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通用9篇)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1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

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实习

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实习

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实习

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实习

五、常见的沉积岩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实习

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实习

七、常见的岩浆岩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实习

八、常见的变质岩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实习

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

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实习

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实习

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实习

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实习

五、常见的沉积岩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实习

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1.通过构

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实习

七、常见的岩浆岩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实习

八、常见的变质岩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实习

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习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习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篇2

实习报告编写的内容根据实习的内容。一般地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这一部分是要对本次实习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主要说明 1.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方法、过程 2.实习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3.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自然地理条件、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 4.实习地区的地质环境或地质背景 5.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等。

如有能力,适当地附以实习地区的或自然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划位置或交通位置的简图,可以起到很直观的作用。第二部分:矿物和岩石。

叙述在野外见到的各种矿物的类型、形态、鉴定特征、成因、数量、风化状况、对岩石和土壤的影响等。

岩石同样要按三大类分别叙述它们的年代、地层、产状、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与土壤的关系、地貌特征等内容。如有重要的矿产,也可以放在这一部分进行叙述。第三部分:地层。

地层要按照地质年代从老到新分别叙述。可以代、纪、世、期等来进行划分,若以阶、群、组、段等进行叙述更方便,要注意二者的对照和结合。特别要说明地层的连续和缺失的特点。岩石露头的产状、形态、出露地点、规模、厚度、岩性、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生物化石等都要分别介绍。第四部分:地质构造。

首先应当介绍实习地区在大地构造中的地位和特点,使读者了解地质背景的基本构造轮廓和特征,再介绍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数量、分布、相互关系等。然后分别介绍节理、断层、褶皱等主要地质构造。第五部分:区域地质历史。

根据以上矿物和岩石特点、地层的顺序、地层的岩性和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性质和特点、岩浆活动、地貌特点等,恢复和重建本区的地质历史。分别说明地质历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地质事件。这一部分内容逻辑性、说理性较强,要注意得出的结论要有根据和说服力。

第六部分: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教材中是将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它们所形成的地貌放在一起讲述的,所以实习报告中也将二者一起叙述。可以按照实习中所见到的地表流水、地下水、风及黄土等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分别叙述。重力地貌也放在此部分。一般地,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按照侵蚀、搬运、沉积三种主要方式介分别绍。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第七部分:对本次实习进行概括的总结,还可以谈谈对野外实习的认识、体会、意见和建议等。

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

由于实习报告与一般的工作报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风朴实

如前述,实习报告是是一种科技文章,不要求文章华丽、抒情。在报告中将野外实习所见到的地质现象如实地反映出来,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这些地质事件的看法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很好了。所以语言要朴素,有什么说什么。2.实事求是

要忠实地记录实习内容,不能凭空臆造和无端猜想,也不要夸大。当然地质事件不能全都耳闻目睹,可以推理,但要有根据。依据要充分,逻辑性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基础的地质地貌学内容多,体系庞大,这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在野外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结,可以有机地将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如描写地貌部分,就涉及到地质学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历史、内外力地质作用等各分支内容。4.图文并茂

在实习报告中适当地插入各种图片,可以起到直观的、画龙点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插图还可以使报告更加形式活泼、丰富多彩。图件的制作,也是综合运用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过程。图件要规范,在制作插图时尽量采用现成的规范和图式,尤其是地理图和地质图,国家都有详细的统一标准。即使学生自己画的素描图、剖面图、路线图等,也尽可能美观一些。

5.格式统一

实习报告最好用统一格式书写,应当制订标准的封面,在封面上注明报告题目,作者姓名、专业、年级,写作日期,指导教师。

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

题目:《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5月25号之前交,电子版,发到sdaubks@163.com,主题:班级?学号?姓名?】(916071054)20:25:19 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报告的内容

实习报告编写的内容根据实习的内容。一般地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这一部分是要对本次实习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主要说明 1.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方法、过程 2.实习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3.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自然地理条件、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 4.实习地区的地质环境或地质背景 5.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等。

如有能力,适当地附以实习地区的或自然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划位置或交通位置的简图,可以起到很直观的作用。第二部分:矿物和岩石。

叙述在野外见到的各种矿物的类型、形态、鉴定特征、成因、数量、风化状况、对岩石和土壤的影响等。

岩石同样要按三大类分别叙述它们的年代、地层、产状、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与土壤的关系、地貌特征等内容。如有重要的矿产,也可以放在这一部分进行叙述。第三部分:地层。

地层要按照地质年代从老到新分别叙述。可以代、纪、世、期等来进行划分,若以阶、群、组、段等进行叙述更方便,要注意二者的对照和结合。特别要说明地层的连续和缺失的特点。岩石露头的产状、形态、出露地点、规模、厚度、岩性、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生物化石等都要分别介绍。第四部分:地质构造。

