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精选11篇)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1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37376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3717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155元,以上工资4155元,0-2年工资3886元,3-5年工资4579元,8-10年工资8076元,6-7年工资149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10000-14999最多,占比50%;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50%;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50%。

就业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土地拓展经理、开发报建专员、投资拓展经理、土地资源管理、项目经理、投资管理岗、估价师助理、土地评估师、工程师助理、策划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徐州。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25个]、武汉[47个]、上海[46个]、广州[43个]、深圳[34个]、成都[30个]、佛山[25个]、郑州[19个]、廊坊[18个]、杭州[18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徐州[24999元]、宜昌[14374元]、南通[13159元]、贵阳[12499元]、大连[9000元]、惠州[8999元]、无锡[8836元]、漳州[6999元]、福州[5841元]、深圳[5728元]、苏州[553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管理学类中的公共管理类,其中公共管理类共16个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排名第6,在整个管理学大类中排名第32位。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2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平稳

通过对七所高校的854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该专业年终就业率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88.56%和85.32%, 总体高于全国高校大学平均就业率。土地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环境、人口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 土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从国土资源部也了解到全国土地资源第二次普查即将全面铺开, 在解决土地资源的问题的过程中, 国家和社会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应该是迫切的, 从就业率上看, 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供求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没有明显显现。

2、毕业生就业去向出现新趋势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升学情况的调查显示, 2006年和2007年分别有66%和61%的毕业生在各类事业、企业单位工作, 17%和22%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 每年约6%的毕业生考取了国家公务员, 极少数毕业生选择了出国, 未就业毕业生分别占9%和7%,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考与自己原专业相关的研究生, 但跨专业考取研究生的数量2007年远高于2006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 表现为升学、出国深造和考取公务员数量2007年均比2006年有所提高。目前国家机关 (即做公务员) 工作地位较高、收入较多、工作较稳定, 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3、专业课程教育基本符合就业岗位要求

从我们对七所高校854名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性质调查上来看, 2006年82.2%的毕业生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 2007年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占到73.5%。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的管理、技术型岗位, 说明我们的毕业生所接受的在校专业教育和学习基本能够学以致用。从毕业生就业主观愿望讲, 大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 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 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 从事营销等其他类型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们可以理解为土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压力2007年比2006年有所增加, 选择营销等其他非管理、技术岗位, 少数人是主动选择, 多数是迫于就业压力的不得已的选择。

4、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在迫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在考取研究生和择业的过程中, 专业不对口就业和跨专业考研甚至暂不就业继续考研的现象越来越多。2006年62%的毕业生在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 而2007年这个比例为57%, 比2006年略有下降。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背离”专业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是, 本行业人才需求小于供给, 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从事本专业的职业岗位, 被迫“背离”专业, 另谋生路。其二是, 大学生不喜欢本专业工作, 而寻找适合个人爱好的职业, 或者认为本专业发展受限制, 而转向更适合本人发展的职业岗位。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到运行机制新、用人观念新、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企业就业, 说明学生就业理性化的成分在增加。

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和“三支一扶”计划就业的人数不多

在七所高校854名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中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约为4%, 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少。自主创业尽管需要机遇、资金、经验积累等, 但是近几年,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创业大开“绿灯”, 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频频举行, 各地也为大学生创业设立创业园区等, 这些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极大的条件。“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更有着长远和深远的意义, 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 也是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和“三支一扶”计划方式就业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以引导。

6、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主动就业、择业意识较强, 但就业资源有待整合

在对七个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来源调查结果看, 学生就业岗位获得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自找”, 其次是“教师推荐”和“用人单位直接要人”, 最后是人才市场。一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就业市场资源有待整合。

