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推荐14篇)

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 篇1

现在的孩子,虽然也戴帽子,但和我们小时候所戴的大不相同,一则戴帽子在上学孩子那里不常见,除非夏天戴遮阳帽冬天戴棉帽;二则现在的帽子五花八门,种类和样式要比我们那时丰富不知多少倍。我们戴过的帽子虽然不多也没现在的好看,但戴帽子的岁月却是难忘的。

记忆中的帽子大多是八角帽,帽檐是内装塑料板的那种,颜色大多是蓝的或者青的。除此之外,就是冬天的棉帽。八角帽有从商店里买的,也有自己家里做的。一顶帽子说起来也不贵,只有三四毛钱,但戴到头上,可是轻易不下来,除非实在破得不成样子了。条件差一点的或者家里做新衣服时有碎料的,就有母亲或许姐姐给自己缝制一顶新帽子。要是能够在上面缝一颗红五星,那会是多么的神气呀。我们到学校的时候,也会戴着帽子。由于经常流汗,帽子也容易脏。要是不太讲究卫生的人家的孩子,他的帽子经常总是很油腻的,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流行过一种网兜状的帽子,样子和八角帽相同,只是是网状的,感觉很凉爽。记得班上年龄比我们大的一个同学,戴了一顶那样的帽子,大家都很新奇羡慕,结果他说他们家里就卖,于是男生纷纷花了两毛钱,让他来的时候买一顶。结果他背了几十顶帽子,一抢而空。不知被谁告了状,他也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现在想想,那时人们的观念中,学生做生意,被看做是不务正业,要是放到现在,他可就是具有商业头脑的小天才了。

后来流行军帽,感觉戴上它五角星闪闪发光,会是多么神气呀。军帽一开始只是在高年级同学中间流行,慢慢就普及了。买不到军帽的人,也会死乞白脸地央求家里人给自己做一顶,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弄一颗五角星缝在上面。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流行起了鸭舌帽,戴在头上,就像电影里的特工人员一般的感觉,用现在的词语形容就是“酷毙了”。等到参加工作的时候,随着西装在普通百姓中间的普及,帽子也就渐渐从人的最高处悄然退下,除非冬天戴棉帽,平时要是戴上帽子,怎么看也感到别扭。当然也有秃顶的人把它当做装饰品。

冬天要戴棉帽。有的棉帽是家里用布、羊毛或者棉花缝制的。棉帽最大的特点就是两边有两个大帽耳,平时翻上去,用上面栓的带子系住,冷的时候把帽耳放下来,就会把自己的耳朵捂得严严实实地,要是脖子里围一条围巾,就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卖的棉帽,除了里面装棉花外,帽耳外面是一层绒,那就更加暖和。还有仿制军帽的棉帽,更加好看和暖和。不管条件怎样,大人们都怕自己的孩子冻坏,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穿戴好,哪怕是自制的帽子,也总是尽自己最好的条件和最大的努力的。

头是人最高贵的部位,帽子也关乎到一个人的尊严。不管多么破旧的帽子,都是不容他人亵渎和侵犯的。那时我们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是“欺人不欺帽,欺了人家的锅锅灶”。亵渎别人的帽子,就像是破坏亵渎人家吃饭的锅灶,哪怕是最软弱可欺的人,也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一旦自己的帽子被别人不小心踩在脚下甚至从旁边路过,也要吐几口唾沫,把晦气除去。如果搞恶作剧从别人头上摘下他的帽子,就会发生冲突的。尤其是帽子千万不能被女孩子踩在脚下,或者随便摸弄玩耍,否则你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谁踩了你的帽子,你就要拿着帽子在他的头顶绕几圈,也就是人们说的“燎一下”,这样才能将有可能带来的晦气冲走。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发生过关于帽子的一件有趣的事情。班上老师不在,因为我是班长,老师嘱咐我维持秩序,但一名同学坐在教室外不进门,不管我怎样叫他,他都无动于衷。没办法,我只好拉他,不知怎地,就抓住他的帽檐拉,谁知他的帽子早就破旧,一拉,糟啦,帽檐就被撕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依不饶,认为我“仗势欺人”,没办法,最终赔了他一顶新帽子,他才善罢甘休。现在想起,真是有趣。

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 篇2

而在周庄, 这个被陈逸飞画入《故乡的回忆》, 被三毛流着热泪唤作前世故乡, 被无数纷纷纭纭慕名而至的人们成为梦里水乡的古镇, 居然就有十几处手工作坊, 居然还保留着我们童年时代熟稔的场景:打草鞋、编竹篮、推拉磨、垒砖瓦……虎头虎脑的花布鞋, 形形色色的陶罐酒, 叮叮当当的铁匠店, 草药飘香的中药铺——急急忙忙地寻过去, 又慌慌张张返回来, 扶着被叠靠在屋檐下的木门板, 我半天才回神来, 赶紧举起相机, 记录我意料之外的周庄惊喜之旅——

草鞋, 在古代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不借。原意是指其原材料随处可见, 编制简单, 人人皆可自备, 所以犯不着去借。呵呵, 我们的祖先真是大智大慧,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中医草药瓷器不说, 这草鞋的环保和使用, 搁在今天也依然算是卓有远见的一说。中市街的这家“竹草编”, 很显然是以展示为主——一大一小两双草鞋, 或悬挂墙壁, 或平放木板, 仿佛早已做好准备, 随时都让你一抬腿, 一伸脚, 即可与青草来个亲密接触:江湖游侠也好, 乡野草民也罢, 甚或原生态环保秀, 大可招摇过市, 款款而行。周庄人见多不怪, 皆以善意的微笑鼓励你。况且, 脚底的感觉一如按摩, 麻酥酥非常受用。

再就是竹编。在“方便袋”没有问世之前, 我们的祖祖辈辈婆婆妈妈们, 一生都离不开这手工编织的竹篮竹篓竹筐等一系列竹器。剖竹为篾, 青黄两色。质地柔韧, 工艺简单, 可疏编成竹篮竹筐, 密编为竹箩竹桶, 造型奇特的有竹畚箕, 竹斗笠, 做工精细甚至穿插图案的有竹席、竹榻、竹匾, 几乎所有日常用品所需的容器都能够以竹编完成。记忆里的小山村, 我曾用洗碗的竹篮网过鱼, 妈妈用竹篓采过茶。夏夜的凉床和竹席, 经过井水的洗擦, 变得格外凉爽。而童年的玩具, 最难忘的, 就是外公亲手为我编制的竹蜻蜓, 和竹蟋蟀……周庄的竹编历史也很悠久, 清代就在镇北边形成“篾竹埭”, 类似于现在的小市场, 专门生产箩、筐、箕、匾、榻、席、桶、篮等生产生活用具。传承至今, 其竹编细密有致、坚实耐用, 很受四方八邻们的欢迎。作为竹编工艺品, 其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造型也博得不少游客的青睐。

“圆作坊”, 其大师傅在我们家乡叫做“桶匠”, 意为所加工的均为木盆、木桶之类的圆形木器。迈进铺子的第一眼, 我就被师傅背后的大澡桶所吸引。现在水疗养生很盛行, 所有SPA水疗中心都少不了以原木的澡桶来代替浴缸:泡在温暖的、被水浸透的木桶中, 原木的清香, 木质的醇厚, 远比冷冰冰的瓷盆要舒服受用得多。还有就是上了油漆的小家具:清水漆盆啊桶的, 大都是寻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上方刷着紫红油漆的, 则专门为新婚嫁娶定制的, 其中就有新娘陪嫁最私密的几样:脸盆、脚盆、水桶、马桶。呵呵, 凑近一看, 果然有金漆的“囍”字, 和“早生贵子”的字样。另外还有全套的“礼品装”:称钩子、金链子、一块硕大的如意锁, 合在一起的寓意就是:称心如意。不知道那些热爱古典生活的人, 在举行中式婚礼时, 会不会四抬八抬大红花轿之后, 迤逦而行的, 是几十抬扎着红绸布、油汪汪红彤彤的嫁妆尾随其后——那, 该是多么的火热幸福, 又是怎样的妙趣横生啊!

