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演讲稿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承家风演讲稿(共11篇)

传承家风演讲稿 篇1

丰台小学 周月华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

我的家风是“发扬民主、平等协商”。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开朗、乐观地和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小孩读小学的时候,陪同孩子一起练习游泳和书法,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同时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传承家风演讲稿 篇2

新时代农村家庭在经济生活上有了极大的改善, 日常生活基本衣食无忧。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成员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一般不会再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 子女成家后一两年基本都和老人分开过日子;家庭成员基本不依赖于一个家长过日子, 而是各显其能, 年轻的外出打工挣钱, 老的在家留守看孩子。但在家风传承上仍然延续了以往的规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孝”为核心的安土重迁情结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 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现代城里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宗崇拜, 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乡, 我生于兹, 也当死于兹, 死后葬入祖坟, 见列祖列宗。近些年很多家庭在县城或城市里买了房, 让父母搬过去住, 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住在自己的老屋。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习惯。或者说:根在这里, 挪不动。这种安土重迁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对祖宗的“愚孝”评论, 毋宁说这是对传统家风的一种传承。现实表现还有过年过节对祖宗的祭拜和对健在父母的侍奉, 除了仪式上的严肃, 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与给养。对孩子们而言, 耳濡目染间, “孝”的理念深入心底。“一辈传一辈, 不教自己会”, 俗话不俗。

二、以“仕”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结

对于农村人而言, 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化人”的敬仰。笔者作为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笔者1993年上大学) , 至今还享受这个红利。如对后辈学习方面的指点;闲谈中时局的判断及至庄稼的长势, 如果笔者在场, 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认为笔者是权威的。这是很多收入和地位远高于笔者的村人享受不到的。鉴于此,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花高价钱学英语, 或者家里给他们买了学习机、电脑等。好好学习, 将来上大学当大官。这仍然是村里人对孩子最好的职业规划。除非孩子自己说不念书了, 一般家庭的态度是, 只要孩子愿意学, 就是借钱也会供他上大学。还有更多亲戚朋友为本人的未来做出规划:先当一般的老师, 慢慢地熬个干部, 将来做个校长什么的, 这才是最大的本事。

三、以“仁”为核心的崇礼敬人情结

老人通常会说“年轻人不懂礼法”。什么是礼法?通俗地说就是家庭之间迎来送往的规矩。在村里, 过年回家是不言而喻的。而且, 年初一到初五, 只要是长辈亲戚, 小辈一定要上门去拜年, 还要带着礼物, 哪怕在每家只站一两分钟。更重要的是, 对方还要到自己家给长辈拜年。不去或不来就是“不懂礼法”。“礼法”还体现在婚丧嫁娶方面, 只要是本家, 举行仪式那两天一定要前去帮忙。本家人多, 无事可做, 但可以在那里玩, 不去就是不懂礼。成年男子不懂礼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在这些日常的迎来送往中, 孩子们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家族”、“亲戚”, 什么是“长幼有序”。若干年后, 他们当中有人在读《论语》, 看到其中的“仁”时, 刹那间“心有戚戚焉”。

四、当代青年家风传承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 以“八零后”和“九零后”为劳动力主体成为家风传承的主力。他们普遍接受比父辈和祖辈更好更多的教育, 整个群体几乎都有在城市生活的经验, 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和旧事物的扬弃比其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风由以往“家族群体”性更多地向“家庭个体”性转变, 在坚持继承传统核心理念的同时, 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孝”为本, 由安土重迁向四海为家转变。

以年代来划分的话, “六零后”和“七零后”打工的目的是“挣钱回家”;而“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观念是“随遇而安”, 哪里好在哪里安家。以往本村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地点在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 现在京津依然是主要目的地, 但在遥远的上海、广西、云南和海南也有好几家人在那里打工, 而最火爆的是海外打工。本村有近百人, 分别是在近处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远一点的是在以色列、澳大利亚和非洲, 最远的是在美国打工。到去年底, 已有三家人靠打工分别移民美国和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外地定居, 孩子们被父母接到他们的工作地去上学。一句“为了孩子”, 就把故土抛在身后。他们回乡探亲一般都选择在过年的时候, 这样一是能在家多待几天, 二是能和更多亲朋好友聚会。近几年借助媒体的宣传, 村里人更加认识到:对长辈的孝道, 不仅是给他们钱, 还要尽可能陪护他们。因此, 最近的“五一”和“十一”也有一波小小的“返乡潮”。