二、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1、合理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从国内来看, 土地资源管理的系统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晚, 建国初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基本照搬原苏联的模式, 在东北农学院等农科学校创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主要强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教育和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已有50多所高校先后创办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由于各院校创办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目标不同, 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办学特点。有的注重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测绘与遥感技术等) 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技能的培养, 有的侧重于对土地的经济评价、土地政策、法律分析, 有的土地资源专业则偏重于对土地现状利用、功能分区等土地利用规划方面技能的培养。那么合理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就要结合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的课程设置, 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 针对性的定位自己学校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建设方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才能为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造良好基础。

2、拓宽专业就业口径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专门培养面向政府机构的人才, 如果新建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仍然延续这一思路, 或者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列出若干的就业方向, 但在教学模式上沿袭旧有的传统模式,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 作为一个专业特点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 很难达到满意的就业率。事实上, 本专业的就业面—相当—广泛在, 土巴地作黎为的我国四当前次最为求紧缺职的自然资源,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多次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注重生态文明, 那么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诸多相关领域, 凡是涉及到调整人、地矛盾的方面, 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等。

3、加强就业信息搜集和专业就业宣传

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诸多相关企、事业部门, 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需求。但有的学校和以上相关部门建立就业联系不多, 这些单位参与学校的就业洽谈会就较少。很多单位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哪个学校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甚至不了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这样到学校来招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单位就很少。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与这些专业就业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就业联系, 广泛宣传专业就业优势和搜集专业用人信息, 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4、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是组织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 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实践能力强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这一点从招聘现场就能得到证明。因此,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多下功夫, 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社会实践, 让学生不断了解社会、市场、企业, 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 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距离。

二是积极倡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推行, 持有“双证”或“多证”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例如“房地产策划师”、“土地估价师”、“产品策划经理”、“项目策划”以及“营销策划”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 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律师证、会计证、驾驶证等正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也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 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者训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各省市、地方和高校还需尽快制定相应措施, 使政策细化、落实, 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效率, 建立针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机制、帮助体系, 提供产业孵化、创业咨询服务、创业代理服务、创建技术转让平台、协助获取投资等创业服务。从而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养, 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

5、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

大中城市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 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虽然环境艰苦,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但需要大批人才去改变它的面貌, 农村广阔天地, 农业人才应大有作为。例如山西省2007年选派了8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做村官, 北京2008年将再选拔3000名大学生村官, 辽宁、江苏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政策, 无论从改变基层面貌还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 效果都非常不错。因此, 应加大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真正落实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培养与使用措施, 让毕业生在那里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学校和政府都应加大对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做出突出贡献毕业生的奖励与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徐月红.我国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8

[2]、闵维方, 丁小浩, 文东茅, 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 2006.1.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课程资源 英语专业 大学生就业 新模式

课 题:本文是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大学英语学习互动评价”项目 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A105。

一、知识管理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可持续创新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影响。马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知识管理是成功应用于企业中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或个人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关系密切。

其实,在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任”。知识管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是帮助他们与企业“互信共赢”创新发展的关键。如果能有效利用人类对知识与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就能帮助我国当前大学生理性就业,尤其是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摸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就业发展之路。所以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共同课题,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整体上看,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已经很严峻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比以往任何一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要多。而到了2014年,中国各高校有大约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再加上2013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将达到81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了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一直被看好。但由于前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过热,且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减弱。现在大家都已达成共识,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只有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点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近年来,企业往往偏好有理工科背景的外语专业学生,于是在外语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了有较大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的科技外语专业。

二是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可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却令人担忧,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面临实际工作时也存在难以胜任的问题。调查发现,在求职中困扰英语专业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应用能力不足,不少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没有认真考虑过。英语专业学生亟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以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构建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新模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互联网带来了英语学习模式的变革

张和在新浪微博发表了《为什么现在学英语比十年前更重要》一文,认为由于互联网近十年的发展,英语能够给普通中国学习者带来的潜在工具价值已经悄悄提升了超过十倍。笔者深以为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也在增强;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移动英语学习技术以及智能学习系统的出现,实现了“英语学习随处可在”,人们利用移动QQ、微信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学习英语了。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背后,是全世界的知识、文化积累,不仅是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也会产生相当数量的英语信息放在互联网上,可以说英语环境比过去更加多元与丰富。

