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共12篇)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1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往往有一锤定音的效果。引课时要语言精练准确,在很短的时间内切入主题,导课的角度灵活多变,形式新颖多样,要讲究艺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导语,引生入境,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知识背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在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要理解一些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知识背景加以介绍,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以教师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学习

黄宗羲说“情者,可以贯金玉、动鬼神”。情真意切,以情动人,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语文课教学尤其需要激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语文教师身上最能体现出来。语文教师不但要衣着得体、举止文雅,形体语言与教学语言相得益彰,而且要充满自信,精神抖擞,神采飞扬,思维敏捷,教法新颖,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以情促教,以情悟人,幽默风趣,以情动情,以情导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个精神萎靡,说话有气无力的语文教师是不会上出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的,因为语文教师本身就需要充满激情,教师的讲解需要激情,诵读需要激情,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语文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能感染学生的思绪,使之走入境界,提高认识能力,像《荷塘月色》和《再别康桥》、《沁园春一长沙》这样优美的课文,读不出感情来学生又会有什么兴趣去学?

四、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力求创新,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其自主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学则是课堂教学曰标实施中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的自觉性就越大,因此,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以问激情,让学生多讲多问是可以一试的办法。

1、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课堂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出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要有连贯性、递进性的特点,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多面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把课本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理论联系起来,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

我在讲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时,我就事先设计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作答,让他们陈述理由,然后由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使全文的教学趣味盎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给学生提供机会以讲促学。新课程的特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时效性相结合,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还要让学生多讲。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相应的口语训练课外,我还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为学生提供讲的机会,比如在讲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母亲,这样不但很好地导入了新课,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不再由教师满堂灌,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有相当的帮助。学生在学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对教学浓厚的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为一体。

此外,在激发学生自主性的过程中,还大胆尝试,比如指导学生预习一篇新课,让其设计导语,设计问题,开展课堂辩证,分角色朗读,帮助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等等,通过这些使学生发挥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尽可能地兴趣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2

一、激趣, 用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是哪种方式的学习, “乐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了, 他们就不用教师督促, 自己主动去学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产生良好期待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创设, 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飞溅, 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 提不起精神来, 那么何谈课堂氛围呢?因此, 我们先要从激活学生的兴趣出发, 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所在, 用多种方式, 让兴趣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对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问题激趣法、表扬赞赏激趣法、交流心得激趣法、认真聆听激趣法等等,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 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时间和机会展现自己, 我为课堂教学定下了几条必须遵守的法则, 经常提醒自己是否做到了, 如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说话;多表扬学生, 鼓励学生, 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以同等的表现机会, 不因为好学生而多亲近, 不因为差学生而疏远冷漠;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有了这些准则, 让我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成为他们的良师, 更成为他们知心好朋友。

二、举办系列活动, 增进实践促进交流

动手能够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亲自动手。有研究数据表明,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 如果只是听, 到最后只能留下百分之二十的记忆, 而动手操作, 则会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记忆。在教学中, 我会经常举办一些竞赛, 变换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 采取如讲解、朗读、小组合作研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用实践来获取知识。

在上课刚刚开始的时候, 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 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尽快从休息环节逐步进入到学习中来, 我会带领学生唱唱歌, 背背诗, 用三两分钟的时间, 从课间的活动中向学习状态进行过渡。这不但带动了课堂气氛, 也让学生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创设一些亲自动手的环节, 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有时候我还会安排一些操作任务, 让学生去寻找课外知识, 动手做剪报, 自己办报纸等等, 把用到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都调动起来, 将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还会安排他们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彻底改变了课堂气氛沉闷的面貌, 而是利用这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性的活动, 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乐趣, 让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 充满乐趣。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形式和方式都有所改变, 课堂变得灵活多样,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一些图片和情景再现, 让学生不再通过文字进行思考, 而是有真实的场面进行比对, 从而在思维上得到升华。如课本上的一些关于景色的文章, 我会专门制作成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真实景色的美和壮丽。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增强兴趣, 喜欢上语文, 爱上语文, 从而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添色彩。

四、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俗话说教师是“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 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对他们产生影响。一副举止大方自然、随和亲切的教态, 会让学生瞬间就产生兴趣, 渴望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获取知识。而配上得体的衣着、刚柔并济的板书、字正腔圆的谈吐、声情并茂的朗诵、幽默诙谐的比喻, 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让课堂焕发活力。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多用微笑去对待学生, 塑造和蔼可亲的外在形象。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象, 而是发自内心的, 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学生处在微笑洋溢的课堂中, 会放松身心, 感到教师可亲可敬, 想着与教师多亲近, 这种亲切感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再可畏, 而是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疑虑, 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答案、赞扬和鼓励。教师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技巧,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课堂气氛, 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 时刻督促自己去完成、掌握这门艺术, 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创设语文课堂有效交流氛围的途径 篇3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本是一项很有情境的科目,但是由于教师并没有把应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融入到课堂中去,学生也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性,导致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普遍进入到一个较难扭转的局面。如今的教学模式还是一如既往的单调、固定,老师在前面解读课本,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坐着,课堂气氛沉闷,这让本来自主学习性就不强的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厌倦、懒散的心态,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就现状而言,强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是必然的。