(二) 以“仕”为荣的重仕情节变成仕商并重, 尚文情节有所减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在村子里不再享受如二十年前人们青睐的眼光, 虽然每年本村考上大学的人不会超过5个。现实情况是:往往是谁家有孩子上大学, 谁家的房子还没翻修。经济账很明显, 孩子上大学, 一年得花个一两万;可孩子打工, 一般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四年大学就有十几万元的来去。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再进一步说, 即使孩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 城里的房价也不是一般农民家庭能承受的。另外, 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婚姻问题在“钱”方面比打工的孩子更紧。不过大家都承认:上学毕竟还是有前程的, 因为有文化的人永远不会吃亏。与此同时, 打工或经商能挣大钱已经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其标志就是家里盖着很气派的新房或者在城里买楼房, 或者过年开辆好车回家。目前村里人的最高致富标准是:全家移民国外, 这与当年考上大学有一比。通常人们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看人家!有能耐你也移民到美国去。其实他们几乎不知道:外国的蓝领也是非常辛苦的。

(三) 传统的“仁”融入了现代的法律意识。

传统的“礼法”在现代法律的框架下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效力。“亲帮亲”,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是过去家长经常对孩子耳提面命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外交往增加, 使“契约精神”、“个体权益保障”等现代法制观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 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关系让位于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利益关系。现在亲朋之间借款一般都要立个字据, 一些家庭财产的分割需要法律的介入。传统意义上的“族长”或“家长”已经失势或退隐, “有事找警察”成为新一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些孩子们也有了“私产”的概念, 如压岁钱, 家长是不能动的。有些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法制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 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带动了“礼法”的完善。如红白事的仪式渐趋庄重、正式;年节的礼物也日益美观、实用, 修家谱也成了家族成员每年春节谈论的内容之一, 传统依然坚定地发挥着作用。

五、结语

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因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时代社会关系的巨变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内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势必造成家风在传承过程中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家风的冲击是巨大的。不过, 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能够最大化地缓解这种冲击带来的震动。这种冲击也只是家风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外在表层的现象。其核心价值如“孝”、“仁”等理念不会随着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而衰落, 恰恰相反, 面对新时代, 家风逐渐舍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糟粕, 积极吸纳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有益的文化成分, 使自身日益完善, 日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风依然维系着每一个家庭健康稳定发展, 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7-32, 37-39, 51-7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52-57, 64-75, 76-82.

一对木箱传承家风 篇3

这是一对水曲柳木箱,质地十分地坚硬。外层纹理清晰美观,既像重叠起伏的山峦,又像闪烁跳动的音符。表面涂了红漆又镀了一层亮油,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可这对木箱依然红扑扑、亮晶晶,泛着沉静温馨的光芒。

光阴如水,容颜易老。要细究这一对红漆木箱的具体来历,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初说起。

我的老家是安图县永庆乡最偏远的山村——金盛村,顾名思义金盛是盛产金子的地方。抗联时期著名的“老金厂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如今,在金盛村西一公里的密林中,“老金厂战迹地”的纪念石碑依旧赫然而立。

1970年春,父亲带领一帮闯关东的山东乡邻,在这里战天斗地,垦荒种田,建立家园,有了最早的金盛村。父亲年轻时能吃苦,有号召力,为人坦诚、忠厚,在社员中很有威望,自然就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后来,陆续有从山东投亲靠友闯东北的“盲流”来到这里入队落户,这些人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队劳动锻炼,才能由“盲流”转为正式社员。听父母说,那时家里新盖了三间木楞房,心地善良的父母专门腾出一间西屋,接纳一些刚从山东来到金盛,没有能力或来不及安家的“盲流”。尽管那时我家的生活也是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母依然竭尽所能地去接济这些没着落的人。所以,自打我记事起,家里的西屋就没断过人。

这期间,父亲收留过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当时政策严格,夫妇俩一直没有落户,在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父母待他们像自己的孩子,并介绍男青年跟着一个父亲曾收留的老木匠做学徒。为报答父母的知遇之恩和收留之情,学徒期间,年轻人到后山选了上等的水曲柳,在老木匠的帮助下用戗锯将水桶粗的木料锯成木板,晾干后精心打制成了一对木箱,送给了我家。

