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精选9篇)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1

备案函报文格式

一、题目

一般为“关于××市××县(市、区)××镇(乡、街道办事处)××单位××(如超编进人)等问题查实处理情况备案的函”。

二、主送单位

一般为“佛山市编办监督检查科”。

三、正文

(一)开头。

写明何时收到受理单××号的举报件,(根据××领导的指示、批示)何人或责成何地编办何时(会同何单位何人)到何地对举报事项进行了调查。

(二)主体。

针对举报件指出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逐一说明查实情况。经查属实的,说明党委、政府或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对相关问题的定性,以及何时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做出了何种处理决定。如举报件为实名举报,并有联系方式,写明何时向举报人反馈办理结 果以及举报人的意见。

四、落款单位

一般为“××市、县(市、区)编办(或××单位)”,同时加盖公章并签署时间。

五、其他

(一)正文中涉及的文件或资料,如机构编制部门的批复,党委、政府或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处理决定,人员调动手续等的原件或复印件,以及举报件转办单的复印件等,作为正文的附件。限于正文篇幅不便详细说明的,或者需要对正文的结论补充说明的,如调入调出人员的详细情况等,也形成文字材料一并附在正文之后。

(二)承办单位可以引述下级具体办理单位的意见,但必须明确陈述自己的意见。举报问题的调查核实结论以承办单位的意见为准。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2

一、领导重视, 及早部署, 推进报表编制工作的展开

每年的全国林业行业决算报表工作会议布置暨培训会议结束后, 计财部门都及时向厅领导进行专题汇报, 传达会议精神, 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省林业厅由分管厅长带头, 明确了由一把手处长负总责, 分管处长抓督办, 编审人员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快速印发 《关于做好全省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编报工作的通知》到各市州, 由各市州再针对各县市区的报表编制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将任务逐层分解, 明确责任, 确保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 使全省的报表编制工作有序展开。

二、收集资料, 注重基础, 为后期报表编制提速

林业会计行业决算报表涵盖了所有林场、森工企业、苗圃等基层林业单位的经营情况、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重点工程的实施情况、林业资源、机构人员、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收支情况等众多信息, 涉及面广, 内容复杂, 为了提高编制速度, 财会人员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是编制全省对账单。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资金对账单, 将全省的资金按性质和来源进行了分类, 划分为国家局部门预算资金、中央财政资金、中央基建资金、省级财政资金、省级基建资金五大类型, 再按项目资金规划实施的地域性分解到各县市区, 并把每个项目资金要求填列的具体位置按报表格式指定出来, 然后下发各市州进行复核并反馈, 力求上报的所有资金项目无遗漏, 项目填报口径达到高度统一, 大大降低了报表出错率。二是编制报表填报注意事项。在每年的报表审核中, 都会将一些有共性和有特性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 并编制填报注意事项, 在下一年的报表编制中随对账单一起下发到各市州, 避免错误发生的反复性, 提高了报表编制的速度和质量。

三、加强协调, 密切配合, 提高报表编制速度

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是林业部门结合行业特点专门制定的综合性报表, 集政策性、行业性、技术性为一体, 是对林业投资情况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反映。财务部门一般不能独立完成此套报表的编制工作, 因此省厅要求各财务部门务必与天保办、造林处、资源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密切配合, 确保填报口径的一致, 降低后期报表审核难度。并且为了更快、更好、更便捷地处理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省厅还专门建立了湖北林业财务交流群, 便于大家畅所欲言、出谋划策, 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并得到解决, 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共同分享。此举不仅有效提高了编制速度, 而且带动了编制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一改过去编制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停滞不前的状态, 大力推动了全省决算报表编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层层审核, 学审一体, 加快报表审核速度

2014 年, 省厅又推出了新的审核模式, 除了抽调精干财务人员成立汇审专班之外, 又开展了帮扶带的拉网式审核模式。即将培训与审核相结合, 先由汇审专班将往年报表编制质量高的市州进行审核, 逐一讲解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让这些市州的报表编制人员帮忙对其他市州的报表进行初步审核, 采取一对一的形式, 对整套报表的编制提供细致、全面的讲解和修正, 确保每位被审核后的市州报表编制人员都是专家, 都能在审核和被审核的过程中注意到更多实际编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然后这些被审核通过的编制人员又可以帮助下一批的编制人员, 就这样层层地将审核推进下去, 展开拉网式审核, 最后由汇审专班对全省汇总报表进行最终审核定稿。此种审核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好评, 人人都有收获, 人人都成专家, 不仅让所有的编制人员学到了知识, 知晓了重点, 而且大大地节省了审核时间, 加快了审核的速度, 提高了报表编制的质量。