二、创设有效交流氛围的目的

教师应发挥出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找到使课堂教学生动、使学生积极性提高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改变原本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情景,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好的课堂交流氛围,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友谊。

三、创设有效交流氛围的途经

1合作交流,发散思维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一堂课的核心,也是影响一堂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的精神是教学活动中改善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

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该是学生间的多边活动。例如,《夜莺的歌声》是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笔者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如课文第一部分中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较多,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画出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这样做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而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他这样做,心里又会怎样想。接着分组组织学生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在画、读、想、议中对小夜莺的机智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看似教给了学生很多东西,但学生能够记住的并没有多少。通过分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可使每个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想。在交流中,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和疑惑时,老师应主动上去为学生解答,这样会使知识在学生的脑袋里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因为学生长时间处于“愤悱”的状态中,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共同的学习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学会了怎样与他人合作、探究和交流。这样不仅实现了思想的交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探究和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的的思维跟着现实生活的情节来转动。现实生活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也是一样,平时点点滴滴的现实情节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大脑更加活跃。此外,只有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面对的现实世界,想方设法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从而激发其探究欲望。

要想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应该并重,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理的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可运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展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风光,并启发学生想像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激活了,他们会想到工人们乘着小艇去上班,邮递员划着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报等。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

再如,在学了几条谚语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再找几条读一读,然后交流。但过两天笔者发现一些学生没找,这时笔者想到:批评他们倒不如搞个交流会。笔者先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找的谚语,再让大家找到和自己要好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记下对方找到的谚语。这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互补,在情感上也有了沟通,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创造性的“合作学习”,没有了批评,没有了沮丧,节约了时间,自然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生还是纯真的少男少女,但是情感正逐渐成熟与显现。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者学生去看书。这里的看书不单单只是简单的阅读,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书本中的情节知识来转动,进而调动其情感。

例如,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采用了九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一组意象群,它们依靠诗歌内在“血脉”及诗人情思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哀愁、寂寞、荒寒、惆怅无边的诗境。这些意象从整体上成为诗人抒写羁旅愁思的媒介。在学习诗歌、诗集的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想法,体会作者作诗时所处的环境和其想抒发的情感,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的看法结合起来,从诗的字里行间读出感情,让各种抱负、理想得以显现,思乡思人的氛围得以展现。

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师生双方都应该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在当前教育正面临着转轨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环境的一代新人作为迎接挑战的一项重要对策,而语文这门综合性学科的教育尤显重要。可是,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学生不感兴趣、畏学、厌学的现状,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现实,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妨在语文课堂交流氛围的创设方面作些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得到充足的交流和探讨,也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4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精彩,在研读中诞生;语文味,在简约中演绎。

一、“语文味”来自于对关键字词的咀嚼

表意是汉语言特有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文字显现出丰富的生命,能够对词语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对文本的鉴赏水平。假如不重视词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非常执着的钻研精神,也难以把握真正的“语文味”.不管是对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对文字应用来说,词句对于文本鉴赏而言好比对一枚橄榄,咀嚼得越细腻,回味起来越发香甜。因此,依靠对关键字词的精准把握来带动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广泛地使用。在课文《第八次》中,学习“招集”一词时,我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召集”作比较,认识到虽然都是招呼人们聚集起来的意思,但读音却不一样;学习“唉声叹气”则结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词义。

二、“语文味”来自于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个性化的行为,要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地调动,使学生可以直接面对文本,同时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唯有亲身采取阅读实践,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有效提升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 “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语文味”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诵读和积累

从本质而言语文是依靠读与写这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在路方面也有两条,第一条路即教材与各类读物,第二条路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对积累和诵读格外强调。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主要的积累方式,而生活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重要来源,例如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词汇、语文知识、语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例如学习了《早》,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推荐阅读描写母亲的相关文章„„这些积累和拓展只要运用得好,我们的语文课怎能不散发出“语文味”呢?

四、“语文味”来自于人情人境的体验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以《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为例:

师:阿炳他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师:阿炳为什么会听到哭泣、叹息、倾诉、呐喊?到课文中把关键词句标示出来。

生:我把“卖艺度日”表示出来了。师:你亲眼见过卖艺的情景么?