木箱被安置在东屋土炕的一角,家徒四壁的房间添置了这样一对家具,顿时生色不少。这对木箱不仅珍贵,而且实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对木箱犹如我家的“百宝箱”:过年时,母亲从里面取出给儿女缝制的新衣裳、新鞋子,喜得我们眉眼开花;端午节,母亲又从箱子里面拎出一堆五彩线,天不亮就给我们姐弟四人拴在手上,系在脚上,佑护我们健康成长;待到八月十五,母亲又从里面摸出几块用油纸包的月饼,油汪汪的皮儿,香喷喷的馅儿……哥哥姐姐不舍得吃留给我和弟弟,我和弟弟掰一块塞到母亲嘴里。除了逢年过节,木箱能带给我们一些惊喜外,木箱里面还搁置着我们家许多“宝贝”——母亲的针线箩、缝补用的布头、亲朋好友送的碎花布料、家里为数不多的糊口钱。

在父母悉心教育、呵护下,我们慢慢长大。哥哥姐姐到50里外的乡里念中学,每周才能回来一次。那个时候,爸爸的朋友来家里串门,手里拎点糖果、糕点便是我和弟弟最企盼的高兴事了。尽管当时很馋,我和弟弟俩人像约好了一样,从来不舍得把这些好吃的都占为己有,我俩尝一点打打馋虫后,就把剩下的全放到木箱里,等哥哥姐姐周末回家一起分享,甚至还要比一比谁攒的多,这样的事常被邻里的大娘婶子们传为佳话。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也没有富余的副食供孩子享用,勤俭持家的父母只能从牙缝里挤出点细粮,添补在孩子身上。父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就像一头老黄牛,为这个家默默地耕耘着。母亲上了几年学,在村里也算有学问的人,尽管不能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却用自己朴实的言行教育着我们姐弟如何做人、做事。直到现在,姐弟四人孝顺父母、手足情深、合谐团结、相互帮助,从小到大没有吵过一次架,惹老人生过一回气。

我十五岁离家,在外上学、工作。后来由乡镇调到县城,偶尔回家小住,俨然成了家里的“客人”。每回母亲得知我要回家的消息,总要提前几天,早早地将屋子里外打扫干净,将火炕烧暖,让老屋里晒进和煦灿烂的阳光。晚间,舒服地躺在炕上,一侧身,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对与我们相守了几十年的红漆木箱,看着它,心里就倍感踏实亲切。

有一回,我忍不住好奇掀起箱盖,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我们儿时穿戴过的衣物、鞋帽。慢慢摊开来,我十来岁时穿过的一条军绿色的裤子跃入眼眸。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活,除了我们姐弟的衣服,还经常免费为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缝制衣服,尤其到了年根母亲总要熬夜赶制。八十年代中期,穿绿军装是一种时尚。一年中,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的时候到了,手巧的母亲用攒来的钱买了布料,连续几个夜晚给我和弟弟赶做了两套 “绿军装”,裤子的两侧还轧上了红布条,穿上后甭提有多神气,引得小伙伴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念中学时穿的流行一时的中山装,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

抚摸着箱子里这些保存完好的儿时旧衣服,又像是回到了过去,凑近了嗅一嗅,上面还依稀散发着一种母亲的味道……一件件的旧衣,仿佛就是浓缩的时间,这些年来,母亲身边的儿女,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大家很少记起母亲藏在箱子里的这些老旧衣服了,可我知道母亲一直视它们为珍宝,因为它们寄寓着母亲太多的回忆。

人生之路有风雨、有艰辛,亦有阳光和雨露。这对红漆木箱与我相伴前行。几十年的打拼,姐弟四人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称心的工作、事业,而父母也进入了古稀之年。我一直觉得父母有着非常的胆识和魄力。村里同龄的孩子几乎都早早辍学务农,而我们的父母没有因为农活繁重、经济拮据而终止我们的学业,再苦再累也一直供我们读书,直到我们走出大山,成为父母乃至全村人的骄傲。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叮嘱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大山里走出去的穷苦孩子,要常怀感恩之心,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2010年冬,我们兄妹几人帮父母卖掉了家乡的老屋,把老人接到了城里。搬家时,老屋里的锅碗瓢盆,家居用品几乎都送人或扔掉了,唯独这对木箱,母亲不舍得丢弃。我懂母亲的心思,没有劝阻,随了老人的心愿。尽管木箱挤占了楼房有限的空间,与现代家具极不协调,但看上去依然亲切,就像这个家中不能缺少的一员。

这对沉默的木箱,凝结着几代人的追忆,蕴含着整个家庭的勤劳与温暖……它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一代代老去,不老的却是流淌在血液中勤劳的秉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这对箱子珍藏在家里,拂去上面的灰尘,带着父母心底的那一缕温热祈愿,穿过重重岁月迷雾,将眼下的日子再次照亮。尽管这对木箱已派不上任何用场,但却积满了深深的感动和回忆。它们不仅凝结着父母的勤劳善良,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儿女对父母的孝道,更传承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良好家风。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岁月如何变迁,这种家风,就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香。