都说时尚变脸快, 五年十年一个轮回。没有绝对的落伍, 也没有绝对的时髦。但早些年, 任是谁也乐滋滋地要穿皮鞋, 而觉得布鞋再舒服, 再“养脚”, 也是笨头笨脑, 难登大雅之堂。也许是中国风的渐渐雄健?也许是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也许“越民族的即是越世界的”地讲求个性?……反正, 中式传统服饰的复古, 令越来越多的人, 重又开始寻着找着这千针万线纯手工制作的花布鞋了。窄窄的周庄贞丰街, 闹市深处有家“绣花鞋艺”, 售出的都是孩子穿的虎头鞋, 厚厚的千层底, 艳艳的花缎布, 一色儿镶着大红边——没有合适的娃娃可送, 我就挑了两双权当做工艺品送给属虎的闺蜜吧!而这几位头裹花毛巾、身着花罩衫、扎着麻花辫、结着红头绳的阿婆, 俨然成了周庄民俗文化的代言人似的, 早已对摄影师和游客的镜头见多不怪, 安之若素了!

梳艺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汉人, 无论男女老少均留长发不剃头, 所以梳子几乎是随身必备之物。又因贴身私密, 往往也成了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巧的是, 老公也曾在“谭木匠”的店铺里选购过一把指甲盖大小的桃木梳, 一根红线穿着送给我, 挂在胸前, 寓意“舒心”。周庄的梳艺店很多, 但多以牛角为原料。迷楼边上也有一家。虽然老板挂着个“谢绝拍照”的牌子, 但见我眉开眼笑地买了他好几把梳子, 也就温和多了, 很热情地问我:要不要刻字?我这才提出想看他制梳。呵呵, 他一边点头开始动作, 一边很配合地介绍起出料制坯等流程:将牛角锯开成片, 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 烘干晾晒, 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 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 打磨梳面后, 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 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木雕刻很是奇特。首先是香, 扑面而来的樟木香, 一瞬间就将人拉回老祖母的樟木箱时代。那里面可是珍藏着儿时的很多宝贝啊!再就是, 无一例外都是挂件雕刻, 拖着大红的中国结——很喜庆, 也很中国。

熙来攘往的人伫足不多, 偶有老外会指着那雕工精细的花纹, 向店家询问着什么。估摸着翻译起来也很为难, 这些以凤凰、蝙蝠、鲤鱼、玉兔为主角的图案, 即便大街上抓几个中国孩子问问, 可能也是一头雾水吧?有时候, 喜欢也好, 热爱也罢, 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 至于知不知“花好月圆”“丹凤朝阳”, 懂不懂“五福拜寿”“八仙过海”, 俨然已不重要了。捎上一两个, 挂在厅堂白墙, 望一眼, 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被唤醒, 变柔软……

一看到那种色彩鲜艳、提拎方便的小酒罐, 我就忍不住发痴:美其名曰买回家送给爷爷, 其实也知道, 他老人家北方人, 南下几十年也只认高度白酒, 而喝不惯江浙一带的花雕。最后只落得给妈妈做菜当料酒, 但毕竟物尽其用为菜添香, 大家于是都很领情很开心, 也不枉我辛辛苦苦地背回家了不是?洗净之后, 再被我大大小小地收留了插花用, 或当雅玩供着, 凝望间自有一番旅途中的咀嚼, 与回味。到周庄也不例外。源丰顺酒坊原为周庄万三酒厂, 在古镇上改设作坊, 无非是换一种方式来展示周庄万三酒的酒文化。诚如技术如何精湛, 传承如何独特, 是“万三黄”, 还是“十月白”, 估计游客们都和我一样, 在乎的是周庄带回去的万三酒, 图的就是那个陈旧的新鲜味儿。

对周庄糕团店的印象很深刻。

一次是冬天住在江南人家客栈时, 大清早溜出来找吃。一溜排木板店铺都还没开启, 只有一家也是刚刚开门——伸头一看, 热腾腾的蒸笼旁正忙乎着一对年轻人。趁着他移开蒸笼盖递给我糕团的同时, 我赶紧抓怕几幅热糕团的尊容——可是, 那雾气总是遮了我的镜头……结果, 那小师傅就很有耐心地等我左拍右拍前拍后拍, 直到满意为止。还有一次, 是傍晚时分路过那里, 亮堂堂的日光灯下, 他们俩还在忙碌着, 且身边又多了一个帮手——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儿, 举着白乎乎满是面粉的小手, 正学着爸妈的模样搓糕团……更多的白天, 周庄糕团店就是眼前这幅情景:人们排着队, 等着, 候着, 新做的糕团出锅来……

和国画油画等相比, 芦苇画显然是怡情养性的小我雅作。但我依然非常喜欢她的简洁, 甚至简单:暗黑的底色之上, 或倦鸟归返, 或月上梢头, 或是江枫渔火, 或牧童横笛, 再大一点, 也就“竹林七贤”“八仙过海”之类吧, 总归还是诗情画意, 韵味无穷。周庄地处江南水乡, 河滩水湾, 蒹葭苍苍。那苇叶、苇穗、秸秆, 都是制画的好材料。经过巧手艺人的修剪、熨烫、粘贴, 再加工润色, 置入精致的画框内, 不论自己赏玩, 还是馈赠友人, 均可长期保存, 添得野趣几分。

蚬江渔唱, 这是一个躲在角落里的记忆。

当双桥富安桥和中市街北市街, 人来人往挤挤挨挨的时候, 这里因在后街僻巷而显得孤单。尽管, 院前, 三位阿婆日复一日在织网, 唠家常;门内, 有许多泥塑的, 木雕的, 石刻的人家渔船。解说词的配乐声中, 热情的大嫂见我多问了一句她的腌菜心, 就非要我尝一口才肯罢手。

蚬江渔唱, 已成为风光片一景。

……

渐行渐远的“淫祀” 篇3

二○一五年六月十一日,农历四月廿五。这一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三十八度。在庙内一同用过午餐之后,福州仓山首山村的游神队伍从魁峰胜境鱼贯而出。队伍里首先出现的是写有“首山魁峰胜境”“高盖山妙峰寺”“天仙府五位灵公”的一对大灯笼,其次是一对黄旗锣(前锣后旗挑在肩上),一面双人抬大鼓,鸣锣鼓开道作为前导。随后是“肃静回避”“禁止喧哗”执事牌两队,彩旗之后是竖式衔头旗一面,上书主神名号。这些模仿旧时官衙的仪仗并非全部,后面陆续还有手持钢叉、身穿古装的兵将一队;手持长竹板、身着红黑衣、戴大帽的皂班一队,都是昔日官府的标配人员,而今只能在各地的出巡场合中重现。这是游神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件事。这些人平时可能是快递小哥,是大学生,是饭店老板,在这时候却只有一个统一的身份:神明的部属。

庙会场合少不了的是音乐,这场游神一共有五支相关的演出队伍,依次是军鼓、腰鼓、十番、高跷和京鼓吹,有传统的福州音乐,也有晚近的流行音乐。这些演出队日常被各种庙会及红白喜事雇请而生存下来,这是良好的民俗生态的表象之一。在鞭炮声中锣鼓破开迷雾,随后就是各种乐声由远及近,既有《一枝花》《上酒楼》等经典榕腔曲牌,又有下里巴人最爱的DJ舞曲,初听时混乱不堪,其实细想却有章可循。有些鼓吹足以振神的声威,有些歌舞足以娱人的耳目。庙会的核心,还是离不开“人神共乐”这四个字。

游神的主角是神像,首山村充分展现了福州神像繁多的风格,一共有九尊塔骨(一种竹骨的空心神像,套在人身上行走)和十一尊坐像一起出巡,还有可以顶在头上出巡的一对小塔骨(类似大型木偶),总计二十二尊。塔骨的设计初衷是让人充当脚力扛行,因其神格较低不可坐轿出巡,只能步行为主神前驱。首山村的塔骨分别是一对童子行态的孩儿弟、戴清代兵帽的保长公、一对黑白无常样貌的七爷八爷、一尊金面将军、戴乌纱帽的家将、巡按司、典事,而那对小塔骨是枷锁二将。这种设置不仅反映了官场的下属之繁,还对应着昔日的“部曲”,足见福州民俗受官场浸染之深和传承有序。或吐长舌吊双眼,凶神恶煞;或长髯及胸,指挥若定,这些塔骨不仅身份上模仿官场,在形貌上也各个不同,颇接地气,也难怪福州人总存着一种微妙的心态,认为巴结他们比巴结主神有时候还容易一些呢。