首先应当介绍实习地区在大地构造中的地位和特点,使读者了解地质背景的基本构造轮廓和特征,再介绍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数量、分布、相互关系等。然后分别介绍节理、断层、褶皱等主要地质构造。第五部分:区域地质历史。

根据以上矿物和岩石特点、地层的顺序、地层的岩性和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性质和特点、岩浆活动、地貌特点等,恢复和重建本区的地质历史。分别说明地质历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地质事件。这一部分内容逻辑性、说理性较强,要注意得出的结论要有根据和说服力。

第六部分: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教材中是将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它们所形成的地貌放在一起讲述的,所以实习报告中也将二者一起叙述。可以按照实习中所见到的地表流水、地下水、风及黄土等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分别叙述。重力地貌也放在此部分。一般地,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按照侵蚀、搬运、沉积三种主要方式介分别绍。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第七部分:对本次实习进行概括的总结,还可以谈谈对野外实习的认识、体会、意见和建议等。

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

由于实习报告与一般的工作报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风朴实

如前述,实习报告是是一种科技文章,不要求文章华丽、抒情。在报告中将野外实习所见到的地质现象如实地反映出来,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这些地质事件的看法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很好了。所以语言要朴素,有什么说什么。2.实事求是

要忠实地记录实习内容,不能凭空臆造和无端猜想,也不要夸大。当然地质事件不能全都耳闻目睹,可以推理,但要有根据。依据要充分,逻辑性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基础的地质地貌学内容多,体系庞大,这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在野外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结,可以有机地将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如描写地貌部分,就涉及到地质学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历史、内外力地质作用等各分支内容。4.图文并茂

在实习报告中适当地插入各种图片,可以起到直观的、画龙点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插图还可以使报告更加形式活泼、丰富多彩。图件的制作,也是综合运用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过程。图件要规范,在制作插图时尽量采用现成的规范和图式,尤其是地理图和地质图,国家都有详细的统一标准。即使学生自己画的素描图、剖面图、路线图等,也尽可能美观一些。

5.格式统一

实习报告最好用统一格式书写,应当制订标准的封面,在封面上注明报告题目,作者姓名、专业、年级,写作日期,指导教师。

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

题目:《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5月25号之前交,电子版,发到sdaubks@163.com,主题:班级?学号?姓名?】(916071054)20:25:19 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报告的内容

实习报告编写的内容根据实习的内容。一般地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这一部分是要对本次实习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主要说明 1.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方法、过程 2.实习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3.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自然地理条件、重要的社会经济特征 4.实习地区的地质环境或地质背景 5.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等。

如有能力,适当地附以实习地区的或自然地理单元或行政区划位置或交通位置的简图,可以起到很直观的作用。第二部分:矿物和岩石。

叙述在野外见到的各种矿物的类型、形态、鉴定特征、成因、数量、风化状况、对岩石和土壤的影响等。

岩石同样要按三大类分别叙述它们的年代、地层、产状、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与土壤的关系、地貌特征等内容。如有重要的矿产,也可以放在这一部分进行叙述。第三部分:地层。

地层要按照地质年代从老到新分别叙述。可以代、纪、世、期等来进行划分,若以阶、群、组、段等进行叙述更方便,要注意二者的对照和结合。特别要说明地层的连续和缺失的特点。岩石露头的产状、形态、出露地点、规模、厚度、岩性、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生物化石等都要分别介绍。第四部分:地质构造。

首先应当介绍实习地区在大地构造中的地位和特点,使读者了解地质背景的基本构造轮廓和特征,再介绍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数量、分布、相互关系等。然后分别介绍节理、断层、褶皱等主要地质构造。第五部分:区域地质历史。

根据以上矿物和岩石特点、地层的顺序、地层的岩性和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性质和特点、岩浆活动、地貌特点等,恢复和重建本区的地质历史。分别说明地质历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地质事件。这一部分内容逻辑性、说理性较强,要注意得出的结论要有根据和说服力。

第六部分: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教材中是将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它们所形成的地貌放在一起讲述的,所以实习报告中也将二者一起叙述。可以按照实习中所见到的地表流水、地下水、风及黄土等地质作用及其地貌分别叙述。重力地貌也放在此部分。一般地,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按照侵蚀、搬运、沉积三种主要方式介分别绍。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第七部分:对本次实习进行概括的总结,还可以谈谈对野外实习的认识、体会、意见和建议等。

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

由于实习报告与一般的工作报告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风朴实 如前述,实习报告是是一种科技文章,不要求文章华丽、抒情。在报告中将野外实习所见到的地质现象如实地反映出来,能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这些地质事件的看法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很好了。所以语言要朴素,有什么说什么。2.实事求是

