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精选8篇)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 篇1

大庆油田走过5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扬大庆精神、继续艰苦创业,传承光荣历史、永续大庆辉煌,是时代赋予新时期大庆人的神圣使命。

一、50年的历史辉煌

5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条战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庆人的艰苦奋斗,大庆油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成功之路。

——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20亿吨,上缴利税1.3万亿元,为维护国家石油供给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高水平贡献。

——擎起了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从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的经验、大庆的贡献、大庆的水平,始终走在我国工业企业的前列。

——创造了世界领先的油田开发水平。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共同载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

——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了国有大企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亘古荒原上催生了现代化的新兴油城。

——打造了一支过硬的铁人式职工队伍。油田开发建设50年来,不仅生产了大量的石油产品,而且锤炼了敢打硬仗、永创一流的英雄队伍,涌现出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孕育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当前,大庆油田的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它联接着50年的辉煌历史,联接着百年油田的长远未来。站在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过去、用辩证的思维审视现在、用发展的视角思考未来,油田发展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油田发展面临“四重”:一是大庆的地位重。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党和国家始终对油田发展高度关注、寄予厚望。二是历史的荣誉重。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所走过的历程、所做出的贡献、所创造的水平、所孕育的精神,令人无比尊重和崇敬。三是肩负的责任重。国家的石油战略安全,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都要求大庆油田发挥好支柱骨干作用。四是发展的任务重。走过50年的发展历程,油田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当代大庆人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油田发展面临“五大挑战”:一是资源接替的问题。油田每年提交的油气储量,还不能满足原油稳产、天然气上产的需要,实现储量有序接替、储采基本平衡,困难多、任务重。二是稳产效益的问题。目前长垣主力油田三次采油成本较高,外围低品位储量动用难度大,在保持原油稳产的同时,把投入降下来、效益提上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优化结构的问题。油田部分企业业务交叉、资源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资产创效能力不强,经营比较困难,需要加大优化调整的力度。四是经济质量的问题。油田很多业务经营规模比较大,收入产值也很高,但利润空间却很小,核心是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五是发展空间的问题。油田队伍大、人员多、负担重,有些业务尚未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转型,外部市场的规模与效益有待提升,必须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支撑点。

油田发展具备“六大优势”:一是有完整的业务体系。油田现有业务几乎涉及石油行业的各个领域,拥有整体协同、一体化运作的产业链条,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业务支撑。二是有一定的资源储备。目前大庆探区石油探明率为48%,天然气探明率不到15%,具备较为广阔的勘探前景。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田剩余可采储量还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三是有系统配套的领先技术。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特别是以精细挖潜为主的水驱配套技术、以聚合物开采为主的化学驱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正在研究攻关的三元复合驱、泡沫复合驱、微生物驱等技术,还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四是有享誉中外的大庆品牌。长期以来,大庆油田以辉煌的业绩、一流的水平和过硬的实力,在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树立了良好形象,成为油田今后发展的巨大无形资产。五是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油田各级党组织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员工队伍素质过硬,以及几十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六是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兄弟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都为

油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永续辉煌的奋斗目标

“珍惜荣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永续辉煌”,是大庆油田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当代大庆人面向未来的使命与宣言。

“永续辉煌”的基本内涵是,搞好“三个建设”,做到“四个保持”,打造“八个大庆”。

三个建设:

——建设一个资源探明率最大、油田采收率最高、分阶段持续稳产,在国家能源布局中始终保持重要地位的百年油田。实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2020年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全面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工程技术、装备制造、油田化工和科技创新“五大基地”。本世纪中叶、油田开发100周年之际,本土油气当量保持在2000~2500万吨,让大庆油田基业长青。

——建设一个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赶超国际一流,在中国石油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能源企业。2020年,油田经营总收入达到3200亿元以上,其中,油气业务收入2000亿元,非油气业务收入1200亿元以上,海外市场收入达到非油业务的50%以上,让大庆油田走向世界。

——建设一个发展和谐、环境和谐、人企和谐,始终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列的现代企业。油田开发技术走在世界石油工业的前列,经营管理水平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党的建设、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工业企业的前列,员工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工矿企业的前列,让大庆油田更加美好。

四个保持:

保持油田开发的领先水平,保持经济贡献的稳定增长,保持精神品牌的历久弥新,保持大庆红旗的政治地位。

八个大庆:

政治大庆。坚持党的领导、听从党的召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让大庆红旗高高飘扬。

经济大庆。以保障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为己任,实现原油分阶段持续稳产,努力为国家多产油气、多缴利税,巩固和保持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做出高水平贡献。

社会大庆。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的支柱、骨干作用,辐射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履行“三大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

精神大庆。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大庆优良传统作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科技大庆。立足全面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打好新时期高科技的新会战,抢占世界石油科技的制高点,保持油田科技的领先水平。

开放大庆。全面推进开放型企业建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融入集团公司国际化的大舞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化的大格局,融入市场竞争差异化的大趋势,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

