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委年度经济的工作总结(共8篇)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确保全年责任目标顺利实现。一是继续加强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及主要产品的监测和预警,密切掌握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坚持工业经济月度分析制度。二是根据年初市委市政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工业生产年度责任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旗市区;围绕年初下达的调控目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督察指导,确保全年责任目标的顺利完成。预计到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完成160亿元,超责任目标10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完成240点,超责任目标20点。三是及时掌握和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全年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等意见和建议,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了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大起大落的不利局面,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二)狠抓煤电油运监控调度,全力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要素供应。一是成品油供应方面。今年以来,我市柴油供应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生产用柴油严重短缺,甚至局部出现停工停产。为此,我们紧急启动全市煤电油运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应急预案,与有关旗市经委共同努力,及时采取多重措施协调和调度,有效控制了严峻局面,避免了重大损失的发生,保障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生产需要。二是铁路运输方面。采取多重措施,大力协调铁路运力,从而8月份以来的铁路发送量得以大幅回升。四户重点煤炭运输企业日均装车从600车提高到1173车,运输矛盾有效缓解。但由于前几个月铁路道部抢运粮食、化肥和救灾物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运量下降,全市1-9月份累计货物发送量呈负增长局面,完成货物发送量3818.8万吨,同比下降1.5%;其中煤炭发运1689.4万吨,同比增长12.6%。
(三)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一是把突出抓好牵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增长点项目作为经济运行协调工作的重中之重。了解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情况,保证增长点牵动作用的实现;二是重点抓好对全市牵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的协调和服务。对全市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直接调度,准确把握骨干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三是注重发展规模总量,加快发展企业规模,把发展规模总量工作纳入日常调度工作,通过跟踪落实,做好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保证有条件企业及时纳入规模统计。四是积极化解资金矛盾。加强与市金融办的日常沟通,深入各市县和企业调查研究,着力解决重点企业资金供需矛盾。
(四)抓好全市扭亏增盈工作,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一是做好全市扭亏增盈形势的监测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影响全市经济效益提高的全局性问题。二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成本分析,找出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三是抓好盈利和亏损大户。跟踪监测盈亏大户情况,引导亏损企业采取内部挖潜、降低物料消耗等措施,降低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优化经营管理,提高运行质量,使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二、20xx年经济运行工作思路及重点
20xx年,经济运行工作要在自治区经委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努力打造自治区新的增长级的要求,发挥各方面的潜力,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突出问题。20xx年经济运行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中心,以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为重点,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使我市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全区工业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为此,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分析、预警和调节。要高度关注、加强防范金融问题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度研究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给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主动搞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坚持月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建立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提高预警预测水平。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做好市场引导、信息咨询、上下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要大力加强部门配合,积极协调生产要素的供应,优先保证重点企业生产需求,研究不同时段、不同企业的能源、运输需求的优化配置,努力缓解局部性、阶段性要素供应紧张的局面。成品油供应方面,要继续加大成品油资源的调运协调力度,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成品油供应。运输方面,要加强与铁路等交通部门的协调,力争增加运力和运量,确保电煤和地方工业品等重点物资运输需要。
XX年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安委会的领导下,在省经委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各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着力抓好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时期的安全工作,强化安全的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全年工业企业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为工业强市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力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一是调整和完善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以市经委主任陈伐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协会负责人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对经委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和统筹安排,处理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体日常事务由经济运行科负责。同时,针对专项工作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如建立了防汛、“百安”等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年初与轻化、机电、纺织、食品协会,明星电力、华润锦华、宁丰皮业和兴源油气等市直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落实了安全任务。三是建立了经委系统四大安全责任体系。根据遂市安委〔XX年〕22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和制定了经委系统监督管理责任、主体责任、救援救护责任、安全培训责任等四大责任体系,明确了市经委系统在政府安全生产四大体系建设中应履行的工作职责。
二、周密部署,狠抓安全工作落实
为做好XX年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根据不同时期和重点工作,对安全工作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部署。制定了《关于做好XX年年全市工业企业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XX年年春运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XX年年防汛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五一”黄金周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国庆、元旦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抓安全生产工作文件,转发了《遂宁市起重机械专项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信息报送工作》等文件,对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布署。在充分发挥各协会和园区对企业安全生产具体监管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经委统筹、督导,各协会、部门专业协调、指导,区县区域保障、生产经营单位严防死守、系统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运转机制,从机制上确保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同时,对领导批示和上级部门的安全文件进行了认真落实,真正做到了安全生产与经委中心工作同部置、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在建项目,贯穿到每一项工作的始终。
三、强化监管,开展安全检查和整治