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是林业部门制定财政政策及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参考, 同时也是衡量林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为了让各市州单位负责人、编审人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此套报表, 全省汇审完成后, 省厅都会根据报表的完成质量对各市州实际编制情况进行评比, 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通过湖北省林业系统内网进行通报表彰。

五、对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编制的两点建议

1. 简化报表体系, 完善报表审核公式。一是现行报表系统过于繁琐, 填报工作量大, 有部分指标重复填列。二是有些地方漏设逻辑性审核公式, 加大了人工审核工作量。三是要跟财政决算报表一样增设核实性审核公式, 对不合理地方要给出编辑出错说明, 以便审核人员核实。

2. 加强林业财会人员培训。国家林业局每年都会组织各省进行林业行业会计决算的培训, 但参加人员有限, 有些市州没有机会参加。而各省组织的培训, 因有的市州重视度不够, 也未能组织各县市人员参加。

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公务员规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官民比

中图分类号:DO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33—04

保持适度的公务员规模是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机构进行编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我国公务员规模大小是否适当的问题,适当的标准问题是国内外许多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没有确定结论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适度公务员规模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有机统一,适度公务员规模下分析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演变

衡量政府公务员规模的数量指标包括政府公务员总数、政府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政府公务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增长状况,用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测量,有三个变量可供选择:各年公务员总数、官民比即公务员占总人口比重、公务员规模年增长率。本文选取公务员总数,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官民比)这三个变量来研究公务员规模。

由于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财经体制的不同,编制管理职能范围和其政策的适用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只对1978年以来的公务员规模的变动进行阐述。

表一反映了从1978年到2006年公务员规模的变动情况,通过仔细的观察这个表,我们可以以1992年和2003年为界,把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8—1991)公务员总数从1978年的467万增至1991年的1136万,官民比从0.49%上升至0.98%。增长了一倍。在这一阶段,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大致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公务员规模在这一阶段增长的幅度较大。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公务员的总数和官民比从1992年的1148万和0.98%下降至2002年的1075.2万和0.84%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幅度始终维持在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公务员规模的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三阶段(从2003年起)公务员的规模又重新回到了扩张的轨道,公务员的总数从2003年的1171.0万增至现今的约1400万。官民比从0.91%上升至0.96%.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除了2003年高达8.9%外,其余年保持在2%—3.4%之间。分析发现,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公务员的规模经历了80年代的高速扩张,90年代高速增长得到了较有效控制,以及2003年以来重新回到扩张轨道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公务员规模适度标准的设定

公务员的规模随着现代政府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的扩张,社会结构的橄榄化,长期看会呈扩张趋势,这种扩张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适度的限度。

本文认为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务员的规模对内要适应我国政府职能的变化和能够满足保证各部门的有效运转的需求,对外要能够满足政府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和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的需要。二是公务员的规模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财政能力,人口增长率等因素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组合,政府公务员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官民比)为1%左右;政府公务员总数的增长一般保持在-1%-5%范围的比例比较合适,下文将从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比较这两个角度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论证。

从横向的国际比较视野来看,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以占总人口的1%左右为标准。此项比重,我国1980年0.496,1985年0.68,1990年0.813,1995年0.848,1996年0.878。2006年0.96。27年来这个比重上涨了近一倍。纵观世界,印度(1989年)0.46,日本(1991年)0.69,加拿大(1993年)0.76,土耳其(1993年)0.98,新西兰(1993年)1.01,美国(1993年)1.13。我国1996年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低于土耳其、新西兰、美国等国。根据一些实证资料,通过对5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政府官员规模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官民比已经远远的超出了1%,而发展中国家的官民比一般低于1%。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国情在短时期内不会变,据此认为我国1%左右的官民比相对是较合理的。

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视野来看,我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所占的比例:汉代7945:1,唐代3927:1元代2613:1,清代911:1,20世纪50年代为600:1,20世纪70年代为155:1。1978年以来我国官民比的变动(如表1所示),运用趋势分析法,我国的官民比处于越来越接近于1%的水平。1%左右的比重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基本相适应。所以我们说1%左右是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的适度规模。