要忠实地记录实习内容,不能凭空臆造和无端猜想,也不要夸大。当然地质事件不能全都耳闻目睹,可以推理,但要有根据。依据要充分,逻辑性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基础的地质地貌学内容多,体系庞大,这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困难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在野外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结,可以有机地将课堂知识结合起来。如描写地貌部分,就涉及到地质学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历史、内外力地质作用等各分支内容。4.图文并茂

在实习报告中适当地插入各种图片,可以起到直观的、画龙点睛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插图还可以使报告更加形式活泼、丰富多彩。图件的制作,也是综合运用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过程。图件要规范,在制作插图时尽量采用现成的规范和图式,尤其是地理图和地质图,国家都有详细的统一标准。即使学生自己画的素描图、剖面图、路线图等,也尽可能美观一些。

5.格式统一

实习报告最好用统一格式书写,应当制订标准的封面,在封面上注明报告题目,作者姓名、专业、年级,写作日期,指导教师。

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

题目:《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5月25号之前交,电子版,发到sdaubks@163.com,主题:班级?学号?姓名?】基本内容

岩浆岩的一种,属基性浅成岩。

与辉绿岩近似,具典型的辉绿结构,有时也被归入辉绿岩。和辉绿岩的区别是:岩石中有明显的斜长石斑晶。

辉绿玢岩为中性偏基性火成岩,是中性或基性岩浆侵入浅成,温度迅速下降,来不及充分结晶所致。

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曾称水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沉积物指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残骸等。主要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在陆地上出露的面积约占75%,火成岩和变质岩只有25%。但是在地壳中沉积岩的体积只占5%左右,其余两类岩石约占95%。沉积岩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它们占沉积岩总数的95%。这三种岩石的分配比例随沉积区的地质构造和古地理位置不同而异。总的说,页岩最多,其次是砂岩,石灰岩数量最少。沉积岩地层中蕴藏着绝大部分矿产,如能源、非金属、金属和稀有元素矿产,其次还有化石群。化学成分

随沉积岩中的主要造岩矿物含量差异而不同。例如,泥质岩以粘土矿物为主要造岩矿物,而粘土矿物是铝-硅酸盐类矿物,因此泥质岩中SiO2及Al2O3的总含量常达70%以上。砂岩中石英、长石是主要的,一般以石英居多,因此SiO2及Al2O3含量可高达80%以上,其中SiO2可达60~95%。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岩,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造岩矿物,CaO或CaO+MgO含量大,SiO2,Al2O3等含量一般不足10%。表1是根据岩样的化学分析资料综合的泥质岩、砂岩和石灰岩的化学成分含量范围值。

常见沉积岩:

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页岩、石灰岩

鲕状灰岩 oölitic lemestone 【组成与结构】主要成分为鲕粒状方解石,含量可占75%以上,其次为白云母,含量变化大,最高达20%,此外还有微量砂屑与生物残片等。鲕粒呈圆形、卵圆形,直径0.1~0.2mm,鲕粒胶结物以亮晶方解石为主。鲕状灰岩多为鲕粒结构,块状构造。

【物化性质】灰色、深灰色、黑灰色,密度为2.5g/cm,并且随鲕粒大小,分布与胶结

3情况其坚韧性将有变化,通常易破碎。鲕状灰岩含CaO于45%~50%之间,MgO略高,通常为2.5%,有时超过5%,抗压强度略高在100MPa左右。加酸起泡。

【功能与用途】鲕状灰岩因含MgO没有超过5%,对降低炉渣的熔点与黏度、增大其流动性有利,所以是优质熔剂灰岩,也是良好水泥灰岩原料。此外也用于造纸、塑料、玻璃等工业部门。

【鉴别特征】表面风化面上有明显鲕粒状结构;岩石比较易碎。【产地】北京昌平;河北怀来;辽宁辽阳;广西临桂。

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有平行柱状的两组解理,解理夹角为87°。相对密度3.02-3.45,随着含Fe量增高而加大。[1]中文名 辉石 相对密度 3.02-3.45 性 质 绿黑色或黑色

闪长石

闪长石,为花岗石中的一个品种。一般为灰色或绿色,与基性岩过渡的种属,暗色矿物含量大于40%,则颜色较深,可呈深灰、灰黑色,可称为暗色闪长石;暗色矿物含量小于20%,可称浅色闪长石。石英含量达10%-20%时,称石英闪长石。与闪长石相同的还有钾长石、斜长石。他们都是花岗类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岩石的特征。

石灰石编辑[shí huī shí]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石灰和石灰石大量用于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石灰石直接加工成石料和烧制成生石灰。生石灰吸潮或加水就成为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H)2。熟石灰经调配成石灰浆、石灰膏等,用作涂装材料和砖瓦粘合剂。

