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精选8篇)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篇1

一、行政许可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许可(共2项)

(一)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附件第17项。

2、《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2号令)第二条“从事各种有形财产和无形资产及有偿服务估价业务的价格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定与管理适用本办法。价格评估机构在工商注册登记前,需通过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2号令)第四条“甲级、乙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受理和初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丙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4、《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2号令)第二十五条“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 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决定的;

(三)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决定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决定的;

(四)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五)在受理、审查、决定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的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六)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七)未依法说明不受理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申请或者不予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理由的。”

第二十六条“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机关实施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擅自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附件第8项。

2、《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3号令)第二条“从事各种涉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资产及服务项目估价业务的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与管理,适用本办法。经注册的价格鉴证师不需认定。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3号令)第三条“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

在国家有关部门取得价格评估相关专业资格的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的认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初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取得价格评估相关专业资格的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的认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4、《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3号令)第二十一条 “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法律追究刑事责 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申请不予受理或者对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决定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三)在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的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五)未依法说明不受理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申请,或者不予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理由的;

(六)超越法定职权作出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决定的;

(七)进行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第二十二条 “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审批机关实施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擅自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行政监管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监管(共7项)

(一)政府制定价格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五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价格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价格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八条“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

(二)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

(三)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四)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3、《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九条第一款和第三款“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

4、《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方定价目录规定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在本地区执行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5、《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一条“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依据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实行合理的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6、《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7、《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三条“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8、《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四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制定后,由制定价格的部门向消费者、经营者公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超越定价权限和范围擅自制定、调整价格或者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0、《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原国家计委第17号令)第三条“制定或调整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当遵守本规则。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11、《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原国家计委第17号令)第八条 “有定价权的政府部门收到制定或调整价格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对申请报告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现行价格水平、建议制定或调整的价格水平、单位调价幅度、调价额;

(二)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三)制定或调整价格对相关行业及消费者的影响;

(四)制定或调整价格的相关数据资料,包括财务决算报表和该行业近三年来的生产经营成本变化情况。”

第九条“制定或调整列入价格听证目录及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听证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当按照《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12、《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原国家计委第17号令)第二十条“有定价权的政府部门违反本规则,不按规定程序作出制定或调整价格决策的,由同级价格主管部门或上级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影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定价权的政府部门的价格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则,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审批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 号)“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执行中央、省两级审批的管理制度。收费项目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会同计划(物价)部门批准;确定和调整收费标准,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计划(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批准;重要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制定及调整应报请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报财政部、国家计委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包括计划单列市)及其部门无权审批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调整收费标准。行政性收费中的管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全国性的证照收费和公共事业收费,以及涉及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地方性收费,实行中央一级审批。国家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的收费,具体征收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改由财政部、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地方性法规中已明确的收费,具体征收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改由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未按规定报经批准的或不符合审批规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属乱收费行为,必须停止执行。”

2、《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各级人民政府物价、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3、《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二、三款“其他需要在本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或市(地)、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报省物价、财政部门审核。收费项目的设立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物价部门批准;收费标准的制定 和调整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中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省物价、财政部门会同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4、《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条例》第七条“省物价、财政部门对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制定、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申请,应在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并答复申请人。重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在20日内转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物价、财政部门批准。

情况复杂的,前款规定的时限可适当延长。”

5、《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条例》第八条“制定行政性收费标准,应以行政管理行为的特定目的、要求和合理支出以及社会承受能力为依据。

制定事业性收费标准,应以提供服务的内容、质量和合理支出以及社会承受能力为依据。”

6、《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省人民政府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擅自制定、调整收费标准的,由本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物价、财政部门责令其纠正或直接予以纠正,并可通报批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按规定权限由有关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7、《杭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七条“需要在本市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由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或区人民政府提出,连同下列资料,报市物价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其中收 费项目的设立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物价部门审核;收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后,转报省物价、财政部门审批。

(一)立项收费的理由;

(二)收费执收单位的行政事业费拨补情况;

(三)新增或调整收费的来源、用途等收支测算材料。”

8、《杭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五条第(一)款“ 市、区人民政府物价部门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9、《杭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 “经省物价、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没有核定具体收费标准的,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在其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收费标准。行政性收费标准制定原则是: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收费机关管理工作量的大小,按照实际管理行为的合理开支,结合财政拨款情况,兼顾社会承受能力制定,以适当补偿管理成本支出为限。制发证照,只能收取工本费。已收管理费的,不得再重复收取工本费。事业性收费标准制定原则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兼顾社会承受能力制定。以不营利为目的,补偿或部分补偿收费单位的合理支出为限。”

(三)收费许可证核发 法律依据:

1、《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应向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物价部门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答复,符合条件的,发给收费许可证。收费许可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物价部门制定。”

2、《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分立、合并、撤销、更改名称或变更、撤销收费项目和调整收费标准,应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原颁证的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注销手续;同时向财政部门办理票据核销手续。”

3、《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计价格[1998]2084号)第三条“《收费许可证》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样式,中央和省两级价格主管部门印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分别核发。”

4、《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务院纠风办,计价格[1998]2084号)第五条“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凭合法有效的收费批准文件到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京外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凭合法有效的收费批准文件到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省及省以下国家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收费许可证》的具体核发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制定,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备案。”

5、《浙江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浙价费〔2003〕115号)第三条“在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发生《收费许可证》的申请、核发、变更、审验行为,适用本办法。”

6、《浙江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浙价费〔2003〕115号)第 三条“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收费单位),在收费前必须按规定向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核发《收费许可证》。”

7、《浙江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浙价费〔2003〕115号)第八条“《收费许可证》由收费单位按隶属关系向同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在杭州市区的国家和省属单位,由收费单位向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在杭州市区以外的国家和省属单位,由收费单位向所在地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申请核发。”

(四)价格监测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八条“为适应价格调控和管理的需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价格监测制度,对重要商品、服务价格的变动进行监测。”

2、《价格监测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号令)第三条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价格监测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地区的价格监测工作。

价格监测的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监测机构及相关业务机构负责实施。”

3、《价格监测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号令)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机构,明确价格监测工作职责,配备相应的价格监测工作人员,组织开展价格监测工作。”

4、《价格监测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号令)第十八条 “价格监测机构不按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组织实施价格调查、监测工作,造成不能及时、准确上报有关价格监测数据,严重影响全国或地区数据汇总的,由本级或上级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对有关的价格监测项目停报整顿。”

5、《价格监测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号令)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监测工作人员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上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可提请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价格监测制度,影响价格监测工作的;

(二)上报价格数据错误较多,严重影响数据准确性和代表性的;

(三)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瞒报、虚报或篡改价格数据资料,造成全国或地区汇总数据严重失实的。”

6、《价格监测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号令)第二十三条“格监测工作人员及价格监测相关人员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五)成本调查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二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 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价格、成本调查时,有关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需的账簿、文件以及其他资料。”

2、《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2号令)第四条“成本监审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成本调查机构(以下简称成本调查机构)组织实施。

各级成本调查机构负责本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权限范围内的成本监审具体事务,也可接受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或下级价格主管部门请求对相关经营者成本实施成本监审。”

3、《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2号令)第十八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对列入成本监审目录的商品和服务未经成本监审制定价格的,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影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或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4、《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2号令)第二十条“从事成本监审工作的人员在成本监审工作中,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六)采取法定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条“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前款规定的干预措施,应当报国务院备案。”

2、《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号令)第二条“在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自然灾害、战争、通货膨胀等非常时期,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实行价格干预措施的建议;当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影响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时,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提出实行价格紧急措施的建议。”

3、《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号令)第六条第三款“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价格干预措施或者紧急措施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落实。”

4、《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号令)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建议 有权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价格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落实价格干预措施或者紧急措施期间失职、渎职的,应当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责任和其他责任人的责任。”

(七)行政事业性收费验审 法律依据:

1、《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物价、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费情况实行年审。年审的具体办法,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2、《杭州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第十八条 物价、财政部门按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范围的执行情况,持证收费、票据使用、收费收入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按规定实施管理或提供服务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年审的范围和对象:

(一)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单位;

(二)开展有偿服务的社会团体;

(三)按规定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提成、分成的部门和单位;

(四)以收费形式征收各种基金和集资的单位;

(五)按规定需年审的其他收费项目及单位。

三、行政处罚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处罚(共14项)

(一)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经营者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以及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原国家计委1号令)“经营者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超出政府指导价浮动幅度制定价格的;(二)高于或者低于政府定价制定价格的;

(三)擅自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范围内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的;

(四)提前或者推迟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五)自立收费项目或者自定标准收费的;

(六)采取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扩大收费范围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

