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推荐8篇)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篇1

心理现象和行为。

2.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

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imitation):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

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self-worth)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5.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

身的价值。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6.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7.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

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8.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即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受其它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研究方法

10.档案法: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11.现场研究(field research):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现场研究时常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得更多背景资料。

12.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

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将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两种方法统称为现场研究,并强调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首要的方法。这说明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13.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确定其变化

是否对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因变量)造成影响的研究方法。

14.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15.客观性原则(objective principle):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假设、推论和

获得结论。

16.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

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7.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18.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19.社会比较(social camparison):将自身状态与他人 进行对比以获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

程:

1、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2、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

3、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倾向越强。

4、自信心状态影响比较的性质。

5、扩展范围,深化内容,超出自身所属群体,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 直接强化:人们根据所受到的强化或惩罚才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范概念和行为方式。替代强化: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自我强化: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

亚社会: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

20.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21.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

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

22.成人社会化的概念:基本社会化基础上,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在担负正式社会责任后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23.角色获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和情

感。

24.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

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25.角色改变:从具体的角色上来看,成年人不只承担相对单纯的角色,众多的角色要求他

们面对不同对象和情境及时、经常转换角色。

26.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

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27.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8.内隐态度:指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无意识痕迹。

29.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

(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30.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

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31.印象形成: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

向的过程。

32.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33.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34.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

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35.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

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

36.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37.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38.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39.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造成的印象,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40.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41.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

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42.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

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43.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

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44.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

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45.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

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46.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

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47.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

48.自我效能: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49.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50.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并且

基于这种理解来进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同理心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51.爱情三角理论(R.Sternberg, 1986):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intimacy)、激

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52.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

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

5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

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54.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

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55.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56.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57.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

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58.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59.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

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60.依从诱导策略:

(一)“登门槛”效应与技术: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低球技术: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三)“留面子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四)过度理由效应: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五)最低要求启动策略: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哪怕是一分钱也有帮助”“做好人”是人们最稳定的追求之一,为保持自己的利他主义形象,难以拒绝一点小小的奉献。数目小到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负担时,拒绝就代表你缺乏最起码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没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61.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62.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

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6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篇2

与此同时, 随着国内的电子商务环境越来越成熟, 网上购物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7.9%。网民规模的继续壮大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为网上购物培育了大批潜在消费者。有关网上购物的研究, 已有学者通常研究的主体集中在用户的采纳和持续使用行为。从社会互动视角分析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的文章并不多见, 而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 本文借助社会互动理论, 将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方面对网上购物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并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理论背景与概念提出

1、六度分隔理论

社会网络是人的集合, 集合中的每个人有自己所熟悉的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他的研究比较简单, 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却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 (actor) 的一系列社会联系 (social ties) 或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 , 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 (social structure)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 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 网络的行动者 (actor) 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集合单位, 如家庭、部门、组织。

“六度分隔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化网路服务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 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ilgram对社会网络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于1967年利用传统邮政系统做了一个简单的投递信件实验, 得出结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即,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时隔近40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Duncan Watts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e-mail进行试验, 实验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并没有因为使用更先进的e-mail系统而缩短, 平均间隔还是六, 这个研究也就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用性。

2、社会网络的三大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包含三大核心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结构洞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 联结是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1973年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最先提出联结强度的概念。他将联结分为强弱联结两种 (Strong Tie, Weak Tie) , 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 强联结和弱联结在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及稳定, 且较容易获得, 能传递高质量、复杂或隐性的信息。而弱联结是群体之间发生的, 跨越了不同的信息源, 能将其他群体的信息、资源带给本不属于该群体的某个体, 对群体间的信息传递有一定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首先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其后,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 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 其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 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 从而就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不仅个人具有社会资本, 企业也有“企业社会资本”, 通过联结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 因此, 在一个网络中, 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Burt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 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 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因而称作“结构洞”。

目前掌握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知识, 例如结构、动态演化、网络中个体的行为等方面的知识都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 对于网络的研究也面临重重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网络中动态演化, 空间位置、以及信息扩散;

第二, 分析大型网络以及将它们模型化;

第三, 网络的规划设计与综合;

第四, 更好地测度网络的结构;

第五, 网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3、社会商务

3.1 社会商务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社会商务近年来已经应用广泛。以微博和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正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延伸至网络空间中。虽然关于社会商务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Amazon引入的的评分与评论系统, 但是社会商务这一名词是由Yahoo于2005年提出的, Yahoo指出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浏览他人分享购物经历中得到建议, 从而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物品和服务, 并最终决定购买它们。社会商务的蓬勃发展是受到近年来社会技术发展的促进, 社会商务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3.2 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在实践中, 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为社交平台添加商业属性, 从而引导个体在他们经常互动的平台上进行购物;第二种是为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添加社会化应用, 旨在帮助促进人们在该购物网站上的关系。

