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涉县龙北小学赵飞霞电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创造性阅读是学生个人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独特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造性阅读中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前不久,我们学校就开展了一次阅读课比赛活动,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悟和启迪。

一、对阅读方式的理解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把阅读看作是能够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这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实读。还有另一种阅读方式,即创读——创造性的阅读,让读者自己赋予课文新的意义。

实读,即实实在在地阅读,是一种重复式阅读,主要是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这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努力读出作者的原意,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只是一种集中式思维方式。因而,课文的意义是单一的,所有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也就是只要找到这一意义,这种阅读也就结束了,在对课文理解中,学生没有赋予课文任何的其他意义。

创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理解,就是在掌握原意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这种阅读,让学生参与到对课文的理解中,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式,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到作者的原意,而且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强调对课文的理解是多元的,只要学生能够解释他所赋予课文的意义,并合情合理,那么这一意义就是正确的。

实读和创读是紧密联系的。实读是对课文进行解释,其立意主要不是创新,它力图发现课文是可读的、可理解的,通过一种可行的方法,找到作者赋予课文的意义;创读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它把实读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批判,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新颖的东西。因而,要有效的进行创读,首先必须进行实读,在实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 1的理解。

二、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1、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开放学习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臵,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要无条件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要学会宽容,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甚至错误,学生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要有协作意识,要把师生之间的教学看成是一种合作活动,是完全平等的协作活动;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生命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树立“文本没有原意”的思想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生存环境和观念形态的转变,也会导致读者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文本,产生与原作者所表达的不完全统一,这就形成了创造性阅读。强调“文本没有原意”,就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自己先前的经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因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不会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文本没有原意的,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赋予这篇课文不同的意义,因而应激励大胆超越已有的知识框架,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执教《学会看病》一课后,让学生对文中的妈妈进行评价:“你认为她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文中的妈妈这样做是对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有的学生却说:“文中的妈妈这样做太不尽情意,孩子还小,如果在看病的路上遇到坏人,不是更麻烦了吗?我不同意她这样的做法。”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理由”,即学生能够说出他们进行这种理解的原因。这种理解,只是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解,随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和掌握材料的日益增多,学生的理解当然会随之改变。

3、让电视栏目走进课堂营造阅读氛围

课堂上师生互动,已不是简单的问、想、答的重复了,而且经常重复这样的互动形式,已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了。那么,让电视栏目,尤其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走进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尽力地参与其中,融知识于娱乐之中,不仅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获取知识,而且也是增长能力的一种极佳的互动方式。

①、“幸运52”大家比比看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必备古诗词80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机械的死记硬背变为模拟“幸运52”的比赛形式进行抢答,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小组积累分数。首先是指名背,然后是轮流背,最后是抢着背,看谁背得又快又准,最终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活”了起来。

②、“梦想剧场”把表演引进课堂

许多文字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动作是教学重点之一。小学生天性爱动爱玩,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运用语言、肢体、神情、形象地再现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内容,从而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如在教《金钱的魔力》这课时,我就采用了分小组表演的形式,让五个小组的同学分别自编自导自演成课本剧,然后在课堂上表演。课前让各小组根据剧情需要选定人物,并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分配好角色,准备好道具进行排练。上课时,五个小组依次进行表演,每一组表演完后,其他同学都会对照课文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记忆了课文内容,部分同学也过了一把演员瘾,圆了一次演员梦。通过这种尝试,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消化所学知识,培养了其探索、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③、“开心辞典”人人开心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我执教的阅读课“走近《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开心辞典”这一环节。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

有关三国的一些歇后语,学生便自己动手或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课上,我出题让学生抢答,学生不会的,我便点拨一下。由于我在课堂上充当的“导演”,这样学生们便有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原来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动“金口”了,原来课堂上难得一见的笑容也比比皆是了。这样,同学们在这种宽松、和谐、热烈的气氛中开开心心地获取了许多课外知识,整个课堂效果也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综合性学习,再次优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童年的发现》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我的童年”的语文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童年的诗歌、文章等,举办了一期 “走进童年世界”的手抄报。(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室,阅读名人名著,感受他们的童年,体会他们的人生世界,使自己受到启迪,而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了读书笔记上,开展了一次“读书笔记”展示会。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纵横联系,多方扩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深入性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2

