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通用11篇)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防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我院ICU病房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3%,其中老年人居多;医院感染部位最多的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疾病中最多的是恶性肿瘤;感染致病菌最多的为真菌类;易感因素中有滥用抗生素、护理不当等。结论ICU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因素相关。应采取加强ICU病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ICU)是近20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它的创建和完善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些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且常留置了多项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装置(如导尿管、血管内装置和呼吸治疗装置等),这就使得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1].这些感染可以导致患者抢救的最终失败,也使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所以,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对2008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86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8年1~12月我院ICU病房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6.5岁,60岁以上的患者61例。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诊断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集所有患者病案进行资料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种、入住ICU时病情危重程度、人住ICU天数、侵袭性操作、手术史、机械通气及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基础疾病等。结果:
2.1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组8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同期ICU住院病人340例的25.3%,ICU发生医院感染的比率为25.3%,其中60岁以下为25例,占总数的29.1%,60岁以上为61例,占总数的70.9%。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36例,占41.9%;泌尿道感染20例,占23.3%;胃肠道感染11例,占12.8%;血流感染7例,占8.1%;其他感染12例,占14.0%。
2.3医院感染疾病分布本组医院感染患者中,恶性肿瘤20例,占23.3%;损伤性疾病18例,占21.0%;脑血管疾病16例,占18.6%;消化系统疾病12例,占14.0%;呼吸系统疾病10例,占11.6%;心血管疾病5例,占5.8%;其他5例,占5.8%。
2.4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情况本组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一菌感染54例次,混合菌感染32例次,从分离的病原菌中可以看出,真菌类最多,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5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本组8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75例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39例使用激素,68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55例行呼吸机治疗,80例留置尿管,42例行深静脉置管,3例合并糖尿病。另外本研究发现,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性别、入住ICU病因无关,而与患者年龄、病情危重度相关。
3讨论:
3.1 加强ICU病房管理首先要加强ICU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感染培训,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
只有对院内感染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其次要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和严格无菌技术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应遵守操作规程,如操作前后正确洗手。要把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按所感染的部位进行隔离。对有特殊传染性的感染患者及携带者应予以单独隔离。另外,要限制家属探望的时间和次数,进入ICU一律要更衣、换鞋和戴好口罩、帽子。
3.2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导尿时,要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要选择合适的管材,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另外,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涂擦双手。
3.3加强呼吸道的护理本组资料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之一,所以应加强其护理,积极设法促进患者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气管造成感染,喂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的发生。应保持ICU室内洁静和空气新鲜,坚持通风换气,加强病房管理。具体措施:对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要采用半卧位姿势以减少胃内容物误吸和返流,减少感染机会;氧气湿化瓶在使用的时候要每周消毒更换2次,瓶中蒸馏水每天更换,不使用的时候,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干燥保存,要做到一次性雾化器一人一用,雾化液24 h未用完者予以废弃;要定期更换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定期倾倒,管路上雾化、湿化用水要使用无菌液体,要加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3.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应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组,一个执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做到定时了解ICU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要尽量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正确掌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必要时联合用药,合理配伍药物,并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不恰当的大量应用抗生素,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其中,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ICU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都容易造成其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的主要发生部位是呼吸道,所以应正确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定期检测其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产生。参考文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所有入住综合ICU治疗的患者, 其中2009年2 702例, 2010年2 872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的感染病例。患者感染均发生在入住ICU 48 h后, 且入住时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 或者是在移出ICU 48 h内发生的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发生在使用呼吸机48 h后或脱机72 h内[1]。导尿管相关性感染, 感染前2 d内使用过导尿管。气管切开后感染, 气管切开前感染不存在, 肺部感染发生在气管切开48 h后。
1.3 调查方法
