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精选12篇)
如果两个因数都大于0,那么: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一个数乘等于1的数,积=原来的数。
───────────────────────────────────────
小数乘小数时:
1.先按照整数出发的方法算出积
2.再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有“0”,可以将“0”去掉
─────────────────────────────────────── 在被除数、除数都大于零的除法中,当除数大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被除数;
───────────────────────────────────────
小数除以整数:
(1)可以按整数出发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如果出道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
循环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部分以此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求近似数:用笔算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得到要求的结果 ★如果要求凑整到的位数大于实际结果,需在末尾添“0”达到要求的位数
───────────────────────────────────────
平均数:
(1)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的平均数。(2)平均数出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在计算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时,这组数值中的所有数(包括0)都要参加计算。
─────────────────────────────────────── 方程:(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3)1×a或者a×1都写成a,一般不写成1a。(4)a×a可以写成a·a,也可以记作a²,a²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5)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6)方程的作用是能够表示一种等量关系。(7)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8)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平行四边形:下图中AB//DC,AD//BC,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S长=ab S正= a² S平行四边形=ah S△=ah÷2 S梯形=(a+b)h÷2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下册
(1)自然数:0,1,2,3,„„这些用来计数、编排次序、编码的数被称为自然数。(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每个自然数n都接着后一个自然数“n+1”。自然数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永无止境。
(3)自然数可以表示个数、序数、量数。(4)0是自然数。(5)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紧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6)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正负数
(1)前面有“+”号的数都是正数;前面有“-”号的数都是负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
数轴
为了表示负数,我们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使它成为一条直线,这样的直线就成为了数轴。
我们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
─────────────────────────────────────── 数轴的画法:(1)画一条直线(一般画水平位置的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零,把这点叫做原点。(2)规定一个方向(一般取从左往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那么相反方向就是负方向。(3)再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取点表示-1,-2,-3,„„
我们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和差问题: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两个物体/人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
追及问题:两个物体/人同一起点,慢的先走,然后快的追慢的;两个物体/人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快的追慢的,最后相遇。
假设问题:几种不同的分法,但是数量不变。调配问题:原来情况-变化情况-结果。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长方体面积公式:V=abh 长方体面积公式:V= a³ V= sh 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h+ab+bh)正方体表面积公式:S=6a²
棱长和:
长方体棱长和公式:C=4(a+b+h)正方体棱长和公式:C=12a 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1升=1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1mL=1cm²
可能性
确定事件: 一定发生
一定不发生(不可能发生)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 可能性的多少可以通过树状图、列表的方法知道。
书上归纳
数的汇总: p80; 数的结构: p81; 数的运算: p82; 量的计量: p84; 线和角 : p95 基本图形: p96 ;
周长、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统计知识:P106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
0 5 4 0 0 1
前2位表示省 第3位表 第4位 最后2位
(直辖市、自治区) 示邮区 表示县(市) 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码: 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沪教版
★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 初三数学沪教版知识点
★ 一年级数学沪教版知识点
★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 沪教版数学《数学广场——分段》教学设计
1.加减法中的规律:
(1)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也跟着增加或(减少)几。
(2)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3)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增加(减少)几。
(4)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减少(增加)几。
(5)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比一比的方法.(课本
P5,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
(1)看符号找出大小数
.(2)确定算式结果
.(3)根据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出()的数
.3.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数+
