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精选6篇)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篇1

——读《为师之鉴》有感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范丽娟

郑立平老师编著的《为师之鉴——教师心头的那些悔与痛》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郑老师在上学期赠给学校每位青年教师这本书,遗憾的是我因产假错过了。从同事那里借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中的案例的作者们都已经是教育专家了,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质朴娓娓道来,充满真情实感,其痛悔之情每每令我感同身受;案例后的“专家提示”高屋建瓴,睿智的分析点评让人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审视与思考。而且,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不时地联想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失误,与文中的观点相印证,让我对自己曾经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与剖析。

两年前,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那时,班里有四五个孩子是我心头之痛——每每考试总不及格。他们都是其他学校“劝退”的,家长在小区买了房子,成为业主后就把孩子转到我们学校来。时任班主任的我真是费尽心机:屡次家访、每天给家长发短信,隔三差五打电话——无济于事。最后,我对他们的家长绝望了:有的家长远在外地,经月不回,孩子跟着不识字的奶奶;有的家长生意忙的每天夜里很晚才回家;有的家长近乎文盲,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他们的说法惊人一致:孩子不听,管不住。我心一横:你们不管,我来管!于是,每天放学后,我把那几个孩子留在教室辅导功课,过关作业,巩固知识,往往到了七八点才结束。那时夜色已深,我先开车将那些孩子送到小区里,再开车半个多小时回家,吃完晚饭就九点多了,接着备课到深夜。如此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那一百多天的单独辅导确实有了效果:期末考试五个孩子中有四个终于及格了。

现在反思这件事,那时的我舍本逐末得可笑可叹。为了提高一点分数,我牺牲了我和孩子们本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生活——那几个孩子和我都身心俱疲,过度的劳累让我们感受不到教与学的快乐,更多的是急躁、气恼、指责和挫败。

在他人看来,我那时的行为貌似很“高尚”——那一百多天的每天几小时的辅导完全是义务的,我没有接受他们家长的任何财物感谢和宴请。

更深入地剖析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篇2

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孙悟空原是花果山上一石猴, 生性顽劣, 曾经在东海龙宫夺得定海神针、阎王殿上修改生死簿, 甚至大闹天宫, 自封“齐天大圣”, 后来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饥餐铁丸, 渴饮铜汁”五百年, 当他有心向善时, 唐僧没有拒绝, 助他脱困, 收为大徒弟;猪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帅, 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打下凡间, 错投猪胎, 成了“猪刚鬣”, 在高家庄做女婿时被孙悟空收服, 唐僧高高兴兴地把他收为二徒弟;沙和尚原是天上的卷帘大将, 只因在王母娘娘的瑶池宴上失手打破玉琉璃, 遭贬流沙河作了妖怪, 唐僧把他收为三徒弟。

这几个徒弟都是有“前科”的, 留在身边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教育效果也是个未知数, 但唐僧并没有嫌弃他们, 而是真心实意地接纳了他们, 让他们和他一起上西天取经, 也就是给了他们赎罪、改造、进步的机会。所以说, 唐僧有着“有教无类”的民主教育思想。

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 让他们享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问题。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 他们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各不相同, 教育的难度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 成绩良好、品貌端庄、乖巧听话的学生比较容易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赞扬, 受到老师宠爱;而成绩落后、言行不羁、调皮捣蛋的学生让老师伤脑筋, 从老师那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批评、指责、训斥, 严重一点是放任自流。像唐僧那样, 面对不同的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责无旁贷、毫无顾忌地“笑纳”, 而不是挑三拣四、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一番后无奈接受, 他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好老师。平心而论, 这的确是需要一定修为的啊!

二.不计前嫌放眼未来

孙悟空为保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上降妖伏魔, 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对唐僧的肉眼凡胎、善良迂腐、胆小怕事也是常常冷嘲热讽, 唐僧不曾记恨, 有时还表示赞同, 而且不耻下问, 从来不掩盖自己的缺点。得到帮助后总是“谢之不尽”, “贤徒, 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 早诣西方, 径回东土, 奏唐王, 你的功劳第一。”———类似的话说得孙悟空是前嫌尽弃、心花怒放。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笨嘴拙舌, 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有时还挑拨离间, 但唐僧从来就没有动过把他清出取经队伍的念头, 反而处处帮他打圆场、说好话。沙和尚当年在流沙河为妖时, “一个旋风, 奔上岸来, 径抢唐僧, 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 急登高岸, 回身走脱”, 差点要拿唐僧来裹腹, 而取经路上, 唐僧是前尘往事一笔勾销, 充分信赖沙和尚。