2.传统学习模式与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学习新模式

一方面,目前我国各高校外语专业普遍面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部门或行业却存在极大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缺口。这种供需矛盾不仅浪费了高校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构建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依据的是教学的传播模式,其假设是提高信息的清晰度即可提高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有效性,在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上学生是同质的。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该假设把知识看做可以传递并为个人所拥有的物品,因此认为作为信息发送者的教师,只要能够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传输给学生,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只要尽可能无遗漏地接收教师的传输,就可以知道教师所知道的一切。这一过程可以被解释为把内容从文本中输入到学生的大脑里,以便他们为了后面的测试检索这些信息。在这种模式下,要提高教学时效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师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学习更多的方法后再传授给学生。这样就有了所谓的“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先装一桶水”的说法。而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个性被忽略了,职业能力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然而现在,一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隐性知识管理平台越来越受到关注。容易被学生学习掌握的显性知识教师不再讲,隐性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模式下,每一要素(教师、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只有明确了解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获得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但却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不但在量化的知识上有所积累,而且在内化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从而为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所收获的感与悟就是学生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3.高校英语专业知识管理平台构建示例

为此,笔者学校尝试构建了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实践的外语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科研平台。“基于Moodle的外语网络课程教学科研平台”旨在通过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系统,建设一个外语课程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探索我国西部地区外语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提供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科研环境。

笔者所负责的 “在线英语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级教学班40名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在“三江英语课程资源网”(http://www.hi3j.com)上开设在线测评课程,进行在线教育创业实践并进行示例。每个学习小组中的5名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诸如在线辅导、在线测评等自主创业实践任务。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模式,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为应试的消极学习方式。小组各成员通力合作创建在线英语课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为其今后进入就业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无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但只要学生能创造性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性语言,做好了就业前的准备,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手中了。

四、小结

基于知识管理平台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导向学习模式,使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得到延伸,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共享资源,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增强了其参与意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习者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核心思想也体现了当前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主题——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管理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完成。知识管理观下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创新实践也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师生的长期实践。希望笔者学校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帮助教学设计师、学科教师和学习者更加理性地进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更好地设计和理解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4

四年制本科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近年该专业积极开展本科办学的国际化,与英国波恩茅斯大学开展了3+1双学位项目合作,与德国不莱梅科技大学展开了校际学分互认该专业。每年有10-15%的本科毕业生往国外读研。

该专业具有本科、硕士两个培养层次。现有本科生125人,旅游管理研究生23人。

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管理科学研究的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

培养规格:系统学习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突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学科特色,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拥有旅游管理科学素养及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

专业特色:现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注重和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系统开展鹫峰旅游地图制图实习、秦皇岛旅游地学实习、雾灵山旅游景观实习、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北京人文地理实习,与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开展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等旅游企业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可参加各种科研立项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展示才华,提升能力。毕业生已在旅游业的用人单位中具有综合素质较高、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口碑,就业市场稳定清晰。

升学与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旅游业相关的旅游管理、规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如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等)、旅行社(如中青旅、国旅、康辉、凯撒旅行社等)、媒体(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的旅游栏目、携程网、途牛网等)、酒店(如昆泰嘉华酒店等),以及旅游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国航、物流公司、海关等)。此外,可以考取本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科研院所、院校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等。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5

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出炉,以下为您带来20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土地与物业管理专业英国大学榜单,希望年泰晤士报英国大学土地与物业管理专业排名能够对您的英国留学选校提供一定的帮助。