加数=和
数
减数=差
4.1
个
是
和
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和
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
被减
被减数
差=减数
差
+
减数=被减数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个
是
5.10
个一是
个十.6.最小的一位数是
0,最大的一位数是
9,最小的两位数是
10,最大的两位数是
99,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
7.数的排列:
从大到小排列,用>连接,先找最大数。
从小到大排列,用
连接,先找最小数。
8.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9.位数:
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等
10.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等.11.计数单位:
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的计数单
位是百。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12.数的组成:
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56
里有56
个一。
13.位值表: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读作:
五十六
读数和
写数时,都要从高位起
.写数时,哪
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必须写
0
占位。
14.100
里有一个百,100
里有
个
50,一百里有
个
25,一百里有
个
20,一百里有
个
15.写
出
相
邻
数
:
前
面
一
个
数
是
原数
减
1,后
面
一
个
数
是
原数
加
.例
如
:
(47)
(49)
16.写出相邻整十数:
(1)原数个位在1-9
之间的,将原数个位变成0
就是前面一个数,后面一个数是前面一个
数加
.例如
:
(50)
(60)
(2)原数是整十数的,原数减
是前面一个数,原数加
是后面一个数。
17.回到整十数:一个数减去个位的数就可以回到整十数。
进到整十数: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下一个整十数。
(10的分与合熟记)
18.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在数射线上比较大小
:标在右边的数总比标在左边的数大。
(2)不在数射线上比较数的大小
:
先看数位,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数位相同时,先看
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十位上的数相同,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19.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角=10
分
元=10
角
元=100
分
角=100
分
20.时间的初步认识
(1)
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2)
钟面上有
大格,每大格有
小格,共有
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为
小时,钟面上有
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为
分钟。
(3)
时针短而粗,分针长而细。
(4)
时针、分针顺时针走。
(5)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向
6,时针指在两个数中间的时刻就是几时半。
(6)
时针走两圈是一
日,1
日=24
时。
分针走一
圈(60
小格,60
分),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1
小时)
时=60
分。
(7)
时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12
时计时法:
(=24
时计时法-12,前面
加时间名词)
时计时法
(=12
时计时
法+12)
时计时法的特点
:有定
语
(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数字从
1-12
.凌晨
时
时
凌晨
时
时
凌晨
时
时
凌晨
时
时
时计时法的特点
:不用
定语;数字从
1-24。
凌晨
时
时
早上
时
时
早上
时
时
上午
时
时
上午
时
时
上午
时
时
时计时法与
时计时
法互化的步骤
:
.看清哪
种计时法;
.区分是第一
圈时
间还
是
第二
圈的时
刻;
.12
时变
时,第一
圈去定语,第二
圈去定
语+12;
时变
时,第一
圈加定语,第二
圈加定
语-12
.上午
时
时
中午
时
时
下午
时
(13
时-12
时)
时
(1
时+12
时)
下午
时
(14
时-12
时)
时
(2
时+12
时)
下午
时
(15
时-12
时)
时
(3
时+12
时)
下午
时
(16
时-12
时)
时
(4
时+12
时)
下午
时
(17
时-12
时)
时
(5
时+12
时)
傍晚
时
(18
时-12
时)
时
(6
时+12
时)
晚上
时
(19
时-12
时)
时
(7
时+12
时)
晚上
时
(20
时-12
时)
时
(8
时+12
时)
晚上
时
(21
时-12
时)
时
(9
时+12
时)
晚上
时
(22
时-12
时)
时
(10
时+12
时)
晚上
时
(23
时-12
时)
时
(11
时+12
时)
晚上
时
(24
时-12
时)
时
(12
时+12
时)
(8)一个钟面可以表示
个时间
。比如
:时针指着
6,分针指着
12,可以说是
时,也可以说是
时。
①
(9)时间计算:
小时前(现在时间-3
时)
时半
现在16
时
小时后(现在时间+4
时)
时
②
时计时法相关计算,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
结束时刻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
=
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
–
经过时间
=
开始时刻
2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个位上的数不变,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36+20=56
36-20=16
方法:30+20=50
50+6=56
方法:
30-20=10
10+6=16
2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的方法: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3+2=25
25-4=21
方法:3+2=5
20+5=25
方法:
5-4=1
20+1=21
23.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我们可以把个位上的数先相加,再加上两位
数中的整十数;也可以用凑十法,先把两位数凑到下一个整十数,再继续计算。
27+5=32
27+5=32
方法一:7+5=12
20+12=32
方法二:
27+3=30
30+2=32
(凑十法)
24.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可以把个位上的数先减到整十数,再减去
剩下的数,也可以先用退下的一个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减去一位数,然后再把十位上的数和结果相加。
32-5=27
32-5=27
方法一:12-5=7
20+7=27
方法二:
32-2=30
30-3=27
(2)38
+
=
30+20=50
8+5=13
50+13=63
十加十,个加个
25.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些方法来算。
(1)37+12=49
30+10=40
7+2=9
40+9=49
十加十,个加个
(2)37+12=49
37+10=47
47+2=49
先加十,再加个
(3)37+12=49
12+30=42
42+7=49
先加十,再加个
26.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分拆的方法进行转化,借助
“整十数
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些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来
进行。
(1)38
+
=
38+20=58
