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利用教学设计(精选8篇)
二年级手工课教学设计学科教案 2013-2014学二年级
手工课教学设计
手工钢琴...2 折纸展示...2 折孔雀...3 植物标本制作...4 废物利用之花篮制作...5 废物利用之贺卡制作...6 剪纸
(一)...8 剪纸
(二)...9 巧手大比拼...9 小学校本开发组研制
第一,二,三课时
手工钢琴
活动过程:
1.出示范例,吸引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钢琴)2.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手工纸)3.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折成的吗?
3.教师重点指导长方形
折纸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折纸来增强对折纸的兴趣 2.学生教学生锻炼其能力 3.掌握一些简单折纸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些简单折纸
课前学生准备
卡纸,剪刀等
教学流程 1.导入:小朋友们你喜欢折纸吗?喜欢看那白白的一张纸在你的小巧手下变成千变万化形状吗? 那你会折纸吗?
(适当夸奖,增强其信心)
(预计小朋友已掌握的折纸有:裤子板凳东南西北千纸鹤等)4.学一学。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跟着小老师折纸 5赛一赛。
第四,五课时
折孔雀
教学目标
2、掌握折纸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基本技能
课前学生准备
卡纸,剪刀,水彩笔
教学流程
一.引出活动内容,了解孔雀基本特征
你们见过孔雀吗?在哪见过?
“孔雀”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孔雀吗?想不想用小巧手把孔雀变出来?
二、看步骤图折“孔雀”并添画
2、谁来说说看你有什么困难?(请几名学生说出有困难的地方,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4、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六,七课时
植物标本制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制作植物压制标本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了不断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使它造福于人类,我们需要将植物制成标本,长期保存,以供人们学习和研究。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植物标本。2.谈话:刚才小朋友们看了老师带来的花瓣和树叶,现在老师问问你
老师手中拿的这些是否便于长期保存?为什么? 3.出示植物标本
讲述:这些就是植物标本。常用的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植物压干,压干后的植物不会霉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叫做压制标本或干制标本(示物);另一种是把植物泡在药水里,杀菌防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叫做浸制标本。篇二:二年级 手工课教学设计 2009-2010学二年级校本课程
手工课教学设计 手工钢琴...2 折纸展示...2 折孔雀...3 植物标本制作...4 废物利用之花篮制作...5 废物利用之贺卡制作...6 剪纸
(一)...8 剪纸
(二)...9 巧手大比拼...9 小学校本开发组研制
手工钢琴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出示范例,吸引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钢琴)2.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手工纸)3.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折成的吗?
3.教师重点指导长方形
折纸展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折纸来增强对折纸的兴趣 2.学生教学生锻炼其能力 3.掌握一些简单折纸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一些简单折纸
课前学生准备
卡纸,剪刀等
教学流程 1.导入:小朋友们你喜欢折纸吗?喜欢看那白白的一张纸在你的小巧手下变成千变万化的形状吗?
那你会折纸吗?
5赛一赛。
教学效果 折孔雀
教学目标
2、掌握折纸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基本技能
课前学生准备
卡纸,剪刀,水彩笔
教学流程
一.引出活动内容,了解孔雀基本特征
你们见过孔雀吗?在哪见过?
“孔雀”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孔雀吗?想不想用小巧手把孔雀变出来?
二、看步骤图折“孔雀”并添画
2、谁来说说看你有什么困难?(请几名学生说出有困难的地方,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4、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指导。
教学效果反馈
植物标本制作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了不断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使它造福于人类,我们需要将植物制成标本,长期保存,以供人们学习和研究。
2.谈话:刚才小朋友们看了老师带来的花瓣和树叶,现在老师问问你
老师手中拿的这些是否便于长期保存?为什么? 3.出示植物标本
讲述:这些就是植物标本。常用的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植物压干,压干后的植物不会霉烂,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叫做压制标本或干制标本(示物);另一种是把植物泡在药水里,杀菌防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叫做浸制标本。自然界的植物万紫千红,如果我们要把植物原有鲜艳色彩长期保留下来,多用这种方法。4.指导学生制作植物压制标本。(1)讲解采集和制作的方法。(2)指导学生上台纸。(3)指导学生固定标本。
废物利用之花篮制作 教学目标
明白废物可以再利用,养成好习惯
培养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流程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喝饮料吗?那你来说说喝完的饮料瓶你是怎么处置它的?
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啊,这些被我们平时扔掉的没用的 东西其实用处可大了
2.制作好的花篮展示 3.教授制作过程
认真观察 指出共有多少种手工基本制作步骤(剪、贴、拉、撕等)
记住制作步骤和制作方法
废物利用之贺卡制作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1.导入
2.贺卡制作方法简介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1.制作过程示范
(1)构思、设计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
剪纸
(一)教学目标
1.唤起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课前学生准备
纸,剪刀
教学流程
2.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3.讲解剪纸的大体状况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
认真观察老师剪纸,提示注意观察剪纸的手段,方法 5.自己动手diy 剪纸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课前学生准备
卡纸、剪刀
教学流程
3.出示本节课要剪的奖杯 剪刀 蜗牛 4.和学生一起剪,边剪边讲解
5.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自己动手剪(主要是掌握对折的意思)
巧手大比拼
教学目标
3.巩固一些基本手工制作的技能,激发其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善于观察生活;巩固一些基本手工制作的技能,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前学生准备
剪刀、卡纸、胶水等
教学流程
2.规定时间,学生独立完成
篇三:废物利用手工小制作
主题:《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材料:衬衫盒、月饼盒内的黄色包装布、易拉罐、绿色雪碧瓶子、汽球下面的绿色杆子、红色的矿泉水盖子、各种颜色的洗碗布、各色雪花片、包装盒内丢弃的细铁丝、一次性的白色袜子、各种颜色的边角料;双面胶、胶水、剪刀等。
6.不过上过颜色的小树湿湿的,所以我用吹风机将他们吹干,看,我这棵金黄色的小树漂亮吧!
