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通用13篇)
——远安外校历史备课组
在高效课堂这个大教学环境下,我校历史学科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观摩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出了较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此模式,我们收获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困惑,现总结如下:
一、高效课堂中的收获:
(一)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与课时要求,历史教学内容适合选择一堂课完成各环节(自学、交流、展示、检测)的教学模式;因此各环节时间如下安排:预习自学15分钟,站地交流5分钟,展示、质疑20分钟,当堂检测5分钟。
(二)明确了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有的行为
1、课前教师应有的准备工作(1)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载体,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编写导学案,编写时必须以“课标”为依据。
首先,导学案编写的内容要全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必须包涵进去;其次,导学案中设计的解决问题的形式应多样:如采取什么方式来突出重点,又采取什么方法来突破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通过哪种巧妙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等等;第三、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编写出的导学案既要有难易梯度,又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潜能,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质疑、探究、延伸。
同时,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要注意“知识梳理”与“问题探究”并重;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现实的借鉴意义,给人的心灵启迪;尽量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多了解学生学情,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编写导学案;资料的利用,材料的选择要权威、典型,尽量少而精;探究的问题要有深度,要有思维的成分,要经典,不能太多;检测题的设置要简洁、新颖。(2)查找资料
因为是一堂课完成各环节(自学、交流、展示、检测)的教学,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课外去查找与课堂有关的资料,所以,教师得根据教学内容,查找、准备好一些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或实物等资料,以备帮助学生预习、展示或解疑。(3)设置签及提示语
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的内容是抽签决定的。为了让小组交流时内容明确,针对性更强,教师需在课前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和班级小组情况设置好签,并在签上写下一些解决问题的提示语。
2、课堂中教师的引导(1)导入时教师的引导。为了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文字、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形式的导入。(2)自学时教师的巡视。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教师四周巡查,了解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并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评价,如选出自学情况最好的两个小组给予加分。(自学情况最
好组的标准:读书时认真,做导学案时投入、独立完成、且整个小组都完成 得很快、书
面整洁、正确率高。)
(3)交流时教师的提醒。学生站地交流,教师来回巡视倾听,对各组交流内容进行适当地
提示与引导。
(4)展示时教师的倾听、调控与点拨。当学生展示教师倾听时,特别需要注意对学生的调控,即较恰当地顾及好中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和学习方法的点拨;并对学
生的课堂表现予以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评价中,张扬个性和领悟自己的不足
等等。
(5)检测时的评价。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教师及时给与肯定或否定,以便学生及时掌握正
确的知识。
3、课后教师的反思
(1)及时改进导学案及课堂的具体做法。在每上一次课时,就将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
载下来,然后依据问题对导学案进行适当地修改,或增或删或调整顺序,努力将导学案编
制的更好一些。(2)写反思小论文。经常翻翻记载在导学案中的教学后记,对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对策,最后形成文字,整理成小论文。
(三)形成了基本课堂流程
1、自学阶段
学生依据导学案的相关内容,读书、完成导学案。此阶段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可通过 多
媒体给学生一些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的提示,辅助学生的预习。(学生不可能课外预习,有
些相关资料需教师准备。)
2、交流阶段
在学生分组交流前,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签,让各组代表上台抽签,决定各组交流及展示得内容。小组交流时,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组内交流自己不会做得地方,解决好个人困惑;其次重点交流通过抽签分得的内容——组内统一观点或答案;商讨怎么讲解、采取什么方式展示才能让大家既明白又感兴趣。同时,小组内还要充分利用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来帮助自己完成展示。
3、展示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抽签决定的内容,展示的形式视情况而定,或口头表述,或实物投
影,或借助图片或视频,或小组表演等。学生可就在座位上,也可走上讲台。
4、检测阶段
视教学内容或时间而定,或几道选择题,或一个探究题,或畅谈收获。
(四)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1、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堂中,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对问题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及深入的思考,能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
2、培养了交流、合作的意识
在交流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商讨如何展示、挑选展示人员、选择展示的方式等等,这些过程都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3、培养了展示自己的自信
高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充分展示,通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回答内
容得到师生肯定,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形成。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
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学生在自学、交流、展示等各阶段中,如何利用教师准备的各种资料?