58+5=63
先加十,再加个
27.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⑴
相同数位对齐。
⑵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28.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⑴
相同数位对齐。
⑵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3)38
+
=
38+2=40
40+23=63
先凑整,再加剩下的数
⑶个位满
10,向十位进
1。
⑶
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
作
10。
29.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
分拆成“整十数减整十数,个位数减个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
数”
这些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
。例如:
厘米
=
毫米
1cm
=
10mm20、25、30、35、40、45、50、……
比如
:61、71、81、9162、72、82、9263、73、83、93
……
比如
:15、16、17、18、19
.25、26、27、28、29
.(1)58-25=33
整十数减整十数
50-20
=30
个位数减个位数
-
=
两次结果相加
+
=
(2)
58-25=33
先减去个位数
58-
=53
再减去整十数
53-20=33
(3)
58-25=33
先减去整十数
58-20=38
再减去个位数
38-5=33
30.(1)量同一条边:用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
一样;不同的人都用拃去量结果也不一
样;
用尺去量一量就一样了。
厘米和毫米。
米
=
厘米
1m
=
100cm
(2)身体上的许多器官可当作尺。
(3)长度单位有米、1
米
=
1000
毫米
1m
=
1000mm
31.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都用减法计算。比谁多几用加法,比谁少几用减法。
32.找规律
单数有
:1、3、5、7、9、11、13、15、17、19、21……
双数有
:2、4、6、8、10、12、14、16、18、20、22……
3的倍数
:3、6、9、12、12、15、16、21、24、27……
5的倍数
:5、10、15、个位上数字相同的数,11、21、31、41、51、12、22、32、42、52、13、23、33、43、53、十位上数字相同的数
:10、11、12、13、14、20、21、22、23、24、30、31、32、33、34、35、36、37、38、39
.……
33.求两个部分的总和,用加法来做。
34.求合并与添加都要用加法来表示。
35.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个位数,和不变
。例如
:43+5=45+3
36.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7.求剩余:
原来的–
下车的(或走掉的、吃掉的、拿走的、破掉的、运走的、碎
掉的、飞走的等)=
剩下的(或现在的)
38.确定左右的位置要看你站立的方向,方向不同的时候,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39.长度比较
比高矮
: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长短
: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40.测量物体的长度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将物体紧贴尺子,再看看物体的另一端对
着的直尺上的几。
41.20
里有
个
10,20
里有
个
2,20
里有
个
4,20
里有
个
5,20
里有
个
20,20
里有
个
1.42.看图列式解题:
(1)部分数
+
部分数
=
总数
(2)总数
–
其中一部分
=
另外一部分
(3)大数
小数
=
相差数
(4)原有
借出
=
剩下
(5)原有
–
剩下
=
借出
(6)剩下
+
借出
=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理解大兴安岭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亲切与舒服,并能将自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清题意。
1板书课题,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大兴安岭留给你给怎样的印象吗?
板书:林海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
2读准字音:林岭
(1)可否将“林海”的“林”改成“岭”呢?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写“岭”的句子。
[出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境。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指名读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岭”指的是山,大兴安岭是山区,这里到处是山岭,地域面积很大,是一片原始森林,山岭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就像是树的海洋“林海”。)
(3)指导朗读:
读好儿化音
多媒体展示:“云横秦岭”以及“大兴安岭”,结合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
读好句子。
二理清文章脉络。
1是啊,就是这个林海,让老舍爷爷三次发出“亲切与舒服”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后,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
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有答案,那就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去读吧!
2交流体会,并根据三次“亲切、舒服”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深入研读。
1[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这一切是由景而起的,作者看到了哪些景?各有什么特色?我们试着做小导游,来介绍一番。
1提出读书要求:熟读3~5节,把课文内容当成导游词,读得非常熟练。
读时要有感情,能表现林、花特点的词,读时更要仔细体会,读出感情来。边读边划重点词,体会作用。(精读、品读)
(1)交流体会深的句子时,随机出现下列句子:
[出示]节3
①比赛读
②齐读
*林的特点是绿。
多媒体展示“林海”壮美的景象。
(2)出示]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①媒体展示,通过直观体会拟人手法。
②体会“绣花鞋”,引读节5句2、4、5
*花点缀了林海的绿。
(3)读节3~5,展开想像,把文字变为形象,就自然能读出感情了。
(4)生当导游,自己练习,指名说。
老师小结
2[出示]“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1)生交流感受并质疑
读好反问句。
(2)理解:“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
(3)小结:随着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逐步深入地了解,作者由景及物,由物及人,赞美科研人员为人们所做的贡献。
(4)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
(5)从“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角度,学生举例说说,并写写倡议书。
3小结:
作者亲切、舒服的感觉是随着林海对人们的贡献而不断升华,以至于作者不仅觉得兴安岭的名字是悦耳的,更是含有--(兴国安邦)的含义啊!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文章读到这你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刚才我们学做了导游,现在我们要换个角色做做小诗人,用诗的语言来赞美大兴安岭,好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书中的字句更可以是你感受。四人小组,一人说依据,然后一起说一句总结句,好吗?