感染专职人员每周2~3次到ICU持续跟踪每一位被调查的患者, 查看患者, 查阅病历、护理记录单、各种检测报告及X线检测结果等, 向医生、护士了解情况, 进行患者临床病情等级分级, 经医生确认为感染病例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调查与器械相关因素。ICU护士每日8时填写ICU患者日志, 登记每日进住ICU的新患者数, 每日住ICU的患者数 (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 , 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的患者数 (均指当日使用的患者数) 。
1.4 计算方法
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相关规定进行。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住在综合ICU患者数2009年2 702例, 其中, 男1 987例, 女715例;年龄≥60岁1 581例。2010年2 872例, 男2 001例, 女871例;年龄≥60岁1 836例。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构成比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病率
2009、2010年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0.26%、8.65%, 例次日发病率分别为27.76‰、24.03‰, 调整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94%、2.46%, 调整日发病率分别为7.95‰、6.83‰。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31.33‰、13.35‰,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6.07‰、4.01‰, 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23.61‰、21.09‰。发病例次及发病率见表2。
2.3 感染部位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2009年医院感染75例次, 下呼吸道感染65例次, 泌尿道感染8例次;2010年医院感染69例次, 下呼吸道感染42例次, 泌尿道感染18例次。感染部位构成比见表3。
2.4 医院感染病原体
痰是主要病原学标本, 病原体以G-杆菌为主。2009年检出病原体58株, G-杆菌45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9株,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2010年检出病原体50株, G-杆菌36株, 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G+球菌7株,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7株。常见医院感染病原体构成比见表4。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病率
2009、2010年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0.26%、8.65%, 例次日发病率分别为27.76‰、24.03‰, 调整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94%、2.46%, 调整日发病率分别为7.95‰、6.83‰,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31.33‰、13.35‰,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6.07‰、4.01‰, 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23.61‰、21.09‰。医院感染发病率基本符合卫生部<10%的要求, 但明显高于全院发病率水平。实施目标监测以来, 大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日发病率下降17.98‰, 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日发病率分别为2.52‰;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呈上升趋势, 日发病率上升了2.06‰。可能与患者抵抗力下降, 戴管时间长有关[2]。2年来, 医院领导和科室工作人员对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高度重视, 科室每月组织感染知识学习,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及水平。制订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等侵袭性操作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认真落实, 严格掌握适应证, 尽可能减少导管的应用;详细评估患者病情, 病情许可时尽早拔管;留管期间认真做好管道护理。2010年重点加强了呼吸机管理, 专人负责呼吸机的消毒工作, 外管路和湿化灌由供应室进行灭菌或使用一次性管道[3];医院为科室增加护士2名, 护工2名以适应工作需要;增加监护区域面积, 将监护区域搬至朝阳面, 使室内空气流通。总之建筑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提高全员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与能力, 重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3.2 医院感染部位
2009、2010年,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下呼吸道感染构成比分别为86.67%、60.87%, 泌尿道感染构成比分别为10.67%、26.09%。患者病情危重, 长期昏迷, 年龄大, 伴有老年性疾病, 活动受限, 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多, 破坏机体正常屏障, 上述诸因素容易导致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3.3 医院感染病原体
2009、2010年分别检出病原体58株、50株, G-杆菌分别占77.58%、72.00%, 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G+球菌分别占15.52%、14.00%,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4.29%, 与有关文献报道[4,5]一致。真菌分别占6.90%、14.00%。鲍曼不动杆菌和真菌呈上升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严重受损的患者[6], 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 与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造成的选择性压力以及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多有关[7]。
通过2年来连续在综合ICU开展目标监测, 较真实地了解了我院综合ICU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基本掌握相关危险因素, 为其他监护病房提供借鉴经验, 为今后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对规范医院感染管理,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及器械相关感染的实际情况, 从而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按照ICU目标监测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综合ICU的5 57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监测。结果:2009、2010年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0.26%、8.65%,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2009年医院感染75例次, 下呼吸道感染65例次, 泌尿道感染8例次;2010年医院感染69例次, 下呼吸道感染42例次, 泌尿道感染18例次, 医院感染病原体以G-杆菌为主。结论: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监测,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及水平, 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4) :201-203.
[2]胡洁.浅析导尿管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57.
[3]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S].2002.
[4]史文昕.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0, 9 (3) :169.
[5]陈文萍, 贺爱民, 黄荣平, 等.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菌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8) :136.
[6]牟洪, 杨思芸, 王凤, 等.某院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 2011, 22 (2) :146-148.