公务人员总量也要适应政府职能的变化,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应有所不同,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度上升,但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大体维持在43%到143%之间,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维持在25%到50%之间。如美國近百年间,公务人员占人口比例逐步上升,1901年为3%,1942年为43%,1999年为64%。根据实证资料分析,政府公务人员的总量增长一般维持在-1%—-5%左右为比较合理的增长幅度。从纵向的比较,根据表1可知我国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在-2.36%—-5.58%,从1990年至2006年的公务员总数的年增长率大体都是处于-1%—-5%这个范围内,2005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7%和2.01%,处于公务员的年增长率的合理水平。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总数增长的年增长率大体上是适度的。

三、适度公务员规模下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都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自上而下机构编制改革。这六次改革,都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与转型的要求,而进行的政府机构的撤并和公务员队伍编制管理,以期达到转变政府职

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人员素质,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力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等目的。但是在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历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程度不够,导致公务员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而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政府职能随着宏观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必然引发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前四次改革的成效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是很明显。与西方典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太少,2002年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开支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1.7%(《中国统计年鉴2003》数据)。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紧密结合程度不够,致使中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给排水、文化事业等方面还需要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地方税务官和警官也存在一定的缺口,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传统管理体制形成的福利“单位化”和社会服务的“单位化”,造成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这个问题可能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编制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程度较低有关。

第二,地方政府编制改革成效不大。1982年改革使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但是这次改革完全限于中央政府特别是国务院,而在地方当时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则是地改市和建立乡镇政府,两者都产生了导致公务员规模扩张的效应。结果,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公务员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张。1984年公务员的增长率高达15%。1988年改革使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这次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这两次改革在地方政府见效不大,这可能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过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过程中人员分流问题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困难重重。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的是编制改革过程中的人员分流。每一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都会涉及到富余人员何处去的问题。以往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置不成功,如让一部分人去念学位,结果导致了学位的贬值,让一部分人充实企业,结果造成官商不分,将一部分人安排到社会团体,结果造成社会团体的官僚化。这些问题构成了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阻力,人员分流困难可能与我国公众的“官本位”价值观念严重、中央一级行之有效分流措施在地方一级操作起来困难、分流人员的就业安置困难等都有关系。

第四,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结果致使公务员层级配置不合理。在公务员的层级配置中,地方政府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务员比例不协调。通常情况下,实行“大部门制”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官员的比例一般都高于联邦政府(包括中央驻地方的雇员)。由于我国政府在纵向间的“职责同构”和职责的层级分解,我国目前中央公务员的比例是比较低。1997年底,中央公务员总数为530.7万人。以中央和地方的类别来分:中央政府机关48.9万人,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为9.21%,地方政府机关481.8万人,占90.79%,驻地方和国外45.4万人,占8.55%。将近10倍的比例差距,极明显的表示了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比例的不协调。这可能与行政层级结构不合理,地方职责同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

四、基于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设想

探寻适当政府公务人员规模,研究适度规模下历次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

针对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问题,本文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要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逐步调整公务员队伍结构。政府职能分为功能和职责,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政府职责,因为职责具有灵活性,政府可以据此调整机构设置和官员规模。政府职能会随着客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时调整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标。调整公务员的结构,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增加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数量;对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进行扩编,一定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要扩宽其招聘渠道,选拨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进入该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逐步把机关内部自我服务性的机构剥离出来,转变成面向社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推进政府机关部分服务社会化,实现国家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提高编制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第二,科学定位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对象,明确地方政府也要实行相应的编制改革。我们不仅仅针对中央政府,而且也要把各级地方政府也作为编制改革的重点对象。在明确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编制改革的目标有机结合后,明确提出地方政府编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管理效率。90年代两次改革以精简、效能、统一为原则,采取先中央,后地方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使地方政府机构膨胀,冗员增加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当前金融危机和我国大部委改革的背景下,在刺激经济的复苏,扩大内需和缓节就业压力等方面政府职能要求有很大的调整,调整国务院机构的同时,各地地方政府机构也要相应的调整,各地公务员岗位编制为缓解就业压力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摒弃“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实现人员分流的目标,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官本位”的价值观念,鼓励公务员走出政府机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次,对有关人员分流的政策和法规进行重新审定,赋予地方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新办法。人员的分流工作重点是要解决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各地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险办法,让分流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再就业。再次,在推进政府改革期间,实行离职补偿金制度,运用经济杠杆推动人员分流进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分流人员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范围,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创办经济实体的,政府在经营场地、地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公司,及时向分流人员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再就业。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公务员规模比例。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际情况看,现在我国机构人员臃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层级配置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规模从人员编制上看是中央政府规模的十多倍。因此,适当减少行政层次是国际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深化行政改革的大势所趋。要在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责任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省级政府数量来扩大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取消地区建制,实现四级政府管理体制,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层级;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一级政府机构的数量,缩小该级政府管理幅度,适当增加内设机构数量,归并政府相近职能,既有利于政府快速决策,又可以减少行政機构之间条块分割造成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和责权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减少行政执行中扯皮推委。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适当缩小地方政府的规模,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改变地方政府规模比例相对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出版,2000.