2、站地交流时,学生不能全心投入,交流的质量不高;少部分学生趁交流机会讲话、开小差,这种状况如何消除?
3、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中看到学生绘声绘色“情景剧”的表演,但这些表演都是学生课前做
了充分的准备的,这符合历史学科不得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必须当堂完成的宗旨吗?
4、很多时候,课堂展示成了优生的天地,如何让学困生、内向的学生也真正地动起来?
5、课堂有一个专门计分的记分员,课堂表现好的学生一定要通过加分来给予肯定吗?如果一
定要计分,那么该记分员究竟有多少精力真正用在学习上,有多少学习上的收获?
6、如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质疑等学习行为成为自发地自主地自愿的?而不是或多或少
为了给自己、给小组加分?学生为计分而展示、质疑,这符合课堂学习的宗旨么?
现阶段,学生的导学案由纸质变成电子的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
1、学生不能在完整导学案的引导下,预习课文,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2、教师准备的辅助预习资料,不能随着学生的预习同时呈现。
3、由于电子导学案不能让学生人手一份,学生学习起来有些悬着的感觉,小组讨论时缺乏具
体载体与内容,且由于课堂时间限制,问题的探究不能深入,因而展示得也不够精彩、缺
乏引人共鸣或启发人质疑。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课堂的高质量, 高效率;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就是在有效的时空里, 采取恰当的形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就是教师在课堂40分钟教学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通过前阶段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 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那么, 教师应如何具体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 也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 用好这40分钟的每一秒, 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精心备课, 课堂设计要做到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以实现高效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层次分组, 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重难点、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自我测评、中考链接等几个部分构成。要督促学生有充足的课前预习,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课前准备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情感教育中实现“读史使人明志”,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较强的时间观念
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练、讲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的高效运用。同时, 要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小组学习中, 不仅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 而且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动起来, 养成合作探究、相互提问、总结反思的习惯, 最终形成文字表述。课堂上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能拖沓。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时间, 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帮助学生制定时间计划, 反思时间利用情况, 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 让课堂时间产生最大效益。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坚持“巧设情境, 精心设问”的原则, 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
五、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人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出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关键词】 高效 课堂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45-01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成为一名专业工作者的必要途径。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笔者对这几年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 教学方法重创新轻继承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继承上,重创新轻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方法被否定,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我认为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要在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下,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重能力与情感目标,轻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今后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在思想教育方面,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
三、教学手段重形式轻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适当的活动,而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重点不突出。
四、合作学习重表面轻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目前的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中,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对活跃课堂气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中一些课堂讨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些课堂讨论活动的安排毫无必要。如:教学《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有的教师提出的“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怎样”这样的话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在教材上有专门的地图和文字介绍,不用讨论学生一般也能准确回答。这说明有些活动不用小组讨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教师往往以小组某一成员的回答来评价整组学生的掌握情况,难免以偏概全。二是有些讨论活动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时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心情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或是教室里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声,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样的讨论不但没有完成知识目标,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