2学生小组学习。
3配乐朗读小诗。
[出示]大兴安岭,
你……
你……
你……
你……
……
静阅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思绪飘至孩提时代, 偎在妈妈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觉得, 月中女神伫立桂树旁深情凝望后羿, 是一种让人想流泪的美, 是一种凄凉的美。现在, 当我用心灵再次阅读《嫦娥奔月》时, 心里流溢的不是同情, 而是敬意, 一份不竭奔涌的、深深的敬意!女英雄嫦娥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 是一种旷世持久的美, 是一种精神丰满的美。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故事集锦”, 其中有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课文以素朴而优美、准确而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 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感人, 插图美轮美奂, 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 使古代文化经典化作汩汩清泉, 进入学生的血液, 滋养学生的灵魂, 为学生注入一股神奇的生长力。
三维整合说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 学习5个生字, 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紧扣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品悟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高贵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情节、环境、人物, 是神话故事的三大要素, 而人物又处于三大要素的核心地位。吸纳文化精髓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以上述目标3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提炼优化说教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 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紧密结合课文特点, 运用情境教育法、整体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 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 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是“依‘标’扣‘本’学语言, 读思议练重实践, 蕴涵人文重融合”。
螺旋渐进说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 整体感知情节;接着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走进文字精妙处, 感悟人物形象, 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入境移情, 揭示主旨。
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 《嫦娥奔月》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设计为五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境赏月, 吟诗导入。
配乐《思乡曲》, 出示中秋月景图, 吟诗导入。教师边板书课题边指导写字, 强调“奔”的读音 (bēn) 。学生齐读课题。
【创境赏月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唤醒阅读期待的无形之“力”, 能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 为高效课堂打开一扇窗。】
第二板块:初读神话, 梳理文序。
通过读课题或课前预习, 学生质疑。教师及时点评梳理, 提高质疑水平, 并借此以学定教。 (我预设学生的问题: (1) 嫦娥为何奔月?如何奔月? (2) 人们为什么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3) 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教师用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学生充分初读, 构筑体验。
按照初读要求, 先出示词串, 检查读词情况, 相机正音, 指导写字“奸”“丸”;再结合词串构建的语境, 进行说话训练,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体现学段特点。字词句段篇教学融会贯通, 大大提高了实效性。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读课文, 试着解疑, 再存疑。对学生初读理解的层面不求全求深, 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让初读提效, 教学就要做到集“碎”为“整”, 让学生在读中质疑, 解疑, 再存疑, 使平实的初读环节蕴藏着巨大的思维张力。】
第三板块:烘云托月, 含英咀华。这是教学的主体, 分三部分进行。
其一是品味语言, 精读第一段。引导质疑, 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读书收获时, 教师顺势而导, 采用追问策略, 扣读导悟后羿深受敬重的原因。 (预设: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 想象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及苦难程度;抓住“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有关动词, 感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其二是想象融境, 细琢第二段。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重点, 情境朗读是突破点的关键。
第一步, 学生把“心”放在故事里, 默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逢蒙、嫦娥分别是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并批注。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后羿与嫦娥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帮助学生体会嫦娥抉择时的痛苦、矛盾与坚决作好铺垫。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嫦娥与逢蒙进行对比, 体会反衬的表达效果 (将嫦娥置于矛盾之中, 更显“至善”“大爱”的美德本色) 。同桌对比读, 师生入情入境合作读第5自然段。
第二步, 运用比较辨析法, 体会运用重叠词的妙处是能加强语气。如, 课件出示:“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和“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学生读中比较, 品味出“碧蓝碧蓝”更能强调夜空的美丽色彩, 衬托嫦娥美丽的心灵。配乐朗读第6自然段后, 导写:飞天的嫦娥在想些什么呢?适时练笔, 写下心灵的文字。
第三步, 自读自悟第7自然段, 学生从后羿的“连声呼唤”“不顾一切”以及嫦娥的“深情”中, 体会夫妻恩爱, 品悟其表达效果 (从侧面陪衬嫦娥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 。学生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浸润思想, 深悟第三段。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人们对嫦娥永远的思念, 并追根溯源:乡亲们为什么很想念嫦娥? (深悟美德:美丽、善良、正直、舍己为民) 。接着进一步追问: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说明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 使嫦娥这位女英雄在众人的烘云托月中显得更加迷人。 (美丽的嫦娥影单心不孤:后羿对嫦娥的爱恋与不舍, 是一种美丽;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与祝福, 是一种幸福。)
【语文学习不仅要“意”“言”兼得, 还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心里生成一种积极的力量。】
第四板块:复述课文, 总结提升。
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或列标题, 梳理故事情节, 并相机完善板书, 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持。学生通过自由练习、同桌互述、推荐展示等多种形式练习复述课文。随后,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 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第五板块:内外链接, 适度延伸。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1
第一章 负数的初步认识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在数轴上,以“0”为分界点,越往左边的负数越小,左边的数都比右边的数小。
3.在生活中,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点,常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关系的量。如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海平面以下(—);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南(+)、北(—);上升(+)、下降(—)……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10℃比-5℃低5℃,6℃比-6 ℃高12℃。
第二章 多边形的面积
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两个不同的梯形也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下图:
△ADE、△BDE、△BCE面积相等,都是平行四边形BDEC的一半;
△AOD与△BOE的面积相等。想想为什么?