(七)对政府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的;(八)违反规定以保证金、抵押金等形式变相收费的;(九)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服务并收费的;(十)不按照规定提供服务而收取费用的;(十一)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其他行为。”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原国家计委1号令)第九条“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八条规定中经营者为个人的,对其没有违法所得的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九条“经营者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以及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原国家计委1号令)第八条“经营者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4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不执行提价申报或者调价备案制度的;(二)超过规定的差价率、利润率幅度的;(三)不执行规定的限价、最低保护价的;(四)不执行集中定价权限措施的;(五)不执行冻结价格措施的;

(六)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其他行为。”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原国家计委1号令)第九条“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八条规定中经营者为个人的,对其没有违法所得的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4、《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号令)第十一条“经营者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四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价格垄断,低价倾销,价格歧视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条“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有关法律对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有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属于是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是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原国家计委1号令)第四条 “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

(二)除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

(三)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八条规定中经营者为个人的,对其没有违法所得的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哄抬价格,价格欺诈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条“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有关法律对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 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有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属于是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是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原国家计委1号令)第五条“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或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八条规定中经营者为个人的,对其没有违法所得的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4、《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二条“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哄抬价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五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一)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大幅度提高价格的;

(二)生产成本或进货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大幅度提高价格的;

(三)在一些地区或行业率先大幅度提高价格的;

(四)囤积居奇,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

5、《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十一条“经营者有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6、《杭州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规定》第九条“禁止生产经营者采取下列价格欺诈、垄断等不正当手段牟利:

(一)采取以虚假的优惠价、折扣价、处理价、最低价等手段推销商品或服务,蒙骗消费者;

(二)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目表、标价签内容失实,或低标价高收费;

(三)短尺少秤、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

(四)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囤积居奇,或抬级抬价,压级压价收购商品;

(五)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串通哄抬物价,以各种手段胁迫消费者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商品或不合理价格;

(六)凭借行业垄断地位、部门主管权力、地方保护措施等垄断市场,垄断价格,或以搭配销售、配套服务、定点服务为名任意抬高价格,并强迫消费者接受;

(七)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从事有奖销售;

(八)以各种借口拒绝履行对消费者的义务,致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

(九)以给予回扣为条件,与买方串通抬高价格,损害国家、集体和 公众利益;(十)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利。”

7、《杭州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规定》第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由物价、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依法查处;对其中牟取暴利的,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责令其将违法所得退还给消费者,不能退还的予以没收,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责令其将违法所得退还给消费者,不能退还的予以没收,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本规定有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和主管人员,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条“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有关法律对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有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属于是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是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销售、收购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九条“本规定第四条至第八条规定中经营者为个人的,对其没有违法所得的价格违法行为,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4、《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三条“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变相提高价格,采用下列手段之一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一)抬高等级销售商品或者收取费用的;

(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降低质量的;

(三)偷工减料,短尺少秤,减少数量的;

(四)变相提高价格的其他行为。“

(六)牟取暴利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责令停业整顿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条“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有关法律对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有本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属于是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是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条“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3、《 杭州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规定》第十条“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牟取暴利行为:

(一)监审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超过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或差价率、毛利率、利润率的;

(二)非监审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超过物价部门认定的行业协议价格水平和浮动幅度的;

(三)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一档次、同种商品的价格超过物价部门认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合理幅度的。”

4、《杭州市制止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的规定》第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由物价、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依法查处;对其中牟取暴利的,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责令其将违法所得退还给消费者,不能退还的予以没收,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责令其将违法所得退还给消费者,不能退还的予以没收,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本规定有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和主管人员,由物价监督检查机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明码标价规定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二条“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一条“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标明价格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明码标价的;

(三)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四)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其他行为。”

3、《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明码标价的;

(二)不按规定的内容和方式明码标价的;

(三)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

(四)不能提供降价记录或者有关核定价格资料的;

(五)擅自印制标价签或价目表的;

(六)使用未经监制的标价内容和方式的;

(七)其它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行为。”

4、《杭州市商品和服务项目明码标价管理规定》第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由市、县(市)、区物价检查机构按下列情况分别予以处罚:

(一)部分商品或收费项目未实行明码标价的,按应标价商品品种或收费项目计算,每缺一种或一项,处以三元以下罚款;对其中商品单价在二十元及其以上的,以及应标价的经营品种或收费项目在十种及其以下的,每缺一种或一项,处以二十元以下罚款,但每次罚款总额不得超过三百元。

(二)明码标价内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每错一种或一项,处以一元以下罚款;对其中商品单价在二十元及其以上的,以及应标价的经 营品种或收费项目在十种及其以下的,每错一种或一项,处以五元以下罚款,但每次罚款不得超过一百元。

(三)全部商品或收费项目未实行明码标价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

(四)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不按国家规定公布某些商品的最高限价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五)标价签或价目表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物价检查机构应责令其限期调换;逾期不调换的,处以一百元以下罚款。

(六)超过所标价格销售商品或收费的,没收超出部分所得,并处以超出部分价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七)对不实行明码标价的单位,还可分别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

(八)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转移、隐匿、销毁依法登记保存的财物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三条“经营者被责令暂停相关营业而不停止的,或者转移、隐匿、销毁依法登记保存的财物的,处相关营业所得或者转移、隐匿、销毁的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九)拒绝按照规定提供监督检查所需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四条“拒绝按照规定提供监督检查所需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责令改正,予以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罚款。”

2、《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二条“拒绝提供价格监督检查所需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3、《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第十二条“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价格监督检查过程中,必要时可以采取责令当事人暂停相关营业、公告价格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件等措施。对拒绝按照规定提供价格监督检查所需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责令改正、予以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超越定价权限和范围擅自制定、调整价格或者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

处罚种类:通报批评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超越定价权限和范围擅自制定、调整价格或者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第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建议有权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四条“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违反《价格法》规定,超越定价权限和范围擅自制定、调整价格或不执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由上级政府或政府价格主管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请有权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十一)违反佣金比例的规定收取拍卖佣金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第四章第四节关于佣金比例的规定收取佣金的,拍卖人应当将超收部分返还委托人、买受人。物价管理部门可以对拍卖人处拍卖佣金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十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擅自制定、调整收费标准 处罚种类: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1、《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省人民政府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擅自设立 收费项目或擅自制定、调整收费标准的,由本级或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物价、财政部门责令其纠正或直接予以纠正,并可通报批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按规定权限由有关部门或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2、《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违法金额一律没收上缴财政。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十三)未办理收费许可证收费,收费项目被撤销后继续收费,超越规定收费范围、收费标准或增加收费次数收费,涂改或伪造收费许可证收费,不实施管理或不提供服务而收费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罚款、通报批评 法律依据:

1、《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物价检查机构责令其纠正,退还或没收非法收取的费用,并处以非法收取的费用3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办理收费许可证收费的;

(二)收费项目被撤销后继续收费的;

(三)超越规定收费范围、收费标准或增加收费次数收费的;

(四)涂改或伪造收费许可证收费的;

(五)不实施管理或不提供服务而收费的。”

2、《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对按第十八

条、第十九条规定给予处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物价检查机构可同时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向有关部门或监察部门提出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意见。”

3、《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对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的,违法金额一律没收上缴财政。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十四)不按规定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注销手续,不按规定公开收费项目、范围和收费标准,收费时不使用统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处罚种类:罚款、通报批评 法律依据:

1、《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物价检查机构责令其纠正,并可处以1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规定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注销手续的;

(二)不按规定公开收费项目、范围和收费标准的;

(三)收费时不使用统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的。”

2、《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对按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给予处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物价检查机构可同时给予通报批评,并可向有关部门或监察部门提出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意见。”

四、行政强制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强制(共4项)

(一)查封、扣押财物 法律依据:

1、《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二十条第(三)项“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场所、财物;对有可能被更换、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经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查封、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

(二)责令暂停相关营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四条第(三)项“检查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暂停相关营业;”

(三)证据保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转移、隐匿或者销毁。”

(四)责令限期退还、责令公告查找 法律依据: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四条“经营者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多付价款,责令限期退还;难于查找多

付价款的消费者、经营者的,责令公告查找;公告期满仍无法退还的价款,以违法所得论处。”

五、行政确认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确认(共1项)涉案物品价格鉴证 法律依据:

1、《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规范价格鉴证机构管理意见>的通知》(国清„2000‟3号)。

2、《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第五条“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部门是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工作的主管部门,其设立的价格事务所是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指定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机构,其他任何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对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

3、《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第六条“价格事务所出具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鉴定结论,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确认,可以作为办理案件的依据。”

六、行政征收

杭州市物价局行政征收(共1项)价格调节基金征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调控价格,稳定市场。”