3.3 社会商务的定义。

关于社会商务, 学术界的普遍解是社会性技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但是社会商务的真正含义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将这二者拼凑, 定义社会商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商务尤其自身的特点:第一, 社会商务网站销售的通常是诸如餐厅、咖啡屋提供的服务性产品, 而其它电子商务网站通常销售的是耐用性产品。第二, 没有提前提醒, 社会商务网站经常对某一产品只促销一天, 称为“每天限时交易”;第三, 作为促销的一种手段, 社会商务网站上产品折扣力度较大, 通常会有超过50%的折扣价格;第四, 由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出现, 社会商务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使得顾客可以进行团购。

根据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并结合社会商务的自身特点, 本文将社会商务定义为, 利用诸如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等社会性技术, 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成的内容等加强顾客与卖家间的关系、丰富用户对产品的视听感受, 并最终提升购物体验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社会商务不仅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机制。

二.研究电子商务的新视角——社会网络视角

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数字设备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无法完全分割开来。由于社会媒介以及数字设备, 我们正在被相互连接在一起。而那些数字设备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从社会网络到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 我们的数字设备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正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来经营他们的公司业务。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络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2013-2014年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络应用中, 其中使用率增长幅度最快的分别是博客、团购、旅行预订和网络购物, 它们全年的增长率分别是博客 (24.2%) 、团购和旅行预订 (22.7%) 和网络购物 (19.7%)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 较2013年底, 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这些数据显示, 网络零售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 并且凭借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技术, 尤其是“社会媒介”大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更加密切的沟通。人们之间形成了密集的关系网络, 这种急剧增长的社会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说出自己观点的平台。随之产生的就是大量信息的出现, 数字信息正在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现如今, 许多公司都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 但是它们无法就如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而做出决策, 这就使得公司正在探索使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为顾客提供服务。重要的是传统的实体商店正在向网上在线的商业服务靠拢, 未来的商业将是真实服务与虚拟业务的结合。由于顾客能够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公司和企业将面临的另一个转变是将自己的业务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同时, 也有一些第三方公司很乐意来帮助这些公司来管理这些复杂的数据。

信息技术的变革推进了社会网络的出现, 社会网络就是由个人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组成的一个结构, 例如人们之间的友谊、作家联盟、工作中的协作关系等。基于现实世界的社交网络应用的例子包括Myspace.com, Facebook, Orkut等。在这类社交网站上, 用户可以自由展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喜好和态度, 而企业对这一特性加以利用以后, 可以成为企业推广新产品的一个新途径。例如, 当一个人购买一件产品时, 他通常都愿意听从周围的朋友或熟人都有哪些建议, 这就是身处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无法避免的, 因为个人所做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近邻个体行为或评论的影响, 理解并利用这些关系, 可以为企业推广新产品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社会商务正在迅速发展, 在线的商铺能够将网上在线市场中的店铺相互连接。社会商务的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 卖家由个人代替了企业; (2) 卖家作为个人, 管理和分类在线商店的产品; (3) 卖家能够创造他与其它商铺的超链接; (4) 卖家的激励是基于他销售所得的利润。

网上零售是企业或个体单位指借助B2C网站或C2C平台向个人或家庭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行为。网络零售包括所有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 这里的顾客主要指普通的个人或普通的家庭, 并不包括生产性顾客。所以说网络零售的主要模式是B2C或C2C, 而不是B2B。网上零售业相比传统零售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1) 跨时空, (2) 全方位展示产品或服务, (3) 低成本, (4) 信息的实效性强, (5) 与顾客关系密切并深入了解用户等。

本文之所以选择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电子商务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 在虚拟环境中, 买卖双方主要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互动, 利用即时聊天工具、e-mail、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这与传统面对面的生意网络明显不同;

(2) 网络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性的特点, 买卖双方不但在网上交易, 还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聊天、交友、交流信息、增加感情和信任, 形成所谓的虚拟社会网络, 其中可以动员的资源被称为在线社会资本。

三.社会商务中存在的社会互动

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购物的过程当中顾客有意无意地会与周围的个体产生互动。顾客在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与他有社会交往的个体的影响, 而传统的电子商务关注的更多的是最大化效益以及顾客与电商系统之间的互动。仅仅关注人-机互动是不够的, 尤其是随着社会性技术的发展, 为在线购买的过程引入了社会性的一面, 这使得网上购物成为一种社会体验。通过嵌入社交应用,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网站为顾客搭建了一个与他人或其好友联系更加紧密的平台。顾客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获取社会知识或经验, 从而支持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购物目标并最终做出更加准确和理性的购买决策。因此, 社会商务中更应该关注人-人互动。

根据已有研究, 在线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是指顾客对产品或卖家积极或消极的观点, 也叫做在线评论或口碑营销。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是指观察性学习行为, 即顾客是基于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购买决策的。进一步来说, 当顾客对某一产品掌握的信息有限时, 如果身边的好友也在某一店铺购买了该产品, 则顾客也会对该店铺出售的产品质量更有信心, 从而对该店家也更加信任。因此, 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信任的角度来研究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的。