中文名 碳酸钙

斜长石:性状编辑 单偏光镜下:薄片无色透明;正低突起;两组斜交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一级黄;平行消光;延性符号可正可负。二轴晶;正旋旋旋光性。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篇3

章绪论

节实习目的任务及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使,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2、实习任务:

(1)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系统的观测,收集地表地质信息等资料,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

二、实习要求

1.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地质体的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

2.实习区内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野外地质(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地质作用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方法和要求。

5.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综合分析,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方法介绍。

阶段:由老师带队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阶段:分组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

(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

节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

2、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 m。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

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盛产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基地。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的指示作用。

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

节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1934年,徐克勤,1:5万地质调查,著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1万煤田普查,著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肇庆七星岩 篇4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5月30日肇庆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往返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有原因的。肇庆位于西江附近,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5月31日黄埔区蟹山公园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行了观察。蟹山从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非常细,应属粉砂岩。老师讲解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强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察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多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老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非常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因为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6月1日华农

老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现,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许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明细小的石英,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老师解释,这是因为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形状越来越趋向球状。

结束语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华农05土管3班梁柏荣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5

指导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地测系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测绘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现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内容

地层观察、岩性观察和描述、构造观察、地貌观察、野外基本技能训练、了解资源。具体内容有:

1、观察描述岩石特征(变质岩:各种片麻岩;岩浆岩:花岗岩、伟晶岩)

2、观察认识各种构造现象,如褶曲、节理、断层等,实地测量岩层产状。

3、山岭地貌、沟谷地貌认识

三、实习基本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地理概况;

2、基本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3、基本掌握实习区内构造特征;

4、根据实习调查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报告

四、实习方法

1、野外指导教师介绍,分组指导学生实地调查和观测,采集标本;

2、选择垂直岩层走向的线路进行踏勘(穿越法),利用自然露头和掌子面观测描述记录各种地质界线及地质现象。

五、实习地点及时间

地点:昆都仑水库

时间:2013.9.16——9.2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质罗盘

第一节 地质罗盘的结构 第二节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方法及内容 第一节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方法 第二节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内容 第三章 昆都仑水库地质概况

前 言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是测绘本科专业《地质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其它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习地点定在昆都仑水库,时间为一周。实习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实习内容:

1、考察了解矿区几周边地区出露地层、岩浆岩、地质构造等,重点了解岩性、矿物组合特征及风化产物特点。

2、考察了解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特征,以及与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关系。

3、考察了解当地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埋藏条件,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基本要求:

1、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正确使用野外调查工具和仪器,了解地层构成、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区域地史与地貌类型,做好记录,并进行独立分析。

2、根据在实习中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观察记录,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独立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三、实习方法与指导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现场,按预定的踏勘线路做实地勘察,描述、记录、研究。

希望同学在实习期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对现场地质资料的观察和收集,多看、多记、多素描、多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不断培养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

第一章

地质罗盘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

第一节 地质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常用的是圆盆式地质罗盘仪。由磁针、刻度盘、测斜仪、瞄准觇板、水准器等几部分安装在一铜、铝或木制的圆盆内组成,如图4-1-1

(一)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延长罗盘使用时间。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1.反光镜

2.瞄准觇板

3.磁针

4.水平刻度盘

5.垂直刻度盘

6.垂直刻度指示器

7.垂直水准器

8.底盘水准器

9.磁针固定螺旋

(二)水平刻度盘---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度,0度和180度分别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三)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度标记相应数字。

(四)悬锥---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五)水准器---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六)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第二节 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南北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图4—1—2 岩层产状及其测量方法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四)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

通常采用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第二章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方法及内容

第一节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方法

在野外,地质现象一般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或穿越法结合追索法进行观察。穿越法,就是沿着选定的调查线路,垂直岩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进行考察。用穿越的方法,便于查明岩层的产状、层序及其新老关系。如果在线路通过的地带,岩层呈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则必为褶皱构造,再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及其新老关系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和两翼与轴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判断褶皱的形态类型。

追索法,就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考察的方法。用追索方法考察,便于查明构造的延伸的方向及其变化情况。

穿越法和追索法是野外观察和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在实践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根据不同的情况可穿插运用。

第二节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内容

了解某地区的地质概况,一般先选择几条大致垂直于该区主要构造方向作为踏勘路线,沿路线作地质观察、描述、记录。在踏勘线路中岩性、地质构造有变化、或出现矿化的地方要作重点详细观察、描述记录,该地点称地质观察点。观察点间的距离应大致相等,观察路线、点记录应及时整理、修改或补充。在正规地质队野外作业,这些记录均作原始资料存档,长期保存。

观察线、点记录要求:

1、时间、观察线、点编号、路线位置、方向,描述记录观察点岩性、产状、化石、地质构造等。

2、沿观察线路作徒手地质剖面图。

3、对特征地质现象要做文字描述,必要时做地质素描图或拍照。

4、每一个观察点均要采集标本 第三章 昆都仑水库地质概况

一、概况

昆都仑水库,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西北十公里阴山山脉大青山与乌拉山相接的峡谷中。昆都仑水库建于一九五八年,库容7850万立方米,长达469米的拦河大坝横亘峡谷中,截断石门之水,高峡出平湖,是融防洪、供水、水保、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水库建成运行四十多年来共拦截洪水100多次,完成工农业供水近9亿吨,为包头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自然地理及气候

本区属阴山山地地貌。乌拉山(昆都仑河以西)、大青山(昆都仑河以东)呈东西走向,延绵500公里,宽12—20公里,最高峰海拔2300多米。岩石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等深变质岩组成,岩石较坚硬,受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形成陡峻的山峰,地形较为复杂。

区内河谷较为发育,其中以昆都仑河规模最大,并发育一级阶地。

区域属大陆性干旱—半旱气候,年均气温8.5℃,年最低气温-27.6℃,年最高气温40.4℃,年降水总量262.9毫米,蒸发量较降水量大10倍,年最大风速11.0米/秒,平均风速1.8米/秒,年日照时数280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52%,全年沙尘天气12次。

三、实习区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块北缘阴山隆起的中部。内蒙地轴阴山台隆与河套断陷的交接部位。

区域主要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岩性为各类片麻岩、变粒岩等。区域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展布, 受近东西分布的复式背斜构造所控制。区域内岩浆活动、构造变动、混合岩化、变质作用非常强烈。

(二)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乌拉山群(Ar wl),同位素最大年龄值为26亿年,由一套深变质岩系组成,岩性主要以各类片麻岩为主,原岩建造为基性一酸性火山岩和硬砂岩建造。自上而下为:

召林沟组、桃儿湾组、脑包山组和小溪沟组。

本区主要出露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脑包山组。以混合岩化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榴石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为主。

片麻岩,具片麻构造,鳞片纤状花岗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及辉石等。

第四系洪积层零星分布于沟谷中,与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三)构造

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复式褶皱轴走向近东西向,山前有东西向呼包深大断裂通过。

呼包深大断裂:断层性质为正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南,沿走向延伸达500KM左右。断层形成年代大约在晚第三纪以后,为新构造运动产物。五原——包头——呼市地区地震与该断裂构造有关。

(四)岩浆岩

区域内区的岩浆活动以太古期、早元古期和海西期、印支期较发育。太古期以规模较小的紫苏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特点。早元古期以与片麻理方向平行分布的钾质伟晶岩脉为代表。海西期表现为规模较大的花岗岩和闪长岩侵人体的形成。

岩脉主要为花岗伟晶岩脉、钾长石脉、石英脉等小型侵入体。花岗伟晶岩呈肉红色,块状构造,伟晶结构,岩石主要由钾长石(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组成,有时含磁铁矿。

区内的变质作用、变形作用与岩浆作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密切的联系, 彼此影响, 相互制约, 构成本区统一的地质事件和演化历史。根据变质岩的岩相学研究, 本区变质作用可划分为四个变质阶段, 即初期、主期、峰期和晚期变质阶段。

四、本区主要矿产

1、金矿床:位于本区西侧,赋存于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脑包山组,为硅化钾长石化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域内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后,又经受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热液交代作用,为金元素进一步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外因条件,金矿成矿作用和乌拉山群含金岩系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在其富集成矿历史中,火山-沉积作用占重要地位,成矿作用具有层控特征。

2、伟晶岩矿床:与早元古期和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有关。岩脉出露宽度为几厘米到几十~1米的小型侵入体。伟晶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微斜长石)、石英、白云母,有时含少量磁铁矿。区域内伟晶岩矿床主要有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及铌钽铁矿伟晶岩矿床。

报告格式

封面: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颜春军,罗晓峰,赵俊梅,尚海丽老师

一、实习目的、任务,二、实习概况

1、室内实习

观察岩石、矿物标本————————观察描述常见标本(相片)

2、野外实习

线路考察————————-------方法、内容(相片)

三、实习报告

1、区域地质背景

2、(实习区地质地貌)1)出露地层 2)地质构造 3)岩浆岩

4)地貌特征(山岭地貌、沟谷发育)

3、本区主要矿产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篇6

2)地貌分类:构造、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湖泊、沼泽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冻土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3)山地:》5000极高山;3500—5000高山;1000---3500中山;500---1000低山。

4)河谷的发育阶段可以分为少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主要地貌单元有河床(岩褴、壶穴、深槽、心滩与沙洲)、河漫滩、牛轭湖、阶地(按阶地成因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

