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选8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1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

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核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P6-8)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P15-19)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P21P2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P11)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P48.P52)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P55.P50)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P74)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P74)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P80)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P8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P82-83)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P93)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P117)内容:(P117)意义:(P121)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137)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41-142)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P143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P155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47-148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P151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7第一段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P167)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168-169)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P17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64)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P18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P183)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P186)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P190)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P193)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07-208)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P220-233红色字)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P222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P228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P236PP236-237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221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251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P255P256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61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254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P27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81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290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P303-304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P312-313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P311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P318-319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30-331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333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P336-339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P366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365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367-368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坚持毛泽东的个别结论,更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第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意义重(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答,就是在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不受约束地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去探索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答: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主主义革命,是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性质而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的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就是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国民革命失败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相联系而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道路!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答,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革命。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这恰恰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答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基础。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中工农联盟为主体的联盟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发挥两者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答: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 ]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 1.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2.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过解放后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3.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不发达进入发达状态,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答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基本措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措施有: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三大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基本措施: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上述三大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答,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三位一体、内在统一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者的关系中,改革作为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改革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为目标,改革、稳定为了发展,以发展求得稳定,以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稳定作为前提,在稳定中实现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2、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答1)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多层次:根据地区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开放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够,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答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企业私有企业国外企业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这一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现了新的更高要求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答。1,人民民主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答 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答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答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答 :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答: 性质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宗旨是全必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2

一、课程特点

搞清楚教学实际,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课程特点是教学实际的主要部分,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必须首先认真研究这门课程教学的实际, 切实搞清楚这门课程的特点, 把握这门课的教学规律。从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政治性、科学性兼具, 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政治性和科学性同生同长, 天然结合, 内在统一。政治性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中都具有的一个特性, 是一个共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中与现实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 其政治性更加强烈。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 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2. 既具理论性, 又具实践性,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理论一样, 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直接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 这一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 既体现逻辑性, 也体现历史性, 是一门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相关命题、观点、思想做逻辑分析和逻辑描述, 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回顾和历史描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学科来讲, 在阐述其理论时, 做一定的历史回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科学理论总是历史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事件、活动相联系, 不了解历史就不可能科学认识理论创新的价值与真谛;就有可能把理论看成只是原先的一些命题、观点的逻辑推演, 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做历史回顾, 就不可能深刻地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道理,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的由来,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

4. 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史实的阐述上与《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会出现必然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复。

5. 教学内容综合性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生态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诸多学科, 是一门由诸多学科知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大学科。

6. 教学目的具有多重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既强调知识、能力的培养, 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 也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国情观、荣辱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德育的重任。

7.“教材”稳定性不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而实践变化之快、经验积累之多、新理论出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使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材总是处在一个不断丰富内容, 不断修改、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 教材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

8. 教材普遍性、概括性强。

目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 其科学性、逻辑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内容也是相对适时的。但因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内容, 因为内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远离了学生的具体的实际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教材很难科学解答学生思想中的各种困惑。

二、教学对策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特点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是一门政治性和科学性天然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政治性问题上, 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饱满的政治热情、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严肃的政治态度、真诚政治表达。在科学性问题上, 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 靠科学性来保证政治教育的可信度;要通过学术性来体现政治性, 要力戒政治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空洞化。

2. 正确处理整体与重点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是让学生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就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秉持整体意识。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庞大,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门课程的内容逻辑结构上也有主次之分, 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和核心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抓重点, 要有重点意识。

3. 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注意各门学科的协作。

对于各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的交叉重叠问题, 孤立的课程教学会使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程中反复讲述,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加剧学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消极心态, 也会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利用, 降低教学效率。因此, 需要通过教学协作来预防并克服这些问题。

4.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为了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目的, 教师必须要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想的“内化”实现政治素质的提升。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 营造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科学的互动机制, 变教师正面灌输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 教师由原来的单纯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 学生在课程中由他主性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教育。

5.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必须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其二,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三, 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其四, 注重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6. 正确处理既有理论与新生理论的关系, 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是纯粹概念原理的推导和演绎, 而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 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 面对每天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现实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7. 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 要切实注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尽最大的可能,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结语

教师要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既要作教学任务的承担者, 又要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教学, 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规律之真, 务提高教学效果之实。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 要在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鼎盛, 邵穗生, 黄晓江, 李军, 丁旭光.广州地区青年学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 1988, (02) .