“不计前嫌, 放眼未来”使唐僧赢得了徒弟们的尊重和爱戴, 师生关系非常和谐, 整个取经队伍亲如一家, 漫漫取经路也充满温馨。“团结就是力量”, 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现在的学生讲究个性, 有时意见与老师相左, 甚至出言不逊顶撞老师, 或者有其他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人无完人, 孰能无过?这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冷静处理:是老师的错, 不妨大方承认, 认真纠正, 事后不会因为学生让自己“出了丑”而耿耿于怀;如果是学生的错, 得让他 (她) 明白错在哪里, 但也不要揪住不放,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往事不要再提, 用宽容和理解去感化他们, 这样学生会更加尊重老师、感激老师, 师生关系融洽了, 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三.知人善任各尽所能

孙悟空机灵敏捷, 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有七十二方变化, 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火眼金睛能识一切妖魔鬼怪, 手上的金箍棒威力无穷。在取经队伍中他主要负责打前锋, 预测前路凶险, 帮师父化斋, 保护师父的人身安全, 始终是斩妖除魔的主力, 有时还负责与诸神联络, 俨然一个外交官形象。猪八戒虽然满身毛病, 但也有一身好武艺, 也敢与妖魔作斗争, 是孙悟空的好帮手。沙和尚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驯顺服从、任劳任怨, 主要负责挑担子、照看行李, 有敌人来犯时偶尔也会上前助威。每当猪八戒与孙悟空有矛盾时, 他总能从中调停调停, 是唐僧“以和为贵”的忠实拥护者, 也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忠实跟随者,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唐僧知人善任, 自己虽然只是一文弱和尚, 肩不能挑背不能扛, 苍蝇都打不死一只, 遇到凶徒只能束手就擒, 但是他相信他的徒弟, 也了解他们各自的能耐, 让他们各展所长、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 从而排除了取经路上的层层障碍。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 应该学学唐僧的这种“知人善任, 各尽所能”的管理思想: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 把那些有管理才能并且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选拔出来, 根据各自特长让他们分别负责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劳动、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平时的班务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 老师主要起组织、指导、调节的作用, 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葛亮”, 把学生的智慧集中起来, 让学生做主人翁, 班集体建设何愁搞不好呢?

四.管教有方善借外力

孙悟空对唐僧虽然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但性格急躁、酷爱自由、自高自大、心高气傲, 常常不服管教。唐僧起初是束手无策, 只能“点头自叹, 悲怨不已”, 观音菩萨面授机宜后, 用紧箍咒管住了他。猪八戒偷奸耍猾, 一物降一物, 自有孙悟空对其嬉笑怒骂、监督改进。沙和尚和白龙马不用唐僧伤神, 除了自身的性格原因外, 以前的罪孽以及菩萨许诺的未来的正果金身其实就是附在他们身上的无形“紧箍咒”。这样, 一行人能对唐僧唯马首是瞻, “西天取经上大路, 一走就是几万里……”。

唐僧大智若愚。他自身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雅和尚, 他的聪明之处是善于借助外力, 观音菩萨是他最大的支持者, 如来佛是他最大的靠山, 诸神是他的好帮手, 徒弟们互相制约, “借力打力”是唐僧管教徒弟的高招。

当我们老师凭借自身的能力已无法教育好学生时, 应该学习唐僧去寻求外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禀性最了解, 而且是孩子的衣食父母, 是孩子最可依赖的人, 只要能教育好孩子, 他们愿意使出浑身解数, 积极配合老师。所以说, 赢得家长的支持是老师的必修课。社会力量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外辅导员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另外, 同学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相仿的年龄、类似的心境、无拘无束的交谈、随时随地的督促, 就会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唐僧在唐太宗面前毛遂自荐, 并且立下重誓:“我这一去, 定要捐躯努力, 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 不得真经, 即死也不敢回国, 永堕沉沦地狱。”众所周知, “西天取经不容易, 容易干不成大业绩。”自此一去, 历经种种磨难。前路迢迢, 观音菩萨曾经留下一张简贴明示“程途十万八千里”, 唐僧是知难而上, 跋山涉水, 绝不回头;历时久远, “西宇周流十四年”, 却也中途不肯舍弃;生命难保, 一路上毒魔恶怪层出不穷, 唐僧被他们当作吃了能长生不老的美食, 次次几乎丧命, 但每次是刚从鬼门关回来又西行;诱惑重重, 天生的美貌使唐僧多次身陷囹圄, 但心中有佛终究难破色戒。