自从推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以来,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我们的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花俏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在课堂导入上,从以前的单调、枯燥到现在的激趣、情境导入;在课堂评价上,从以前的只言片语到现在的激励性评价;在教学手段上,从以前的一只粉笔、一块小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我们深思。经过我们历史组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这里的平等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平等,更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时,都不要因自己的喜好或学生的差异而厚此薄彼,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并让这种氛围扩大,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和你一样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各自有优缺点,有各自的话语权。教师要容忍他们的缺点,认识到学生毕竟是孩子,而不是成人。学生和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教师不是课堂上居高临下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他们共同组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相互倾听、接受,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时常被提到,似乎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教学中“以人为本”,第一当然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辛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要考虑到学生。有人总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18个字堪称经典。可是课堂中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教学中“以人为本”,这里的“人”,除了是学生外,我觉得也应该是教师。有人觉得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工作,我“委屈”自己,我就是先进的、高尚的楷模。我觉得这样的成功教育案例不足以打动我。记得有人常说“善待别人,也要善待自己”。同样道理,课堂要使学生感受快乐学习,同样也要让教师感受快乐教学。所以请教师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先让你的快乐感染在座的学生,再让学生的快乐来感染自己。让课堂中涌动的快乐来成就和谐课堂。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教师努力去培养亲和力,学会信任、欣赏学生,学会微笑着面对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用幽默;
需要教师有个正确的教学观,学会平等对待,学会善待学生和自己;需要教师细心去营造。
(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 ”,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教育无定法,适合的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四)巧设问题情境,成就和谐课堂
创设情景是解决问题、建构新知的前提。课堂情景的设置可以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注意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贴切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如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或用现代技术手段虚拟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用影视资料;历史小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五)、设计和谐的教学流程,是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
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实际不管上一节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备好课是第一位的。只有先了解了教材,写出详细案(尤其是年轻老师),我们在制课件时才会有明确的思路;选材料时才会有针对性,才可以使所增材料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又不至于加重学生负担。为此,在授课中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自己,备生活,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二、教学模式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步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自学
自学提纲分:
第一环节:走进教材,我要自学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第三环节:放飞思想,拓展延伸
第四环节:盘点收获
第五环节:畅所欲言(说出你的困惑)
第六环节:达标测试
第三步展开交流,精讲点拨(建立小组竞争机制)
第四步课堂总结
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杨胜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充满快乐的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肯定式的评价教学模式取而代之。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操作发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校的课改工作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在教研室、督导室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我带着一种学习、探索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我力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教与学的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是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心得。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程度。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绝对值》一节时,我创设了情境(1):从我校走2公里到车站可记作:+2公里,那么从车站走2公里到我校要记作(-2)公里。(2)从我校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2元,那么从车站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2)元,这两个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行驶路程的远近相同吗?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2元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要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来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
值”。这样生活中的“数”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上钩。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二、动手操作,促进内化。教学效率的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新教材对学生动手操作作了具体要求,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能力,我鼓励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用自己的语言把学习数学的体验表达出来;同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多动手、动脑。通过每个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同时去发现新的问题,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先按要求做两次运动,再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最后列式计算,多次操作理解法则。结合算式自编含正负数的应用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理解法则中何时是绝对值相加(减)。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心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若教师巡视
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不能忽视课本的“阅读与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在实践中学生对概念课无兴趣,认为只要记住概念即可。课本中的“阅读与思考”不能最佳地接受和处理数学信息。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阅读与思考中“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是体现生活中的正负数应用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阅读与思考是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四、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如教“有理数的乘法”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有理数的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人教版七上课本26页13题,明白“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用乘法”及阅读28页、29页并完成29页的填空,最后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
