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精选10篇)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
3.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
5.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
6.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7.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8.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9.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10.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11.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
1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13.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4.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
15.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16.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17.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
18.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19.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0.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21.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22.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秩序。
23.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
25.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26.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27.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28.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29.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⑨地壳中硅的含量;⑩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⑾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⑿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随着我国山区人口的增长,对山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无节制的开发,使许多山区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东临海洋的广大地区,低山丘陵连片集中分布,被称为“南方丘陵山区”。南方丘陵山区的整治开发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2.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找到我国这个区域的特殊性。
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称为“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我国南方丘陵,由于受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天然植被多为亚热带、热带常绿林,成为回归沙漠带的“绿洲”。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区的温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经营之利。
3.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
分析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业资源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湿热的季风气候和崎岖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优势品种多;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经营之利;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农业灌溉。
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受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且保护不力,物种减少,濒危物种增多,没有把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土壤中,贫瘠的低产土壤分布广泛,需要改造。许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某些地区山坡水土流失成为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强度较大的暴雨较多,地表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生态环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人地关系矛盾明显。
综上所述:本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并且具备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4.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因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导致的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小水电。
5.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经济日益繁荣。
②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并举。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灵活性差
⑸历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项目所在省(区)交汇的铁路
北京北京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四川宝成、成昆
徐州江苏京沪、陇海
株洲湖南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甘肃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浙江沪杭、浙赣
郑州河南陇海、京广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⑸我国三大产棉区: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以生产生产数据为主的工业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以生产生活数据为主的工业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大连、沈阳、鞍山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采取生活教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并将地理知识点合理融入,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目标。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教学较为抽象、枯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若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设计生活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以及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生活周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且让学生记录下来;其次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出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学生主要提出的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再次教师对学生所阐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共同讨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是燃煤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工厂生产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噪声污染污染是汽车鸣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施工造成的,最后教师总结了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让学生充分掌握了地理知识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高中地理知识更加生活化,同时也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学生则扮演学习的探究者和体验者,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享受不断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地理教材的知识点,使其充分融入创设的情境中;最后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情境创设应合理,在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讲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以河北省为例,你觉得都需要具备什么服务功能,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显然非常感兴趣,争相回答,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认为石家庄市必须具有大型高档商场、大型娱乐场以及高等学校等等,衡水市需要具有卖家电商场以及高中学校等等,枣强镇需要有普通的日用品商店、小诊所,还有就是小学等等。”通过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等级城市,其服务的功能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地理知识点更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运用生活实例
高中地理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会大大降低地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合理运用生活实例,将知识充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置作业,例如让学生课下观察你所住地方街道的交通情况,了解学生所住的市区的工业建设的位置在哪等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蕴藏着的地理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点的积极性,进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都了解的生活现象,提出“为什们冬天早晨6点天是黑的,而夏天早晨6点天是亮的”的问题,这使得学生都产生了疑问,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然后教师用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地理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此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2.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3. 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4. 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6.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9.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10.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11.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1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13.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14.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5.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1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17. 生态破坏的影响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18.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1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20. 全球性环境问题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21.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长)④年代放慢
22. 世界亿人口日年月日
2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2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25.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6.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2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8.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29.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3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1.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32.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33.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4. 中国《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5.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36.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
37.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8. 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9. 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41. 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42. 疆域的四至点漠河(°N),曾母暗沙(°N),帕米尔(°E),乌苏里江(°E)
43. 陆疆和陆上邻国多千米。邻国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44. 大陆海岸线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45. 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6. 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47. 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48.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49.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50. 中国人口数量.亿(年月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亿(年月日)
51. 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52. 中华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3. 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4. 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55. 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56. 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57.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8.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59.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60. 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6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62.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mmmmmmmm。
6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月(南岭)月(长江流域)月(华北东北)月回撤。
64. 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6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66.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67.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6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mm年等降水量线
69. 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70. 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71. 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72.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73. 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74. 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75. 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76. 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77. 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78. 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79. 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80. 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81.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82. 主要铁路干线纵横煤。(京沪,京九,京哈—京广,太焦—焦柳,宝成-成昆。京包—包兰—兰青—青藏,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宁西。大秦,神黄,焦日。
83.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84. 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85. 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86. 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87. 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88.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亿平方千米,海洋.亿平方千米。
89.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90.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91.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92. 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
93. 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94. 主要热点区域特征朝鲜半岛自然—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物产,韩国经济
95. 东南亚自然经济,地形地质(海啸原因)气候物产新加坡经济
96. 波斯湾的石油和巴以争端,交通气候水资源农业
97. 南极考察与南极的气候冰川动物臭氧层
98. 非洲问题非洲的地形气候带动植物矿产环境和生态问题
【关键词】 地球 地理 陆地 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10-01
高中地理“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历年的高考知识点中都是必考的,或作为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描述准确性;或作为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或作为读图题或者材料分析,由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考察形式灵活,题目多变,且是考察的重点,因此多年以来都是作为复习的重点,在此,笔者只对陆地部分的易混淆知识点的把握作一些论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
一、易混淆知识点把握
1. 岩石成因分类示意图:
要弄清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的关系,只需要理清楚他们的成因,明白三者之间的转化顺序为:岩浆经过冷却变成岩浆岩,若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如风化、水流侵蚀、水流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成变质岩,若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如温度压强的改变)就会变成变质岩,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可以经过重熔作用变成岩浆。特别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把握和三者的相互转化次序。
2. 地质作用包括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 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构造里要分清是向斜还是背斜主要是明白向斜和背斜的成因,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结合图像判定。在外力侵蚀条件下才会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而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例如典型的例子有:庐山和泰山就是地垒;而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就属于地堑。还要注意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4.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作用——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的成因: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因此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作用——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作用——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要注意区分外力作用以及受其影响产生的常见地貌,比较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
5.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以下三种: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要区分陆地环境的地域差異,主要看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有其影响因素决定属于哪一种地域差异。
6.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要求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首先仔细分析题设条件中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解答。
7.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雪线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的降水量丰富、背风坡降水量少)。
二、典例分析
例1. 地质工作者在下列各地分别发现不同化石,请分析地质构造:
(1)A-B-C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2)C-D-E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3)A-B-C-D-E的地质构造为 它是由于 形成的,该地区地下岩层按成因分类多属于 .
解析: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侵蚀之后背斜成谷,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背斜和向斜都属于褶皱构造。
答案:(1)背斜;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2)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较老。
(3)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沉积岩。
三、结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生活在陆地上,应该比谁都要关心陆地的环境,学习好陆地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应对高考中对地理学科的考察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地理环境变化的需要。了解陆地环境是爱护陆地环境的前提,爱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上生活的个体的义务!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 张。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07-03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09-29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0-09
高中地理图知识点梳理10-13
高中地理必考常识知识点11-09
高中地理记忆法快速记忆地理知识12-05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延伸10-14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10-03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知识点总结12-08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