2017年泰晤士报英国大学土地与物业管理专业排名

11University of Cambridge78.80%95.90%100231University of Reading74.20%95.10%93.8368Ulster University80.50%94.10%93.1469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82.80%89.20%92.7557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80.40%92.20%89679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72.30%96.10%87.7793=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80.40%70.60%86.58107University of Greenwich71.50%68.80%84.19117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67.30%72.90%841080Plymouth University79.70%16.7%*83.4

[2017年关于泰晤士报英国大学土地与物业管理专业排名推荐]

专业排名综合排名院校教学质量就业前景总得分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6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 从就业市场看,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 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 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 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 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以自我为中心, 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 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 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 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 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 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 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 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 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 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 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 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 实验、实训不到位, 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 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 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 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 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 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 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 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 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 创新能力差, 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而供给不足, 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 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 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 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 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 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 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 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 但招生多, 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 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 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 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 所以,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形式单一, 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 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 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 组织管理缺位, 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 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 实践实训不全面, 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 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 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 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 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 实践技能比较差, 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 形成新理念, 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 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 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 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 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 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 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 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 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 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 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 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 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 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 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 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 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 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 岗位要求不同, 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 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 因此,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 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 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爱岗敬业, 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 获取从业资格证书, 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形成合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 参加测评师的考试, 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 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 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五) 增强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工商管理岗位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 而当前的毕业生又比较缺乏实践经历, 针对大学生缺少实践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特点, 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活动, 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力度, 在实习过程中增强体验和增强工作经验, 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增强体验和实践经历, 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特聘教授, 指导学生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和发现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寒暑假实习岗位或机会。

(六)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文献检索、经济应用文等课程平台, ERP沙盘实训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科创比赛平台, 全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就好业”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与核心, 是衡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生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点。因此深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及提高对策,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就业理论, 能更好地指导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较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 有利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和“就好业”。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7

现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为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位置而奔波。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着手早、做得仔细,把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给用人单位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双选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6届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在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改装、汽车检测、汽车销售、汽车保修设备营销等行业就业,显现就业面广和就业率(为100%)高两大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二是要求(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高;三是频繁调换单位,表现为有单位来招聘,就投递自荐材料积极争取,而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要求等不仔细了解,到了单位就后悔、跳槽;四是个别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二、用人单位的期盼

汽车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一样,首先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即要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与企业同命运、共创辉煌。其次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更高要求。

1.动手能力强,同时精通机电维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电脑和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很难把机械和电器截然分开。因此,在汽车维修中,就迫切需要精通机电一体的维修人员。

2.外语基础扎实。在一些维修进口汽车的4S店里,对外语基础扎实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汽车维修业要与国际接轨,一般情况下,外语好的汽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

3.能吃苦并深入生产一线。很多大学生有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或自己创业的人生规划,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提供这样的平台,但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用一定的时间积累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再走上管理岗位。

三、择业就业创业

1.人生规划。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个人应该早做人生规划。人生规划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计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的步骤,在每一步里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好人生规划不容易,首先要彻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现实情况,确定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如果定的太高,经过一段时间自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在确定每一阶段具体要完成工作时,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事事推动自己向人生目标奋进;其三是人生目标应逐渐完善,因为自己的能力、周边环境等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要根据外界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它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人生规划越早越好。有了人生规划,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加强自己志向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信息收集等,为正确择业、顺利就业、适时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不会错失良机。

2.择业。大学毕业后要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要选好职业应做好这几方面:(1)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强调客观因素无助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在找工作,而且要找好工作,这是谁的责任?选择职业时要分析自己,一般来说,性格内向、踏实者,适合进入制造业,从事制造各工种后向管理方向发展;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者,适合进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2)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要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大学刚毕业,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只要有合适的上升平台或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可以。(3)在择业太困难时,可选择销售或助理等职位,这些职位一般没有专业限制,在这些职位上,也能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企业有大、小企业或刚起步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各有各的优缺点,选择时要注意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空间、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取舍,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行业、职业。