【关键词】ICU;感染;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ICU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作为护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ICU患者的抵抗能力弱、感染能力强,在治疗期间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要求的很完善,其中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一般患者相比较感染的几率要高出很多,在治疗当中感染现象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患者失去了生命。合理的控制感染率的发生,对挽患者救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发生的原因、情况、从中分析调查做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例中共有150例,其中男性感染患者100例,女性感染患者50例,年龄均在1-90岁之间,住院时间不等。
1.2方法调查中发现患者ICU患者感染与很多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还有治疗当中采取的治疗措施及身体内正常的检查项目,对以上这些因素均作出研究及分析。身体内感染部位越大说明此位置易感染能力强,在治疗当中较容易感染,医生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2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ICU感染患者中,由感染分布情况分为不同的感染特征,呼吸道感染较常见,泌尿感染次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患者较少。3ICU感染的原因分析
3.1侵入性诊疗操作ICU病房中设备的必备必须要全面,不仅仅要有监护设备还要有紧急措施中需要的设备,比如:气管插管和各种引流管等,侵入性治疗患感染的几率是治疗当中最高的,一旦出现感染状况,身体中的防御功能就会被打乱,防御功能不在起到正常的作用。
3.1.1ICU病房中感染部位最常见的就是下呼吸道的感染,因为ICU患者的身体机能远远低于正常的健康人群,所以无论是抵抗能力还是意识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影响了细菌在身体中呼吸道的易生长能力,对身体中的呼吸道产生了危害,而气管插管和气管的切开治疗方法就是破坏了呼吸道的保护层,细菌较容易在呼吸道上繁殖生长。
3.1.2ICU病房中感染的第二因素就是泌尿的感染,就是细菌进入到泌尿系统中从而引起的反应,主要与导尿有关。由于ICU患者的情况一是比较特殊在就是生活当中完全不能照顾自己,日常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在患者身体当中留导尿管,导尿管的存留必须配有集尿袋,有时候没有及时清理集尿袋中的尿液或者没有及时更换集尿袋,就会造成细菌的生长,导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1.3引起ICU患者的另一感染原因就是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细菌感染的原因是由护理操作人员技术不是很娴熟,并且在置管的时候对皮肤表面的防护层造成了破坏,造就了细菌很容易进入到身体中。进行气管切开治疗方法的患者,痰液都是由气管排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地清理气管中的痰液,细菌就会迅速生长,会对中心静脉造成污染,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感染。
3.1.4ICU患者对抗生素等药物具有了抗药性,如果对患者进行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就会影响ICU患者,从而产生感染迹象。
3.2ICU感染管理ICU无论是病房的管理还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都是造成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无菌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执行,ICU患者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就要对病房中的地板、空气、物品及治疗和紧急救治的仪器等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的衣帽穿着和用品也要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操作;不同感染部位、原因的患者统一治疗也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交叉感染作为感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讨论
医院中感染的现象存在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现在医院中首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进行感染护理人员的问题造成感染发生的案例常见,这就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无菌知识的培训,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要对呼吸道系统进行及时的消毒和处理,加强护理。泌尿系统管理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减少导尿次数的同时,定时地清洗和更换导尿管,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静脉置管的管理也是一样,必须在无菌条件下置入到身体内,这样不会造成感染的发生。
加强ICU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操作和执行,法规中明确地规定了感染中常见的问题和规范技术的问题。消毒和护理必须同时进行,这样会大大降低感染指数,提高护理人员无菌的意识,不仅仅是环境和手表面的卫生,病房中的一切事物有可能都是感染源,这样树立正确的无菌意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药物使用也是提高疗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药物的使用要了解使用这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了解药物中的抗药性和药物的禁忌,定时观察患者进行给药的时间内发生的状态,按照治疗方案中内容进行实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无菌要求操作,定时对标本进行细菌检查,避免出现感染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对待ICU患者感染的加强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确保ICU感染指数的降低。参考文献
[1]廖映玲,张代惠.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75-176.
[2]申艳玲,梁爽.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35):421-423.