传承家风家训演讲稿 篇4

4.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家风传承做贡献。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学校可以把家风教育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局将组织各校开展说说我家家风”、“家风故事”、“我理想的家风”、“家风助我成长”、“父母教会我……”等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文比赛与演讲比赛。要求各校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家庭教育大课堂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也使家长们更加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

家风传承主题演讲稿 篇5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座谈会,“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创建文明家庭这项活动的有力举措,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下面我谈一下对“弘扬家风、传承家训”的认识: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认为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这就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好的家风能够熏陶出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非常重要,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从小我的父母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我努力学习,使我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方面受益匪浅。我也会将这些好的传统教给我的子女,代代相传。

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法宝。

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走向成功者所立下的家训和家风,家风与家教的形成要经历几代人的积累和沉淀,它总结了无数家庭的得失与经验,结晶为独一无二适合本家族实际的法宝,的确在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父辈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日子,现在我们时常还可以听到他们说“旧社会”、“大锅饭”、吃不饱饭等等的话,这就渐渐形成了“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的家风,即使现在条件好了,这种好的家风也不能丢弃。

好的家风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古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想每个家庭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家风家训,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一重任,凝聚家庭合力、助力社会新风尚的形成,用千家万户淳正的家风为“中国梦”添砖加瓦,让全社会都充满正能量。

传承良好家风的演讲稿 篇6

家风是世代传承并且不断赓续下去的,家风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和小朋友们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玩耍,只见山坳里的一棵树上飘动着一种黑色的东西,如鬼魅一样忽隐忽现,大家争论着是不是出现了山鬼。正好爷爷路过,他大声说:“世上哪有什么鬼!”于是,爷爷领着我们走进山坳,他用拐棍一下子把那块悬在树枝上的黑布扯了下来。一场悬案就这样烟消云散了。这件小事对我的影响竟如此深刻,每当有神秘想法出现的时候,我仿佛就真切地听到了爷爷那洪亮的声音:“世上哪有什么鬼!”这只是儿时生活的一个小插曲,我出生在一个大家族里,家族里和睦相处、淳朴互谅的村风民俗影响了我敦厚性格的养成。还有我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启发,更是没齿难忘。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去火车站看绿皮火车,告诉我火车的原理和经由路线,让我明白世界还很大的道理。父亲还告诉我,骑自行车之前一定要检查车闸是不是好用,以免走坡路时发生危险;出门在外看见路边的水果不要捡食,以免上当受骗;路遇有困难的行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每个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等等,这样的一桩桩小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我人生的成长阶段埋下了向上、诚实、严谨、乐于助人的道德基因。

同样的,我也把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好习惯、好品德、好家风传承给我的儿子,而且在我的传承中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参加市直机关组织的家庭廉政知识竞赛,他记住了优秀领导干部汪洋湖说过的“父母是人生向导,不是生活拐棍” 这句话,并常常以此自励。上初中的时候,我告诉他“人生从梦想开始,一切都要在奋斗中争取”的道理,而且告诉他这正是他名字“梦争”的寓意。高中阶段,他确定了人生的十一个目标,考上大学后,我给他提了九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附有一封长信,用亲身经历鼓励他好学向上,驰而不息。大学即将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被推荐“直博”,导师分配给他一间小小的工作室,他戏称之为“斗室”,我则称他是“半室青年”,并以八字家语相赠:“心系天下不分文理,贡献社会期待争哥。斗室青年埋首攻关,辉煌大厦心中定格。怀壮志方可成大事,点滴起步涓流成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大风浪沐浴芳泽。八字家语不成诗行,殷殷祝福化风成德”。 我知道,在他的心里,收获的一定是满满的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孕育良作风 篇7

关键词:家风;作风;三严三实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庭、家教、家风与国家大计统一起来,传承的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道统。”①随着“三严三实”活动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党员干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工作四风问题的整改深入到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树立上,对“家风”与“作风”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又成为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活动要求的热点问题。

一、家风良好,才有作风端正

北宋名臣包拯曾经说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②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将“三严三实”的要求内化为家庭文化,从培养良好家风入手,由内而外地端正自己的作风。

