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1

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

=0.1分米 =0.01米 =0.00001千米.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1 分米 10 厘米(cm)= 1 分米 100 毫米(mm)=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0.1 分米 = 1 厘米(cm)0.01 分米 = 1 毫米(mm)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1,000,000 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

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7.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8.加法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10.减法的性质: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18.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9.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20.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21.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22.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23.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24.分数线、分子、分母

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其中,1 分子等于被除数,- 分数线等于除号,2 分母等于除数,而0.5 分数值则等于商。25.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26.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三年级下册

知识点归纳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 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3.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2

统计学认为,某次统计活动中,如果要对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作更精确的描述和更进一步的推论,仅借助统计图表是不够的,需要计算一些有代表性的量数,对整体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作出更简洁明了的数量化描述。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量数。它的基本思想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总个数,以体现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对数据总体起着“中心”代表的作用。显然,在学生已经初步树立统计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图表知识基础上学习平均数的知识,有益于提高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鉴于此,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下册)在“统计”中安排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有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教材在编写中为了强化“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课程功能,特别注意:

1.把认识平均数和学习其他统计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描述数据的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平均数。教材在编写中,就通过统计图表呈现原始数据,而后计算平均数,比较贴切地将求平均数嵌入了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利于学生自己体会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绘制统计图表与求平均数间的关系。当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让学生看图自己收集求平均数所需的数据,还利于学生用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来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为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提供了感性支撑。

小学数学三年级挑战极限 篇3

1.一只小猫5分钟吃完一条鱼,5只小猫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吃同样大小的5条鱼,需()分钟。

①125②25③5

2.为了改变房子的朝向,即将下面左图变成右图,至少要移动()根火柴。

①1②2③3

3.1条直线可将一个正方形分成2块,2条直线最多可将一个正方形分成4块,3条直线最多可将正方形分成7块,那么5条直线最多可将长方形分成()块。

①16②11③9

4.一只毛毛虫幼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长到5厘米时要用()天。

①4②6③28

5.有5张纸条,每张都长15厘米,将这5张纸条一张接一张地粘在一起,粘接处都重舍5毫米,粘接后的纸条共长()毫米。

①500②730③750

6.一天傍晚下着大雨,晚饭后,妈妈问儿子:“再过80个小时,会不会出太阳?”儿子的回答使妈妈很得意。我来猜一猜,儿子的回答是()。

①不知道会不会出太阳②一定会出太阳③一定不会出太阳

二、填空题

1.100-98+96-94+92-90……+8-6+4-2”

2.2010×101—2010=

3.数一数,下图中共有()个三角形。

4.父亲今年49岁,女儿今年23岁,()年前父亲的岁数是女儿的3倍。

5.已知△×□=63,且△÷□=7,那么△+□u

6.小华和奶奶同时上楼。小华上楼的速度是奶奶的2倍,奶奶到达三楼时,小华到了u楼。

7.用5克、6克、7克这三种砝码,可用天平称出种不同的重量。

8,.强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商是()。

9,在下面的四串数中添上“+”、“-”、“×”、“÷”等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算式成立。10,有块菜地,形状如下图所示,已知a=b=20米,c=4米,这块菜地的周长是()米。

三、解决问题

1.一串数按一定规律排列:1,a2,3,2,3,4,3,4,5……第36个数是多少?

2.甲、乙两人共有91元人民

币,乙给甲8元后,甲比乙多3元,原来甲、乙各有多少元?

3.利民商店规定:三个空汽水瓶可以换一瓶汽水(连瓶)。某同学手里的钱刚好可买10瓶汽水,如果不再花钱,他最多可以喝上多少瓶汽水?

4.同学们进行广播操比赛,全班正好排成相等的6行。小冰排在第二行,从前面数,她站在第五个位置,从后面数她站在第三个位置。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5.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39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550克,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千克?

6.一只小海龟想爬上一座沙丘,沙丘的上坡路长102米,它白天只能爬上12米,可晚上却要向下滑11米。小海龟不怕饥饿和劳累,经过几天奋斗终于爬到丘顶。请问:小海龟是在第几个白天爬上丘顶的?

7.八名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绢游戏(如图所示),从1号同学开始,接箭头方向传100次,手绢应在几号小朋友手中?

8.杨老师在一硬纸板上写了一个四位数,让小倩猜猜是什么数。

问:是6031吗?

答:一个数字猜对,且位置正确。

问:是5672吗?

答:两个数字对,且位置都不对。

问:是4796吗?

