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通用12篇)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训练最难,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语文水平必须把阅读与写作抓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让老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老师们抱怨学生下笔无物,没有真实感受,学生们则真的文章空洞,无话可说。
2013年12月18日,我校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刘军老师为四年级学生执教习作:编写童话。刘老师的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刘老师的整堂作文课很自然、朴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而学生却上得津津乐道,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我不得不佩服刘老师的教学方法。这堂作文课,刘老师的导入就很特别,开始时和学生像朋友聊天一样,从一双袜子开始,让孩子去猜,自然地以一则故事过渡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编写童话”,然后,引导孩子们明确编写童话的几个要点,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后就开始给范围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听完课有一种感觉:自然、亲切、简约,有情趣。这也为我今后的作文教学课指明了一些方向: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教师巧妙地设计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才能够更大地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
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例如刘老师的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这样就帮孩子把他们小脑袋里的好词好句都挖出来,挖出来后还可以一个个板书在黑板上,引学生回忆,帮助学生再次理解。
三、有条理的板书,引导写作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童话故事,难度应该不大,但为了要照顾全班的学生,刘老师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孩子们明确怎样的童话故事才是令人喜爱的。此后再有了老师给提示作文,学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手写我心,下笔写作文就这样水到渠成了。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
妙哉,大道至简的诵读指导
课始,于老师就开门见山,直入文本,简单介绍一下古文与白话文的区别,然后开始读文之旅。他没有复杂的多媒体设计,没有诱人的音响效果,他就靠着自己的一张脸、一张嘴,让学生的读书热情释放到了极致。他巧妙地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教学,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经历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懂、读好、背诵的过程,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让你感受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
他先指名学生读文,其实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的读书水平,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在此基础上,他步步为营,逐步提出要求,指出学生的节奏、停顿没有读出。然后于老师针对这些毛病进行了范读,可贵的是他不仅依靠自己的朗读来进行示范,而且让学生看着他的脸部表情、手势动作听范读。他的范读并不是纯粹地让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在听中琢磨老师为什么这么断句。当学生不明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该断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他直接告诉学生“夫子家/禽”与“家禽”的不同,并让学生再次跟读。按这样的方法,他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到“孔/指以示儿曰”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从意思到断句指导过去,再让学生自由练读,果然学生读得传神之至。紧接着,再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意在让学生多加练习,在读中进一步加深体验。第三个层次则是通过质疑进入的。于老师怕学生仍然一知半解,因此让学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懂之处,果然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学生针对“甚聪惠、为设果、儿应声答曰、夫子家、以”等地方提出了疑问。于老师一个一个耐心讲解,并且指导学生再次朗读那句话,直到每个学生都懂课文内容,不再读错断句之处为止,这是多么扎实的朗读教学!果不其然,接下来的背诵中,学生不仅背得有滋有味,而且在于老师的鼓动下不断地加上手势、表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于永正诞生了!
这样的诵读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古文讲究的断句、咬文嚼字,在于老师的朗读教学中,仿佛信手拈来一般容易,他把朗读与理解、断句融为一体,更妙的是利用范读与生读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感悟其中深意,由扶到放,学生读得不亦乐乎。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把理解与朗读割裂开来,理解归理解,朗读归朗读,总以为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却没有顾及文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肢解过后的破镜重圆往往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有人曾这样评价他:“教材他已烂熟于胸,每篇课文他都能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正是这样的功力,才使他在课堂中整体入手,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诵读,体现了一个语言艺术大师的魅力!
巧兮,峰回路转的品赏教学
课文学生都已经朗诵得很不错了,意思也都明白了,于老师还要教什么呢?正琢磨着,忽然于老师在一位学生朗诵过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位孔君平先生是故意这么说的,还是开玩笑的?”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得出自己的看法,有认为是开玩笑的,有认为是在考验杨氏之子是否聪明的,也有认为是戏弄的。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此引出“聪惠”。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容易弄明白的,于老师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何在?原来围绕“聪惠”这个词,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赏析环节,真是峰回路又转呀!