按照市政府、市安委会的安排部署,我委多次对各区县、市直企业进行了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发挥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对省、市和安全主管上级部门的安全会议和工作布置能够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并将执行情况按要求反馈上报,做到事事落实,件件汇报。二是经常性开展安全调研督查活动。委领导到三县二区和工业企业进行经济运行调研时,也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三是开展节假日等关键时期生产安全检查。在元旦、春节、五一、防汛期间、国庆及党的十七大期间、冬季防火等重要节假日和季节期间组织经委相关科室、机电、纺织、轻化等协会对市属重点企业进行安全大检查,检出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限期整改,国庆及党的十七大期间建立了安全日报制度,及时掌握安全动态。四是根据市安委会安排,牵头对区县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全年对大英县、安居区、船山区等县区就贯彻落实中省市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10次以上的督促检查,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送市安委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全市安全工作向纵深发展。五是开展特种机械专项整治。按照遂市安委〔XX年〕15号文件要求,认真实施《遂宁市起重机械专项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特种机械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做好企业特种设备(起重机械)普查注册登记工作,准确掌握全市工业企业起重机械设备使用状况。六是强化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管理。
按照遂府办函〔XX年〕163号、遂市安办〔XX年〕22号文件精神,重点加强了企业起重、吊运、冶炼、铸造等设备设施的维护检查,全面查找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各环节事故隐患。共自查自改工业企业278个,自查隐患230条,其中重大隐患4条,已自改隐患218条,整改率95%,其中重大隐患整改率100%,列入治理计划的重大隐患2条,落实资金62万元,落实责任2条,限期整改2条,制定应急预案2条,采取监控措施2条。七是市整规办牵头组织开展了“XX年年遂宁市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月”活动。春节前,组织6个整治组对城区及城乡结合部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生产加工、餐饮、农产品、肉类、流通食品进行一次大检查,确保老百姓饮食和用药安全。八是加强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努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XX年年全市工业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5.5亿元。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安全、环保评价力度。轻化、食品、纺织、机电、机械制造以及电力等行业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向省上争取安措资金项目,为1户企业落实安措项目1个,争取安措资金10万元。九是狠抓防汛工作,确保安全渡汛。对经委系统夏季防汛工作提前进行了安排部署,建立了三个抢险小组,制定了应急预案,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将天气预报通知企业,做到上传下达。十是加强机关财产和小车管理,强化机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确保年内无事故。
四、注重宣传,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按照市安委会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一是向各县区经委和市级工业园、重点企业转发了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二是6月10日上午在中央商务区(原政府东街)设点进行“安全生产咨询日”宣传活动。明星电力、华润锦华、高金食品等企业也通过厂内标语、墙报、宣传单等形式进行了安全宣传,营造出了“关注安全,珍惜生命”的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印发宣传资料XX余份,标语320条,办墙报620期;三是以遂经〔XX年〕160号文安排部署了经委系统的“百日生产活动”,要求企业以《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颁布为契机广泛宣传,将安全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四是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和市直企业参加“四川省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答题和培训,学习火灾救治和逃生知识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
XX年年市经委安全工作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委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服务,无执法手段,加之市属企业量大面广,我委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安全工作难度大;个别民营企业仍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
一、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承接了去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健康正常,全市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其主要特点在于:
──工业生产增幅逐渐回升。开年以来由于供电不足,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停产检修,全市工业生产形势低迷,2、3、4月工业生产增幅分别为3.97%、0.6%、3.2%。5月份以来,全市工业生产进入了较快增长的轨道,1-5月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19.8%。(绝对数为现价,增幅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速度)。主要是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4.8亿元,增长20.4%,带动全部工业增速比上月提高16.6个百分点,主要是烟草、化工、矿产品、建材业增幅较大。规模以下工业产值8.1亿元,增长16.6%。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重化工业发展亮点突出。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17.5亿元,增长22%。主要是烟草加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4.9亿元,增长23.8%,1-5月累计生产卷烟21万箱,同比增长17%;印刷业实现产值1.47亿元,下降24%。生产丝43吨,同比增长一倍多;中成药17吨,增长了7.5倍。
重工业实现产值17.3亿元,增长18.2%。由于多数重工产品价格上涨,如不扣除价格因素,重工业高速增长30.2%。主要是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云天化股份公司实现工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20.7%。多数重工业产品增幅较大,电石7.2万吨,增长1.2倍;原煤258万吨,增长6.3%;铁合金2837吨,增长1.2倍;铁矿石1.9万吨,增长72.4%;硫铁矿增长1.5倍;水泥49.9万吨,增长19.9%。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观。1-4月,规模以上80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向省签定的工业经济发展四项指标均超过目标进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22.4%;主营业务收入34.96亿元,增长28.8%;利税总额14.1亿元,增长23.9%,其中利润6.0亿元,增长26.1%。分行业看,除煤炭、电力、供水、印刷、工艺品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外,其它12个行业盈利水平都有所提升,利润总额大幅增长的有烟草、纺织、造纸、建材、有色行业,同比扭亏为盈的有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塑料行业。
就我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工业对少数大企业的依赖性过强,大企业的波动对全市工业影响突出。年初昭通烟厂因假期调整和技术改造,致使全市工业增长幅度明显回落,到5月生产趋于正常,而去年同期因技改停产,使其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7%。侨通公司近年来生产经营较为困难,昭通供电局实行省级核算,各项指标具有不可控因素,这些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都有较大影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十分突出。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难以缓解;多数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升,对我市具有着双方面的影响,在有利于刺激重化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产品生产成本上升。
三是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银行难贷款、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是银行缺乏好的贷款项目,市内金融机构存贷差已高达60多亿元。
二、上半年经委主要工作
半年来,全市经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抓住机遇,努力工作,重点在以下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重调查研究,夯实各项工作基础
一是安排和部署好全年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好全年工作,3月中旬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XX年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技术改造项目工作。1-5月,全市重点工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亿元左右,其中华新水泥已于5月投产,张窝水电站工业机组正进行安装调试,鲁甸2万吨电炉锌、6万吨电解锌、水富6万吨聚甲醛等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共储备技术改造项目10个,上报省经委7个,其中重点做好省政府下达的两个安全生产示范改造煤矿的技改申报工作,涉及总投资4100万元,技改完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5580万元,年税金805万元。向省经委推荐全市“十一五”期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涉及煤炭、化工、建材、矿冶、农特产品等行业,总投资137.89亿元,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86.68亿元,利税36.53亿元,其中以昭阳褐煤化工开发项目为主的化工行业,总投资为107.2亿元,占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77.74%。
三是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方面取得突破。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的华新水泥昭通有限公司已于五月正式点火投产;通过大量的调研考察,引进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西洋集团、三峡公司对褐煤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取得进展;在刚刚结束的昆交会上签订了投资总额55亿元的威信煤电联营项目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引资5.9亿元的绥江县10万吨制浆造纸迁建项目、昭阳区浓缩苹果汁加工厂建设、盐津县年产10万吨合成甲醇生产线和20万吨电石生产线、水富张滩电石厂二期建设、巧家县白鹤滩镇松梁村铅锌矿资源勘探开发、鲁甸和威信蚕桑加工产业等工业项目。
四是组织了经委系统项目申报培训会。为加大我市项目储备的力度,增加项目数量、提高质量,我委4月底举办了项目申报培训会,就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工业技术改造的项目申报工作对各县区经贸局及重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宏观经济调控得到加强
