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有智慧的校长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个有智慧的校长(精选3篇)

当个有智慧的校长 篇1

出席国际高中校长论坛会和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会,一种理念油然而生,这就是校长这一职务的重要、光荣和责任。

这使我想起1995年4月我在华东师大给中小学校长们讲过一次话,主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不是我的发明,但我认同这个理念。我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办学思想的进步将是显而易见的。10多年过去了,我的这篇讲话,终于招致了“严密的”、“科学的”批评论证,然而,我仍旧不思悔改。因为我不相信“一个不好的校长可以办出一所好学校”来。校长是重要的、光荣的,甚至是神圣的。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领导。因此,当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有进步思想,求是思想,创新思想。

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人们不识字,不能读,不能写,愚昧无知,那是一个漫漫黑夜;在那里,既没有星星,更没有月亮。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需要的第一是知识,第二是知识,第三还是知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历史已经翻过了这一页。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校长们面对的仍然有知识的问题,但已经不只是知识的问题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肩负起更重大的任务,要把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为一个人才资源强国。单纯的知识灌输和知识积累,其实是单纯的应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

校长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人,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现在是为人子女,将来要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进了工作单位,要成为职工,进了机关要成为公务员,做医生要救死扶伤,做教师要教书育人,做战士要保家卫国。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社会角色,都应当按照法律、道德、行为规范提出要求,立身行事。因此,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还应当是道德、情感、文化、智慧、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品德或人格上的缺陷却会影响人的一辈子,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因此,首先要把德育的位置摆正。只讲早期智力开发是不全面的,应该把早期品德的培养,把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急功近利不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再说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比如大家知道水往低处流的知识,但在司马光砸缸的时候,他表现的就是智慧。知识可能大家都有,但智慧并非大家都有。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又说:“如果让知识的积累,淹没了探索的渴望,这样的教育能说是有智慧的教育吗?”我觉得现在正是我们中国的校长们认真思考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的忠告的时候了。“知识就是力量”诚然是真理性认识,但同样,人格也是力量,道德也是力量,情感和智慧都可以转化为力量的。

当个有智慧的校长 篇2

1 坚持不懈的学习之心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加强学习, 增强我们当校长的底气。

首先,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要学习前辈的管理经验, 也要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育前辈的管理经验是我们认真学习, 借鉴的蓝本, 我们工作中的很多处理问题的办法必须要以前辈的经验作为理论依据, 否则, 我们会走不少弯路。兄弟学校的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 这次参加永川区第二十界校长岗位培训学习, 接触了永川区内很多校长, 他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不少的成功经验, 交往过程中, 我们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 我从中也学到了兄弟学校处理很多问题的办法。

其次, 多读教育书刊, 多听专家报告, 提高理论认识。我们订阅的《今日教育》、《教育科研》等书刊一般就放在手边, 我闲暇时会读一两篇, 一般都有收获。上级组织的各种专家报告, 能够参加的时候尽量参加, 学习一次, 提高一次。市教委区教委经常组织我们有规模有建制的集中学习, 对于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我们会聆听到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 学习到很多新知识, 思想会得到更新, 对好教师、好校长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再次, 加强管理反思, 提升管理素养。进行管理反思,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提升方式。工作中, 我会及时将成功的事例记一记, 失败的地方赶紧找人商量, 及时整改。这样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我担任了多年的小学副校长, 我发现个别年级的成绩会一直相对比较差, 经过仔细研究, 发现问题出现在该年级的发蒙阶段:教师配备较弱, 教学过程跟踪较弱, 学生家长联系较少。之后的工作中, 我们学校每年的一年级就一定配备有一套教学经验非常丰富, 班主任工作做得非常细致的教师班子, 他们可以带动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教务处会有一本专门记录一年级过程管理的本子;一年级的家长会次数也比其他年级多。三四年下来, 我们的中低段几个年级的教学成绩都非常好, 并且从一年级下册开始, 管理起来也很轻松, 可以说得心应手。近几年下来, 我得出一个基本认识, 小学教学必须充分重视一年级。

2 全心全意服务之心

有着特殊工作性质的副校长在投入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之前, 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 正确定位,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之心。