紧接着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杨氏之子聪明在哪儿,学生很快就发现杨氏之子聪明在“会听、会辩、会说”。于老师抓住学生回答的“反应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说法,引导学生到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词语、句子,实则引导学生品味古文的用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然而,精彩并没到此结束,于老师忽然话锋一转:“古代‘惠’‘慧’通用,但是‘慧’在古代也已有之,为什么不用‘慧’而用‘惠’呢?查阅资料,老师发现‘惠’有4种解释:受到的好处、恩惠;懂得礼仪、有教养、表示尊敬;聪明;给人好处。老师认为,在这里‘惠’应不仅是‘聪明’的意思,还有懂得礼仪、有教养的意思,哪儿能看出来?”这不得不令人佩服于老师深厚的古文功底与独特的洞察能力。其实,这是于老师在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赏文中的文字,感受古文的凝练与杨氏之子话语的巧妙。学生深深地被古文的魅力吸引住了。
绝乎,匠心独运的练笔设计
古文教学成这样,已是精彩之致,然而于老师却并没有就此打住,又巧妙地从作者“刘义庆”的介绍为契机,引入别人的考证:“杨氏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于老师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练笔:古文很凝练,但给人带来很多想象的空间,读着这篇古文,你脑海中一定出现了一幅画面。1~2排的同学根据第一句话展开想象,想象杨修的外貌,在纸上写下来;3~4排同学想象2~3句,如谁叫他出来?谁设果?会有哪些对话?……写下来;5~6排同学想象4~5句,这里面不仅只有这两句内容,还有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等,也写在纸上。我们三组人合起来,就完成了《〈杨氏之子〉故事新编》。
仔细咀嚼于老师的这一系列做法:练笔之前,他给了学生一个熟悉的古人形象,给了学生一个合适的故事依托,为学生的练笔铺垫了一个真实的基础,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想象与生活的勾连。练笔之时,让学生合作创作,这又给了学生一种新奇的创作感和神秘感,于是,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用6分钟时间完成了故事中的三个片段。交流之前,于老师还不忘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大声读自己写的文章,对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而交流之时,他则不断地帮助学生完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不断地走向精彩。
整节课,简洁明快,学生学得异常投入,异常主动,课堂效率非常之高。
古文怎么教?我想,于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让学生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决不是无意义的傻读。于老师的诵读教学采用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在每一遍朗读过后都产生新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读古文的乐趣,这种俭朴扎实的诵读教学风格当为广大语文教师学习。
教学生会品。会品析的学生才会深谙文字的巧妙,才会读懂文字的内涵,古文学习尤其如此。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于老师的做法就是多读书,多查资料,让学生感到文字的张力,那么学生自然品得津津有味。
听全国特级教师方夏霞讲座有感
第一次见到方老师,便感知她是一位极其和蔼可亲的人。朴素的装扮,得体的衣着,就是一个正统的教师风范。方老师首先就自己的教学生涯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她当过一线的小学教师,当过山里的代课乡村教师,当过小学校长,也当了现在的中小学教研员。可以说她的人生半辈子都是在讲台上渡过。她的生命中也一直存在着最爱的学生。方老师说到,年轻时,刚走上讲台的那些时候,也许还不如我们现在的.某些年轻教师那样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那时候为了上一节课,提前两三天就开始备课是常有的事,因为经验不走也走了很多弯路。她说我们现在的年轻教师很幸运,即使刚出校门进了课堂,也会有对应的老教师可以帮扶与你,遇到教学中难以处理的棘手事件,也有老教师给你出谋划策,不像她们那个年代,什么都得靠自己去摸索。所有说我们一定得珍惜现在这个包容的社会环境。
对于教学,方老师可以说有着很多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她也给我们总结了很多她自己摸索出来的教学方式。同时也系统的给我们讲解了教学与课程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让我听来大快朵颐!可以确定的说教师这个行业决定是门技术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干得了的。除了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外,如何用正确的手段跟学生相处,如何最大化的开展好你得课堂,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堂40分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每日得不停深思的,即使你是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资深老教师,教学的及时性和多变性也是你始料不及并完全把握不了的。