一是加强对工业经济增长情况的监测分析。坚持经济运行分析会商制度,定期召集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运行情况集中进行研究分析,及时把握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强化重点工业企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在去年对23家骨干工业企业实施动态
监测的基础上,把监测范围扩大到50户企业。建立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库的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的要素调控。对全市煤、电、油、运供需情况随时跟踪、监测、分析,针对突出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由于天干雨少,今年发电量仅4.2亿千瓦小时,同比下降36%,但通过各方努力,向省争取指标,近期计划用电指标已经增加到了480万千瓦时/天,昭通供电局累计售电量4.96亿千瓦时,增长48.5%,对我市电力紧张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使市内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生产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作为市政府春运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组织了春运协调工作。
三是成立了昭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今年3月,由市经委主管的昭通市工业经济联合会正式成立,作为中介机构、行业自律机构,在加强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协调管理、加强市场化建设、促进昭通新型工业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工经联的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其重要作用正逐步显现,由其创办的《昭通工业》杂志已出了两期,引起了较好反响;并参与了茨院工业园区的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规划编制。
(三)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5号文件和国发[XX]3号文件精神,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今年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发展的目标任务及措施,继续完善了非公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确保全年目标的完成。截止XX年3月底,全市非公经济企业4.24万户,从业人员12.2万人,占考核目标的93.1%,一季度上交税金1.09亿元,两项指标都超过省考核的目标进度。规模以上52户非公工业企业1-5月实现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总额1.15亿元,增长43.2%。储备非公经济项目31个,筛选、推荐6个上报省非公办争取资金扶持;推荐昭通三艾有机魔芋发展有限公司和彝良农副产品加工厂参加了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推荐天昭药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参加了云南省银行金融产品推荐洽谈会。
(四)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为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空间,构筑工业发展平台,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指导和督促省级昭阳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委托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建设方案,现已得到省政府批准;水富省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彝良矿冶加工基地建设已全面展开,鲁甸茨院工业园区已具雏形,正在边规划边建设中。盐津工业园区规划即将启动。
(五)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
通过认真的安排部署,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完善政策体系、签订改革目标责任制等措施,使改革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一轮纳入市级改革考核的33户国有企业,已经完成16户,占考核目标的48%。未完成改革的市建筑公司、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改制方案基本成熟正待审批,其余企业资产评估即将完成,改制方案已制定,可望在年内完成上报审批工作。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拉开了序幕,市轻工业供销公司(属城镇集体企业)、市锌品厂(属乡镇企业)的改革基本结束,市金属制品厂、水富盛通食品公司(股份合作制)的深化改革工作正有序展开。
(六)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全市乡镇企业调查研究,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组织各县区XX年项目申报工作并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筛选了17个项目推荐报送省乡镇企业局和省财政厅。按照省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对各县、区进行了分解。1-5月,全部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8.3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2.87亿元,增长44%;上交税金0.92亿元,增长48.3%。
(七)认真抓好相关行业管理工作
抓好建材行业管理,推广散装水泥工作稳步发展;新办易制毒化学物品生产、经营、使用许可证8个,年检11户;对鲁甸县民爆仓库进行了检查验收;组织了全市盐政执法培训,参培人员128人,参加了3.15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工作;对9户市内装饰企业进行了年检;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申报工作,共完成了4户企业初审认定。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突出重点,强化工业经济宏观调控与监测
一是抓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综合协调,稳定全市工业生产。重点是加强电力调度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搞好计划和节约用电,提前做好丰水期工业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实现丰水期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释放,稳定全市工业生产。
二是认真组织落实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对照目标,寻找差距,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四项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加快重点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和带动辐射作用,完善制度,继续对工业经济四项责任指标、非公经济三项指标、乡镇企业四项指标进行责任制考核,确保“十一五”起步之年为后四年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是健全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实时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动态,提高运行调节、调控能力。继续加强对重点监测企业的日常监测和指导,完善对列入全市重点的50户企业的监测、监控和分析。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四是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继续加大建材、墙改、电力、易制毒化学品、资源综合利用、民用爆破器材、盐务等行业管理的力度。
(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推进结构调整
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我市工业。一是加大行业和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技术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争取上级的支持,扩大招商引资;四是进一步做好工业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对各类项目搞好协调服务,监督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的使用,做好华新水泥等技改项目工程的验收工作。五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节约降耗,采取实行差别电价等措施,重点做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狠抓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抓好各种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是抓紧修改完善《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尽快定稿,上报批准实施。二是组织好“十一五水泥工业规划”、开展中小
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三是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抓紧省级昭阳工业园区和水富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工业园区动态监测机制;同时促进彝良矿冶加工基地、鲁甸茨院工业园区和盐津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四)营造环境,促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引导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启动运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乡镇企业发展要稳步推进“三项工程”,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督促好乡镇集体企业改革,开展好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试点工作
一是继续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推进和引导城乡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改革,深化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改革,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二是开展回访调查和跟踪问效活动,指导已改制的企业进行和完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帮助企业协调好各方关系,促使企业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逐步做大做强。
(六)切实抓好挂钩扶贫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直单位挂钩扶贫动员大会精神,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挂钩帮扶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科学制定挂钩村的“十一五”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办法措施,出实招、求实效,帮助贫困群众找致富路子,多为群众办实事,按照“把握一个原则,突出四个重点,建立五个机制,推动两个结合”的要求做好新一轮挂钩扶贫工作。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率