[2]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变动:基于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4):79—107.

[3]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1998年(7):57—58.

[4]张亚忠.适度政府规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行政学研究.2005年(7):58—63.

[5]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J].改革论坛.2001(3):100—105.

[6]朱光磊.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一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4

最近看论坛里总是有问参公什么的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今天看到这个帖子转给大家学习。

因为我发现大家总是有这样和那样关于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的问题。大家也都会对此产生一些困惑,在此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说“编制”的问题:

1,什么是行政编制?

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由行政经费开支,执行国家职能及政治体系管理职能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党派机关、政协机关、人民团体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列为国家行政编制。

2,什么是事业编制?

事业编就是在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机关下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3,什么是企业编制?

同上,国有企业的登记在编人员一般都是企业编制,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的是事业编制,如设计院所

4,如何进入这三种编制内呢?

行政编制需要考公务员,事业编制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也需参加公务员考试,企业可以直接招聘人员,有的也需要参加考试

5,事业单位分为哪几种?

事业单位分下面几种:

A.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但须参加公务员考试;如社区市的城管

B.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财政全额拨款;如县一级国土资源(国家行政,省市参照,县里全拨)

C.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拨一部分,单位自筹一部分;医院是典型

D.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靠自己赚,这个单位看性质和情况,有钱的有钱的要死,打死也不想转全拨或参公,穷的连工资都开不出的也有;

E.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所

6,参照单位=公务员吗?

参照单位全称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实质是使用事业编制,但提拔晋级等等都是按照《公务员法》来管理,俗称的公务员也就行政编制也是按照《公务员法》管理,两者均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虽均为政策执行部门,但编制类型略有不同,所以参公≈公务员,不等于公务员

7,行政单位人员成分有哪些?

大多数行政单位里有两种人,行政编,事业编;行政编是公务员,事业编则有三种情况:参照管理人员≈公务员,行政编不足需要的事业编制人员,工勤人员(事业编制,如司机等)

8,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有哪些?

有下面几种:

管理岗,走职员序列,比照公务员施行,江西的最高级别为三级职员,正厅级干部

技术岗,走职称,从初级到高级

工勤岗,走职称,从初级到高级

按老说法,管理和技术岗均为干部身份

9,事业单位有机会去当公务员吗?

有,根据国家的公务员调任规定: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两种方式,考录和调任。

考录就是我们参加的公务员考试,调任就是从一个单位调任到公务员队伍,但调任有一定的要求,一定是要提拔,不是平级调动。

10,公务员调事业单位了怎么办?

公务员调去事业单位做领导,保留干部身份,不保留公务员身份。

11,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怎么回事?

请给位学员自行搜索:国办发[2002]35号文件,内容讲的很明白

12,事业单位聘用分几种?

两种,编制内聘用和编制外聘用

13,编制内聘用分几种?

两种,编制内正式调入,既档案调入单位管理;编制内人事代理,既档案有人才市场管理

13,为什么编制内聘用的人事代理不好?

因为合同工,也就是俗称的临时工,也是聘用,也是人事代理,这样就给单位领导和同事产生错觉,感觉你也是临时工,导致有些在编的人事代理的同志在单位也受到歧视。

14,什么是政法专项编制?

据中央决定,198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劳动人事部、财政局在《关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编制和经费若干问题的联合通知》(政法[1982]7号)中明确,“将全国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编制单列,实行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分级管理”。至此,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系统的编制从党政群机关中分离出来,作为专项编制单独管理。其中,司法行政系统中包含劳改(后改为监狱)、劳动教养系统。此后,国家安全职能从公安系统分出,单独成立国家安全机构,其编制列入政法专项编制,单独管理。

2007年起实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在实践中指的就是政法专项编制。

在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中,通常把检察、审判机关,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司法(含监狱、劳动教养管理局)、国家安全以及公安等机关,及其所属直接履行政法职能的单位,统称为政法系统。这些系统使用的编制统称为政法专项编制。党委政法委使用的编制不是政法专项编制。

15,机关企事业单位只认第一学历吗?