5)水系地貌:树枝状、格状、平行状、放射状、环状、向心状、扇状、倒钩状、辫状、羽状。

6)岩溶地貌:溶沟、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岩溶平原、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溶洞、地下河、岩溶泉。

7)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浅蚀地貌。

8)海岸地貌:海蚀崖、海岸阶地、9)风成地貌: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垄槽、风蚀洼地、风蚀谷和风城)、风积地貌(沙丘、沙垄)、荒漠地貌(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0)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冰川、石环、石圈、石带、冻胀丘、冰核丘、冻土阶地、热岩溶。

11)火山和熔岩地貌。

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7

20xx年11月28日~20xx年12月1日

二、实习科目:

植物学、花卉学

三、指导老师:

彭四江、欧阳秀明

四、实习地点:

广州华南植物园、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园林实训基地

五、实习目的:

为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识别园林常用花草树木。学习、分析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实例,培养运用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的能力;了解华南地区苗圃花卉栽培设施、花卉生产过程、苗木销售情况。通过实习,要能基本识别华南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和园林花卉,掌握其习性、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园林植物造景方法;学会在园林实践中合理运用园林树木、园林花卉造景。

六、实习内容:

1、广州华南植物园

指导老师:彭四江11月28日星期一。上午8点集体乘车前往广州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xx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基地之一。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苏铁园等30余个专类园;二是科研和生活区,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大概2个小时左右到了,下车后大家徒步走到华南植物园正门。我们在面对大门右侧的售票处前等待老师去买票,在等待的地方就有千屈菜科的大叶紫薇和蝶形花科的印度黄檀。

进去往右走。首先是大王椰子路。老师一路走一边介绍大王椰子的形态特征。特性、以及用途等信息;一直走到苏铁园老师就吩咐都走散自由进去看。里面拥有各种苏铁科的植物,苏铁类植物现存有苏铁科、蕨铁科和泽米科共3科7属。苏铁园收集苏铁植物40多种,有美洲苏铁、刺叶非洲苏铁、叉叶苏铁等珍贵种类。

苏铁俗称“铁树”,属珍稀濒临危灭裸子植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植物类群,与恐龙共同称霸地球的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漫长的兴哀,仅有少量物种奇迹般地活到今天,目前地球上有270多种苏铁,故有“活化石”之称。苏铁雌雄异株,花型奇特,树干苍劲矫健,叶四季常青,树形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各省均有。日本、印尼及菲律宾亦有分布。铁树开花是奇观,而在华南植物园的苏铁园每年6月前后都能看到“冷饭发芽、铁树开花”的奇景。

苏铁园与欢乐世界之间有一条人面子路,两旁种有罗汉松。欢乐世界内主要种植了属木兰科的白兰。不久与同学们与老师汇合了就沿着人面子路一直走到兰园老师又重点的介绍了兰园里的植物。这里的热带兰展区的兰花,花型较大,色彩丰富且鲜艳,多为附生类型。兰园收集了300多种热带兰花。代表性种类有卡特兰属、石斛属、蝴蝶兰属、文心兰属、万代兰属、火焰兰属等。我们看到的有兰科植物有兜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硬叶吊兰、湿唇兰、万代兰、秋后斛、卡特兰、火焰兰、银边墨兰、香荚兰、硬带吊兰、竹叶兰、黄金小神童等等。另外还有五加科、天南星科、根棕科、桑科和棕榈科的个别植物。在兰园兜了一圈之后又经过山茶园——山茶路——澳洲园路和温室区等回到正门最后是棕榈园。棕榈园的植物主要属于棕榈科,有近60个属。

其中有王棕属:大王椰子、佛洲王棕;蒲葵属:蒲葵、圆叶蒲葵、澳洲蒲葵、裂叶蒲葵;鱼尾葵属:短穗鱼尾葵、菲岛鱼尾葵;棕榈属:棕榈、雪山棕榈;棕竹属:线穗棕竹、细叶棕竹、粗棕竹、蒲叶棕竹;轴榈属:轴榈、自轴榈;其他不同属的植物有:棍棒椰子、可可椰子、油棕、琼棕、小琼棕、三角椰子、大丝葵、散尾葵、德森西雅、南美弓葵、根刺棕、金丝葵、槟榔、康科罗棕、秀丽皱籽棕、粗环假槟榔、软叶棕竹、长穗棕竹等。

最后带着一身疲惫坐车回校…

2、第二天广州花卉博览园: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广州花卉博览园是一个集花卉展销贸易、技术信息、观光旅游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花卉市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内三面环水,河涌密布,河网纵横,气候湿润,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花卉识别及园林用途;了解花卉栽培设施;了解盆栽花卉行情、销售动态。等;我们从“中国广州花卉交易会”前的广场下车往左去到公交站的对面开始往下走到各家花店了解询问:一直在花博园走了一圈,深入地了解了花卉栽培、园林用途及价格等下面是了解到的60种植物的价格:

墨兰:160、雾水松1

38、君子兰6

5、金钱树120、澳洲松550、袖形耶子

25、苏铁盆景1

35、紫檀1080、蝴蝶兰39

8、金琥

110、麒麟花100、绿宝120、福绿寿350、夏威夷椰子120、万年青100、色背竹120、竹柏39

8、鹰爪兰、200。招财手339黑金刚

18、小香兰30、无刺山影

48、青扇

10、美丽十二卷

8、波斯菊

10、蝴蝶兰20一枝、非洲菊18红花继木

38、月季

18、茶花20、杜鹃40盆栽梅花60、海棠35海棠30

3、第三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彭四江

在园林基地主要是学习使用草坪机。油锯。等园林施工维护植物的一般机器;

4、第四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植物考核。

七、实习总结:

宜昌地貌实习报告 篇8

2011年11月4日至2011年11月6日,我们系10届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6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宜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习,实习地点分别为宜昌水文站、三峡大坝和三游洞。

一、宜昌地理概况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宜昌全区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引起世界地质学界深厚兴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带壳动物化石,即发现于市内的西陵峡。地层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区之一,出露的许多典型地质剖面在中外地质领域享有盛名。宜昌市城区无大断层通过,地壳相对稳定,无孕震构造。据1600多年的记载,城区地震烈度未超过5度。宜昌市位于扬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质构造总的轮廓是,地域内中、北部为黄陵背斜,东边有当阳盆地,西边为秭归盆地,南边为长阳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边为五峰向斜,西北边为神农架背斜,北侧为台缘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角度看,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较复杂,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在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县和夷陵区的西部,大部分山脉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脉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兴山县仙女山海拔2427米,为全市最高峰。山区有许多峡谷,有的雄奇险峻,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的幽深秀丽,曲折迂回。全市岩溶地形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长阳、兴山秭归、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种多样,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异、水秀,是旅游的好地方。

二、实习目的及意义

实地观察及听老师的讲解,比较系统地了解实习地宜昌三峡地区的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对河流地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原因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部配合地貌学的教学,巩固、验证并加深同学们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性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习要求

本次实习是配合专业课的学习而进行的实习,不是简单的出去欣赏风景,所以要仔细观察,认真听老师及专业人员的讲解,做好笔记,不要只想着玩,忙着拍照。要有集体意识,听从集体的安排,遵守实习纪律,不私自行动,牢记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确保实习期间安全,无意外事情发生。

四、实习时间安排:

2011年11月4日下午:宜昌水文站 2011年11月5日上午:三峡大坝 2011年11月5日下午;三游洞

五、实习概况

(一)三峡库区地貌

1、三峡大坝概述

三峡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于2006年5月20日,全长2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185米,是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2、三峡库区地貌

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大地貌单元第二级阶梯中间的枢纽地段,长江上游向中游的过渡地带,是中国中、西部山地(第二级阶梯)与东部平原(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三峡库区地貌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奉节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单元。峡谷之间为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在江水的作用下,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由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水的侵蚀,形成了山高峡窄、地势险峻的峡谷特征。峡谷段基本上为石灰岩区,宽谷段则主要由砂岩、泥岩夹灰岩、火成岩等构成。库区常见的地表岩溶地貌有峰丛、峰林、孤峰、落水洞、岩溶漏斗、坡立谷、岩溶洼地、干谷、溶沟、石芽等。

3、三峡大坝地修建对流域地貌的影响

三峡大坝就是一种大规模的人造地形地貌,它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不可避免发生着新的叠加作用,这些叠加作用既有对人类生存有利的方面,也有对人类生存不利的方面。而且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对不同地区也是不同的,对某些地区可能是有利的,对另一些地区则可能是不利的。

根据估算,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年平均输沙量减至2 × 108t 左右。这一数值与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时期的长江年均输沙量接近,大大低于近50年来的观测值。因此,未来的百年内长江泥沙的减少不会引起长江三角洲大规模的侵蚀 ,更不会使之走向衰退和消亡。然后,依据数十年观测到的长江年平均输沙量来规划三角洲的围垦和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要慎重对待的,因为过去数十年观测到的长江泥沙量是极为丰富、“非常时期”的记录。依据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泥沙逐渐减少的趋势 ,规划三角洲围垦和生态环境建设 ,既要保持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不给由长江供沙的相邻海岸地区带来环境问题。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环境更加不堪重负。大坝明显的弊端,使下游出现了一些沼泽地,下游河水变清,使海水淘刷入海口,海岸线后移。