(一)和谐家庭,孕育良好家风

家风是家庭成员代代相传的规矩、礼仪。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必然有严谨的家规、睿智的家训以及严格的家法。在严谨家规的指导下,家庭成员能够有效收敛自己的心性,自觉效仿家族长辈的良好德行;在睿智家训的启迪下,家庭成员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自觉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严格家法的约束下,家庭成员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家法国法。无论在任何时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就能够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牵挂,从而对家庭产生一份厚重的责任感。这份责任感,会将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牵挂牢牢记在心中,时刻转化成为自觉自愿遵纪守法的“警示钟”,从而对每一名家庭成员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力,催生良好作风。

(二)文明家庭,树立端正家风

《三字经》中曾有“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教育后世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要深谋远虑。《三字经》中还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典故,教育后世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成长。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在家庭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每一名家庭成员都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所以,不仅仅是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要深谋远虑,在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上都应当深谋远虑。做家长的要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做夫妻的要思考自己的为人处事给对方造成的影响。只有建立一个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受益的家庭文化,这种家庭文化才能被家人认可并代代传承下去。所以,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不单要看家规家法是否足够严格,还要看家庭文化是否文明进步,是否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否有益于每一名家庭成员的成长。只有这样,家风才能被家庭成员自觉自愿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造就好的作风。

二、作风端正,才能体现家风

明朝名臣于谦曾经说过:“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是为官做人清正廉洁的典型表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就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能身份和岗位作用,用“人民公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将自己的良好家风体现在实际行动当中。

(一)个人作风,体现家教素养

“三严三实”的要求,是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都是党员的,自然也要遵守党规党纪,以“三严三实”为要求,尽好一个丈夫或者一个妻子的本分。而对于那些家庭成员中只有一名党员干部的家庭来说,党员干部在家庭生活中的率先垂范,就成为党员干部创建和谐家庭的关键。家风文化是在日积月累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只有将家庭生活和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只有在家庭生活和岗位工作中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将良好的家庭素养和良好的个人作风从家庭生活环境中带入到岗位工作环境中,才能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体现出个人的家教素养和良好家风。

(二)行为表率,才有人格魅力

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政治身份的转变,仅仅能够表明这是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对于一个人建立了基本的同志般的信任。所以,入了党,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表率,入了党,他还要时时刻刻向党组织要求的那样,用严格的党规党纪来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党组织的庄严承诺,这才能不辜负党组织和党员同志们对自己的信任,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格魅力”。③家风,是一个人建立和完善人格的内在基础;作风,才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程度的外在表征。

三、重视家风,就要管好作风

家风,就是门风,就是一个人家族成员的尊严和脸面。中国人讲究“光耀门楣”,就是要弘扬和传承自己的家风,从而让自己的家人世世代代受人尊敬。古往今来,一直如此。

(一)出门在外,作风即家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受制于企业、机关单位所在地之间存在的地域距离,很多时候,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地点,进行具体的操作。在这些时候,打交道的人往往是认识不深、了解不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除了简单的寒暄,就是通过对对方言行举止的观察和了解。在这个时候,人的作风,就等于家风。作风不当,自然会被人看成家风不正。所以,越是重视家风,就越要管好自己的作风。

(二)自我约束,家风即作风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的帮助进行自主创业,他们脱离了人群的包围和关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着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恰恰是由于脱离了人群的关注和监督,很多人就失去了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做出一些自以为无人知晓的不法行为。在这种时候,家风就是作风,因为唯一能够对他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份对于家人的爱和职责。如果他们能够坚守自己心中对家人的爱和职责,他们就不会做出哪些不法行为。“君子慎独”,故而,只有慎独,才有资格成为君子。

四、重视作风,就要树好家风

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来说,要想将“三严三实”的要求转化落实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要从梳理好家风着手,管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手,同时也要管好身边人的手,避免家族腐败案件的发生。

(一)作风是叶,家风是根

从家风和作风的相互关系看,家风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设基础。俗话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毕竟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要想培养一个好的作风,就要从明确家规、制定家训、严格家法等基本工作入手,将全家人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让全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展现新时期党员干部良好作风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家庭合力,才能将家风端正对于一名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促进效应最大化。

(二)作风是苗,家风是土

从家风和作风的相互关系看,作风是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产物,作风意识的产生只要一个瞬间,但是将作风意识保持在行动当中,却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地巩固思想认识,不断地强化自我要求。从这一点上,家风反而成了促成作风行动转变成果的沃土。家风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引导,将会在根本上决定党员干部作风表现的优劣。从习近平总书记写给父亲庆贺88岁寿辰的拜寿信④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家风对于一名党员干部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是根本性的,是难以撼动和动摇的。

五、总结

古人云:俭开福源,奢起贫兆;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深刻挖掘作风和家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促进家风建设和作风建设取得双赢效果的具体工作入手,建设端正健康的家风文化,培养清正廉明的工作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员同志们眼中,在家人眼中,在群众眼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雄厚的个人魅力,为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转变,带动社风民风的持续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吴春山.领导干部正家风才有好作风[EB].京华时报,2015.03.01.