1、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

由于在线环境中, 许多顾客在购物之前大都会搜索其它消费者对产品的观点和推荐, 以确定产品的质量而减少对该产品的不确定性。因此, 在线评论是市场营销与信息系统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对新产品的推广的市场营销研究中, 有三个主要的假设: (1) 顾客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顾客的决策; (2) 一些顾客的观点尤其影响其它人的观点; (3) 企业有能力识别并找到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节点;

顾客在购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关系, 这其中他们的评价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也就是口碑效应。所谓的网络口碑是指消费者通过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渠道, 与其他人分享关于某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信息。这些讨论的传播直接影响到当事公司、产品、服务的美誉度, 即网络口碑。为维护网络口碑, 有公司开始尝试参与到网络社区中, 和消费者共享发言权, 拥有自己的声音。

口碑营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口碑设计, 使得非生产人员 (如消费者、经销商等) 通过向别人介绍这些产品而促进产品销量增加的一种营销活动方式。从实践的角度讲, 一般的促销是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 而口碑营销强调和注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多对多”的传播。

互联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口碑营销的传播状况, 使它从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语言、动作交流, 转变为今天的Mail、BBS、Blog等网络传播形式的交流。网民能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产品信息的看法、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的体验, 然后互联网上看到这些信息的用户群体进行进一步的传播, 这样每个网民作为信息源的影响力被几倍甚至几十倍地迅速放大。因此, 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评论, 以及采纳在线评论后对其购买行为有何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

在关于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中, 主要考查了买家评价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卖家的销售绩效, Chevalier和Mayzlin通过对Amazon、Barnes与Noble两个在线书店的研究发现, 用户对于书籍的打分越高, 其销量也越大。Pavlou和Dimoka发现, 用户的文字评价有助于增加买家对卖家的信任, 从而提高商品的溢价水平 (price premium) 。Duan等研究了网络口碑的两种效应:知悉效应 (awareness effects) 和劝说效应 (persuasive effects) 。前者令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商家及其产品, 后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家的积极评价传播到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之中。在对电影票房的研究中, Duan等发现, 用户评价好坏对于电影票的购买并没有显著影响, 但是用户评价的数量对于票房收入则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而支持了知悉效应 (而非劝说效应) 对票房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2、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

信任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传统电子商务中应用社会性技术使得在线购物环境更加接近于现实中的实体购物环境。在线的购买者可以在虚拟社区中通过观察其它购买者的行为并与他们交流来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 以支持他们的购买决策。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则是影响顾客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

声誉和信任在因特网商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 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对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信任有不同的类型, 可以分为基于知识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计算的信任等不同的维度。基于制度的信任 (institution-based trust) , 它是指消费者对于交易平台环境的信任程度, 是个人通过对于网站外观的观察或者与网站的接触, 对于网站本身质量、规模、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感知。具体到网上购物平台, 基于制度的信任主要体现在结构保障 (structural assurance) 方面, 比如合约、规章、担保书、法律等, 从而产生有利结果的信念。例如, 人们认为法律和因特网上所采用的加密等安全手段一般情况下以保护他们免遭隐私泄漏、信用卡欺诈等风险。电子商务平台特有的结构保障信任包括网站的商家实名认证、消费者保障计划、安全的支付保障体系、对不良商家的惩罚机制等。

传统的交易市场中, 参与交易的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 (1) 通过互相之间的交往来促进一个长期的关系, 以增加未来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2) 个人之间的信任通过口碑来传递到第三方。对于在线的商业交易, 为了提高交易者的信息的可靠性, 许多平台, 包括Amazon、e Bay、Yahoo等都构建了在线的声誉机制, 被称为反馈系统。这类反馈提供了传统市场中可得到的口碑效应。实际上, 在线的反馈机制要优于传统的口碑机制。原因是, 在线的信息获取不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就可以方便的获取。而且在线的反馈更有利于收集更多顾客的意见, 更具有参照价值。区分传统和在线的声誉网络的关键点是注意到它们当中存在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传统市场更依赖于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之前的行为值得我信任”, 而在线市场更加依赖于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从别人那里得知你值得信任”。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研究展望

社会化网络服务, 尤其是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的风靡, 为电子商务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一个新的平台, 也催生出电子商务的新模式——社会商务。学者们对社会商务的研究视角也有所扩展, 从关注电子商务的技术指标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交互视角。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 社会互动视角社会商务理论的完善。在社会商务关于人-人互动中, 多以买家与卖家或者买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为主体,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关系的文章较少。利用好关系网可以为卖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 卖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 卖家可以利用这一关系来提升他们的绩效。因此, 未来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 这种协同关系是否会促进网商的经济效益, 这种协同关系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些均会对促进社会商务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二, 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 社会商务的盈利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介结合, 但是这种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不足以维持社会商务的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案例研究分析对比中外著名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和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商务盈利模式与框架。