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回答,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凤鸣小学
刘霞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是最接近于理想课堂的教学形式。它以模式驱动,以自学提纲为统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本学期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的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实施高效模式以来我有以下体会: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2.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学生的预习是影响高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这也正是目前我教学中存在的一大弱点,来年的教学中我要准备设计三个学案:1课前预习案
2、课中导学案
3、课后检测案
反思三: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己的课改能力,平时多注意积累学习材料,写出自己的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反思四:多研究评价方案,采取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并且与学生的各项表现紧密结合起来,除了进行小组评价外还要对特优生以及希望生给予适时评价。
课堂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操作的要点
1. 自学自测
第一, 学生结合学习纸, 自学教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作必要的指导。
第二, 完成学习纸中的相关类别的检测题, 在完成学习纸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维, 归纳整理自学所得知识, 敦促完成问题。
第三, 学会质疑, 发现新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已有社会经验, 对书本上、学习纸上的知识进行整理、识记、质疑。
2. 讨论释疑
第一, 学生合作讨论。对于自学中产生的还没解决的个别疑问, 相互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个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 是学生真正学得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
第二, 学生系统小结。完成对所学知识和学习纸检测题的自评和互判, 从中自省自学、互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3. 精讲引导
第一, 精讲点拨。教师通过对学生自学和讨论的观察, 寻找学生中有针对性的问题, 再加以点拨、引导、提高。
第二, 引导反思, 小结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 在小结中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评价, 对于已经解决的和没能解决的问题的指导, 对于下节课内容的提示和再质疑。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实际操作中, 当学生在自学自测和同位探讨后, 教师发现集体疑点, 而且无法讨论解决时, 教师应及时调整板块, 针对疑难之处, 结合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集体讲授, 通过条分缕析, 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释疑解惑。
4. 检测矫正
第一, 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达标练习。教师巡回观看学生的答题情况, 较全面地收集学生的答题信息。
第二根据各种反馈的结果, 采取多种补齐填缺措施, 如个别改正 (包括面批) 、师生接力式改正、部分集中改正、课内全体改正等, 对学生薄弱部分进行补救, 对错误部分进行纠正, 力争整体达标。
二、运行的效益
1.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质疑求证的精神
初中历史与社会234高效课堂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 课堂上坚持不断进行自学训练,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课堂教学实现了先学后教, 使学生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求证精神。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中, 学生经历质疑——尝试解疑求证———再质疑的过程, 同时鼓励大胆发言, 阐明自己的见解, 勇敢地去“试一试”, 长此以往, 逐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实现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目前, 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是很少见了, 但“钓鱼式”的问答, 少数优等生的“对话”却很普遍, 而多数学生, 尤其是暂差生被放到了“被学习遗忘的角落”。234高效课堂模式的运用就使教师发出的“信号”面向了全体, 整个教学班的活动不再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单线联系”, 而是形成了教师与全体学生、学生与学生互教互学的思维活动交织的“主体网络”, 很少再有“被遗忘的角落了”。
3. 落实了新课改“减负提质”的要求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是时代的要求。“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历史思维训练为主线”是234高效课堂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 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 原来的课下许多作业在自学自测和检测练习板块中基本完成, 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同时, 该模式在提高学生主动求知能力的同时,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倡学生质疑求问,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多方面的关系, 长此训练, 必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而推动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三、注意的问题
1. 三为主原则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从学习纸的设计、编写到课堂教学, 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突出先学后教, 但教师的点拨引导渗透每一板块,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 根据学情, 灵活调整学习板块
在讨论精讲板块中,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引导, 组内可以解决的就不必全班解疑;通过学生小组讨论, 形成小组疑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际交流, 共同解决;对于各组的共同疑点, 往往也是本课的难点可直接由教师集中讲授。切忌盲目照搬。
3. 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循序渐进
注意一要上好基础课, 使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提问、讨论等。二要坚持训练, 任何技能都是习得的。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 也要克服消极等待的思想, 特别要克服不敢放手的保守思想。
4. 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建设
讨论能否顺利开展, 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要抓好学习小组长的培养。二要明确每人在本组中的角色定位, 主动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和义务。三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 根据组内异质, 组际同质的原则安排学生的座位。
参考文献
[1]李殿森.布鲁纳直觉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2]顾明远, 孟繁华.发现教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J].国际教育新理念.