而那十一尊坐像,同样是尊卑有序,主次分明。首先是五帝下属的总管爷,然后是南天照天君所辖的周刑部,再后是五帝的良愿司,这些和之前那些塔骨一样,属于官吏阶层;而后是五帝之首张大帝的世子,东岳泰山康都统和照天君这两位不属于五帝系统但同样为首山村所信奉的神明轿子紧随其后;最末才是五帝,依张钟刘史赵倒序排列,青面獠牙、鼓面暴睛。主神张大帝,待遇最为尊隆,不仅有一面横向的衔头旗在前开路,京鼓吹班也是随轿而行的。每尊坐像身后都有掌扇和伞盖仪仗随驾,还有小锣开路。每尊神像前香烟缭绕,不时停下来让信众换香,插三支香进香炉,同时把之前香炉里的香请三支回家,这就完成了香火的传承,这让游神不仅仅是路过家门,还将火种传到了千家万户。

游神的氛围很感染人,即便是在热辣的暑天,也有那样多的人顶着烈日、肩披着毛巾走了出来。漫长的队伍甚至一开始就把一辆公交车堵得动弹不得,沿途鞭炮震天,家家户户持香出迎。老人们边看边回忆往昔盛景,而小学生也在下午上学的路上停下来好奇地观看。这是首山村一年一度的嘉年华。然而这场游神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大多数原本应当扛行或用轿子抬行的神像,都采用推车前进,甚至原来一人可以顶完全程的小塔骨,今年也站上了推车。原本,塔骨的行进带有手臂的惯性摆动,对真人的模拟引人入胜;轿子由众人抬行,是一种虔诚之举,也是一种同心戮力的象征,即便从感官上也更加好看,可如今除了张大帝和张世子,其他的坐像都在铁皮顶轿子里被推行,气氛真是寡淡了不少。

由于下午还要上班,加上察觉天色有异,笔者在跟了一小时左右后选择了冲破一挂挂接驾炮的拦截离开首山村。刚刚上首山路的时候,身后的锣鼓声也由远及近,紧接着是几声雷响,似乎有小冰雹砸了下来,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我不禁为首山村的游神队伍担忧,因为他们刚刚走到大路上,往回避雨已经是来不及了。后来朋友给我发来照片,首山村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把有铁皮遮盖的推车连同里面的神像扔在雨里,自顾不暇地躲雨去了。等到雨小了,他们冒雨完成了未竟的路程。

二、福州和五帝信仰

在福州,端午在传统上不仅仅是吃粽子划龙舟,还是一个重要的祛除瘟疫的节庆—雄黄酒、香包是用来祛除五毒的,甚至划龙舟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越人传统的水上祭典。在福州,端午习俗别具特色,五帝信仰与“五”这个数字息息相关。

五帝是福州广泛信仰的地方神,又称为五灵公。世传为张、钟、刘、史、赵五书生,听到鬼卒往井里投毒谋杀一半福州人的阴谋,投井饮毒水示警,为民捐躯,感动上苍而成为瘟部尚书,掌东西南北中五瘟,其形貌或三眼或鸟嘴或青面獠牙,呈五种脸色,间或有象征中毒的金斑,可谓凶神恶煞,是故福州俗话有“五帝面”一词形容人面貌凶狠。

五帝具有非常显著的驱瘟神职属性,镇五方,掌五瘟,抑五毒,白龙庵的龙舟头下方还有一印章写“五疫五德灵公”,而端午是重五,又是疾疫大兴之时,五帝自然受到尤其的重视和尊崇。到五月,各地龙舟纷纷下水,在龙舟头边上插上一支香,燃放鞭炮,写有主神名号的龙舟就集中向光明港等地划行准备参赛,像汤涧这样的宫庙,会请出五帝神像到内河边观看自己的龙舟出航。一些宫庙如复初庵会煮午时茶给香客赠饮祛病。还有一些地方会在五月前后举行五帝出巡。上文提到的首山村便是一例。

首山村的头号名胜,是村南高盖山上的妙峰寺。妙峰寺肇基于北宋建隆元年,初名高盖院,后世屡有兴废,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五帝信仰成为神佛合祀的寺庙,而首山村魁峰胜境的五帝就是从妙峰寺分香而来。历史开了个小玩笑,在“文革”之后复建的妙峰寺中五帝信仰已完全让位于佛教,然而首山游神时的旗帜却仍然大书“高盖山妙峰寺天仙府五位灵公”的衔头,同一寺名下就有了佛教和民间信仰两大派。首山村游神前,也要依例到山上的妙峰寺请香炉到村中庙内。

nlc202309040729

三、比暴雨更无奈的现实

这绝对不是笔者近年来旁观过的最精彩或者最有氛围的游神,但这是最引我深思的一场游神。首山村位于福州南台岛高盖山北麓,附近沿首山路有江夏学院、福建警察学院、福建船政交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院校,再往上则是因福建师范大学而兴的“学生街”。这是福州较早形成的一个大学城,得天独厚的首山村就成了租房旺地,村民靠收房租赚得大发,也不那么热衷于种地了。据二○一二年的统计,首山村常住人口一千五百余人,而外来人口却达到了三千六百多人(实际远不止此);村集体收入二百八十五万元,主要来源是房屋、店面出租。

这样的城中村,不仅在福州比比皆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司空见惯的。它们本身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所以必然导致本村人口外流、外来人口栖身其间,以本村视角来看,老人和小孩留守,中青年外出的“空巢”现象已成现实。事实上,倘若不是首山村已经靠近高盖山,道路到了这里成了断头路,以及高盖山另一侧的军用义序机场有限高要求,它大概早已淹没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浩浩洪流之中了。

考虑到这样的先决条件,似乎找不到理由来苛责首山村民的选择。设身处地想,暴雨来袭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有取舍,选择把有铁皮顶的推车留在外面而保护无遮挡的轿子,是不得已之下的应然。至于推车一事,简单算一笔账:一尊神像若推车只需要两人便可完成;而如果抬轿则需要四至八人(还没算上换班的),一人抱香炉,一人打锣,掌扇伞盖各一人,还要一人携带两条板凳以便停轿休息,每轿需用至少十人。塔骨若是扛行,则需要三人左右换班为宜,香炉和锣也需专人。对于神像较少或者人丁兴旺的村落,这并不会成为负担,然而像首山这样神多人少加上年轻人外流的村,在上班时间找出几百名适龄男丁实在是勉为其难。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如雇用工人,或是少出几尊神像,这也各有弊端。首先雇工人金钱开销较多,其次按照一般的传统,至少主神必须是本村子弟来抬,这是应有的义务。其次是少几尊神像出门不符合古来习惯,首山的村民不愿这样做,所以,他们宁愿花钱去特制推车来完成这个任务。

和暴雨一样令人无法逃避、只能忍痛割爱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传统衰落。倘若福建人对传统不是那样执着,现在此类活动恐怕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被现代化所冲击,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消逝,仅能从文献中管中窥豹。

四、淫祀与“明末大瘟疫”

在历史上,五帝信仰曾经遭受过更为强烈的冲击,却并没有倒下。

在士大夫视角为主的笔记和地方志中,福州民间信仰,及其盛大的祭祀仪典不啻为屡禁不止的“淫祀”。所谓淫祀就是不合朝廷祀典的祭祀,像关帝、妈祖等早已被列入朝廷祀典,屡有敕封,士大夫对此自然不敢有贰话,而对于没有列入祀典者,就可以从腹诽直接迈进下一个步骤。有趣的是,这些“黑材料”在数百年之后,竟然成了民间信仰溯源的宝贵资料。因为,笔杆子是握在读书人手上的。

士大夫抨击“淫祀”,有多方面的理由。像万历年间福州著名文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的表达就很简单明快—知识分子在智识上有优越感:“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一切医药付之罔闻,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通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莙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即幸而病愈,又令巫作法事,以纸糊船送之水际,此船每以夜出,居人皆闭户避之。余在乡间夜行,遇之则径行不顾;友人醉者至,随而歌舞之,然亦卒无恙也。”

谢指出的信巫不信医,确是南方地区古来积弊,然而在现代传染病学肇基之前,不论东西方,对于传染病的病原都一无所知,谢说的通圣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瘟疫,普通百姓只能继续以“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方式进行送瘟仪式,并对各种各样的神明祈禳以求自保。

这其中五帝以其显著的驱瘟属性受到民众的高度青睐,但因为其没有列入官方祀典就“僭号”为帝,却身份成疑—一直以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水猴、水鸟、蛤蚌、鲈鱼、水蛙五怪所化(如《闽都别记》就是采用这种说法),或即著名的五通,因而历史上常被列为“淫祀”即不合礼法的祭典,受到诸种打压,但在民间,五帝信仰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普通群众才不管那么多。在福州科举昌隆的同时,明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五帝庙被建起,而送瘟也愈演愈烈,在崇祯年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中,福州自然不会甘居人后,以“全城若狂”的精神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送瘟大行动。