一、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自觉贯穿民主精神,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 平等地和学生一起研讨阅读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自觉性,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 以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 是否具有民主思想, 能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 温馨宜人, 使之激活神经系统, 产生求知与表现欲望, 这是能否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放下权威, 以民主的语态、诙谐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打破课堂沉闷、死寂的僵局,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才能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阅读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圆锥的体积”,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 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 边思考边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 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 最终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

2. 化新为旧促转化。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产生的, 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之中。如学生已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引导思考: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联系旧知, 想到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从而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转化思想, 问题迎刃而解, 这种等积变形的学习策略还会用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中,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最终拥有阅读的创造性理解能力。

有情趣的课堂, 学生才会喜欢, 因此, 教师要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 注意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知识清泉浇灌学生心田, 使学生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课堂上要注意张弛结合, 让他们咀嚼到阅读课文的甘甜, 采用直观演示, 抓点领线, 设置悬念, 展现其境, 通过讨论答辩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有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耳目, 与文字相互映衬,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展开创造性的阅读。

二、放手自主探究, 转换教育理念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直接阅读。”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 彻底转换教育理念, 变“讲师”为“导师”。教学中是“我导你学, 你不懂我点拨, 我示范你练习”, 变阅读课的“一堂言”为“满堂言”, 把课堂还给学生。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 实行“师与生, 生与生”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这一过程中,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有时间、有机

3. 比较分类促提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 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 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 教师就应引导他们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 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 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 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 可用图示直观地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 又使之掌握了正确的思考方法。

总之,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 创设良好情境、氛围, 开放时间和空间, 多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促使学生在各种开放式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 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会去阅读、理解、品味和建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自主探究, 或独立自学探究, 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让他们在自学讨论中充分享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自己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

我们提倡文本解读多元化, 要求教师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 不用固定的框框去把学生思维圈起来, 也不用唯一的答案去排斥学生的异议。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有不接受教师或权威意见的自由。对出现不同看法的问题, 不应强迫学生接受一个确定的结论, 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个未定的模糊领域, 师生在这些未定的模糊领域里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独特个性日益张扬, 创造精神不断增强, 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如教《论美》一文, 对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理解,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 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

三、鼓励质疑问难, 训练阅读能力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行思考探索,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教师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并发表不同观点, 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 而应充分信任、尊重学生, 保护并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和精神, 引导其得出正确结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切记不要包办代替, 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 在阅读中去发现, 在思考中质疑, 在释疑中理解, 在理解中创新, 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讲, 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 他才会去思考、去探索, 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结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符合语文创新教学思想的, 在阅读中, 教师对问题不要总急于给予结果, 而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程度的模糊度, 造成“悬念”, 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评价问题来展示他们的个性, 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问题的延伸, 把握时机, “拨正”思维方向。

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 比如, 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 二是“怎么样”, 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 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就一篇课文的学习来说, 可以引导学生从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作深层次的设疑质疑。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笔者指导学生抓住题目设疑质疑;教《故乡》一文, 引导学生抓住闰土这个人物质疑, 都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古人云:“学起与思, 思源于疑。”课堂上虽然教师讲得少, 但学生的思考、讨论实践活动多了, 能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主动探索, 获得的不仅仅是应该掌握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阅读的能力。

四、衔接课内课外, 拓展阅读空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发展,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 构建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社会生活所组成的教学空间, 树立大语文观, 衔接课内外。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肥沃土壤,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博览与积累是值得借鉴的。于是, 笔者让学生每天读一篇佳作, 收集其中的好词佳句, 并熟读成诵, 做到“积累为宝”。制定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外阅读计划,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报刊或文章, 向学生推荐健康的刊物或文章;向学生推荐课文中相关作家的其他作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文体、风格相似的文章。