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约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临时分蓄洪水和其它防汛措施,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和防止毁灭性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减轻洪水对武汉市和洞庭湖区的威胁,并可延缓洞庭湖的淤积。三峡解决泥沙问题的主要手段是蓄清排浑,而有学者认为这无法解决长江上游河床的鹅卵石问题。

(二)三游洞

1、三游洞简介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这里巧遇另一位大诗人元稹三人遂结伴到西陵山一游,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爱不能去”,三人赋诗刻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北宋年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同样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称为“后三游”。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

三游洞风景奇异、山水秀丽,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风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楼、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有栈道可通。洞宽约20米,高10余米,深约30米,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客的诗文。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称为“地鼓”。

2、三游洞岩溶地貌概况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我国是一个岩溶遍布很广的国家。我国各个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裸露面积约有9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加上已知的隐伏于不同深度的碳酸盐岩,总的分布面积可达340万平方公里以上。在这些碳酸盐岩分布地区中,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与洞穴,往往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三游洞就是一个典型地区。

三游洞的岩溶地貌主要表现在三游洞内典型的岩溶景观。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在见习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三游洞的整个巨大洞体,由许许多多的钟乳石柱矗立其中,看起来就像是由钟乳石柱支撑起来的一样。石柱上,通常都是一层一层的石灰岩覆盖在上面,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三游洞区的石灰岩岩壁上,处处可见其所渗漏的水珠以及细小的水流。在三游洞外,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石灰岩明显的层理构造。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4、岩溶地貌的形成原因

(1)岩石的岩性。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岩石的岩性是可溶性岩石。

(2)地质作用。断裂破碎带一般为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强烈的地 带。如裂隙发育、延伸较远且开口较大的地带,有利于岩溶作用进行。在两组断层相交地段,溶斗、溶洞最易发育。裂隙向深处逐渐消失岩石透水性降低,岩溶作用便也随之减弱。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3)流水的作用。岩溶地区的地貌与水文是相互作用的。地表、地下水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动性及流量对于侵蚀或沉积地貌的形成均有较大的影响。经常流动的水体,通过多种化学过程(如混合溶蚀)和机械过程,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岩溶地区不同地下水动力带的地下水不同运动方式,具有不同的岩溶溶蚀特征并直接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洞穴系统的发育。

(4)气候条件。宜昌地区去后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这个因素有利于岩溶作用持续进行。

六、实习体会

这次宜昌实习我期待了好久,一直想亲临一睹三峡大坝这个伟大工程的风采。去宜昌坐车的五六个小时,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又有玩的,时间过得很快,比平时更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一次野外实习,我感觉自己体会颇多,受益匪浅。宜昌是一座很美的城市,很多同学都这么说。

在去宜昌之前,老师给我们放了关于三峡的纪录片,对三峡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水文站、三峡大坝和三游洞后,在老师的讲解与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做好笔记,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喀斯特地貌,本次实习亲眼看到,对岩溶地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专业性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把知识学好

这次实习中我又能其他的收获。在实习中,要有严明的纪律,要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不去危险的地方,晚上自由活动时间要把握好时间;同学有困难大家积极帮助,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实习期间老师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了,老师在多个方面位学生考虑,师生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当然,这次实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实习之前,虽看到一些纪录片,对实习地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但缺乏具体的了解,准备不够用充分。在工作人员讲解时,有些不理解,且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说话的速度,导致一些信息的空缺。有时候没有特别认真听讲解,忙着看沿途的风景去了。以后实习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力图使实习更充实。

武隆天生三桥地貌实习报告 篇9

一、天生三桥地理位置

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是重庆5A景点,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被探险专家和地质专家赞为“地球遗产,世界奇观”。景区内以三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最具吸引力,分别为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是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

二、天生桥和天坑概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溶岩地貌。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在地下喀斯特地貌中,溶洞是地下河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崩落往往出现峡谷,如果峡谷中残留未崩落的洞顶,则成为天生桥。换言之,天生桥是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

武隆天坑的形成原因是在可溶性岩石大片分布且降雨比较丰富的地区,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表面的垂直裂隙向下渗漏,裂隙不断被溶蚀扩大,从而在距地面较浅的地方开始形成隐藏的孔洞。随着孔洞的扩大,地表的土体逐步崩落,最后便形成大漏斗。

三、天生三桥地貌概况

天生三桥喀斯特峡谷位于中梁子背斜和武隆向斜的中间地带,地层出露受这两个地层控制。从北西往南东,地层从老到新,依次出露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是一套总体上为倾向南东,倾角10°~35°的单斜地层。它是在地壳的长期持续抬升,河谷的不断深切,经过长期的溶蚀作用形成。

四、实习心得

上一篇:2018年江西农村信用社招聘笔试备考指导数字推理下一篇:哦,我明白了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