和谐大庆。坚持“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努力构建油田与地方、企业与员工、资源与环境的和谐,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把油城建设得更加美好。

发展大庆。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各项业务的发展定位

集中发展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巩固松辽、加快新区,稳油增气、发展海外,确保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并以原油稳产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2020年,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达到80~100亿立方米;累计新增石油可采储量4亿吨以上、天然气探明储量4000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储采平衡,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油田的地位。

油气勘探,围绕“优质储量更多一些,勘探进度更快一些,总量规模更大一些,发现成本再低一些”,立足长垣、加快海塔、加强深层、拓展三肇、准备西坡、发展海外、探索外围、研究非常规,力争5年内,松辽盆地石油勘探每年至少提交探明可动用储量5000万吨、准备可动用地质储量8000万吨,海塔盆地石油勘探累计提交探明储量8亿吨以上、动用5亿吨。

油田开发,立足长垣、稳定外围、加快海塔、依靠技术、夯实基础、突出效益,大力实施“4331”工程(四控:控投资、控成本、控含水、控递减;三提:提高注水质量、提高油井利用率、提高单井日产量;

三增:增加可采储量、增加海塔产量、增加天然气产量;一稳:稳定油田开发形势),努力实现“高效益,可持续,有保障”的4000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长垣老区水驱自然递减率控制到7%以内,综合递减率控制到3%以内。

天然气上产,立足深层气,加快浅层气,近期尽快建成8~10亿立方米深层气、2亿立方米浅层气的生产能力,同时搞好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资源的勘探开发,力争5年内,年产气量达到60亿立方米左右。

重点发展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做优做强物探、钻井、测井、固井、录井等主要业务,稳步发展钻井服务、运输等配套业务,切实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和企业创效能力。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300亿元,建成行业领先的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实现“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目标。

积极发展工程建设业务。做大油建、做强管建、做专化建、做优路建,全面提升EPC总承包能力,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300亿元,进入ENR全球承包商150强。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务。做强做专人工举升、工程技术服务、地面工程油气处理集输及节能环保配套装备,稳妥发展石化成套装备,适度发展锻铸及其他业务,逐步向高端制造、数字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石油行业的高科技装备制造基地。

专业化发展石油化工业务。做精现有装置、做特三采表活剂、做专油田化学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亿元,建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油田专用化学品生产基地。配套发展生产保障业务。积极做好发供电、供热、供排水、污水处理和通信等业务,做到安全平稳、保障需求,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切实增强保障生产、促进发展的能力。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300亿元。协调发展矿区服务业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物业、医疗、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托幼、保险、高等教育等业务,逐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矿区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员工群众生活质量,5年内,油田居住区全部达到省级示范小区标准,国家级示范小区达到50%以上,全面建成中国石油和谐示范矿区。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80亿元。

有效发展多种经营及其他业务。巩固发展与主业关联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业务,扶持发展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业务,坚决退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油田、保障生产、安置人员的综合效益。2020年,经营收入达到80亿元。

五、油田战略发展的关键期

坚持科学发展、永续大庆辉煌,今后8~10年,是油田战略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既是一个持续稳产期,也是一个结构调整期,更是一个战略机遇期。

当前,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扎实推进,为油田的结构优化调整、重大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创新、“走出去”,以及“五大基地”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和时间支持。将来,随着原油产量的逐步下调,企业盈利能力将明显下降,生产成本将刚性增长,效益空间将随之缩小,必将难以承载庞大的资产和队伍规模,影响生存发展。抓住这8~10年的有利时机,深化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处在战略发展的关键期,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是油田的“三大战略任务”。推进实施这“三大战略任务”,总体思路是“四稳一传承”,实施途径是“稳油增气、开拓市场、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四稳一传承:确保原油持续稳产,推进相关产业稳步发展,保持矿区环境持续稳定,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稳油增气、开拓市场、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稳油增气,就是在确保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的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上产,努力实现油气当量分阶段持续稳产;开拓市场,就是加大力度、加快步伐“走出去”,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由工程技术、产品销售向项目整体运作转变,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优化结构,就是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切实搞好“九个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就是按照各项业务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八大业务板块”的发展,构筑综合一体化发展的新优势。这其中,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优化产量结构。突出长垣、突出水驱,加大低成本产量在4000万吨稳产中的比重,控制高成本化学驱和外围产量规模,着力实现新区有效上产,处理好原油稳产与开发效益的关系。

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与油气主业密切相关的业务,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业务,加快发展“走出去”的业务,适度发展经营状况相对稳定、有利于人员安置的业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优化投资结构。集中有限资金,保勘探开发、保重点项目、保创效资产,千方百计降低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同时加大对具备优势和发展前景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相关业务的协调发展。

优化成本结构。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成本,严格控制人工成本,进一步加大水驱成本比重,以成本结构的优化,保证产量结构的优化,努力实现低成本发展。