[2]全面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三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 1991, (01) .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3

【关键词】“概论”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广东 瓶颈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要一章,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教师讲授时应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这既是理论探讨重点,又是实践操作难点。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而言,在充分结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紧密联系学校地处广东的实情,补充讲析当前掣肘“和谐广东”建设的主要瓶颈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公平与公正问题

广东作为国内经济大省,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毋庸讳言的是,即使在富裕的广东也同样存在着穷人,存在着贫富差距,存在着因贫富差距悬殊等而引发的偏离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

因当前整体上农民收入缺乏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村贫富差距也日益明显。2004年广州城市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16884元,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625元。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计算在内,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会更大。另一组资料显示,2006年广东低保户数、人数分别为149361户、405289人。虽然他们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中年失业、有的身有残疾、有的则罹患重病。但他们中的所有人都在过着和灯红酒绿的城市繁华无关的生活,这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而且,在最近几年来社会上衣食住用行等一系列价格上涨中,就广东地区而言,这40多万享受低保的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

如果说计划经济年代,城乡之间差距、城乡内部差距和地区之间差距相对比较小;那么近些年来,特别是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率先发展之后,因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这种差距拉得很大,客观上容易造成很多人对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产生疑虑。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对于广东这样一个包括外来流动人员在内拥有总人口达1.6亿的大省构建和谐而言,尤其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与公正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另一方面,人口众多、因人的能力强弱以及体制变换等多种因素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贫富差距的多层次性、悬殊性,与先进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相悖离,解决不好就容易使社会主义在人民心中丧失吸引力。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将归纳出的“马太效应”折射出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中国个别地区包括广东,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现实表明,在贫富差距已然出现的广东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社会治安隐患与改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种关于需要的理论——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规律;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从这个理论角度考虑,社会治安对于广东、广州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安全需要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

在当前广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其治安状况也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如,“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活动猖獗,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给社会生活的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城中村”治安问题日渐堪忧,打架斗殴事件不断,刑事案件频频发生,出租屋更是成为滋生犯罪违法活动的温床;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严重威胁着广东治安的稳定,给人民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杀人、爆炸、放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仍有发生,社会危害性极大;“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泛滥,形势仍不容乐观;非规范化娱乐服务场所孳生犯罪隐患;近年来广东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更为突出。

尽管最近几年广东地区加大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打击力度,社会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但不能否认,还应进一步提高生活与工作在广东的人们的安全感。道理很简单,社会治安良好是社会生活稳定有序进行的前提基础;只有安全得到首先保障,民众才能有安居乐业的进一步追求与实现。试想,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基本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彻底的保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三、“内外”和谐协调共建问题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对于广东而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人口流动加剧,在这样深刻变迁的社会背景下,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亦是外来人口得以安身立命、谋求发展之地。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广东常住人口为104303132,是全国常住人口数量唯一过亿的省份。另外,“全省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约有4000万,半年以上登记的有2100万。”这意味着广东外来人口就已经达到6100万。

因此,广东已不仅仅是广东人的广东,也是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广东;“和谐广东”,不仅是广东户籍人口的“内部和谐”,也包括一段时间内生活、工作在广东地区的非户籍人员的“外部和谐”,同时还必然涵盖所有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内外”和谐、相互和谐、共同和谐。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这当中,无论是哪个子系统的和谐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和谐广东”这一整体系统的建设。现实问题是,这些子系统都分别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就构建内部和谐而言,省委省政府“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力度、速度,同广大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广东省社科院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感觉最不公平的前十个问题涉及贫富差距过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问题。尽管广东的社会不公平问题还没有超越警戒线,但随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鸿沟逐步加深。这种发展趋势不及早得到解决的话,就容易在“和谐广东”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出现内部失序、“后院失火”。

