏:会变化的神奇水
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师:老师又把水宝宝请来了,这次要和水宝宝一起变个魔术。
2、教师将奶粉放入杯中搅拌师:谁来告诉我,水宝宝怎么了?(变浑浊了或者变成牛奶了等)为什么水宝宝变色了?(因为奶茶粉溶到水里了)
3、师: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神奇材料,我们一起和水宝宝来变魔术吧!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5、幼儿坐在操作台边,教师进行提问师:你们的水都发生变化了么?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水宝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尝一尝变了魔术之后的水宝宝。
四、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1、师:我们今天和水宝宝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大家都喜欢水宝宝么?
2、师:小朋友们还知道水宝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作用?
3、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视频中的水宝宝怎么了?
4、师:水宝宝怎么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水宝宝生病?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宝宝?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幼儿认识图形是从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中的圆形开始的。小班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圆形的初步认知经验,圆形的物体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这种认知带有随意性、表面性和不完整性。本活动意在让幼儿通过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系列感知操作,初步建立图形与物体之间的认知联系,形成对圆形更准确的知觉,促进其空间概念的形成。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借助“圆形宝宝”这一生动可爱的动画形象,引导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化的探究活动,同时自然融入对圆形大小、颜色的区分及数量的认知,促使幼儿在自身现有水平上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能按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并拼摆出简单的物象。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圆形的特征,能按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
难点:用大小不同的圆形组合、拼摆出简单的物象。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圆形卡片(大小、颜色不同,共5张)。
2.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圆形宝宝自我介绍,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
3.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圆形宝宝来做客”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操作多媒体课件,圆形宝宝出场。圆形宝宝:“小朋友你们好,你们看看我是谁?对,我是圆形宝宝。你们喜欢我吗?小朋友,我还有好多小伙伴呢,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吗?”
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周围生活中带有圆形的物体。幼儿讲述时,教师引导幼儿找出活动室里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自己身上的衣物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二、展开
1.看一看,说一说,拿一拿。
(1)看一看,说一说,区分圆形的大小、颜色。
圆形宝宝:“小朋友,我还有许多小伙伴呢,今天,我把它们也请来了,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
教师:“圆形宝宝给大家带来的小伙伴,藏在桌子上的纸袋里,现在小朋友把它们请出来吧。”在玩的时候,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圆形宝宝有些什么不同。
(2)游戏“快快拿”。
教师:“我们来做个‘快快拿’的游戏,请小朋友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卡片。”
教师分别请幼儿拿出红色的大圆、黄色的小圆、红色的小圆、蓝色的圆、最大的圆、最小的圆等。幼儿拿出后请其点数并说出圆形的总数。
2.欣赏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圆形的认知。;.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圆形宝宝:“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告诉你们个秘密,我还会变魔术呢,下面就来看我表演吧!”画面上的圆形变成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观看完后引导幼儿讨论:圆形宝宝变成了什么,想想圆形宝宝还能变成什么。
3.游戏“拼拼摆摆”,引导幼儿用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进行组合、拼摆,并说出自己变出的物品叫什么。
三、结束
请幼儿欣赏故事《小兔种太阳》,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圆形特征及色彩的认知。
圆形宝宝:“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欣赏。”
提问:小兔为什么把气球、红萝卜和灯笼当成了太阳?
活动延伸
制作“有趣的圆形宝宝”粘贴画。引导幼儿把拼摆好的画面做成粘贴画,并进行添画。
附:故事
小兔找太阳
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便要去找太阳。
他来到屋子里,指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外呢!”
小兔子来到菜园里,看见三个红红的、圆圆的萝卜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三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头,看见天上飘着红红的、圆圆的大气球,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红气球……” “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儿呀?” 妈妈说:“瞧,太阳只有一个,还会发光呢!”小兔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仰起了头,大声叫:“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教学反思
圆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幼儿的眼中和心中有一定的占有量。而且,在幼儿的玩具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与圆形有明显差别的图形作为对比,让幼儿辨识圆形。通过让幼儿寻找和表现圆形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活动目标: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生活)---边出示边说这是---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你是怎么擦的?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颜色)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报纸(新闻)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
(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班创意美术教案:树妈妈的果宝宝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棉签蘸上颜料在树枝上添画果实。
2.迁移观察的经验,在树枝上画上树叶。
3.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注意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1.果树图片。
3.颜料以及棉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果树妈妈。
秋天到了树妈妈的身上结满了果实,快来看呀。果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树上还有什么?
二、教师示范棉签点画的方法。
1.出示树妈妈,示范点画的方法:棉签站站好,喝点水,轻轻的拿起来。小棉签要跳舞了,它是怎样跳的呢?左边跳、有边跳、上边跳、下边跳。
2.教师带领幼儿空手练习点画,并用语言提示幼儿:“蘸点绿色,轻轻画;蘸点红色,轻轻画„„”
三、幼儿使用棉签进行操作活动。
1.提醒幼儿不把不同颜色的面前混合,颜料不撒到桌上。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幼儿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展示幼儿的作品。
1.请树妈妈到太阳底下晒晒太阳。
2.看看谁的树妈妈,宝宝最多。
活动反思:
【有趣的鸡妈妈和鸡宝宝小班教案】推荐阅读:
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11-25
幼儿园小班主题公开课教案《有趣的蛋宝宝》及教学反思07-12
图形妈妈和宝宝大班教案07-13
小班综合活动教案:有趣的钮扣05-27
小班美术有趣的树叶装饰教案06-13
《有趣的健康检查》小班健康教案11-13
有趣的图形娃娃小班数学教案11-23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蛋12-09
小班音乐大树妈妈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