优化资产结构。充分发挥优良资产的作用,提高一般资产的创效能力,盘活利用低效无效资产,确保优良资产向重点业务、重点企业流动,解决好资源不集中、规模实力不强的问题。

优化市场结构。加快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业务“走出去”的步伐,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外部市场份额,实现由依赖油田向面向市场、由低端占有向高端服务发展,进一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优化组织结构。深化业务整合与持续重组,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形成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高效的专业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人员由后线向前线、退出业务向做大做强业务合理有序流动,在化解整体性冗员、结构性缺员的矛盾中,实现精干高效的目标。

优化分配结构。坚持业绩、贡献导向,加大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和海外高风险地区岗位的倾斜力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贯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同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落实到正确把握发展的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上,落实到推进自主创新、持续创新上,落实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油田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坚持“发展共谋、责任共担、稳定共抓、环境共建”,巩固发展和谐融洽的企地关系;坚持“干部责任要落实,重大隐患要根除,关键环节要受控,要害岗位要专责,企业管理要规范,安全意识要提高”,切实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坚持“照顾离退休老同志,关爱下岗人员,关心弱势群体,关注低收入家庭,消除绝对贫困”,努力维护企业稳定。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立足最大限度地发现规模优质储量,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持续提升相关业务服务油田、拓展市场的能力,坚持“五个集中”,集中方向、集中队伍、集中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攻关,实施大项目管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实现“常规技术常用常新、成熟技术完善配套、储备技术加快攻关”,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按照相关产业的发展定位,健全完善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打造油田整体协调发展的新优势;探索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提升自我发展和服务保障的能力;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增强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探索建立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通过推进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素质、增强管理活力。

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坚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资源,适应“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发展的需要,按照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着力建设同国际接轨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 “三支核心人才队伍”。到2020年,打造3000~4000人的技术专家队伍,800~1000人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12000~15000人的高级技能操作人才队伍。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 篇2

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截至2010年,“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纲要(2011-2020年)”儿童与健康和妇女与健康主要目标有: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其它目标还包括: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等。

两部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引发了我国卫生和医药工作者对今后在临床医疗和医药研究与开发的深度思考。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 篇3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的关键年。《教育规划纲要》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勾勒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蓝图,也为东城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东城区《“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他们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的目标,并为教育事业发展选择了“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的路径。东城区教委表示,未来几年他们将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化素质教育,着力实施亮点工程,不断培育教育品牌。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有着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东城区教育在坚持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四大战略的同时,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出“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等成功的改革经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他们获得了“北京市教育先进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等诸项荣誉,为东城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注教育家成长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試点。东城区共有七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七个试点项目包括: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试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试验、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试验、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与此同时,东城区还获批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项目试验区”。以这些试验项目为抓手,这将有力地推动东城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对于东城区来说,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项目,也是他们实施精品特色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东城区正在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源合作的机制,努力建立一批满足社会不同需求,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风格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目前,166中学“生命科学实验班”、宏志中学全国首个中医药特色班——“中医药实验班”已经开班。

“求质量、求特色、求精品”一直是东城教育锲而不舍的追求方向,而人才归根结底是保证东城教育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基于这一认识,东城区把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并以“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主题举办论坛。

东城区还将“数十名教育家培养计划、百名优秀干部教师留学计划、千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万名教师全员轮训计划”的“十百千万”干部教师培养计划列入“十二五”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拔尖教师梯队。根据该计划,到2015年东城区将造就15名左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教育家式的校长和30名左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师。

此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东城区还建造了一条使教育资源融会贯通的信息高速路——“学习e网通”。自2010年6月开通以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学习的网络空间,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干部教师培训、远程教育研究、进行家校沟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为减小校际间差异,2004年,东城区进行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学区化管理与校区化建设应运而生。学区内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的一体化研究,加大对普通校的扶持力度,实现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2010年,东城区尝试“大年级组制”,探索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带动机制,实施同师、同课、同年级课表联排策略,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深入探索“一长两校”的学校管理模式,实现不同学校软硬件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均衡发展水平。2011年,学区建设向南延伸,在原有5个学区的基础上,新成立“东花市-崇文门-前门”学区,深度联盟校也从原有的14对增加到20对。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5年,东城区“蓝天工程”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科研引领、分步实施、学生受益”的重点创新工程正式启动,并在此后开设地方课程“蓝天博览课”,通过集体组织、家庭亲子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没有围墙的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全新的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蓝天工程”启动至今,已有300余万人次学生在其中享受社会实践活动的乐趣。今年2月,东城区教委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为了使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东城区教委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打破以往单向衔接,探索“小幼一体化衔接”办学模式。依照一级一类幼儿园标准改造小学办学设施,开发衔接教育课程,将幼儿园的大班附设于小学校内。

2011年9月1日,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首届中职课程班开课。这是特教学校与东城区工美附中、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以合作办学方式对残疾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也是北京市首个对智障学生发放中职毕业证的合作项目。