3.就业。在择业准确的基础上,你在你理想的行业里从事你期望的工作,展所学之才,这当然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愿之事;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里,每个大学生要抛弃幻想,积极主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1)对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准确定位;(2)打造好自荐材料这张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要在名片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特长等;(3)除了利用学校、社会的就业信息外,自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且不怕吃闭门羹,用真诚打动别人,实现理想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各方面努力仍一时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职业,那就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子。对于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行的大学生,更应该先就业,在挫折与成功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在哪里,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找机会切入自己理想的职业,大展宏图。

4.创业。创业与择业就业一样,也要有较早的人生规划,以便实施。要完成创业,(1)有原始积累:①资金积累;对于家庭条件较差者,除了自己完成,还可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援助计划予以完成。②技术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深入基层、逐渐积累才能完成。(2)正确选择创业的行业和把握创业的时机,哪怕是早有创业方向的同学也是如此。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经验丰富,创业方向也会随时调整,把握创业的最佳时机,适时切入尤为重要。(3)思想准备充分,所谓行行出状元,不管干哪一行都能出人头地。但不管干哪一行,都不要急功近利;要干一番事业,都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历经坎坷,在摔跟斗中成长、成才,走向强大、走向辉煌。(4)坚守诚信、加强管理。诚信是立业之本,只有做到诚信第一,才能做大做强。管理出效益,加强管理,就会突现团队的力量。这样,你在创业的道路上,就不是单枪匹马冲锋陷阵,而是千军万马集团作战,所向披靡。

小学中学牢固为人基本,专科本科加强职业技能,硕士博士增长知识学问,终身求学无止境,在学习中明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择业之路艰难,就业之路艰辛,创业之路奋争。愿莘莘学子在未来的人生康庄大道上平安畅行。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8

01选自己喜欢的行业:其实学工商管理的大学生不要对自己的工作太过于担心,虽然说工商管理这个专业不像会计,设计这种专业一样是纯粹的技术类。但是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几乎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的一种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首先要选择往自己喜欢的行业。

02选自己喜欢行业里面排名靠前的公司:作为大学生,除了一纸文凭之外职场经验几乎为零,这个时候选择工作一定要去到自己喜欢行业里面排名靠前的公司。一旦你能进到这样的公司,只要你肯努力,会学会行业里面最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03选择公司的核心部门:一定要选择你所在公司的核心部门工作,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公司的核心部门去工作呢?这是因为只有公司的核心部门才是创造利润的。你要知道人在职场,如果你不创造利润是很容易被边缘化。虽然职场也需要后勤部门的支持人员,但是你见哪个公司后勤部门的人员发展特别好。

04刚开始找工作不要太在意钱: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你要知道你在大学里面写的东西相对比较杂,也比较全面。在刚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选择机会。面对这些选择机会要考虑清楚,并不是哪个公司给的钱多就去哪个公司上班的,要知道刚毕业是要看发展前途的,不要被钱迷了双眼。

大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9

石油类行业性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西安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庆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石油化工学院)、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冶金钢铁类行业性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中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钢铁学院)、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等

三、机械制造类行业性大学

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秦皇岛)、中南大学(长沙)、重庆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四、铁道运输类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中南大学(含原长沙铁道学院)、同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现在江西南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苏州科技学院(含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

五、公路汽车运输类大学

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公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含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含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湖北十堰)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测绘、地质等高专合并)

六、船舶工程类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在江苏镇江)

七、航空航天类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广汉民航飞行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华北航天工业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等

八、电力类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含原长沙电力学院)、重庆电力高专、郑州电力高专、太原电力高专、西安电力高专、山东电力高专、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电力高专、辽宁商务职业高专合并)、北京电力高专、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含原南京电力高专)、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

九、水利水电类大学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含原武汉水电学院)、河海大学、四川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含南昌水电高专)、浙江水利水电高专、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土木、测量、水利电力高专合并)等

十、工程师范类大学(此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为中职类学校的教师,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天津工程师院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广东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原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