[3]单中惠, 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曙光, 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0.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高效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93-01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
(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
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二)搭阶梯,点迷津
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
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摘要】教学高效的含义:从成本观念上看,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效率的最大化。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效益的最优化。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作为数学老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试着按照漳河中学高效课堂的十字原则“全体、还位、控时、活动、达标”去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下面谈一下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师应把教学反思这一过程努力把握好,真正为提高课堂高效而努力。现举例如下:
1、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生活中,用刀去切物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是一件非常生活化的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如 练习册中有一个“截一个几何体”的练习学生有一定难度,在讲这一题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用“还位”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里用萝卜、土豆等材料切成正方体,然后用刀去切物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切截,他们都得到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截面,但有些同学却没有发现五边形、六边形的图案,到校后教师引导、启发他们运用面面相交得线的理论知识来解析实践的结果:截面为三角形因为截面经过了三个面,截面与经过的三个平面相交成三条线,相交线围成了三角形图案。截面为四边形因为截面经过了四个面形成四边形。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再去实践,学生们很快地截出了截面为五边形、六边形的图案。教学内容就在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延伸,有效利用了高效课堂中提倡的自主式、发现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2、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创新设计可让学生积极向上。在学习了4.1.1几何图形一节后,让学生上网查询,在老师精心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美术、数学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在班上办了一期学习园地板报,附了一副对联:加减乘除谋算七(2)学业,点线面体描绘漳中蓝图。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3、巧用顺口溜加强记忆
几何图形一节有一题是将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问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正方体的展开图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学中,先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并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共得出11种类型,然后根据图形特征,师生共同归纳,编制了顺口溜:“一三二”“一四一”,“一”在同层可随意。“三个二”成阶梯,“二个三”“日”字连。异层“日”连,整体没有“田”。使学生读起来上口,用起来简洁,教学效果较好。
二、细致评课,体现了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度
1、听了黄老师《一次函数》一节复习课后,从以下几方面体现高效课堂的特点和意识:(1)能体现高效课堂的思想和观念,目标意识明确。(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3)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学法指导,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4)老师在教学中反馈意识较强,教学过程注意有的放矢。概括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2、严老师《随机事件》一节课在故事、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三维目标的教学。值得商榷地方,由于老师第一次上本节内容,深度把握不够,若能放得更开一点,将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三、高效课堂活动感悟
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活动已经进行近一年,也听了几十节课。11月区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高效课堂工作,各科进行了听评课活动,对我校的教改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听完后受益匪浅。我们分析一些成功的课堂,不难发现,学生具备下列学习状态时,学习效益最高。
1、当学生富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处于悱愤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时,他们学得最好;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课堂学习知识让学生产生共鸣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高效课堂教学,既重在教师高效的教,更重在学生的高效的学,教师的教如何让学生实现学习的高效,是我们老师们长期实践研究的问题。
四、高效课堂问题思考
1、现阶段我校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可以实行在备课组内进行同课异上进行研究,多轮一课研究,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中来,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
2、不同学科的课堂效益体现不同,因此评价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得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公证。
3、教育需要教师站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教育永远充满感悟,充满遗憾,需要永远的探索。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刘家根
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在九年级实施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对课题研究与实施,有许多关于课题的一些感想和认识,现将自己在课题实施过程关于“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新课内容之前要进行预习,预习的依据是由教师编写本课题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老师收集批阅后,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经过讨论、老师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学习。按照此模式一步步的进行,应该对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在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有帮助,从而在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正确的使用预习案,发挥其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结合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月考,在第八周给本届学生进行了“九年级化学学法指导讲座”,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学习的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好“预习案”进行课前的预习。
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感觉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预习案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学生把“预习案”当作课外作业和任务来进行使用,再加上每节课后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感觉到课后的作业量大、负担重,却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淡却,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降低,学习成绩与前几届学生相比没有觉得有多么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一、预习案的设计变成了问题的罗列或内容习题化。
问题或习题的设计缺少问梯度。有些问题显而易见,缺乏引导学生思考的力度,有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习部分的难度就很大,学生根本无法入手,从而失去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要使导学案能真正成为学生预习的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路,开阔视野。好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教材难点、重点突破,有利于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导”的顺畅、“导”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发挥预习案的作用。因此,预习案中的问题应该结合课题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中的真实性问题,问题的提出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预习案的使用没有及时进行三查反馈
由于预习案的使用没有及时进行三查反馈,这样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课题结束之后在下课题学习之前一天将下一课题的预习案由学科学习委员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将这些预习案当成作业,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对课本进行阅读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写完,至于是否符合要求、正确与否,就不再管了。而教师则是对学生完成的预习案进行批阅,记录并发现问题,然后上课进行讲解、订正。而这种讲解订正则是根据课前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的,缺少了对学生存在的近共性问题的讲评、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辅导讲解。因而,有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发下来的预习案就是课后作业而按照作业来处理了,没有真正地起到预习案课前预习的作用。因此,对于预习案的使用,一方面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其作用,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的基础和达到的学习目标来认真、如实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要及时的批阅,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所存在的近共性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根据该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有针对性对进行有效的渗透、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讲解相结合,这样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预习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