清初笔记《榕城纪闻》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福州疫起,乡例祈禳土神,有名为五帝者,于是各社居民鸠集金钱,设醮大傩。初以迎请排宴,渐而至于设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词状,批驳文书,一如官府。而五帝所居,早晚两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寝,皆仿生人礼。各社土神参谒有期。一出则仪仗车舆,印绶笺简,彼此参拜。有中军递帖到门、走轿之异。更有一种屠沽及游手之徒,或装扮鬼脸,或充当皂隶,沿街迎赛,互相夸耀。继作绸绉彩舟,极其精致,器用杂物无所不备,兴工出水,皆择吉辰,如造舟焉。出水名曰‘出海’,以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是日,杀羊宰猪,向舟而祭。百十为群,鸣锣伐鼓,锣数十面,鼓亦如之,与执事者或摇旗,或扶舟,喊呐喧阗,震心动魄,当其先也。或又设一傩,纸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驿骑,旋绕都市四围。执香随从者以数千计,皆屏息于烈日中,谓之‘请相’。及舟行之际,则疾趋恐后,蒸汗如雨,颠踬不测,亦所甘心。一乡甫毕,一乡又起,甚而三四乡、六七乡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镇乡村日成鬼国。巡抚张公严禁始止。”

然而糜费大量金钱的送瘟活动治不好传染病,也扭转不了李自成起义军因大瘟疫而兴最终断送明朝江山,更改变不了清初的饥荒造成人口锐减。顺治四年福州暴雨成灾,造成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场面,相关的记载也出现在上述的《榕城纪闻》中。

五、屡禁不止的“顽固淫祀”

官员们禁止五帝信仰不仅仅是基于前述的士大夫立场,也不仅仅是打击消耗无厌、神棍借迷信敛财惑众的陋俗,还有一点是,深受官场文化熏陶的福州百姓把五帝等诸神的仪仗等物做得比地方官员的还要像样,甚至迎面相遇而不避让,对着官轿鸣锣喝道,这已经是挟淫祀而抑官威了。据《福州府志》载:“国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迟惟城毁五帝庙,撤其材以葺学宫,民再祀者罪之。”结果又怎样呢?“乃迟卒未逾时,而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

nlc202309040729

民间传说中,清代的五帝庙曾遭到多次禁毁,结果人民群众用若干种奇妙的方式将五帝庙改头换面,从而逃过一劫。其一是改为武圣庙并奉祀关帝于其中,并编造“刘关张三帝,张帝(五帝之一)居中”的说法,以官方祀典作为幌子。其二是将五帝庙同时供奉观音(所谓“拆五帝庙,起观音亭”)并改庙名为庵或寺,用佛教来作掩护;或将五帝作为佛寺的护法伽蓝供奉起来—首山妙峰寺就是这种情况,故而福州对部分神有“神头佛尾”一说,其中就包括五帝。就以这样的手段,众多五帝庙并没有在禁毁的浪潮中被波及,禁令日弛,盛大的游神祭典和出海仪式又继续进行,虽然和明代的风俗已有不同,纸糊的五帝及部曲已经改为我们在首山所见的“塔骨”,而一日具三膳也改为沿途设宴。这种疯狂的场面引起了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Justin Doolittle)的兴趣,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里有详细的描述,其观察之入微,甚于本地士大夫远矣。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文化大革命”让中国民间传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寺庙被改作他用,五帝庙也在劫难逃。但春风再起时,民间信仰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将旧有的仪式恢复如初。八家将继续为五帝出巡开道,市区依然举行着出海仪式,五帝宫庙甚至乩堂(附体降神场所)都推陈出新,在熟悉历史文献的人看来,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昔日回响。但看过首山村的游神,我们就知道,这种传统的维系,在今天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缺乏大瘟疫时期生命受到威胁时候的驱动力,又缺乏农耕时代合族聚居的前提条件,现在的乡村祭典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量的宫庙不再出巡,而出巡的时候民众自发的祀宴也逐年减少。更有甚者,如果整个古村被拆迁,村民住上高楼,那么和以前一样举行走街串巷、抬轿进老宅“吃宴”的游神就可能完全没了。若是拆迁后异地安置,恐怕连回到原来的庙去看看都成了问题。

六、科技抗瘟和“保平安”心理

当下有一种类似古代士大夫的观点,经过了巴斯德、科赫、弗莱明、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医学界的共同奋斗下,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样的烈性传染病,对其他传染病也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和研究手段,对抗瘟魔的战役必然以人类一方取胜告终。因此,既然知道传统仪式对瘟疫起不到直接的抵抗作用,甚至是加速传播的途径—据《疾病史的区域研究—以近代福建鼠疫为例》载:“一九三五年政和县发生鼠疫,‘一般迷信家求假神、问仙佛、做道场、建清醮,迎瘟灾,无不尽迷信之能事’,常布乡‘有百余家人,鼠疫起时,迷信佛事者自亦忙于道场之建设,然道场未毕而首事人已死过半矣’。一九四一年泉州鼠疫猖獗,民众在鼠疫面前束手无策,只好乞求神灵,演戏酬神之类活动在各疫区盛极一时,由于‘疫区的交通并没有断绝,反而因演戏之故倒反吸引着许多人向那里流去’,这不啻为鼠疫传播增加了新渠道。”因此,在医学昌明的现在,传统以驱瘟为内核的祭典可以悉数摒弃。

然而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的现实是,当问及举行游神等仪式的目的时,大多数参与者的回答并非是“时疫大兴,禳灾驱疫”,而是更偏重心理层面的“保平安”。他们并不拒绝现代医学(尽管现今向乩童求医问药者也为数不少),已经很难把祭典当作抵抗疾病的唯一途径了。这是与明末大瘟疫时期的最显著差异。现在举行祭典的动力,更多的是心理需要和传统习俗,以及借此维系整个村社集体。游神资金需要众筹,举办需要各家提供人丁,路线规划需要各家配合,这就是以村社为单元的“群体记忆”项目。而在当今的环境下,许多村社已经有心无力了。

也有一些社群显示了更强的韧性。夺胜魁原为闽江三县洲的庙宇,解放后全岛居民被迁出,在纪念移民六十周年时,夺胜魁信众举行了一场“出海”仪式,长达数米的纸扎大船出现在市区道路上,前方是如意整兴堂的八家将开道,还有众多神轿同行。但仅仅过了一两年,由于苍霞片区旧改,福州市区仅存的八家将馆如意整兴堂的活动地也被拆迁,另觅地址还需时日。

当瘟疫和“淫祀”渐行渐远,当今硕果仅存的传统祭典,仿佛从古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走出,但又仿佛要再次走入不再出现一般。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古俗吗?恐怕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渐行渐远的乡村老人散文 篇4

1

乡村里,老人已渐渐减少。

时间老去,乡村仍在,黄昏的夕阳仍在,甚至门前的黄狗还在跳跃,可是,他们一个个走远了,不是出门聊天,不是扯猪草,也不是衔着烟袋去给玉米地放水去了。

这次,他们是真的走了。

没有老人的乡村,不是真正的乡村。

每次回到故乡,看着一个个慈祥的老人,陪他们坐一会儿,聊聊天,谈谈外面的事情,心中,就有一种落实感。待到傍晚,送他们走出院子,看着那一个个佝偻的身子,慢慢走过院外的沟边,走向树荫那边,心里,不自觉地涌出一种想法,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小村还是小村吗?还是我流浪生活的最后一处精神归宿吗?