语文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尤其交际日益频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更离不开语文。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把生活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其语文创新能力。学了《新闻两则》, 在学生对通讯这种体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笔者再让他们在校运会上大显身手, 使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把学生带到街道、工厂去调查、采访, 将语文学习放到社会大舞台上进行, 并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细细观察, 处处留意, 让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学习, 促进其读写听说能力平衡发展。

此外, 还可以通过多次的课内与课外专题阅读训练,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 学习专题《长城》时, 通过阅读参与、讨论研究、写作评价等步骤, 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 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在阅读中, 学生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与研究中,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能够对文章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和概括, 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其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可从激发阅读兴趣、学会自主探究性阅读、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及树立大语文观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对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探究 篇3

【摘 要】 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基本要素。新一轮的课改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创造教育为理论基础,学生通过教师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及课内外有效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创造性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创造教育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素质

在中学创造性教育中,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是创造性人才素质形成的重要过程。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不仅是培养创造性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对中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及各种思维能力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1.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与创造教育

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探究创造教育已是21世纪教育形势所趋。创造教育的宗旨是把教育的对象培养成以具有创造性素质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教育。这种创造性素质主要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这样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融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阅读为一体。根据美国学者阿普斯的说法,“创造性阅读是带着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答案”的一种阅读,是最高级的阅读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已知领域内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向更新、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开拓,思考、联想、探索、求新的一种崇高的心智活动。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既体现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又体现了学生“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创造教育的目的。

2.创造性阅读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素质的形成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前人或个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而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经常发现与众不同的好方法,获取知识和经验,巧妙地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具有较深层的创造性思维潜力,而创造性阅读过程,需要凝聚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启多种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可培养、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造性阅读训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而学生在阅读资料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的疑问,甚至对某些看法持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有时会带有批判性。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下册教材关于“新能源中的核能”说到:“核能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能源”,有的学生提出:尽管核燃料处理技术较先进,但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都着力发展核能,若干年后会不会对人类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到那时,还能不能大力发展核电站?那么它还是具有发展前途的重要能源吗?他们通过这种批判性思维活动,从而也培养学生不但生疑、而又不断解疑的思维习惯。

(2)创造性阅读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这是一种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征,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有目的地寻找问题,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如在阅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天体”这一问题,提出许多问题:宇宙中有几种物质是天体?这些天体对地球有没有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必须去认真思考和阅读,迫切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创造性的阅读中习惯了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从而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3)创造性阅读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地图的能力具有创造思维形象性,阅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运用“图”的特殊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形象思维,在阅读已知“图”表象中通过形象思维产生新的形象,这种新的形象思维本身就带有创造性。如学习“月相变化”时,阅读课本P9图1.10;月球绕地球公转360度,随日、地、月三个角度的变化,观察者除了所看到的月相不同外,还能想象出月亮、太阳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时间。从初一到十五上半月,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逐渐向西移,初一时,因月球、太阳在地球同侧,同一方向,它们与地球之间角度看为0。因此,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观察者所看到的太阳、月亮视运动同升同落,初一过后,月球逐渐向西公转,月球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角由原来的0度逐渐增大到180度,并且观察看到太阳、月亮的出现顺序是先看到太阳,后见月亮,它们出现的先后时间就随两者与观察者角度而变化。

除上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阅读还具有阅读方法的综合特点,通过综合运用探测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各种方法,逐步实现创造教育培养目标。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措施

1.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及教师的自身素质、学生学习情趣密切相关。能否让学生进入一个能发展创造力的课堂情境,最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尤为重要。

(1)教师要树立由“知识立意”变为“能力立意”的教学思想。重新审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敢于转变课堂灌输地理知识,牵着学生走,手把手地传授地理技能的教学习惯,遵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学过程要坚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增长经验、自主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创造性阅读的空间、时间。若教师一堂课总是进行教材讲解,传授知识用自我封闭的教学形式,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所谓开放式教学,从教学模式来看,教学过程应为以“学生——掌握——应用”为主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看,以启发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下,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拟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而后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从教学内容看,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可将授课内容扩展或删除,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增设一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可读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教学方法看,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启发为核心,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民主教学方法。