答:数字都对,但位置都不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4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世界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小学数学常考角的定义

(1)什么是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三年级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篇5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6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 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 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 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 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 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 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1)除数不变,(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3、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第三单元 统计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3、求平均数公式:

总和÷份数=平均数 总和÷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

1.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最好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 = 积 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6、特殊的算式:25×4=100,125×8=1000

第五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6.正确理解并熟记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长 = 周长÷2-宽 长 =(周长-宽×2)÷2 宽 = 周长÷2-长 宽 =(周长-长×2)÷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2、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归类:

a、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b、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注 意: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

(2)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叫做大月,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叫做小月,平年2月是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是29天,全年有366天。

2、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 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3、一月分为上中下三旬:1-10号是上旬,11-20号是中旬,21-30(31)号是下旬。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6、24时表示法: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7、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8、时间段的计算:就是用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9.经过的天数的计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10、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11、重要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12、时间单位进率: 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周=7天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3.45, 0.85, 2.60, 36.6, 1.2和 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如:5.1 >5 ;1.3 > 1等)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篇7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 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 他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广泛了,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 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 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课程内容增加了, 思维空间更丰富了。也就是说这个年级的学习已经不同于一二年级的那种单纯的接受性知识, 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及综合应对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个开始阶段也是一个重点阶段, 这一转变尤其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 这时, 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 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 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 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 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 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 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 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 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负迁移的干扰

三年级不仅语文要预习, 数学也要注重预习。学会数学的预习方法, 也会对培养学习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培养自学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 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 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 告诉了哪些条件, 求什么, 书上怎么解答的, 为什么要这样解答, 还有没有新的解法, 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 动脑思考, 步步深入, 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这是知识的负迁移。

1.温故知新

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 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 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 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 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1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 有计划地安排到各节课, 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 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 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其中: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 既从正面讲清算理, 又从反面加深理解, 互相配合, 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学习中, 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我们常常发现如果现实中我们对哪门课程有兴趣, 那我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锲而不舍地想要钻研它, 有强烈获得这种能力的愿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 所以要抓住这一点, 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喜欢听到学生这样说, 我最喜欢数学了, 数学很好玩。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 说明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的他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下《位置与方向》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让学生站成四个方向, 其中一个学生站中间, 蒙住眼睛转一圈, 然后让他来说说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 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就连平时算术能力很差的学生也参与了, 而且也熟练掌握了, 这一课我是成功的, 因为在学生的兴趣中教学会让教师身心愉快, 而且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一种数学能力——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四、自然引出, 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 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 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 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 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 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 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 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五、合理组织, 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 根据这一特点, 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 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 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 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 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 讲清重点, 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 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 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 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 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 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六、由直观教学入手, 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 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 只要遵循教学规律, 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 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摘要:学习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 一直是教育界, 特别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之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三年级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数学教学的关键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反思有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强调不仅了解数学只是,而且着重于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数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数学”、“看数学”、“听数学”。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要教思结合。

2、反思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新课程指出: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人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空间想象、反思与构建等过程,显然,反思思维与数学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反思思维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只有加强学生反思思维的训练,才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三、先学导航,培养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如今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先自学,使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初步了解,并复习好学习新知时所要运用的相关旧知。教师则要坚持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坚持对学生自学的鼓励,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能充分准备,找准新知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自学内容,设计自学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那么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四、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五、结语

通过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教学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关键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吴兆民.浅谈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法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41):88-89.

[2] 夏周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2014(02):45-47.

[3] 徐文斌.承上启下抓好三年级数学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02-103.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篇9

复习内容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笔算乘法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2.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3.一个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O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4.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O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

解决问题

1.关于估算: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归一与归总问题

归一问题:先用除法求出单一量,再用乘法求出新的总量。

归总问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再用除法求出新的每份数或新的单一量。

示例:小红10分钟做了5道竖式计算题,照这样的速度,小红40分钟可以做多少道竖式计算题?

解答:

40+10=4

4×5=20 (道)

答:小红40分钟可以做20道竖式计算题。

第七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

四边形

1.四边形的定义: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直的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周 长

1.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2.测量周长的方法:绕绳法;或者用尺子测量。

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2×(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注:对周长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式,要理解周长的本质,灵活解题。

第八部分《分 数》

复习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

2.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3.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4.分数的比较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如:

②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如 :

分数的简单计算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一减几分之几:把一写成与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分数的简单应用

1.把一些物体看作一 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鲁教版 篇10

【含义】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和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 较小的数 = 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 = 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例2、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例3、甲站原有车52辆,乙站原有车32辆,若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几天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5-01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高 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上一篇:汉语拼音单韵母oe下一篇:感悟爸爸的关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