此外,预习案的设计与使用过于僵化,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学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25-01
高效率教学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挑战,高效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转变“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面向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高效率学习强调教师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初中化学课程学习时间短、内容多,这就更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浓缩教材的能力,要在课堂上尽量压缩集体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我们不提倡“一节课只讲4分钟”,但要明确提出,一节课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一节课留给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性教学、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一节课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0分钟。这种“三分课堂”并非呆板的划分,它只是指出课堂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导向性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样的教与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
二、先学后教的课堂,切实加强预习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前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甚至在新教材中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一方面,我们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学习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教材之后完成课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初中学生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三、当堂训练的课堂,狠抓展示的精彩
把握好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率化学科练习有其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四、目标三维的课堂,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化学科目更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在研修过程中,我每天坚持上网学习,在学习中,我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像,通过学习,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通过培训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通过学习,学会了交流。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学习,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地和学友们、同事们以及其他省份的同行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总之,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非浅,可以说又给我的教学提供了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三、通过学习,学会了技巧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阅读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前我教阅读课文,只是让学生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理解一些重点的字、词,句、段等。通过学习,我学会了阅读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育语感,在读中受到情绪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阐明多读的利益。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不见得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读。多读书可使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一篇课文总要读上几遍,在初读时可按顺序逐段读下去,求得对课文得内容大体了解,在复读时就可专找与线索有关得文字来读,如我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发生感悟角度不同,程度也深浅不一。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如:教学《秋天的雨》,我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展示秋天美丽的景色:①“秋天的雨是------。”②“秋天的雨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组织学生深入地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带着文体特征去读书,带着探究问题去读书,带着情感去读书,带着创新求异去读书。要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感悟,用心去品味,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顿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技巧。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去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在学生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受到启发,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情绪。课堂上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有话可说,讨论非常激烈。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借助学生找到文章得线索后并把它划下来,然后再让学生读,去感悟。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词句的深刻含义,然后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要适当点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体会语言的精确。如:在教《秋天的雨》时,我以多种的形式进行朗读,:如开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做到精讲多练。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形成了以教材为“本”的传统观念,这种教学观念以应试为核心,忽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因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要摒弃旧的课程、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材观,树立新的课程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树立新的历史课程观势在必行。教师首先要理解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高中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关注高考升学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课程有了兴趣,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在备课时多下工夫,对于课堂的设计要新颖,首先,就新课导入来说,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授课内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历史课导入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缺少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法、图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方法。如在讲《外交关系的突破》以中美关系解冻为例,尼克松访华时,可以利用悬念导入法的方法进行讲解,首先对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然后再从国外特别是中苏、苏美以及中美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从外交的角度来考虑整个外交政策的制定,从而认识到中美关系解冻和中美建交的必要性,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符合自身特点教学方法,不能盲目采用不切合自身实际的方法。
三、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和解题方法。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记忆性的内容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高效的记忆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笔记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进行复习时,才具有针对性,教师要不断强化笔记在学习中的作用;最后,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不仅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还有学科之间的迁移,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要知道,高中历史内容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不仅学会知识,还要会用,这就体现出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当下的生活,活学活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提高历史课堂高效性尤为重要,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会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参考文献:
【历史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9-20
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论文10-28
高效课堂的反思与走向07-21
历史高效学习方法有哪些10-25
高效公开课堂教学反思06-10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范文07-22
高效课堂与教师激情06-06
如何构建乐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6-14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构建09-14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