②李彩芸,苏琇芬.家风与作风[N].青海日报,2014.04.21.

③干越白丁.领导干部该有怎样的家风?[EB].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2.28.

④习近平写给父亲习仲勋的一封拜寿信[EB].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2.10.

参考文献:

[1] 吴春山.领导干部正家风才有好作风[EB].京华时报,2015. 03.01.

[2] 李彩芸,苏琇芬.家风与作风[N].青海日报,2014.04.21.

[3] 干越白丁.领导干部该有怎样的家风[EB].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2.28.

传承好家风国旗下演讲稿 篇8

大家晚上好!

最初对灯光的记忆,来自一盏黑乎乎的煤油灯。那是我们那个年代驱除黑暗的唯一光源。一只用完墨水的瓶子,盖子上钻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细的铁皮灯芯,灯芯中贯穿一条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于煤油里,一端微微露出。点燃了,便有一团微弱的火苗跃出。一片昏黄的灯光,便像梦一样晕染开来,梦里还能看到绽放如梅的灯花,还能听到噼啪的微响以及遥远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这样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也给我的童年和少年升起了一缕生命的霞光。

晚饭以后,院子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了下来,待到天完全黑透了,母亲才摸索着火柴,“哧”的一声,点燃放置在窗台上的那盏煤油灯,一片橘黄色的灯光便在土屋里弥漫了开来,闪闪烁烁的,像村庄的眼睛,像亲人的港湾,更像母亲的怀抱。一家人围着灯盏,坐在炕上,沉浸在一片温温软软的光明里。这时大哥会常常借着灯光,用十指做出各种形状,映射在糊着报纸的墙上,煞是有趣。有起伏的山,有狂吠的狗,有苍茫的树木,有奔跑的兔子。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早的动画片了,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点燃了一个少年五彩缤纷的梦。冬夜漫漫,窗外飘着雪花,西北风吹得破旧的窗户纸泼剌剌的响,而老屋的热炕上却温暖如春。那时我们一边剥玉米、拣黄豆,一边讲古言、说农事,其乐融融。

我记得,很多时候,母亲是常常坐在最靠近灯盏地方,因为她要就着灯光,为一家人缝缝补补。母亲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手工活,她就像一尊雕塑一样,长年累月地坐在煤油灯下,低着头,弓着身子,默默地捻线、编织、缝补,打麻绳、绞鞋样、纳鞋底、剪窗花,一双勤劳的手,从不歇息,苦苦支撑着那个艰难而贫穷的岁月。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母亲一直在纺呀、纳呀、编呀,把一世的光阴和辛劳都纳成了她额头上的皱纹,把一生对儿子的期盼和祝福都织成了她眼角边的鱼尾。常常夜半醒来,我还能看到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低头劳作的身影,孤单而凄凉。如今,母亲已去世多年,但她老人家纺线的姿势、纳鞋的动作以及辛劳的形象和花白的头发,却镌刻在我的心底,时时浮上心头,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泪光莹莹。

温馨的煤油灯,于我不但是一份深深的母爱,更是一盏求学路上的希望之灯。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激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全国上下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那时家乡还没电灯,于是煤油灯大显身手,它照亮了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梦想。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夜晚,我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一个晚上下来,鼻孔里会沾上一层厚厚的炭黑。我永远难忘那段清贫而快乐的岁月,更难忘那盏摇曳的煤油灯,它指引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让我看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童年所有记忆,似乎都与煤油灯有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地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也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更让我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人生道理,记住了耕读的家风,明白了勤俭的家教。

传承良好家风建设美好家庭演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良好的家风无言的教育”。说到“家风”,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父亲教育我“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参加工作时,父亲叮嘱我“在单位要尊重领导,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成家立业后,父亲教育我“如今你已成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常怀感恩之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家庭的作用、组成、教育、风气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家庭这个小集体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却始终没有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就不会对子女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就不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和谐。