错,一切的一切都按你的最高学历来算,请参看:国发[2006]22号和国人部发[2006]58号文件,网上可搜到。

16,那什么是第一学历,我的第一学历是什么?

计划经济时期,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上级是各省市第一教育局,到毕业时颁发学历也是第一教育局颁发故称之为第一学历。成人高中、成人高校及其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则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负责,颁发的学历则叫第二学历。改革开放后第一、第二教育局大多已经合并,但第一学历、第二学历这两个名词却延用下来。

第一学历多指受过的全日制的最高学历教育。目前仅限大学本科及其以下学历。

第一学历之外的学历无论是否全日制,称为第二学历。

就是说,你高考考上本科,这就是你第一学历。

你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研究生就是你第二学历。

所以说,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第一学历不外乎:中专(包分配时代)、大专、本科

17,如果我(本科)专科是成教的那到底什么是第一学历?

按照16个问题的说法,如果全是成人学历,则你没有第一学历。其实牵涉到了多重政策的碰撞,包括大中专学生包分配的问题,用人单位政策执行的问题,现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问题等等,没有明确解答,我无法回答此问题。

但个人感觉应该以你第一个高等教育文凭算。

18,上班后文凭提升了,工资会提高不,是怎么个提法呢?

根据国发[2006]22号和国人部发[2006]58号文件,公务员在职取得国家承认的较高学历后,如其基本工资低于相同学历新录用公务员转正定级工资待遇的,执行相同学历新录用公务员转正定级的工资待遇。

19,行政编、事业编、企业编三者之间如何转换?

企业事业行政(公务员)三种编制在级别达到副处及以上才有可能相互使用.达到厅局级则不用考虑编制问题了,随时调动.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企业编 进 行政编 : 北京铁路局(企业)人事处处长(企业编正处)提拔调动为 铁道部铁道部人事司3号副司长(行政编副厅)

2.事业编 进 行政编 : 庐江县林业局(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局长(参公事业编正科级)提拔调动为 庐江县副县长(行政编副处级)

3.企业编 进 事业编 : 成都飞机制造厂(132厂)团委书记(企业编正处)调动为 成都市团市委书记(参公事业编正处级)

4.以一个老师为例: 市属第一小学正编教师(事业编)提拔做校长(事业编正科)提拔区教育局副局长(参公事业编正科)提拔为该区副区长(参公事业编副处&行政编副处)调动至某县任县长(行政编正处)

5.厅局级调动,大学校长(事业单位正厅)调教育厅厅长(参公事业&行政正厅)又调某国企当老总(企业正厅)所以厅级不受限制.上面例子讲得比较清楚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按正常情况要动要前途至少副处,要不免谈.当然现在有选调考试,也就是有正式编制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考.如南昌每年有此类考试,选拔副科~正处干部.前提必须是正编人员.20,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考试黑不黑?

天下总有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有些东西的必然存在的。有人说关系,但要知道,人事部门历来是最严格和重要的部门,不是每个人的关系都能够撼动人事厅(局、处)的,那种关系不是普通的关系,所以不可能存在于普遍考生之中。再则关系也需要入闱,个人认为,能够在重重选拔中入闱面试,内定人员的实力绝对也不逊于任何人。

21,如何规避内定岗位?

如果你怕内定人员实力出众,闯入面试,想要在考前就规避内定人员。很简单,看见岗位设置有稀奇古怪要求的,OK请绕行吧。

22,笔试考第一了,我一定能录取这个岗位吗?

笔试第一了,不要忘记后面还有面试,不要掉以轻心,面试翻盘的例子太多太多,不要怨天尤人,反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23,为什么事业单位的资格复合把我刷掉?

大部分事业单位对专业卡的严格,原因不得而知。但我想提示的是,在考前请各位确认好自己的专业是否和招聘单位要求一致,入闱后因资格复合被刷太可惜了,考前就应做好功课,仔细研究。

24,事业单位考试结束后的程序是什么?