生:我在车站看到一对夫妇,他们全是盲人„„

生:我在马路边看见过耍猴的。

生:我在路边看到乞丐向路人磕头。

师:阿炳为什么会卖艺度日?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显示:场景一: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凛冽刺骨。场景二:骄阳似火的夏天,烈日炎炎。场景三: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

师:谈一谈,你见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生: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凛冽刺骨,阿炳着一身单薄的长衫行走在大雪中,他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饥寒交迫,他越来越的寒冷,阿炳的曲子透露出了凄惨气息。但是没有人理他,阿炳费劲心力挣到一点可怜的钱,却有人欺负他是盲人,抢走了阿炳的钱。阿炳这一天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孙老师以“卖艺度日”这个中心,使学生对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搜索回忆——“你见过卖艺度日的情景吗?”,再辅之以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想像冬天、夏天、生病时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增进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两者的和谐统一,逐渐走进文本,深入阿炳的内心世界,整个课堂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五、“语文味”来自于师生的和谐互动

语文味,除了来自文本外,还来自语文教学活动本身,来自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课堂充满语文味,师生间会结合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要,或积极思考,或热烈争论,或释然开怀,或眉头紧锁。提升师生互动的合理性与互动性,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学习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情趣。

师生互动应立足文本,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功能依旧丝毫不能退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一个演员的独角戏,或者只有学生的任意发挥,都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健康统一。师生间围绕着文本而展开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与人生经验积累对学生的情感智慧进行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才干、个人魅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状态、情感等要素实现了有效地结合,教师对学生做好引领,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反过来又对教师的思维创新产生积极的创新作用,师生双方在教学之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而这成长,又促进了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知识的吸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一方面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收获成功的体验,获得一种愉悦感。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师生的情绪与情感相互感染,师生思维都保持一种最佳状态,于是,课堂中的发现越多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思考的深刻性,课堂教学所无法预约的那些精彩,都会在师生互动中演绎。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5

最近,笔者在网上看了很多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公然违背国家法度,默认特定民族与特定宗教绑定,在学生食堂公然进行种族隔离的报道,感触很多。从最早的清真食堂,到外菜莫入、清真专座,再到后来的穆斯林专座、穆斯林专用食堂,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教育体系与民宗体系内的两面人与宗教极端势力是如何通过日拱一卒的方式,一点一点渗透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校园,是怎样与我党争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笔者个人感到不寒而栗,笔者不知道我这一点点软弱无力的呼唤,居于庙堂者能否听到、看到,但笔者觉得还是要就这一点说些什么。

首先来说一下,到底什么是清真食品,在这里笔者引用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的回应。1.首先,在方向上,主要是针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而不是对清真食品本身;2.其次,在适用对象上,主要针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管理规范,建章立制,便于政府有关部门有法可依,而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3.第三,在清真食品的概念上,严格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而不是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促进我国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最为重点的第三条,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而不是将清真食品界定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促进我国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制保障。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清真食品到底清真不清真的问题仅仅是民俗,与伊斯兰教教义并无必然联系。既然是民俗,那就不可以要求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参与,更不能要求必须有什么驻厂阿訇,更不能要求牛羊必须经过阿訇屠宰才能算是清真。只有穆斯林才会要求牛羊必须是由阿訇屠宰的,对于回族等十个伊斯兰教信仰广泛的普通民众来说,如果因为长期生活的社会与家庭环境有食物禁忌,比如说不吃猪肉等等,吃更容易入口的普通牛羊肉就可以了。还有其他例子不胜枚举。否则,所谓的“为防止宗教干涉世俗生活建立了一堵防火墙”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过,笔者仔细浏览了多个省份制定的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等条例,多个省份在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多次出现伊斯兰教或者宗教信仰的字样,甚至还有民宗部门、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共同参与对清真食品的监管的条文。说好的将清真食品界定为民俗呢?说好的防止宗教干涉世俗呢?而在清真食品、清真食堂的管理中,各地的统战部门、民宗部门多次与当地伊协的神职人员参与到了对清真食品的审查,甚至于伊协的宗教人员还在大学校园里公然检查清真食堂。对于民宗部门、统战部门的相关人员来说,厘清民族与宗教的区别,阻止宗教干预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运转,是责任,更是义务,结果各地的相关部门却连这个基本的原则都搞不清楚,如何指望他们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新疆不算在内,新疆的 干部是好样的!!)笔者再说一句诛心的话,一帮连民族和宗教的区别都弄不清楚的官员,恐怕已经不仅仅是尸位素餐那么简单了,而是民宗部门、统战部门被要管理、统战的对象给管理、统战了,这对于我党的执政基础会构成严重威胁!

下面笔者来举个例子,2016年10月,云南省呈贡区民宗局清真办金丽萍主任带队,检查高校清真食堂,结果发现“清真氛围不浓厚”,责令整改。食堂承包人吓得连夜整改,并挂上穆圣头像…………

清真氛围不浓厚是什么意思呢?笔者到现在也没明白。整改方式更是匪夷所思,居然挂上了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头像,默罕默德的后代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吗?好像不是吧,他是因为伊斯兰教先知的形象留在史书之上的,在清真食堂挂一个宗教人物,这就能让气氛“清真”起来? 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对于清真的定义。清真,(阿拉伯语:?,英语:Halaal,halāl,halal),阿拉伯语原意为“合法的”,指符合宗教教法的。清真食品不仅仅是指不吃猪肉驴肉的问题,即使是鸡肉羊肉牛肉,宰杀时没有诵经,以真主之名宰杀,都不能算作清真,有宗教神学意义。但清真与阿拉伯语?词义的范围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中文词汇,清真仅针对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饮食而言的,与其他如衣、住、行、思想无关。宋末时期开始用于伊斯兰教。到明清时期,这一用法和概念已经得到系统阐述和普遍接受。