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组织外出学习培训,抓好各种课题研究;强化经委系统内的联系、协调,加强对各县区经贸局的指导,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加强各县之间经委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形成合力,促进全市经委系统工作打开新局面。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会展业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年来,我市会展业围绕建设“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宁波国际会展之都的目标,以服务于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城市影响为导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招展、招商、招机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会展业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导向明确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会展业发展能级,实现宁波会展业跨越式发展,我办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了工作调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8‟45号)的文件,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台《宁波市展会资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度宁波市会展工作考核评选办法》、和《2008年度宁波市优秀展会评选办法》、《宁波市展会活动指导目录》、《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展会活动操作手册》等文件。该系列文件围绕“大力发展展务经济和会务经济,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规模,做大做优进出口企业集聚基地,做强做精承办国内外商务性会议服务外包平台”这个导向,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专项资金,重 点资助优质的进出口贸易展会;鼓励现有展会做大做强,引导联合办展,并向进出口贸易展发展;大力培育品牌展会;奖励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会展工作目标考核先进。
二、会展业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举措扎实
为尽快发挥政策效应,我办分别组织两次境外(香港、澳门)宁波会展政策和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建设的推介活动,还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举办了中国会展媒体记者宁波行活动;召开了宁波会展政策专题新闻发布会;及时编印了《宁波会展快递(号外)专报》和《宁波会展业政策汇编》,对会展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根据毛市长的批示,利用浙洽会、消博会、服博会、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协调市台办、开放办、经合办、外办、贸促会等涉外部门,及时将我市会展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政策汇编发放到相关境内外团组和客商之中,并做到点面结合,重点商团专门盯、普通客商广泛谈。
结合政策导向,我们研究梳理出了2009年30个重点展览培育引进项目,并牵头分别召开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企业三个层面的“2009年重点展会项目引进工作座谈会”,旨在进一步培育引进重要展会项目。同时,为掌握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全市会展工作会议精神情况,开展了一次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全市会展工作会议和政策文件精神的督查工作。
三、会展业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一)务实办展办会取得新成效
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出台后,我市会展企业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引起了国内外会展界的高度关注。预计今年年度展览会可达到130多个,展览面积达到130万多平方米,圆满完成了年度确定的目标。其中,举办国际性的展会16个、会议(论坛)10个。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内外贸易,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第十届浙洽会、第七届消博会逾7万名中外来宾参会,其中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13616人。第十届浙洽会共签约项目201个,协议外资35.8亿美元;第七届消博会共成交10.73亿美元,其中出口10.13亿美元。第十二届服博会吸引了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等58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的9200余名专业客商及100余个重要贸易团组前来采购洽谈,与境外采购商达成贸易协议。2008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共吸引250余位港方嘉宾来甬,达成多项合作协议,等等。
(二)会展主体培育引进取得新进展
会展政策的出台,促进了会展主体培育引进。截止目前,全市在册有经营会展业务的企业数从原有的81家增加到100余家,其中专业会展企业新增12家。甬港论坛期间,香港建发国际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商会宁波商会举行了合资组建宁波天一甬 港国际展览公司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共同注册资金150万元,并同时确定分别于2009年11月、2010年3月在宁波举办佛教用品展、国际时尚用品展。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资本进入常年展、临时展领域,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宁波德志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宁波国际汽车城开发有限公司,重点开发常年展(宁波国际汽车零部件交易中心)、培育临时展(汽车零部件交易会)。还新注册成立了宁波磊博尔会展有限公司等会展企业。
(三)会展合作发展有了新起色
宁波城之新展览有限公司与美国思维佳(上海)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在宁波设立办事处、共同开发新的国际性展会项目合作协议;宁波华博公司与德国内卡地区企业家协会、海德堡—美因兹经济发展促进委员会、德国联邦德中协会合作,拟组建会展合资企业,并初定明年三、四季度举办中国(宁波)国际进口机械暨微电子设备展览会;原有的住博会、服博会分别委托美国思维佳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香港高宝公司负责当地招展招商工作,以提高展会的国际化水平;争取明年在我市举办的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中拟设的德国进口医药器械馆事宜正与德中协会进一步洽谈之中;宁波市国际贸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纵延展业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余姚中国塑料城展览公司与香港讯通展览公司就合作举办塑博会签订了协议。宁波市会展业促进会 与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澳门展贸协会等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今年以来,市经委以创“三型”机关、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和作风集中教育月等重要活动为契机,以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为轴心,以“工业强市”和实现“三大跨越”为目标,按照提高效能与优化环境的总体要求,整体推进经委机关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根本转变,努力把经委打造成市委、市政府的工业“参谋
部”,基层的工业“后勤部”和企业的“娘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汇报如下:
一、集思广益抓“四建”
1、建设学习型机关。以尽快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按照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的新要求,推进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健全和完善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奖惩措施,落实了委机关既定的各种学习计划。分管领导归口帮带督促,党委定期讲评,主要领导带头上党课,采取主任、科长轮流主持学习讨论、专家授课、电视教育、研讨座谈、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全委机关干部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围绕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引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每人每季度撰写一篇调研报告。通过学习,提高了全委机关干部捕捉信息、知识鉴别、资料筛选、调查研究和归纳总结的敏感性与自觉性,在全委形成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2、建设创新型机关。首先是机关制度创新。按照创“三型”机关和工业强市的总体要求,重新修订了机关工作制度,出台了新的《机关作风建设若干规定》、《机关学习制度》、《机关文秘制度》、《机关考勤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机关事务管理制度》和《机关保密制度》等七项制度,并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和公开化;其次是创新发展思路,把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机遇作为工作重心,加大政策研究和企业调研力度,找准国家政策导向、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我市工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接口,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把六安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研究建立了项目储备和融资协调机制,构建了经济圈的基本框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了产业集群与块状经济的基本雏形;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在学习、制度执行、工作绩效上严明奖惩,引导全委干部职工积极向上、各尽其职。