没有老人的小村,总是缺乏着慈祥、包容与爱。

没有老人的故乡,绝不是自己在外面千回百折思念着的故乡。

我一边想着,一边慢慢转身,院子里,一群鸡奓着翅膀咯咯跑过,在宁静祥和里叫出一片幸福的气息。母亲一头花发,拿着鸡蛋向灶房走去。每一次,我带着妻子回到老家,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幸福的节日。

母亲也老了,脚步也蹒跚了。

我的那个背着我,教我童谣的有着两条大辫子的母亲,仿佛一眨眼间,已经驼了背。时间是一条水,我们无法阻止,只能看着自己的亲人随波逐流,一直流向时间的.尽头。

乡村老人,也将一个个在不经意间,随着时间流走。

2

喇叭公,是一个光棍老人。之所以叫他喇叭公,是因为从我睁开眼睛起,他就开始吹喇叭了,早晨吹,黄昏也吹。下雨天时,阴沉沉的,突然,一声喇叭声在沟壑间响起,立时就传遍了小村的角角落落。

他每天乐呵呵的,过着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的日子。

他有三头牛,后来,又加了四只羊。以后,每个早晨或黄昏,就会见到几头牛的剪影,还有几只羊的和一个人的,在山梁上走过。喇叭声飞扬,回环曲折,绕梁钻沟。这时,对面山上有人喊:“吹一个《采茶歌》!”还有的喊:“来个《十二月思春》。”

山和山虽是对面,却是一声喊得应的。那边,唢呐声就变了,他能吹出各种曲子,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会唱什么,就会吹什么。多年后,我进了城,再回家时,问起自己的疑惑:“你识得谱子吗?”他一脸茫然,问我啥是谱子。我傻了说:“不晓得谱子,您凭啥吹啊?”他摇着头,拿起喇叭,吹了一曲《扯谎歌》,又吹了一曲《花大姐》,有口水顺着喇叭口一滴滴落下来,一串串音符就从喇叭口喷溅出来。

小时,我也放过牛,还放了羊,人很小,就跟着他一块儿,牛羊跑了,我去追。但牛羊害人,他出面。一次,我的牛吃了人家的麦苗,人家赶来扯着牛不让走。他来了,眼睛一瞪:“吃了麦苗赔麦子,扯着人家牛干啥?”说着,扬起了放牛鞭子。他那时火气很大,那人怵他,就放了手。

以后多年我都没见到他,再见时,他的腰已成了一张弓,仍笑,声音咳咳的,如一个捅破的风箱,摇着头道:“快死的人了,走不动啦。”

我以为他只是说说,但不久他就死了。什么病,至今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睡着前还是好好的,第二天不见他放牛放羊,邻居就去喊,无人答应,踢开门,人在床上已经僵了。

他能吹唢呐时,每个老人上山时,都有一路唢呐声相伴。他上山时,只有几十人,抬着一口棺材,抬上高高的山梁。

几十年的唢呐声没了。再回老家,山梁上有一堆土,小村中少了一个老人。他死后,他的唢呐哪儿去了,没人知道。

3

三婆的样子,到今天我还记得,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没意思。

三婆把生死看得很开,无灾无病活了九十岁。现在的人,再也没有她那样的身体了,也很少有她那样的长寿了,因为,大家很少有她那样的心性。

春天里,她会提着篮子,一个人到田里去,把米米蒿,还有马齿苋和蒲公英嫩嫩地采了,装上一筐,拿到河边洗净,提回家来细细切了,放入烧开的水中,再搅上包谷面,做成糊汤。糊汤,是小村里常见的饭,可三婆做的却独此一份。三婆的糊汤呈半稠状,绿中带黄,黄中透绿。她拿着一碗饭,沿着门前公路一边走一边吃,见人了说上两句话。别人眼馋她的饭,就一定要拉去,给舀上一碗。

她虽老了,手却巧,她爱做的饭,都是过去缺食时常做的食物。半开的槐花,她摘了以后一蒸,与米饭蒸在一起,嚼在嘴里,一股清淡的槐花香。槐树花开透了,她会背着挎篮上坡,撸上一挎篮槐花,开水一烫,然后晒干,和干萝卜丝做馅儿,做成馒头,把我们险些馋死了。她做好,一个也没吃,全让我们闻香赶来吃了个精光。事后,我让妻子做,却怎么也做不来。妻子去向她请教,可仍做不来。她儿媳也做不来。她听了,连连叹息:“咋就做不出来啊,怪了?”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老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是夏天。农村人过世了,放在棺材中,晚上要有人陪坐,是怕死者孤独。老人活着时,村子里无论哪位老人离世,她每夜都会去陪坐到天亮。

我想,老人大概很想在自己死后,别人也这样陪坐吧。

老人上山前那夜,我一直陪坐到天亮。半夜时,实在瞌睡了,走出来一会儿。静静的夜里有虫鸣,天空闪着一颗颗星星。我又一次想到老人,在这平和的夜里,思念着一个平和的老人,我的心里没有忧伤,平和之中有一丝思念。

一个人死后,能让别人平和地思念着,逝者魂灵地下有知,也会幸福吧。

4

几年来,乡村中那些熟悉的老人,就这样一个个走远,留下一些细节,供小村人茶余饭后细嚼慢咽,临了,喟叹一声,表示哀悼,表示思念。

村头的瞿大爷,是一个厨师。乡村里做事,不像城里进宾馆,而是买了蛋啊肉啊的,然后请来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也不是进了什么厨师学校的,而是祖辈传教的。瞿大爷就是这样一个厨师,事主一请,他围裙一围,就赶去了。事情办几天,他就忙几天。完了饭一吃就走,过年,事主拜个年就算完事。

他做的八大碗,是小村酒席必不可少的。

上次,我回家给父亲做寿,想找个厨师,我说:“请瞿大爷。”父亲吸着烟,过了一会儿道,人都死去半年多了。我一听,一阵怃然,一个老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只有那菜香还依旧遗留在大家的记忆里。

邻村的朱伯,爱唱船歌,还有转转鼓,这两种歌都是山歌,前一种是正月里玩旱船时唱的歌。转转鼓,则是人过世时唱的。因此,前一种是喜庆的,后一种显得悲怆。他嗓门好,声音亮,每次唱起来,一群老人都跟着帮腔,形成一个团队。

他后来是癌症走的。

院子里,虫鸣依旧,那棵椿树还没长成合抱粗,我记忆中的老人却一个个走了。我见过他们中年的样子,见过他们老年的样子。始终,唯独没有想到,他们会一个个离去。

他们离开,我的回忆还能沿着往事溯游而上,回到源头吗?

5

老家丧歌中有支歌,唱起来沙哑、悲凉,也很短:为人在世啊要讲良心,没有良心难为人,生前死后骂不停啊,你说寒心不寒心?

过去,回到故乡时,走在弯曲的路上,或者山梁上,保不准就会听到从哪条山沟中传出这么一嗓子,在小村上空缭绕不散。每次,听到这歌,我都有一种警醒,一种汗颜。

我离开小村,我们这代人和下代人也将一个个远离小村。小村留下来了,小村的老人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还有他们的遥望,他们的叮咛,以及小村的宽厚、朴实和善良。

我们如一股山泉,从源头流出,潺潺源源,流向城市,流向红尘,沿途羼杂着垃圾、纸屑和泥浆,让我们变得浑浊,变得面目全非不敢相认了。

有时回到老家,见见乡村老人,和他们谈谈,就是看看源头,对潭照影,洗涤一下自己的人,也洗涤一下自己的心。这样,避免我们精神上蓬头垢面,污浊不堪。

现在,乡村老人一个个走了,走向远方,走向我们永远也无法触摸的世界。

渐行渐远的美丽 篇5

——题记

1

当我写下我的高中生活这四个字之后就无法再写下去了,我不知道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来叙述它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亦或者是现在完成进行时?

我高四了,看到高一新生那稚气的面容会不自觉地忧伤;我高四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够被称作一名高中生。

2

几个月前,我还一直以为,走出了这个校门就很少再有机会再踏进来了;几个月后,我又回到了这里,与这片土地朝夕相对。

当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离开之后的37天,我又大包小包地出现在了这里,真的很滑稽。

3

高四是提前开学的,偌大的校园里只有我们这些目光迷离的高四生。大家各自低头匆匆地行走着,沉默得可怕。

不得不站在另一个角度欣赏这个校园了,怀念那个奔跑了3年的大斜坡,怀念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4

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走到那个熟悉的教室里去,坐在熟悉的座位上,想着那些熟悉的人。

“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mp3里,朴树的声音孤独得让人心疼,

我趴在桌子上就那样睡着了,我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然后时光倒流到了的夏天,那时我们还很年轻,

可以没心没肺的大笑,然后笑到嘴巴抽筋。

5

那时候刚开学,要整天的军训,班主任在一旁清点着人数。虽然我们一直抱怨着天气有多么的糟糕,军训有多么的辛苦。

但我们还是在享受着这一切。休息的时候会围在一起唱歌,有时还会几个班在一起斗歌。虽然彼此都不怎么熟悉,但是会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而顶着烈日在操场上努力训练着,尽管全身都是汗水,尽管脑袋里已经有星星转了无数个圈……

怀念充满朝气有着阳光般笑容的我们。可是这一切就像是光良在《少年》里唱的“这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回不去了

6

高3,我变成了一个乖宝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高3,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运动会,400米,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冲过红线的感觉。

然后有了个比我们还像个小孩子的班主任老汪,还有那让我们全班同学崇拜得五体投地的语文老师杨戈琪同志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停电的晚自习上,老汪会给我们唱“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从中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嗡嗡”那场面一个词——和乐融融!高考前的6月3日,我们班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还一起去‘夏游’在学校后的小河上一起疯,搞得个个成了落汤鸡,许许多多的画面都被照相机定格成了永恒,每当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都会偷偷地掉下眼泪。你们都在哪里啊?