既然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有关清真食品的定义时,明确否定了清真食品不能够被定义为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食品,那各级宗教事务部门、伊斯兰教协会还有什么资格介入清真食品、清真食堂的监管呢?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有关教育的法律都明确了宗教绝对不能干涉教育,学生更不允许在校园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食堂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在食堂里贴什么宗教标志什么的应该吗?要知道,大学入学的学生往往最大也就是18周岁刚刚成年的学生甚至还不到18周岁,给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们进行变相的宗教宣示,这难道不残忍吗?一个孩子本应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接受先进的社会科学文化,而不是愚昧唯心的一神宗教思想。更可恶的是,各级学校的主管官员们毫无警觉,对宗教、邪教思想借助民族的外壳借壳上市入侵校园无所作为,甚至是推波助澜。笔者不知道,这些为人师表的人,到底对不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你们的职责与期望?从最早的清真食堂,到后来连清真这个民俗的外衣都不要了,直接开始搞什么穆斯林食堂,整天说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与科学,结果反而是信教,尤其是信了伊斯兰教就有特权。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在政策的不平等下,个体都是趋利的,学生,尤其是特定少数民族的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是穆斯林,哪怕自己对于古兰经、圣训一无所知。某些学校的脑残官员们还把这种加剧矛盾与隔离的行为当作“民族团结”的政绩来宣传,真是不知廉耻。还有某些脑残小清新圣母指责我们这些捍卫法律尊严、声讨尸位素餐官员的人破坏民族团结,笔者觉得,应该把这些无良官员和小清新圣母都丢到南疆反恐形势最严酷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因为这些无良官员与小清新圣母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给新疆反恐第一线干部战士拆台的元凶罪魁之一。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马上把清真食堂废除,改为不具宗教色彩的民族食堂等等可能并不现实,但是对于各大高校、各级中小学的清真食堂进行严厉清查也是在情在理。比如说,禁止一切宗教标语、标识、标志出现在食堂中,同时将清真食堂的监管权力从民宗部门手中收回,回归到食监部门,让清真食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俗食品,而不是宗教食品。

其次,坚决禁止伊协成员等宗教神职人员干涉清真食堂、清真食品的管理,神职人员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清真寺里,不要在世俗社会里胡搞瞎搞,更别拿自己那套愚昧唯心的宗教思想来荼毒校园里的学生。最后,不能在清真食堂内搞任何形式的隔离措施,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不是天然的穆斯林,可能从小受家庭影响不吃猪肉,但是这种习惯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学校不能说只让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去清真食堂,而不吃含有猪肉的普通食堂饭菜。归根到底,还是要尊重个人选择。比如说,满族有不吃狗肉的习俗,但现代社会的满族人有多少人对这样一条民俗完全无感,吃狗肉吃的特别欢?习俗虽然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遵守不遵守这种民俗,全在学生本身,学校不能强迫学生遵守这种习俗。还记得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回族学生分享自己上大学之后第一次吃猪肘子的感受,他说“吃货改变信仰”,这样多好。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同时要鼓励学生接受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愚昧的宗教思想SAY NO!!这才是大学的管理者们、老师们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笔者要问一句,陕西师范大学那个教授政治课程的女性穆斯林老师孙红娟开除了没有?光是她利用课堂传教,就足够开除了吧?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6

[摘要]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如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要创设学生参与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要提供学生参与舞台。

[关键词]音乐 热情 环境 评价 舞台

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一、激发参与热情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才能。当然作为最初的意趣取向,它不能代替才能,但如果有了兴趣,而且能把“兴趣”向“乐趣”的高级心理层次发展,使学生在潜在能力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使学生有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机智巧妙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执教《海滨音诗》一课时,恰好学生刚上完体育课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没有急着上课,而是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然后打开音响,海浪、海鸥的声音由小增大缓缓而出。接着用平静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在一望无边的大海边,感受迎面吹来的海风。于是同学们就有了一次最认真最投入的倾听。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经常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新授课之后给学生留一些自由编导、自己表演的空间。如上一学期自行编导的音乐小短剧《鸭子拌嘴》,学生自行分成两组。他们有的充分利用教室的地形安排了大鸭子和小鸭子的家,有的对服装和道具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还有各种小动物的头饰等都制作的精制而巧妙。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女同学根据这首乐曲《鸭子拌嘴》的内容改编成这个小剧本,还担任旁白的角色,其他同学也扮作各种小动物都参与进来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个个激动得满面红光,那种成功的感受就像演员得到了奥斯卡奖。