4.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也变小;同理,把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高变大了,面积也变大。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
6.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法:等积变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移动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8.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2倍,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0.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万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
11.一个社区、校园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为单位;表示一个国家、省市、地区、湖泊的面积是就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2.农村地区常使用“亩”和“分”作土地面积单位,1亩=10分≈667平方米,1公顷=15亩。
13.面积单位换算进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2
第三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比较大小时,先比整数部分,再比小数部分。
3.小数数位顺序表
4.判断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就是观察小数点后面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就是几位小数。
5.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可对小数进行化简或按要求改写小数。
6.小数的改写:
(1)用“万”作单位:a、从个位起,往左数四位,画“┆”,在“┆”下方点小数点;b、去掉小数末尾的“0”,添上“万”字;c、用“=”连接。
(2)用“亿”作单位:a、从个位起,往左数八位,画“┆”,在“┆”下方点小数点;b、去掉小数末尾的“0”,添上“亿”字;c、用“=”连接。
7.求整数的近似数:
(1)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添上“万”字,用“≈”连接。
(2)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添上“亿”字,用“≈”连接。
8.求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要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2)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第四章 小数加法和减法
1.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各位满十要进一;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当10再减。
2.被减数是整数时,要添上小数点,并根据减数的小数部分补上“0”后再减。
3.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末尾的“0”不能去掉,把结果写在横式
中时,小数点末尾的“0”要去掉。
4.小数加减简便运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b)+c =a+(b+c)=(a+c)+b
减法的性质:
a-(b+c)=a-b-c
其它简便方法:
a-(b-c)=a-b+c=(a+c)-b,a-b+c-d=a+c-(b+d)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3
第五章 小数乘法和除法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算: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2)看: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3)数: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 0 补足);
(4)点:点上小数点;
(5)去:去掉小数末尾的“0”。
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看除数是整数还是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1)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如果有余数,要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1)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2)移(商不变规律):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3)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注意: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移动后的小数点对齐)
3.一个小数乘以(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4.一个小数乘以(除以)0.1、0.01、0.001……只要把小数点向左(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5.单位进率换算方法:低级单位改写为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即把小数点向左移动;高级单位改写为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即把小数点向右移动。注意:进率不能弄错,小数点不能移错。
6.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7.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8.积不变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9.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m倍,积也扩大(或缩小)m倍;若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n倍,几扩大(或缩小)m×n倍;若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积就扩大m÷n倍。想想如果m
10.当一个乘数不为0时,另一个乘数大于1,积就大于第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小于1,积就小于第一个乘数。如0.8×1.5>0.8;0.8×1.5<1.5。
11.当被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就大于被除数。如0.8÷1.5<0.8;1.5÷0.8>1.5。
12.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每次除到比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多一位,最后四舍五入。如保留整数,除到小数点后第一位;保留两位小数,就除到千分位(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13.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要用“进一” 法、“去尾”法取近似值,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如:装运物品时,必须全部装完,不能剩余,必须用“进一”法;裁服装时,多的米数不够做一套衣服,必须用“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选择。
14.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4.2的循环节是605。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无限小数有两种: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和无限循环小数。
16.乘、除法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①乘法交换律:a×b=b×a
②乘法结合律:(a×b)×c=a×(b×c)
③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④除法性质:a÷b÷c=a÷(b×c)(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后两个数的积)
⑤分解:
a.拆成两数之积后使用乘法结合律:3.2×2.5×1.25=(0.4×2.5)×(8×1.25);
b.拆成两数之和或差后使用乘法分配律:102×3.5=(100+2)×3.5;
3.5×9.8=3.5×(10-0.2)=3.5×10-3.5×0.2;
⑥注意观察算式的特征,学会逆向使用各种运算律和性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4
第六章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把几张相关联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后,便于从整体上了解、对比、分析数据。制作时,要注意对表头进行合理分项,算对总计与合计,写出统计表名称和制表日期。
2.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把两张或多张相关联的条形统计图合并后,能更清楚的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更直观、形象地比较多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画图时,首先确定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图例,要画不同颜色或线条的直条,记得标数据。
第七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
1.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找出来,从而找出问题的全部答案,这种策略叫作一一列举。列举的方式有:列表、画图、连线、画“√”,也可按一定规律排列出来等。
2.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顺序来排列。
3.排列(有顺序):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2×3;(ABC、BAC不同)
组合(没有顺序):5个球队踢球,每两队踢一场,要踢多少场:4+3+2+1;(AB、BA相同)
4.四人互相通电话,总共要通的次数:3+2+1=6次,如果互相写信,总共要写的封数:3×4=12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5
第八章 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规律:(1)a×4或4×a通常可以写成4?a或4a;a×a则写成a2,读作“a的平方”;如果a与1相乘,就可以直接写成a。(2)只有字母与数字或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省略“×”,加、减、除等运算符号都不能省略。
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那么:正方形的周长:C=a×4=4a 正方形的面积:S=a×a= a2。
3.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书写格式:
(1)先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简写算式;
(2)写完“当……时”后,再写出简写算式,然后用数字代替字母,还原乘号,算出结果;
(3)不写单位,要写答语。
附:常用单位进率和数量关系式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容积单位:1升=1000毫升
时间单位:1年=12个月,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1、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2、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3、工总=工效×时间 工效=工总÷时间 时间=工总÷工效
4、房间面积=每块地面砖面积×块数 块数=房间面积÷每块面积
5、(反向行驶)相遇的路程=(甲速度+乙速度)×相遇的时间=甲速度×时间+乙速度×时间
6、(同向行驶)相距的路程=(甲速度-乙速度)×时间=甲速度×时间-乙速度×时间
整堂课的教学,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文本的把握较到位,所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明白作者的意图,懂得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
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是说话训练,尤其是在领会了课文中心之后,紧密结合学校的爱心义卖活动,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活动中是怎么想、怎么做,从而感到心安理得的。这个设计将学生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心的理解。虽然学生说得不够流利、完整,不能完全将心中的所感全部呈现出,但至少促使他们回想活动的意义,可能从活动初的懵懵懂懂,无知无觉到学习课文后开始感知付出和得到是同等的快乐,帮助他人同样是快乐的,慢慢地使学生能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享受心安理得,体验奉献的快乐,从而起到实践指导作用。我想这才是学习本课真正目的所在。
其次,本课的教学始终抓住题眼“心安理得”进行,明白作者在经历的三件事中的心理历程。围绕“每人的付出和得到是什么?他们心安理得吗?”