东城区职业教育以集团化管理聚集教育资源,整体规划专业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轨并举的“一体两翼”运行模式,形成了职业教育整体品牌效应。“一体”即集团化管理,指区域内职业学校,以自愿和互惠互利为原则,实现设备、师资、实训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吸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加,组建成具有集聚优势和发展活力的集团,有效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形成了集中管理、统筹规划、相互融通、分散运作的集团化管理模式。“两翼”即其中一翼是学历教育,另一翼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与部门、行业合作的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

2007年9月,依托北京大学国学人力资源与国子监、孔庙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优势的东城区“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在国子监首次开讲。“大讲堂”以公益性为主原则,每两周举行一次。“大讲堂”自启动以来,已开展了60讲,近4000名市民报名听讲并从中受益,10万多人次在网上进行了学习,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大讲堂”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市民学习品牌”。

“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委教工委、教委围绕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积极推进“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引导全区各中小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借助“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窗口校、特色校建设工程”,不断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提炼升华学校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突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成了各自独特的办学特色。

可持续发展纲要体会(范文模版) 篇4

近日,公司上下掀起学习《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的热潮,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干部我通篇阅读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感触颇深。通过学习,对《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油田要想实现持续稳定,企业要想快速发展,根本有效措施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稳步前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精神,用崭新的姿态,高涨的热情,科学的方法投身到多元经济发展中去,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效应,树立职工主人翁意识。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中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要坚持发挥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优势,并且规范企业长期在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因为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这种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文化效应,对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意义重大,将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尚。职工思想道德风尚的提高,更体现在为企业无私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身主动行为,这种完全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营建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才能推进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逐步增长。

二、坚持典型示范作用,树立争先意识。

在油田一次创业中,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但参加会战的老前辈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为油田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一次创业,还是可持续发展,这种顾全大局、为油拼搏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应时刻保持的。因此,我们坚持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来激励职工,让他们不忘

老一辈石油人拼搏奉献精神,不忘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挖掘典型,选树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人人以先进为标准,从我学先进变成我要先进的争先意识,努力营造职工队伍有榜样、干部队伍有典型、人人争做典型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传统文化,增强职工的使命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创新;服务百年油田,搞好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也要不断创新,任何事务,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所以,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不但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的创新中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也才能营建企业尊重人、信任人、关心爱护人、教育培养人、鼓舞激励人的环境,从而使企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大庆油田的广大职工为了油田二次创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旗帜,继续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传承大庆油田的辉煌历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课题。我们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广大职工认识到,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期,切实肩负起企业自身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历史责任,才能不辱我们当代石油人的神圣使命。

四、丰富传统文化,使其更具影响力。

50多年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石油工人,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在油田的建设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建立创新理念、凝练企业精神、培养好的作风、完善管理机制、营造学习气氛、建设过硬队伍、树立良好形象,构筑起“严谨、务实、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我们力求把一个集体营建成“和谐共进、相濡与沫”的大家庭,并扩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能局限在大庆、中国,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大庆油田的美誉度。

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状态中才能进步,一个企业也必须在和谐状态中才能持续发展。营建和谐稳定的企业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继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大庆石油管理局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肩负着巨大历史使命。我们要着力落实《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精神,实现大庆新发展,再铸企业新辉煌。建设和谐的企业环境,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问题。

五、领会《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精神实质,树立科学发展观

1999年11日,大庆油田实施重组改制、分工分立,大庆石油管理局迈向了面向市场二次创业的实质性步伐,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传承大庆辉煌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紧跟世界发展主题、全面构建和谐企业的第一要务,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确保油田的辉煌是每个石油职工所面临重大的课题,《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为我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政治保证。《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战略方针和任务是“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实现持续发展、再铸企业辉煌”;形象的描绘了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在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组合。诠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创业进程中,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行为规范。

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把可持续发展推向前进,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必须与时俱进。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树立的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篇5

(2001—2010年)情况汇报

象州县扶贫办

(2011年11月10日)

尊敬的主任、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下面,我就扶贫办实施妇女儿童纲要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10年来,根据县妇儿工委《关于印发象州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目标责任分解书的通知》要求,我办牢记自己的职责,在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切实把扶贫工作和妇女儿童发展给合起来,形成了“动员和依靠妇女开展扶贫工作,做好扶贫工作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工作格局,获得了扶贫工作和妇女儿童发展双丰收。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我办十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将贯彻实施两纲工作与扶贫工作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执行两纲的工作方案,指定了专人负责。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为贫困妇女发展提供物力和财力支持

一是认真抓好小额信贷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2001—2010年分别在寺村、中平、罗秀、大乐4个乡镇的13个贫困村发放小额信贷235万元,扶持1175户5050人发展生产。在11个乡镇的39个贫困村发放到户贷款贴息225万元,安排到户贷款4500万元,扶持460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项目实施有16500多名妇女儿童受益。

二是争取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为妇女就业提供保障。2001---2010年共为龙头企业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3亿元,帮助18家(次)企业解决生产流动资金和良种繁育推广资金困难问题,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提供了保障。