6月8日的下午,当我从考场走出来的时候,不是一切都结束了的释然,而是莫名的悲伤,我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里。

晚上大家在一起疯,彻夜未眠。这是我们这么多人在一起的最后一天了把。

8

我们说着以后就算读大学了,找工作了,都要在一个城市,然后我醒来,看到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

她们都走了,散落在天涯。

9

这一切的一切,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舞台剧,曲终人散,然后时间的幕布垂下,我们散场,离开。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与曾经属于我们的高中生活背道而驰了。回头看的时候只能看到那些熟悉的背影在点滴中消逝,一点点,一点点地模糊,到最后只能看到那条通往回忆的路,空荡荡的,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

渐行渐远的时光作文 篇6

曾经我们都很年轻,年轻的似乎忘记了些什么,我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有自己的梦,我们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情怀,有着任性的叛逆,为了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件小事情心里思绪万千,我们都怀念童年,我们都依恋过去,我们还未长大,我们是花季的“少年”。

时间将我们打磨成没有棱角的珍珠,我们似乎都忘了那个曾经奔跑过的孩子,我们不在是那么单纯的幻想。我们是被时间所打磨的的一群孩子,有那么一刻,你会想回到过去吗?

曾经的我,拥有你们一群好伙伴,我们曾经一起在操场上欢笑过,一起幻想着后的我们的样子,一起约定着会是一辈子的朋友。你们知道吗?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因为我知道有再难的事情我们都会一起扛。你们是我闺蜜,是我在乎的人。可是不知何时,我们都变得那么陌生,不小心的,我们都把彼此遗忘在过去。

菜菜,蛋蛋,啦啦,饭饭。我们是一群打不倒的姑娘,你们有忘记么?你们曾经说“以后,出什么事有我们在,不怕。我们是打不到的群体”对啊,曾经的那些话我都还记得,你们呢?我记得菜菜说“一声姐妹大过天”,我曾经还傻兮兮的把它当做我们的‘口号’。啦啦你记得你曾经和我一起约定的吗?‘蓝天大海白婚纱’忘了吗?傻蛋蛋只知道骂我笨,可你不也一样吗?我当你是一生的闺蜜。饭饭你说过“傻瓜,我是你的垃圾桶。”你有印象吗?望着你们慢慢远去的身影,我怕了。我的怕有一天我们见面只剩下一句“你好”,曾经的women,那么单纯,不是吗?

有时,我不喜欢说话,静静地等,等着那种熟悉的感觉回来,没有人来打扰我,是我把世界拒绝了。等你们一起来谈天说地,有那么一刻,我真的好无措。你们说让我每天开心,好,我以后一定会很开心,我一直在原地,不曾离开。我们约定要一起去找“它”,现在这个约定你们忘了吗?

我不想发什么感叹,只是心里有太多话,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许太过粗糙,或许不够具体,或许算是无病呻吟,我会等你们一起再疯狂。

渐行渐远的村庄 篇7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简评]乡愁是游子亘古不变的思绪,对于“我”这个“背叛者”来说,乡愁来的尤其猛烈!“我”的思绪从村庄开始,蔓延到村庄的景色、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鸟儿的幸福生活……蓝月亮是纤尘不染的,但这在城市已找不到了;同样找不到的还有“我”的“精神家园”——“温暖”、“幸福”、“静谧”、“安详”、“纯洁”、“完美”。渐行渐远的不是时空上的距离,而是“我”和村庄心灵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引发的作者的反思无疑也深深地触动着我们。

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8

还没有她们的时候,我们总是黏在一起,我们是那么要好的朋友,全班都承认的——不过那是以前了。她们才走进你的生命里多久。

上课,你们偷偷地传小纸条,我在课堂却冷眼旁观,或沉思,或无视。也是,我没有必要打断你的小乐趣。

下课,你们在一起追追闹闹,留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或难受,或不屑。也是,你没有必要拉我跟你们一起。

姐姐说过“悲哀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快乐。”好乐观的一句话,可惜不属于我。我说过,如果你已经不愿意理我,那么你走,我不认识你。

“朋友,只是随某些东西消逝的一个代名词。”这话没错,我总是百般保护自己,可还是让自己遍体鳞伤,我不承认我坚强,我也不想。

我不喜欢这样——朋友之间分成两派,你们成群结队,然后我一个人。我不缺朋友,少了你不会怎样。只是别人不知道,现在你身边的那群,原本都是在我身边的。不是你抢走的,对,是我让给你的。

朋友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过客的时间,也要把我弄得这样狼狈。

我曾为我这样的狼狈流过泪——呵呵,这是我听过最幽默的笑话,笑到我不禁打寒颤。何必,我早该知道你有你自己的路,干嘛那么犯贱地在意。

大家都还停留在以前,以为我们依旧是最好的朋友,那是因为他们都只能看到表面,他们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你在我心里,从来就没有排在“最好朋友”这一栏里过。总有懂我的人,知道我为什么主动被孤立,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沉默不语,这样的人,我只看到两个,也许够了。

我还能怎么样,我都把这一切的原因说成是我们不合。班主任说“性格决定一切”。也许我们的思想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没关系,现在你怎么样对我不重要。

渐行渐远的800字初三作文 篇9

秋风乍起,吹得满地落叶漫天飞舞。日薄西山,余晖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妈妈要离开了,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好久才能回来。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并肩走在阳光下了。我踮起脚,轻轻抱住了她。

小时候,妈妈总会在放学的时候接我回家。在一片无人的草地里,照着夕阳撒下的点点光晕,她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就像朋友一样,我们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坐在落叶铺成的地毯上。

我们一起聊天,我把学校的趣事和自己的烦恼统统告诉她,她笑着倾听,在我高兴时同我欢呼,在我难过时柔声安慰。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她陪着我成长,陪我度过漫长岁月。

“不哭了,都长这么大了,哭鼻子会被人笑话的。妈妈不在了,你要照顾好自己,在家听奶奶的话。天冷了就多加件衣服,别冻着了。早餐一定要吃,不然会饿坏的。你要好好学习,但是不能熬夜太晚,对身体不好。妈妈……妈妈尽量早点回来。还有……”

她的声音渐渐哽咽,我的泪水也渐渐浸满了眼眶……她转身离开了,我没有说话,只是任由自己泪如雨下。她的身影离开了我的视线,消失在了天际,我还傻站在那里。耳畔是冷冽的风呼呼刮着的声音。从今以后,就只有我一人了。

就像一朵花,绽放时娇艳欲滴,枯萎后毫无生气。当我笑转回眸时,远处早已繁华落尽……

夕阳西下,凝视落日;夜幕降临,仰望星空。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孤鸿一点。孤寂寥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曾经多少次,坐在大树下,我仿佛看到了她温暖的笑容。曾经多少次,望着她离去的那个岔路口,我好似感觉她在向我招手。

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今天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我独自一人走到角落,坐在凉椅上。月亮爬到天空,把倒影投入湖水中,一片宁静随着云雾般的月光透过层层枝丫,留下斑斑驳驳的碎影。月,好美,就像一块高挂在空中的玉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低吟着这些诗句,肝肠寸断。

旁边的藤椅空空如也,没有那幅亲切温柔的面孔。小桌上的月饼堆积如山,没人分享我便不想品尝。

妈妈在的时候,都会陪在我身边。我枕在她的肩膀上,她轻轻哼着歌谣。皎洁的月光把场景衬得恍若仙境,我的回忆也显得那么模糊不清。

妈妈会把切好的月饼送到神情恍惚的我嘴边,会帮我擦去嘴角残留的碎屑。她的动作是那么轻,那么细,温柔得就好像这月光一样。可是,我的身边好像少了一个人。拿起月饼咬了一口,甜甜的,我的心却涩涩的。

夜,静得深邃,月,撒下点点光辉,月光穿过枝丫,透过窗纱,进入心田,包裹着我那颗思念的心。中秋的露水,是思念的眼泪……

古人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涯时。”妈妈,你看到今晚又大又圆的月亮了吗?