第三, 移动化的社会商务研究。传统的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 当前主要的电子商务厂商都已将重点转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截止至2014年12月, 手机网购使用率已经达到42.4%, 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类交易APP也不断涌现, 未来对移动社会商务的研究将是一个焦点。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中的一些理论和模型的适用性有待于验证。同时, 对移动社会商务网站来说, 又有那些特殊因素会影响它的盈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摘要:传统电子商务受到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这类社会技术的启发, 催生了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社会化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它克服了传统电子商务用户流量不足、用户信任度低等缺陷。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传统电子商务, 并着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入手, 分别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分析有关社会商务的研究。最后, 指出理论研究尚未完善的地方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社会语言学名词 篇3

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门学问。研究会话参与者通过语境线索和背景知识对发话人的交际意图作出推理、判断和回应的互动过程。

宏观社会语言学 macrosociolinguistics 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社会中的全局性语言问题(如语言选择和语文规划等)的研究。

微观社会语言学 microsociolinguistics 与“宏观社会语言学”相对。通常指对人际言语交往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变化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的研究。

城市方言学 urban dialectology 研究都市中方言的变异及其演变机制的学问。

双语学 bilingual studies 研究言语社区内使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间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学 sociology of language 运用社会学的范畴和方法,研究社会中语言问题的学问。

交际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运用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研究言语交际的模式及其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学问。

语言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使用某些语言的态度及个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的学问。

会话分析学 conversation analysis 研究会话中话语序列的组织规则的学问。

变异 variation 语言项目在实际话语中存在的差异。

变异形式 variant 又称“变异体”“变素”。语言变异的实际存在形式。

社会变异 social variation 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相关的言语变异。

区域性变异 regional variation 来自不同区域的说话者所显现出的语音、词汇或语法等方面的变异。

语言项目 linguistic item 又称“语项”。语言中任一层次的一个或一组单位。可以是音位、词汇或句子结构。

语言变项 language variable 又称“语言变量”。有变异形式的语项。通常作为独立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变项 social variable 个人或群体的有变数的社会属性。通常作为依存变量用于语言变异计量研究。

社会分布 social distribution 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语言变项的群体的社会特征。

语言变体 language variety;linguistic variety 具有相同社会分布的语言项目集。可以指语言、方言、语体、语域或某一语项的变异形式。

地域变体 regional variety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变体。

言语共同体 speech community 又称“言语社区”“言语社群”“言语社团”。在语言变项运用上持有共同的社会准则和相同的语言价值标准的群体。是社会语言学者为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采用的分析单位。

言语群体 speech group 通常指在同一地区说一种语言的同一变体的一群人。

社会语言标记 sociolinguistic marker 能够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变异项目。

社会差别标志 social differentiator 反映说话人之间社会阶层差别的具体标志。例如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

社会方言 social dialect;sociolect 与说话人的社会身份(例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有关的语言变体。

城市语特征 urbanism 城市地区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所具有的特征。

标准变体 standard variety 与“非标准变体”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规范化的语言变体。

非标准变体 nonstandard variety;substandard variety 与“标准变体”相对。在语音、词汇或语法的某些方面不合乎规范的语言变体。

分层 stratification 又称“层化”。不同社会阶层在使用语言变体上呈现分层变化的状态。

性别差异 gender differences 不同性别所呈现的不同的言语特征。例如,中国女性在疑问句中使用“吗”“呢”“吧”“啊”等语气词的频率远高于男性。

女国音 female accent 北京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女学生,把舌面声母j、q、x发成类似舌尖声母z、c、s的音,这样的音称为女国音。

女书 female script 曾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农家女性中流传的一种斜体汉字形态。

代别 generation differences 又称“代差”。同一个言语社团内不同代人之间的言语差别。

年龄差异 age differences 同一言语社区内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使用语言变体上的差别。例如,在汉语方言中存在老苏州话和新苏州话、老韶关话和新韶关话等的差异,青年人使用新形式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

敬语 honorific 某些语言系统中用以表示尊敬的成分。包括词缀、词汇或句子结构。

正式语体 formal style 与“非正式语体”相对。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是书面体,语句较长,词汇和语法合乎规范。

非正式语体 informal style;casual style 又称“随便语体”。与“正式语体”相对。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简略,用词通俗,在亲友、同学之间等日常交谈使用。

nlc202309011953

商议语体 consultative style 又称“咨询语体”。介于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的语体。通常语句较松散,夹杂口头语气词。

亲切语体 intimate style 非正式语体的一种。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的语体。通常语句非常简略,声调婉转,夹杂俚语。

固定语体 frozen style 又称“礼仪语体”。正式语体的一种。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在典礼上使用。

场合语体 contextual style 又称“场景语体”。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语体的总称。