三是从产业开发的苗木、肥料等方面给予扶持。2001---2010年累计投资1100多万元引进优良品种果苗、桑苗、茶苗、蔗种及肥料等扶持全县11个乡镇122个行政村32000多户农户实施产业开发,其中受益妇女儿童达5万多人。

四是积极争取定点帮扶,支持教学工作。2004一2010年共向区、市直定点帮扶单位争取价值10多万元的书刊、器材、新桌椅及其它教学物资赠给了学校。

(二)为贫困妇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年来,共投入资金120万元,在全县39个贫困村举办各种类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48期,培训

2.5万人次,其中,妇女占16250人次,占65%。

二是开展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05—2007年在象州县职业中学开展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共培训392名贫困村剩余劳动力并全部输送到县内相关企业务工,其中女性157名,占40%。

三是扶持贫困女童上学。近几年我办共扶持6名贫困女生上学,其中3人已高中毕业。

四是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2001—2010年共培养科技能人400名,其中妇女300名,占75%,为贫困村妇女发家致富培养了一批“领头雁”。

(三)抓好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作

一是村屯道路建设。10年来,共投入2115.4万元用于村屯公路建设,共修建村屯公路122条445公里,解决39个村171个屯12.5万人行路难问题。项目实施惠及妇女儿童8.12万人。

二是人饮工程建设。2001—2010年,共投入1515.9万元用于人饮饮工程建设,修建人饮工程90处,解决94个自然村屯56637人的饮水难问题。其中,妇女儿童36814人,占65%。

三是生态建设。

2002—2010年,共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沼气池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39个贫困村新建沼气池8005座,项目实施以来受益妇女儿童达22000多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扶持力度不够。表现为扶持面大,资金量小。就像“毛毛雨”

一样;

二是扶持面小。获得扶持的多为贫困村妇女,非贫困村的极少,表现出扶持面的不平衡。

四、下步打算

1、全面开展扶贫到户工作。继续以贫困户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把扶贫开发与妇儿工作有机结合,大幅提高贫困妇女经济收入,加快脫贫奔小康步伐。

2、加快扶贫开发基础产业发展。继续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产业来抓,积极扶持、引导贫困村妇女按市场经济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种养业项目,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质量发展纲要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质监工作人员,我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笔者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认真研读了《纲要》,深深体会到,《纲要》的颁布,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时期促进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的行动指南。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和作用。它既往开来,对质量工作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10年的工作任务,为全国质量工作确立了发展导向。《纲要》不仅是为了最终实现质量强国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渗透了一种重塑民族精神的理念,要通过质量这个切入点引领全国人民重新树立中华民族辉映世界的精神丰碑。而我们基层质监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扎实工作,努力进取,才能贯彻好《纲要》的精神实质,把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纲要》不但覆盖了质监工作的各个领域,同时明确了5年与10年节点的任务目标,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因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技术价值。但如何贯彻《纲要》精神,顺利完成节点任务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只有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才能确保如期完成《纲要》目标任务。这个切入点和立足点正是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十二字方针。“十二字”方针是对标准信息化、计量、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进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既有专业化的色彩,也是质监系统职责使命的体现。特别是支树平同志今年提出的“抓质量要上新水平、保安全要加新力度、促发展要有新作为、强质检要树新形象”的要求,对“十二字”方针作了进一步深化,既寄予了殷切期望,又体现了创新进取,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理念,对质监工作总体推进具有很好的鞭策作用。

基层质监工作直接面对众多企业和客户群体,业务范围广、工作压力大,要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以《纲要》目标和“十二字”方针为指导,在培育品牌、两大安全、节能降耗、风险预警以及打假治劣等方面有效作为,履职尽责,通过不断提升监管服务能力水平,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和质检事业发展、富国强民的最终目标;而爱国爱民、科学创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精神则是做好基层质监工作,有效履职尽责的巨大动力和保障。只要把这种民族精神的力量真正融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的质监事业明天会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明天会更强大,我们的民族也必定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

殷春颖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质量发展纲要》心得体会

《质量发展纲要》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具有重大里程碑作用。《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职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突出强调了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把政府主体准确定位为质量监管,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作用,创新社会管理,说明我国政府对质量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贯彻落实好《纲要》,关键取决于企业、政府及质监部门和其他部门能不能真正担负起责任。只有层层落实质量工作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才能加快推动质量和质量监督工作再上新水平,实现建设质量强市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质量发展蓝图,必须抓好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企业是质量创造的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5个方面的举措,通过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可靠性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清洁生产促进工程五大质量提升工程,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保证顺利实施各项质量指标。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通辽市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建立“职责明确、法人首责、一票否决、有错必究”的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的意识,促进广大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

要实现质量发展蓝图,各级政府也必须负起责任。相对于速度、数量的直观体现,质量的作用有时更难立即显现,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将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不仅考验执政者的智慧,更加考验执政者的勇气。《纲要》明确要求,要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中。因此,通辽市、县(旗)两级政府要在先行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把质量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谋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要搞好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建立地区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工夫组织领导好质量兴市(旗)战略的实施,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对质量负总责的职能。