“孩子,我回来了!”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应该是我幻听了吧。我自嘲地笑笑,回过头去,却对上了那双真挚柔情的眼睛。

妈妈,她真的回来了!我惊叫一声,扑到了她怀中,泪流满面。

“妈妈不走了,以后都不走了。我不会再把你一个人留在家里了。”她擦干了我的眼泪,宠溺而又愧疚地说:“我会想从前一样,看着你哭,看着你笑,和你谈笑,和你玩闹……”

已近凌晨,天边出现了第一道黎明的曙光。晨曦的微光,带来许多美好的希望。青春路上,有我,有她,就已足够。

渐行渐远的牵挂 篇10

离家出走逆反做学生的有心人牵挂那样一个萧瑟、阴冷的雨天之后,早上我到了学校,照例首先匆匆赶到教室,按照惯例以不容置疑地目光扫视了班级一圈。“呃,他的位子怎么是空的?”我心里自问道。随后,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答案无一不是“老师,他今天还没来。我们也不清楚情况。”

我回到办公室,拨打了他父母的电话,电话里传出他妈妈焦急的声音,“孩子,他离家出走了!这不我刚要给老师打电话说,”“周日晚上跑出去的,至今还未找到……唉,那天晚上在西安读研的姐姐回来了,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因为来年春天就要中考)时,狠狠地训斥了他,语言可能太重。没想到,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去。原来我以为他只是一时赌气,因为之前他一直很懂事。没想到,这次……”“昨天晚上,我们连同他的舅舅在城里找了整整一个晚上,我很失望”“老师,我先和您说一声,您也帮我向同学们问问看,好吗?”“嗯,好的。你别太急了,说不定他自己就回来了。我如果问到什么线索,就打电话给你。”

……

初三,刚接手这个班,没想到会遇上这种事,更没想到一向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他会离家出走。我真是心急如焚,赶紧找了一些平日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询问,可是他们都是一脸茫然。

这一天的白天,真是感觉特别的漫长。期间,再没接到孩子爸妈的电话。直到晚上八点半左右,我再也忍不住了,拨通了他妈妈的号码。“现在情况怎样?孩子找到了吗?”我心急地问到。“还没有找到。孩子身上没带钱,他会在哪儿呢……”电话那头传来悲伤、无奈的声音。虽然听来比预料的略显平静,但是一个母亲牵挂孩子的心,我们都懂的!可能她也不想让我太担心吧。

阿盈的妈妈,曾经接触过几次,因为她的女儿曾跟我上过两年学,做妈妈的她,尽管生活在农村里,但她人比较外向、乐观,出身读书门第,很通情达理,易沟通,很关注孩子的学习,要求太高。这一点,从平时与阿盈的闲聊中,我也略知一二。我也只能安慰道:“嗯,再找找看。我听同学说,他有时会悄悄溜去网吧上网,不知会不会去网吧了?因为,网吧包夜的话,就可以留下来了。”“老师,不瞒您说,我们所有的正规网吧都快踏遍了也毫无他的足迹。我估计他可能去那些黑网吧了。”“黑网吧?”我心里愣怔了一下。这可怎么找呀?所谓黑网吧,就是那些偷偷摸摸开着的游艺厅,为了赚钱,真不知毒害了多少青少年!这通电话,仿佛让我往深渊方向又踏近了一步……当时的我就只是在电话里安慰了他妈妈,自个儿却呆家里狂担心,真是一夜无眠!

深秋的早晨,寒意阵阵,踏着脚下凋零的片片落叶,听着叶子碎裂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也一起凋零了。星期二,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再次来到教室清点人数,督促孩子交作业与做值日。眼光再次扫到那张空着的座位——第二排第一张,心,不由地一紧。看来,孩子还未找到!终于,周三晚上八点钟左右,我接到了阿盈妈妈的电话:“老师,孩子找到了!在XX新村一家偏僻的黑网吧里找到了……”接下来的话,我几乎没听清,也记不起来了,只是记得这两句。“唉,终于找到了!”我的内心里一声叹息。“嗯,找到就好。孩子没事吧?这两天在外面肯定很苦,天又冷,你们别再打骂他了,对他好些吧。”我用商量的语气说着。“好的,老师您放心吧。我们明天会让他来学校的。”阿盈妈妈爽快的说道。

几日的不眠,已让我身心俱累,今晚,我感觉如释重负。孩子找到了,真好。可是,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周四的早晨,我终于见到了他,可是,还是那个他吗?头发有些异样,不再是之前清爽的学生头,显然,已经烫过了;衣着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穿得成熟了些,与之前的小男孩服饰相去甚远;还有,那目光,当我看向他的时候,他也有些闪躲,而不似之前的纯真对视。这一切,怎么会发生的那么快?我的内心里真是很无法接受。可是,在与他沟通过后,我也发现,既成事实,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老师,对不起了!让您担心了。我也知道我妈妈是为我好,爱我的。可是,从小她就说了算,我怎样做她也不满足。其实,我在小学时就已经很不听话了,那时是爸妈压着,所以还算平稳。现在,我长大了,这次,我也反抗了爸妈,我有自己的想法……”阿盈一股脑儿地说着。我听出来了,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受爸妈的掌控,他要独立,要自由。可是,他所谓的独立与自由是什么呢?我看出了他的迷茫。他叛逆,他去網吧打游戏,他去结交一些不良的少年!当时,我就安抚了他几句,让他安定于学校,安心于学习,谨慎交友,其他的少去考虑,毕竟明年面临着艰巨的中考任务。当然,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甚至叛逆性格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或家长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是教育者、学生的领路人,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做学生的有心人,触摸到学生心灵,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就会润物无声。

之后的日子里,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他对我的态度一向是很好的,我也相信他经历了这次一定会变好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他很认真地和我说过一句话:老师,你是教过我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尽管成绩不理想,但也提高了不少,终于在中考的时候考入了一中。为此,阿盈的妈妈多次要感谢我,都被我拒绝。终于在教师节的前一天,我高兴地收到阿盈的短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我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眼前仿佛出现他瘦瘦的高高的身影

怀念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篇11

大众传媒,拉近了时空,地球成为一个触手可及、近在咫尺的“小村庄”了,日本刚刚发生地震,五分钟内,全世界都知道了。想和朋友交流,或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或一个视频,立马搞定,省时、省事、省力。时空是近了,情感交流却远了。那个书信的时代,人们把真挚的感情,填满信纸,让自己的感情,在书信中奔放,火热的情感,在书信中燃烧,让友情升华。

八十年代,我毕业后分配到巴山深处的镇坪县,那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四季分明的好地方,风光最美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偏僻的地方,我任教的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无电话、无电视,邮递员每周只来两次,学校只征订了一份《安康日报》,那一张报纸,被我们翻来覆去地读,就连报纸缝隙的“寻人启事”也能背得滚瓜烂熟,学校里每月轮回让县放映队放映一次电影,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盼信、读信、写信。

那个时候,和我书信来往的有我的同学、老父亲、“准妻子”每个周都要收、回到四五封信,那种盼信的滋味,既难受又幸福,那绿色的使者——邮递员,就是我的精神天使。“叶坪”工作的朱君,是我的挚友,每周必有书信来往我们在信中,谈理想、谈工作、谈人生,透过信纸、透过滚烫的感情,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声,看到彼此的微笑。张君在部队服役,他军训时累的爬不起来,也要躺在床上给我写信。他要考取军校,他寄来厚厚的数、理、化试卷,我一道道做好,加上我的鼓励和祝福,一同厚厚的给他寄过去。

老父亲每周的来信,一封不少,那一封封薄薄的.信,包含着沉甸甸的爱和鼓励,在信中,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在烈日下劳作,看到了微微驼背的父亲,起早贪黑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我给老父亲回信的时候,泪水常常打湿信纸。

“准妻子”的信,有时候是一周来往两封,在热恋中的青年男女,都是激情燃烧的诗人和散文大家,我和“准妻子”之间那种盼信、读信、写信的焦急心理和幸福的滋味,现在还回味无穷。在树林里捡拾一片血红的枫叶,也让我伤感万千,把自己的感受,写进信中,再为枫叶配上一首小诗,一起夹裹在信里,邮给她。她立即会把泪水打湿信纸的信,给我邮来。我的学校门前有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流,周末的夜晚,坐在深潭中的磐石上,一轮明晃晃的圆月跌进深潭里,我思乡和恋人的情愫,也跌入深潭里,让“哗哗啦啦啦”的溪水,一同流向远方。我就会在信中,夹上一缕月光,让远方的她,也有一块晴朗的夜空。

我和“准妻子”的书信来往,我编辑成小册子,书名叫《爱的足迹》,分为上、中、下三集,上集为《初恋的感觉》,中集为《爱的倾诉》,下集为《燃烧的激情》,可惜的是,搬了几次家,那个宝贵的册子丢失了。

渐行渐远的村庄阅读题及答案 篇12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

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呜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

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的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

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结合原文,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问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

2.画线句子“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呢?