十一、地矿类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吉林大学(含原长春地质学院)、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地质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矿业学院)等

十二、建筑类大学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十三、外语类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吉林华侨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云南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等

十四、财经类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商学院)、兰州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

十五:体育类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 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类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

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10

关键词:河南旅游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25—02

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推行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有资料显示到2005年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与之同步推进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河南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大约71所,其中高等院校40所(包括近几年升本的学校),中等职业学校31所。[1]2009届可以提供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预计突破两万五千人,其中本科生预计可达一万人,无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劳动密集程度高,需要人员数量较大,某种意义上不应该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据笔者对近五年河南知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情况的调查,其结果却与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本文期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剖析,能对河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

二、近五年河南省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就业基本现状

1.河南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现状调查。笔者实际调查了最近五年河南省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当年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毕业后省内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情况令人堪忧。河南部分高校2008年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总体情况,本科生省内就业率占当年一次性就业学生的总数一般不超过20%,其中10%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5%左右在酒店和旅行社工作,而其余85%的毕业生流向了各种各样的行业。[2]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不把旅游业作为他们就业的首选行业,毕业后当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文员、做生意,搞销售的人比比皆是。大专生和中专生相对而言要好的多,但他们二次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一部分员工在企业工作三到五年后,行业内部的流动也非常频繁。

2.河南旅游企业内部大学生流失现状调查。经调查得知,除了为旅游行业培养的人才在就业之初的大批量流失外,在进入旅游行业之后的这些高校毕业生们选择二次就业的比率也令人堪忧。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3]据笔者实地调查,发现河南省不少酒店、旅行社中的员工流失率都在25%以上,有些饭店的员工流失率甚至超过了40%,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据开封等市的一些酒店、旅行社管理负责人反映,源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企业因此往往不会对员工做较大的培训投入,整体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也就很难谈得上提高了。旅游行业因此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河南许多酒店较青睐于有相关酒店经验的员工来应聘,甚至开出更好的条件和待遇来挖走其他酒店的熟练员工,“挖墙脚”现象在旅游行业之间普遍存在。旅行社方面,由于河南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殊性,旅行社员工工作的季节性较大。因此许多导游只是挂靠在某一家旅行社,并不固定,他们大多属于 “三无”(无固定工资、无劳动保险、无医疗保险)人员,很多人愿意做兼职导游,随时都在做跳槽的准备。而且还有许多持证的人员把导游工作当成第二职业,可想而知敬业爱业也就谈不上了。另外,旅行社、酒店的员工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员工整体上年龄较轻,而且以女性居多。其中20-30岁的旅游从业员工占总人数的比例约60%,20岁以下的旅游从业员工占25%,31-40岁的的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约为10%,其他年龄段的仅仅占到了5%左右。所以旅游行业就是人们所说的“吃青春饭”的行业,许多员工在企业内没有归属感,不会形成企业忠诚,纷纷跳槽转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造成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角度给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它的存在必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行政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和大学生自身等都应该对此负责。本文只想从培养旅游人才基地的高校方面,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以此能引起对河南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体制改革的促动。

1.建立学校、企业和行政单位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制。学校应该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既然旅游注重实用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牢牢地抓住实践,注意“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得教学能结合企业实际,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更好地适合企业的要求,而学校也可以在适应企业要求的同时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旅游人才。这种实质性的校企结合模式,河南几乎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都已经有了形式上的联合,但是进一步、深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的举措目前还没有。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或者学校方面出面聘请相关企业的老总们不定期的为学校本专业的学生做一两次讲座。有的学校甚至也聘请这些老总们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但事实上却没有真正把这些教授的授课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形成一种制度,依然是蜻蜓点水,学生们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很好地学习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中国旅游“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格局下,教育界、各級旅游政府部门要把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院校集中,为旅游企业和院校牵线搭桥,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河南省内的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大专和中专层面的学生在就业选择和就业后的职业忠诚度上远远大于本科学生。因而,不同层面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有所区别。大专和中专层面的学校应侧重于“操作型”人才培养。而本科层面上,我们国家教育部原来规定的是“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对于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和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已经不能适应。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河南的现状,本科层面的旅游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4]的专门人才。我国旅游产业各领域对业务骨干、管理中坚的能力素质要求目前为止都集中在“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上,这一点恰恰也是本科层次旅游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层次“操作型”旅游人才的本质区别。