10.我将矿泉水的红色瓶盖剪开贴在左上角,哈哈~~一个红红的太阳就出现在天空了。
11.并把他们剪下来贴到飞机上.14.看,这片金色的土地上长着一片茂密的森林,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他们,小动物们也喜欢这里,他们坐着飞机到这里来安家了。
查看文章
幼儿园作业——废物利用制作的小汽车(图)
很幸运,我现在是一个全职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制作手工的乐趣。
主要材料:清风纸巾盒一个 烤肉的竹签两根
饮料瓶盖四个
装饰物(利用家里的废旧玩具或者杂物——我用的是鸡年剩下的对联上的装饰物)透明胶带、双面胶
(图1)这是做好的效果,纸巾盒中间的开口正
好成了汽车的天窗。
(图2)这是汽车底部图示,为了让轮子可以转动,加
(图3)这是汽车后面,用对联上的“钱串”当作尾灯,效果
不错。
1.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人们摒弃旧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的基础进行改造,这个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方式和动力。利用废物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利用废物的教学中,将一些废弃的资源重新利用,幼儿在利用废物资源进行再次创作的同时,可以根据废物的形状、材料等,运用自己的手动能力,将废物重新组合,然后制作成一个手工艺品,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在不经意间丢失的,并且有很多的东西对于环境会造成污染或者二次污染等。将这些废物收集起来,不仅可以进行手工艺品的创作,还可以将这些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废物收集起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幼儿园就展开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知识的灌输,环保技能的获得,对于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主动能够对社会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都可以起到很好地启蒙作用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幼儿阶段对其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废物利用教学应用及举例
上面讲述了一下利用废物教学的作用,但是究竟怎么做呢,所以接下来就要简单的将实施的方法进行讲解,并按照废品的材料和形状进行分析。
1.废纸在进行废物利用教学中的应用。废纸分为很多种,但是在幼儿阶段,废纸产生最多的方式就是任意无目的的、无意识的撕纸,当然这些撕纸可以练习自己手部的肌肉,这些适合小班年龄的幼儿操作,训练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但是这些练习会造成大量的废纸,所以如何运用这些废纸对幼儿进行教学呢。首先,最简单的就是踢纸球的游戏,将所有的废纸团成一个球,然后和小朋友一起进行踢球、抛球和投球的练习,从而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也能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对幼儿自信心的提升也是有着非常积极地推动作用;其次可以将这些废纸收集起来,然后将这些碎纸片进行涂色,教师可以拿一些带有其他画的模板,由幼儿进行图画的粘贴,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也有着有利的作用。
2.盒子类在进行废物利用教学中的应用。盒子类的废物基本上都是方方正正的,但是大小和形状都不尽相同,所以首先可以将这些盒子收集起来,让幼儿进行搭楼房和叠高的训练,从而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提升幼儿对一些简单的建筑理念有着模糊的理解;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让幼儿进行分类,进而对幼儿传达形状的知识;其次也可以让幼儿对不同颜色的盒子进行分类,提升幼儿对颜色的认知能力。
3.塑料瓶类在进行废物利用教学中的应用。塑料瓶类的废物是一个可以全面提升幼儿综合能力的很好地教育工具。首先,可以将瓶子和瓶盖分开,然后让幼儿将瓶盖与瓶子进行对应,除了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以外,也可以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锻炼手部和胳膊的肌肉力量;其次,也可以将瓶子进行改装,做成保龄球的样子,用制作的纸球进行类似打保龄球的运动,能够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距离目测能力;还可以将瓶盖打孔,幼儿通过用绳子穿孔来锻炼协调能力和耐心。所以瓶子可以是最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教学工具。
4.吸管类在进行废物利用教学中的应用。吸管可以任意的裁剪,所以对于吸管的利用是非常方便的。首先,可以将吸管剪成不同长短的,通过各种拼图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其次,将吸管做成不同的数字,对幼儿进行简单数学的教育,认识数字;然后,教师可以将吸管做成不同的形状和动物等,让幼儿对形状和动物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将吸管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通过穿线等对幼儿进行耐心的训练和手脑的协调性。
三、结语
关键词:教学反思 提高效率 促进成长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6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一堂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老师的执教理念,教学设计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设计的优化,包括诸多方面,如三维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确定、授课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详略与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检测,以及对整堂课的教后反思等。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了教后的反思,我们应该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常规,优化自己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来对待。通过教后反思,检验自己授课过程中的行为,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调节和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效率。
教后反思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促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综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一堂课中,教师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设计,在授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为了促进教学相长,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教后反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优化整合,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后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课后反思要重视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应该对比自己的教学或者听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认真对比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以有机地生成,以便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规定,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
(3)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是否更加注重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历史课,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差异,班级内部学生更有差异,一堂课后,教师应该及时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诉求,反思课堂,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课题参与意识,提升课堂合作探究质疑的气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决心。
二、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学会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常规活动中,教研组针对一节公开课,教师交流研讨,往往指出:本节课教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言下之意,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结为教师的基本教学功能,但忽略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不能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谈何能力的发展?