就外部和谐、内外相谐的建设而言,当前面临着外来入粤务工人员的待遇不高、子女教育费用偏高、生活条件低下等问题;此外,外来人员急剧涌入给广州治安管理带来压力,给市民的安全带来威胁,逐渐导致一些市民对外来人员不满。此外受外来务工人员影响,本地人口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也容易滋生抱怨情绪。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岭南文化的包容精神并不断补充进去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同时对外来人口给予及时的人文关怀、法制约束、政策引导等,在最大程度上促成广大本地人口与众多外来人员在广东这同一片土地上,各谋其生,各食其力,各得其所,各获其乐,和谐共处,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些,都是摆在广东地区执政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社会心理失衡调节引导问题

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变化,如“仇富”“贱贫”心理,政治冷漠心理,人际关系冷淡心理,奢侈攀比心理,浮躁功利心理,“金钱至上”心理,等等。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或隐形或显形地存在,不仅极容易滋生很多社会问题,有时甚至升级为矛盾激化、阶层对立以及刑事犯罪活动等,而且从长远、宏观方面也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来自同一地区的外来工集中租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某一村庄的出租屋,形成“同乡村”。有时警察进村巡查办案,一群闲散人员涌来围观,一些外围群众不分青红皂白乱起哄、制造骚动。于是,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合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几百人围观、起哄,刻意恶化事态,扩大混乱。

探究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特殊现象的深层原因,不能不涉及普遍层次上的社会心理问题。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普遍有着“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的心态,把目光盯住信访人群,盯住具体的利益要求,而对没有信访的绝大多数民众的心理、情绪、利益诉求等方面,则关注不够甚至忽略。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和谐,最容易引起忽视而实际上又影响深远的因素,就是社会心理是否和谐的问题。社会心理失衡,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销蚀着整体和谐社会的建设。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在前进的道路中必然会碰到更多尖锐、复杂、棘手的社会问题,因此更要注重对广大民众社会心理的及时疏导与科学引导。这亦是建设“和谐广东”的最深层、最根本性基础。

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治安隐患,内外矛盾对立、社会心理失衡等问题混杂交织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当前掣肘“和谐广东”建设的负面因素。在此基础是引导学生作扩散式的思考:从全国范畴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就更为复杂化和多元化。制约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突出问题有:大型农业社会的民生问题,超大规模人口的就业难题,贫富人口比例及其财富差距悬殊引发的公平与公正问题,人口整体素质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问题等。由此看出,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任重道远。采用这样由点及面、由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及现实紧迫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道斌. 衣食住行涨声一片,“城市穷人”不堪重负. 信息时报,2006-2-24.

[3]陈枫. 让外来人口融入广东实现中国梦. 南方日报. 2011-7-13.

[4]熊剑锋. 粤人大代表:收入分配是最不公平领域. 第一财经日报,2007-1-4.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B)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 本任务。A.文化 B.教育 C.经济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即(A)。A.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同时富裕 C.同等富裕

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B)。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4.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5.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6.2001 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B)。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加入中美经济战咯对话

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8.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围绕小康社会的全面(C)。A.建立 B.建设 C.建成9.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 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港澳,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 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 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八大 试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C)。A.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 ’的计划经济观念,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 调 节为辅”的方针 B.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 和市 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的改革目标 D.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的观点

12.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AB)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C.所有制形式 D.分配制度

13.1985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14.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是强调两点,即(AB). A.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B.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 .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 C.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D.将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 ’服务的东西,判定为姓“资”,不予吸收

15.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是指(AB)。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D.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重要条件

1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7.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ABCD)教育,弘扬时代新风。促进人际和谐。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美德

18.劳动者就业的方针是(ABCD)。A.自主就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鼓励就业

19.坚持(AB)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A.节约资源 B.保护环境 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20.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表明了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的对台方针政策,主要是(ABCD)A.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C.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D.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ABCD)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ACD)这条主线。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C.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D.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23.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ABCD)A.一切从实际出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思想路线理论 B.总依据理论、总任务理论、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 C.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 D.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三、论述题(20 分)26.联系实际论述