3.调整课程设置。河南的旅游教育发展整体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发展之初,许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依托于其他专业而开设,如外语、历史、地理,管理等学科,自然师资队伍也是嫁接而来。旅游专业的课程是“因人而设”,根本没有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和需要。虽然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但是这些由不同学科转过来的已经在旅游专业站住脚的中坚教师,他们本身固有的专业背景限制了他们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来设置课程的思想。河南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个学校也差别明显,各有侧重,这就使得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和能力匮乏等问题出现。笔者主张各高校除了开设都一样的旅游管理必有的基础主干课程以外,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以保证毕业生有自己的专长,以后能在工作中有用武之地。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结合河南实际,笔者认为实践课的比例、何时开设实践课是当前课程调整的重点。但根本一点是不论各个学校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建议加大实践课比例,灵活开课实践,尽量长短实践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4.改革教学模式。笔者对河南大专、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部分调查表明,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情景教学、移动课堂和案例教学。目前课堂上老师们普遍采用的小组讨论和专题讲座和研讨并不受欢迎,授课的效果也比较差。这说明,学生们更加喜欢互动参与式的、能够尽可能接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而不喜欢小组自己讨论,更不喜欢被“填鸭”。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互动参与、情景模拟等体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地教学的方式(比如导游类课程、酒店方面的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以体现教学的人性化,尽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掌握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

5.教育和培训旅游专业教师。目前,河南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一部分是学科设立之初其他专业随之转过来的,另一部分是这几年高校扩招后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的,很少有“双师型”,既懂得理论又懂得实践的教师。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而言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学校方面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自学等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让专业教师在企业中挂职锻炼、带队实习,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和合作,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找出与自己教授课程相关的实践问题,及时传授给学生。目前,河南省每年一次的导游证资格考试工作给各地的旅游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和业界人士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管理经验,从而使得课堂讲授生动鲜活。

另外,除了以上这些措施之外,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也是学校教育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007.

[2]2004—2008年五年来河南旅游高校毕业生访谈调查结果整理.

[3]刘红梅.论旅游管理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4]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2).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11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改革的一个共识。推行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发展大趋势, 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满足个人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如此,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 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部分高校在将总学分缩减的同时, 增加选修学分, 有些个性化课程模块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1]这既为学生自由参加各种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也给予了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在增加学生自主性、推行个性化培养的过程中, 必然要求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学科性质、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 否则会事与愿违。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业预期, 武汉纺织大学“具有纺织特色的地方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本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近几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以下简称国贸专业) 调查的数据及其反映出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分析。本项调查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 以武汉纺织大学国贸专业为例, 研究高校行业背景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 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社会上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个特色可能对非行业特色的专业 (如国贸等经管类专业) 的就业可能产生某种影响。第二, 了解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特色的认知。一是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一般认知, 二是对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认知。第三, 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及其特色认知与实际就业差异的原因。

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总体设计与主要目的。整个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这部分设计了11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国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学校就业数据库中的数据, 对国贸专业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类分析, 并与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差异和就业预期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专业认知、就业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及其原因。

(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专业面向、就业地域面向、预期薪资、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认知等四个方面。

2.分析的样本及数据

(1) 专业认知与就业预期调查数据。关于在校学生专业认知和就业预期的问卷调查在国贸专业2011、2010、2009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21分, 收回117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为96.69%。