一节历史教材涉及诸多内容,如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而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有限,诸多内容很不容易掌握。在优化教材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我们更应该反思,制定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知晓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授课语言的轻重,板书的强调,多媒体的显示,作业的布置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老师有意识的暗示和强调,也就学会了如何确定学习重点,从而提高了学习历史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时,我把中国近代史的线索确定了四个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奋斗,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每个单元的提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总结出了关键词涉及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争——林则徐虎门硝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28年的奋斗历程。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明确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三、针对课堂情境的设置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反思应重视课堂环节中,哪些历史情境设置合理,哪些不适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实际,要有取舍,设计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历史情境。例如,在教授“重庆谈判”时,第一次在八年级(7)班上课,我按照教学参考的示例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了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目的:(1)争取实现国内和平;(2)戳穿蒋介石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由于没有设计具体的历史情境,学生感悟一般,课堂叙述程式化。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置了如下历史情境——课堂辩论:延安军民为毛主席是否到重庆建言献策,之后我又引入了《沁园春·雪》的典故,通过我的讲解和师生朗诵,在八年级(9)班上课,学生无不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都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人格魅力吸引,深深体会到了共产党人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深远意义。所以,合理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教就是为了不教”。适时的课堂反思,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在画图的过程中提高画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3.学会欣赏数学的美,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教学难点:确定圆心与半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一群人的力量可以很强大;一个圆很单调,一堆圆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
师:构成这些图案的基本图形都是圆,你想用圆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二、教学例题,探究画法 1.出示例题。
用圆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是用圆规和直尺一步一步画出来的。
2.探究画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和尺子在练习纸上试一试。这位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帮助他?
说明要完成图形,对圆的大小有要求。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 请看屏幕,通过观察分解图,你能确定圆的半径吗? 如何画出圆内的最大的正方形呢?
可以以圆心为交点,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这两条直径分别与圆相交,所形成的4个交点,就是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再以垂足为圆心画圆,圆与两条垂线分别相交,连接4个交点,即可得到圆内最大的正方形。)除了确定圆的半径,还要确定什么?
如何确定圆心的位置? 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吧。3.学生独立设计图案。
(1)让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提高速度,保证质量。(2)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巡视,发现问题立即给予帮助。
三、交流展示,作品欣赏
1.请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涂色并适当修饰,然后到讲台上进行展示、交流。2.投影出示从网络上收集的学生作品。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第10题。
第一幅图与刚才所画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第二幅图中小圆与大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第三幅图? 从这个太极图中你看到几个圆?
这里的大圆与小圆的半径又有什么关系? 第3、4幅图有什么联系?
引导生回答:作图的方法一样,第3幅图中有同样的两个小半圆,第4幅图中有同样的4个小半圆。
师:说得非常正确。其实不仅第3、4幅图之间存在联系,它们与第2幅图也有联系。它们的基本构图都是一样的,只是涂色的方法不同。
2.下面就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创造出更漂亮的图案。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利用圆规和直尺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作图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有时为了设计方便,还可先添加一些辅助线。如果能利用圆的对称性(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再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幅漂亮而有创意的作品就诞生了。
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幅图的设计方法? 从左图中你看到了几个圆?它们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如何确定它们的圆心位置?
看来通过分析同学们已经找到左图的设计方法了。下面谁来说一说右图与例题有什么联系? 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是的,只要将例题中的图形以圆心为中心旋转45度就可以了。
教學設計
小學《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一、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六年級
2、學科:小學科學
3、課時 一課時
4、學生課前准備
(1)學生調查家裏前一天家裏の垃圾情況並填附表一。
(2)學生初步了解“可回收利用”標志和“不可回收”標志。(3)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一袋垃圾和分類垃圾桶。(4)教師拍攝校園美景和本社區衛生死角。
二、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
1、懂得“垃圾分類”の意義,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自覺地保護環境。