目的: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的研究。方法:对206例ICU病例中l16例感染病例进行感染部位比较和综合感染因素分析,并针对感染因素采取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结果:结果206份ICU病历中感染了116人,感染率是56.84%。ICU感染与病房管理,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病人免疫力低下等有关。结论:ICU患者是医院地高危人群,应该重点监控,加强护理。
【关键词】ICU护理;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地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ICU病房由于其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病人感染几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地重要因素之一。现对116例ICU感染患者进行系统顾,比较感染部位并对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现综述如下。
对象与方法
1.1 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
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X 检验。
结果本组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不同年龄组ICU感染部位及感染率见于表1。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3.2 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3.2.1 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
3.2.2 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3.2.3 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3.2.4 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3.2.5 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4 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在全院病人中的蔓延。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 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三.分析讨论
1.初始阶段抗感染治疗
患者术后转入ICU监护。根据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术后患者常见感染为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1]。根据施毅等人对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指南解读》得出在起始经验性治疗的原则上,所有指南的意见一致,即推荐在24h内给予充分的起始治疗,对于无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指南推荐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药治疗[2]。注射用头孢他啶对广谱的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效,患者虽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故经验性选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2.中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9日,患者血象、体温均偏高,呼吸道痰液分泌增加,考虑为肺部感染,也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阳性,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根据相关专家共识提出,目前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MASA肺炎,推荐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治疗。替考拉宁蛋白结合率非常高,达90%以上,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较长,首剂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才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利奈唑胺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尤其对危重症患者,其肺组织浓度高,且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力,但与其他两种药物相比费用比较昂贵。万古霉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且血药浓度能够达到抑菌深度;虽然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较大,但随着纯度越来越高,肾毒性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该共识推荐万古霉素依然是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成人剂量为1g,Q12h,静脉用药,要求谷浓度达到15-20mg/L(AUC/MIC≥400)[3-4];为快速达到血药浓度也可少量多次给药,如500mg,Q6h。故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500mg Q6h或1g Q12h抗MRSA感染治疗。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物理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铜绿假单孢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具有抗铜绿假单孢菌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噻肟单酰胺菌素类。根据药敏结果回报,结合左氧氟沙星的药品说明书中规定因其可以引起某些种属动物的幼体发生关节病变和骨/软骨病变,故禁用于小于18岁的患者。根据2015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推荐[5],相对于美罗培南而言,亚胺培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严重,易导致颅脑术后患者的癫痫发生。且美罗培南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下呼吸感染的常用剂量该共识推荐为1g,Q6-8h[6]。故结合上述资料临床药师建议首选注射用美较培南1g,Q8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3.3 后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考虑存在肺部及颅内感染,故在完善病原学及胸片等检查的基础上,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建议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维持不变。至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临床药师建议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 4.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虽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易被细菌β-内酰胺酶分解,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该复合制剂的抗菌谱较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在青霉素类中最强,敏感度达68.4%,一般推荐剂量为4.5g,Q8-6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5]。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4.总结体会
本例患者因术后颅颈稳定性差,精神弱转入ICU,感染情况复杂多变,所用抗感染药物种类较多。结合2014年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主要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因此首先经验性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结合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调整为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这也是2005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提出的优化抗菌治疗概念中的一种即阶梯治疗策略[6]。在给予常规剂量患者感染情况仍未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可适当加大药物剂量或频率,密切观察后续疗效。病情出现好转,说明选择的抗菌药物合适,同时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方案,进一步巩固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总之,危重症患者感染问题的处理是目前一项严峻挑战,而“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应当是统一且有机联系的,也是目前临床上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生存率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5.参考文献