2.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很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兴趣方能创造性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引趣设疑。通过对阅读材料(教材)设疑问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难,引发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时,可提出这样疑问:“新探索”中的“新”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从时间、探测宇宙技术、手段及人类对宇宙资源开发进行分析。有了这个设疑,学生就会带着一种目标进行阅读、思考、分析。

(2)悬念设疑。激起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间,突然来个中途打结,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地理学科内容主要来自自然界,有许多现象或是一个谜,或是自然规律演变。地理教师在进行新课前或结束后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悬念设疑。如,高中地理新教版中有关“人类探索地外文明”的问题,教师提出这样的悬念:火星上能否有高智慧的“火星人”,在银河系中类似于太阳的恒星是否也有条件孕育“宇宙人”?地球人如何寻找他们?有了这些悬念,学生很自然产生迫于寻找答案、证据的心理,积极去翻阅其他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3)联想设疑。学会联想,能使人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地理学科阐述的许多地理现象,地理规律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往往由某一个地理现象可联想到另一个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尤其是一些地理插图。地理课堂教学,教师教会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提出某些疑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问题,教材有一组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许多学生在阅读此插图后,联想到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没有像长江入海口发育许多三角洲?学生自己提出这些有趣的问题,他们通过思考或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答,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途径

鉴于地理学科图文并茂的特点及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笔者认为,学生进行地理的创造性阅读,可分为文字材料的创造性阅读和图、表、画的创造性阅读,那么这两类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有:

1.通过阅读课文文字材料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地理课本的文字材料充分体现地理特性,它集概念、规律、特点、综合特性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每一问题都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在一堂课有效的时间支配下,通过认真阅读理解,提出许多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教师鼓励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字材料可以有不同的重点、难点问题,体现人的思维个性差异。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除了课文外,还安排了许多的阅读材料,其目的是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外,还具有鼓励、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通过学生对课文文字材料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2.通过读图、读表、读画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地理的图、表、插画是地理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在课本的图、表、画中隐含了许多地理现象的特点、规律及事物的变化、成因。地理图表,是研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读地理图表是学好地理所需具备的能力。通过读图过程,可激发学生的表象观察、空间想象思维及联想思维等。地理统计表如气候降水、气温各月分配、粮食产量历年统计表、人口与耕地变化统计表等等,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数据,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变化规律及内在的原因。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上注意图表的阅读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新编地理课本中的“画”,有卫星照片、景观画、漫画等,这些“画”同样在不同的方面反映一定的地理问题,学生从“画”里所给的已知信息中产生一种逻辑结论,通过其中的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阅读能力。

3.通过课外有关参考文献查阅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新一轮课改形势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一定的读书本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生之中要在多个年龄阶段和多个新的领域不断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除了在学校获得,更重要的是自身学会独立自学来扩大,寻求新的知识。因此学会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查阅、收集,是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寻找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通过分析综合,融进自己的学习中。这一过程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思维,逐步养成创造性阅读行为习惯。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不仅是新教学形势下的教学目标,也是将来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地理教学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创造学

[2]创造教育全书

[3]知识文库.2001(4)

浅谈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培养 篇4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而且,我都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由于这些做法,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这句话启示我们,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三、创造性的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个性化的阅读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五、评价的多元化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

如上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人或事或物,并说一说理由,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意识,即时捕捉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评价的目光面向个性化发展。及时发动学生展开互评与自评,使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参与、民主交流的过程,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小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活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点体会。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讲,也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而是“导”。“导”的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 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其次,有效的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教学中的 “集体性思维”,就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全班集体性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度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班级集体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以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 “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引导阅读小说,观照人生,观照现实,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像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 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换的了皇帝的大量 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逃的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再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像.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

