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推荐4篇)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 篇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调节企业内部关系,培养高素质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思想保证。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和凝聚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动力源泉。二者的对象相同、目标一致,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方式,可以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增强工作效果;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转化为企业价值观。在当前企业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形成企业的生命合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

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的变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今后工作实践中必须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并为之服务,企业文化正好具有这样的连接功能,它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最佳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融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品位成为职工普遍认可并主动追求的方式,各种文化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使职工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意识和行为,实现思想上的净化和升华。这种广大职工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受教育的好形式,可以打破思想政治工作的沉闷气氛,克服员工的逆反心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条件。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活动环境、生活环境,是满足职工精神需要的前提,增加投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并从中加以引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设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为顺利开展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密切干群之间、职工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双促进、同提高、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4、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促进政工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企业改革的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出“政治工作难做,政工干部难当”的感叹。通过二者相结合,把立足点转到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善于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中找到切人点和着力点,提高认识问题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增强政工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确立与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职工形象和企业形象,使之成为顺利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思想保证。

1、围绕深化企业改革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要求,这就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作用,更新职工观念,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帮助职工消除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惑、心态上的失衡,自觉投身企业改革,保证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增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2、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推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线,集中精力,围绕企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找准与企业经济效益结合的着力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活动、层次各异的技能培训、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突破、求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3、围绕提高职工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能很好地提高职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要适应科技浪潮的冲击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职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和形式,为职工的学习成才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的职工教育计划,认真抓好职工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促使职工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主人,努力形成提高职工素质的合力,共同为企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1.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使职工群众更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些内容,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党政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国家多做贡献。

2.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

2.1目标一致。两者的目标均是树立和强化企业精神,用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

2.2对象相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把人看作是企业主体,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造就人,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2.3方向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思想动力。

2.4途径相同。思想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也适用。例如: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树立典型等。

2.5环境相似。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以上两项工作同步获取成果。

3.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点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取代。

3.1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从教育内容看,政治色彩浓,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身观等,而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在性质上是企业管理范畴,虽然企业文化也涉及一部分政治文化的内容,但政治色彩比较淡。

3.2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概念。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

3.3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立足于全党的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而企业文化是在宏观的大致方针指导下,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长期铸就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4目的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除经济目的外,还有政治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本企业,还要达到全党全国思想上、政治上高度统一,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为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企业文化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主要达到经济目的。

4.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互相推进,共同发展

目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复杂性和艰巨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是独立的,但相通相融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结合点是很多的,因此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就是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按照“关注内心、凝聚人心”这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两者相结合,就是要切实贯彻人本管理战略,企业成功与否和“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要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保持与员工的沟通渠道畅通,把握和了解员工思想情绪,关心员工生活。两者相结合,就要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的,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干部员工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开拓创新,落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就是要提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加大了投入力度,尤其是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加之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井上下的作业环境、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各矿井通过四级愿景体系的建立,深化了理念渗透,通过强化开展队伍建设,增强了团队学习力;通过加强执行力建设,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安全文化,以舆论网、警示网、教育网、监督网、帮教网、培训网安全“六网络”建设为载体,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通过实行OPM精细化管理,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以“三好”班子创建为载体,打造优秀领导团队,为加速矿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以“五好”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以运行机制创新为载体,为加速矿区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以建立科学考评为载体,推动了工作严细高效,为加速矿区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以塑建优秀执行力为载体,打造了“敬业、责任、高效”的工作团队,为加速矿区发展提供了效能保证。以推进人才工程为载体,搭建人才成长为平台,为加速矿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证。以实施“凝心聚力”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为加速矿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为载体,为加速矿区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煤电公司通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安全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为构建和谐安康矿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有机的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浅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篇3

浅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2007-12-12 16:44: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浅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2)浅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是对我们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德治,是指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通过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信用、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当前司法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首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法制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德治。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想,这一传统至今对人们的心理仍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都会十分注重社会风气、社会的道德水准。在现代条件下,法律作为可以量化操作的形式规范,他所能规范的是人们行为的外在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以行为的结果为对象,而很难顾及行为的动机。道德则不同,它更多的是以行为的动机来衡量行为的效果。加入WTO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各种价值目标的碰撞,而法律作为抽象的行为规范恰恰会漠视这一点,如果在法制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的体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就难免的会出现法律精神和法律形式的冲突和背反、道德和法律的冲突和矛盾。例如,某些城市制定的在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由于这种规定,漠视了广大群众长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认可,使人们对冷冰冰的法律规范产生了排斥和抵触情绪,因而这样的法律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必将会面临困境,笔者认为这是在立法活动中重法轻德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反,在一些地方立法中重德轻法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例如,前几年某城市通过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中,规定行人违章被机动车辆撞死或撞伤,机动车的司机或车主可以不承担责任。这样的法律规定,只注重了道德的要求,而忽视了法律的严肃,是典型的将道德规范法律化。笔者认为这是立法活动的

大忌,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应当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提高执法质量的重要措施。