七、其他行政行为

杭州市物价局其他行政行为(共 5项)

(一)价格投诉举报受理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八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对价格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者给予鼓励,并负责为举报者保密。”

2、《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5号令)第六条“价格主管部门办理价格违法行为举报的主要职责是:

(一)对举报内容进行审查,提出分类处理意见;

(二)依法办理本级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受理、上级机关交办或者其他部门转交的价格违法行为举报;

(三)指导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办理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工作;

(四)对价格违法行为举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视情况公布相关信息;

(五)对举报价格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进行鼓励;

(六)负责价格违法行为举报工作的其他有关事宜。”

3、《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5号令)第七条“价格违法行为举报由价格违法行为发生地的价格主管部门受理。

有管辖权的两级以上(含两级)价格主管部门同时收到举报的,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决定受理机关。”

4、《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15号令)第二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在举报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推诿拖延的,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报批评。

价格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举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的,以及态度恶劣,产生不良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信访工作 法律依据:

1、《信访条例》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为信访人采用本条例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

2、《浙江省信访条例》第五条“国家机关应当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提出的信访事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信访权利。”

第十五条“国家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负责人接待人民群众来

访制度、下访和约访人民群众制度、阅批重要来信制度、包案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制度等信访工作制度,保障信访工作经费,落实信访工作责任。

国家机关之间应当建立信访工作联系制度,通报信访情况,协调重大信访事项的处理。”

(三)价格听证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三条“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2、《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原国家计委第26号令)第三条“实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的项目是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定价权限确定并公布听证目录。列入听证目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应当实行听证。

制定听证目录以外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实行听证。”

3、《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原国家计委第26号令)第七条三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也可以委托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

4、《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原国家计委第26号令)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价格决策部门制定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范围内价格,未举行听证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其违反定价程序,决策无效,并责令改正。”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听证主持人违反规定程序、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听证无效,并建议有关机关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导致决策失误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价格行政复议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条“依照本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是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订行政复议决定;

(四)处理或者转送对本法第七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

(五)对行政机关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六)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五条“对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三)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四)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五)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3、《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十六条“经营者对政府价格

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非学历教育收费标准和项目的备案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学校制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对其他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学校制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篇2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及表现形式

在目前的海洋行政执法过程中, 执法机关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以下简称《海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以下简称《海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以下简称《海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海洋工程条例》) 等法律法规。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 是指广义上的责令行为。

在海洋行政执法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中,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狭义) 、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责令限期拆除、责令限期办理、责令改正、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施工、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等。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条文分布

关于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表述在法律文本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相关章节中均有出现。

在监督检查章节中出现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在形式上具有单一性, 主要表现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狭义) , 包括:《海域法》第三十九条第四项、《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五项、《海环法》第十九条第一款, 本条尽管没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明确表述, 鉴于现行的行政执法程序中在应用《海环法》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时一般均使用本条作为法律依据, 故罗列于此。

在法律责任章节中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大多伴随着行政处罚的罚则条款同时出现, 就适用方式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 并行适用, 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行政处罚并行适用, 如《海域法》第四十二、四十三条, 在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 要求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 恢复海域原状;第二, 前置适用, 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作为行政处罚的前置程序, 若行政相对人不服从命令, 则将引起行政处罚程序的启动, 如《海域法》第四十七条, 对于责令限期拆除, 逾期拒不拆除的, 才能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在海洋行政执法中的适用

适用程序沿革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海洋行政执法实践中重要的一环。根据现行的海洋行政处罚程序,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作出处罚决定的前置程序和必要环节。在多年的行政执法实践中, 执法机关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决定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执法人员例行检查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 即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决定, 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该行为的作出, 使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不仅是整个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第一个行政决定, 而且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立案调查程序的展开。为了使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作出看起来不至于如此突兀以及为完善执法程序的需要, 行政执法部门往往在随后发出检查通知及对案件进行正式立案调查。这个阶段中执法程序的展开基本遵守这样的程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发出检查通知——立案调查。

第二阶段, 执法机关在发出检查通知书之后, 如发现有涉嫌违法行为的, 即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决定, 再进行立案调查。在这个阶段中, 行政执法部门对执法程序进行了主动调整, 在检查之后一旦发现行政相对人缺乏相关用海手续的, 再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 以确保“涉嫌的违法行为”危害性不至于进一步扩大。这个阶段中执法程序的展开基本遵守这样的程序:发出检查通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第三阶段, 发出检查通知后发现有涉嫌违法行为的, 先进行立案, 立案之后再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这也是目前行政执法机关所遵照的行政执法程序。这个阶段中执法程序的展开基本遵守这样的程序:发出检查通知——立案调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需要明确的是, 在目前的行政执法程序中, 立案之后作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仅仅是在立案程序完成之后, 而并非在案件调查结束对案件定性之后。

法律依据之惑——以海洋环保执法为例

在适用依据上, 执法机关同样存在诸多困惑, 特别是海洋执法实践中, 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至今尚未取得共识。如前所述, 由于法律本身调整对象的特殊性, 在面对即时性的违法行为时, 是否必要以发出责令的方式来停止违法行为一直存在争议。以海洋环保执法中的倾废为例, 目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以《行政处罚法》为法律依据。由于《行政处罚法》的条文中并没有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明确表述, 执法机关在适用时也采取了模糊化处理, 在适用依据上仅表述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但具体到法律条文则语焉不详, 将执法依据的判别义务转嫁给行政相对人, 从而规避责任。

第二, 以《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为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 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根据法条所示, 本条规制的是行政处罚时, 行政机关同时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内容应当对应部门法的罚则部分。《行政处罚法》作为指导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的一般法, 其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规制内容的重心主要落在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上, 本身并不给具体执法机关提供可以适用的法律条款, 这才是《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原意。

第三, 以《海环法》第七十三、七十四条为依据。相比于适用《行政处罚法》, 引用上述两条法律责任条款作为依据, 似乎法律依据清晰、条款引用明确。但其致命硬伤在于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本身性质认定的偏差。

第四, 以《海环法》第十九条第一款为依据。这是目前在倾废执法过程中取得认可程度较高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上文提到, 此条款尽管在条文中没有明确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表述, 但究其内容和本条款的法律职责来说, 不难推断出其作为责令停止的暗含之意。

从上述执法程序的沿革及法律依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在行政程序法律规范缺失、行政执法程序及法律依据缺乏明确指引的情况下, 行政执法部门只能通过内在的自我纠错机制对行政执法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行政程序的千差万别和执法实践的错综复杂, 不可能制定统一的程序法对执法程序进行规范。在此意义上, 出现在执法程序上“无法可依”的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十分正常的。

当然, 行政执法部门之所以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作出积极主动的调整, 一方面来自行政执法实践的反馈, 使之认识到固有的执法程序自身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来自行政相对人法治意识的提高, 迫使行政执法部门认识到简单粗暴的执法模式可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法律风险。

从以上行政执法机关对权力行使的调整可以看出, 行政权力的自我膨胀尽管是其固有属性, 但并不是毫无顾忌的。相反, 权力在扩张的过程中是悄无声息的, 一旦遇到阻力, 便会触及行政权力自身的评估系统, 在风险与收益的利弊权衡下, 行政权力的运行往往会作出非常理性的选择。这种阻力通常来自权力与权力间的抗衡以及权力所要控制对象的抗争。

尽管执法机关已经作出了积极主动的调整, 但现行的行政执法仍未完全理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作出的前提要件和法律依据, 以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本身的法律属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性质辨析

在行政处罚过程中,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行政处罚决定之外, 唯一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决定, 这就决定了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尽管在执法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 以使之更加符合程序及法治理念的要求, 但对其认知程度却远未与其自身所应有的法律地位相一致, 在执法实践中造成操作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要厘清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适用前提和适用程序, 必须要对其法律属性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要判断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属性, 就必须要廓清其与其他几个在执法实践中容易相互混淆的概念, 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处罚、是否属于行政强制以及与责令停产停业有何区别。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处罚

在执法实践中, 曾经有过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处罚的困惑。主要问题在于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种类中的“责令停产停业”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其实从适用程序和法律性质中都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行政行为的直接目的来看,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海洋行政机关命令行政相对人履行其本应遵守的行政法上的义务, 从而达到阻止违法状态进一步扩大的目的, 其直接目的在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海洋行为。而海洋行政处罚是强制行政相对人承担其因违法行为而产生的额外义务, 从而使其承担不利后果, 其直接目的在于通过法律制裁、惩戒来纠正海洋违法行为, 警戒世人, 从而保护海洋。