古代家风家训,大都浓缩了先辈们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后辈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也深有感触。时代发展到今天,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里,那些好的家风对我们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如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诫子书》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良好的家风,源于良好的家训。我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安身立命、待人接物、齐家守业以及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如《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刻于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这些优秀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神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好的家风家训一方面传承者优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颇多共通之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就全社会反映来看“家训家风建设”本身就是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换个角度,从家风家训建设切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条有效途径。家风是家庭在行为处事的风气、风貌与风尚,而家训则是家庭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家风、家训的建设、传承来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在家庭的动力。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如果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进取的,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美好的。

好家风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正能量。

传承家风演讲稿 篇10

1966年,孙洪涛出生在信阳一个干部家庭,他的家里有三个兄弟,父母有着中国人特有的质朴与善良,对于他们三兄弟爱护有加,对于他们的成长,也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在这样一个美好健康、宽松自由的家庭长大,孙洪涛从小就觉得,梦想是可以照进现实的。

儿时的孙洪涛特别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喜欢看打仗的电影,电影《海魂》里那些雄姿英发的英雄军人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刻印在了孙洪涛的心里,使他从小就有了一个英雄梦。1982年,16岁的孙洪涛如愿以偿成了一名战士,17岁时,老山前线开战,他切开手指写了血书要上前线参战当英雄;18岁,他考上济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回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当了名新闻干事,发表过几百篇新闻文章。虽然新闻干事做得还不错,但从小有着英雄梦的他却总觉得这种“爬格子”的军旅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东西。时值机关某首长要选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政工干部到司令部,孙洪涛有幸从一名新闻干事变成了一名军务参谋,在上千人的队列前,他总算找到点当兵的感觉。然而,和平时期的军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仗可打,即使在军营,他也感觉到他的英雄梦似乎无处安放。

而让他开启演员生涯的,不过是和战友的一句玩笑。那天,孙洪涛和战友在看电视剧时,看到一个演员敬的军礼很不标准,就不客气地说:“连军礼都敬不好,还演什么军人。”战友在一旁打趣说:“什么时候你演一个给我们看看。”孙洪涛不客气地说:“我演的话,一定会演得比他更好!”

1995年,孙洪涛的妻子雷丽在羊城晚报上看到电视剧《叶剑英》剧组公开招募演员的消息,深知丈夫有演军人戏的愿望,她赶紧把这条消息拿给孙洪涛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洪涛拨通了《叶剑英》剧组的电话,没想到一经面试,竟真的被剧组选中,毫无演戏经验的他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黄琪翔军长。

这简单的一试让孙洪涛的命运就此改变,而他,也喜欢上了饰演军人时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之后《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剧组又接连邀请他加盟,并且在拍摄中和著名演员濮存昕、张丰毅、高明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友情。一次在为张丰毅过生日时,众人纷纷聊起了自己的军人梦,张丰毅对他说:“洪涛,你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你干脆报军艺吧,各种兵种的军人由你演……”这番话让孙洪涛不由心动,可此时,他已32岁,是一名少校副团职军务参谋。是回去继续走向早已铺好的大好前途,还是重新开始前途未卜的人生?几乎没有过多的思考,孙洪涛就选择了后者。

在军艺考试中,从116名的专业考生中,孙洪涛脱颖而出,和其他9名学员如愿走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真的成了一名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两年后,孙洪涛以小品《野战表》获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专业组第一名;以主演大型话剧《绿十字星座》;以主演电视剧《兵歌》;以戏剧系优秀学员,荣立三等功一次的好成绩走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

成为专业演员12年来,孙洪涛一直有个梦想,就像张丰毅说的那样,演军人、演英雄,演遍所有的军兵种,他共参演了60余部影视作品,塑造了50多名军人形象,成为真正的军人专业户。从《和平年代》里的侦察兵黄立彪到《世纪突击》里的连长戈扬,从《彭雪枫》里的师长彭雪枫到《新四军》里的司令员谢成龙,他努力地诠释军人意志、军人使命以及军人的百味人生。2006年12月8日,好莱坞第二届国际电影电视节闭幕,孙洪涛凭借电视剧《庄户人家》中高二吉一角获得了电影电视节“星光奖”最佳男主角。

作为一名演员,孙洪涛一直在思考,他扮演的角色,可以传达给大家什么。他说:“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今天每个演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追求的是传播与推崇崇高和神圣。今天的中国,特别是青少年除了需要娱乐,更需要民族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

【家风的传承】

演好英雄人物,除了圆自己的英雄梦,孙洪涛还想借此给自己的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有一件事对孙洪涛触动很大,他在《黄埔军人》中演陈赓将军,可儿子在看这部电影时却睡着了。问儿子为什么,他说他只喜欢周星驰。这让孙洪涛深深地震惊了,他不希望别的国家的孩子在努力学习莎士比亚和柴可夫斯基的时候,他的儿子只知道超女和周星驰。也许“娱乐时代的到来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文化工作者却不能以此为借口给大众提供精神垃圾”。