3、建设服务型机关。一是热情服务。委机关全体人员继承和发扬了“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的光荣传统,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增强了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的自觉性,做到了为企业该办的要坚决办、主动办、马上办;能变通的及时变通、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按政策不能办理的,耐心解释,说明清楚;不属于委机关办理的,指明主体,帮助协调。二是规范服务。严格落实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一次性告知制。三是优质服务。贴近企业、全程帮办,尤其是企业项目办理,跟踪问效,并坚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形成日常化、深入化和长期化,认真听取基层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高效服务。开通了经委网站,建立了市经委网络信息平台,简化了办事程序,对企业需要办理的事项,限3个工作日内完成,确需延长的,由主要领导同意后并告知企业,得到了企业和基层的肯定。
4、建设务实型机关。年初,市经委超前谋划、自我加压,先后起草了《关于2007年全市工业发展的意见》(六发〔2007〕1号)和《关于分解下达2007年全市工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六办发〔2007〕7号),以市经委为承办主体,把全市工业发展的重点活动排到旬,召开全市骨干工业企业座谈会,工业经济工作会、创业现场会、现场办公会、银企对接会、经济运行和企业改革调度会、研讨会、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组织县(区)工业观摩检查、发展工业学霍山调研、产业集群调研、产学研专题对接等重大活动。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进行月调度分析,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要产品和生产要素实施重点监核和整合配置。通过大量调研、座谈和活动开展,向市委、市政府讲真话,反映实情,为企业办实事,并推动全委机关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为实施全市工业化核心战略积极建言献策。
二、凝心聚力促“四增”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6月份,全市规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7亿元,同比增长48.6。1—6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4.04亿元,同比增长46.7;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39.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过半。其中,轻、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7.30亿元和22.11亿元,同比分别增36.7和41.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1.8和58.2。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同比基本持平。
2、各类型经济增长较快。除集
体企业外,其余各类型经济增幅均超30。其中,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2.3、50.2、48.9和33.8;股份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同比增长38.8,占工业总量的64.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4.3。
3、各县区工业均较快增长。全市五县四区
9个统计单位,1—6月份,有8个单位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超30,其中,金安区、霍邱县和开发区增幅超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增长44.8、48.4和50.4。霍山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份额达18。
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1—6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3亿元,同比增长44.2,其中工业投资25.4亿元,同比增长34.5。
以上“四增”促进了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前5个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利税7.13亿元,同比增长42.03,其中,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4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1.73,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以上“四增”主要得益于:1、一批招商引资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坚持政府的推动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坚持产业招商和资源招商相结合,坚持小分队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并投产发挥效益。如华电六安发电公司1—6月份实现产值1.87亿元,同比增长87.6;索伊电器、正峰日化、德诚皮革三家企业实现产值2.02亿元;鸿福晶体、长江紧固件和明都线缆企业增幅分别为31.8、54.4和132.3。
2、一批重点行业较快发展。①矿采业。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外来投资者开发霍邱铁矿资源,1—6月份,富昌矿业、大昌矿产品经贸、草楼矿业、诺普矿业、阳光矿产等5家铁矿企业和钱楼铸业实现产值6.35亿元,同比增长128.4。②饮料酒业。迎驾酒业和华润雪花啤酒等企业,加大市场销售力度,1—6月实现产值分别为5.43亿元和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9和145.3。③羽绒及其制品业。由于企业不断进行技改,扩大生产规模。1—6月份,绮绒羽绒服饰、七星羽绒、海洋羽毛、一隆羽绒、曾胜羽绒、三祥羽毛等7家羽绒及其制品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38.0。④草席、柳编业。寿县板桥草席集团实现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75.8,庆发柳编集团和华安达工艺品公司累计实现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20.6。同时,机械制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发展。
3、一批新上项目竣工投产。按统计口径,全市2006年工业全部投产项目562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应流集团三万吨大中特出口铸件项目投产,1—6月实现产值7.03亿元,同比增长120.1。江淮电机高压三相异步电动机扩建项目拉动企业1—6月实现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63.9。同时,源牌实业集团等企业项目投产后,也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企业自主扩张能力增强。
4、一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重点直报的30户企业1—6月实现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51.5,占总量35.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2。迎驾酒业集团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51.9。庆发集团、江汽齿轮、星星轻纺、江淮电机、华润雪花啤酒(舒城)有限公司实现产值分别为2.6亿元、2.1亿元、2.35亿元、2.93亿元和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20.2、36.2、63.9、145.3。
5、一批新增规模企业发挥重要拉动作用。由于我市不断促进规模企业上台阶,微小企业上规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一批新上的中小企业及时进入统计范围。2006年6月全市规模企业383户,至今年6月底已达到481户,新增98户,同比新增产值近11.6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约13.7个百分点,增长的贡献率约29.4。
三、千方百计破“四难”
1、解决人少任务重矛盾。经委机关核编20人,实有18人,内设7个科室,多数科室只有一人,每科室对应省经委3—4个处,同时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有关企业改革与发展各种任务,为了提高工作质量,还需要深入企业开展大量调研活动。较大的工作压力,使经委党委只有采取合理安排工作,精心调度人力,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较好地克服了人少事多的矛盾。激发了现代经委人人心思进、奋发有为、争先创优的强劲动力。他们牢记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在经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为六安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辛勤耕耘,不计得失,塑造了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2、破解经费不足难题。经委是典型的经费“三无”单位,无行政审批收费项目,无预算外收入,无存量资产收益。但经委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牵头组织各类会议与观摩检查,开展调研活动,与外商和企业广泛接触,参加诸多研讨、学习和考察活动,刚性支出较多,对此,又不能向企业和基层伸手摊派,只有注意节流,从节约招待费、文印费、差旅费、通讯费等一点一滴抓起,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3、解开工作手段不强的困惑。随着经委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有些同志曾出现过一时的困惑与彷徨,感到有时说话企业不听了,调度不灵了等等,工作比较被动。面对新的情况,经委党委以创“三型”机关和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为契机,组织全体干部研讨经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引导经委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变指令为指导,寓管理于服务,注重协调沟通,增进感情交流,设身处地帮助企业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经委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保持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企业认上了自己真正的“娘家”。
4、探索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各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现已初具雏形,分别建立了组织、划定了区域、确立了人员,落实了专项经费,并完善了对开发区的考评机制。工业园区是开发区的重要功能分区,发展势头强劲,但目前面临土地约束、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三重压力。在用地计划偏紧、土地严重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建议市政府及时召开开发区用地情况现场办公会,盘活存量和激活增量双管齐下,对征而不建、围而不用的企业限期建设,按期投产,对土地长期搁置不用的不良企业,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同时充分利用“占补平衡”政策,增加土地总量,扩大供地计划。对环境问题,设置高门槛,拒绝高污染企业入驻开发区,轻度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统一治污,达标排放,对企业已经承诺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有线电视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兑现,着力打造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软硬环境。
四、未雨绸缪谋全年