要实现质量发展蓝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负起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质监部门要着力发挥主力军作用。落实《纲要》,质监部门负有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我们质监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切实做好《纲要》的宣传工作,将《纲要》宣传贯彻融入到日常学习和教育培训中。二要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将质量分析报告作为质监部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三要强化名牌带动作用,引导当地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主席质量奖。我们要通过继续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以及新兴品牌集群。四要大力加强食品、消费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只有社会每一个细胞都能在质量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纲要》描绘的蓝图才能实现,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马世良

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篇7

一、“十一五”回顾

(一) 积极应对不利影响, 行业发展保持基本平稳。

我国茧丝绸行业在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扩大出口等政策推动下, “十一五”前期延续了“十五”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下半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影响, 传统出口市场需求受到抑制, 我国丝绸出口明显下降, 行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 行业生产和经营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国家积极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的实施, 到“十一五”末, 我国茧丝绸行业运行指标基本恢复到“十一五”初期的水平, 行业出现加快复苏的发展势头。2010年, 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03.1万亩, 蚕茧产量64.9万吨, 生丝产量16.2万吨, 分别比2005年增长3.7%、5.4%和30.4%。

(二) “东桑西移”成效显著, 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 茧丝绸业根据行业实际状况, 在充分尊重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抓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大力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 有效实施资源整合, 实现了东部地区加工、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土地、人力及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区域结构的优化, 也为东部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 中西部地区 (不包括青海、西藏) 桑园面积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10.1和23.0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三) 科技推广和创新稳步推进,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 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优质高效养蚕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自动缫丝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步伐加快, 新增缫丝设备全部采用自动缫丝机, 生丝品位稳定性显著提高;丝绸加工技术和设备水平明显提高, 产品研发能力提高, 品质和档次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稳步发展, 集群效应开始显现;缫丝、印染等重点领域废水治理和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节能减排水平稳步提高。

(四) 市场结构有所调整, 营销环境得到改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对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丝绸贸易规模有所下降, 对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出口增速加快, 生丝和真丝绸缎出口继续稳居世界首位, 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 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内销比重持续增加, 丝绸家纺、丝针织品、丝绸饰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已成为市场主导产品;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丝绸交易会等大型专业展会, 为产业技术合作、品牌宣传、贸易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丝绸营销环境得到改善。

(五) 丝绸文化建设加快, 品牌影响进一步提升。

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丝绸博物馆和丝绸文化园步伐加快, 云锦、缂丝、莨绸、刺绣等一批民间传统丝绸工艺和技法作为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丝绸文化, 促进了丝绸企业品牌宣传;“高档丝绸标志”市场认知度日益提高, 27家授权使用高档丝绸标志企业的销售额达25亿元;随着行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以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品牌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丝绸品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一五”时期, 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基本完成了发展纲要所确定的主要任务, 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仍未有效破解, 主要有:蚕茧生产波动较大, 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有待突破, 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自主品牌;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不足, 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 需要在“十二五”加快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我国商务发展转变方式、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 也是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 国际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包括丝绸在内的纺织品服装市场继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发达经济体仍是丝绸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这将有利于我国丝绸企业通过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扩大丝绸出口份额, 推动我国丝绸工业出口稳步增长。但是,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欧美债务危机动荡加剧, 全球贸易萎缩,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将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丝绸商品扩大出口的难度加大。另外, 近年来, 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加大政府投入和吸引外资的力度, 丝绸业快速发展, 来自周边国家丝绸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 加上人民币仍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 国内茧丝绸产品出口价格传统优势将会削弱。

(二) 国内方面。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扶持“三农”、改善民生和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 将为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衣着材料向蚕丝等天然纤维回归成为必然趋势, 茧丝绸行业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以及丝绸制品天然、舒适的特征, 将进一步满足新型消费需求, 传统丝绸产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 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结构调整,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紧张, 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直接制约茧丝绸企业做大做强, 市场竞争和企业经营面临新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 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区域优势, 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推进技术进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培育自主丝绸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拓宽应用领域, 扩大丝绸消费需求, 促进产业升级, 增强产业竞争力, 实现茧丝绸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 主要目标