二、创设参与环境

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前提。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除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外,还必须依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加以渲染调控,情境教学是渲染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有五种途径:语言描述情境、数字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实验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结合运用,学会自觉“调温”,教师应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气氛中。如在上《雨花石》这一单元时,在导入部分,我用了学生们喜欢看的动画Flash《自古英雄出少年――小萝卜头》,适时地提出一个假设:“试想一个这样的画面,小萝卜头还活着,身穿妈妈改小的囚衣站在你的面前,你能为他做什么?”学生的情绪更高了,有的同学说小萝卜头没有出过监狱的大门,我会带着他去玩遍各个风景点,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享受阳光,有的同学说我要买好多的铅笔给他,这样他就不用在地上用小石头写字了,甚至还有的同学说带他去吃肯德基、麦当劳给。在接下来《蝴蝶飞呀飞》的歌曲欣赏中,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参与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熏陶。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受了熏陶就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评价。只有通过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适宜的时机,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评价中,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自我评价是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与比较,由学生提出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使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活动不断反思,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客观看待自己、亲身实践、自我改进的过程。相互评价是在学生互评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优点、长处,强调对他人音乐表现的描述和观察,强调自我反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上,学会赞美别人,与人为善。这样,自评、互评与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当评价使教师、学生、家长等互相达成共识时,他们便会互相交流、合作、激励,不仅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而且增强了自我尊重感和责任心。

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对同学音乐活动和成果的评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学生评价时,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外,还要注意学生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如学生上课情绪如何,能否在音乐课上积极体验和模仿;能不能自觉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音乐知识和技能等。

四、提供参与舞台

在学校重大活动、节日庆典、竞赛活动中,都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小部分优秀苗子的“专利”,大部分学生却无法参与。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要给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把考试变成音乐会或个人技能比赛,学生们自主选择可吹、可拉、可弹、可唱,可以一人独演,也可以双人、多人合作演出,评委和主持人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现场,体验情趣,体验成功。有些同学的音乐表现力差,可以与同学共同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比赛,促进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为学生提供参与舞台,要求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主体参与是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参与,主动参与是体现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如特长生应承担“领”的任务,领奏、领唱、领舞,给大家指挥、伴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像敲打击乐器的简单节奏等,决不让这部分学生在一旁观望,置身与活动之外。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7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在其编写的《快乐学习法》一书中为快乐学习赋予了更广义的解释:快乐学习, 就是指享受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满的乐趣, 是一件能够体会到快乐的事。因此, 上课、读书、写作业、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流等事都是充满乐趣的快乐学习。然而, 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每天都只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更别提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又能期望拥有这样心态的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因此,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必须把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当作首要前提, 让学生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这一点, 我尝试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第一, 以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导入, 激起学生兴趣。作为一堂课的切入点, 导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语优美生动, 可以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情境, 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学内容互相融合, 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共鸣”的思想境界, 有的神思飞越, 有的悄然动容, 有的期待盼望, 有的甚至跃跃欲试。第二, 增加课前演讲。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 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内化能力。学生在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处于被动, 心智被压抑, 很难真正地做到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 为了使语文教学实现彻底的高效变革, 就必须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前增加时长三分钟的演讲, 就可以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为了使演讲成功, 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赏, 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为演讲准备。他们用心地仔细搜集、组织、整理材料, 并对演讲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学生们爱讲、爱听新颖多样的演讲内容, 随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我的多年语文教学经验,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课件可以营造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因此, 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极大提高。但是, 多媒体教学只是以一种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就应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以辅助、合理、适当为原则。以《苏州园林》为例, 在对这篇说明文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这样就能在课堂上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 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苏州园林如西子一样的美丽气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就能让学生爱上学习语文, 就会主动地学习语文, 自发地钻研文字、创造文学、体验乐趣。反过来, 这些活动又会继续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 激发学生兴趣与教学质量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我国圣人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当代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 要求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写日记, 并把《学习是一种乐趣》作为日记的题目。魏老师这样做无非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亲身发现和体会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他们激发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并能够将这种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以上事例再次表明, 要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能使他们巨大的潜能发挥出来,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极大提高。

三、用心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课堂改革主要强调的重点, 因为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师生互动有着直接联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 要想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 就需要双方互相尊重, 互相谅解, 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产生情感共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为了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就必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重视 ,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最大限度大胆放手, 提高学生的活动自由度, 让学生亲身体验, 使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参与者, 还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学生具备“安全感”, 尝试放开自己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敢于质疑问难, 并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课堂效率极大提高。为了使课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大胆地开拓思路、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尊重不同的见解, 尤其注意建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 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性情。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相符合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总而言之, 只要坚持开放课堂, 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师生合作探究, 互相促进, 教学相长, 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智能得到提高, 达到轻负高效的教学效果, 就能建设出高效和谐的初中语文“优秀课堂”。

参考文献

[1]范胜荣.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交流氛围的创设[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4 (2) .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2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84

课堂是我们教师落实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未形成,他们喜欢做的往往才愿意做。语文学科作为小学一门重要学科,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感觉不到无聊,感觉不到枯燥,反之感觉轻松有趣,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地有很大的提高。

以往我们的课堂之所以学生兴趣不高与课堂教学形式密切相关,在课上教师教得多,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这样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往往就不会吸收更多的知识。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建立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会想学、要学、乐学。那么,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进行一些具体的尝试与探索。