语文是浩瀚无际的大海,让人尽情遨游。

语文是美丽动人的歌,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仿写训练 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教《功名难夺报国心》时,要求学生针对“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这一观点补充一两个事例。在课外阅读训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观点补充相关事例。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三,鼓励学生突破束缚,独辟蹊径,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如教学《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怎样理解“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我们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如怎样看待《效颦》中的东施效颦?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追求,我们学习人家的东西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经这样点拨,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们可能认识到东施效颦体现了东施对美好事物的大胆追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也需要东施这种大胆追求美的精神和勇气。另外,平时遇到“班门弄斧”、“知足常乐”、异想天开“等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弹琵琶。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这些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诗的审美感知,它比较恰当地表现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驰聘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阅读教材与音乐相联系时,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先教学生学会唱这一首歌,在学会唱这一首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教材上来,在音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激发学生的想像。

五、阅读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和平宁静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界,学习了《桃花源记》让学生回顾历史,联系当今动荡的世界局势和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构想一个未来理想世界,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6

摘要:为了保证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尝试。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创造能力契机生活评价展示

为了保证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尝试。美术教学要在审美内容中挖掘创新的理性知识点,通过这种知识积累来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创造艺术的素质,教师也要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设计出创造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借助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找创造的契机

现阶段中学的美术教育有一种倾向——偏重于教学成果的展示而忽略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绘画就会停留在一个简单的、重复的低水平阶段。其实,看起来学生好像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这只是一种兴趣的转移和思维的复制,并没有完成美术的基本教育目标——独立创造。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一个运用美术技巧创造作品的机会。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里,要达到的不是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而是一个深刻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为学习寻找创造的契机。如: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时,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欣赏来刺激学生创新美术作品的欲望。在多媒体图文一体化的演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生沉醉其中的时候,要安排让学生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抒发对民间美术的热爱,设计一些民间艺术作品,然后在作品中表现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崇拜。有的学生将自己创造的水彩画上增添了剪纸的背景,有的将泥俑娃娃改成了年画中的形象,还有的将古老和现代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新旧结合。想一想,学生的创造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进步呀!这样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要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新提供一个入港口。2 激励亲自尝试,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快乐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向导,因为快乐所引发的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中,然后利用这种氛围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亲自尝试创造。反之,只要他们尝试了就必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使学生“口常开,手常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动手创造的乐园,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快乐的成长,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富有激励性。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军歌,能增长士气,鼓舞人心,坚定信念。如:教师在鼓励学生完成山水画时,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理解学生的创造方法,尊重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讽刺、挖苦和打击,要利用委婉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进行改正。总之,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赏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去尝试、充分去创造,充分表现自己的智力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的美术人才。3 引导深入生活,让学生汲取创造的源泉

我们的教学不是脱离生活的,无论是素描、色彩等基础技能的训练还是欣赏、写生等个性展示都离不开生活。生活给了我们最好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要知道学生的生活不是只有美术知识,多种知识都在他们的脑中徘徊,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灵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个人的绘画感觉不是在规范中形成的,是要靠社会和生活的直观刺激,美术要从“神”一样的体会回归到“人”的世界。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多彩的人和事:淙淙流水、灿烂野花、忙碌的众生,所有的景物都应是如诗的画面,学生会在生活中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把生活创造的加工,展现在自己的画中。如:对于素描的要求虽然是要求临摹,可是对于人物的生机和内在也要有一定的把握,通过认真的思考总结来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这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否则,只能将模仿者当作是单一的作画机器,那只要有电脑就行了,人类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安排与他们生活有关的题目灵活要求宽泛的作业,这才更有利于学生汲取创造的源泉。另外,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也要安排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喜爱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到深入人心,才会调动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欲望,使内在要求与外在教学相吻合。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感知生活来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有意识进行内在思考,观察生活,轻松愉快地进行艺术统摄,完成创新。4 实施赏识评价,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