程序为:

单位公布入围名单

用人单位组织资格复查(看学历,专业等等,事业单位对专业卡的很死,差一个字都不可以)

单位组织面试,人事厅派人监督

单位通知成绩最终成绩,报人事厅审批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5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编委主任 徐守盛

《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省制定的第一部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政府规章。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迈出了新的步伐,对于明确机构编制管理权限,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严肃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省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启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编制管理工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负责,将贯彻落实《办法》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全面提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办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各市州各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超越审批权限擅自增设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混用行政、事业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条条干预下级机构设置;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职责交叉、权责不一致等。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制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我省制定《办法》,将机构编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机构编制法定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在新形势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办法》的精神实质。《办法》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涉及的机构设置和调整、职责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特点是:强调了机构编制管理原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明确了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突出了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增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强化了机构编制配合制约机制,既明确了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责任主体地位,又强调了相关部门的配合责任;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利于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规定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责任,有利于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特别是各级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财政部门的同志都要精研细读,准确把握《办法》的精神实质和各项规定。

三、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纪律。各市州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省政府公布的《办法》依法办事,特别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的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副厅级以上行政机构的审批权限在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副处级以上行政机构的审批权限在省机构编制部门,各市州不得越权审批行政机构,不得将行政职能转交事业单位承担。行政编制的审批权限在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各市州不得在中央批准和省级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其他编制。要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混合使用,不得从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调剂编制。要坚持对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同级编委会(党委、政府)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其他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各市州各部门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机构编制事项,领导同志在讲话中不能自行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更不得以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上级业务部门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

四、加强合作,建立和完善配合约束机制。各市州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极端重要性,充分理解和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的综合约束机制,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要明确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数额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对超编进人的,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任)、调任手续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不得拨付工资。

五、加强督查,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规定的行为。机构编制纪律具有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举报受理制度,加强“12310”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加强对混编混岗、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限额设置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宜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当前,要重点对“三定”规定执行情况和消化超编人员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机构编制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密切配合,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保证《办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新时期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分析 篇6

档案的记录是真实事件和信息的反映, 对于机构编制管理其实就是指在机构或者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部门配置、工作人员数量结果上面的配置以及组织形式的管理, 其中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就是要对机构内的工作记录和信息进行管理。

一、新时期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许多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还一直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 因为档案的数量比较多并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时间跨度也比较大, 而且以前的档案管理是一直处于密不透风的状态, 所以难免有些档案管理会出现受潮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档案因为管理不善的原因而丢失。以前传统的档案大多都是用纸质的, 所以保存性就不是很好。目前机构编制的档案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1.档案编号存在不完整的现象。因为档案涉及的资料比较多, 这就要求在机构编制中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编上序号, 这是为了以后查找起来更加方便。2.分类时标题模糊不清, 有些档案没有归结于档案的具体内容, 张冠李戴乱用标题, 有些标题还不能够反映档案内容。3.大部分档案都缺乏卷内目录, 这样查找起来就比较困难。4.档案没有标注页码, 即使出现文章不连贯掉页码的现象也都不知道。5.在分类档案时, 情况太混乱, 有些是按照时间年限, 有些是按照职能部门管辖范围分类。

二、新时期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策略

(一) 提高方案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

一个企业的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类也是一项具有业务性质的工作, 这就要要求机构编制档案管理的在岗人员首先自身要有较强的分类的能力, 能够规范清晰地将档案归类, 同时还需要有比较强的管理意识, 能够比较专业和先进的服务理念, 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再是仓库管理人员。

实施一定的竞争机制, 增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 壮大管理人员队伍。因为普遍的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比较低, 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一些优秀的人才认为此岗位没有太大的晋升空间所以大多不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所以就导致了现在在岗的工作人员整体的能力不强, 这样会牵制整个机构编制的方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关部门也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 经过培训之后工作人员的能力就有所提高, 定期开展一定的培训课程在增加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同时, 也能做好管理工作。也可以选择到一些先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示范区参观工作, 借鉴其他地区的档案管理理念, 从而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 还可以邀请经验特别丰富的工作人员或者领导对本地区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定期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 检验工作人员掌握关于机构编制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情况。还要实时了解档案工作的最新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学习先进的技术来指导管理工作。在实际探索中不断改变管理方式来顺应时代发展。

制定一套关于工作人员之间的激励和奖惩制度, 鼓励工作人员投身和热衷于档案管理工作中, 每个月或者每个年度要及时总结工作和员工的工作表现, 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奖励, 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 有了奖惩制度的管束相关工作人员会克制一些不好的行为并且能够努力好好工作。

