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推荐11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 篇1

1、电源、电线、用电器、电器元件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电路。

2、电路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并联连接。

3、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干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1.5V,串联则是3V。

4、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

5、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6、在户外遇到雷雨时,因为容易遭到雷击,所以不能站在树下躲雨。

7、像铁片等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导体。

8、像塑料那样不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绝缘体。

9、电冰箱、彩电、日光灯用的电是交流电,手电筒用的电是直流电。

10、电线外面的塑料皮使用时间久了会老化。

11、脱毛衣时闪现的电火花是毛衣磨擦产生的电流造成的,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12、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或按钮)控制的。

13、导体有:人体、大地、水、金属、湿木。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6.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7.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8.油菜花的四部分的构造: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9.不论是盛开的、谢了的、掉了的都可以算花,花蕾是指那些还没有裂开的花苞。

10.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

11.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12.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13.豌豆花、桃花、牵牛花是完全花,结构完整。柳树花、南瓜花是不完全花。

14.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气味、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

15.只有四部分都齐全的花才叫做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都叫做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都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16.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17.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18.雌蕊顶端有一个柱头,底部膨大成为子房。用手去轻触雌蕊的柱头,会感觉到柱头有粘性,那是因为雌蕊的柱头上有粘液,这些粘液可以帮助雌蕊更好地接收来自雄蕊的花粉。

19.各种不同植物花的雄蕊,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有差异,但花药上的花粉都很容易抖落。

20.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1.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2.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所谓自体传播,是靠植物体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

23.动物传播。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沾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苍耳;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

24.风传播。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乘风飞行。如柳树、木棉、蒲公英。

25.水传播。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果皮含有气室、密度较水小,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如莲蓬和椰子。

26.种子萌发时,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27.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28. 蚕豆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子叶提供养分。

29.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的是种皮;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的是子叶。

30.雌性动物产的卵与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相结合才可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3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2. 构造齐全的花,由雄蕊、雌蕊、花瓣、萼片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3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哺乳类动物多为胎生动物,少数动物是卵胎生动物,如大肚鱼、孔雀鱼、腹蛇、某些鳖鱼。

34.鸟类的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及胚胎等部分组成。

35.蛋白和蛋黄都是胚胎发育时的营养库,为胚胎发育成小鸡提供物质和能量。蛋壳膜可以保护里面的生命体,气室可以储存少量空气,保证生命的延续。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 篇2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3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复习习题 篇4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thename of a huge(庞大的) clock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his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time onthe face of Big Ben. Each face is the size of a double decker(层) bus. The handsare about four meters long.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two people standing on topof each other.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s ofParliament(国会大厦). Ther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clock tower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Maybe you will hear it as well as seeit. The huge clock makes such a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it goes every quarterof an hour.

The clock was named after a big man. He wasSir Benjamin Hall. This man did much building work in London many years ago.

( )1. Big Ben is .

A. a double deckerbus

B. a huge clock

C. the name of Ben

D. a building

( )2.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of an hour.

A. tenminutes B. fifteen minutes

C. thirtyminutes D. forty-five minutes

( )3. You canread the time of Big Ben .

A. at thetop of the clock tower

B. in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C. on thehands of the huge clock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复习资料 篇5

2. 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3.蓝、绿是冷色,使人感觉凉爽、寒冷、遥远和宁静。以蓝、绿、紫色为主画的风景是冷色调的风景,显得静谧而幽深。

4.影响画面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因素很多,除了色相的对比与和谐之外,还有色彩的纯度、明度、面积等因素

5.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6. 彩纸穿编步骤:画底稿、刻出横的或竖的小口、剪下比小口略窄的纸条、用纸条上下穿编、将穿好的纸条向上挑起成弓形,再将纸条两头在纸的反面固定。

7.风雨(水彩)现代 霍克尼(美国)

风雨(油画)现代 卢梭(法国)

现在雕塑(金属) 亚历山大利伯曼 (乌克兰)

8.有了单色纸板画,就逐渐出现了拼版套色和分版套色的纸板画

9.多版多色的套印方法:(1)需要制作多张底板,分别在各分色版上滚上不同的颜色,按先后顺序印制。 (2)分版套色时,要在印版和印纸的变焦对应处坐上标记,以奥正套印准确。 (3) 等一版上颜色干透,再套印另一版。也可在半干时就套印,以获得特殊效果。 (4) 可以用印刷油墨进行油印,也可以用水粉色和水彩色、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或过滤纸进行套色水印。用水粉作业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甘油,防止颜色干得过快。 (5)套色水印法是将纸盖在印版上,用喷壶将纸适当喷湿,覆上一层报纸,然后逐步揭开部分印纸,再在底版上涂色,一步步磨印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 篇6