教学过程的成功离不开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体验创造的满足感。我们应该利用评价的特殊功能来对一些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激趣培养。合理的评价甚至会树立学生崇高的情操,想一想,一个受到重视的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积极向上的,自身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鉴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情趣。过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美术教师千万不要把简单的刺激作为评价学生作品的用语,成人的眼光作为衡量的标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不能沟通的评价中,学生会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我们要尝试进行赏识评价,所谓赏识评价,就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即使进行赞扬,对学生的弱点要以鼓励为主。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在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创新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受到老师的一顿打击,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早消失,可见赏识评价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的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改变平淡与重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美术教育者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反映,应积极地鼓励其“以心为画” 展示个体作品,让学生彰显创造能力

再好的作品也要展示才能有人欣赏,孤芳自赏绝不是现代美术的观点。我们的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让学生大方的彰显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当然要为学生创造这种彰显的可能了,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举办课堂作业展,要求集体参与,人人评价。让学生把画拿到前面来展示给全班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美术展示的要求,笔者和同学们在征得校领导的同意下,大胆的将我们的美术作品放到了校走廊去展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创新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然后我们又设计了几个专栏,“环保在今天”、“世界的号角”、“大师再现”等创造性的作品展览为学生们赢得了赞誉和信心。

总之,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单是指掌握基础知识,更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中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完成不朽之作,只是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让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造,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美术教师要牢固地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 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 并逐渐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深入开展, 阅读教学的改革更是生机勃勃。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必须“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学是内因, 教是外因,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很显然传统阅读教学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是违背这一精神的。鉴于此我们必须加深认识, 消除心理障碍,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因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不懂的问题, 教师就清楚了学生的难点、疑点, 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从学生角度看, 首先质疑问难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因为学生不深入地理解课文, 便不可能发现问题和疑点, 便不能提出问题。其次质疑问难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第三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并没结束, 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前面已说过, 学生质疑问难并非易事,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办到的, 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培养。那么, 怎样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怎样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还得结合教学实例一一阐明。

1.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要求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教师教学民主, 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大门, 提出一个个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 毫不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 思维积极如“喷泉”, 便会敢字当头, 热烈地质疑问难, 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 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的低层面上。可见, 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 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教师可根据“文眼”, 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 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首先抓住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的理解统领全篇。这句就应是全篇“文眼”。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学生的这个质疑问难就紧扣“文眼”提得很好。

3. 如何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出来以后,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绽开, 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显得杂乱、锁碎, 甚至离奇, 难以抓住重点。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选择, 有目的地引导, 将学生的质疑问难分两大类处理。

(1) 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这主要指学生的质疑问难与课堂教学有联系, 老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学生有质量的质疑问难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 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由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出有质量的问题, 引导出“文眼”, 那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 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2) 在课堂内处理, 课堂外解答。对学生的质疑问难, 老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内全部解答, 但应该在课堂内处理, 这就是有的教师提出的“存疑环节”。教师要将学生的质疑问难恰当地处理, 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堂外去思考, 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 并转移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 便不满足, 便会去探求答案, 去发现、去创造性地思考,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导入部分采用兴趣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新授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赋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敞开思路,引发议论,挑起争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记忆等一系列积极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给学生独立思维和活动的空间,给学生选择和自我展现的机会,想办法减少学生怕犯错误的顾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愿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方法,自主设计测试方案,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三、设疑导释,激发求导思维

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探索,更谈不上创造。想质疑,是创造意识的启蒙;会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而释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释疑中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乐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质疑。我们采用:询问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解答的。”“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别人的问题质量高。”激将法——“有人敢回答这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辐射法——“他提的问题很好,但这只是一种看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引导学生会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这就需要让学生做到会疑。我们训练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从课后练习题中质疑。

引导学生释疑:要求学生解释准确;顾及全体;注意合作;与读书相结合。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对于学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教师做到:一允许,二鼓励,三引导。鼓励学生说与比别人不同的话;造与别人不同的句子;用与别人的方式;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如在低年级,让学生用词说话时,出现了“想——我想听到蚂蚁说话的声音。”“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淘气——风很淘气,把树逗笑了。”这些充满灵性的语言,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发的体现。