(二) 严格要求档案管理的标准

机构编制中的档案管理要求所管理的资料要齐全和完整, 要求分类的质量高。这是检验一个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标准, 那么针对于目前档案管理中的材料不完整的现状, 相关部门要重点把握这些问题存在的源头。一些领导在实施新规定前期要参与干涉管理工作, 让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有个标准参考。对材料的管理除了要完整之外还要求要精益求精, 排除一些用处不大的资料, 将档案中的重点记录下来做好分类。对于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料要采用“记事”的方法, 通过相关部门的允许下, 最大限度做好记录工作。

(三) 采取现代化管理方式, 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变

虽然一些管理方式加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的理念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有些基于档案的数量比较大, 因此工作就比较繁杂。所以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现代管理的模式。比如:完整档案管理的流程、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管理、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等。

1.完整档案管理的流程。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每项工作应当明确, 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并且要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工作, 采用机构编制档案管理的相关流程和程序, 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工作, 并且提高工作效率。2.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管理工作, 使整个工作更加智能化, 人们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引进可以对档案管理室进行杀菌、控制湿度和温度的环境, 这样档案就减少受潮的机率。3.可以利用联网将需要归档的资料保存到网络中, 如果有相关人员要提取或者查看资料可以登录查看, 这样就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能够实现网络智能化, 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机构编制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 才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从而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摘要:新时期的机构编制档案就是指在编制范围内的机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和记录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考文件, 档案将工作和资料记录下来是为了方便查看工作人员的信息, 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和法律资料, 更加为了方便相关部门依法执行工作。不仅如此, 还能为领导提供决策提供真实依据。本文就针对新时期下机构编制的档案管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机构编制,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柳军.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10 (5) :111-111, 112.

[2]马涛.新时期档案管理刍议[J].现代交际, 2014, 6 (11) :44-44.

[3]杨小梅.以实名制管理促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信息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 (6) .

[4]张予宏.基于关键词的档案局 (馆) 人员编制、内设机构与职能配置文献分析[J].档案管理, 2015, 11 (5) :58-59.

档号的编制 篇7

档号是用来反映和固定全宗内案卷以及案卷内文件的排列顺序的一组符号。文书档案的档号是文书档案实体管理编号的总称,包括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和页(张)号。

一、档号编制的原则

一是惟一性原则。档号应指代单一,一个编号对象只能赋予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能表示一个编号对象。具体地说,在一个档案馆内不能有重复的全宗号,在一个全宗内不能有重复的案卷目录号,在一本案卷目录内不能有重复的案卷号,在一个案卷内不能有重复的页(张)号。

二是合理性原则。档号的结构必须与文书档案的分类体系相适应;档号应保持完整,不能随意减少某种代码;按流水顺序编号时不应有空号;档号最低层次的代码即页号、张号、件号的选择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三是稳定性原则。档号一经确定,一般不应改变。

四是简明性原则。档号应力求简明,做到易识、易写、易记。

二、档号的结构

档号采用层次码,即以档案实体分类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代码,这种代码能明确地表明分类对象的类别和隶属关系;代码结构清晰、容量较大;每一层代码的长度较短,便于填写,便于记忆。档号结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结构为: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或页(张)号,第二种结构为:类别号—项目号—案卷号—件号或页(张)号。编写时,上下位代码之间用“—”相隔。对不同的档案,可根据档案及其整理分类体系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档号结构。

三、档号编制的方法

档号采用数字型和数字与字母混合性两种代码形式,各种代码的编制方法是:

1.全宗号的编制

全宗号用四位代码标识。全宗号一般采用流水顺序编号法,按馆藏全宗首次进馆时间先后编顺序号。机关档案室应按档案馆给定的全宗号编写,也可不编全宗号。已经由档案馆确定了全宗号的立档单位,可由机关档案室在应进馆档案的卷皮及目录上填写该全宗号。

2.案卷目录号的编制

案卷目录号采用流水顺序编号法,一本目录编一个号。也可在顺序号前加上表示档案保管期限、载体形态等特征的代字或代号。每一案卷目录所含案卷数量一般以三位数为宜。即案卷目录内案卷数量不足100时,一般不另立案卷目录,亦不另编案卷目录号;案卷数量超过1000时,一般应另立案卷目录,并另编案卷目录号。在一个全宗内不应有重复的案卷目录号

3.类别号的编制

类别号是指馆(室)藏档案类别的代码,是由汉字、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代码标识。类别号应根据档案的内容及数量设置,一般不超过三级。不同级位的类别之间可用间隔符“·”分开,不产生误解时可省略间隔符。需要时可在类别号后注明项目代号,项目代号可引用产品、工程、课题、设备等的代字和代号。