张海燕 龚晓琪 邓育芬
摘要 分析ICU中多种原因引起的意外护理问题,常见紧急护理问题是窒息、非计划性拔管、意处停电、坠床等。若早期预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从而促进了护理安全管理。关键词
ICU
意外护理问题 防治对策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需要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广泛,应用多种监护、抢救仪器和设备,对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护,是一个高风险科室。[1]ICU护士担负着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监护、分析、紧急处理等重要的角色,责任重大。[2]出现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生命危险,甚至死亡。本文对我院2003年5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住院天数在3天以上均进行机械通气的386例病人,在ICU出现的紧急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86例病人中,男性213例,女性173例,年龄8~91岁,其中MODS病人63例,呼吸衰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86例,肺部感染76例,胸部手术18例,腹部手术32例,脑部手术12例,内科脑血管意外27例,复合伤49例,剖宫产术后伴高血压、心衰23例。选择的上述病例均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24小时以上的患者。2 常见护理问题及防治对策 2·1 窒息 2·1·1 常见原因
分泌物堵塞,食物返流、误吸、大量咯血等。2·1·2.分析
ICU患者因长期卧床,肺部运动受限,咳嗽反射减弱,气道分泌物不易清理出呼吸[3]道。气管插管病人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喉头痉挛,无力咳嗽,大量咯血,呕吐物误咽,食道返流,拔气管插管后进食时误吸。2·1·3防治对策
床边备好中心负压吸痰装置或电动吸引器及其相关用物。正确判断窒息原因,对因处理[4]。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病人,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痂 形成。[5]吸痰及时负压适中,方法正确。插胃管时,将胃管常规长度再往深延长7~10cm,使胃管前端在胃体部或幽门处,可以有效地胃肠减压,注入的食物也不易返流。鼻饲时将床头角度≥30°的半卧位是减少返流的最佳体位。[6]鼻饲后保持该体位30~60 min,再恢复原来体位以防意外,定时回抽胃管,以防过多胃残留。2·2 非计划性拔管[7]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病人自行拔管或在护理过程中搬运病人时非病人因素的意外拨管。[8]管道种类: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管、脑室引流管、胃管、动静脉留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普通引流管、尿管。2·2·1 常见原因
患者燥动、管路固定不妥、操作不恰当等。
2·2·2分析
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连接处连接不紧密;翻身移动病人时,活动幅度过大, 管道受牵连;固定带不合适或固定太松,如气管插管胶布被口腔分泌物润湿、胶布太细或固定太松,病人用力呛咳时咳出、用舌尖顶出等,病人穿衣、吃饭等活动时不小心拔出。护士做其他操作时,将管道一起拉出[1]。2·2·3防范对策
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胸带,肢体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导管粗细,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移动病人时,尽量多人操作,避免造成插管移位或脱机。脑室引流管除导管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并将胃管末端固定于前衣领口上,记录胃管的深度及日期。胸腔引流管置于病人上臂下,避免被病人抓到;协助病人翻身活动时注意管道长度,用手适当提高胸管并安置适当,搬动病人时为防止导管脱出,用两把血管钳夹住胸管,水封瓶放于双膝间。动静脉置管选择注射部位时,避免关节活动处,可将胶布在导管下作蝶形固定,铺床翻身等操作时应小心以防将穿刺针拉出。
如气管插管拔出须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做好用物准备。若脱出距离 6cm以上,应立即放开气囊,并拔除气管插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若脱出距离6cm以内,吸净患者口鼻及气囊上滞留物,放出气囊内气体。将导管 2 插回原深度,听诊其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必要时拍胸片,已确定其位置。气管切开患者若出现意外拔管的可疑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若切口还未形成窦道时,给予面罩吸氧和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并立即请耳鼻喉医生会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用物准备 2.3意外停电 2.3.1常见原因
床单元电负荷过重,电源短路,仪器故障等。2.3.2分析
现代的ICU病房多数设有UPS不间断电源,在停电时呼吸机监护仪等重要仪器仍可进行工作一段时间。但在意外情况下,如床单元电负荷过重,或是电插板不小心滴水,均可造成短路,导至整个床单元突然停电,尤其是呼吸机不能工作。2.3.3防范对策
ICU每个床单元均应备有呼吸囊和两路的氧气供应,呼吸囊与氧气管连接好,随时处于应激状态。发生意外停电时,用呼吸机的病人首先分离呼吸机接头,再用呼吸囊人工呼吸。同时找人帮忙查找断电的原因,解除原因后,打开床单位电源总开关,等呼吸机运转正常后再连接上。每个床单元均应分干区和湿区,以防电插板触水造成短路。多种仪器同时启用时,须分流电源,以防电负荷过重。2.4患者坠床[9] 2.4.1常见原因
患者烦燥动不安,保护措施使用不当等。2.4.2分析
患者坠床是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其原因是患者烦燥不安,镇静剂使用不当,清醒患者趁医务人员不注意时自行下床,或是没使用床栏、约束不当等。2.4.3处理及防范对策
当患者突然摔倒时,护士立即到患者身边,检查患者摔伤情况,同时通知医生。判断患者的神志、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全身状况等,并初步判断摔伤原因或病因。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摔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患者方法,将患者抬至病床。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将患者轻抬至病床,严格观察病情变化,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加强 3 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检查病房设施,不断改进完善,杜绝不安全隐患。对于有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固床栏,专人守护。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2.5患者外出做检查或转出途中突然出现病情变化 2.5.1常见原因
患者病情重、易变化,转运途中颠簸等。2.5.2分析
ICU患者病情较重,有些正在行机械通气的病人必要时也需外出检查,途中脱离呼吸机,易出现病情变化。转出病人,因病情不稳定,或途中颠簸也会出现病情变化。
2.5.3防范对策
患者外出做检查时,常规备氧气袋、简易呼吸囊、便携式监护仪和呼吸机,常用抢救药及空针,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医生陪同,在途中或检查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待病情平稳后,迅速送回ICU监护。[10]
综上所述,对于ICU因多种原因引起的紧急护理问题,若早期预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11]既避免了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且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0-32.2 赵敬花.ICU护理中的问题及预防.浙江预防医学,2008,20(4):84-85.3 程云.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44 4 吴国芳.ICU护理安全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48.5 周海红.ICU常见护理问题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全杂志,2007,16(32)4843-4844 6 莫海花.危重患者置管鼻饲反流误吸的原因预防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⑻:66.7 陶舜梅.ICU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安全管理对策.家庭护士,2008,6(13):56-89 李慧敏.ICU常见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192.9 张静梅,邓玉蓉.对27例住院患者坠床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临床医学, 2007(1): 51-52 10 饶荣,刘俊英.浅谈ICU护士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实用医技杂志,2001,12(13):48.11 夏欣华.ICU护理安全的隐患与对策.急救护理,2007,2(9):570-572 作者单位:516001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ICU