2、認識到合理處理垃圾,保護環境の重要性,努力完成社會賦予の光榮使命。
3、培養觀察、分析、比較、分類等能力。教育方面:
改變學生隨意丟棄垃圾,不愛護環境の習慣,增強學生の環保意識
了解人類為保護環境所做の努力,處理好生活垃圾對國家和人民生活の深遠影響。培養學生學會關注社會,關注人類の生存和發展。激發學生の學習熱情。
三、教材分析
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四章《環境和我們》の第四課《分類和回收利用》。本主題以垃圾の危害,垃圾の處理、變廢為寶、保護環境為專題收集材料,內容豐富,科普知識性強。目の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垃圾對我們生活帶來の危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の能力及保護環境の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社會環保問題嚴重與緊迫性,還使學生從小養成不亂丟垃圾、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廢物充分利用、愛護環境の好習慣,從而增強學生の各方面能力和環保意識。
學生分析:教學の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の觀察、動手、理解、合作、表達能力都比較強,這就要求在組織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給學生創設情境和指導實踐活動中。因此在授課時,首先要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垃圾對我們生活和生存環境の影響。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一種危機意識,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の積極性,體現出學生の主體地位。小學生好動是他們の天性,教學過程以活動形式貫穿整節課,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垃圾分類實踐體驗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生の感官得到訓練,在探索中收獲成功の喜悅。整個活動過程給學生創造了獲得必要の直接經驗の機會,在體驗、合作中提高了學生の綜合能力。通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給垃圾進行分類”。這樣の安排既發散了學生思維,也鍛煉了學生の動手能力。帶學生來欣賞我校曆屆“變廢為寶”優秀作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愛護環境,引導學生發現垃圾經回收利用後價值是非常可觀の,提高學生珍惜資源,減少垃圾の環保意識。
四、教學方法
本課所涉及の是環境保護の教育問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垃圾の危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の能力及環保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社會環保問題嚴重與緊迫性,教師設計了關於《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教學。通過這次學生參與垃圾分類の實踐活動教學,不僅使學生親身體Ainy晴
Ainy晴
驗到垃圾分類真實の情況,更意識到社會環保問題の嚴峻性,增強了學生愛護環境の意識,同時使學生掌握了如何去了解事物の方法。在活動中更是對學生の合作、分工の一種考驗,在活動中學生の人際交往能力、文明禮貌の人文素養則自然而然の得到提高。以活動為載體,學生經曆了對家裏の生活中產生の垃圾進行調查、現場“給垃圾進行分類”、欣賞我校曆屆“變廢為寶”優秀作品等活動,活動中設計了討論、匯報、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等形式反饋學生活動の情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動腦動眼動四肢,在探索中獲得成功の喜悅。整個活動過程給學生創造了獲得必要の直接經驗の機會,在體驗、合作中提高了學生の綜合能力。
五、教學過程
插圖導入,激發興趣
看校園美景,談個人感受。
(課前老師拍下學校の美景,並配上優雅の音樂)引領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丹灶鎮第二小學の美景!
意圖:欣賞校園美景,陶醉於美景,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美境帶給我們生活和學習の快樂,也為下面錄像中垃圾成山,蒼蠅滿天飛,行人捂鼻而過,„„等行為形成鮮明對比,激發學生養成愛護環境の習慣。
2、情景の鮮明對比,引發思考(1)學生互相說說自己の感受。(2)學生匯報。
二、匯報,分一分。學生匯報。
學生對家裏の生活中產生の垃圾進行調查(課餘時間進行),並進行記錄。(調查表格另見附件1)(學生進行匯報,老師有選擇並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把學生說の垃圾名稱板書黑板,學生把垃圾名稱寫在小紙上,留著垃圾分類遊戲用。)
2、學生互相討論學會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師:老師很敬佩你們不怕累、不怕髒、不怕臭の精神,收集到那麼の信息,你們知道哪些垃圾是屬於可回收の,哪些垃圾是屬於不可回收の呢?小組討論一下,將討論結果寫在你們桌上の表格中。((調查表格另見附件2)(小組討論,師巡視指導)師:哪個小組願意先來匯報?
(各小組爭先恐後地將填好の表格放在投影中和同學們分享)
3、實際操作。(把垃圾分類)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把討論結果跟同學們分享了,老師也仔細觀察了同學の結論,大致是相同の,也有小部分得出不同の結論。為了我們更加直觀地進行分類了解,老師帶來了很多垃圾(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一袋垃圾和分類垃圾桶),不知道同學們能不能把這些垃圾分類整理清楚?(展示實物垃圾:果皮、塑料袋、菜葉、廢紙、舊報紙、空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廢電池、壞燈泡和殺蟲劑、指甲油、破筆筒、吃剩の飯和菜、煙頭、廢筆筒)看清楚這些垃圾後進行討論怎樣分類,然後將垃圾分類放進分類垃圾桶裏。(學生把垃圾分類,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都把垃圾分類放進垃圾桶裏了,小組長把將你們組の分類結果展示給大家看。(學生打開垃圾桶展示,按分類說出垃圾の名稱)
生:可回收垃圾是:廢報紙、廢紙盒、空易拉罐、塑料水瓶、酒瓶、玻璃瓶、廢筆筒;不可回收垃圾是:果皮、吃剩の飯和菜、落葉、電池、壞燈泡和殺蟲劑、指甲油。
Ainy晴
Ainy晴
師:同學們有沒有不同の見解。
生:我の分類和他の有點不同,我覺得可回收垃圾是:廢報紙、廢紙盒、空易拉罐、礦泉水瓶、酒瓶、廢筆筒、果皮、樹皮、菜葉、落葉。不可回收垃圾是:電池、壞燈泡、殺蟲劑、指甲油、煙頭。
師:兩位同學有一位同學の答案比較合理,你們覺得是哪位同學說の比較合理? 生:第二位同學の答案比較合理。
師;老師也同意第二位同學の分類。那麼,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の分類依據到底是什麼呢?老師查找了有關資料,我們一起看資料。(幻燈片出示資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准》中指出,可回收垃圾是指適宜循環使用、利用高和成本比較低の廢物,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紙類、塑料類、金屬類、泡沫類、玻璃類等;不可回收垃圾是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の垃圾,如煙頭、廢紙巾、壞燈泡等。)
4、認識“可回收利用”標志和“不可回收”標志。
師:經過剛才討論和實物分類,我們知道了怎樣區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知道了垃圾分類の依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認識一下“可回收利用”標志和“不可回收”標志了。(幻燈片出示圖片)
5、垃圾分類遊戲。
師:知道了分類依據,也認識“可回收利用”標志和“不可回收”標志,我們一起再來分一分吧。
(學生進行匯報時,老師有選擇並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把學生說の垃圾名稱板書黑板,學生把垃圾名稱寫在小紙上,現在每一個學生把寫著垃圾名稱の紙條扔進分類垃圾桶裏。)
三、變廢為寶。
1、伴隨著優美の音樂,學生來欣賞我校曆屆“變廢為寶”優秀作品。(大概用時5分鐘)
2、學生互相交流一下,身邊有哪些東西可以“變廢為寶”。(大概用時3分鐘)
四、課外拓展。
1、調查居住社區垃圾分類情況,根據實際提出建議,以書面形式提交給居委會。
2、向父母及其親人、朋友宣傳“垃圾分類”の好處。
3、班裏舉辦一次“變廢為寶”作品比賽,優秀作品在學校展覽室展覽。
五、師生共享收獲。
師:通過今天這次活動,你有什麼收獲,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の收獲?