——保持行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 年均蚕茧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 丝及丝绵类产品总产量达12万吨以上, 蚕桑经济收入超过200亿元, 蚕农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丝绸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 真丝绸商品出口保持在35亿美元以上。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东部产业优势,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打造我国东部先进丝绸制造聚集地;继续引导和推进茧丝绸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丝绸生态园区和新型产业集群。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及装备。初步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 行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到2015年, 数字化智能自动缫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新增真丝绸织造设备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90%以上, 优势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强化自主品牌发展。积极推动企业终端产品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 重点打造10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加快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在茧丝绸行业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 烘茧和丝绸印染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 丝绸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 缫丝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 茧丝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区域结构, 加快推进区域协作和专业化分工,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蚕茧供求总量保持基本平衡基础上, 鼓励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先进设备发展缫丝、绢纺、织造、精炼、丝绸家纺等加工产业, 形成优化的产业链;在中西部蚕桑生产集中地区, 建立一批标准化桑园、丝绸工业园区和生态示范园区, 提高产业集聚度;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人才、技术、管理、资本、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建设高档丝绸产品生产基地, 推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支持东部优势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产业整合, 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 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加强育种、功能基因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 加快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转化;加强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 完善蚕、桑实用品种选育、繁育和质检制度;继续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推广无害化生物农药应用,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和预警体系;巩固优质蚕桑基地, 结合各地实际, 继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 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社, 建立和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机制, 稳定蚕茧产销关系, 夯实产业基础。

(三) 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型装备的改造与研发, 加快蚕种自控催青设备、桑枝剪伐设备、蚕室温湿度调控设备、省力化饲养设备、蚕茧收烘设备等关键装备的研究与推广;采用新型自动缫丝机、绢纺精梳设备、高速并线机、倍捻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 提升丝绸加工整体水平, 加快落后技术与装备的淘汰步伐;加快无水、少水、在线检测和控制等新型丝绸染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扩大丝绸数码印花等新技术使用范围;加快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等高档真丝绸产品和含丝纺织产品开发, 改善丝绸产品结构;加快丝绸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缫丝、印染废水回用比例。

(四)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行业运行质量。

整合公共资源, 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为行业提供产品供求、市场价格、技术装备、市场营销以及人才交流等信息服务;依托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发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技术创新支撑优势, 通过技术集成、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等有效方式, 加大行业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对茧丝绸交易市场的有效监管, 完善物流、金融、质检、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努力提升我国丝绸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加强茧丝绸行业统计、监测、分析、预警和调控,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信息服务、储备调控等手段, 引导行业平稳运行。

(五) 加快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推广资源开发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有关政策, 加快茧丝绸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绿色加工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支持企业加大桑柞蚕、蓖麻蚕、木薯蚕等茧丝资源在家纺、食品、医疗、保健、生物工程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建立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提高茧丝绸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六) 统筹国内外市场, 拓宽贸易渠道。

进一步扩大丝绸品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 鼓励企业开拓俄罗斯、中东、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 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合作、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开发服饰、礼仪和家纺等符合内需特点的丝绸系列产品, 深入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优化和创新商业营销模式, 发展电子商务, 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 推进丝绸会展业发展。

(七) 弘扬民族特色, 打造中国丝绸品牌。

建立和完善品牌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自主品牌培育重点工程, 按照“扶优扶强”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依托行业组织, 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 尽快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国际影响力强的丝绸自主品牌, 扩大丝绸自主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传承民间工艺和技法, 保护丝绸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丝绸产业文化价值,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丝绸小镇、古典商贸街区和文化创意园, 集中打造杭州、苏州等具有浓厚丝绸文化底蕴的国际化丝绸都市, 提升中国丝绸整体形象。

五、保障措施

(一) 发挥政策优势,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 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通过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支持茧丝绸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重大项目;积极引导银行、保险以及担保公司等机构为符合条件的茧丝绸发展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作, 扶持桑蚕基地建设;鼓励各地探索和创新产业转移或产业承接的地方政策, 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二)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动性, 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建立国家蚕桑 (柞) 丝绸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科技信息服务等产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设计创意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茧丝绸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特色基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利用高新技术, 改造和提升丝绸产业。

(三)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文化交流。

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中国丝绸交易会;通过开展“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认定活动, 培育与推广自主品牌;扶持自主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综合性交易会及专业性展会;引导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 加大自主品牌保护力度;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文化创意园、丝绸文化商圈等, 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四) 加强行业制度建设, 规范市场运行。

严格执行《蚕种管理办法》、《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和《全国缫丝绢纺企业生产经营资格核准制度》, 加强茧丝绸交易市场建设与管理, 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 积极推动丝绸标准国际化;完善茧丝绸市场调控体系建设, 修改《国家厂丝储备管理办法》等规章, 扩大国家厂丝储备规模, 推进建立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商业代储相结合的厂丝储备体系, 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五)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发挥行业商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及时反映行业情况和企业诉求, 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组织服务与自律,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规范企业行为,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行业组织与各国同行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茧丝绸行业发展纲要,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协调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区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明确本地区发展方向和重点, 形成工作合力, 努力开创茧丝绸行业发展新局面。

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 篇8

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与部署。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即达到9000亿元左右,力争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将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未来15年,我国将在科技若干重要领域实现8大目标:第一是掌握一些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第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第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第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第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方强)

结构升级是我国工业做大做强关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我国下一个5年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结构升级,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十一五”规划纲要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在目标体系上,不但重视经济指标,更重视人文社会的环境指标,特别是首次把发展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次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两个基本国策写入了《纲要》,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具体措施,同时,把自主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些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 (张宏声)

国家科技发展“五大转变”