一、在课堂上用表演增加情境教学

小学生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样也非常热衷于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表演,是他们十分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主性很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演一演课本有很多的好处。首先,可以使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抽象的学习内容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其次,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探究需要呈现的人物和剧情,无形中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当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通过表演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课堂也可以成为“游戏”的天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游戏教学,让语文课堂变成“游戏”的天堂。游戏中学生学会说话、交流、探索、想象、创造、展示。学生在欢快、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获取直观而生动的感性知识,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吸取成长的种种经验。所以课堂上开展适当的小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集体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魅力激趣率先垂范影响学生

学生有着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师性,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下,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在学生的眼里,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绝对赢得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走下去。讲台上,我们语文教师要凭借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巧妙幽默的课堂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为之一震、为之兴奋。教师还要把讲台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总之,学生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教师这样的教师魅力才能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四、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突破时空、拓宽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它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自主地进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中,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利用视听激趣导入新课也就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情境的创设有的是利用图片和声音组合再同步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讲解。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9

各公路分局、灵罗收费站、玉山治超站:

现将《上饶市公路管理局营造服务创业浓厚氛围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年五月五日

上饶市公路管理局营造服务创业浓厚氛围的实施方案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全公路系统营造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服务全民创业、富民兴饶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为动力,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工作效能,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形成政策落实倒逼机制,促使各单位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事创业积极性。注重宣传创业典型和服务创业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和活力,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内容

1、开展系列全民创业专题宣传。各单位宣传部门要及时传递党委关心、帮扶创业者的声音,及时宣传报道各单位支持、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及时反映我市公路系统激情创业的生动实践,在全市公路系统上下营造“人人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强大声势,把创业理念真正植入人们心中。各单位宣传部门要围绕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结合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采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明情况、阐述政策,做好服务创业的舆论引导工作。在抓好对内宣传报道的同时,加强全民创业的对外新闻宣传,力争上大稿、要稿。市局宣传科要积极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向各级主流媒体提供创业服务年的相关新闻素材,及时报道全市公路系统在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创业典型和服务创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争取在中央级、省级和市级多上稿、上好稿。上饶公路网要开辟专题专栏,通过报道他们的人生故事、创业历程,展示他们勇于探索创新、迎接挑战的精神特质,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全市公路系统干部群众建功立业的热情。要通过专题专栏宣传报道,从观众易于接受的角度解读全民创业的政策,展示全民创业的成果、经验和典型,推动全市公路系统全民创业工作发展。(牵头落实部门:市局宣传科。)

2、编印《上饶市公路管理局创业优惠政策汇编》。编印《上饶市公路管理局创业优惠政策汇编》,发放到各单位,让更多的人了解创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创业户外宣传工作力度,各单位要利用宣传栏广泛宣传全民创业,提高全民创业知晓率。(牵头落实单位:党办、各单位。)

3、开展“十大创业明星” 和“十大服务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在全市公路系统范围内开展创业新星系列评选活动,由市局党委予以表彰。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新星的创业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创业光荣”的氛围。(牵头落实单位:党办、人劳科、效能办。)

4、开展“创业成果展示周”活动。开展一次“创业成果展示周”活动,集中展示2009年以来各单位各类创业成果,宣传各单位创业政策,推介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引导更多劳动者参与创业。(牵头落实单位:人劳科。)

5、开展全民创业公益广告宣传。在公路沿线制作创业服务年公益广告牌,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努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牵头落实单位:效能办、各单位。)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我市招商引资、投资创业,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公路系统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营造创业服务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性,把市局有关创业政策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社会各界。要通过在人口聚集区和交通枢纽地带制作创业服务年公益广告牌、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印制服务创业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做好社会宣传工作。

2、正面引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围绕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等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言论,加强舆论引导。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持续报道。各单位宣传部门要持续深入报道各单位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取得的进展和实效,总结推广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创造的成功做法,推动工作深入开展;要积极报道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反映。大力宣传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影响机关效能、损害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对一些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布;宣传科要组织开展1至2次集体采访活动,深入有关部门,对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集中报道。

4、加强管理。在宣传报道工作中,对拿不准的问题要与有关部门及时沟通,重要稿件要送审。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对

创设浓厚的语文课堂氛围论文 篇10

厚文化氛围日前,玛普拉地村深入开展“学科技、讲卫生、比村风、树形象”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浓厚和谐的文化氛围。

以“学”促和谐,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该村启动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围绕科学种植、养殖等,先后培训农民近5000人次;开展“科技大篷车”下乡活动,培养实用技术能人、致富能人。

以“引”促和谐,营造农村浓厚文化氛围。该村组织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活动,建成书报阅览室、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室、体育活动室以及在室外建立思想教育、科普文化宣传栏的村宣传文化活动室百余个。并通过开展多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讲文明、正村风的好风气。

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艺术氛围 篇11

“复兴之路”展览分为五个部分,按照时代、内容展示的原始档案、珍贵文献以及记录影像的图片,内容严谨,史料厚重;配合展示的美术作品更是主题宏大,思想深邃,艺术性强,成为渲染、烘托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展品具有更丰厚的精神内涵,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历史与艺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依托与融合,也使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历史,在历史体味中享受艺术。