下半年,经委将按照“造氛围、抓投入、搭平台、壮支柱、强素质、提效能”的基本工作思路,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确保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造氛围。继续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推动“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深入开展。加大霍山经验的宣传力度,继续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市县区对口学习活动,努力营造工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广霍山县在坚持“工业富县”、促进创业创新、做强骨干企业、打造园区平台、培育企业家队伍以及在解决土地、资金、环境等发展瓶颈制约方面的具体做法,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考评奖惩力度,组织开展市几个班子领导和县区主要负责人对县区招商引资暨工业项目调研巡查及观摩检查活动,努力营造比、学、超速、超的发展氛围。继续开展工业学霍山、民营经济和工业园区等考评,重奖为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区、单位和个人。
(二)抓投入。一是充分发挥工业系统项目工作熟、信息渠道广、接触客商多等优势,坚持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与广泛的社会招商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努力在工业招商引资特别是在大项目招商上求得突破,力争工业引资到位额占整个招商引资到位额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继续加强政银企合作,积极争取降低信贷门槛,努力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三是按照“创造条件、精心培育、积极申报、全面服务”的思路,加强对证券相关法规和知识的研究,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帮扶工作组,进驻拟上市企业帮助工作,叠加使用各种扶持政策,重点选择应流铸业、世林光源、星星轻纺等5户以上企业予以重点帮扶。四是鼓励并积极支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和一批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创业基地,为小企业创业提供孵化载全。引导社会中小投资者围绕现有骨干企业的专业化协作,加快催生一大批活力十足的微小企业,使之成为我市未来规模企业成长基点。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全年力争新增民营企业72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
(三)搭平台。一是推动市开发区完善中片基础设施配套,东拓机械加工园区,北启化工工业园区,形成企业连线成片的开发态势,提升开发区整体形象。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及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六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予以贴息。积极探索建立投资者开发区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益反馈和风险化解机制,增强开发区自我融资发展能力。全年力争各县区开发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以上。六安开发区要力争当年新增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以上。三是推进土地节约利用,全面清理、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努力克服供用地矛盾;加强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相配套的物流和专业市场等项目建设,努力降低园区综合成本;加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高工业园区项目积聚水平。
(四)强素质。围绕提高运行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推动规模企业上台阶。促进规模企业实行“一户一项、一企一品”,即每个企业实施一个项目,每个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规模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支持微小企业上规模,鼓励引导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00户以上。加快工业企业改革扫尾工作进度,全面完成寿春水泥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任务,尽快完成市直工业企业改制扫尾工作。
(五)壮支柱。对确定的10户工业甲级队企业和20户乙级队企业予以重点培育,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规模扩张、资产重组、品牌创优、研发投入、加快信息化等多种途径,加速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重要骨干企业优先安排项目用地,优先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扶持,优先协调争取金融支持,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对企业负责人优先授予应有荣誉和待遇。坚持重点骨干企业定期调度制度和现场办公制度,及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引导企业加大产品争创名牌和著名商标力度。对工业企业新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继续予以奖励。
(六)提效能。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全市企业征信体系,促进企业诚信建设。加大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切实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进一步加强对六发〔2006〕3号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危害发展环境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开展“发展环境万人评”和行风政风评议活动,实行工业企业对部门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服务质量评议制。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和协调服务机制。继续坚持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工业发展重大问题以及党政领导定期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现场调研办公制度,强化落实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监测、预测、分析和协调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强经委系统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效能推进年”活动,建立“绿色办事通道”,把“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制度化,最大程度的便民利企,巩固和扩大效能建设成果,将经委真正建成企业信得过、靠得住的“娘家”。加强工业系统机关和企业党建工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机关的行政效率。
(并政办发〔2009〕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市经委关于《水泥行业整顿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七日
水泥行业整顿实施意见
(市经委)
为加快推进我市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水泥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制定水泥行业整顿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泥行业管理和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水泥行业产业升级,推动企业联合重组。通过整顿,达到水泥行业布局合理,总量控制,发展有序,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整顿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法规,对排放不达标、规模小、工艺落后、证照不齐、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手续齐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但需改造或搬迁的企业,通过政策支持等手段进行引导。
(二)布局合理原则。经过整顿,使全市水泥生产企业和粉磨站、搅拌站布局合理,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水泥生产企业搬迁。新上水泥项目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设备,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设计,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节能环保原则。以政策为导向,加强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综合利用,支持发展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为原料和混合材料的大型水泥企业。石灰石资源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积极推广节能粉磨和余热发电等新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上大压小原则。逐步淘汰年产能20万吨以下粉磨站,新建粉磨站必须达到年产60万吨以上规模,磨机规格不得小于Ф3米,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日产必须达到2500吨以上,实现产业整合、企业重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整顿目标
(一)2009年6月底前,关停规模小于20万吨的环境保护或水泥质量不达标企业,彻底淘汰各种规格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设备,2010年底前逐步关停日产1500吨以下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除外)、年产60万吨以下水泥粉磨站企业及全部机立窑,淘汰落后产能100万吨。
(二)推动全市水泥企业重组联合,提高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3年,日产4000吨以上大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和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粉磨站达到4户,大型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0%以上,产品综合能耗执行2007年国家制定的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三)形成以阳曲、古交为熟料供应地,太原城区周边及清徐为粉磨加工站的合理布局。全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1000万吨左右,基本实现水泥行业现代化,技术经济和环保指标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四、整顿内容
(一)搬迁企业(10户)
1.西山地区整治搬迁企业
太原狮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狮头集团第一分公司按照西山地区整治方案要求搬迁。搬迁后,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两条日产4500吨/条熟料生产线和1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