4.项目号的编制

项目号是指产品、工程、课题、设备等档案的代字或代号,一般引用有关管理部门编制的项目代号。

5.案卷号的编制

案卷号用流水顺序方法编制,用3位以内的阿拉伯数字标识,其间不应有空号。数年合编一本案件目录的,每年的案卷号应该连续编排。

6.页(张)号或件号的编制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8

关于开展房地产评估机构备案的通知

市区各房地产评估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江苏省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建设部《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的规定,经研究,我局决定开展房地产评估机构备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备案时间:2007年12月20日至2008年1月20日

二、备案内容:

1、房地产评估有无超范围、有无按客户要求违规从事评估活动,有无不良行为记录;

2、房地产估价师是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房地产评估机构执业;

3、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财务状况,出资人或者合伙人的资格和数量情况;

4、房地产评估机构经营业绩;

三、备案须提交材料:

1、资质备案申请表

2、年度工作报告

3、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资质证书(复印件)

4、经营场所产权证(复印件)或租赁备案合同(复印件)

5、房地产估价师花名册

6、房地产估价师资格证书、注册证(复印件)

四、备案程序:

1、房产评估机构提交备案资料;

2、市房管局审核,合格的予以备案,并在有关媒体上公布。

五、有关要求:

1、过期不报送备案资料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视为放弃备案;

2、备案资料一律以A4纸装订成册,填写内容字迹工整规范。

六、办理地点:市房管局房政管理处(永安路10号一楼)。

联系电话:84422329,联系人:王兴祖

附:

1、镇江市房地产评估机构备案申请表

2、镇江市房地产估价师花名册

二00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镇江市房地产评估机构资质备案申请表

填表时间:

镇江市房地产评估机构工作人员花名册

机构名称:(盖章)

单位负责人:制表人:年月日

镇江市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登记表

单位:(盖章)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 篇9

湘编[2003]15号

各市州机构编制委员会: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湘发[1998]18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发[2003]2号)精神,结合我省开发区工作的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

(一)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办理;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按照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四)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机构编制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从紧核定。

(五)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虽经批准设立,但至今尚未起步或不具备开发条件、名不符实或已名存实亡的开发区,尚未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不宜再核定,原已核定了的,要进行清理,该核销的要采取措施予以核销。

二、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

按照湘发[1998]18号文件要求,在开发区设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和行政的管理委员会,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党委、政府行使有关职权,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可按党政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方式进行运作。各地要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同时,过去按规定下放给开发区的规划实施、建设、财税、工商行政管理、项目审批、进出口业务等方面的权限,在不违背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要继续留给开发区。应下放而没有下放的权限,要坚决下放。要通过明确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理顺开发区的职能职责,完善开发区的行政功能,给予开发区发展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规范开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

(一)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根据湘发[1998]18号文件关于“开发区的行政级别,国家级开发区可相对高一点,省级开发区根据其建设规模和发展状况确定”的精神,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确定的原则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维持副厅级现状,其他省级开发区根据其主办单位并结合建设规模和发展状况确定其行政级别。市州管理的省级开发区行政级别原则上为科级,个别建设规模确实较大且经济发展状况突出的,其行政级别可适当提高;新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也可先运行,后确定行政级别。在确定开发区管理机构行政级别时,应适当参考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利税总额和财政收入等。对开发区行政级别的认定,应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程序办理。省级开发区需定为副处级以上级别的,须报经省机构编制部门批准。

(二)规范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

1、内设机构的设置副厅级、处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可分别内设备个、5个职能机构,其中:必设机构3个,即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工委、管委会日常政务工作;招商合作局,主要承担开发区项目引进相关服务工作;产业发展局,主要承担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的制订。另外的3个或

2个内设机构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设置。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开发区的内设机构级别分别为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此外,开发区还可根据工作需要,由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设置一些派出(分支)机构,如财政、国地、地税等。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内设机构可行使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上级职能工巧匠部门在开发区设立的派出(分支)机构,主要履行为开发区服务的职能,服从开发区的统一协调管理。

2、编制核定。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发区所需编制由各级编制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从紧核定。国家级开发区由省编办核定,党工委、管委会机关编制在60名以内,省级开发区由市、州编办核定,正、副处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机构编制分别控制在45名、35名以内。开发区管理机构编制统一明确为“开发区专项编制”,配备的管理人员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上一篇:创新安全工作方法——安全工作小结下一篇:选题的研究意义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