法治国家的主体是人民,但实施法律的则是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的执法者。因此,能否公正、准确的把握立法宗旨,在执法环节上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完全取决于执法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而法律总是具有滞后性和僵硬性。古今中外,立法者为了尽量使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便会在立法活动中有意采用一些模糊性的条款,让执法者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如各国民法中“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规定,反垄断法中的“合理”原则的规定等,就属于此类情况,因此,执法人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了一些自由裁量权,如执法者在庭审

或诉讼过程中所具有的在证据采信方面的权利就属于自由裁量权的范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但这里的“事实”在诉讼活动中需要经过审判人员的认定才能转化为证据,进而才能成为对被告人进行处罚的依据。由此可见,保证司法公正,不仅要求执法人员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行政执法过程,我国的行政法规十分完善,但是,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行政越权的行为仍不断出现,并且成为滋生腐败的“病灶”其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这些现象的发生是法治与德治不能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上述情况说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促进作用及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107-02

音乐欣赏因为其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而成为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创新性人才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因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旧观念、旧思想,如:本专业知识是衡量大学生成才的惟一标准,音乐教育只是旁门左道、可有可无等。使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非艺术院校里的推广与普及步履艰难。但是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中外歌舞剧赏析等科目的开设在学生中受到了欢迎和喜爱。

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有人说,我国大学生的素质不但月发达国家比有差距,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比也有差距,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成绩,不会比发达国家差,问题可能就出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所以我们更应该要在全面素质上下功夫。[1]

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美育应当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的美育中,音乐和美术教育尤为重要。这完全是正确的。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都是艺术教育最主要、最主要的方式和内容。[2]

一、目前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要讨论的“音乐欣赏”并不等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素质。当前,我国各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现状,笔者于2007年9月对浙江财经学院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37份有效问卷,在137份有效问卷中,有66位来自城市,71位来自农村。

调查结果表明,137个同学当中有85%的同学爱好音乐,城市和农村分别占了86%和85%。有24%的同学只是偶尔上音乐课,13%的同学在中学时的音乐课基本不上。来自城市的同学中有66.7%认识简谱,而农村的同学只有42.5%,但来自城市的同学认识五线谱远远多于农村同学。此外,城市的同学中有听过音乐会的远远多于来自农村的同学,分别占了38.9%和10.5%,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同学没有听过音乐会。

然而在问卷的填空题的部分显示,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外国音乐家的有42人,占30.7%,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外国音乐家代表作品的有15人,仅占10.9%。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中国音乐家的有32人,占23.4%;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中国音乐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仅占11.7%。能写出三首以上最喜欢的乐曲的只有33人,占24.1%;值得注意的是,有26个人一首乐曲也写不出来。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音乐的,由于地域、环境或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在进高校之前所受的音乐教育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还是表现出了非常薄弱的音乐素质,特别是在填空题的部分其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导致了音乐课程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美育的功能,而如何把音乐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何使学生在短暂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审美价值观的提升、欣赏层次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二、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通过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音乐教学是全面丰富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唱歌,还要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让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3]如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4]

(二)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欣赏者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所以人的思维能力会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如果进行音乐欣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

(三)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表现与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几代人,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完全可以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如果仅仅是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欣赏当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

三、在高校中实现以音乐欣赏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和城市农村学生的差距。各高校一方面要开设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一)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

音乐基本知识是音乐的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乐知识越丰富,音乐欣赏能力也就越强,水平也就越高。欣赏曲目从内容到形式应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民族到西洋,从声乐到器乐,从标题音乐到无标题音乐,而目前一些学校尚未做到这些。音乐表现情感不仅在形式上受到理性化规范,音乐的情感内容也是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产物,不是任何自然情感的流露都能成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只有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而非纯粹个人的、偶然的情绪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中的苦闷求索,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中的典雅缠绵,刘天华《光明行》中的昂扬雄壮,都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并且是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会得到升华。

(二)增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首先,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多听,多接触民族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多方面提高欣赏心理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其次,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甚至哲理思考。经常进行音乐欣赏,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出它的深层蕴涵。例如从贝多芬充满矛盾的交响音乐中“品”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从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清新悠扬的旋律中“品”出中国老百姓乐观的思想感情。总之,音乐欣赏能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

(三)应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

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欣赏者的音乐欣赏水平因人而异,不但受个人音乐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还要受欣赏者总体文化与艺术修养、甚至生活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与人格修养。例如对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欣赏,有人就只能得到一些画面想象和各种随音响律动产生的情绪感染。然而,《四季》中那些忧伤的调子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一个向往自由光明的俄国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境;哀叹时光流逝;对生命意义发出疑问等丰富的意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是难于体会的。

(四)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

如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民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特别是学校,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多举办一些艺术歌曲的欣赏、交响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一系列高雅艺术活动。音乐欣赏,除了通常的音乐会、音乐讲座外,还有如音乐电声欣赏;在庆典大会上聆听作为仪式的音乐;陶醉在自己演唱的“卡拉OK”之中;看着银(屏)幕上的画面,耳边响起动人的音乐;甚至在舞池中,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总之,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水平较高的音乐欣赏者,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以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尽全力为大学生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音乐健康发展,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德育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克学.试论创新试论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J].音乐天地,2005.

上一篇:高一英语翻译练习下一篇:关工委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