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途径。答: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 快速增长,其中也累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原有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加之随着全球经济 结构的变化,为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抵御风险能力、竞争力,创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都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可以引领新的经济增长,也可以促进社会其他领域发生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有根本性,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点”、“五个 更多依靠”。第一,“一个立足点”是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第二,“四 个着力点”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第三,“五个更多依靠”是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 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 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四、材料分析题(30 分)27.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材料 l.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 年的全球气候变 暖主要 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从 1994 年到 2004 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 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 l994 年的 76%上升到 2004 年的 83%。材料 2.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一是资源约束加大。我国人 El 众 多,资源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淡水、耕地、森林、煤 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 倍、德 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 越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过大,有的超过了环境容量.水、土壤、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普遍而严峻,草原 退 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质灾害频发、湿地湖泊萎缩、地面沉降、海洋自然岸线减 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系统缓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实现经济社 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实际,分析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的意 义. 答: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以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都正在逐渐恶化中,这种恶化不仅逐步影响着 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步步威胁着我们的发展。而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的情况更为严重。正 如材料所述,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也伴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 破坏。资源和能源约束越来越大,影响经济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5

3(第八章~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始终的是(A)。

A.以人为本B.以学为本C.以物为本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必须坚持(B)。

A.和平发展B.改革开放C.民主法制

3.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B)。

A.基础建设B.保障和改善民生C生产效率

4.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B)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A.社会B.自然C.人类

5.(C)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八大

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B)的共同努力。

A.发达国家B.全世界C.发展中国家

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A.人工造林B.科学技术C.自然力

8.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B),割占我国台湾的。

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二十一》(1915年)

9.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B)方针。

A.解放台湾,统一祖国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收复香港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0.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C)。

A.1997年12月01日和1999年07月20日

B.1997年02月01日和1999年07月12日

c.1997年07月0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11.2007年10月,党的(B)报告第一次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文献,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

12.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A)。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B.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13.现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依靠力量,同时又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的是(B)。

A.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B.中国人民解放军

C.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A)党的领导。

A.改善B.服从C.统一

15.新形势下建设(B)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A.科学型B.服务型C.学习型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BCD)。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指(ABCD)

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

A.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4.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D.经济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AD)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A.改革开放B.文化建设C.社会建设D.科技创新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ABCD)。

A.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B.“邓六条”

C.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7.1992年,代表海峡两岸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是(AC)。

A.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B.大陆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C.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D.台湾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8.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的四个尊重是

(ABCD)。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9.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这是因为:(AB)

A.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其领导能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全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自觉选择,是 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的C.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是执政党,有长期的执政经验

D.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选择的领导者

10.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向全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包括(BCD)

A.建设纯洁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B.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C.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答: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人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2.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答: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是要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与此相应,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2)建立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 资惊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3)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一是合理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引导资源节约利用。二是加大资源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探索运用税费手段提高环境污染成本,降低污染排放。三是健全资源、补偿和交易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五是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体制。

3.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第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中国这样主张,也这样付诸实践,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2)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就是要调动-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 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它放在突出地位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师、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高,同时,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使得气候变化问题突出,这些表明,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

增大。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 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人们 越来越关注和关心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饮水卫生、生活环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满足人民群众这些诉求和期待,加强 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突出,影响或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同时,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迫切需要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适应世界结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2.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首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

其次,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6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被称为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柱石的是()。选择一项: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人民军队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人民军队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007年,党的()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并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选择一项: A.十六大 B.十八大 C.十七大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十七大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选择一项:

A.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八大 C.党的十六大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党的十八大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日本是通过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割占我国台湾的。选择一项:

A.《北京条约》(1860年)B.《马关条约》(1895年)C.《南京条约》(1942年)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马关条约》(1895年)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核心是()。选择一项: A.收复香港、澳门 B.祖国统一 C.遏制台独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祖国统一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选择一项: A.人与人矛盾 B.人与资源环境矛盾 C.人与社会的矛盾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人与资源环境矛盾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选择一项: A.长远性 B.反复性 C.全球性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全球性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选择一项:

A.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题目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祖国大陆完成统一,以()为标志。选择一项:

A.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B.海南岛获得解放 C.广州获得解放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题目1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属于()。选择一项: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社会主义劳动者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题目1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约束越来越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选择一项: A.人口 B.资源和能源 C.教育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资源和能源

题目1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选择一项: A.合作共赢 B.团结第三世界 C.独立自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独立自主

题目1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选择一项: A.互利共赢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和平共处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题目1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选择一项: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题目1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要()。选择一项: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C.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1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坚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选择一项或多项: A.科技创新 B.保护优先 C.节约优先 D.自然恢复为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 节约优先

题目1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着力推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选择一项或多项: A.高速发展 B.低碳发展 C.循环发展 D.绿色发展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题目18 不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选择一项或多项:

A.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B.构思与发展阶段 C.提出阶段 D.成熟阶段 反馈

Your answer is incorrect.正确答案是:提出阶段, 成熟阶段, 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

题目19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香港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等不平等条约霸占的。选择一项或多项:

A.《南京条约》(1842年)B.《马关条约》(1895年)

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D.《北京条约》(1860年)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南京条约》(1842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

题目20 部分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0.67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总书记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论述包括()。选择一项或多项:

A.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夯实组织基础 D.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反馈

Your answer is partially correct.您已经做对了 1 个。

正确答案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夯实组织基础

题目2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把()作为根本动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选择一项或多项: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科技创新 D.改革开放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

题目2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选择一项或多项: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题目23 部分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1.5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B.邓小平阐述的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邓六条” C.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D.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反馈

Your answer is partially correct.您已经做对了 3 个。

正确答案是: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学者谈和平统一设想, 邓小平阐述的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邓六条”,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某大学代表团的谈话, 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

题目2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对外政策的两个“始终不渝”是指()。选择一项或多项:

A.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B.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D.始终不渝支持世界正义事业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题目2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邓小平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提出这个党建思想主要基于以下思考()。选择一项或多项:

A.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B.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 C.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D.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

题目2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要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以此来引导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选择一项或多项: A.生态伦理 B.环境损害 C.生态效益 D.资源消耗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

题目2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社会建设 B.市场建设 C.文化建设 D.信息化建设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题目2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即()。选择一项或多项:

A.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B.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C.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D.与台湾断交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与台湾断交, 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废除美国同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题目29 部分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1.33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科学论断的时代背景是()。选择一项或多项:

A.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B.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 C.中东局势动荡不安

D.现代科学化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反馈

Your answer is partially correct.您已经做对了 2 个。

正确答案是: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现代科学化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题目30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强调尊重劳动,下述对劳动的正确说法有()。选择一项或多项:

A.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所有创业劳动都应得到鼓励

B.一切为社会会议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C.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D.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不保护非劳动收入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一切为社会会议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所有创业劳动都应得到鼓励

三、论述题

题目31 完成 满分20.00 标记题目

题干

试述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而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反馈

(1)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现实依据:一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二是从我国现实需要出发,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和平环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贡献。

历史文化和制度渊源:一是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爱好和平、努力谋求与相邻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二是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可贵。决不会发动战争奴役他国人民,也决不会允许过去中国遭受外国统治和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当代重演;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必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五项基本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力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四、材料分析题

题目32 完成 满分20.00 标记题目

题干

请阅读下述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论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意义。P149

材料(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无疑问的。”“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绝大部分被观测到的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因为观测到的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材料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网站)

材料(2)

资源制约日益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油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石油年产量仅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新增产量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30%左右。煤炭超强度开采。另一方面,粗放式发展导致我国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26%上升至2011年的57%。与此同时,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进口通道受制于人,远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撑体系亟待加强,能源储备应急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突发性事件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巨大。