山西焦煤集团西山水泥厂按照西山地区整治方案要求搬迁,与古交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整合。整合后,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
山西公路构件厂按照西山地区整治方案要求搬迁或就地破产。搬迁后,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
2.太化集团区域内搬迁企业
山西晋投立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利用太化集团化工厂废电石渣生产绿色环保硅酸盐熟料。随同太化搬迁。
3.距离高速公路1000米内搬迁企业
山西双良水泥有限公司由杏花岭区东涧河搬迁至太钢东山矿区,搬迁期限1年。搬迁后,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条日产2500吨熟料生产线。
太原市广厦水泥有限公司金滩粉磨站由尖草坪区向阳镇南翟村金滩工业园区搬迁至阳曲县侯村乡,搬迁期限2年或转产。搬迁后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座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尖草坪岖巍水泥厂由西外环路旁杨家西村搬迁到离市区30公里的柏板乡东关口村东。尽快办理相关手续。
4.晋祠风景区内搬迁企业
太原市水利水泥厂与山西晋投立唐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整合,迁出晋源风景区,随同太化集团选址搬迁。
(二)关停及限期整改企业(10户)
1.关停企业
固邦水泥厂实际产量不足年产20万吨,无生产许可证,无化验室合格证、阳曲县泥屯水泥厂(实际产量不足年产20万吨,厂址位于泥屯镇中心,污染严重)。
2.限期整顿企业
清徐县晋阳水泥有限公司、山西海洋建材有限公司、太原市金隆粉煤灰复合水泥有限公司、太原市金聚猫建材公司、清徐昌盛建材有限公司、清徐敦化水泥粉磨站无生产许可证、无化验室合格证、年实际产量不符合标准,限半年内完善手续、产量达标,否则予以关停。山西晋汇南白水泥有限公司、阳曲县铁猫特种水泥有限公司2009年底前关停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后者保留现有特种水泥生产产能。
(三)整治企业(8户)
1.优化升级
太原市广厦水泥有限公司保留现有日产2000吨熟料产能,利用现有厂址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
山西五星水泥有限公司保留现有年产20万吨水泥粉磨站,利用现有厂址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座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
山西犀牛水泥实业有限公司保留现有年产20万吨水泥粉磨站,利用现有厂址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座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
2.节能环保
智海企业集团粉磨分公司保留现有年产90万吨水泥粉磨站,加强环境保护、废渣利用、节能减排粉煤灰掺量由3%提高到6%,矿渣用量由30%提高到40%,水泥综合电耗由49Kwh/t降低到45Kwh/t,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山西同利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保留现有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投资改造除尘设备,配备节能电器,加强自动化管理,实现节能减排。
太原北白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保留现有日产2000吨熟料产能,年内置换1台大型节能立式水泥粉磨、生料粉磨设备,淘汰现有Ф2.2、Ф2.4水泥磨和Ф3.8生料磨机。
阳曲县狮头水泥有限公司保留现有日产2000吨熟料产能。
3.新开项目
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在阳曲县东黄水镇新建规模产能控制在1条日产4500吨生产线。
五、保障措施
(一)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推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厉行资源节约,保持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建立水泥整顿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关停搬迁企业现有固定资产拆除补偿;鼓励关停企业转产、搬迁企业改造;支持优势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三)鼓励大型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将小型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改造项目可列入市重点工业调产项目计划,享受扶持政策。
(四)支持搬迁、新建水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回收利用,采用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
(五)鼓励水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吸收具备条件的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开发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水泥行业研发和科技攻关水平。
(六)政府性建设工程、城市高层住宅、道路、桥梁等大中型建设工程基础和结构部分使用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的水泥。
(七)搬迁新建水泥项目企业自筹资金比例达到35%以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银行按照独立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市专项资金给予贴息。
(八)新上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由市水泥整顿领导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统一研究,从规模布局、总量控制方面审核同意后,交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审报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上报省有关部门核准。
(九)搬迁企业占用的原主体企业行政划拨土地。未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需改变权属或用途的,改变后依照有关规定符合划拨供地条件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的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支付搬迁成本金。
(十)规划发展预拌砂浆,在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土地政策和环保要求前提下,优先在现有水泥粉磨站基础上进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布点。
(十一)建立水泥行业进退机制,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不再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新上项目一律以整合原有同类企业为主,保持原有生产规模。
(十二)严格禁止水泥搬迁企业将已淘汰的资源设备转向其他企业。一经发现,市水泥领导组办公室责成有关部门收回双方水泥生产许可证;对列入关闭淘汰的水泥生产企业不再进行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不再换发《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
六、组织机构
成立太原市水泥行业整顿领导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王建生(副市长)
副组长:刘建中(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向阳(市经委主任)
成 员:李贵喜(市委工业工委副书记)
高邦锐(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
张晓军(市建管委副主任)
申执中(市国资委副主任)
李建军(市质监局总工)
陈继光(市环保局副局长)
孟和平(市国土局副局长)
任 远(市供电分公司副经理)
张 霞(万柏林区副区长)
王承江(尖草坪区副区长)
高 伟(杏花岭区副区长)
高二虎(晋源区副区长)
王春龙(阳曲县副县长)
王贵德(清徐县副县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
办公室主任:李贵喜(兼)
办公室成员:马千九 李金才 董淑菱 吴光昭 邢军利 赵淑桦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次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顾全大局,明确责任,制订措施,积极推进。各企业要结合整顿内容制定实施方案,抓好任务落实。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企业整顿工作,要处理和解决好整顿中的矛盾和问题。领导组办公室要深入企业了解掌握整顿情况,协调工作进度,通报整顿情况,确保整顿收到实效。
(二)严格执法,各负其责
对列入整顿名单中的企业,工商部门要依法变更搬迁企业营业执照,依法注销、吊销关停企业营业执照;质监部门要依法吊销关停企业生产许可证,依法取缔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环保部门要依法吊销排污不达标企业排污许可证;税务部门要依法吊销关停企业税务登记证;建管部门要严格限制使用不合格水泥,并负责混凝土搅拌站整顿;国土部门要严格石灰石资源开采管理;供电部门对列入关停名单企业予以断电;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妥善安置停产企业职工,确保社会稳定。
(三)加强监管,严格奖罚
对按要求完成整顿任务的县(市、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未能完成任务的,予以批评曝光。对完成整顿任务的企业,在企业转产、新上项目时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未能完成任务的,实施强制关停或拆除,并予以经济处罚。
一、思想重视、组织得力
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对创建文明单位十分重视,局长在*年度工作部署大会上明确指出创建文明单位是今年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按照文明机关创建要求,制定了《XX旗国土资源局创建旗级文明单位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统一思想积极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具体人员负责创建文明单位日常工作,明确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创建工作做到了有工作机构,有创建方案,有创建目标,为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目标强化教育
为了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局召开动员大会,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关文件,学习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创建工作要达到“三个目标”即创造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机关上下对创建工作做到了入脑入心,形成人人关心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新的领导班子一上任,首先从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展开了全方位的工作。重新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工、青、妇等组织,重新调整了内设机构由过去的四个职能股室调整为七个,充分发挥了各股室职能作用,各类组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四个长效机制。一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机制;二是发挥党员作用的机制;三是民主评议的机制;四是整改提高机制。修改充实了机关十二个工作制度、四个行为规范准则、十项措施、五条禁令,十三个工作岗位责任制。通过建立长效率机制和修改充实制度,我局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受到社会各界的重新认可和评价。