的问题展开,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由起初得到鲜花时惊愕、意外,到得到前房客的帮助后因无法说谢谢而感到遗憾,并也学着他的样子为以后的房客提供方便来弥补遗憾,再接着看着登山后的夫妇自然将竹制手杖留下给后来的登山者,自己也自觉地将雨衣抖干、叠好留给后来者,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作者由得到时不安到付出时心安的极大转变。通过围绕“心安理得”的话题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意识,学着做,同时也解决了对课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引号的作用。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叙利亚的卖水人有什么特点,从中画出有关句子。
3、抓重点词句感悟中心,概括叙利亚卖水人的表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评价的能力。
4、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聪明、可爱和质朴。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理解“驻足而观、幽幽怨怨”等词语的意思,掌握引号的作用。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叙利亚的卖水人有什么特点,从中画出有关句子。教学难点:
1、抓重点词句感悟中心,概括叙利亚卖水人的表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评价的能力。
2、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聪明、可爱和质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卖水人”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尤金写的这篇游记——《叙利亚的卖水人》。引读:我们为那儿干燥与炎热的天气皱眉——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喝下去的水,顷刻间便化成串串的汗,从额上淌下。也对那儿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谗言欲滴——各色各样的卖水人卖的不是糖浆冰水,而是新鲜的水果汁。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胡萝卜水。
2、可作者却说:出示第四节,齐读。
3、师:这节课我们去会一会那里最令作者难忘的卖水人。
二、初步感知5-8节
1、师:快速默读课文5—8节,找找文中概括叙利亚卖水人特点的句子。用直线划出。
随机交流并指名朗读。
出示:为了吸引顾客,叙利亚的卖水人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最可爱的,是一些吹笛子的卖水人。卖水人浓厚的人情味,也叫人感动莫名。
2、这三句话在这些小节中都起了什么作用?
(总起作用)
小结: 5、6、7小节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清楚了卖水人的特点。
3、师:能不能用四字小标题概括他们的特点?(板书:出尽奇招、笛声引客/吹笛卖水、人情味浓)
三、细细品读5-8节 过渡:现在我们放慢脚步去看一看出尽奇招的卖水人。
1、集体学习第五小节: 出示第五节,师:从具体的描写当中请圈出关键词语或短语,说说他吸引你的理由。
出示说话提示:最吸引我的是——-。我找到的句子是——-;从——-这个(些)词语看出———— 指名交流。
☆出示句子:记得有位卖橙水的,浑圆的橙堆得好像一座小山一样高。预设: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橙子数量多。
②“浑圆”是很圆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那儿的橙子品质很好。
出示句子:“橙山”上面,满满地插着制作精巧的塑胶花,远远看去,五彩缤纷,相互争艳。预设:①“橙山”写出橙子多,像山一样。
复习引号的作用:1)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2)表示讽刺或否定。3)表示着重强调的部分。4)表示特殊含义。
此处引号的作用为:4)特殊含义。
②“满满”、“制作精巧”、“五彩缤纷”和“相互争艳”等词语写出:卖水人想方设法把卖橙水的摊位布置得很奇特,色彩鲜艳,吸引路人,招揽生意。随机指导朗读:
1)谁能读出这份奇特的感觉来 2)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读出自己理解。
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卖橙水的人是用鲜艳的色彩吸引顾客。
☆出示句子:另有位卖萝卜水的,把又肥又大的萝卜叠成一个奇特的图案,惹人驻足而观。预设:①“奇特”写出卖萝卜水人装饰的图案奇妙、特别,卖水人用奇特的图案来吸引顾客。
②“驻足而观”理解词的本意并联系上下文。
师:你想象一下,这奇特的图案可能是(生:菱形)可能是(生:三角形),可能是(生:花形)怪不得吸引顾客(生:驻足而观)指导朗读:
1)请男生来读好这句话 2)女生读
☆出示第五节
师:看到卖水人出尽奇招的装饰摊位,顾客们当然变得(生:破财而饮)1)理解“破财而饮”的意思。(花钱买水喝)师:但这钱他们花得(开心 | 心甘情愿)这里这个词贬义褒用,表示心甘情愿地掏钱来买。2)出示引号的作用选择(讽刺或否定)
师:看来卖水人真是煞费苦心,出尽奇招,在视觉上首先让顾客都感到了新奇。他们真是一群(板书:聪明)卖水人。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第五节的主要内容。
①识别段落中能提炼主要意思的句子,比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②想想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完全概括段意,如果不能要适当补充。
③如果所摘的句子是问句或者句子较长时,要改写或适当删减,同时不能改变原意。
预设:卖水人出尽奇招装饰摊位,惹得顾客驻足而观、“破财而饮”。学生说完出示评价表,指名评价。
☆出示小练笔(课后作业)还记得上一次的“爱心义卖”活动吗?同学们的吆喝声、贩卖声还依然历历在目。请你仿照第五节内容,用总起分述的方式选取两个摊位进行描写。
为了吸引同学们,摆摊的同学们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学习6、7、8节 ☆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一读,交流找到的词语说说理由。②学着用简练的话概括第6、7和8节。③根据评价表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
随机学习第六节
☆出示句子:他们或站在购物中心,或站在马路旁边,身上挂着一个形似葫芦的巨型铝制水壶,手执笛子,放在嘴边,“咿咿唔唔”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预设:①“身上挂着一个形似葫芦的巨型铝制水壶”写出卖水人装束奇特。
②“咿咿唔唔”是象声词,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③圈圈动词:这一连串的动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招揽客人独特的方式。④理解:“幽幽怨怨”(忧愁哀怨)的曲子所起的作用(播放幽幽怨怨的曲子)你觉得这笛声怎样?(柔美、悠扬)可联系“浸浴在笛子柔美的声音”