唯有不断地学习与提升自己才有可能一直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孩子的进步。方老师仅仅问了一个问题就让在座的我们集体低下了头:“今天你读书了吗?你得随身背包里有携带一本书吗?你一年读了几本书呢?所有这些关于读书的问题都让我们这一群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书生们汗颜了!的确如此,身为教师本身都不与书本为伴,又有怎样的资格和理由去命令你的学生读书呢?时代瞬息万变,社会蓬勃发展,现在是一个知识膨胀和爆炸的时代,不读书,不进则退,如果教师也仅仅只是仰仗着自己比学生站得高就会看得远,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会勇猛超前,学生也能跑在老师的前面!所以学习吧!老师们!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此次去泰安,有幸聆听了5位专家老师的精彩授课,感触良多,所有课程令人耳目一新,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为我打开了一索扇探之门。
第一,专家老师们都很有亲和力。语言风趣幽默,完全摈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形象,成为了学生的“大朋友”。教学时,通过看喜剧短片或听歌曲,或师生互作自我介绍,来引入
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人文气息,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没有呵斥、没有指责,有的只是如沐春风的指导和充满智慧的指引。
第二,从宏观上上数学课,给人的感觉不是上数学课,而是用数学来上课。所讲知识紧扣课本,又超越课本。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知识的“前世今生”。环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看似随意水到渠成,实则匠心独具。
如钱守旺老师的《成正比例的量》一课,从变化引出变化的量到相关联的量再到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到达本节课的目标。在揭示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教师有出示了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台湾版不同版本这一内容的教学素材。在对比中再深入理解“正比例”。整堂课宏观大气,令人耳目一新。
蔡宏圣老师的《认识比》一课,尤其突出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他由哪个阅览室拥挤导入,让学生明白阅览室拥挤与否不仅与人数有
关,还与面积有关,从而想到用除法算出人均占地面积,自然过渡到“比”。整个过程,学生亲身体验了比的产生及必要性,在计算中明白了比的含义,让人印象深刻。
牛献礼老师的《认识面积》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面积与周长,搞清二者的相互关系,设计了对比性强的4个练习1.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2.周长增加,面积减小。3.周长增加,面积增加。4.拉动长方形相框,演示周长不变,面积可增大,也可减小。而且4个习题都通过图形直观的表示出来,整个过程一目了然,答案明确,加深了学生的仲广群老师的《逆推思维》一课,通过两次交换印有字的扣着的扑克牌,顺序再打开正面向上,根据显示的字来进行逆推,得出原来字的顺序。这个习题趣味性强,紧扣“逆推思维”这一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尚未,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逆推”在生活中的作用。
刘德武老师的《密铺》一课,在总结了密铺的两个条件“不重复”、“不遗漏”之后,习题的设计上有一个修改病句的练习:“他的头发又多又密”。通过修改病句发现“多”与“密”重复了,应该掉其中的一个,所以密铺的某些思想又在语文上得以运用,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间的联系,学会思维,一通百通。
一、“口算练习”——体会审题的必要性
上课伊始,华老师先让学生做了几道口算题:
这几道题中既有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还有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结果只有7位同学全对,订正完毕后,华老师让学生4人一组合作交流做题的得失。看似简单的计算练习,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口算训练和计算能力的考察,也使学生体会到口算题同样要审题,也要具备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草率。
二、“巧设陷阱”——体会审题的重要性
其实,几道口算题只是华老师让学生小试牛刀,而设计的一个小陷阱而已,接下来华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小试卷,试卷内容为:
(1) 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 脱式计算1.25×32×0.25
(3) 解方程6.8+3.2X=26
(4)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 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 如果你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你就笑在心里,等待第5分钟的到来,好吗?