師: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の制造者,也是垃圾の受害者,更是環境の保護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了我們共同の家園,請從自己開始,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六、板書設計
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可回收:廢報紙、廢紙盒、空易拉罐、塑料水瓶、酒瓶、玻璃瓶、廢筆筒 不可回收:電池、壞燈泡、殺蟲劑、指甲油、煙頭
七、教學反思
《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教學反思
一、以教材為橋梁,搭建了一節開放型課堂,在教學中,老師以學生生活素材為橋梁,課前老師進行有選擇地拍攝了一部分美麗校園景色和社區內の衛生死角,課堂上,讓學生直接回味本校の美麗校園,感受身邊の不良環境,令學生產生最真切の體驗。以熟悉の生活為切入點,擺脫了教材上陌生圖片の束縛,可以看到,課堂上孩子們驚喜萬分,忍不住交頭接耳議論起來,逼切要和同學交流心中の感受,一下子就把要學の內容融入了課堂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合理の活動創設,令課堂更活潑、更高效。
二、以活動為載體,創設活動型課堂課前,學生對家裏の生活中產生の垃圾進行調查,學生們做了大量の准備工作。課堂上,設計了討論、匯報、等形式反饋學生課前活動の情況。Ainy晴
Ainy晴
同時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了垃圾分類實踐體驗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生の五官得到訓練,在探索中收獲成功の喜悅。整個活動過程給學生創造了獲得必要の直接經驗の機會,在體驗、合作中提高了學生の綜合能力。通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經曆給垃圾分類——動動手,分分類,減少垃圾.教師出示一堆生活垃圾,讓學生對這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進行分類。
學生の綜合能力不是一蹴而就の,在一次次の活動,我感到孩子們長大了,變得能幹了。孩子們の環保意識、探究能力正逐步提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感到快樂。在教學過中,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の多元與互動,是激勵學生興趣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我只是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沒有進行家長評價、學校評價等各種方式,評價方式還是不夠靈活、全面,應全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才有利於學生の發展。
附件1 調查人員名稱
體會
垃圾名稱
數量
可回收
不可回收
Ainy晴
Ainy晴
Ainy晴
Ainy晴
附件2 可回收の垃圾名稱
不可回收の垃圾名稱
感受
Ainy晴
Ainy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有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实例并能与同学共享。2.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探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3.联系太阳能,能从能量转化、储存的视角去解释、描述能量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搜集资料和实践探究的乐趣,知道太阳能的利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能是指来自太阳、以光为主要形式散发的能量。2.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太阳。3.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事实。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介绍太阳能的有意义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学生准备: 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热能、电能等,现在一起来研究太阳能。
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相关,让我们来学习——太阳能的利用。
二.活动 怎样利用太阳能
1.提出问题: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太阳能为我们做了什么? 2.出示以搜集的资料,小组内进行整理。3.交流讨论。
活动规则:每两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个小组先当“考官”,给出地球上的有关物质变化现象(如刮风和下雨、水温上升)之后,另一个小组则按照先说“能量形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风能、水能、热能)再说“怎样利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的顺序进行回答,答完之后再互换位置。
4.教师评价资料搜集情况和小组交流情况。
5.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太阳能热水器,如果学生当中有的人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教师让他向同学们介绍它的特点。
三.活动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特点提出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的问题。2.思考这样设计和制造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3.制定研究计划并准备对比实验的材料。4.制作太阳能热水器。5.按计划实施研究。
第二课时
调查、制作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教学目标
1.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及节能意识。3.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前面我们完成了“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和“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两项任务,在这两个活动中,能量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这节课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交流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1.学生出示“家庭用电情况调查”。2.组内交流各自调查到的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家庭用电的合理性。4.集体商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5.思想教育:节约用电。.
三.交流 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1.出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资料。2.评价研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小组汇报:探讨太阳能热水器的科学性有哪些? 4.集体商讨:能否提出更新更好的设想?