雅化语体 modified speech 正式语体的一种。经过刻意修改的文绉绉的言语。

粗俗词语 vulgarism 不文雅的词语。正式场合忌讳使用。

幼儿话语 baby talk 大人对学话幼儿说的简单的话,或幼儿说的稚语。

语域 register 某一交际环境中习惯使用的语言变体。如行业用语、科技用语。

隐语 secret dialect 集团内部为保守秘密而造出的词语。

黑话 argot 黑社会集团内部说的秘密话。

异质有序 ordered heterogeneity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内存在差异,但变异形式的分布是有规则的,从异质的语言事实中可以探求语言的有序变化。

显现变项 indicator 某个言语社群使用的初现语言变项。它没有明显语体差异和不同社会评价,通常不引人注目。

标记变项 marker 又称“标志变项”。显示社会差异和语体差异,并有不同社会评价的语言变项。它是研究语言变异和演变的对象。

成见变项 stereotype 社会下层成员使用的并受到主流社会蔑视的语言变项。

未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below 人们意识不到的显现变项扩散的变化。

意识变化 change from above 人们意识到的标记变项或标准体扩散的变化。

进行中变化 change in progress 语言形式从显现变项向标记变项的发展变化。如果该变项为全体成员所使用,形式固定下来,变化也就随之终止。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个人经常交往的社会关系。例如亲戚、朋友、邻居、伙伴等。是研究语言变异采用的一种分析单位。

网络密度 network density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实际联系数与全部可能联系数之间的比率。

网络力度 network strength 社会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多重性程度(multiplexity)。通常关系单一的网络,如仅在亲戚之间,或同事之间,或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弱;关系多样的网络,如既是亲戚,又是同事,又是邻里之间形成的交往网络的力度较强。

交际密度 density of communication 个人或言语社团之间语言接触疏密的程度。语言变体之间的差异通常由于交际密度的增加而趋向消失。

观察者悖论 observers paradox 观察者搜集日常言语资料所采用的访谈法影响到资料的自然状态,与访谈初衷相悖。

快速隐匿观察法 rapid and anonymous observation 调查人采用诱导技巧,让被观察者在不觉察的情况下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从而迅速搜集资料的方法。

参与观察法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又称“参与性观察”。通过参与被研究的人群的言语交际活动进行观察和搜集资料的方法。

言语反应测验 speech reaction test 通过给受试人某种刺激使其立即作出言语反应,以观察其语言能力、了解其语言体系的特定规则。

最小对测试 minimal pair test 将含有最小音位对立体的词安排在一起进行的发音测试。

显性声望 overt prestige 使用者公开表示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

隐性声望 covert prestige 潜在于使用者心目中的对某种语体好的评价。例如在某些场合,粗鲁的语体被认为有阳刚之气。

语义区分量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 又称“语义鉴别量表”。通过受试人对词义作出的主观评价测量其语言态度的量表。

自我评价测验 selfevaluation test 受试人自报使用语言变体的情况,将其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对照,用以检测语言态度。

配对变语测试法 matchedguise technique 通过让受试人听双语人用两种语言讲述相同内容的录音,对讲话人的品格特征作出评价,以测试某个言语社团成员对另一个言语社团的态度的方法。

变项规则 variable rule 用计量方法描写特定人群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使用某个语言变项的概率的规则。

绝对规则 categorical rule 说话人意识不到但又不会违反的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的“上声+上声”读为“阳平+上声”的规则。

超越模式 crossover pattern 据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William Labov)观察,下中阶层的人为了表现自己掌握了有声望的语言变体,话语中的标准音频率超越上中阶层的人,这种现象称为超越模式。

年龄级差 agegrading 同一言语共同体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使用同一个语言变异形式时出现的频率上的差别。

共时变异 syn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在同一时期内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变异。

历时变异 diachronic variation 语言成分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异。

真实时间 real time 为了研究语言变项发生的历时变异,需要获得同一群体在前后间隔若干年的两个时间上使用该变项的材料,以作比较,这种时间称为真实时间。

语言演变 language change 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变化。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

名词解释心理学 篇4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一种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变更某些条件,对被试者心理活动表现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法: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顺应:改变主体结构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人对生活活动的远景想象。

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是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是指学生的学习。

程序教学:是一种自动教学方式,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发现学习:是一种由教师提供问题和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教学方式。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

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于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学习,所以具体说来,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知识的理解: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达到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揭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活动。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 的道德过错。

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

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又叫做统计群体。

实际群体: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际存在的,成员间有直接和间接实际联系的群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一般班级群体的基础上经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而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群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卫生: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二是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即是研究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科;三是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

团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

个别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结合该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其解决心理问题的专门的培养方案,然后对该生个别实施,使其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善不利的心理状态。

心理咨询:心理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生理学、心理卫生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其认知、情感、态度等发生积极的变化,更好地适应生活的过程,即以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引导、启发的教育的过程。教师的职业角色:也称为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指有教师的地位和身份所规定的教师应具有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教师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5