师:是啊,在闷热的天气中,这幽美的笛声犹如一股凉风吹进人的心里,能不吸引顾客吗? 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当你经过他身边时,他会用眼睛向你说话:“来吧,来吧,这么热的天气,来喝一杯水吧!” 预设:①卖水人用眼睛说话,说明卖水人很热情,很可爱。
②引号的作用:行文中引用的话。
师: 他们不仅用笛声,而且用自己的眼神来吸引顾客,指名朗读句子。
(卖水人的眼神是多么热情、真挚——这样的神态描写多么生动形象——)
☆试问,你能抗拒这样的诱惑吗?
是呀,引读——(浸浴在……喝着……你会觉得)
出示句子:浸浴在笛子柔美的声音里,喝着从铝壶里倒出来的冰冷的酸橙水,你会觉得,整颗心都凉了起来。师:听着柔美的笛声,看着如此真诚的眼神,喝着冰冷的酸橙水,没有一个人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连心也凉了起来。)配乐
理解“心都凉了”: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凉”的感受吗?(“凉”——清凉、凉爽)
出示:听到儿子犯法被捕的消息,妈妈的心都凉了。这里的“心都凉了”指的是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内心非常灰心、失望。师:冰镇的橙水,透亮的心,喝完以后他还会不由自主地说:(学生读句子)
“不由自主”释义:情不自禁。
(师:叙利亚的卖水人真是太可爱了。)板书:可爱
☆师:这样可爱的卖水人,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引读第六节。
概括第六节:可爱的卖水人借助吹奏笛子发出的柔美声音引发顾客的食欲。学生说完出示评价表,指名评价。
学习第七小节:
☆师:作者对果汁的喜爱是从一而终的,这小节中有体现吗?指名读句。
☆师:卖水人为了招揽生意可谓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出尽奇招。可在做生意的同时,卖水人又不乏浓厚的人情味。
出示句子:喝到第三天时,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 预设:①“竟”:出乎意料的。看出卖水人善良、淳朴 板书:淳朴
指导朗读:1)谁能读出这份意外,这份淳朴 2)齐读
学习第八节。
☆引读第八节:听了这话,我恍惚间以为……,但定睛一看,站在眼前的,却只是……
(根据注释了解“君子国”的由来并体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指名读。
师:这位卖水人浓浓的人情味让尤金以为是君子国中一位笑口常开的君子。他的质朴与友好不仅让尤金感动莫名,而且让我们心灵也温暖起来。让我们怀着感动之情再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全文
1、师:学完第二段,你觉得能将第5、6、和7、8自然段颠倒吗?为什么? 出示颠倒后的课文,指名回答。
小结:作者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最后写想到的,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现了聪明、可爱、富有人情味的卖水人。
2、师:要想正确概括段意,理清段落的层次关系很重要。现在你能用上“不但……而且……甚至……”这样的句式简要地概括课文第二部分的三件事。指名回答,出示评价表,学生自评。
预设:叙利亚的卖水人不但出尽奇招装饰摊位,而且借助吹奏笛子发出的柔美声音引发顾客的食欲,甚至在收摊前免费送柠檬水给老顾客。
3、同学们,课题是“叙利亚的卖水人”,显而易见是写人的文章。作者尤金将叙利亚卖水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展现地淋漓尽致,聪明的他们不但——出尽奇招,而且——笛声引客,但是依旧是如此的——人情味浓。难怪作者会说:最令我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又好喝的水果汁,而是——再读过渡句。
作业布置:
1、说说课文部分句子中双引号的作用。
2、概括文中三件事,并说说叙利亚卖水人的特点。
3、小练笔
还记得上一次的“爱心义卖”活动吗?同学们的吆喝声、贩卖声还依然历历在目。请你仿照第五节内容,用总起分述的方式选取两个摊位进行描写。
为了吸引同学们,摆摊的同学们出尽奇招装饰他们的摊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叙利亚的卖水人(游记)
出尽奇招 看 聪明
笛声引客 听 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能简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泸定桥、大渡河、人物等细节描写地研读,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3、体会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泸定桥、大渡河、人物等细节描写地研读,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查找资料,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回顾发生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那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是--
(1)板书:11、飞夺泸定桥
(2)读好课题。
二、抓住题眼,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1、练习反馈:红军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练说。
三、深入学文,研读细节,体会情感。
预设一:水湍急,桥险恶。
1、出示: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1)指名读句。
(2)出示媒体:大渡河图片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大渡河“水流湍急”的句子,说说你阅读后的感受。
(1)出示: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2)指名读句,说说感受。
(3)理解“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通过对河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大渡河的自然环境非常险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3、红军要去夺取的泸定桥就架在这条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而它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继续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泸定桥的句子,仔细阅读后完成填空。
(1)出示:泸定桥离水面有,是由组成的。两边,算是桥栏,底下,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就像。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只剩下。
(2)指名填空。
(3)理解句子。课文中对泸定桥的样子的描写是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具体的,有力地突出了作战环境的险恶。
(4)观看泸定桥的录像,指导读句。
预设二:凭天险,敌猖狂。
出示: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
援,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理解“妄想”,想象说话,想象敌人是如何妄想着要把红军阻拦在泸定桥上。