当观众一走进展览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幅壁画《古代文明》。它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号证明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画面中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彩陶文化的陶罐和青铜器后母戊鼎,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和活字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万里长城、地动仪、浑天仪、兵马俑,莫高窟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无不证明伟大的中华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结尾处的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一一郑和下西洋的扬帆航船寓意深长。展览的序厅由两幅壁画和一座主题雕塑所组成,体量巨大,极具视觉震撼力,琳琳琅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极具“先声夺人”之效果。

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确立,极端腐朽的清王朝却依然固守着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周福先、李福来创作的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将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呈现给观众。画面上道光皇帝居高临下,群臣唯唯诺诺,侍卫严阵以待,一派巍峨肃穆。而历史的真实是,清代中叶时,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却是落日的辉煌。那些昔日被蔑称作为“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放眼于全球,中国与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统治者不思进取反倒妄自尊大。油画中金殿上几根硕大的象征皇权的朱红大柱依然牢固屹立着,而且雕绘得金碧辉煌,寄托了统治者帝业永基的虚幻梦想。但在几抹落日斜阳的强光映射下,所有这一切都笼罩在虚无缥缈之中,深刻表现出清王朝大厦将倾的悲剧性结局。油画与反映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图片和实物形成巨大反差,产生强烈的对比,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

随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的炮弹头……触目惊心。此处陈列的油画《旅顺大屠杀》描绘了甲午战争中日军屠城时处处腥风血雨,残垣断壁,尸横遍野,哀嚎不断,所有这一切对侵略者的兽性疯狂、毫无人性是强烈的控诉。画作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观众至此,莫不扼腕痛惜,义愤填膺。

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出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沈嘉蔚、陈宜明创作的油画《同盟会成立》记录了其高举民族民主革命旗帜,与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图片、遗著等相互印证了这一事件。油画《武昌起义》中,拱形门洞中火光冲天的场景再现了革命军士兵冲向城内与敌拼杀激烈场面,陈列品中起义军劈开牢门的长刀雄辩有力的点明这场社会革命的性质。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殊死搏斗,是历史进步力量与倒退势力的决战。

毛泽东说“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复原的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与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作者:何红舟、黄发祥)遥相呼应。一大会议闭幕于极具象征意义的“南湖红船”,给后世留下了极具想象力的巨大空间。一大会议通过的《党纲》等珍贵文献与画家的匠心独运,将历史情节与历史人物用生动的艺术形式完美的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业艰难那段光荣的历史,表达了长风破浪终可期的强烈愿望,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大远景!观众至此无不叹日:“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

以反帝反封建为标志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其高潮。油画《贺胜桥战役》(作者:尹戎生)抓取了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决定性的一仗”来反映这一事件。作品契合了战场气氛的急促与紧迫,画家用红色突出地渲染血与火的现场氛围,用头缠绷带、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的战士形象强调了战争的严酷惨烈。铁桥上,疾步冲锋在前与紧随其后的北伐军将士像一束离弦的弓矢,势不可挡,有很强的似乎将要冲出画面的动态气势。画家对景物的描绘富于寓意--横贯的铁桥坚实稳固,与作品的重大历史题材及严肃主题相适应,极其富有厚重感。她表明,中国人民寻求解放历程的每一个步履都付出了艰辛沉重的生命代价。

南昌起义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油画《南昌起义》(作者:黎冰鸿)用艺术手段忠实的记录了这个伟大的历史现场。作品表现了起义前夜的瞬间情景,突出地渲染了激烈战斗打响之前砺兵秣马、枕戈待旦的紧张氛围。严谨、冷峻的基调使画面呈稳定静态,似乎在烘托爆发前的按捺与抑制,使观众产生期待,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效果。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这惊天动地的第一枪,铭刻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征途上最难忘的一步,对寻“梦”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年代。油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作者:晏阳)就是这部庄严史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篇章。它描绘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一线抗击日军的场景。以长城、群山为背景的雪夜里,双方进入了残酷的肉搏。凶残的小鬼子丧魂失魄,只有招架之力。当观者视线落在战士背上的蓝靛色印花布包袱时,不禁让人鼻子发酸。就是这样的一群农家子弟,就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爱国官兵,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了祖国壮美河山的血肉长城!作品按照“全景画”中的一阕来观赏,构图、布局、设计安排莫不壮阔,气场宏大,极具震撼力。画面渲染的“气势”,即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中国军人是不可战胜的。

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作者:董希文)则把画面定格在我军冲破枪林炮雨,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紧张场面。布满画面的无数风帆,勇士高擎的红旗,炮弹在江中激起巨大的冲天水柱,远方闪烁着浓重的火光血色……都极好地渲染了战场如火如荼的紧张气氛。作品使用典型的中心主体构图,平衡感强;造型充实,用色讲究,风格严谨而又具有极强的写实感染力。陈列现场的展示氛围也十分浓厚:“渡江先锋船”在油画背景的衬托下产生出强烈的视觉效果,隆隆的炮声音效制造出如临其境的听觉效果,真实的场景还原似乎能让我们能嗅到浓浓的火药硝烟。这对于突出作品的主题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强调表现作用。