机关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开了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办事时效。改善了办公设施,实现了办公现代化,购置了五台电脑,实施科技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与盟局信息中心联网,各种信息实现了共享,开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国土资源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增加了测绘设备全站仪、测距仪、 gps等,同时投入资金220万元新建成办公大楼一处。新的党政领导集体带领着全局职工干部从“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的方针出发重新开始精神文明建设,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群众关心的土地问题、矿产问题,开始清理整顿,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经济化,为全社会提供长效、廉洁、热情的服务。
(二)齐心协力搞好业务工作
国土资源地位重要,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支持各行各业,关系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新的党政领导班子把业务工作列入重中之重,面对落后的`业务工作,采取了新的措施,开始了新的工作。一是组织全局业务人员到外地进行了一次学习先进新鲜工作方法、工作技术,达到了很好的目的。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业务补课,全面开展了地籍变更调查,同时开展了哈毕日嘎镇15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三是完成几年来的征地报批工作,使建设用地管理走向规范,并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开始了土地资源储备活动,逐步走向市场,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四是开展了全旗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10家探矿企业全面开始工作,彻底的摸清我旗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及品位,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工作,有14家矿业主进行协议出让采矿权,15家延续登记,3处挂牌出让,使矿业市场基本走向规范化,能为全旗经济收益增加新的支助点,实现矿产收益206万元,土地收益 2594万元。五是测绘工作全面起动。正在进行着测绘标志的普查。六是开展了广泛的国法、国策、矿产矿产资源法、矿山安全法宣传教育活动。分管旗长发表了电视讲话,出去宣传车5车次,张贴县挂宣传标语20多幅,散发宣传材料500份。达到了宣传一次教育一片的目的。
一、法治建设总体推进情况
20XX年,市台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在贯彻落实各级法治建设工作精神、学法用法、普法宣传、法治创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开展法治建设工作。
年初以来,市台办领导班子认真谋划平安法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全市法治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对台工作领域实际,组织人员认真制订全年法治建设工作计划、工作要点、路线图,明确责任分工,签订责任书,对各科室的法治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单位法治建设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法治建设工作,对各项法治建设工作的各项活动进行周密部署,注重效果,积极动员全员及时参加。重大决策和协调活动中听取法律顾问的意见建议,截止11月底,市台办接受法律顾问服务15次,内容涉及台商投诉协调案件的处理、部门事务的协调和合同文本的审查等等。
(二)注重思想引领,积极学习贯彻各级指示精神。
通过组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等方式,动员全员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制发学习手册等形式,督促全体机关干部加深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结合市台办工作实际,及时传达部署全市政法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和落实各级下发的文件指示,按时间节点按要求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加强自身学习,持续组织开展学法用法活动。
以宪法为学习重点,常态化组织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市台办党支部和领导干部学习班均把学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来抓,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今年以来,在重要时间节点,市台办均制定了完善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各项学法活动落实,“4·15”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应急管理普法、行政复议法颁布20周年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2·4”宪法宣传周等,持续不断组织机关干部强化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全员都能在法宣在线平台进行学习,目前绝大多数干部的学习积分已经满足考核要求,随时可以参加在线学法效果测试。
(四)重视普法工作,努力推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按照“七五”普法工作部署要求,为认真履行市台办普法职责,落实责任清单内容,市台办认真开展了普法宣传工作。结合企业走访调研、慰问、集中授课等形式,向企业及时宣传政策法规,先后编印了《“4·15”法治宣传手册》50余册、《行政复议法宣传册》50余册向台资企业、台协、机关干部、驻地社区、帮扶贫困村等进行宣传,取得了良好成效。市台办还联合黄石市台协组织在黄台资企业负责人集中进行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台资企业依法开展生产活动和投资经商的意识,也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突出工作特色,不断推进开展法治创建工作。
对台工作领域的法治建设工作有其自身特点,依据中央政策和省市对台工作的具体情况,市台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在加强自身法治建设的同时,引导众多台资企业积极开展法治企业创建工作,为企业的规范管理、安全生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也最终将服务于全市的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我市台资企业中,省级“法治企业”1家,市级“法治企业”2家,市台办指导设立了台青就业创业辅导中心,对台胞、台企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指导作用将更加明显。组织人员创作了法治专题的诗词、宪法视频,丰富了市台办的法治文化建设。
二、工作亮点
20XX年市台办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法治建设工作指示精神,圆满完成了各级赋予的工作任务,主动开展对台工作领域法治创建工作,现就取得的成绩亮点梳理汇总如下:
一是持续推进“送法进台企”活动。依托市台办“千名干部进台企、倾心服务促发展”服务品牌,多年来市台办认真开展“送法进台企”活动,通过送政策书籍、现场宣讲、授课辅导、协调问难等工作扎实推进普法宣传工作的落实,今年以来,市台办累计向台企发放宣传资料100余册,开展普法调研活动10余次,集中组织政策法规辅导2次,协调台企、台胞涉法问题10余起。
二是“法治台企”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沪士电子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法治建设水平,在各级职能部门的关心和认真指导下,成功入选省级“法治建设示范企业”,成为我市唯一入选的台资企业,为全市众多台资企业的法治建设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是对台工作领域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三是普法宣传体现对台工作领域特色。结合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依据省市具体工作的指示要求,以及在黄台企台胞的实际需要,市台办认真开展普法宣传工作,针对企业亟需的政策性问题,邀请行业政策专家现场指导,涉台政策法规发布以后第一时间送到台企台胞手中并及时进行宣讲、解读,在帮助台企台胞适应黄石营商环境、安心生产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台企、台胞对政策法规的掌握还有待加强;二是部分台胞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的意愿和意识还不是很强;三是工作人员对涉台政策法规的学习还不全面。
改进措施: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效果,采取有效的方式不断巩固宣传实效;二是加强专业辅导,在协调处理纠纷过程中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理性引导台胞选择合理合法的纠纷解决途径,对于各个成功解决的案件,要不断总结经验,以案说法,引导更多台胞依法解决遇到的各类争端;三是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监督问责,把涉台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督促全体机关干部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
四、2020年工作要点
按照“七五”普法和全市法治建设考核的相关内容,提前谋划2020年法治建设工作,结合市台办工作实际,现就2020年法治建设工作要点梳理汇总如下:
(一)持续抓好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认真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各级法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三)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要点、路线图,扎实推进计划的落实。
(四)持续推进“法律六进”普法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普法宣传效果。
(五)积极开展“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宪法日等重要学法普法活动。
(六)持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法治微视频、法治诗词创作。
(七)认真做好“七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
【市经委年度经济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工作总结10-13
食堂经委会管理职责10-16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某年工作总结12-06
市国土资源局年度依法行政的工作总结05-29
市编办主任年度工作总结07-04
市经贸局年度工作总结06-09
市国资委年度工作总结09-29
市教研室年度工作总结10-13
市年度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工作总结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