指导朗读。
四、继续深入研读,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
1、观看录像,直观感受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学生谈观看感受。(英勇无畏、顽强、激烈)
2、分组学习第7、8小节。找出表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的句子。
3、交流第7、8小节学习成果。
(1)师:虽然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泸定桥,但是眼前的困难更是惊人: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惊胆战),泸定桥高悬(大渡河上),只剩(13根铁链),对岸的敌人更是(猖狂),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桥头)。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样呢?
(2)不看书本,完成填空。
出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冲锋枪、短枪,()马刀,()手榴弹,()敌人密集的枪弹,()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第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一边()。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熊熊大火,()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
(3)想一想,“千钧一发”什么意思?括号中的词语又具体写出了战士们的什么?从中你再次体会到了什么?
(4)理解“飞”的第二层含义。(飞越大渡河)
(5)齐读填空,再次感悟红军飞越天险大渡河的凛然气概。
5、引读。
为了--,为了--,红四团的战士们凭借着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终于夺下了--,取得了--,红军的主力--,浩浩荡荡地--。
五、拓展延伸,想象写话。
1、师:为了纪念长征中这一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今在泸定桥的桥头建立了革命纪念馆,树立了22位英雄的纪念碑,如果你有幸去那里,面对纪念碑,你的心中会对革命先烈们说写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2、交流,评议。
六、总结。(略)
七、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并选择一个成语造句。
2、学习用具体的数字介绍你熟悉的一样物品,要求事先对该物品做必要的了解与记录。
3、查资料另说一个红军在长征中取得的胜利的故事。
其结构为be的现在式(am, is, are)+ 现在分词(V-ing)。
否定形式在be后面加not,疑问式将be动词提前
2.动词-ing形式的构成:
一般情况+ing;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去e加ing;重读闭音节结尾,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
3.go to the movies
4.join sb for sth与某人一起做某事
join us for dinner
5.live with sb
live in+地点
6.other,another与the other
Other “其他的,另外的”,后接名词复数,有时other+n复数=others
Another “又一(个),另一(个)”,泛指总数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中的任意一个,后接名词单数。
The other“(两者中的)另一个”,常与one连用,“one…the other…”表示“一个…,另一个…”
7.talk on the phone
8.wish to do sth
9.Here is+ n单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汤圆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10个“汤、沸、嗔、芝、馅、氛、馨、悦、殷、企”。积累词语9个“汤圆、沸腾、迫不及待、气氛、温馨、洋溢、愉悦、企盼、吉祥如意”。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糅合、温馨、洋溢、殷殷”4个词语。学习用“不仅而且”造句。
2、能正确有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这句句子的含义。
3、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三、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5个“篷、淅、沥、咚、絮”。积累词语7个“淅沥、音乐厅、花絮、发芽、品尝、凉丝丝、甜蜜蜜。”
2、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
3、能在品读中感受比喻和拟人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
四、放风筝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五、荒芜的花园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六、小城三月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苇、皱、督、噢、誊”等5个生字,在预习中尝试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督促、秘密、纯真”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知道苇苇送给老师的特殊新年礼物是——作业本,积累相应的语段。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说话等方式理解“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的礼物”,“新年到了,苇苇分明也长高了!”等句子的含义。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推荐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讲解10-27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12-21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3-03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07-19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测验07-28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10-31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1-14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26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周长01-04
六年级上册沪教版数学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