(2) 实际就业去向的相关数据。实际就业去向的数据为2011届国贸专业有182名毕业生, 其中数据完全有151名毕业生, 有效数据占82.97%。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方向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的偏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到贸易公司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相关工作的意愿和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的意愿高达31.28%, 到其他行业工作的意愿为37.44%。但是2011届毕业生直接到贸易公司、金融业、其他行业的比例分别仅为3.31%、2.65%和94.04%。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虽然到非贸易公司也可能从事单证员、业务员等与贸易相关的工作, 但是, 意愿就业行业与实际就业行业反差如此之大, 很可能表明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的专业面向理解过于狭窄。另一方面, 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工作意愿与实际差距太大, 这可能表明国贸专业在校学生对金融知识比较感兴趣。这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国贸专业面向认知不足。

2.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学校地处武汉, 考虑到武汉在华中的经济地位和发达程度, 本文将武汉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并列。从表2中不难看出, 到广东、武汉工作的意愿分别为12.42%和18.95%, 但到这两个地区实际就业占比分别为33.11%和26.49%。到上海与北京工作的意愿高达45.75%, 远远超过了实际就业地区占比 (仅为1.97%) , 这一数据反映出就业地域预期与实际就业去向强烈的反差。另一个反差较强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仅为0.65%, 但实际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为12.58%。

从这些数据来看, 在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经济战略调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注:※中西部不含武汉市。

3.预期薪资与实际行业薪酬之间的差距分析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在校学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资水平分别为5510元和5430元, 考虑到45.75%的学生愿意到上海与北京等发达地区, 学生预期薪资偏低, 这可能与学生为了更好地发展前景, 宁愿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或是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给予新手的薪酬不会太高。但是考虑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 作为职场新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薪资仍偏高。

注:实际工资水平=平均工资÷12, 单位:元。数据来源:武汉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11》, 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4.学校行业背景与就业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 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就业可能受到学校行业背景的影响。从表5中不难看出, 国贸专业到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就业人数占比为14.57%在校学生, 低于在校学生认为应该增强国贸专业的纺织服装特色的比例 (为17.24%) 。考虑到武汉纺织大学的行业特色, 到纺织服装等行业工作的国贸专业学生仅为14.57%, 很可能表明学校行业背景对国贸专业的就业没有太大影响, 或者是学校的国贸专业与纺织服装特色联系不是很紧密, 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学生对学校行业背景对如国贸之类的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缺乏认识。

表6反映在校学生确实对学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了解很少, 因为有高达54.42%的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仅“了解一点”, 还有28.57%的学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学生对本校国贸专业不了解的原因, 主要是宣传不够。进校前无法通过社会及学校宣传等渠道导致缺乏了解的学生比例为34.13%, 还有43.71%的学生认为进校后学校和学院宣传不够。

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特色了解不够, 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进行规模上的扩张。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近几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对外经贸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其校名也更改过几次, 1999年由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 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合并与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的认知。

结论与建议

1.从专业面向看, 亟须加强高校在校学生对专业面向的认知与教育

从“宽专业厚基础”的角度来看, 既要强化专业特色, 又要专业面向的多元化。对于国贸专业而言, 既要强化国贸专业区分与如金融学等其他专业的专业特色, 又要强调作为应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授, 增加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面向优势。同时,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本校相关专业的宣传。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主动加强对学校专业特色的宣传可能比知名高校更为迫切。

2.从就业地域面向看,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工作地域重心

过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发展战略的推进, 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亟需各种专业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高校在校学生应逐步调整自己未来就业的地域。

3.从就业薪资预期看,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薪酬预期

作为初入职场的新手, 高校毕业生更应看中工作给予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 更应该考虑到就业地域当地薪资情况。

4.从学校发展来看, 学校应着眼于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 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作为行业特色较强的地方高校, 只有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着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才可能真正创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高明, 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福建教育论坛, 2010 (8) :61-66.

上一篇:政协委员思想和工作情况总结下一篇: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口号