一方面是为校长服务。在行政关系上, 校长和副校长是上下级关系。副校长要义不容辞维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要甘当配角, 自觉做好校长工作的助手。副校长要与校长保持高度一致。平时, 在全体教职工中宣传校长的优点长处, 维护其威信, 号召大家支持和信赖校长;还要帮助校长协调好上下关系, 对自己了解到的师生员工中的一些反映或建议, 在校长未掌握的情况下, 要及时反馈给校长, 以便校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 迅速作出应变处理。对于校长业已拍板决定的事情, 副校长要模范执行校长的决策, 准确领会精神, 明确任务要领, 力争在第一时间传达好、执行好、完成好, 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 确保学校政令畅通。而不要认为副校长是一个好了不起的“官”, 非要与校长争“权”, 非要与校长一较高下不可,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 校长副校长闹起矛盾来, 一个学校的工作就会瘫痪, 直接受害的是孩子们, 说得更严重一点, 是贻害下一代, 是误国!

另一方面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现代学校管理倡导“以人为本”, 我们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管理思路。因此, 副校长在当好校长绿叶的同时, 还要当好全体教师的绿叶。

在教学管理中, 我们要坚持换位思考, 努力做到想教师发展之所想, 急教师发展之所急, 总是尽己所能为老师们服务。年轻老师不会驾驭课堂, 教师与家长的矛盾, 教师评职定级, 教师参加赛课等问题, 我们都要尽心尽力真心帮助。看到老师们一个个进步了、成功了, 我们的内心也会无比欣慰。能为他人服务, 的确是幸福的事情, 从某种角度讲, 也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需求。教师们也会给一个很好的评价。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也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 近三年我的年度考核连续被评为优秀。

3 尽心尽意干事之心

副校长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 也是决策实施的执行者;是学校管理的战斗员, 也是学校工作的指挥员。

副校长要有“一手”。副校长实施领导和管理更多的依赖于他的管理智慧和专业能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应该是一名业务过硬的教师, 要在精通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的同时通晓其它一两门学科, 还要积极参与校内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 并能不时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学建议。副校长还应该是一名具有专长的多面手, 如具有文字宣传、交往协调、活动策划、信息技术、媒体操作等管理招牌, 让大家觉得你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具有独挡一面的才干。

副校长要有所为。在其位, 谋其职。副校长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要尽心尽意干实事, 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高度负责好自己的分管工作。

首先, 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明确工作思路, 确保分管工作紧紧围绕学校的共同目标有效展开。要知道:偏离了目标的舵船, 行得再稳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 要在得到校长支持的前提下, 认准目标真抓实干, 坚持“要么不做, 要做就要做好”的信念, 力争将工作抓出实效来。做一两件有主题、有策划、有落实、有影响力的“大事”。如筹备教学活动展示、接待教育工作考察、负责学校某项创建工作等等。

再次, 要善于凝心聚力, 依靠大家的力量干大家的事情。副校长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鼓励并放手让中层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让他们有职有权, 获得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当然, 副校长还要有所不为。一句话, 不该说的, 不要轻易表态;不该干的, 不要擅自做主。毕竟我们当副职的虽然“站得拢”, 但要看什么事情, 虽然“走得开”, 但不要什么事都“走开”, 我认为, 责任面前, 我们要主动, 要“站得拢”, 利益面前, 我们要“走得开”。

4 诚心诚意合作之心

作为一名副校长, 要坦坦荡荡一心为公, 诚心诚意与学校的每一个人合作, 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让学校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和谐发展, 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当个有文化的唐朝人 篇3

唐朝普通话到底什么味儿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模样?很多人想当然,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

哼哼哼,大错特错啦。

您要不信,穿越之前咱们就先搞个集中加强恶补培训班,让您学会一口标准的唐朝长安语音——当时叫“关中秦音”——然后再开始时间旅行回长安去,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穿越初落地,您发现自己姓唐名穿,是一位世居长安的中级官员,业务能力平平,人缘不错,见谁都能打招呼说上话,成天跟朋友同事一起喝酒吃饭。好了,前半天您是在自己家里混,跟亲人、仆人都说秦音,毫无障碍,大家腔调一致。可等您饱餐完一顿,走出家门去官署上班,麻烦就来了。

进衙门,看到一个老家在江南的熟人同事张三,人家是正经考科举、进士出身来做官的。您笑眯眯地打招呼:“三郎万福。”

张三一愣,寻思您大概没睡醒,还以为在家里呢,口音一时没倒过来,也就客客气气地回一声:“螳螂面部(唐郎万福)。午食否?”