张海燕:女,1975年出生,护理本科,英语专科,主管护师
TEL:***
E-Mail: marklamp@163.com 龚晓琪
女,1964年出生,护理专科,ICU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邓育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我院所有入住ICU带有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 h和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转出ICU未超过48 h的381例住院患者, 选择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2007) 》诊断标准[1]的26例CRBSI患者。留置管材料统一采用韩国SUNGWON一次性单针单腔中心静脉留置管。
1.2 监测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持续跟踪每1例携带中心静脉导管的ICU患者, 查询病历、护理记录、各种检测报告 (尤其是血常规、各类培养结果) , 观察患者体温、检验报告单、穿刺口和全身情况, 拔管后给予穿刺口与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凡发生CRBSI的患者, 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每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法 (average severity of illness score, ASIS) [3]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
1.3 诊断标准[1]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 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1次结果阳性, 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具备下述任1项, 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 (1) 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 (每导管节段≥15 cfu) 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 (每导管节段≥1 000 cfu) , 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物; (2) 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量血培养, 两者菌落计数比 (导管血∶外周血) ≥5∶1; (3) 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早2 h; (4)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 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1.4 标本采集
血标本采集时机尽可能在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前, 如已使用抗菌药物, 应在更换新的抗菌药物之前进行且距上次给药至少12 h, 并使用添加抗菌药物吸附剂的血培养瓶。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按标准微生物学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各数值的计算公式[3]由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核算, 监测的住院患者共381例, 中心静脉置管合计2 428 d, 导管留置时间4~161 (40.8±32.1) d, 符合诊断标准发生CRBSI患者26例, 患病率为6.82%, 共34例次, 例次发病率为8.92%;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9.54例次/1 000导管日, 经ASIS调整后为2.82例次/1 000导管日。
2.2 CRBSI感染因素分析
临床病情较严重, 免疫功能低下, 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CRBSI患病率较高, 紧急插管较择期插管患者CRBSI患病率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见表1.
2.3 CRBSI病原菌分布情况
在检出的33株病原菌中, G-菌占73%、G+菌占27%, G-菌前3位: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G+菌中葡萄球菌属是引起CRBSI的重要致病菌。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各种高质量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 插管技术的普及, CVC越来越成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4]。由于CVC是有创操作, 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 留置时间长, 致管腔内细菌定植[1,2,3,4]。而在ICU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差、并伴有多脏器衰竭, 或经历了重大手术并带有多种导管, 使得CRBSI问题愈加突出。因此, 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能使CRBSI的发生率降低。
3.1 病情严重程度、导管留置时间与插管时机对CRBSI的影响
由表1 CRBSI危险因素分析观察: (1) 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在4~5分的患者CRBSI发生率显著高于1~3分患者 (P<0.01) 。病情危重患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不能及时清除沿导管表面侵入的细菌;另外, 治疗中常用激素、化疗药等免疫抑制剂, 使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增加导管感染率。 (2) 置管时间较长, CRBSI发生率较高, 留置时间超过10 d者, 感染率显著增加 (P<0.01) , 这与长期置管而致管腔内细菌定植有关。 (3) 本组紧急插管患者比择期插管者感染率明显增加 (P<0.01) , 这与紧急条件下插管皮肤清洁消毒不充分, 术者在紧急情况下难免会不规范洗手, 及环境准备不充分, 导致皮肤上携带的寄生菌、致病菌及空气飞沫、尘埃等携带病原菌通过切口沿导管扩散引起CRBSI.鉴于CRBSI所带来的危害, 对各种危险因素应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 (1) ICU护士每班要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感染症状,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 应怀疑CRBSI, 立即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鉴定, 同时进行外周静脉血培养, 以明确诊断。 (2) ICU设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 指定医院感染质控医护人员, 与医院感染科合作, 每月持续监测CRBSI发生率, 并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了解感染的流行趋势, 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 认真填写ICU患者日志等。 (3) 置管前、中、后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并按流程进行, 把医护人员的手消毒列为重中之重, 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时, 尽可能避免在股部插管。研究认为[1], 置管位点皮肤的定植菌﹥100 cfu/10 cm2, 相对危险系数为5.5, 不严格的置管过程, 相对危险系数为2.1, 如果在置管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导管感染发生率可下降近6.3倍, 说明置管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 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发生显著相关。如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 需紧急置管, 不能满足完全的严格无菌, 导管留置时间不宜>48 h, 根据病情, 应尽快无在菌环境下重新置管。 (4) 加强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 参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建立各类置管操作及护理指引。
3.2 引起CRBSI菌株类型分析