失范: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使每个人都可以隐约地感受到实现个人志向的极大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理想类型: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本土化: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上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2.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社会批评: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群体:是把个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谁先谁后的整体,但又是存在矛盾需要不断调整的一个整体。*社会研究:是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科学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填式问卷:一般是指采用分发、邮寄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按要求自行填答,然后由访问员收回或通过邮局和电子信箱寄回来的问卷。*访问式问卷:是指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依据问卷所列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询问逐一向被调查者发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进行填写的问卷。

3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初级社会关系:历史上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简单和初步的、人们之间直接互动的社会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宗教关系等。

*血缘关系:是指人类的代际传递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

*业缘关系: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通过自然循环不断更新的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等。

*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根据生物自身的生长生殖规律保持自我更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矿产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只会不断减少无法更新的铜.铁.锡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粘土.石墨等非金属矿广 *工业化实现观:就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即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工业化实现的标志。

4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甚至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也称民俗

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文化融合/濡化: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5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和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的过程。*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教化和传递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继续社会化(也叫二级社会化):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拟剧论: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6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身体语言:是身体来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人际空间:是两个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接近或是疏远,其实也可以通过两个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 “小世界”:指的就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存在,导致在我们眼中世界其实很小的意思。

*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

*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对新成员的加入没有严格规定,加入后比较容易退出该社会网络。

*稳固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的形态。*松散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的形态。

*互利形态:互利形态就是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形态。互惠互利原则是使这些社会互动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互补形态:互补形态就是指在社会网络中,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的形态。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成员群体: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建立起来的。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心理或兴趣群体。正式群体:就是社会组织。内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到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又称作“我群”

外群体: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又称作“他群”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大群体: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经济利益群体:就是以维护和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群体。如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就是以争取成员的政治权利和改善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目的的群体

*社会公众利益群体:就是追求社会公共福利和合乎道德的公众利益的群体。

*机构性利益群体:是指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单位群体。

*社团性利益群体:是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到的共同利益的生产单位群体。它也是一咱组织化的生产单位群体,有专职工作人员、有

*自组性利益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想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这一类型。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纵向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行为过程。*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现场控制/同步: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们确信他们的统治者有着超凡的能力,从而成为其追随者和信徒。而统治者也必段通过不断地证明其超凡能力的存在而维持其合法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统治是因为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于神圣的传统之中,统治者凭借传统的力量实话合法统治。同时也受到传统的约束。

*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被统治者服从于法规,他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相信法律和规章制度是正当和合理的。

*形式广义:即组织成员将照章办事本身视这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彼得原理”:是反映人个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科学管理理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法约尔。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函数的人际关系。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霍桑实验: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其位于霍桑的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历经多个实验阶段.是在梅约等人的指导下完成的。9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所遵守的规范体系。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和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性物质设备。本源制度:是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派生制度:是指建立在本源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等。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经济制度: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宗教组织:是具体化的宗教单位,它可以一个简单的团体,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机构。

教育制度: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宗教制度: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10社区: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个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个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都市/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城市郊区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集镇社区: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社区发展: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统,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口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会人的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在社区中,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也可以通过社区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肋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社会救、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区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同质性:是指社区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县城镇:即一个县的中心,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般交通比较方便。

*中心镇:即县城范围内的次级中心,其各方面条件都次于县城镇。

*一般集镇:即一个乡的中心,虽然其文教卫生、金融、服务等设施齐全,但人口、经济、文化的规模却明显比中心镇低。*单位制:在计划经济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来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这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11社会不平等:广义的: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的: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种姓或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族:人种,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

等级:按经济和政治地位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垂直流动: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水平流动: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代际流动: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的变化。竞争式流动: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

赞助式流动: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

*年龄: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身分: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身分制: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统。*社会边缘阶层:提流动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边缘位置、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包括散布在城乡,不愿从事正当职业的游民、犯罪团伙和地方恶势力人员。

1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和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偏差行为: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或差异行为等。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违规行为: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创新者: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形式主义: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退缩主义:即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反叛: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与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

*主流文化:一定社会地位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亚文化:主流文化并存于社会的,但是非主导性的,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初级偏差: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

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宏观控制: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微观控制: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内在控制: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积极性控制: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消极性控制: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法律控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权力为依托,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的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道德控制:是指不依靠国家的暴力来实现,而是依靠教育,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习俗控制: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宗教控制:是指宗教能够通过宗教教育把宗教教育内化为教徒的自觉行为,从而约束教徒社会行为的控制方式。13社会问题: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征: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象征、标志。

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无序状态:就是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的状态。*文化冲突:就是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使人们无所适从。

*价值崩溃: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结构性问题: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腐败: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恐怖主义:是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毒品: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分、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间的暴力行为,其中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见的则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强暴行为。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部分物质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通常称为“自然变异”或“自然事件”。

14社会倒退:是社会局部或整体,从已经达到的较高发展阶段向较低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