一是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二是在创新方式上,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三是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整体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加快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四是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转变。五是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姜鸿)

国家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将有新突破

今后5年,国家将组织研制包括核电站、高速铁路装备等16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采取四大措施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个体实施细则,实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二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将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包括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建设。三是组织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专项,国家将投资建设生物、冶金等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制造装备数字化等5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几百家不同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组织实施新一代网络、生物医药等7大高技术产业工程和生物疫苗等高技术产业化。四是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国家将组织研制包括核电站、高速铁路装备等16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强节能、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产业技术研发。 (于飞)

进口税收优惠自主创新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进口税收政策,主要包括:制订“振兴装备业进口税收政策实施办法”,在国家确定的重大技术装备范围内,对国内装备业自主开发、制造重大装备所需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给予一定的进口税收优惠。同时,对相应的进口设备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将原用于进口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调整为对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生产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或国家重大装备研发项目的企业,制定专项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国家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用品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明确企业从事科技活动进口科研用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待遇。

(施乐)

发展循环经济税收强力支持

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将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国将推动理顺资源价格,建立合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逐步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的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整合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建设示范,运用有关财政措施,引导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与此同时,还将支持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水平,将环境要素成本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徐可珂)

国家政策扶持企业创新

国家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国家将实施五大政策支持:第一,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的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第二,允许企业加速用于研究开发的设备仪器的折旧,企业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企业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企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第三,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四,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进口税收政策的优惠要从对企业进口整机设备,逐渐转变到鼓励国内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装备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上。第五,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本国货物认定制度等。

(秀文)

机电出口稳步增长

今年中国前两个月对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而美国仍然保持我国机电产品最大出口的市场地位。据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总值达230.2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的18.2%,同比增长25.6%。我国对欧盟机电产品顺差为67.1亿美元。当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由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取得,其中,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为99.6亿美元,而内资企业一般贸易顺差仅为3.1亿美元。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最大进口国,主要是元器件、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等上游产品,1-2月份,我国从日本进口机电产品总额达100亿美元,增幅为14%。

(易莎莉)

压路机需求保持旺盛

在未来几十年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依然是我国主要建设领域,因此无论对哪个压路机企业都是一块大蛋糕,虽然短期内国内压路机企业市场销售呈下降趋势,但从长远来看,国内压路机制造企业仍将大有作为。欧洲各国国土面积之和与我国大致相当,人口数量为我国的60%,压路机需求高峰期曾突破20亿美元;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4%,人口是我国的10%,压路机需求高峰期也在5亿美元左右。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投资能力的加强,压路机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压路机行业在经过2005年调整后,2006年将会出现攀升。

(喻兰)

塑料合成橡胶原料涨幅明显

受油价上涨的影响,2005年我国塑料原料合成橡胶等石油下游产品进口价格出现明显上涨态势。2005年我国塑料原料全年发证数量22.7万吨,同比下降21%,进口单价由每吨994美元涨至1 276美元,涨幅达28%;合成橡胶发证数量2万吨,同比下降8%,单价由每吨1 296美元涨至1 688美元,涨幅达30%。

(张维维)

国产缝纫机械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据初步统计,我国缝纫机行业共有整机制造企业约670家、服装机械制造企业约180家、零部件制造企业约1000家,行业年总产值约320亿元,而在2004年我国缝纫机械生产量为1 573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71.8%。这一事实证明,我国尽管目前缝纫机械行业核心竞争力与德国、日本等国际缝纫机械行业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从市场占有份额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缝纫机械生产中心和制造大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发展前景良好。

(南楠)

CFCs压缩机将禁止进出口

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保总局近日联合发出公告,从2006年3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出口额定功率超过5千瓦的大型电动机空调器和大型电动驱动冷藏设备用等6种以全氯氟烃物质(CFCs)为制冷剂的工业、商业用压缩机。凡进口和出口以非CFCs为制冷剂的工业、商业压缩机时,经营者应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供产品为非CFCs制冷剂的书面保证,海关凭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出(入)境货物通关单》办理验放手续;进口属于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上述产品,还应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自动进口许可证》和《入境货物通关单》办理验收手续。

(宁静)

集成电路市场增速将放缓

据有关市场研究报告,中国集成电路市场未来5年的发展增速将放缓,预测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5 024.7亿元,同比增长32.1%;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13 518.3亿元,2005年到2010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28.9%。

(苏芳芳)

纺织行业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2006年我国纺织行业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4万亿元,增长20%左右;纱、化纤产量均增长10%左右;出口1 350亿美元,增长15%左右。据国家发改委预计,2006年纺织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纺织行业满足内需的能力将继续扩大,终端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出口形势将趋于稳定,但增速有所回落,纺织投资更为理性,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但有关人士分析,今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国际贸易摩擦多样化、范围广、全方位态势仍将成为制约我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二是棉花、化纤原料等资源及环境约束也将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三是行业内部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将影响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刘建国)

上一篇:山东畜牧业发展经验下一篇:公司早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