(7) 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这是一张独具匠心的试卷,发下试卷后,华老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把试卷做完。5分钟过后,很多学生不情愿地放下了手中的笔。统计下来,有14位同学完成了练习。“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这是很多同学不解的关键问题。“老师的第6题告诉我们只用完成第一道题。”有一个完成的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时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发现上当。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审题太重要了。这种体验远比教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审题的意识
接着华老师让学生完成4、5、7道题,这是华老师设计的3道实际问题,3道题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设计意图。第4道题根据通常解决问题的经验,题目里的每一个条件和有关数据都会在答题的过程中用到,学生也就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题目里出现的条件和数字没有用完就觉得做不对,所以这道题有一半的学生没做对,答成了“4小时以后汽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华老师认为,这是以前的经验妨碍了我们,经验是有用的,但是什么时候用这个经验那就是本领。这道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不能光凭经验,先要把题目看完看清楚后才能下笔,题里的每一个条件不一定在答题中都用到,所以解决问题一定要认真读题。
第5道题是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道选择哪些条件是对解题有用的,学会这样分析,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题意的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第7道题是缺条件的题目,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习惯于出有答案的题目,学生也习惯于解有答案的题目。正是因为习惯定势,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题目本无答案时,才会在震惊中领悟出题者的深意,这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了“仔细审题”的重要性。
四、“总结巩固”———提升学生审题的能力
最后,华老师引出“审题”诗来结束这节课:“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没读3遍别起动”。这时,学生已经在多次“上当”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仔细审题”的必要性,明白了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解题要先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条件和恰当运用经验等等。平时在做习题时教师总是反复提醒学生,认真审题,仔细答题。然而,学生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题就做,结果是“题目要求没领会就答题的情况”经常出现。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在不露痕迹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诠释了“无痕教育”的深意。
2月26日,我们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谢利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讲座,讲座的题目是《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艺术》。
谢教授分两大点具体阐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常规艺术:
一、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现代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的二重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真”。教师所讲的内容要真,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漫无边际的乱说。教学的艺术性是指“美”。不管是课堂的语言,还是所采用的图片、媒体都应该是具有美感的。
2.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依据,教学艺术又是教学科学实践中的发挥、创造和升华。教学要是“真、优、美”的结合。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上课时“真”有余,而“美”不足,应该多反省自己的课堂上缺什么。学生是最能感受到美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美”,从而吸引学生。
二、课堂教学的常规艺术。
1.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教育性、启发性、向导性、趣味性。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和教师力量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繁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教材的研究不透,教学的自信心不够,所以想用繁琐的语言来弥补。从而,教学语言随意性较大,说到开心时就乱说一气。
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那么,怎样说到学生心里边才算本事?教师要注意向导性,要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就最好。只有教师做到的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说清楚、讲明白。
教师的语言还应有趣味性。做到趣味性,就必须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我们要学会从活人的嘴上摘取活的语言说给活人听。也就是说要从学生身上摘取学生的动作、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新课的艺术
导入新课艺术的核心功能与目标:让学生在一种迫切要求的心态之下开展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就是导入新课的艺术。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职欲望。常规的主要形式有实验、图画、事例、故事、问题和生动的语言„„
3.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着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好的调控艺术。其中包括高潮与过渡、动与静的起伏、师生互动等方面。
教学过程中还包含着节奏美:抑、扬、顿、挫。“抑”是指教学时要和风细
雨、娓娓动听。“扬”是指铿锵有力、激动人心。“顿”是指嘎然而止、形成悬念。“挫”是指进入转折、新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还要注意强弱、高低变化,老师要像乐队指挥一样,学生就是一群演员,一堂好课就是一首交响乐,乐曲开始时舒缓,到中间就要出现高潮„„
4.教学的启发艺术
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启发教学的本质性内涵有“不愤不启”和“不悱不发”。教学启发艺术实施的关键,问题的设计应在“最近发展区”内,还要注意启发的时机,也就是看“愤”和“悱”的状态。
5.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艺术
宿豫曹集学校赵菁
2013年3.15日宿豫教育局邀请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培训部主任、原鼓楼区文教体局副局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来宿豫实验小学为全区语文老师做讲座。
首先,我们想爱孩子,爱每个孩子。
每当我们看到着名的话:一切为孩子,为所有的孩子,为所有的孩子。可以想象这个教育水平有多高啊!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母鸡会做的,但像一个母亲像其他孩子,但它是一个圣人的行为。老师不是一个圣人,而是特殊的职业,但要求我们彼此相爱,就像一个母亲学生,因为他们是每个家庭的宝贝,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这种爱已经超越了责任,正是为了老师的快乐奉献。
二,在教育事业上,做老师的爱和奉献。
在老师之前,我们非常渴望老师这个职业,两者 给它很多好的幻想;在大家终于这样做了满足一个孩子后国王,亲自体验当代教育的琐碎和忙碌,但仍然爱他们的职业生涯。是所谓的选举我爱,爱我的选择。前者容易做到,但也是每个人的希望。但经常当梦想成为现实,无聊。我们应该很高兴他们是一个很容易见到的人,总是在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事实上,爱我的选择必须不同,所以人们不断强调爱和奉献。有人说,老师,在薪酬和物质回报时,很难等同,但在精神上,他的收获总是比其他行业,学生的成就不是很多钱?怎么样?如何衡量是的,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原因,我们原来的魅力,让我们住在我们的普通工作,在普通的享受非凡的乐趣!