从履行的法律义务来看,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要求相对人履行其本来就应该承担的法定义务, 这种义务不是额外的义务, 亦不是对其权利的剥夺或者限制, 因此不是处罚;行政处罚是依法强加给相对人一般法律义务之外的额外义务, 这种额外义务往往体现在剥夺其财产权利、限制其人身自由、禁止其行为活动、影响其信誉名声等。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与“责令停产停业”的区别

责令停止海洋违法行为是海洋行政机关依据相关海洋法律法规, 要求未取得合法用海手续的相对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用海行为, 其目的在于阻止违法用海行为的继续, 并未对用海相对人的合法财产权益造成损害, 也未课以额外的法律义务。

责令停产停业是《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的处罚种类, 是指行政机关强制违法相对人在一定期限内停止经营的处罚形式。具体来说是指海洋行政机关对通过行政许可等手段获得了合法用海权利的相对人采取的一种惩戒性制裁, 责令停产停业的目的是在一定期限内剥夺其用海权, 以其在停业期间的损失作为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也就是说, 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用海行为本身是合法的, 获得了海洋行政机关审批部门的认可。与责令停产停业相似的形式还有责令停止生产、责令停止销售、责令停止使用、责令停止发布 (广告) 等。

与此同时, 在适用程序上, 责令停产停业决定的作出需要遵守完整的行政处罚程序, 包括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陈述申辩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没有如此繁琐的程序要求。

由此可见,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与责令停产停业在适用法律、适用对象、适用程序和适用力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在我国,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特定的内涵, 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 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虽然都是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 但有明显区别。

其一, 法律性质不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结论性行政行为, 其本身就是一个行政处理决定;因为其实施以确定相对人存在违法行为为前提, 并要求相对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 故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处理决定具有终局性;只要相对人按照要求停止违法行为, 其使命就完成。而行政强制措施常常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前奏和准备;任何行政强制措施都是手段性行政行为、中间行政行为, 而不是处分性行为、最终行为, 因而具有临时性, 如扣押、冻结、暂扣证照等, 都不是最终的处理决定, 其实施后还会有下一步的后续措施。

其二, 实施前提不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实施前提是相对人违反法定义务或存在违法行为, 它不以其他行政决定为前提。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并不以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存在违法行为为前提, 而是只要相对人可能产生危害后果或涉嫌违法即可依法实施;故行政强制措施所针对的相对人的行为违法与否是不确定的, 至少还未最后定论, 或还未变成现实的状态。

其三, 实施力度不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虽然是行政机关的单方面的、具有强制性的行政行为, 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意思行为, 具有法律性而不具有物理性, 其实施有赖于相对人的主动配合, 才能产生恢复行政管理秩序的法律效果;而相对人不配合或拒不停止, 责令措施本身并不能具有足够的强制力使相对人停止违法行为。行政强制措施则不是意思行为而是实力行为, 是有形行为而不是无形行为, 且常以物理性的动作和国家暴力手段作为后盾, 其实施并不赖于相对人的配合, 如查封、扣押、冻结等。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性质认定

从法律性质上属于外部行政决定

行政决定是指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其行政职权或职责, 就特定人具体事项所作的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但不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所作的行为、虽具有行政权能的组织但并非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或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以及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行为, 不属于行政决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作为行政行为, 表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 它是行政机关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表现为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而不是由自己进行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

其次, 它是通过课以相对人一定的义务, 去实现行政法律关系模式的行为, 这和设置行政法律关系模式的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相区别。这种义务是为相对人设定行为规则, 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事项或者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规范。

第三, 相对人如果不履行责令停止的决定, 可以引起行政强制执行。这是行政决定和一般的行政管理措施明显区别的地方。一般来讲, 如果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措施, 可以引起行政机关对其进行行政制裁如行政处罚而不是直接引起行政强制执行。

第四, 行政决定是行政机关依法或者依职权作出, 即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具体的法律条文作出, 也可以依据固有的职权作出。这既不同于行政处罚, 亦不同于行政强制措施。但不管是依法或者依职权作出, 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才是合法有效的。在现代法治国家, 不允许存在不遵守法定程序而完全由行政主体自由作出的行政决定。

罚则中各种“责令行为”与行政处罚的再区分

在上述法律性质的辨析中, 已经从直接目的、立法角度、履行义务等方面, 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进行了区分。其实在执法实践中, 对于监督检查阶段出现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执法机关一般能够从简单的程序发展先后进行区分。对于罚则中出现的各种“责令行为”才是执法机关定性的最大困扰, 这就需要从另一个维度进行解析。

出现在法律责任中的各种“责令行为”, 在他们出现的时候往往直接与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等处罚种类并处。此种情况下, 并不能因为其出现在法律责任中就据此以为其是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第七项所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从立法技巧上讲, 是一个挂一漏万的“兜底条款”, 而判断一个行政决定是否属于行政处罚, 仍然需要从行为性质进行认定, 不能因为出现“并处”的字眼就想当然地认为其前后表述的行政行为都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相反, 从行政决定的角度看, 不管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还是责令停止生产, 其行为性质与行政处罚确实是一致的, 即都属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在这一点上, 法条适用“并处”的表述并不矛盾。

此外,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 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本条明确廓清了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行为与行政处罚在法律属性上的区别。对于相对人的违法行为, 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手段和方式, 行政处罚只是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之一, 所以在几种不同的行政处理手段同时使用时, “并处”的表述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而据此推断各种责令行为属于行政处罚就显得既不谨慎又不合理。

这也是目前行政处罚决定中为人诟病的地方, 现行的行政处罚决定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恢复海域原状等不属于行政处罚的内容全部包罗在列, 在后续对处罚决定的调整建议中会对此有所提及。

司法裁量对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确认

引入国土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现实案例, 以期为海洋行政执法提供参考。

案情回放:2008年5月10日, 某国土局工作人员通过巡查发现辖区内一家企业擅自占用基本农田开工建设厂房, 遂当场口头责令该企业停止施工, 等候处理。5月11日, 当工作人员再次来到现场检查时, 发现该企业还在施工, 于是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四十四条,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之规定, 当场下发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并予以送达, 同时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进行制止。该企业对此不服, 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认为国土局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违反了《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 属程序违法;同时认为国土部门强行制止亦属越权, 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国土局应诉认为:该企业在开工建设时没有取得合法的用地手续, 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立案程序是国土局内部程序问题, 与案件查处无关;《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 对继续施工的, 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由于在举证期限内国土部门未能拿出笔录等有力证据, 法院最终判决撤销了下发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根据《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二十五条:经立案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的,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发出《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 送达当事人。即认定有违法行为是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的必要条件。本案中, 尽管国土局明知该企业存在违法用地事实, 但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尚未经过法定调查取证程序确认, 而只是执法部门的主观判断。对于没有证据支持的事实, 法院是无法采信的。因此, 法院最终认定国土局先行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属程序不当, 并作出了撤销该通知书的判决。

具体到海洋行政执法实践中,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首先, 不能凭主观感觉判断当事人的违法行为, 并先行定论。在办案过程中要准确区分“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两个概念, 因为一旦进入诉讼程序, 只有法律事实才会作为证据被采信。其次,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第二十五条所规定的内容对规范海洋行政执法过程中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具有参照性的意义, 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作出必须是在经立案调查认定有违法行为之后, 这也和本文阐述的观点相契合。再次, 作为新兴的执法部门, 海洋行政机关完全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具有先进执法经验的部门进行学习和借鉴, 再结合本部门的执法实践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 从而为我所用。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在海洋行政执法中的现实分析

执法实践的现实需求

在多年的执法实践中, 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对于巡查过程中发现的涉嫌违法用海行为, 如果不立即责令停止, 会放任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进一步扩大, 对于行政机关有不作为之嫌。

其理由在于,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 由于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作出是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实施的, 其过程相对短暂, 实施程序比较简单, 不应受到过于严苛的程序性要求。这是处理行政执法紧急事务的必然要求, 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维护公共利益。就海洋行政执法来说, 一旦发现海洋违法行为, 海洋行政机关有权力更有义务责令停止, 否则将承担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如面对倾废和海砂开采等耗时短、隐蔽性和机动性强的违法行为, 如不及时制止便无法取得有力的证据。

其法律依据是《海域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监督检查中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且, 《海域使用管理法释义》第三十九条第四项也明确规定, 责令非法占用海域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反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是保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监督检查权的重要手段, 也是及时阻止违法行为, 保护海域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措施。在查处过程中, 为了尽可能减少被非法占用海域的单位或者个人的损失,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责令停止, 是非常必要的。

法治理念与现实考量

应该说, 上述观点看似既使行政机关履行了法律职责、维护了行政管理效率, 又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支撑, 但仔细推敲, 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几个逻辑上的问题。