CVC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广泛, 具体的病原学培养结果往往因不同医院、不同科室有所区别。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纳入的26例患者共分离出34株病原菌, 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 占总分离菌的75.0%,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共9株, 其中葡萄球菌属7株占总分离菌的31.4%, 粪肠菌属2株, 占总分离菌的12.1%.可能是导管长期留置, 且尾端与皮肤接触机会多, 以及反复与多种管道对接, 被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污染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 导管感染的致病菌仍以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肺炎克雷伯菌仍居感染的首位。但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不动杆菌属感染率有增加趋势, 考虑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敏感致病菌被杀灭, 而易于耐药的不动杆菌存活下来密切相关。另外, 器械的污染、医疗环境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及留置时间的延长等都是造成院内感染增加的因素[5]。因此, 要把握好危重患者的用药时机、持续时间及药物的合理性, 重视维护导管通畅, 妥善固定导管并保持导管密闭。去除不必要的导管, 根据病情需要尽量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严禁将中心静脉置管作为解决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手段,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的护理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 能有效地降低血管内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安友仲, 曹相原, 方强, 等.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 (2007)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6 (28) :413-421.
[2]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71-179.
[3]任南.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0-102.
[4]马俊, 胡纨青, 方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 :33-35.
【关键词】ICU;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93-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简称ICU,是各种危重病人专用的病房[1]。ICU的危重症患者因为病情比较严重,所以免疫力大大的降低,因此他们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高发感染致病菌。本研究通过本院40例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探讨其感染的原因以及预防其感染发生的护理对策。具体的报道如下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40例ICU未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探讨感染的原因、预防以及护理对策。观察组有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8.7±3.5)岁。本组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例,合并高血压1例。对照组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21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49.2±2.8)岁。本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患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试验,本实验的整个过程均取得患者家属及院方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1.2方法
采用调查表法,到我院病案室获取两组患者的的相关信息,收集两组患者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时间、是否有创通气、是否动静脉置管、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大于三天)、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否使用鼻饲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是否在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之后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此因素便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因素[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格式来表示计量资料,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来检验。P<0.05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大于等于一周的人数、有创通气人数、动静脉置管人数、大量使用抗生素人数、合并基础疾病的人数、使用鼻饲等侵入性操作的人数都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的人数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对比分析
感染因素 观察组
(n=40)对照组
(n=40)统计值P值
入住ICU天数≥7d34115.15110.0000
<7d629
有创通气是30124.00470.0001
否1028
感染前进行外科手术是26201.34850.1775
否1420
动静脉置管是33134.49500.0000
否727
大量使用抗生素是32124.46650.0000
否828
合并基础疾病是19102.08000.0375
否2130
侵入性操作是2764.73940.0000
否1334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或在医院内获得处于潜伏期内,出院后发作的感染。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种ICU危重症患者高发的感染致病菌,本研究结果显示, 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有入住ICU的时间长、有创通气、大量使用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使用鼻饲管,吸痰等操作[3]。
因此为预防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对控制其感染的护理对策[4]。①对ICU易感人群做好保护措施,隔离性保护。尽量减少病房的人流量,严格遵循病房的管理制度。②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以及加强医务人员手部的清洁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等一次性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病房环境以及各项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各项物品注意一人一用一消毒。给予有创通气的患者,注意每日更换湿化瓶。③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发生口腔感染的患者需用浓度为2%~4%的碳酸氢钠或者使用制霉菌素溶于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保证患者口腔清洁。行吸痰操作时,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吸痰用具使用一次性。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定时更换床单等。④保证患者的营养,鼻饲患者插鼻饲管之前先进行吸痰操作,鼻饲管定期更换,每日按时鼻饲,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供给。提高患者免疫力。⑤注重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合并基础疾病的治疗。⑥对于ICU患者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防止病菌出现耐药性。⑦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培训。
综上所述,本院 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有入住ICU、有创通气、大量使用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使用鼻饲管,吸痰等操作,医护人员应针对感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防止ICU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厚碧,马真,叶春幸,刘文凤.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5):1304-1305+1307.
[2]丘宇茹,王吉文,吴惠文. 医院ICU患者鮑曼不动杆菌感染控制研究[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09):794-795+798.