三,自我成长,成为与时俱进的老师。
教师必须先强壮,教育者必须先自我。教师必须学会成为一名学习教师,在他们的理论素养,知识和商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中努力工作。李春华老师作为数学老师,但在教学上,继续学习,学习这本书的知识。他没有足够的书来读书。有自己的书在金房子里,这本书自己的阎龙玉。真的不离开,老师把这本书的知识变成自己,而他的那本书就是他的文章的工作,学生的杰出表现就是他的回报。
四,成为一个快乐的老师。
星期三上午,港区教育督导室请来了郑州教育基础教研督导室的连珂主任,为我们港区的教师作报告。
首先,连主任对张南方老师讲授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连主任用非常幽默风趣的语言肯定了张老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张老师课堂教学所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连主任说:张老师设问式的课堂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但是还存在着老师对学生想放手,但在潜意识里又存在着不由自主地想抓住并控制住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这是一个矛盾。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又要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的,张老师在课堂中设立了很多练习题,但过于强调知识的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感知。因此建议我们广大教师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转化成练习题,使学生真切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连主任还告诉我们课件再精美也不如实物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大。
岱山东沙中学
地理
任嫄嫄
前语:2011年对于我来讲是不寻常、不一般且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我完成了十六年的学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2011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进入社会择业是一头雾水,相当茫然。好在,我是一名师范生,还有资格做一名人民教师,再来成为一名教师也是我从小学开始就有的理想,在我眼里,教书育人是相当神圣的事业。所以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努力与上天的厚爱,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如愿通过了教师的笔试与面试,成为了一名即将正式上岗的人民教师。在正式上岗之前的一个星期,我同舟山市的209名新教师一同接受了舟山市教育学院为期一周的2011届新教师试用期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教育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们安排的十多位名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听完讲座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反思。经过对讲座的多次回味与思考,其中五位名师对我的触发最深,今日写下自己的感悟与反思。
从19日下午到25日上午的十多场讲座中,每位名师的讲座都相当精彩,都让我受益匪浅。而陈老师要求我们写其中感触最深的五位,其实真是难题啊。不过想来也是,总结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位也是个检验我们有否认真听、有否仔细反思的好方法。于我来讲,让我感触最深的五位名师应属岱山实验学校校长邬建芬老师、优秀教师钱金铎老师、高中历史教研员詹华东老师、德育特级教师范群老师和10届优秀新教师代表严明霞老师。他们五位的讲座无论是在当时的现场还是今后的工作都让我回味无穷,都将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与努力的方向。
用“热情洋溢”来形容邬建芬老师的讲座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从始至末,邬老师一直都是激情饱满的讲述着,我们也是沉浸在她的讲座中浑然忘了时间的飞逝。“教书好”、“好教书”、“教好书”是邬老师在开始送给我们在座新教师的九字箴言,接着她又从教书是一门科学,教书是一种责任,教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份事业四方面展开阐述。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要数教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这一块了。在邬老师展示她制作的课件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眼前一亮,让人为之振奋。邬老师把数学这门让学生比较头痛的学科的课件真正的结合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了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在掌握课本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同时知晓如何运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更是了解了社会的时事大事,增强了许多有用知识,真正做到了新课改的民主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枯燥的学科与周围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是我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我想我也应当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必要的地理知识中认识周围更多的值得他们探究事物,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学习。