2.“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句话点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目的,既反应出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也反映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三顾茅庐》的写作特点:①鲜明的对比②精妙的比喻③细节描写④环境烘托。其中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烘托了诸葛亮性格的特点。

4.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实际上是成语“拨云见天(日)” 的活用,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这句比喻句是把刘备听了分析群雄纷争形势和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后,那种茅塞顿开的心情,比作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求贤若渴,当他求得了贤才,并听了贤才的一番话语之后,心里顿时变得疏朗、明澈多了,这种感觉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这种美好心境,再一次表明他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赖。

5.“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刘备这么说,是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了水。从这个比喻句中,我们能进一步地感受到胸怀大志的刘备对贤才的器重和厚望,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以及他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

6.中国古代四大名著: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②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主要有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等;③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主要人物有:林黛玉、贾宝玉等;④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主要人物有:林冲、武松、宋江等。

7.《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8.春秋时代,晋国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因为多年征战使祁黄羊的腿脚落下毛病,所以他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他先后推举了两个人,每次都很认真严肃,从“郑重”“ 慎重 ”等词可以看出。

用文中的一句话赞美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用两个成语来赞美他:出以公心、处事公正 。

文中的“仇”指杀父仇人解狐,“亲”指 亲生儿子祁午 。

祁黄羊向悼公推荐的最合适的中军尉人选竟然是他的杀父仇人解狐,从中可以体会他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解狐病逝,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是万般无奈而又十分慎重的决定。从中可以看出举荐仇人和亲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标准只有一个:是人才而不是亲与仇。

9.《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本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也叫台词。括号内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幕起就是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反映出公仪休是个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人。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复习题有哪些 篇7

2、一头大象每天要吃302千克食物九月份大约要吃多少千克食物

3、育才小学有254位夏令营学员。学校组织学员到博物馆参观学生门票每人25元。学校准备6500元够买门票吗?

4、看表,回答问题。(10分)

苹果 桔子 梨

箱数 13 16 23

每箱重(kg) 24 13 16

(1)苹果和桔子一共多少千克?

(2)梨比桔子多多少千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复习练习题 篇8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以说,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送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即:

苏教版四年级英语复习方法 篇9

英语老师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记忆单词困难。今天背的单词,明天一早就忘了。其实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常言道:复习为记忆之母。记忆单词难,学了又忘。这种现象符合“记忆——遗忘——再记忆”的客观规律。我们往往会发现,课堂上使用频率高的句子,同学们就掌握得比较好。这是由于多次复习与使用的缘故。一般说来,任何一种没有经过复习和巩固的知识迟早都要被遗忘。日本学者上冈光雄通过“英语单词保持率曲线”证明:背过的英语单词,如不加以复习巩固,时隔一天就会被忘记10%,但是如果学后3天不复习巩固,就会忘记40%,如果4——7天不复习,就会忘掉60——70%,时隔3周,所记的单词就所剩无几了,留在脑海中的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此,学习英语必须坚持课后及时复习与有计划地循环复习相结合,即开始时复习时间间隔要短,然后间隔逐渐加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篇10

7.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上面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该图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2分)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2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2分)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 篇11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2.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郎)、(蟋蟀)、(蜈蚣)等。

3.仔细观察土壤,发现土壤是(湿的),土壤里面有(小石子),有(落叶),有(植物的根),还有(小虫子)。

4.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5.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6.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7.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8.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9.(陶器)、(砖)都是(土壤)烧制出来的。

10.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11.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12.(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13.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4.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15.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6.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7.(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18.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1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2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21.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呈绿色),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枯黄)。

22.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上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23.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常用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

24.做肥料袋的方法:(1)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

(2)洒水、轻轻扎上袋口。(3)塑料袋放黑暗处。

25.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26.科学家从土壤中已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

27.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28.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29.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30.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会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31.(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32.(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33.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34.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二、简答题。

1.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和空气。

2.为什么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3.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上一篇:关于报销医疗费用的申请下一篇:国家安监总局88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