孙洪涛开始慢慢引导孩子,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百无用处的狗熊。在教育孩子时,他像父母给自己宽松的环境一样,对于孩子没有设定更多的要求,只要求他做到三点:一、不要危害国家;二、不要危害亲人;三、不要糟蹋自己。除此之外,儿子的所有决定他都不会反对。

不逼迫,不急功近利,也不特意为儿子设定人生,反而让儿子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激发了他更大的潜能。儿子15岁时钢琴就过了十级,在拉丁舞领域也取得了极大的成绩,被业界称为亚洲舞王。除此之外,他也同样涉足到了演艺圈,除了和孙洪涛一起演对手戏,还成为六七部电视剧的男主角。这让孙洪涛很欣慰。

孙洪涛的妻子雷丽是个颇有智慧的商人,她经营有方,在广州开了四家西餐厅且都生意火爆。如果孙洪涛能参与到西餐厅的管理中,雷丽说,他们可能开十几家西餐厅。可孙洪涛对赚多少钱却毫不在意,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就像他饰演的彭雪枫,让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看片时泪如雨下。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已足够了。

2016年,筹备了三年多的《吉鸿昌》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对于自己在剧中饰演的主人公吉鸿昌,孙洪涛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万事都是有源之水,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动乱时期,吉鸿昌从一个旧军阀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和他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生活在周口,这是一个商铺之镇,父亲在家乡兴学办学,教育乡里,是有着优秀中华民族传统品质的楷模人物,受到了乡亲们的爱戴。吉鸿昌在部队时给每人做了一个碗,上面刻了一行字:当官不许发财。而这就是从他的父亲那里传承过来的。他当旅长时父亲病重,便赶紧回到家乡探望父亲,病床上的父亲对他说:你的忠勇,我很放心,但,有一点你要记住,当官不许发财。

演讲:家风是一种传承 篇11

文/编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在座的同志们:早上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天道酬勤》。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有可能成为家风的载体。它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到我们家,首先映入我脑海的便是外婆的那一句:”做人一定要勤奋。”天道酬勤既是古训家训,也是家风。

我的外婆出生在解放前一个湖南农村的贫困家庭,母亲在她幼年时就去世了,家徒四壁就是这个家最好的写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于不公的命运,凭着自己的双脚一路历尽艰辛走到了湖北终于找到了工作。我几乎无法想象当时豆蔻年华瘦瘦小小的外婆是怎样一个人扛着她重重的行李,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湖北。没有文化其貌不扬的她是经历了多少次碰壁才获得了一份工作。我想外婆一定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才会勤勤恳恳的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一辈子。“天道酬勤,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劳的人”是外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过上了现在幸福的生活。平常的话语不经意间就道出了做人的真谛。外婆正是遵循着这样的信念,无形中形成了自有的家风,教育和影响着她的子子孙孙。外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简单而朴实的语言和她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她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是这个家里最好的教科书。而我的母亲是这本书的直接受益人。幼年家里的贫困造就了母亲比同龄人更多上一份懂事与勤劳。没吃的就吃咸菜拌饭,没穿的就将外婆的旧衣服改小了穿。从小就做些无所能及的家务为家里减轻劳动负担。当时不过八九十斤的母亲甚至还去工地扛过100多斤的建筑材料来换钱补贴家用。距离学校17公里的路程更是没能阻止母亲求学的脚步。工作上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多次获得单位劳动模范的荣誉。这是外婆和母亲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却从小影响着我,更诠释着良好的家风,是最无痕的教育。他们是普通人,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两代人无论顺境、逆境在做人、做事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操守。

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地成才起来,优良的家风在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一直以来,我都秉承着坚强、刻苦、勤恳、诚实的态度去面对我的工作于学习。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论生活还是学习都要坚强勇敢的去面对一切。不要被所谓的“困难”击倒。要积极的去面对一切。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终结经验,在成功里汲取自己不足的地方。认真的做好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件事。几代人无论顺境、逆境在做人、做事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操守。“从孝、从勤、从俭、好学”的家风影响着我的人生。无论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都努力的遵循着。这也是我未来为人做事的准则,是我要奉行的信条。并且要用自己的言行,将我们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一篇:简洁的唯美的晚安心语摘录下一篇:英语作文: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