当然,教学不是一成不变,是要求改革的。钱金铎老师的《愿做一个永远探索的教改志愿兵》讲座更是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钱老师从两方面讲解了教改的相关情况,首先学以致用,初尝甜果,认真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锐意创新,排除困难,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印象最深的还是钱老师的那几道数学计算题,看似普普通通的数学计算题,其中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逻辑关系,钱老师正是以这几道数学题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耐人寻味,千方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了数学,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多么的重要。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新教师,第一堂课我们更应当精心准备,反复推敲。当然,钱老师在强调调动学生兴趣之余不忘提醒新教师研究教学方向,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等。最后,他还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对舟山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相信我们在座的新教师都不会辜负他的期望。要对教育事业有所贡献,教师的专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詹华东老师身为高中历史教研员,在这方面更是经验丰富。他教导我们要用爱心、善心、用心去教学,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时刻提升自己,同时也不忘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总之要有自我意识,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对我们新教师备课方面更是一个个细心点评、指导,总结我们好的方面,更多的还是提醒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让我们在明白自身优势的同时更明确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受益颇深。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相信经过詹老师的指导我们会更有信心备好课,上好课。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当过班主任恐怕是不行的。怎样做一名班主任呢?范群老师的《做一个智慧而快乐的班主任》就很好的给出了我们答案。范老师从作为班主任应具有的修养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两方面入手,进行了对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阐述。做好班主任工作,范老师有四词箴言:公平、尊重、宽容、激励。一系列真实的事例是范老师讲座的最大特色,从身边入手,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范老师告诉我们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激励学生更要激励心灵的成长,句句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感悟用XIN施教,更是让我们醍醐灌顶。在如何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讲解时,更是提醒我们要抓住教育契机,敏锐、迅急、睿智、勤快、灵活地要求自我,走近学生,从而走进学生。班主任工作不容易,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而快乐的班主任将一直是我从教的目标之一。
优秀新教师的榜样更是激发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严明霞老师是2010新优秀教师,她的发言虽然简短,但却给我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她只是介绍了她过去一年的从教经历与作为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经验。只是一年的时间,已经将她锻炼成一名相当优秀的教师,发言之中学生是她言语中最重要的词眼,教学是她乐于从事的事业,可以看出她是幸福的、快乐的。看着她,想着一年后的自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她一样合格而优秀的新教师,希望一年后也有如此多的收获与喜悦,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这么样的认可自己„„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在今后的一年时间里好好努力,加倍学习,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很有幸聆听了鱼洞二小的老师精彩的讲课,对我的感触很深。第一,对教材的解读准确,讲解得当。高水平的课堂始于教材的精彩解读。解读既不能过宽,把一些非数学的东西拿进来,也不能过窄,把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舍弃掉。解读教材教师要深入,才能做到浅出,只有居高,才能做到临下,学生才会学得轻松,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有了正确的解读,教师还必须的合理组织教材,高水平的建构。鱼洞二小的老师在组织教材是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能轻易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对课堂的把握到位,动态生成合理。优秀的教师懂得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鱼洞二小的老师的课堂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中悟,悟中学。备课只能是一种预设,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想法是多种的,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动态生成课堂。这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第三,语言精练,重在启发。教学流程紧凑,体现课改精神。鱼洞二小的老师的语言很精辟,没有多余的一句话。这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十年磨一剑”的水准。教学结构的各部分过渡自然、紧凑,让课改精神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
第四,教师“润物无声”式育人。记得鱼洞二小的老师对一个坐姿不好的同学进行教育时,只用了一个眼神,学生心领神会。这种教
育少了苍白的说教,是一种润物无声、大雪无痕式的教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只是鱼洞二小的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学习,值得借鉴!鱼洞二小的老师留给我们的东西,将是我以后教学指明灯!
石河二小:史小芳
【听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有感】推荐阅读:
听特级教师讲课心得09-10
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10-28
背影特级教师12-16
特级教师评审条件06-22
特级教师选拔考试试卷07-19
特级教师工作总结09-17
观摩特级教师讲学体会11-09
山东省特级教师01-11
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听课记录01-09
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习体会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