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大量水资源被消耗或污染,煤矸石堆积大量占用和污染土地,酸雨影响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前列。国内生态环境难以继续承载粗放式发展,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绿色转型发展。(材料来源: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材料(3)

2012年12月5日,环境保护部在北京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一开篇就指出:“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细颗粒物(PM2.5)和酸雨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象大范围同时出现的频次日益增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规划》划定了13个重点防治区域: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具体范围详见附表),共涉及 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约 132.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1%。这些区域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产生了71%的经济总量,消耗全国52%的煤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8%、51%,还有42%的烟粉尘,50%的挥发性有机物。(材料来源:《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

“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文明基本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核心产业而加以区分。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反馈

(1)党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第三,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7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我校从2007级新生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 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据教育部统一要求, 我们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定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专题教学的意义

“概论”课是2005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课程以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理论轨迹, 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具体结合的历史进程中, 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课程充分展示了两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重要理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概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课, 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 给“概论”课教学带来很大压力, 加上“概论”课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改革的尝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期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意义的统一融合。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人们习惯上把政治理论课当成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的灌输, 事实上, 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 它有它的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其中本质的问题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主体政权建设、民主民生等基本的问题, 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不断孜孜以求和力图超越前者的美好愿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政治学应当是一切学问之至善。因此, 大学的政治课并不在于单纯传播政治理论, 更不是把政治理论强加于人, 而是让大学生结合中国的国情, 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原因, 认识到中国在不同发展时期所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全面、客观地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 涉及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社会等,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贯穿其中, 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进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作为实践重点, 结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当前的宏观政策调控,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解读;联系当前时政和国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 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国家重大政策和国计民生的相关问题, 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要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广泛涉猎, 对池前政治形势发然在胸。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并上升为一种宏观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站的高看的远。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同时, 既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又从教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了政治理论和政治精神的内涵。教师的言传身教, 让政治理论课同时成为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时代意识, 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 最终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过去传统的向学生灌输传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增多,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扬弃。在“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我们也应该体现出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实现角色转化, 变被动为主动, 使其真正自觉参与到教学当中, 以主体的身份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思考, 挖掘出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力, 并将学生的青春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出来, 让学生在政治理论课上真正得到锻炼与培养, 更好地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专题教学的原则

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宽泛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 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教学的传统教授方法容易将有关理论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意无意的割断, 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一个理论体系的前因后果, 形成对于某一理论体系完成的认识, 所以,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建议能够采用专题化教学的方法。

所谓专题教学, 就是针对某种现实需要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实施专题教学, 是适应该课程学科特点的需要, 是适应高校教师工作要求的需要, 是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要求的需要。对于学校而言, 它能帮助高校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并能帮助高校教师克服教材内容广泛、难以突出重点的困难, 避免该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重复, 同时帮助课堂教学更好的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对于教师而言, 专题教学的开展, 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适应教师个体只是结构的不同,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于学生而言, 专题教学的开展, 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中存在的信仰危机, 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 也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

“概论”课专题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而改革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做好“概论”课的教学要

四专题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落实“学理论要少而精, 要管用”, 在专题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析热点。为此,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 精心设计专题教学实施方案, 确定了专题教学体系的框架和重点:

1理论的精华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的历史进程及其精髓。重点阐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中国革命也是在不断验证中求得发展, 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

2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

专题二: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的特色理论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第二代领导人对小平的总设计下形成的。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重点阐述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就;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5社会主义基本建设与市场经济

专题五:重点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之处在哪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原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人民幸福感的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6我国的外交原则

专题六:港澳已回归祖国的怀抱, 统一台湾是中华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重点论述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对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

专题七: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重点论述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结语:“概论”教学的关键是设置好专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参与, 成为主导者和策划者。积极出谋划策, 辅导学生答疑解惑, 真正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特别是参观考察、服务社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总结, 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体感受系统化、理论化, 提升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内容的认识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星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实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2011 (5) .

[2]陈志宏, 徐玉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J].江南大学学报, 2009 (2) .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8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上一篇:庆祝新年元旦演讲稿下一篇: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