您脑子里飘过午餐案上那几盘大菜:清蒸蒜泥猪肉、生鱼片切……、煮驴肉丸子……忙不迭点头炫耀:“已鸡(已吃),已鸡嘟(猪)、鱼、驴,还有咩(米)饭……”话没说完,张三再也忍不住,当场哈哈大笑。

这时候旁边一个官员李四听见笑声也走过来,问出啥事了,张三就把您刚才那句话按字音学说了一遍。这位李四脑筋转得比较慢,想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唐郎莫不是说:已鸡兜(猪)、哟(鱼)、喽(驴),还有美(米)饭?”

说完,老家在山东的李四也笑了起来。张三点头认可李四的发音——因为他俩说的才是在官场上通行的“普通话”,或者更确切点叫“官话”“正音”。您那满嘴“鱼”“驴”的,倒是跟现代普通话比较接近,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话”,跟卖菜的、种地的、开饭馆的、家里仆人、上门化缘的僧人之类说这种“秦音”正合适,在官衙跟同事官人们这么说话,不被嘲笑至死才怪。

那么,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严格地说……其实它跟当时任何一地的方言都不大一样。

您在衙门待了半天,听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同事互道“面部”(万福),斯斯文文、抑扬顿挫地用这种官话交谈办事。听时间长了,您会发现两点:

1.虽然大家相互之间交流顺畅,但不同地方的人,所说的官话发音还是颇有不同的,就像我们现代普通话推行力度都这么大了,社会上还是存在着所谓川普、广普、温普……

2.各位官员说话时的遣词造句,当然不会跟书面语(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唐代文言文)严格保持一致,但是似乎跟正常人在家里说话也不太一样。说好听点叫“出口成章”,说难听点略似现在的公文体、官腔套话,大家都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的,句式语法过分规矩整齐,很少能听见零碎的口头语或残句。

您觉得别扭吗?其实大家也都觉得这么说话不舒服,真的……如果运气好,下班以后各位官员家里的仆人来接各自主人,您仔细偷听一下张三、李四跟自家老佣人说话,很可能会听到山东大汉李四正粗声豪气地讲着跟官话差异很大的方言,而江南书生张三口中快速流出的吴语更让您如听鸟鸣、一个字都不明白。别人也差不多都是这样,官话这玩意儿嘛,都要经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

唐朝也背小九九

要成为一个唐朝的文化人,最基础的幼儿启蒙教育仍然不可或缺。特别是那些打算穿越成婴儿从小在唐朝长大的,“上学发蒙”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发蒙?对,唉,不是您说的“昏头昏脑”的“发蒙”啦,这里的“蒙”字要读二声,是“启蒙”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幼儿刚刚开始认字念书的过程。

您觉得小孩子学认字、写字、背诗文没什么可说的?太天真了吧,不信您数数自己能背出多少古代幼教内容?看这张口就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您穿越的时代是武后之前,李白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或者您打算仿效什么历史正剧,让唐朝的儒生学童们开诵《三字经》《百家姓》,谢谢,这两部书唐朝都还没有呢!

老老实实的,您还是跟着亲身体验一下唐朝儿童上学的过程吧。

先说上学年龄,这个在唐朝没有统一规定,全由家长们做主。根据孩子的智商高低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学读书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四五岁到十几岁都可以,极端情况,比如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据说到了18岁才开始读书认字,也没耽误人家成名成家。

请人看黄历挑了个宜发蒙入学的黄道吉日,家长带您去村学拜见老师,给供在学堂正中的“文宣王尼父”孔夫子牌位叩头行礼,完成一系列入学仪式。在学堂里找个书案坐下来,先生可能先教你写几个简单汉字(比如自己名字),也可能先教你背一首最简单的五言诗。等到上了几天学,对教学环境比较熟悉了,正式进入用功阶段,当时最流行的启蒙教材就纷纷登场。