3.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4.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参考答案

1、答案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问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2、答案充满心灵的诗意;有呜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3、答案(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3)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

渐行渐远的背影 篇13

“总有人要赢的,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科比

科比的名言贴在房间墙壁。科比决定退役,20年职业生涯走到尽头。留给我们一个坚毅的背影。回想他带给我的点点滴滴,都已定格成青石板的的记忆。

科比五次夺冠,是当今最耀眼的NBA球星之一。他取得的辉煌成就被许多人所赞叹。如冰心所言: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不错,很少有人了解他背后的努力。凌晨他在沙滩上骑行40多公里,然后来到训练馆训练。当他接受采访时,他总问:“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夜景么?”这源于他对胜利的渴望,对自己的完美要求。是他激励我,挑战自己,追求完美。

不知多少次,月已阑珊,睡意朦胧。一抬头看到了墙壁上那句:“总有人要赢的,那为什么不能是我呢?”一阵强有力的心跳后,坚定地坐下,心会神凝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是啊,“要想实现比别人更高的目标,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你有对目标的渴望,就要去勤奋努力。”初中三年,在科比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锲而不舍的习惯,追求更高、更远。

科比曾跟腱撕裂,仍坚持罚完球后下场;曾手指错位,经简单治疗就重返球场。他说:“那是因为我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我不会让其他的东西妨碍我,包括伤痛。”

为迎接体育中考,炎炎烈日下,围操场不知跑了多少圈;凛冽北风中,绕着人行道不知跑了多少趟。全身酸软无力,我也曾想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伴随着一声怒吼冲过终点,留给别人一个坚毅的背影。

科比虽退役了,但科比的时代永不会过去;科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科比的精神永存心底。

山东省滨州市第四中学

指导教师:李花荣

渐行渐远的自行车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4

(1)清晨,太阳正在升起。

(2)整洁的街道,幽雅宁静。粗壮的梧桐树,枝叶茂密,偶尔一阵凉风,让人神清气爽。

(3)里弄,小巷,胡同口,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响着清脆的铃声,鱼贯而出,在宽阔的大街上,汇聚成浩荡的车流,来来往往,时有分流,又不断地合流。

(4)城市苏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5)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各处都能见到的城市图景。只是这幅图景,已恍惚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的街道,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上海产的“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轻盈简洁,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王国里的主力军,中国人踏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7)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中国竟有着长久不变的形态。首先是价格不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凭票供应,到八九十年代的随处可买、随时能买,自行车的价格始终在100多元一辆,普通的工薪阶层买得起;其次,外形也不变,它的构造始终是一个车身、两只轮子,“操纵在两足之间”,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便能轮转车行。

(8)自行车以自己的朴素、朴实,遍布城乡,中国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也一无所求地任人使用。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

(9)自行车不疾不徐,正是其奥妙所在。疾者,即与凶险同行,一旦失控,便会头破血流;徐者,即无法行进,也会车弯人倒。不疾不徐,循势而进,这是自行车的前进方式,其实也是做人的前进方式。世间之事,快不得,慢不得,不疾不徐之为上。

(10)自行车唯力而行,这又是其魅力所在。自行车的速度是人踩踏出来的,脚踏轮转,一分脚劲方有一分速度。人踏着车,争到了速度,却也造就了人的体能与毅力。物质社会,既要借助物质,又要唯力而行,尽力而为,此是人在物质世界的存亡之道。

(11)自行车谦卑处世,这更是它的品德所在。它不横冲直撞,不强凶霸道;无论大路、小路、田间的路,只要有路,它都能依路而行;它卑微而立,在大千世界,只需微薄的一席之地;它供人役使,却无所索求;它给人方便,却不污染人间;它简洁朴实,没有贫富的差距,让骑车人心态平和。

(12)自行车是人们漫长岁月的坚守者,艰难行程的助推器,它陪伴中国人缓慢却不停顿地从贫困通往富裕,直到汽车进入普通人家。而今,自行车竟然淡出了中国人的视野,渐渐地远去。

(13)中国人已经不会安于自行车的速度,也不看重自行车的价值。汽车成为社会的新贵、新宠,铺天盖地,不可一世,并且很快取得了自行车从未享有过的地位:一条一条道路由它驰骋,一片一片空间由它占有。飞驶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根本不会把自行车放在眼里。

(14)高速的公路,疾驰的汽车,凡是路,都被汽车所占。汽车又堵住了路,路堵、车堵、人心也堵。一心求快的中国人又不安于汽车的速度,磁悬浮速度、高铁速度,接连问世,震撼人心。中国人只想快,甚至想飞腾起来,总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15)自行车,已然是交通工具中的弱者,它不断地被边缘、被贬值。一个视速度为强势的时代,自行车的命运可想而知。

(16)在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不必为传统器具的衰落而悲哀,万物优胜劣汰,自有其客观的规律。与汽车相比,自行车的速度自然落后了许多。然而人世间,并非越快越好,倘若物质飞速地发展,而人的灵魂跟不上,岂不险乎?倘若人的灵魂、人的生命就得慢慢地行进,如此的快速,岂不悲乎?

(17)其实,世上并非都在追求速度,丹麦、挪威诸国,人均收入和现代化水平都居世界之前,可谓十足的富裕国家,却照例是自行车不少于汽车,也不弱于汽车。宽广的大街上,有专设的通道让自行车自由而行,还有专门的交通法规保护自行车。人们依旧喜爱自行车,依旧每天踏着自行车上下班,包括部长、市长和白领阶层。自行车不仅让他们骑出了一个洁净的天地,也骑出了一个体魄强健的`民族。

(18)然而,我们已经上了快速的轨道,人们崇尚快,追求快,一切都想快,再也慢不下来了。

(19)渐渐远去的自行车,留下的只是遥远的记忆。

(《浙江日报》2011年12月9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文章(1)~(4)段的作用。(3分)

2.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自行车文化”的主要内涵。(4分)

3.请你选择角度,赏析文章第13段画线的句子。(4分)

4.请根据文意,说说“渐行渐远的自行车”引发了你那些思考。(6分)

答案:

1.(共3分)营造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清晨从容有序(或宁静)的美好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怀念(1分);引出下文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1分)

2.(共4分,每点1分)(1)不徐不疾的前进方式;(2)唯力而行,尽力而行;(3)品德谦卑处世;(4)信念执着坚守。

3.(共4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铺天盖地”“不可一世”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数量多和豪迈之情;“驰骋”“占有”写出了汽车的张扬的个性,“飞驰而来”“绝尘而去”等写出汽车速度之快,(举例分析1分)与前面写自行车的相关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1分)也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1分)

4.随经济的发展,自行车的速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淘汰也是符合规律的。(2分)但是世间一切并非越快越好,高速发展的城市遗留下诸如交通混乱,环境恶化,人们的急功近利等问题亟待解决(2分),人的观念态度、精神理念、灵魂归依等方面的渐变更新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2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6分)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前四段写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场景,这样一个场景,在文章的开头出现,在结构上是引出下文,在内容上要具体阐述,在本文就是引出对自行车的相关回忆。

2.试题分析:从文章结构来看,文章第8段写到“车轮滚滚,竟然滚出了一个自行车文化”之后,连续四段都在阐述自行车文化,而且每段第一句都很明确地阐述了这种文化,作答时可以直接截取原句,也可将关键词语提取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时,先要看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在本句中,“铺天盖地”“不可一世”“驰骋”“占有”等词语,很明显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且这和前面写的低调的速度慢的自行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上一篇:工商管理(会计电算化)自我鉴定下一篇: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