“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本内容,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变迁,系统艺术地反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谛,

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迄今为止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500多万人次和公务团体四万多批,有的观众和团体不止一次前来参观。观众来源也十分广泛,涉及到国内各行各业各民族群众、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华人、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英雄模范人物、展览中事件的亲历者、国内外文化博物馆界的同行:还有肤色不同的各国政要、星光闪耀的外国高级军官;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或由父母怀抱车推的幼童;也有时尚青年、工商界中成功人士;既有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有相约而来的朋友……

创设英语课堂良好氛围的探讨 篇12

一、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1. 借用jazz练听力和词汇。

在教学中用jazz练习听力和词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高三词汇分类复习时, 上课放一首jazz, 同时用幻灯显示一段英文, 要求学生听jazz填词。例如我在复习数词和动词时, 让学生听jazz填动词词组和时间 (黑斜体部分是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 原文中是没有的) :

这段jazz节奏感很强,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情绪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而且在答案部分它会重复, 这样来复习数词和动词时态就降低了难度, 学生会很有热情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 利用真人实物练语法和作文。

利用真人实物上课, 出乎学生意料之外, 是激发学生新鲜感的好方法。如, 讲授比较等级时, 直接借助班里高矮胖瘦对比明显的学生:

1.Li is tall.Chen is even taller.Zhang is much taller than Chen.

2.Jun is thin, but Hua is very fat.He is the fattest boy in our class.

3.T:My mobile phone is 800 yuan.How much is yours?

SA:1200 yuan.

T:Oh, your mobile phone i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mine.

SB:Mine is 1800 yuan.It is the most expensive of the three.

练习作文时也可以利用真人实物。比如练习写人的作文或介绍某个地方的作文时, 就可以以老师、学生, 甚至学生的亲戚朋友为题材来写, 也可以出示学生熟悉的某人或某地的相片。看到身边的人或地方出现在屏幕上, 学生立即哄堂大笑, 在下面窃窃私语, 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接着让学生讨论, 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再过渡到写作。

3. 恰当使用简笔画。

简笔画操作简便, 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 有许多很难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它的加入下, 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Planting Trees”时, 考虑到一些学生没有种过树, 对planting trees这一话题比较陌生, 于是我一边画简笔画 (如下图所示) , 一边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种树的过程。这样教学, 学生的兴趣很大, 他们很快就能结合黑板上的简笔画用英语复述全文了。

4. 偶尔插入游戏。

插入游戏要自然, 不能牵强附会。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关的游戏,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种好方法。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参与课堂上的游戏, 他们会觉得这很幼稚。所以设计游戏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样学生才愿意主动参与。我在教“Body Language”时, 让学生自由分组, 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做各种表情和动作, 一个表演, 另一个用英语说出来。表现好的组就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品。这样将知识性寓于娱乐之中, 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5.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能呈现出缤纷的图像和画面, 甚至还能呈现电影片段或录像等生动的动画影像, 可以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 节约教学时间, 增加教学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讨论时, 也很有话可说, 整堂课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好。但是设计课件的过程中, 绝不能用“拿来主义”。教师应亲自创作, 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为方便制作课件, 平时我很注意收集各种素材, 拍下许多相片备用。学生上课时在课件里看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物, 特别是看到自己的生活照就在老师的课件里时, 会非常的兴奋, 情绪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当然也就很有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了。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创新的重要场所之一, 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多想办法使课堂生动有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很多高中老师都抱怨学生上课不出声, 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更是少得可怜。但是在我的英语课上,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课堂活动。现以词汇听写为例:

上课的预备铃一响, 科代表带领学生大声齐读词汇表中本节课要听写的词汇 (约20个) , 上课铃响后开始全班一起在本子里听写, 然后自己对照词汇表批改, 同时对写错的单词进行强化记忆。然后让学生自由上黑板听写, 每次上6个学生, 一节课最多两次, 内容就是刚才听写过的20个词中的10个。为了避免学生偷看, 相邻的学生听写不同的内容。老师一次读两个词, 站在黑板奇数位的学生听写第一个, 偶数位的学生听写第二个。举例如下:

听写完成后, 其他学生如果发现有错误, 就上去修改。听写全对的和上去修改的都可以得到课堂活动成绩1分, 每周累计分最高的前10位学生为周冠军。一个月得周冠军次数最多的为月冠军, 月冠军可得到老师发的表扬信和奖品。由于每节课老师给学生听写和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 所以学生一有机会就会非常积极地争着参与。这样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掌握了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

三、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 那么你的课堂将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乐园。

四、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堂英语课的成败, 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应丰富多彩。语言单一, 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 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 甚至会昏昏欲睡。而同样的内容, 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 激情四射, 抑扬顿挫, 含蓄幽默, 会使学生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大部分高中学生课堂上不喜欢说, 只是听, 做笔记, 所以高中课堂气氛普遍沉闷。活跃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如何有效地调动课堂氛围是我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语言艺术对调动课堂氛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上一篇:小学生普通话实施方案下一篇:自考英语二课后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