[3]赵德军,胡昭宇,付维婵,武静,曹雁,李金洋,田维涛,刘彬.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07):623-625.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 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1]。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一、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 :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的环节 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2]。
二、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的新生儿室过于密集
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 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的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与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三、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 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和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其管理及护理措施。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品,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3]
四、严格执行
无菌技术操作,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五、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六、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严格感使感染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摘要】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对90例ICU IFI的住院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在90例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24例,占26.7%,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48例,占53.3%,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18例,占20.0%,可见两种以上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侵袭性真菌感染亦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处,属于条件致病菌。本研究中60例患者血中白蛋白偏低,占66.7%,说明积极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应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必要时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减少真菌感染的几率。
【关键词】真菌感染力 念珠菌;重症监护室
侵袭性真菌感染,也称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新生隐球菌、孢子丝菌等。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免疫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艾滋病、恶心性肿瘤发病率增加,器官、骨髓移植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5月-2012年5月经真菌培养证实的90例ICU内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32-80岁,平均65.1岁。
1.2诊断标准
采取同一部位标本,连续两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多次涂片镜检找到真菌孢子主菌丝,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感染,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或停用继发真菌感染的药物后,检验标本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据此作为治愈真菌感染的标准。
1.3临床表现
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不典型,而且患者多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发的真菌感染易隐匿于原发病及其他细菌感染中,不易被发现。危重病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主要有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者可出现真菌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进食不适或胸骨后疼痛。口腔、食管黏膜有灰白膜附着,形成溃疡甚至坏死;肠道感染可出现腹泻,水样、泡沫样大便,黑便,腹胀。泌尿系统:尿路假丝酵母菌感染在膀胱排空不全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时较易出现,也可因逆行感染或血源播散所至,累及膀胱时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血尿,脓尿及白色絮状物沉淀;累及肾、输尿管则有发热、腰痛及尿液浑浊;尿液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及芽孢。呼吸系統:咳嗽、咳痰,痰呈白色或胶冻样,可带血丝,X线检查显示食管周围致密阴影,儿童患者可有持续性高热。
2结果
2.1基础疾病
多发伤30例,多脏器功能不全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6例,严重颅脑外伤10例,脑出血6例,烧伤及糖尿病各4例。
2.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90例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的抗生素各类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亚胺增南、西司他丁等,且多联合用药。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24例,占26.7%,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48例,占53.3%,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18例,占20.0%,可见两种以上抗生素药物联合应用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2.3糖皮质激素、侵入性治疗的应用
80例患者在被确诊之前,其中有24例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者都接受侵入性治疗,单独留置导尿、深静脉置管或术后放置引流管30例,余下的患者都接受2种或2种以上的侵入性治疗,所有中段尿培养阳性的患者都有保留导尿史。
2.4真菌种类
9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真菌检测阳性60例,白假丝酵母菌40例(66.7%),光滑假丝酵母菌10例(16.7%),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10%),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0.3%)。酵母样真菌2例(0.3%)。
3讨论
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处,属于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力足以阻止真菌侵入。当某些条件改变,如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或联合使用抗生素;机体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侵入性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如导尿、深静脉置管、呼吸机的应用、气管切开、术后引流管的应用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黏膜屏障破坏,真菌可发生移位或入侵组织,引起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
ICU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住院时间长,应用的抗生素品种多,抗菌谱广,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产生菌群失调,导致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继发真菌感染的抗生素主要集中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上。这些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效力高的特点,在杀灭或抑制致病菌的同时,易引起机体的菌群失调。文献报道,三代头孢菌素及三代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更易引起真菌感染,调查表明平均用药7d左右,即可继发真菌感染。因此,对危重病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要依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谨慎选择用药种类及用药时间,用药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真菌培养,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继发真菌感染。另外,临床治疗期间频繁更换抗生素种类,也是引起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因,频繁更换抗生素,能够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破坏机体的正常菌群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继发真菌感染。总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应把细菌培养和耐药试验作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的依据,减少经验用药,减少三种以上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这是预防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另外,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过长、基础病较多以及患者营养不良等因素也是引起协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60例患者血中白蛋白偏低,占66.7%,说明积极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应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必要时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减少真菌感染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史亦丽.真菌及致病性真菌浅议[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57。
[2]刘掁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321
【ICU感染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推荐阅读: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05-27
普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10-30
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07-16
icu的医院感染管理11-28
肺部感染护理查房06-22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09-11
护理临床实践总结09-08
护理临床实践报告10-12
临床实习报告护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