首先要介绍的是抑扬顿挫、十分好听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这部跟《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经典启蒙教材的《千字文》,不知道您穿越之前在现代听过学过没有。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了宋朝以前,别动不动就拿“人之初”和“赵钱孙李”来卖弄,真正好用的是《千字文》,在古代现代知名度都挺高。还有一部书也可以用用,是西汉人史游写的《急就篇》,不过似乎知道这部蒙书的现代人就不多了。

对啦,《九九乘法歌》也是唐代儿童要学要背的重要内容,这个发明得非常早,在春秋战国已经见诸文献了。不过要提醒您,您要是按现代习惯从“一一如一”开始背到“九九八十一”,那在唐朝真的算“倒背”,因为唐朝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一路从大往小背的,好玩吧?

您说这不习惯,您就喜欢从小往大里背。小心,看先生的棍鞭戒尺“嗖”的一下就抽过来了——别躲啦,躲也躲不过去,因为在唐朝“体罚”这种事太常见了,学堂里很少有哪天听不到淘气学生的号哭声。

书房里没有线装书

穿越回唐朝立志要做个文化人的您,在接受启蒙教育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错的读书天赋,这让您的家长也很高兴。一咬牙一跺脚,父母决心下血本培养您读书考科举将来去做官,于是在各个方面都为您创造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某一天,家里通知你,专门腾出了一间清静屋子给你作为“书房”,已经布置完毕,以后你可以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写字念书诵习典籍了。

家里为您准备的书房里,到处放置的是一袋袋、一堆堆、一轴轴、一柱柱类似于考试卷子的东西。一踏进这地方,您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那魔鬼几年,没日没夜疯狂地做模拟题的苦逼日子里。而且环顾整间房,连一本长得像您预想中的“书”那样子的东西都看不见——这不但是要考试,还是闭卷考不让抄书呢!头皮发紧要炸毛了吧?

拍肩,放轻松,别妄想过度。这房间满堆的圆柱体纸卷就是唐朝的“书”啦,不信您取过一卷来展开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五经正义”等知识内容,而不是“已知XYZ”等考题。至于您所熟悉的、在所有“古装剧”里从大禹治水到溥仪退位四千多年间持续出现一成不变的那种“线装书”,在唐朝那是基本看不见的。

您失望了吗?还想着轻轻开启纸匣,优雅地取出一册麻线装订的蓝皮书,矜持地翻开薄薄的泛黄的纸页,凝神诵读纸上那些从右至左竖印在朱丝栏里的墨字,嗅着满页书香,不时呷一口清茶,魂游宇内,神交古人?可惜呀,至少“翻书页”这种乐趣您在唐朝很难享受到,改成“卷书轴”比较可行。

现在我们拿出一卷书来仔细看看吧。您身边的书架上,有一束束平着堆放的卷子,也有一些盛装书的布袋,袋口开着,露出5支或者10支书轴。这种专门装书的袋子叫“帙”,形容书籍多的成语“卷帙浩繁”到现在还很常用哦。

露出袋口的书轴上,吊系着标签,您拈起一个标签来看,入手沉甸甸的,据说皇室藏书里有很多标签是用象牙做的呢——标签上写着“尚书正义卷四”,这是标明这一卷书的内容和次序。因为卷轴书打开查看比较麻烦,也容易弄坏纸面,所以为了便于快速查找书籍内容,在书轴头上系签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把这卷书抽出帙袋,您看,最外面一层粘裱着布帛或硬纸,这个叫“褾”,作用类似于我们给课本包上的书皮,既能保护书籍也能装饰外观、彰显个性。书皮外沿还要连上一条丝带,用来把整卷书捆缚住,以防止纸张随便散开损坏掉。

纸卷完全展开以后,在末尾那里,您终于能看到“书轴”的全貌了。这一般是根不太粗的木杆或竹筒,纸卷的末端裁成梯形,粘缠在这根轴杆上,收起书时以它为轴心向前卷动。普通廉价书籍也就粘一根硬木杆随便用用,稍微讲究点的,会给轴身两头另装上“轴头”,用木头雕出好看的形状,涂上油漆啥的。因为两端的“轴头”是始终突出在整卷书之外的,把它们搞得讲究些,整卷书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待续)

摘自《唐朝定居指南》

森林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上一篇:塑料材料基础知识介绍下一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