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社会变迁: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整体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束。局部变迁:是社会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自发变迁:指被动地参与或盲目地顺从社会变迁。*有计划变迁: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民主化:现代化的政治方面又叫“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化。*社会发展计划: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社会现代化:现时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心理,文化等诸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后工业社会论”是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而对未来社会进行的一项预测,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烈的西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只能是预测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不能推及全球。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篇6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各个环节,预先规划和安排,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智力是人的一种一般性综合认知能力,即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

学习动机是指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完好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生物——心理——社会”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专业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的障碍,改变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篇7

反生产行为 (CWB) 是员工所表现出的对组织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具有或者存在潜在危害的用意, 具体包括偷窃、消极怠工、旷工、散布谣言等行为 (张永军等, 2010) 。研究表明, 普遍存在于组织之中的CWB极具破坏力, 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由此, 重视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 并对其发生机制和干预措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一) 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破坏广泛存在于当今的组织中, 如果员工意识到企业未主动履行所承诺的义务, 那么会产生相应的认知评价与情感反应, 心理契约破坏便产生了。心理契约破坏一旦产生便会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反生产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样作为角色外行为的一种, 同样会受到心理契约破坏的影响。当员工感知到企业对其负责任的行为时将会产生回馈心理, 提升其工作行为表现;与此相反, 如果员工所感知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付出较少时, 则会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使得其协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降低, 甚至会出现员工反生产行为。鉴于此, 我们将从心理契约理论出发, 考察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研究假设

1. 员工社会责任与反生产行为

心理契约产生于员工对于企业责任的感知, 其中, 员工所关注的企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中的员工社会责任高度吻合, 如“重视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了运用宝贵技能和才能的工作机会”、“维护员工权益”和“重视员工的工作安全感”。这意味着如果员工所感知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付出较少时, 会打击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甚至会出现旷工、怠工等消极行为, 反生产行为就产生了。而与此相反, 当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被员工个体所感知时, 其不仅会增加组织公民行为, 还会减少反生产行为。鉴于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所履行的员工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员工的反生产行为。

2. 心理契约破坏的中介作用

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对于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复杂的、多路径的。心理契约破坏是员工对组织未能完成其在心理契约中应承担责任的认知型评价, 因此, 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水平和质量, 会通过影响员工的评价进而作用于最终的态度和行为。

一方面, 员工对于企业履行的员工责任具有主观感知, 通过对比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 判断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是否充分履行。随着当今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员工对于企业责任的期望也有增加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 企业由于员工责任履行不足而导致员工心理契约破坏的现象更加屡见不鲜。另一方面, 心理契约其实是员工与组织相互之间的一种社会交换或者互惠关系, 如果组织不能履行其在心理契约中的承诺或责任, 员工就会感知到“贡献”与“回报”的不平衡, 即心理契约破坏。而为了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员工会有意减少对组织的承诺或贡献, 从而出现减少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内行为、创新性行为, 甚至出现反生产行为等消极反应。鉴于此, 我们提出如下:

假设2:心理契约破坏在企业履行的员工社会责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 员工信任的调节作用

在角色外行为研究领域, 员工信任常被应用于组织公民行为方面的研究, 而鲜有研究将员工信任引入到反生产行为的分析框架。其实, 员工信任作为员工认定组织或他人的行动将有利于或不伤害自身的信念, 在应对外部刺激时, 对于其自身的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而言, 当企业履行员工责任时, 员工信任会强化员工的回报行为, 进而减少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另一方面, 员工信任会影响员工对于心理契约破坏的归因。因此, 我们认为当员工心理契约破坏出现时, 如果员工具有高水平的信任, 认定组织或他人不太可能伤害自己的利益, 因此更倾向于将心理契约破坏视为一种短期的暂时性现象, 从而不进行或者降低反生产行为;而当员工信任水平降低时, 员工更可能将心理契约破坏看作一种长期现象, 从而更容易从事反生产行为等消极性行为。鉴于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员工信任正向调节员工社会责任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

H4:员工信任负向调节心理契约破坏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变量测量及数据分析

(一) 样本收集及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回收710份, 剔除掉填写不全、明显乱填等无效问卷之后, 有效问卷602份, 有效回收率为71.7%。本研究所用测量量表均来自成熟问卷, 其中, 员工责任、反生产行为、员工信任、心理契约破坏等变量的测量问项分别来自参考文献2-5。

(二) 信度、效度分析

1. 问卷信度检验

对数据分析发现, 员工责任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9;心理契约破坏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1;员工信任三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2、0.868、0.807;员工反生产行为两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3、0.724。综上, 根据学界要求信度一般要高于0.7的通行标准, 本研究各变量均具有良好的信度。

2.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效度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 在一阶验证性因子模型中, 测量指标的因子负荷量介于0.722至0.890之间, 大于0.5而小于0.95, 而且在p<0.001的条件下都显著。平均方差提取量 (AVE) 在0.568至0.742, 均大于最低标准值0.50, 说明测量指标确实有效反映了潜变量。由此可见, 4个维度的收敛效度良好。进一步分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 拟合指数的标准是χ2/df值在2.0~5.0之间, RMSEA值小于0.08, NFI, NNFI, CFI和IFI的值均大于0.90, 本验证性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 均符合要求,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此外, 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都明显大于其相应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明各潜变量的区分效度较好。