第一, 从法律性质来看, 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首要前提在于该行为违法, 并且这种违法获得法律程序上的确认。《海环法》和《海岛法》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狭义) ”的相关内容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即是最有力的证据。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在违法行为定性之前即能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这也是现行执法程序中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使用的硬伤所在。

一般来说, 在行政执法程序中, 对案件是否违法的定性应该在充分的调查取证终结后, 并经过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审查。对此,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结合海洋行政执法的相关规定, 通过行政执法办公会议认定行政相对人存在违法行为且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为必要时才能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决定。

第二, 从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及行政机关的作为义务来看, 上述观点无可厚非, 行政行为是否高效的确是衡量行政机关管理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是从行政执法的程序正义来讲, 却不能成为行政执法部门僭越法定执法程序的托辞, 法律规范的制度价值必须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尊重。

程序正义作为确认或分配权利义务的过程与方式所体现的正义, 强调过程与方式的正当与合理;与实体正义强调的分配权利义务的结果所体现的正义相比, 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这是程序正义的价值精髓。程序正义作为实体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 而且实体的正义只有通过程序的正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只有做到依法执法, 才能使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实现。因此, 法律程序是否公正、是否具有正义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治能否实现。在海洋行政执法过程中, 不仅基本事实和调查取证要过硬, 同时在执法程序上也必须过硬, 这才是真正的依法行政。

第三, 从法律依据上看, 尽管《海域法》第三十九条和《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了行政机关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但我们更倾向于这里所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是对“违法行为”的一个过程上的动态描述。在检查过程中的所谓“违法行为”, 其实是从后往前看, 整体地看待当事人行为, 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在检查阶段给予了“违法”的表述, 并非在此阶段就可以对整个“违法行为”作出一个明确的定性。

在这方面《海环法》所用“应当予以制止并调查取证”的表述既赋予行政机关依法制止“违法行为”的权力, 又避免对“违法行为”的定性问题, 既严谨又充分体现了高超的立法技巧。

第四, 从执法实践的现实需要来看,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责令停止是执法实践所必须, 这一点毋庸赘言。其实, 只要在作出责令停止的过程中避免使用“违法行为”等定性的字样即可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 只需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的内容稍作调整即可。对此以下专门阐述。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在海洋行政执法中的调整

现行海洋行政执法程序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决定的作出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海洋行政执法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针对倾废、海砂开采等违法行为的特点, 能否做到在保障依法行政的前提下, 不仅体现行政执法及时、高效的特点, 又能给予违法行为严厉的打击, 做到几者之间的总体平衡和有机统一, 这不仅需要立法上的前瞻性和高超技巧, 更考验执法部门的执法智慧。在立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执法理念, 应该成为执法部门更进一步的追求。因此, 我们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通过对行政执法程序的简单调整来解决上述矛盾。

执法程序上的调整

在调查取证阶段, 用“责令停止用海行为”来取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以避免在案件调查终结之前对用海行为是否违法作出法律上的定性。作出“责令停止用海行为”的理由可以表述为为了配合行政机关查清案件事实, 而非“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中“违反XX法XX条”。对此, 《海环法》第十九条第一款、《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在案件定性之后, 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决定书”, 其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部分有关责令停止的表述。如《海环法》第八十条, 《海岛法》第四十七、四十八、五十条。如果是涉及《海域法》和《海洋工程条例》的, 则可以作出“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海域” (《海域法》第四十二条) 、“责令限期改正” (《海域法》第四十六条, 《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八、五十一条) 、“责令停止建设、运行” (《海洋工程条例》第四十六、四十九条) 通知书。仅从字面意义上来讲,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表述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泛化描述, 囊括了法律条文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在法律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应当遵从法条的规定, 给予明确化的文字描述。

文书上的调整

用“责令停止用海行为告知书”来取代现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以非法填海为例, “责令停止用海行为告知书”可以表述为:经查, 你单位在XX项目建设中, 实施的填海行为涉嫌违反《海域法》第XX条, 为配合本机关查清事实, 现要求你单位立即停止用海行为。

现行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改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决定书” (如果法律条款中规定是责令限期改正的, 则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决定书, 以此类推) 。以非法填海为例,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决定书”可以表述为:经查你单位在XX工程中实施的填海行为, 违反了《海域法》第XX条的规定, 主要证据有⋯⋯, 依据《海域法》第XX条的规定, 本机关现责令你停止该违法行为 (或者责令你在XX期限内, 对该违法行为进行改正) 。如不服上述处理决定, 可在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XXX海洋局或XXX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也可以在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向XXX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诉讼期间, 本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当然, 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对责令停止的相关内容不再进行表述。这样的程序设置可以把处罚决定书中不属于行政处罚的内容单独列出, 不至于对其行为性质产生争议。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实效的法律保障

在实践中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 如何确保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法律实效, 即在违法相对人拒不履行该义务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其法律实效?行政机关能否对此强制执行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目前的法律法规其实给出一概而论的答案。但《行政强制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 既然恢复原状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那么其他责令行为被纳入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范畴之内也是《行政强制法》的应有之义。

从以上学理的阐述可以推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结论, 这给行政执法机关确保公权力行为的执行力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难点在于:与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不同的是, 单纯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标的、方式难以确定, 因为其是要求相对人进行不作为的义务, 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过程中, 并没有具体的可执行标的和明确的执行方式。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篇3

关键词:行政合同;法律救济

一、我国行政合同的法律地位及性质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众对行政民主化的期望,私法中“合同”的概念被引入公法领域,行政合同由此而生,它结合了契约精神和现代行政理念,具有“柔性”管理和“弹性”行政的特点,可以说,行政合同是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快速和深入发展的产物。当前,“行政合同”在我国还不是一个法律上的称谓,民法学者普遍否认行政合同的存在,行政法学者则将其划入行政法范畴。然而,随着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与完善,公私法领域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分割式”方法划分,公私法理念相互借鉴与移植也是法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助推剂。而且在我国司法实践中,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明确了“行政合同”是27种“行政行为种类”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行政合同的存在毋庸置疑,因其签订目的是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国家行政管理目标,其指向性应更为偏向于行政法领域,是一个“披着民法外衣”的行政法概念。

对于行政合同的性质,理论上意见不一,笔者认为,行政合同是公私法结合的产物,其性质应始终具有行政和合同的双重性。行政合同的“双重性”可见于行政合同的自身特征,“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定是行政主体”、“行政合同签订的目的是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机关享有行政优益权”体现了行政合同的行政属性;“行政合同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为前提”则体现了行政合同的合同属性。

二、我国行政合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立法规范,法律法规间冲突严重

目前,针对行政合同立法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法律法规没有关于“行政合同”的法律概念,未将行政领域中客观存在的合同明确定性为行政合同。从现行立法规定的状况来看,只有某些特定领域的“行政合同”得到了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的确认。例如《公务员法》中涉及了公务员合同的有关规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中引用了合同制度、《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则以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明确了“行政合同”的含义及相关制度。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于“行政合同”之规定存在着许多冲突,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中把政府采购合同定性为行政合同,但是《政府采购法》与《合同法》却将其确定为民事合同。

2.行政合同发生纠纷,诉讼形式运用标准不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形式有很多,如协商、行政机关内部裁决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合同纠纷的救济还未做出统一的规定。行政合同发生纠纷后应采取何种诉讼形式,是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像城市建设拆迁补偿的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纠纷,大多被当做普通的民事案件,通过行政机关内部裁决和法院审理两种途径解决。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进入诉讼阶段的行政合同案件都当作民事合同案件处理,法院未将其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即使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也往往会驳回原告诉请或建议当事人转向民事诉讼。

三、完善我国行政合同法律救济制度

1.充分发挥司法外救济的作用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多是通过司法外途径来解决关于行政合同的纠纷,且通常都解决得比较圆满。协商可由双方当事人通过非正式谈判与意见交流,逐渐消除双方对于合同理解的差异以及相关纷争,是所有解决方法中成本最低且效益最高的方式,而且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一次截止,多是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协商这种解决方法有助于二者重新修复关系。仲裁或行政机关内部裁决,是当前行政机关为了解决某些特定行政合同纠纷,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仲裁机构,如人事仲裁公正厅,受理相关行政合同纠纷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决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内部机构或人员之间的行政合同纠纷,有着较好的示范作用。

2.建立切实有效的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

第一,行政诉讼是行政合同纠纷的唯一司法救济途径。实践中,由行政合同引起的纠纷大多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这种对于行政合同司法救济方式的错位,与当前法学界针对行政合同理论研究的现状相关。运用民事诉讼解决行政合同不利于行政合同纠纷的妥善解决,也不能体现行政合同之内在价值。笔者认为,行政合同是行政法于实践中发展的产物,行政合同争议属于行政争议,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应当由行政诉讼法调整,因此应将行政诉讼作为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唯一司法救济方式。

第二,保障行政机关的原告资质与反诉的权利。众所周知,行政合同的成立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关于行政合同的争议是在双方达成合意的条款之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行政相对人并不是恒定受害者,行政机关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可见,现行行政诉讼制度规定的单向性救济制度,实际上是剥夺了行政机关寻求救济的权利,并不能完全满足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需要。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将行政合同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在行政诉讼机制中加入双向性救济制度,保障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平等。

四、结语

尽管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仍然富有争议,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行政合同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行政合同制度的建立不单因为这种管理方式具有灵活性等特点,而且能为解决行政合同纠纷开辟一条道路。我国应尽快以法律形式确立行政合同的地位,完善行政合同之法律救济,同时应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司法经验,重构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结构,吸纳双向性的行政合同救济制度,并在原告资格、举证责任、责任方式和措施上作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周宁宁.论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J].商业时代,2011(30):95-96.