虽然取经队伍人心有过动摇:猪八戒常常打退堂鼓, 沙和尚偶尔会同意分了行李各自散去, 孙悟空也曾打算回花果山乐得逍遥。但是只要唐僧健在, 他们就有了主心骨, 有了方向标, 赴汤蹈火也百折不回地跟随着唐僧向西去。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唐僧终于领导大家到达灵山、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为西天取经的壮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老师面临着很多考验:社会对老师的要求高, 认为老师的学问和品德等方方面面都要为人典范;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 个个是“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学校对老师不太信任, 想方设法进行各种考核;学生是既要学习成绩又要快乐自由;老师的工资收入与实际付出有偏差……凡此种种, 使老师身心俱疲。但是“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热爱教育事业, 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目标, 并且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没有取不到的大乘经。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篇3

作者:王泽仁

(一)前段时间,水源先生谆谆教导,希望我能将《四书》背下来。并反复叮嘱后学:“要做真学问,而不是假把式。”我问道:“何谓真学问?”水源先生回答道:“真学问就是真学真干,而不是寻章摘句而已。”在下不甚惭愧,遂于这几日清晨重读《大学》、《中庸》。反复吟诵,细细品读,观照自身,发现《大学》、《中庸》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个字是:“诚”。(三年前,我给自己取了个别号:诚戒先生)现摘录其中经典之语,附上后学个人之浅见,还望大方之家赐教:

《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真诚与否,是欺骗不了自己的,假真诚,内心不会有满足感和喜悦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会自然了。这就是所谓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了。一个人再想怎么掩饰自己的内心都是不可能的,能掩盖得了一时,掩盖不了一世。掩藏的越久,反而未来的代价越大。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中,心正者,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自信畅达,凛凛不为所动;心邪者,自然游移不定,四肢不畅,举手投足无不怯懦羞惭。文中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慎独。唯有慎独才能诚意正心。在下认为,慎独有两层含义:

一、自己独处时,别人看不到,也听不到,要谨慎自己的行为,此所谓“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也。想想我们自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无人监督,我还是我吗?我还是社会之人吗?很多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人,而是兽了。

二、在公众场合,要时时守护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心念,别人一时难以察觉,但我们自己知道,这就更需要谨慎了,佛陀所谓“正念”也。行为是很容易监控的,心念却不容易规正。人在社交场合大多是“匿怨而友其人”。言不由衷,现代人的通病。每天恶念、杂念、欲念、邪念丛生,又何来真知己呢?不过是蝇营狗苟、勾心斗角、驱名逐利之辈尔。基于此,我们要牢记文中的六个字:“诚于中,形于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今日之伪善,总有一天会暴露无遗,戒之,慎之。

(二)《中庸》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与善有关,一个人不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又如何能正确的坚守呢?只不过,圣人之善不强迫,不思虑,从容得体,顺乎天性。而普通人之为善,须先改过去恶,然后择善而从之,并持之以恒,坚守而不退转。《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指真、善、美;也是我们修身目的之所在,为的是返璞归真,去伪存真。亲民即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如何每日革新自己而不断精进呢?努力做到《中庸》里面这几个标准就好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十五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啊,所以文中接着就告诉我们要勇于探索、刨根问底、锲而不舍而切莫半途而废。在下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发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一定有所成就,大概聪明者都自视甚高吧。我很喜欢《易经》里面的四个字:卑以自牧。人还是谦卑点好,唯有谦卑,人才会虚心,虚心才会好学,好学才能明理。我始终相信笨鸟先飞、日精于勤的明训。学问也好,工作也罢,没有捷径,唯有恪守“工匠精神”而已。先圣云:“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还是“素其位”的好。

天以诚化物,人以诚感人。有人天生至诚至性,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也。但大多数人都是“自明诚”,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磨砺,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教育才明白真诚的力量。此所谓“学而知之者”也。无论哪一种,最后都能达到“止于至善”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至善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至今还未找到确切答案。还请各位大才指点。

(三)《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至诚不仅能够利己,开发自己的天性;而且可以利人,发掘他人的天性;更加可以化物,发挥万物的天性。中国人讲天、地、人三才。人是与天、地并列的第三极。那么怎么才能与天之创物、地之载物而并行呢?唯有至诚而已。这里的人应该理解为大写的人。

次一等的诚,即在某一方面真诚的人,至少可以感化他人。此所谓正己化人。我们如果还没有感化他人,或许是正己做的还不够。对工作不诚,何以得到领导的赏识?对朋友不诚,何以有生死之交?对爱情不诚,何以得到真感情?