四、假设检验及分析

首先在回归中放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 (M1) , 能够解释因变量方差变异的20.4%。其中由模型2可知, 自变量员工责任对反生产行为的独特贡献2.8% (P<0.05) , 且回归系数-0.073在P<0.01水平上显著, 说明员工责任对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所以假设H1得到验证。由模型3可以看出, 员工责任对心理契约破坏的显著的负向影响 (β=-0.028, P<0.05) , 说明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效应显著, 而对比模型4和模型2可以看出, 在控制控制自变量对中介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两条影响路径后, 自变量员工责任对结果变量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073变为-0.050, 说明心理契约破坏在员工责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为进一步检验这一效应的显著性, 通过将相应的统计量带入显著性计算公式, 计算的结果Z=3.194*** (P<0.01) , 说明心理契约破坏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所以假设H2得到验证。

在方程中添加调节变量员工信任后, 方程的解释程度显著提升 (ΔR2=0.159, P<0.001) , 同时对比模型5与模型6, 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0.191, 且在P<0.05水平显著, 方程的解释程度由原来的0.391提升到0.425, 说明员工信任对员工责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与此相似, 对比模型7和模型8可以发现, 员工信任负向调节心理契约破坏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以假设H3和H4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 讨论与结论

本文借助心理契约理论, 研究企业的员工责任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的范畴。具体来看, 本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作为独立于组织公民行为之外的关键变量, 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与企业履行员工责任显著负相关。该结论表明, 在中国情境下,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不但能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而且有助于降低员工的反生产行为。

第二, 心理契约破坏在员工责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即员工责任通过员工心理契约破坏的传递作用影响反生产行为。

第三, 员工信任对员工责任与反生产行为、心理契约破坏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第四, 企业中收入水平越高的员工, 越容易发生反生产行为。

(二) 管理启示

上述结论在企业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反生产行为, 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反生产行为具有明显的正负效应, 对于消极效应, 企业可以通过积极践行员工责任降低反生产行为的消极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在管理中通过改善工作设计、组织公平、领导行为以及向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等。

其次,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员工心理契约的维系, 降低心理契约破坏的发生。一方面,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正确或合适水平的目标引导, 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等以及企业制度、薪酬考核等进行客观、全面的宣传和教育, 并以公平、公正的积极姿态践行相关义务,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降低员工心理契约破坏水平。

最后, 加强对高收入员工的管理。高收入水平的员工一般在企业中处在中高层, 他们已经解决了生理需要, 追求更高的层次的目标, 因此在管理中应对其加强工作的过程监控, 根据工作特征模型设计可以提高员工感知工作重要性和意义的工作, 允许员工参与决策制定过程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并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员工, 向员工解释各种信息以提高员工的分配公平感、程序公平感和互动公平感, 从而来减少反生产行为。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未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作为两个独立的结构维度来同时研究,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行作用路径的对比分析, 以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更加清晰, 另外也未考虑企业的性质、员工的职位特征等情境变量,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丰富。

摘要:文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分析了员工社会责任与员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通过602个有效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履行的员工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员工的反生产行为;心理契约破坏在企业履行的员工社会责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员工信任正向调节员工社会责任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 负向调节心理契约破坏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 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员工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员工社会责任,反生产行为,心理契约破坏,员工信任

参考文献

[1]张永军, 廖建桥, 赵君.国外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

[2]王文彬, 刘凤军, 李辉.互惠理论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34.

[3]Yang JX, Diefendorff JM.The Relations of Daily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 with Emo-tions,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and Personality Modera-tors:A Diary Study in Hong Kong[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9, 62 (2) :259-295

[4]彭正龙, 赵红丹, 梁东.中国情境下领导——部属交换与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11, 25.

社会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召开 篇8

根据“简明清晰、选词体现学科特色、概念清晰”等原则,会议对现有的名词框架进行了一些调整:(1)社会学一般概念中的“组织”并人“组织社会学”,“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并入“发展社会学”;(2)增加“劳动社会学”;职业社会学,,;(3)·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分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两类,将“社会保障”并入“社会政策”。

针对审定过程中发现的“类目不准、层级过多、学科特色不明显、遗漏重点名词、收录大量描述性名词、英汉互译不准确”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例如,针对现有类目设置,会议决定:有的不改变,如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方法;有的需要删减,如社会理论(西方)、社会化与社会互动;有的需要重新设置,如社会理论、社会(文化)人类学;有的需要调整框架,重新筛选词汇,如社会控制与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学。

会议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部分类目的负责人,如发展社会学、社会规范、社会控制与社会问题、家庭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等。会议还要求各类目负责人就其所确定的框架和词汇广泛征求学界同行的意见。

上一篇:商会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程序设计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