一、教学思路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在45分钟内顺利完成3种物质近20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笔者在多媒体辅助下主要采用讲授法, 但要确保“讲解简明扼要、描述生动形象、设疑恰到好处”。为了使教学过程条理分明, 知识简洁有序, 将教学内容调整为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三部分, 并按照CaCO3→CaO→Ca (OH) 2的逻辑顺序, 围绕每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展开教学。教学中, 笔者注重利用身边的实例 (如宝成铁路109隧道火灾改线、食品自热剂、纸包干燥剂、化学破碎剂等) 作为教学素材,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学习化学有趣、有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笔者注重向学生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观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笔者安排了灼烧石灰石、生石灰溶于水、熟石灰显碱性、石灰水变浑、制作三合土等一系列实验。笔者还注意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烧石灰、李冰修建都江堰、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于谦俭朴清廉等史实,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化学史上描述化学反应的诗很少, 但于谦的《石灰吟》却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化学诗, 作者托物言志, 借助石灰石开采、石灰石分解、生石灰熟化、熟石灰硬化这4个连续的变化, 表达自己不怕牺牲和坚守清白的品质。于是在新课结束之时, 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石灰吟》中的化学知识和人文思想, 既水到渠成地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从而完美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石灰石是重要的矿物资源
2. 了解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 熟悉CaCO3, CaO和Ca (OH) 2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初步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4. 认识“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关系
5.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直向上的人品
6. 激发问题意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师: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 正通过宝成铁路109号隧道的一列运送燃油的火车脱轨并燃起大火, 救援人员历时两天终将大火扑灭 (适时投影相关图片) ;但是“火烧水激”严重破坏了原本坚固的隧道, 这段铁路只好重新选线。为什么“火烧水激”会破坏石灰岩呢?要搞清这一问题, 我们就要研究石灰石。
师:首先, 我们研究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
1. 石灰石
师:石头有多种, 富含CaCO3的石头属于石灰岩。我国石灰岩资源丰富, 像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白垩等都属于石灰岩, 它们分布广泛。
生:展示生活中富含CaCO3的几种物质, 如贝壳、珍珠、鸡蛋壳、水垢等 (要提前布置学生收集, 以便课堂上展示) 。
师:石灰石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1) 性质
教师演示实验:敲打石灰石, 不易破碎;将一小块石灰石投入水中, 一点不溶。
生:上述实验说明, 石灰石坚硬、不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在酒精喷灯上灼烧一小块片状石灰石, 待冷却后轻轻敲打, 石灰石就碎了。
师:想一想, 圆明园中大量的汉白玉建筑为什么会被大火烧毁?
生:CaCO3分解, 变成了疏松的生石灰。
师:由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物质属于碳酸盐。
生:回忆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实验。
师:其他碳酸盐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呢?
学生分组实验:在纯碱、碳酸氢铵、铜绿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师生总结]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师:所以, 检验碳酸盐常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师: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考察时, 为什么随身携带一小瓶稀盐酸?
生:用来对发现的岩石进行初步的检验和分类。
师: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根据石灰石的性质, 我们能推出石灰石具有哪些用途?
(2) 用途
师:石灰石坚硬、不溶于水, 且分布广泛, 这些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
生:直接用作建筑材料。
师: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古城堡、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圆明园等宏伟建筑, 都使用了大量精美的石灰岩 (适时投影相关图片) 。
师:根据CaCO3高温下能分解成CaO的性质, 说明石灰石具有何种用途?
生:烧制生石灰。
师:我国在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使用石灰, 像城墙、庙宇、房屋、古长城的修筑等, 都使用了生石灰。近年来, 一些石灰厂由于生产设备简陋, 又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 生产过程中烟雾、粉尘、噪音等, 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为了保护环境, 必须全面淘汰土立窑石灰生产线, 开办环保型机械立窑的石灰企业。
生:汇报家庭周边石灰厂的污染情况。
师:在玻璃、水泥行业需要大量的石灰石做原料;炼铁厂也需要石灰石来造渣。
生:观看炼铁高炉模型 (了解石灰石在其中的用途) 。
师:牙膏厂常用轻质碳酸钙作牙膏摩擦剂, 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探讨]轻质碳酸钙颗粒细、密度小, 不会损伤珐琅质;不溶于水, 可以长时间作用于牙齿表面。因而, 轻质碳酸钙具有优良的洁齿能力。
2. 生石灰
师:生石灰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师:展示刚才制得的生石灰样品。
(1) 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将生石灰放入水中, 试管会发烫;静置后, 取上层清液吹气, 溶液变浑。
[师生总结]生石灰遇水变为熟石灰,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师:“火烧水激”为什么会破坏石灰岩?
生:石灰石高温酥裂, 遇水后又变为粉末, 石灰岩因此“粉身碎骨”。
师:在没有火药的古代, 开山修路多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 就是利用石灰岩受热酥裂、遇水粉碎的原理。当年, 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唐宰相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都利用了这一技术 (适时投影相关图片) 。
师生一起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片段。
师:林则徐曾使用“烟土拌桐油焚毁法”销毁鸦片, 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 吸毒者掘地取土, 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又想出了“海水石灰浸化法”, 就是把烟土倒入海水泡浸半日, 再投入生石灰, 生石灰遇水便沸, 烟土快速溶解, 待退潮时再把池水放入海洋, 从而彻底销毁烟土。
师:石头烧成石灰后, 用途更广泛。
(2) 用途
师:生石灰易吸水, 吸水时能放出大量热, 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怎样的用途?