最高的真诚,是可以预知未来的。这是不是很玄的理论?你们是不是不信?这里我不做过多的论述,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了:我读初中时,政治考试特别想得第一名。所以对待政治科目的学习非常执着,心无旁骛。考试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考场上做试卷。早晨起来考题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最后两道问答题,我不会做。第二天早晨,我提早起床,把那两道题背下来。上考场时,我翻开试卷,一看考题,我的天啊!和我昨晚做梦的考题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不是很神奇?古人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真诚的对待一件事情,对待一个人,连上天都会给你开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坚信不疑。此所谓:“至诚如神”啊。祸福将至,必先知之,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福,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祸。一个傲慢的人,行住坐卧趾高气扬,这叫自作死。一个谦卑的人,行住坐卧谦恭自持,这叫自积福。而外在的行为举止就是判断一个人富贵贫贱的最好征兆。

我很喜欢这四个字:“不诚无物”,也即“诚外无物”的意思。好像是唯心了点,但此“物”非彼“物”也。此中之“物”与“厚德载物”之“物”一体也。涵盖有形与无形二类。

《周易》有云:“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至诚无时不在,无所不存,唯有如此,方能成己达人而化物。孔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乃修“至诚”三达德。五伦之道(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义)乃修“至诚“五达道。有人安而行之,有人利而行之,有人勉强而行之。总之能去力行就是个君子了。

(四)《中庸》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有人能够做到真诚一时,却难以做到真诚一世。《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由此可见,善始善终,慎终如始有多难。至诚是永不停歇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唯有恒者,才能知天命,才能得五福。要做到如天之高明、如地之博厚,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想要做到老子所谓的:“死而不亡者寿”,达到悠久无疆的境界,又岂是庸庸之辈所能及。孟子言:“人皆可为尧舜。”佛陀言:“人人皆可成佛。”他们说的只是可能性,并没说一定。天下芸芸者众,卓异者稀。水源先生说人分为三等:兽,人,圣。有些人还是兽,有些人半人半兽,有些人修成了人,极少数成圣。我想,穷我一生,能做个君子就好。但读完《论语》才发现,君子的标准很高,在下“任重而道远”啊。

修诚之人,最忌三心二意,惟精惟一方是根本之法。天地尚且为物不二,何况人呢?生命有涯,精力有限,人不能贪求过多,需要聚焦于自己的理想。《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佛陀言:“戒定慧、闻思修。”“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才是“止”的境界。否则人就容易人云亦云,心浮气躁,随波逐流。

文中言道,至诚之人,可以经纶天下,为世立法,顺应天地化物的规律,开万世太平之典要。此所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天下之道,一也。不因时空而改变。无声无臭,循环无端。人应循法天地自然之道,天道乾刚,地道坤柔,四时交替,阴阳并行。或许唯有如此,人才真的可以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吧。我没有体证过,冒昧揣测。但我20岁出头就已经知道:大自然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中国的哲学理论很多都是从自然中衍生而来的。

对于独立的个人来说,可以有天地情怀,也须有家国责任。但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孔子曰:“道不远人。”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物。这才是平凡的我们要努力去践行的。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是假把式。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为”。

老子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细微处着手,感动自己,感化他人。虽不一定可以移风易俗,但至少可以无愧于心。

感悟《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 篇4

本篇高二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整理,欢迎参考!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会没有遗憾和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论语》在这方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首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恼,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论语》中告诉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是:不要纠缠在苦恼里面,认可它,然后尽最大努力尽量的补足它。我认为,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就是应该尽快把它忘掉。我记得和绅的随从曾跟和绅说:“纪晓岚,您要是老把他当个事,他就是个事。您要是不把他当个事呢,那他也就不是个事。”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正体现了《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我们碰到的不顺心的事都是客观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事情引起的遗憾和苦恼,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们放大这种心理作用,那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乐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觉得痛苦,不觉得遗憾么?这也就是真正的遗憾了。所以于丹教授认为:“谁的生活没有遗憾呢?如果用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的鲜活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你在因为找工作碰壁或失恋而苦恼时,不如利用苦恼的时间去重新找一个新的工作或是一场新的恋爱。当别人深陷苦恼不能自拔而你却脱离苦恼而找到解决方法时,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坦荡,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得到不同的生活质量。