[2]杨晓阳.浅析我国行政合同救济制度[J].知识经济,2012(9):47-48.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篇4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镇行政执法责任制方案】2015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2015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

2015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 为加强和规范医疗系统行政执法工作,促进医疗系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根据县政府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工作要求和精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紧紧围绕县委和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执法为民,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

制和评议考核制,建设法制形象单位,全面强化医疗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政权。

(二)基本原则:依据宪法和法律,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合法行政,高效便民原则,把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原则,推动我所执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以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以强化建设行政执法责任为核心,范文写作以合法、高效地履行法定职责为原则,以保证建设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正确实施,促进依法行政进程,建设法制形象单位。通过清理建设行政执法主体,分解执法任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完善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制等行政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并实施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行

为规范、监督有力、奖罚分明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公正执法,严肃执法,保障行政执法活动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二)主要目标

总目标: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执法队伍,实现依法行政。

具体目标:

1.组织领导得力。成立以所长为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小组,将法制工作作为重要职责,将依法行政作为基本工作方式,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2.执法权责明确。熟练掌握与本单位行政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明确具体执法权限与相应的法律责任。

3.监督机制完善思想汇报专题。法制监督的各项制度健全,对行政执法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4.执法队伍合格。行政执法人员

按计划安排参加法制培训,经统一考试合格,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遵纪守法,熟悉执法业务,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文明、廉洁执法。

5.执法行为合法。实施各项行政执法行为主体资格合法,合乎法定权限,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合法、适用正确,决定合法适当,程序合法,文书规范齐备,经得起行政复议或诉讼检验。

三、实施步骤及措施

1.明确执法依据。全面查阅、检索涉及乡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详列目录。

2.界定执法权责。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纵向上界定具体行政执法权、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管理权,以及违法行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开展执法活动,杜绝越权执法现象。

3.分解执法权责。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实行行政

执法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及工作分工,将执法职权分解到各科室主管领导,进而分解到执法人员,并层层明确执法过错责任,严格做到执法责任“三落实”(落实到领导,落实到执法科室、落实到执法人员)。

4.明确执法任务。按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行政法责任制的要求和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详细拟定出本部门的执法项目,执法依据、执法标准,并贯彻实施。

5.落实执法责任。在明确执法任务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对每一个行政执法项目要在部门分解细化明确每个执法部门,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任务、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标准和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进一步完善我所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制度,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为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明

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

6.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法。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时应当合法、适当,行政处罚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

律、法规准确、处罚得当。

7.完备执法文书。各项行政执法行为都要有与履行程序相配套的执法文书,凡是上级主管机关统一制发执法文书的,要按规定正确使用;上级未制发的,可根据各项行政执法程序的需要自行制备使用。

8.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与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的配套制度。主要有:①执法公示制度,要将本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执法依据、执法内容、主管领导、实施机构、执法程序、法律责任、各项执法制度等用公示版加以公示;②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制度;③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④立、结案领导审批制度;⑤重要案件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制度;⑥罚款决定与收缴分离制度;⑦文明廉洁

执法制度;⑧行政处罚统计报告制度;⑨规范性文件审核和上报备案制度。

四、主要职责

(一)本单位主要领导工作职责

1、负责本单位执法责任范围的全部法律、范文TOP100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

2、定期研究并安排部署行政执法工作,及时解决行政执法中的重大问题;

3、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

4、定期组织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学习与执法责任范围相关的法律知识;

5、依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具体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6、负责对本单位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表扬先进,批评错误,追究违法者的责任;

7、依法组织对违法事件的调查,组织对行政案件中的复议和诉讼,作出行政处罚和复议决定,查处违法行为;

8、按本方案将行政执法责任分解

落实到相关科室和行政执法岗位;并及时组织对执法责任制实施情况的检查;

9、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它执法责任。

(二)本单位分管领导工作职责

1、负责分管工作执法责任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

2、研究分析分管工作行政执法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3、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

4、定期组织分管股室的负责人定期学习与执法责任范围相关的法律知识;

5、对分管的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教育;

6、对分管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检查;

7、参与分管的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组织草拟处罚决定、复议决定,诉讼答辩等法律文书;

8、协助主要领导完成行政执法任务,办理主要领导交办的行政执法事宜;

下页

余下全文

2015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方案

9、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它执法责任。

(三)办公室工作职责

1、理顺与各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完成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中规定的内容;

2、负责本单位执法责任范围的全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指导实施;

3、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

4、定期不定期通过询问、实地查看的方式,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行政执法工作的进展,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完成情况,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县直有关部门,作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5、具体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与执法责任范围相关的法律知识,负责按排会场,做好会议记录,做好考勤;

6、对单位内讨论通过制定的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规定,制度、措施、办法、认真进行核理汇总,发挥好上情下达的作用,对违规造成的影响行政执法工作的责任人进行通报和处罚;

7、依法组织人员对违法事件进行调查,具体组织行政案件中的复议和诉讼,作出行政处罚和复议决定,查处违法行为;

8、认真做好上级有关行政执法工作来文的登记、传阅、管理、备案等工作;

9、单位内开会决定的有关行政执法工作需要目前及今后完成的工作事项形式会议纪要,下发到相关责任股室及执法岗位,切实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执行、落实;

10、积极认真完成县直有关部门、本单位主要领导交办的执法责任范围的工作;

11、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执法责任。

(四)各科室行政执法工作职责任

1、在本单位所长领导下,具体组织本科室负责的执法责任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

2、拟定本科室负责的执法责任范围内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方法及步骤,确定执法重点及分工范围,明确执法责任人员,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3、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

4、组织本科室执法人员学习与执法责任范围相关的法律知识;

5、对违法事件进行调查,依法取得确凿证据,按法定程序作出记录,及时向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汇报;

6、预防和纠正执法违法行为,及时将发现的错案通知法制机构;

7、协助分管领导完成行政执法任务,办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交办的行政执法事宜;

8、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它

执法责任。

(五)直接办理行政执法事项人员工作职责

1、依照法定权限,幅度和程序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做到不越权、不失职、不滥用职权;

2、按规定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做到举止端正、文明礼貌;

3、依法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证据,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依法提出处理建议;

4、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教育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法人和其他组织守法;

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执法责任。

五、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1.实行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行政执法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实行重大案件行政处罚备案制

度,监督所执法执法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须报相关部门备案。

3.实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本部门制订的规范性文件须报有关部门备案,把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关。

4.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因违法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错误处理决定,按有关规定程序调查处理,弄清原因、明确责任,并责令改正。对相关责任者,要追究责任,对严重违法犯罪的,依法严肃处理。上页

行政执法责任制 篇5

为切实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严格依法行政,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责任制。

一、行政执法职责

(一)全局主要职责:负责对辖区内药品的经营、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

1、监督实施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监督实施药品法定标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医院制剂规范;监督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监督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3、监督实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准;实施对医疗器械产品监督管理。

4、监督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对当地媒体刊播的药品广告实施检查监督。

5、组织对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药品、医疗器械、药品包装材料等质量的抽验工作;监督实施国家关于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购销规则;会同有关部门监督中药材集贸市场;依法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和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监管药品生产企业在辖区内设立的办事处。

6、依法监管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及特种药械。

7、组织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8、管理市以下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9、承办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股(室)主要职责