生:做干燥剂、发热剂。
师:展示生石灰干燥剂 (装在多孔的纸袋内) 、单兵自热食品 (包装盒的夹层里装有生石灰) 。
师:生石灰吸水膨胀产生的破坏力能使钢筋混凝土破裂, 这一特性决定了生石灰具有何种用途?
生:生石灰可作化学破碎剂, 用于拆除危旧楼房。
3. 熟石灰
师:下面我们研究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
师:展示刚才得到的熟石灰样品。
(1) 性质
师:熟石灰是微溶于水的白色粉末。
学生分组实验:向潮湿的熟石灰中滴加酚酞试液, 出现红色。
[师生总结]熟石灰显碱性。
师:石灰水要密封保存, 建筑工地上配制的石灰乳要及时用完, 这是为什么呢?
生:熟石灰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 生成CaCO3。
(2) 用途
师:熟石灰遇CO2能逐渐变为坚硬的CaCO3, 这一性质说明它有何用途?
生:熟石灰可用于砌砖、抹墙、铺路。
学生分组实验:用小锤击打几份三合土试样 (分别在2天前、5天前、8天前用熟石灰、黏土和细砂调配成) , 感觉其强度, 说明配制时间较长的三合土更坚硬。
师:熟石灰显碱性, 价格低廉, 这些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
生:可用来治理酸性污染。
师:澄清石灰水遇CO2会出现明显的浑浊, 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
生:检验CO2气体。
师:熟石灰的强碱性能使蛋白质变性, 这决定了它具有何种用途?
生:用来消毒杀菌。
师:医院、疫区、灾区常撒生石灰, 因为生石灰遇水变为熟石灰后就能消毒杀菌;冬天来临, 人们也常在树干上涂抹石灰乳, 这既可以杀菌, 还能防止树木冻伤。
[师生总结]“三石”的性质和用途, 同时适时呈现如下投影 (见表1) :
师: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12岁时写的化学诗《石灰吟》,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首诗的化学内涵, 同时欣赏作者如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师生共同朗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讨论《石灰吟》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和人文思想。
[师生总结]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 道出了石灰石的来源, 也说明石灰石坚硬, 开采起来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指的是石灰石煅烧分解, 而“若等闲”3个字则象征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的严峻考验都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形象地写出生石灰遇水熟化变为粉末 (熟石灰) , 而“浑不怕”3个字则深寓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描述了熟石灰在空气中 (吸收CO2) 逐渐变为洁白、坚硬的CaCO3, 同时表达作者要永远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师: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 (2)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石灰自述》。
四、板书设计
在探究《石灰吟》中的化学思想时, 教师适时完成本节课的粉笔板书 (如图1所示) :
上述板书结构新颖, 整体像一座山峰, 千锤万凿的物理方法得来深山的石头, 三角形的石头又包含了“钙三角”中的化学转化, 环绕的文字则是于谦的明志诗《石灰吟》, 科学与人文在此巧妙融合。
参考文献
[1]周天泽.关于化学的诗《石灰吟》[J].化学教育, 2003 (7/8) :87-88.
[2]王国峥.浅析古诗《石灰吟》中的化学知识及人文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6) :26-25.
一、钻研课标,落实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乃组织教学的范例。课标是组织教学的路标,教材乃演练教学的衣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发展的目标。这五个方面目标与高考考查的六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五方面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融合为系统,规定着教学的发展方向,指导着教学演进的路径。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解读教材编辑的能力训练意图,把课标精神与教材课后练习体现的目标要求,通过训练体现出来。如人教版教材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练习题:一、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三、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四、“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四个练习题为教师组织教学、达到课标在古诗阅读方面的目标,确定了依据。
1.吃透教材训练意图,狠抓训练角度。利用课后练习题训练学生从文本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要点把握能力、要点提炼、要点框架构建与要素整合能力,这是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快速途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练习题一的理解和解答,在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意象组合意义,准确把握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扣住文本思考,总结答案要素应该包含4个关键信息:(1)作者辛弃疾报国杀敌无路的失望与愤慨;(2)登高望远看到的景色,想到自己的处境,急切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被人理解;(3)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潸然泪下;(4)他的“登临意”就是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在此基础上形成答题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为了答题的完整性,答案一般有总括性的句子来概括要点。就这个问题而言,总括性的句子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所以总括性的话是:词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作者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这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答案:总起+要点。
2.改造课后练习,强化训练强度。比如:《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三,在指导学生完成本题练习训练的基础上,就可以改造这个练习为训练古诗声韵规律的练习。指导学生把握一点古诗声韵规律,对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3.拓展课后练习,挖掘训练深度。《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四,引导学生联系南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讨论探求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要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用现代的眼光分析作品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利用课后练习落实教材体现的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历练,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训练点的融合,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研究考纲,落实考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高考大纲关于古代诗文的阅读材料是浅易的古代诗文。考查了前四个能力层级10个考点,依次是: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能力层级,低级的能力层级为高级的能力层级奠定基础,越高的能力层级越能综合检验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把10个考点融合为一个整体实施教学,由低到高地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考查了识记和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初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考查了识记;比较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仅仅考查了鉴赏评价中表达技巧中的景物描写方法。10个考点,如果不作为整体去组织教学训练,不从基础开始一层一层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从考点间的联系及内部细微差别处入手练习,那么学生很难应付截取某个角度的细微考查。