所以,孔子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内心约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内心的制约。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即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了。谁能一生无过?但做错之后,如果自己能这样纠正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所谓“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即每临大事以静之。这让我想到人们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谓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个个身怀武功,但他们会强力约制自己,他们有着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不到非同一般的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灵之勇。决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正如于丹教授所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即使说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诺,但没有骄矜之气。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的是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所以于丹教授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之气。”

夫妻相处之道人生感悟 篇5

居家过日子,没有勺不碰著碗的。出现家庭矛盾后,如果不研究言行、场合,甚至采取一些简单、粗暴、过激的行为,不仅仅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反而会伤害夫妻感情、激化矛盾。所以,化解家庭矛盾也应讲究技巧和艺术性。

一是避。解决家庭矛盾,不能伤害感情和对方的自尊心,既要避免动拳脚,又要力避使用‘离婚’等极易伤害感情的言词,同时还应注意场合,尽量避开他人。

二是缓。由于夫妻双方都在气头上,假如这时急于解决,难免会有一场屋檐下的‘战争’,这样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伤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忍一忍、缓一缓,将矛盾或问题暂时放置起来,等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或机会解决。

三是选。选择适宜的时间、地点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到达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如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处于简便的心境,容易做到宽容、让步、理解和沟通。

四是绕。绕开正题,借助对方那些乐于谈论的话题,适度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启发诱导,含蓄而委婉地道出自我的观点,表达自我的意图。

教育电视的忧患与生存之道 篇6

在关于教育电视的办台要求中, 对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 就是以教育教学电视节目为主要内容。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发展, 上级主管部门就会很放心, 然而, 办着办着, 突然有一天就会“穷得揭不开锅”了, 原因是收视面狭窄导致收视率低, 广告客户流失, 最后就是资金周转不灵, 节目制作和购买没有经费, 只能靠上级拨款过日子。

当然, 实际这样做的教育台很少。在电视节目的设置上, 各教育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无锡教育台从开播以来, 主办过《今日校园》、《市民学校》、《文化广场》等一些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的节目, 也得到了目标人群的欢迎, 但由于节目收看对象狭窄、制作质量一般, 节目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一些经济信息类节目, 如房产、家装、健康、美容、财经等, 既满足了市民的信息需求, 又达成了客户的传播要求,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成为了许多教育台的支柱性节目。

久而久之, 教育台逐渐地模糊了教育的概念, 只能用“大教育”来自圆其说。

人才在媒体竞争中极其重要, 对于教育电视台来说, 要想取得飞跃, 机制改革是土壤, 人才战略是关键。然而, 对于一流的人才来说, 教育电视这个舞台, 显然太小了, 不能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而教育电视也不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待遇, 最后进入到教育电视台的员工, 绝大多数是“退而求其次”的求职者。

教育电视该怎么办?

1. 产业发展竞合

随着无锡打造全国传感物联领军城市目标的提出, 无锡各行各业迅速行动起来, 感知生产、感知环保、感知交通、感知农业、感知物流等项目纷纷出台, 政府也提供了配套资金予以扶持。

无锡教育台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 率先在全市提出感知教育项目, 经过政府立项后, 作为全市传感物联的重要项目, 被优先支持发展。同时, 无锡教育台充分利用承办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的契机, 针对当前学生电影放映的实际困难, 充分领会国家政策, 率先提出在全国建立中小学校园电影院线, 通过研究与实践并举, 公益与商业结合的思路, 与各地各校开展合作。

无锡教育台还主动对接国家级媒体, 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国家教育新媒体“学习超市”合作, 建立无锡站, 并主动承担“感知生长”、“仰望星空”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由项目总部进行投资, 在无锡建立了几十个实施点, 产生了规模效应。

2. 台网有机融合

无锡教育台在原有教育网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性门户网站——无锡新视传媒网, 在工信部注册, 在江苏省广电局进行视频备案, 目前正在申报网络视频许可证, 时机成熟后将申办网络电视台。

为解决网络资源的问题, 无锡教育台要求各部门不仅要将最新播出的视频节目及时上网, 还要汇集各地各类最新信息, 打造以视频为优势的综合性网站。

为解决网络编辑人员不足, 无锡教育台要求各部门分别负责网站各子频道的编辑工作, 并由总编室督促推进。

经过半年推进, 在基本不增加人员、资金以及设备的基础上, 新视传媒网已经初具雏形, 随着今后在广告营运、活动互动等方面功能的加强, 一个新的强势媒体将与无锡教育台互为依托, 共同发展。

3. 教育资源整合

上一篇:初二物理运动的世界下一篇:改革开放家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