1、办公室:协助管理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文件的收发、传递、打印、复印;负责局机关综合性文件材料的起草、审核;负责保密、档案、信访、印鉴管理、大事记录、值班安排;负责宣传、信息的编发;负责局各种会议的组织及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进行协调督办;负责行政执法案件的审核、听证、复议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负责局机关的事务管理、车辆管理;负责档案的办理、招商引资、政务窗口、计划生育等工作;负责局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的购置、保管及登记发放;协助市局做好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受理申报;负责局机关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负责做好对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执行国家各项财务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负责做好财务会计帐目和报表工作,搞好财务管理;负责财务会计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协助做好局内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放工资及各种费用的报销;协助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会同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教育;协助处理党员的违纪案件。

2、食品安全监察股:组织拟订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检测

与评价

工作;汇总并上报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根据授权,组织协调开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的专项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组织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指导全县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健

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3、药品监督管理股:监督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监督实施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监督实施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依法监管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及特种药械;实施药品流通管理制度和办法,初审药品零售企业资格;依法监督医疗器械的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管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协助办公室做好监管相对人的业务培训工作。

4、稽查股(对外加挂食品药品监督稽查队牌子):依法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进行稽查、抽检;受理药品和医疗器械违法案件的举报;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案件;协助对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进行查处;完成市局机关交办查处的案件,承办有关市、县协查案件。

5、监察室:负责对监察对象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

受理对监察对象违反行政执法问题的控告和被监察对象的申诉;负责立案调查监察对象行政执法中违法违纪案件;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保护监察对象依法行使职权。

二、执法责任制

根据以上职责,全局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1、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局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能,各负其责。采取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形成全市药监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网络。

2、各级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执法负全面领导责任。

3、全局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岗位,对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执法负直接责任。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篇6

第一条:为促进城管监察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保证具体行政行为合法、规范、适当,防止和减少错案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大队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过错责任的对象,是太康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以下简称城管大队)所属机构(中队)及监察人员。

本规定所追究的过错责任,是指具体行政行为超越法定职权、滥施行政处罚或违法程序法、实体法的规定,依法必须撤销或变更的案件及行政行为。

第三条:过错责任的追究,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自律与从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过错责任追究实行大队长负责制,成立由正、副队长和督查中队和相关中队主要领导组成的错案责任追究的审理委员会,负责各类过错的复核,认定,具体工作由城管大队督查中队承办。

第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过错追究责任:

(一)人民法院判决、县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决定撤销、部分撤销、变更或者部分变更、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和责令限期履行义务的;

(二)各级执法监督机构检查认定、城管大队自行发现或者社会监督反映不合法、不规范、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行政处罚所依据的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或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或滥用职权的,经查证属实的。

(三)执法人员过错行政行为或个人过错行为受到群众举报或在网络等媒体披露,给单位整体形象造成影响的。

(四)其他过错责任,各相对人造成损失或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

第六条:实施当场处罚的案件,因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导致过错责任、超越职权或者滥施行政处罚的,由案件承办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第七条:各中队负责办理的案件,因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当导致过失责任的,由审批的负责人承担责任,法制员承担相应责任;因案件承办人工作不到位,导致中队负责人、法制员认识错误而审批的,由案件承办人,中队负责人、法制员共同承担责任。

第八条:对过错责任人,应视其过错程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行政违法行为应给予制止或行政处罚而不予制止或行政处罚,情节轻微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应适用一般程序,而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及不应当场收缴罚款的,而实施当场收缴或者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通报批评。

(三)越权限实施行政处罚造成行政赔偿的,由案件负责人承担50%以上的赔偿费用。

(四)实施处罚或承办人处于不正当目的实施行政罚款或超越城管大队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行政赔偿的,由案件负责人承当全部赔偿费用。

(五)用、私分、毁损先行登记保存物品的,收缴罚款不开具统一罚没票据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行政赔偿的,可以由案件负责人承当全部赔偿费用。

(六)个人行为或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行为给大队造成影响的,所造成的赔偿责任全部由个人负责。

全年出现

(一)、(二)项所列情形的,年底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出现

(三)、(四)、(五)项所列情形的,责令下岗培训,经培训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调离,并给予适当经济制裁,中队不得评为先进。

第九条:一经发现错案线索,城管大队督查中队应当予以里调查,并于30日内写出调查报告,作出结论,提出处理意见。经错案责任追究审理委员会复核,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条:凡吃请受贿,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造成错案的,由城管大队负责立案调查,一经查证属实,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被追究错案的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城管大队错案责任追究审理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

第十二条:城管大队错案责任追究委员会受理复议申请后,应认真审查,并在15日内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复议决定。

第十三条:本规定具体实施中的问题,由太康县城管监察大队负责解释。

行政执法及其法律责任 篇7

行政事业单位,指的是那些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公众教育、文化、医疗等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1]国家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推动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健康发展,为其设立了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1)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众多不良资产。这不仅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职能的履行。

1. 1 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实现其预期收益的资产。由此可见,第一,不良资产是相对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的。不良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角度来判断的,而不是从不良资产的债务人的角度来判断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可能并非处于良好经营状态,但只要期限届满后,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实现其预期利益,那么行政事业单位的这部分资产就是不良资产。第二,不良资产是我们在现实条件下做出的一种判断,即其是针对某一时间点的资产状况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是处于动态过程中,不同时点就会有不同的状况。过去的优良资产不等于现在仍是优良资产。[2]

1. 2 性质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因其仍属于国有资产,可能还是具有国有资产的某些特殊性质,如非营利性等特殊性质。但从现实实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良资产的表现形式多为不良债权,即具有难以正常实现的属性,使得其更多具备不良资产的性质———贬值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贬值性不仅造成了正常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因其占有主体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也使得国家的日常管理运行与社会公共服务等之能无法正常实现。所以强调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贬值性这一性质对于清晰认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危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从中外不良资产的处置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采取催收、冲销还是证券化处理等处置方式,不良资产的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贬损,而这也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贬值性。

1. 3 特点

由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内涵和性质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一是公共利益性。从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来源来看,其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行政拨款与行政划拨,只有少部分来源于社会的馈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的方式获得的资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良资产原本应用于行政管理运行的实现和社会公众服务需求等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二是产生原因复杂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既有违法原因,如违反单位财务制度设立 “小金库”、滥用职权行为以及贪污腐败行为,同时也有如合法投资失败以及经济波动等非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因而造成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三是价值评估与处置困难性。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之所以成为不良资产,就在于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价值,同时也因为不良资产债权人的信用和履行能力变化而变化。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上述特性在客观与实践上造成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困难,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良资产往往牵涉社会公共利益,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与其他企业不良资产相比,处置起来更加困难。

2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产生之法律缺陷

2. 1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法律规制立法层次较低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法律规制在 《民法通则》 《会计法》 《审计法》 《预算法》中都有体现,[3]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律,主要依靠的还是早年颁布实施、法律效力阶级较低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1995 年由原国家资产管理局制定颁布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办法》和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4]1998 年和2000年先后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制定颁布的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5]2006 年财政部公布了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表面上看财政部于2006 年公布的这两个 “办法”对有些问题做到了基本解决。但是由于这两个 “办法”从法的效力阶层来说仍然只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十分有限,对于越权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6]同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于地方来说并不绝对有效,更多的只是指导意义,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覆盖面较低,这也加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法律监管难的尴尬局面。

2. 2 调整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法律内部关系不和谐

尽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较多,但是这些监管的法规规章十分分散,甚至可以说没有形成体系,相互之间发生法律冲突以及法律监管空白问题屡见不鲜。第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之间冲突严重。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的法规规章出自多个毫无隶属关系的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往往都匆匆出台法律性文件,导致各法律文件之间关于同一事项的规定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的法律依据模糊不清,法律执行困难,进一步加剧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不断产生的局面。第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空白问题突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空白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没有统一的监管法律制定主体导致无法从整体上对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进行立法考量。各个监管法律制定主体基于自身部门利益考虑对于有益于自己部门的法律事项纷纷通过颁布法律性文件进行规制,对于无关部门利益却十分烦琐的法律事项都视而不见等。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法律空白问题相较于法律冲突问题而言,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监管法律冲突的前提一般是有对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的存在,而监管法律空白问题往往是连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都没有,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法律执行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空白问题,更加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产生。