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具或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多想敢想,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这样去想像:由事情的结果想像事情的过程;由人或事物的静态想像其动态;由概括想像具体;由字面想像画面;由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想像人物的心理。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它与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果能把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泛化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效果会更好。教学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技能,例如,如何进行联想,使思维更具广阔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的方法。如何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具独创性?教师的职责则是创设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情境。教学实验这个名,实验教师真是有意识地做了上述两件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得到提高。两者相比,创设适合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情境更为重要。在各试验班中,有一个毕业班,为了应付升学检查,学生不得不使具有标准答案的多种重复练习。实验复测结果显示这个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得分降低,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开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探[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7).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盐城市第四中学 李

[摘要] 创造思维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有探索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要注意培养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 创造思维 创新 培养 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创新教学的目的是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协作的21世纪现代国际人才需要创新。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处于一个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并且日益向知识经济逼近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曙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正日渐清晰可辨。处此情景,我们不能不看到,原有的强调教师控制的教学,可能是适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它可以批量化地培养劳动力,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个别差异地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某一或某些劳动岗位的生产者。而今,知识经济呼唤的不是能识文断字、能操纵大型生产工具的劳动力,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具有原创思维、在科技大潮中独领风骚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学中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为创造性正是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等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个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往往是刻板、无活力的行为模式,提供的创造空间极为狭隘,产生的相应的创新欲望就会极其淡薄,创新的能力也就无由形成,反之亦然。个性化教育的确已成了时代喊出的强音,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加以深思。本文就创造思维及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物理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听话的学生”,而不能教“差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互帮的教学氛围,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因而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注重激励、赞赏学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催化剂。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

三、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物理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 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物理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过程逐步进行,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一般会安排在探究活动起始阶段。

如: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2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后面的例子均出自初中物理教材),这一课教师首先可以问学生:当听到“噪声”这个词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很多事物,这时,教师以鼓励为主,适当表扬学生的见解,注意倾听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步入新课,让学生掌握“噪声是„„”大概印象,激发学生表现欲和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也可以把提问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教师在此中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如:

本节教学中当讲授到“四大污染”时,在教学导入阶段,教者就可以对学生说:关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你知道哪些污染?还想知道哪些事情?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归为几类,做为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这样,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自信,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物理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有这样一道题:有几堆谷物(稻谷或小麦),要比较它们质量的好坏(所谓“质量好”是指谷物中饱满籽粒多,空瘪少),请至少说出3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本题属于结论开放性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知识、惯性等多方面考虑。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同学都能说出

一、两种方法,最多的同学能思考出五、六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每一种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把这些想法与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物理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课外小实验、小组合作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理、理解物理、热爱物理。

例如:在“运动和静止”一节的教学中,新课教学后,利用一则广告故事,让学生 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旅游公司是正确的,没有欺骗顾客;反方:旅游公司不正确,欺骗了顾客。辩论注意点:

1、语言要精,抓住要点;

2、紧扣本节运动和静止所学习内容。(广告故事说的是:在美国一家媒体上登了一则广告说“你想参加长途旅行吗?只要你寄来一美元,就可以参加我们公司精心组织的长达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广告登出以后,在不少人真的寄去了一美元。结果寄钱的人都收到一张同样的纸条,上面写着:顾客:你好!谢谢你参加我公司组织的长途旅行,请在今晚六点,打开窗帘,在窗下放一张软床,你躺在床上,遥望天空,开始你的长途旅行吧!因为地球在自转,一昼夜可达四万千米,所以你只要躺在床上24小时,就可进行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旅游公司×年×月×日)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非常多,教师实验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物理发现的机会,锻炼物理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物理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

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物理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著《教育概论》

3、《中小学管理》

4、雷洪.广东省深圳市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探索(课题报告)

上一篇:中国的医患关系问题下一篇:人生真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