教学中要把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考点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地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有关知识可能涉及的题型变式一一呈现给学生,梳理出每个考点涉及知识解答的思维共性和具体题型变式的思维个性,总结思维规律,整合解答思路,促进学生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比如: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起到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考纲要求的常见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考纲里没有,但是古诗文里有的互文、双关、用典、叠词、顶真等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作为主要内容去把握。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描写方法有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多角度描写等。多角度描写又有上下、左右、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古诗文的文本特点,把有关表达技巧依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地给学生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发现表达技巧的认知方法,区分不同文本中表达技巧的微妙变化,总结表达技巧在文本中的融合变化的规律,获得能力形成的认知经验,在学习迁移中逐步养成识别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训练中总结思维规律,解答要领。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仅仅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识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能力,如果不系统地训练,就难以从中品味细微差别,整合形成能力,就很难解答该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督促学生熟练地理解把握教材。如果学生没有熟悉教材,就会牛吃南瓜,找不到下口之处。除了熟悉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学习不同文本的方法,关键是熟悉教材训练点的解读思维方法、模式与规律。教材是训练能力的范例,能力是在反复历练后养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所以只有熟悉教材,对教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训练能力的要点、解答方式的思维要领及规律了如指掌,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系统,有效地迁移到课外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解决问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决面临的全新考题。从课内学习衍生到课外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有序训练,对低层级能力涉及的相关知识与训练达到理想程度之后再进入到下一层级的相关要素的训练,以增强学习信心。比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在指导学生扎实地学习了《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依据文本特点和教材编辑意图,挖掘考点相关的细节演练,总结了共同的学习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和规律自主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指导督促学生把方法化为自身的学习经验,构筑自己的知识与学习规律系统。进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相应篇目,巩固知识和习得的方法,逐步养成能力。
三、制定学案,落实考点与训练的关系
考纲是考查课标要求达到程度的衡量依据,考点是考纲的具体内容。学案是利用教材落实考点的训练过程,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媒介。所以编辑学案的最好依据是考纲考点,要依据教材文本特点,挖掘符合考点的训练点。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可以按照“细读文本寻找意象——理解意象整合意境——指导朗读体会意境——扣住练习训练能力”的步骤设计学案。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找出意象“天、水、秋、山、日、楼、鸿、游子、吴钩、栏杆”,依据表达意象的关键词与其修饰词的关系,领悟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含义,感悟意象与意象的关系,将意象叠加整合形成意境,体会到作者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时,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表现出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形成立体的意象群意义。扣住课后练习,依据文本特点,挖掘考点有关的知识要素深入训练,给学生解析清楚练题与考点的联系,怎么从练题题干中发现解题思考出发点,寻找文本语言词句与题干思维要素之间联系,挖掘答题要素,整合答题要点,此前已有分析,不再赘述。培养学生习得解读考点知识要领的能力,梳理整合答题要点能力,总结解答考点的思维规律。
进一步细化考点,深化训练。《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利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就可以指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评析语言特点,赏析表达技巧。对写景的句子的理解把握,就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多角度指导学生鉴赏。在鉴赏之后更重要的是总结鉴赏的方法和思维规律,让学生真正获得鉴赏评价文本的本领。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往往截取考点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细小方面拟题考查。如果不对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方位的运用语文知识系统结构和方法系统结构,考场上很难快速应对试题的变化。构建这样的知识系统结构,必须把知识点有关的方法作为第一把握要务,特别是对解读知识的方法、途径、步骤做到了如指掌,才可能在遇到万变的试题时,抓取关键信息,读破试题考查的方向、知识点,寻找答题要素,提炼要点,整合要点,构建答题要素框架,形成明确的较完善的答案。构建这种方法系统结构,只有在训练中才会有真感受,获得第一感觉,建立灵活多变的应变体系,增强应变力。
课内学习教材,习得考点涉及的知识、方法和规律,课外自主运用有关知识、方法与规律,自主解决读写问题,巩固知识和方法,形成能力。这一过程中必需将考点涉及的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建立自动化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促进教材知识(从必修到选修)——课外文本的知识(从练题到自选文本)融合为完整的考点知识系统,实现课内课外整合如一,建立与考点知识有关的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和规律系统。在自主学习中检验有关知识和方法系统的有效性,修正补充知识系统,变更完善方法系统,形成适合自己的快速解决语文运用问题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有关规律系统。
高考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使用的材料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知识、方法和规律是不变的。只有整合所有学习过的资源,从中抽取出共通的知识方法和规律,感受应对策略的异同,区别细微变化,归纳共性,形成系统结构,才能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以课标为引领,以考纲为依凭,细化考点知识,着力把握方法与规律,从课内学习获得真切的感受,适度迁移到课外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活化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与灵活的方法系统,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废物利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废物利用手工教学设计12-16
废物利用论文09-08
废物回收利用活动策划书09-15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教案12-02
和风能的利用_教案设计05-27
利用评价量规,促进英语写作教学06-29
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识字教学07-16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06-29
利用ppt课件辅助美术课堂教学09-19
如何利用有效教学,让初中英语教学更精彩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