2. 3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立法滞后,可操作性较弱

行政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7]作为监督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行政法律本应紧跟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变化形势,应对其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 “非转经”等国有资产改革最容易出现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时期。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原国家资产管理局从事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立法工作。该局相继在1992 年10 月、1995 年9 月出台了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和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并于1995 年5 月联合建设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出售国有住房资产管理的暂行规定》。但是在1998 年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出于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国有资产管理局被并入财政部,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也归并到财政部。但是从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管理和监督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仍然不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销以后,其颁布的相应部门规章的效力也在人们心中被大打疑问号。虽然财政部于2006 年颁布了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10 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形势已经大为变化。从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现实问题来看,正是因为这些陈旧的法律仅仅调整行政事业单位的一般财务管理问题,因立法时的市场经济观念问题和法律天然具有滞后性等因素,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配置合理性等实物管理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也间接地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法律监管空白。立法的滞后也造成了规制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法律可操作性较弱。如财政部与2006 年7 月1 日公布实施的两个 “办法”原则性的内容过多,缺乏具体操作的规则,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进行法律执行时总是出现缺少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从中外经验和教训来看,法律执行的不到位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进行 “非转经”中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最大的教训是坏的所有者强化了腐败并迫使执法软弱,正是这种压力致使资本市场不执行法律变成了今天的行为规范。[8]

3建构防范行政事业性不良资产的法律规制体系

3. 1 在国务院层面尽快出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

尽管在1998 年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国就已经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权划归给了财政部,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尽管财政部于2006 年颁布了两个 “办法”,但是在此期间国家物价局、建设部等颁布实施了各种法律性文件。从现实实践来看,这些法律性文件与两个 “办法”经常发生冲突的尴尬局面,因此这两个办法并不具备成为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的条件。如果从国务院层面出台一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则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的立法位阶提升到行政法规层面。从法律效力方面,解决与其他监督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发生法律冲突的问题,同时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进而在更高的法律层面制定统一的法律原则、调整方法,全程把控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产生、处置等环节。至于为何不直接出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 《国有资产管理法》尚在立法规划中仍未出台,如果过早制定颁布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可能会出现该法律与在其后颁布作为基本法的 《国有资产管理法》立法精神、指导思想、原则、保护手段与方法相冲突。这也更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种类繁多,监督和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行政法规相比于法律而言修改程序更加简便,立法周期也更加短。从行政法规而非法律层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行了立法,更加有利于提升监督管理法律规范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及时为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准确、完善的法律依据。

3. 2 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实现和谐统一

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体系良好的内部关系是管理监督并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实现监管法律体系内部关系的和谐统一不只是一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就能够解决的。从现实实践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体系内部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财政部于2006 年颁布的两个 “办法”同其他部门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协调。要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国务院法制部门对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的法规和规章进行整理分类。如对于早年由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颁布的规章,因为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销,[9]应当立即废止。对于其他的法规和规章进行清查时,如果就某一监管事项不同的法律性文件有相重合或相矛盾的地方,可以根据法律效力的冲突的解决方式予以解决。另一方面,从现实实践中可以发现引发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律体系内部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因此加快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明确监管主体,解决监管机构设置的不统一问题,也可以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监管法规和规章立法活动时,更加注重整体规划,突出计划性,并且对行政事业单位不良资产问题的动态和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周茂青.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流失与法律保护机制的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

[2]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视点[J].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3]王红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法律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6):58-60.

[4]王璐.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剖析[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1):67-68

[5]庞景珠.加强中小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议[J].今日科苑,2007(18):96-97.

[6]刘方.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迫切性[J].辽宁经济,2005(6):34-35.

[7]Bernard Schwartz.Some Crucial Issues in Administrative Law[J].Tulsa Law Journal,1993(28):793.

[8]Gerard Roland.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 and Restructuring:The Lessons from the Transition Experience[R].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World Bank,2000.

关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探析 篇8

关键词:行政许可;法律责任;违法形态

一、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最基本要求,行政许可行为也不例外。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责任分为两种:一是撤销的责任,二是补救的责任。所谓撤销的责任是指行政机关有义务撤销违法的许可,恢复到许可以前的状态。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违法发放、变更许可行为而言的。当行政机关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给予许可后,申请人取得了不应当取得的许可,就可能会给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造成损害和威胁,如果不及时纠正,必定会违背许可的目的。所以,行政机关一旦发现行政许可行为违法,为了保障公共利益,应当撤销该项违法的许可行为。当行政机关违法变更了一项合法的许可,导致他人利益遭受损失时,行政机关也有义务加以及时纠正。撤销责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依法行政原则。

根据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原则,对于违法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纠正的责任,使之恢复到许可之前的状态。例如,行政机关对于不符合生产条件的申请人发放了药品生产许可证,如果不加以纠正,许可证持有人就会根据许可的权利生产不符合条件的药品,必然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所以,只要行政许可行為是违法实施的,不管是程序违法还是实体违法,不管是相对人违法还是行政机关违法导致的许可结果,许可机关都必须撤销。如果许可机关不撤销其违法行为,上级机关有权撤销。作为许可行为利害关系人的第三人也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撤销违法的许可行为。如果在违法的行政许可行为没有特定的受害人,那么,代表公益的其他国家机关,如检察院也可以要求行政机关撤销其违法的许可行为。撤销的途径可以是行政机关的自行撤销,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予以撤销,还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予以撤销。

撤销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撤销、许可证照,撤销违法的变更、废止、核准、备案、登记等行为,确认某项许可行为无效或者违法,收回已经发放的许可文件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违法行政许可行为都可以直接予以撤销。因为撤销的责任不仅受依法行政原则支配,同时也受信赖保护原则支配。特别是当撤销涉及违法授益行为时,必然会给受益人造成一定财产损失,所以要求行政机关在“不违反信赖保护时,行政机关始得向后撤销之。如果行政行为的受益人因信赖该行为已就其生活关系作成持续二无法更改之转变时,向后之撤销亦非所许。”因此,违法的许可行为是否必须全部撤销要在权衡受益人的信赖利益是否值得保护以及不撤销行政行为会给公共利益造成何种影响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许可的另外一项责任是补救责任,可以理解为补偿受害者责任。该项责任受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支配。如果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导致许可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第三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的,行政机关根据信赖利益保护的原则决定是否撤销该行为,如果撤销,必须对受益人由于信赖该行为的合法存在而产生的利益加以补偿。那么,究竟由谁来承担行政许可的补救责任呢?又如何承担这种责任呢?通常情况下,谁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就应当由谁承担违法许可行为造成的损害。如果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实施的违法许可行为,导致行政相对人利益遭受不当损失的,当然应当由城建部门给予补偿。行政机关承担补偿责任的标准则应根据违法的种类和过错的程度以及相对人是否存在故意等具体情形判断。为了进一步阐明行政机关违法许可的责任问题有必要对下列问题加以认真研究。

二、行政许可违法的形态

1.行政机关无权限许可的责任

行政机关享有的许可权与其他权力一样都必须来自法律的授予,未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得实施任何许可。但是,当行政机关对自身权限的认识发生偏差而实施了法律并未授权的许可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呢?首先,行政机关应当承担纠正责任,即撤销违法的许可行为或者确认该项许可为无权限的无效许可。其次,许可机关还应当承担善后责任,即补偿无过错的申请人由于获得许可或者失去无效许可遭受的损失。例如,城市市容监察大队并无临时建筑搭建的许可权,但是,当相对人对市容监察大队提起申请后,监察大队作出许可决定,允许申请人搭建临时建筑。很显然,按照职权法定原则,这是一项无效的许可行为,对政府机关并不应该产生任何约束力。但是,作为许可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行政机关的职权分工,申请人本身并无过错获得许可而产生的利益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对自己实施的无权限许可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如果申请人对于许可权限有了解的情形下,即明知行政机关无许可权故意提出许可申请的,因此获得许可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例如,申请人明知开办餐馆应向食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许可申请,但故意向当地基层政府如乡政府提出,此种情形下获得的许可属于申请人有过错的无权限许可,行政机关不承担责任。

2.行政机关越权许可的责任

行政机关实施许可行为还必须遵守职权法定原则和不得越权原则。任何行政许可机关都必须在自己的许可权限范围内实施许可行为,对于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许可事项,不得实施许可行为。如果行政机关超越权限实施许可行为,那么,该越权行为当然属于违法行为,应予撤销或者宣告无效,这也是纠正违法越权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作为许可行为相对人的被许可人,在获得许可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利益,如果行政机关纠正其违法的许可行为必然给受益人造成损失。例如,受益人已经开始修建被许可的设施,已经从事受到许可的某种活动并且收取利益。当许可被撤销后,受益人的这些利益必然受到影响,甚至未来的某种利益也将受到影响。所以,行政机关的越权许可虽然违法,但是否能够就此承担纠正责任,撤销已经实施的许可,还必须考虑相对人的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和撤销带来的公共利益熟轻熟重,当值得保护的信赖利益大于撤销的公益时,许可不得撤销。当信赖利益小于撤销行政行为获得的公益时,可以撤销许可但应对收益人给予补偿。如果受益人的信赖利益不值得保护时,行政机关可以撤销许可,不必补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只有努力才能改变自己下一篇:三年级家长会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